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五八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58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經文到這個地方,普賢菩薩為我們做一個比較。這個地方所說的比較,跟《金剛經》上世尊所說的完全相同,那就是說明以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供養,都比不是法布施的功德。那要像《金剛經》上說的還比不上四句偈,這個四句偈是指《金剛經》上任何的四句經文,那個功德都超過無量無邊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我們在《行願品》裡這一段又看到了。讀這些經文的人多,實實在在說這個意思沒有能體會到,於是我們也很難接受這個說法。這給人家講四句偈,送人家一本經書,這有什麼了不起,哪裡能夠跟七寶布施的功德比。我們看起來是不能比的,我們看在眼前的事,佛的看法是深遠之理,縱然為人說四句偈,他這一生當中,我們看實實在在得不到利益。佛怎麼看的?因為這個經法種在這個人八識田中,永遠不會壞,將來緣成熟了,決定使這個種子開花結果,得度成佛。這個利益決定不是七寶能夠相比的,七寶布施只能夠叫你享用一世,來世享受不到;而佛法的功德利益是永恆的,生生世世永遠不滅的,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這是真實的利益,這個世間一切物質享受,那是假的,是眼前虛假的利益,不是真實的,決定帶不去的。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底下的註解:

  【準先經文。以前本行校量法供養。】

  這是前面的經文,先說這個世間七寶的供養,這個經文在四百二十六面,我們看看就行了,不必念了,說的是財供養,經文上只是舉幾個例子。以世間無盡的財寶來修供養,而不如法供養。所以經上說讚歎法供養,法供養在四百三十三面。經上為我們舉了七個例子,從如說修行供養,到不離菩提心供養,舉了七個例子。這七個例子我們都講完了,一直到今天的經文,這把兩種供養做一個比較,然後顯示出法供養勝財供養,勝過太多太多了!

  【諸經論中無不此說。】

  這個說法不是一部經上、兩部經上說的,諸位如果涉獵一些大乘經典,可以說大乘經論都是這個說法。

  【文殊章中已廣解釋法供養勝。】

  『文殊章』是前面,不是在這一卷。下面這個《鈔》是宗密大師解釋清涼大師前面的註解,這個疏是解釋經的,鈔是解釋疏的。這一段我們要細細的看一看,這個世間人修福,怎樣修大福德,怎樣修圓滿真實的福德,這不能不知道。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都讀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說得很好,行善是因,福報是果,善因則有善果,惡因則有惡報。如果善惡都辨別不清楚,這叫愚痴。因果裡面有真的、有假的,也就是說,我們說善,善有真善、有假善,有大善、有小善,有滿、有半,了凡先生為我們分析得很詳細,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在一切善法當中,沒有比大乘佛法更善的,正如同普賢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第一要度自己,一定要如法修行。也就是說,佛在經典上怎麼說的,我們要把它記住,要充分的理解,然後要做到,這才叫做如法修行。我們真正肯修,就是供養諸佛如來,就是布施一切眾生。我們依教奉行修行的人,怎麼就是供養諸佛如來?怎麼就是布施一切眾生?好像這與一切諸佛眾生不相干。我們凡夫眼睛裡看到好像是連不起來,不相關,實際上關係非常密切。

  諸佛如來天天盼望著我們成佛,我們依教修行成就了,滿他的願,這是諸佛歡喜,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怎麼會與眾生有關係?你作了佛、作了菩薩,一定是普度眾生,你沒有成佛、沒有成菩薩,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當然不能度眾生。你要是作了佛、作了菩薩,必定跟阿彌陀佛、跟觀音、勢至一樣,普度一切眾生。可見得,如教修行供養就是上供諸佛,下攝眾生,每一條意思都是這樣的圓滿,都是這樣的究竟。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你就會肯定相信財供養確確實實比不上法供養,正如經上所說的。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樣去修學,自己就明白了。請看四百三十八面,第三行《鈔》:

  【後善男子下。】

  這解釋疏的文。

  【正明能校量。準先經文下。於中二。】

  這先把段落交代清楚。

  【先釋義。】

  說明這個意義。

  【後銷經文。】

  這一段我們把它省掉。我們看底下這一行:

