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四十一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41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三十八面,倒數第二行,看《疏》:

  【當其器也。百城詢友。一道棲神。明正為南。方盡南矣。益我為友。人皆友焉。】

  這一段是疏文。它這段落、這科題是:

  【當其器也下。六指例顯。當機益深。】

  這是第六,這個科在第七面,諸位看一看,曉得這個文是怎麼來的。在第七面,上面這一欄倒數第二行,我們看到了倒數第二行,這是第六段。在這個科裡面是第六段。第六段是「別歎」,別歎裡面一共是有六段,這是最後的一段。這一段分成四小段,這四小段,諸位在這裡能看得很清楚。第一是「約人顯益」,第二「約法顯益」,在第八頁,第三是「始末顯益」,第四是「權實顯益」,一共分為四個小段。小段裡面還有段落,我們念到的時候再看。現在我們再翻過來看一百三十九面,這個科就曉得從哪裡來的,段落從哪裡來的。我們從第一行看起:《鈔》,『當其器也下』,就是前面這段文,我們剛才念的這段文。這是別歎裡面的第六段,『指例顯』益,顯這個『當機益深』。益是利益。深,是深厚的利益,不是小的利益,換句話說,這是很大的利益。

  【文中有四。】

  剛才我們看到,第一個是:

  【約人以顯益。二約法以顯益。三始末交徹以顯益。四得失相對以顯益。】

  現在這段文,是這四小段裡面的第一段。『約人』,這個人就是善財童子。

  【今初。當其器者。即善財童子。指此為例。依教皆然。故彌勒云。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這一句要給諸位提一提。《華嚴經》在世尊一代,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唯獨這部經體例圓備。圓是圓滿,備就是具足,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過去方東美先生對於這部經非常讚歎。他是個哲學家,他用哲學的觀點來看,他說,《華嚴經》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學概論。他把它看作哲學概論。他說有理論、有方法,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周密詳細的方法,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表演,他做出來給我們看。他說這是古今中外所有哲學書裡頭所沒有的,所以讚歎備至。這個表演,我們就要注意到,『善財童子』是不是真有這個人?不能說真有,也不能說真無。為什麼?他是表法的。凡是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的人,這個人就叫做善財童子。所以善財童子有男女老少,是不是?你只要依照《華嚴經》的理論方法修行,你就叫做善財童子。他這是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教給我們應該怎麼樣修學。末後這一會,也就是這品經,這一品,我們今天所念的這個,這是最後的一段、最後一章。這一品總共有四十卷,這是最後的一卷。這一卷是《華嚴經》的結論,但是序文裡面是給我們介紹全部《華嚴》,特別側重在《普賢行願品》,就是這四十卷經。

  佛教給我們,也是佛希望我們要把《華嚴》的理論、方法、教訓都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我們看五十三參就是生活。《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教育,活活潑潑。五十三位善知識跟善財童子,統統都是實現《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就是究竟圓滿的覺悟,就是覺者之行,不是一個迷人,是真正徹底覺悟的人生。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已經徹悟了,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這我們統統在這裡看到。善財是代表一個初學的,所以這是,一是有學生,也有畢業在社會就業的。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已經畢業,在社會上各行各業已經就業了。善財是在學,還沒有畢業,是學生,在學。這就是我們從學生,一直到畢業在社會上服務,我們全部都看到了。在這四十卷裡頭統統看到。

  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學,善財是個榜樣。他此地解釋『指此為例』,以這個為例子,就是我們的模範、我們的典型。經上,像《彌陀經》,我們念得最多,也最熟,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就是善根;財,就是福德。所以善財童子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遇到這部經是多因緣,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三個條件具足,這個人就是善財。三個條件缺一條,不能稱善財;統統具足,這個人稱之為善財。那這樣的人,他這一生在大乘佛法裡修學,不管學哪個法門,不管學哪個宗派,決定成就。他要參禪,他會大徹大悟;他要學密,必然三密相應;他要學教,一定大開圓解;他要念佛,一定得一心不亂。為什麼?因為他三個條件具足,這是相當不容易。我們也常常聽同修說,學佛學了很多年,盲修瞎練,遇到的不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是什麼原因?自己的福薄,沒有福德。有福德,一定遇到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同參道友。可見得,三個條件同時具足是相當不容易。因為三個條件具足,你所遇到的決定是佛菩薩,決定是真正善知識。所以彌勒菩薩說,彌勒菩薩在經上說,那是在這個經之前,前面講的,不是在我們這一卷,前面講的。這是教給我們,『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我們對三寶有恭敬心,有羨慕、嚮往之心,那