  【準先譯意。以本行觀想供養為劣。以校量法供養為勝也。然法供養下。立理覈破。文中四。一指餘文以明。二正斥其失。三借淨名對辨。四覈此文無端。】

  文到這個地方都是交代底下的段落,這是註解它層次很清楚明白,我們一段一段的來看,底下這是第一段。第一段是『指餘文』,就是指其他經典上也是這麼說的。

  【今初。諸經論中無不此說者。彰其易知也。】

  『彰』是明顯,這個意思很清楚、很明白,大家很容易知道。讀大乘經典常常看到佛菩薩給我們做比較,財供養不如法供養。

  【文殊章中者。】

  這是前面,不在這一卷,《行願品》一共有四十卷,這是最後一卷,是普賢菩薩這一會。文殊菩薩這一會還在前面的兩會,在這個前面的一會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再前面是「文殊菩薩會」。這是指前面兩會裡面:

  【即善財再遇文殊。智照無二相之文也。】

  『智照無二』是科判,就是指名前面的兩會。

  【彼經云。】

  這是把文殊菩薩這一章,宗密大師很難得,把這段經文錄在這個地方,因為這一卷經叫《別行疏鈔》,單獨流通的,我們可以不必去查經來對照,他把經文抄在此地。

  【復次善男子。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修真供養一切如來。何等為十。一者以法供養。二者修行諸行。乃至如說能行。如行能說。】

  這當中的經文就省略了。

  【九者長時遍修。心無疲厭。十者常不捨離大菩提心。】

  由此可知,文殊會裡面所講的菩薩十種法修圓滿的供養,跟此地所講的七種法,這個地方法供養當中舉的是七種,意思完全相同,只是條目有多少的差別,內容並無二致,我們一看就明白、就曉得了。

  【隨要引之。不能繁具。】

  它這個地方引用的經文是摘要,沒有把它完全節錄在此地。

  【若諸菩薩具此十法。能成就供養如來。非以財寶飲食衣服。名真供養。】

  這就說明『真供養』是修法供養,絕對不是財物,這個意思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佛法在這個世間,它主要的目的是要令一切眾生覺悟,它目的是在此地,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結果就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是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所以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是來做這一樁事情,這個事情就叫做佛事,這個事情也是經論裡頭有時候講的如來家業。佛菩薩的事業是什麼?就是這個。苦,什麼苦?六道輪迴苦。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迷來的。什麼是真樂?成佛是究竟樂,所有一切世出世間的苦事都沒有了,而成佛是圓滿的覺悟,所以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教導人覺悟。

  這個同修問了一個問題,佛教確實是佛的教育,佛教的目的就是教我們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語,什麼意思?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有的無上正等正覺,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本有的。本有的你現在迷了,因為迷才現輪迴這個境界,真正是作繭自縛,本來沒有輪迴,自己造個輪迴在裡面去受罪,你說多可憐!怎麼造的?迷惑顛倒。佛來幫助我們,喚醒我們,讓我們覺悟。覺悟了之後,不但六道沒有,跟諸位說,十法界也沒有,十法界也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不得已說一個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不是真的。在大乘法裡頭的確是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我們、指引我們,要我們自己用心去體會。

  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我們還是不覺,這原因在哪裡?是我們的積習太深了,無量劫來迷了,所以把那個顛倒錯誤的想法成了一個習慣,因此我們把佛菩薩的教誨往往也想偏差了,也想錯了,因此真實的利益得不到。佛家的教誨可以說都是最好的教導的方式,可是遺傳到今天,真正明白的已經不多,就是經典明瞭的已經很少了,何況有些修行的法師。這有一位同修提出來了,這幾天過年,很多道場拜千佛懺,他說千佛懺是教育嗎?千佛懺是佛陀教育嗎?是佛教修行方法嗎?是,一點都沒錯。年節當中,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拜千佛、拜萬佛,這是對於老師、對於傳法的聖賢,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恭敬,是這個意思。它怎麼不是教育!我們對這些佛菩薩從來也沒見過面,名字也不曉得,我們居然對他們都這樣恭敬。諸位想想,眼前的老師、尊長、朋友,你會不恭敬嗎?所以拜千佛、拜萬佛,它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啟發我們對一切人物的恭敬心,是這個意思。可是我們今天迷了,因此這個意思也沒有了。現在拜千佛、拜萬佛,是拜這麼多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搞這個!這就迷信了。你看本來是很好的教學儀式,結果一變就變成宗教了。

  三時繫念的法事是元朝中峰大師編的,是專修淨土的修法,自他兩利,不僅僅是超度亡人,對自己的利益功德更大。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超度別人,人家所得的功德七分之一,七分之六自己得。佛法的教學是三世的教育,所以跟我們世間教育不一樣,跟儒家也不一樣。世間教育只是一生一世,佛法教育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所以它的範圍非常廣大。我們一定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去觀察,你就明白它的意義之善,真實純善,無非是誘導我們破迷開悟,明心見性,都是走這條路子。在這個地方我們又看到了,諸位接著看底下的經文:

  【何以故。如來恭敬尊重法故。】

  諸佛如來怎麼成佛的?他是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成佛的,所以對這些理論方法非常尊重,這些理論方法確確實實能幫助人超凡入聖、成佛作祖。世間財寶再多,沒用,頂多是幫助你生活過得舒服一點,過得自在一點。其實那個生活一過到奢糜的時候,你就造無量罪業,那太可憐。不如貧窮人家,貧窮人家不造業,想造業沒有能力,富貴人家造業太容易了。從飲食上來說,我們台灣跟大陸比較一下,大陸現在貧窮落後的地區,一個月難得吃一口肉,這是真的。前兩個星期報紙上刊登的蒙古,現在蒙古是獨立了,就外蒙古。外蒙古絕大多數的人民一個月賺不到他生活的工資,那一個月生活工資多少錢?美金十塊錢。你們諸位想想,十塊錢是我們台幣多少錢?二百六十塊。一個月賺不到二百六十塊,他造什麼業?我們這裡天天吃雞鴨魚肉,天天殺生,天天跟這些眾生結生死的冤仇,還自己以為了不起,自己以為享福。沒錯,這個福可以享幾年,幾年之後,阿鼻地獄去受罪去了。然後到畜生道的時候,再去還債。所以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才曉得財布施怎麼能跟法布施比,不能比的。

  修福,末法眾生愚痴顛倒,你看佛在《般若經》裡面為我們講的五五百年,從五五百年來觀察,人類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佛滅度第一個五百年解脫堅固,這證果,修行證果的人很多;第二個五百年禪定成就。換句話說,修行證果的人少,修行得定的人很多,得定不如證果,證果可以出三界,可以了生死。得定來生在四禪天,看你定功深淺,你生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生到天道去了,跟人家出三界了生死不能比。第三個五百年叫多聞成就,天天在研究經論,討論這個,修行功夫不得力,會說不會修。還算不錯,會說,都說些好話,沒有說壞話,可能人天福報還能夠得的到,那個天是欲界天,不是色界天。色界天要有禪定,沒有禪定的功夫,修了一點福,天天講經說法是修福,勸人學佛這是修福,這個福報人天福報,欲界天,色界天沒分。第四個五百年塔廟堅固,經也不看,也懶得去看,蓋廟,蓋很多寺廟,叫塔廟堅固。蓋廟也是修福,那個修福不如講經說法,果報就更差了,人天果報,那個果報可能最高也只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沒分了。如果建塔廟,自己還有貪瞋痴,還有貢高我慢,那墮到惡道裡面去享福。

  第五個五百年,現在是第六個五百年了,什麼堅固?鬥爭堅固!諸位想想看,一代不如一代。我們真的搞明白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那個僧團不小,經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釋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六人,那麼大一個團體,佛住在哪裡?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沒有像現在富麗堂皇大道場佛去住,沒有。祇樹給孤獨園也是普通的房子,你們到印度去朝聖,一直還能夠看得到,並不是很輝煌,不是的。佛在靈鷲山講了不少大乘經,《法華經》都在靈鷲山講的,靈鷲山你們也去過,住在山野裡面,石頭洞裡面,大樹底下,佛是過這樣的生活。我們今天拿到在家信徒的供養,蓋大廟,住得舒舒服服的,是沒錯,可以舒服幾年,可是來生就不舒服了。古德給我們提出了警告:「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些話都是真的,絕不是兒戲,句句是真實的。

  我們看看過去的大德,距離我們近一點的印光大師,你們到大陸去旅遊,到蘇州去看看靈嚴山寺,印光大師的關房去看一看,看看他居住修行的環境。聽說現在蘇州的報國寺也恢復了,報國寺印祖晚年在那裡閉關,他提倡印經,印經的場所就在報國寺,他那個印經的流通處叫弘化社,弘化社就設在報國寺裡。都可以去看看,參觀參觀。那叫真修行,叫如教修行供養。然後冷靜反省反省我們自己一天到晚在幹什麼,我們在想些什麼,我們做些什麼,我們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果報,不要問別人,這自己統統都明白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尊重法的,所以我們自己對於法要尊重,怎樣尊重?依教修行,還要盡心盡力去傳播,這是尊重。

  從前傳播難,要靠手寫的,所以古時候有錢的人家,他請人寫經,這個會寫字的人家裡頭請了好多人,天天給他工錢,來寫經,這是修福,流通佛法。現在方便太多了,印刷術發達,印經數量也大,印刷非常精美,這是從前人想不到的。現在人的福報比從前人大,我們也會做,除了印經之外,現在還有錄影帶、有錄音帶,最新的還有鐳射的激光片,這些是從前沒有。利用科技弘揚佛法、介紹佛法、推薦佛法給廣大的群眾,這就是法供養。這些意思我們在前面統統都說過,不必再重複了,我們看底下的經文:

  【猶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順顏色。心無暫捨。若復有人敬其父母。其子倍復尊重是人。諸佛如來亦復如是。】

  這個話在從前,清涼、宗密都是唐朝時候人,說的這些比喻,在那個時候的社會完全正確,都是事實。可是今天說這些話不行,為什麼?今天人不孝順父母,你對他父母尊重,他理也不理你,時代不一樣了,現在人不要父母了。可是我們讀這個書要想那個時代。那麼現代人心目當中尊重什麼?可以說他沒有尊重的東西,現在人只看到利害,有利可圖,他就跟你交往;利益失掉之後,馬上就翻臉了。這個社會非常的悲哀,非常的可怕!人活在這個社會裡頭,諸位想想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如果要是不聞佛法,實實在在講這一生空過了,冤枉來這一趟。於是我們想到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說的有道理,確實是難。如果真正得到大乘佛法,這個得到是真的明瞭、真明白了,那你眼前的生活立刻就改觀了,你的生活會很快樂、會很幸福、會很充實。

  我今天早晨在景美吃早飯的時候,跟那邊大眾說了幾句話,這在一起都是出家修行人,大家在道場,特別是在廚房裡,每天燒飯、洗碗、抹桌子,苦差事,每個人都認為很苦。可是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人,他樂,樂得不得了。為什麼?因為他那些工作在修六度萬行。他這些工作勞心勞力這是供養,用我們的精神、用我們的體力叫內財供養,拿出錢財是外財,這內財供養,供養大眾。工作有程序、有次第、有條不紊,那是持戒波羅蜜。前面出力跟大家工作,那是布施波羅蜜。一切按照順序來做,如法的做,持戒就是很如法。有耐心的去做,那就是忍辱波羅蜜。不但做,天天還在研究改進,菜怎麼改進,飯怎麼改進,精進波羅蜜。心裡頭有主宰,如如不動,禪定波羅蜜。樣樣清楚、樣樣明瞭,般若波羅蜜。他在廚房裡幹什麼?修六波羅蜜,菩薩行,他怎麼不快樂!不懂這些,累死了,苦死了,天天抱怨。你看不一樣!

  所以大乘菩薩行,需不需要改變你的生活環境?不需要,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修菩薩行。我們可惜就是時間不夠,要不然《華嚴經》講講大家都明白了。《華嚴經》五十三參,那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我們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看他在那個行業裡頭怎樣修菩薩行。所以佛法要用在生活上,用在生活上是福慧雙修!定與慧是慧,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修福,福慧雙修!他怎麼不快樂!所以大乘佛法好處在此地。這個學了不是沒有用的,很現實,學了馬上就有用處。

  你們讀《壇經》,你看惠能法師到黃梅去求法,五祖把他送到碓房去工作,碓房是做苦工的。道場人多,他那個道場幾千人住,在那個生活環境當中,廚房裡面煮飯,諸位想想要煮多少米,燒柴火,惠能是破柴舂米,幹這個工作。在人家看到苦事情,在他是福慧雙修,他在那裡修六度,所以他快樂的不得了。那裡修修,他開悟了,他會,懂得。不會的人在那裡埋怨,吃苦頭;會的人,在那裡開悟,得道證果。

  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這一代不但在佛法上迷失了,我們傳統的文化也迷失了。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寶貴的智慧財產非常多,這著名的諸位曉得《四庫全書》,在佛法裡面的《大藏經》,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今天幾個人去接受?你們的父母祖父母留下財產,那是拼命去搶、去爭!兄弟姊妹都不認識了,都冤家對頭!這祖宗留下來這麼多豐富的智慧財產,為什麼你們不爭?教育徹底失敗!所以今天我們要幫助大眾,幫助這個社會,哪一項工作最重要?在佛法裡面講幫助他認識佛法,在世法裡面講幫助他認識傳統,幫助他認識歷史,我們這個國家民族就有前途了。他認識、明白了,他就會珍惜,他就會修學,會把這個智慧財產看得很重,而名利他逐漸就看輕了,這樣他才能過得幸福,才能生活得快樂,才真正生活有意義、有價值。我們讀到這幾句經文,今天看這個社會,無限的感慨。底下說:

  【諸佛如來亦復如是。若諸眾生供養法者。是真成就供養如來。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世法是變了,佛法沒變,諸佛菩薩依舊跟三千年前一樣還很尊重法。所以我們今天學法布施,諸佛菩薩歡喜,諸佛護念。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蓋大廟,供養很莊嚴的佛像,佛並不歡喜,這實實在在的。不要以為那個很有功德,那個沒有功德,佛不歡喜,為什麼?世間人都迷惑顛倒。把佛像當作神像去膜拜,蓋大廟、塑佛像提倡迷信,怕眾生迷得還不夠。你想想諸佛菩薩看到,會生歡喜心嗎?所以今天在這個時代要做的是怎樣把佛法,把世間聖賢法,為一切眾生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底下解釋:

  【法供養最。故名為真。若通相說。於佛深經。難見妙理。起十法行。皆名法供養。】

  這句話跟我們剛才所說的意思完全相同。佛的經典太深了,我們列祖列宗留給我們的智慧財產也相當的深度,何況現在人已經捨棄文言文,這是很大的一個錯誤,我們對不起祖先。現代這個世界,外國人常常有個口頭禪說這個世界上的人,一個一個比,中國人第一,承認中國人的智慧是其他的國家民族比不上的,中國人智慧高,這是最近二、三十年外國人才說出這個話,他們跟中國人接觸多了。兩個人兩個人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三個比,日本人第一。這就說明了中國人雖然聰明,不團結,一盤散沙。所以外國人對日本人是又尊敬、又害怕,他們能夠團結,團結就是力量。

  中國人聰明,我們的祖先非常聰明,怎樣把他的智慧、把他的經驗,能夠原原本本不變樣子傳到後代,傳給後世的子孫,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要用什麼方法來傳遞。那確實是聰明,我們後人不能不佩服,發明了文言文,文言文是工具,這些人曉得言語是會變的,思想意識形態都會變的。所以在西方國家,古代東西跟現在就沒有辦法連結,他沒有工具,像歐洲古時候遺留下來這些文獻,只有現在極少數的專家、考古學家他們能夠懂得,是不是真的完全懂得很難說,這就是沒有工具。我們中國祖先曉得,把文字跟語言把它分開,因為語文會隨著時代變,隨著地區變,它這個文言定下的格式永遠不變,你要能懂文言文,讀孔子的書就跟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書信往來一樣,彼此意思很明瞭、很清楚。所以文言文是個傳遞智慧經驗的工具,多麼重要!難得他想得出來,想得這麼好,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沒有,這個發明真正了不起。西方世界這幾十年科技怎麼樣發明也比不上文言文的發明,到我們這一代的子孫不肖,對不起祖宗,不肯學了。大家以為文言文難,難在哪裡?是你不肯學就難了,肯學就不難了。

  我早年還有一些民國初年小學的課本,現在搬家搬了好多次,不曉得搬到哪去了,我也找不到了。我那個時候有十幾本,大概是小學四、五年級作文,都是文言文寫的,小學四、五年級也不過就是十一、二歲的學生,他們寫的這個文章,大概現在在大學中文系的恐怕都看不懂。為什麼十一、二歲能寫?因為他學,他從七、八歲就開始學,學個三、四年就能寫。現在為什麼不能?現在不肯學,所以我們無盡的文化寶藏擺在面前,文言文是一把鑰匙。今天《四庫全書》送給你,你可以擺在家裡,你沒有這把鑰匙,《四庫全書》是一堆廢紙,你看不懂。這是說明了文言文的重要,它的優點太多太多了,言簡義賅,言語少,文字少,意思非常圓滿、非常完備,這是它的好處,便於流通。現在對深經,大家不學了,就更難了。所以在眼前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最重要的使命,是先讓他認識,先讓他明瞭,然後希望他發心去學習,依照這個原則去修行。

  我們在今天,特別在淨宗學會緣起裡面提出修學的綱領,五個科目:《觀無量壽經》的「三福」,從三福學起,三福只有十一句,第一條裡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從這學起,這個簡單。處眾,人不能離開人群單獨生活,人是群居。跟大眾相處,遵守佛的「六和敬」的戒條,都很簡單,六條。以這個做基礎入佛法,佛法裡三學、六度、十大願王,我們提五個科目。這就是善財童子參訪要問的,學菩薩行。這六條科目就是菩薩行,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守則。他還有一句,怎樣修菩薩道,菩薩道是什麼?道是存心,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存什麼心。我過去說了八句,以《無量壽經》來說的,《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它下面一個覺,我們加一個字「正覺」,「慈悲」,我們存這個心。我們用什麼態度來修?我們也有四句,要看破、要放下,眾生的大病就是看不破,就是放不下。《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無住就是放下,放下之後你才能得自在,然後處眾隨緣,所以我們處事的態度:「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最近我又加了兩句,前面加一個「真誠」,最後面加個「念佛」,這個很簡單,很容易記,要認真去做。

  學佛的人都知道戒律很重要,佛祖教給我們以戒為師,持戒念佛。可是我們展開戒律,許許多多的教誨戒條,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已經不適用了,所以我們在最基本的《沙彌律儀增註》裡面,我們節錄,節錄的這些教訓現在能用得上的,我們總共節錄了一百四十一條,印成一個小冊子,可能同修們都看到了,題目上我寫的是「淨宗同學修行守則」,題目上寫了這八個字。希望我們常常看看,常常認真去反省反省,檢點檢點,這就是此地講的『起十法行,皆名法供養』。法供養勝過財供養,底下說:

  【以財供養資養四大。】

  『四大』就是身體,財富再多,養身體。養身體剛才說了必定造罪業,裡面的過失無量無邊,法供養裡頭沒有過失,你看:

  【受持讀誦。解說修行。增於法身。】

  我們以這個方法『受持』,「受」是接受,對於佛給我們的教誨完全接受過來,這個接受就是依教奉行,我一定照著佛的教訓去做,這叫做受持。『讀誦』,天天要去念,念是什麼?提醒自己,而且以真誠清淨心去「讀誦」,一定有悟處。這個經的意思無有窮盡,你讀一遍有讀一遍的悟處,讀兩遍有兩遍的悟處,不一樣。同樣是一部經,去年是去年的境界,今年是今年的境界,不相同,年年不相同,月月不相同。只要你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讀,它能夠增長你的法身慧命,你要讀誦。你要『解說』,「解說」是為別人講解,教導別人。『修行』是屬於自己的,自己要依教奉行,這樣能夠增長你的法身慧命,能夠充實你的生命,你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比得財富那個快樂不曉得增長多少倍。這個世間財富地位真的沒什麼了不起,你去接觸接觸他們,問問他們,他們很苦,他日子不好過。發大財的人日子好過嗎?苦不堪言。做大官的,你看美國總統日子好過嗎?不好過,誰最快樂?念佛人最快樂、最幸福,他們不能比。這就是你有真正的樂趣,有真實的幸福。

  【又全其理供養義也。】

  這供養當中有理有事,財供養是屬於事,法供養是屬於理,理與性通。

  【今疏意云。】

  『疏意』就是清涼大師的意思。

  【善財再見文殊。已曾廣釋法勝。】

  這是敘說前面善財童子第二次見文殊,第一次見文殊那很早,那在初會,就是在本會。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文殊是他的老師,他在老師那個地方接受基本的訓練,也就是說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有這個能力,這是基本的訓練。我們後來所講的五年學戒,親近老師,老師教你什麼?就是教你這個本事,有能力辨別真假,辨別邪正是非利害,有能力辨別,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你就可以出師了。以後離開文殊菩薩才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到第五十一,五十一又是文殊菩薩,所以再遇文殊是第五十一參,文殊菩薩;第五十二彌勒菩薩,第五十三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最後。所以再見文殊,這是第五十一會,在那一段裡面已經把法供養的殊勝說得很清楚。

  【故知此中更有深旨。不可以此觀行之供。還同前財食供也。】

  到這個地方,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就是說普賢這一會是大圓滿,樣樣都圓滿,廣修供養也是圓滿的。前面五十二會雖然說得很精很細,都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普賢這才是究竟圓滿,所以這個意思比前面意思更深、更要殊勝,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當然那些『財食』供養是決定不能夠相比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但先文意。】

  前面經文的意思。

  【將前本行觀想供養。為財供養。校量於法。則抑其本行。】

  我們看《鈔》,這是第二個意思。總共這是清涼大師講了四個意思,宗密都為我們做註解。這個意思就是責備它當中有過失。

  【校量本為褒揚行願之妙。】

  這是讚歎的意思,功德的比較,它的意思是讚揚普賢菩薩的功德,怎麼能夠貶斥它,那當然是錯誤的。所以它這個地方,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前面的文,比較困難一點,前文不在這個本子裡面。要是有看到前文,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前文是行『觀想的供養』,這是為財供養跟法來做比較。在這一段裡面,財供養裡面還離不開觀想,像前面你供養燈油如大海水,燈炷如須彌山,這個都要靠觀想,不是事實。盡量的把七寶供養擴大,這都要靠觀想。但是你怎麼樣觀想都是屬於財供養,與法身慧命不相干。諸佛如來重法,唯有法才能解決問題,財供養不能解決問題,這個我們必須要注意到。

  但是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頭,大家重財不重法,完全用法供養,人家瞧不起你,人家說你沒有對社會做貢獻。修一點財供養,你看政府都褒揚,匾額都送給你,你對社會做了多少慈善事業。你說這個糟糕不遭糕?這樁事情佛知道,不是不知道,佛是大智慧的人,當然知道,所以佛對於這一類的眾生教學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佛這個方法好。你重視財,我就先用財來接引你,送點禮物給你,讓你歡喜,這是慈善救濟。慈善救濟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令他入佛智。這諸位一定要明瞭。先滿足眾生對於物質生活上的欲望,然後再把佛法送給他,這就對了。假如我們只有慈善救濟,後頭沒有佛法,那就大錯特錯,不是佛說這部經的意思。

  在我們佛門裡面,翁陽春居士,也許有人認識他,算命的。現在世間人對自己命運很重視,所以算命這一行很不錯。翁居士算命勸人念佛,這行菩薩道!他給人算了命之後,就送佛書給他,送《了凡四訓》給他,叫他照著經本教訓去改造命運。他用這個方法,他度了很多人。在我們台北八一七醫院的副院長,學佛也很虔誠,他給人看病,看病送佛經給人,勸人要念佛,修清淨心,心清淨了,病就好了。他直截了當跟人說:人害病,不是藥醫好的,藥治不好病,心清淨病就好了。都利用自己的職業上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世間人尚且如此,我們學佛的人要不懂,那就錯了,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慈善救濟是接引眾生的手段,一定要把佛法介紹給他,這才是真正徹底解決問題。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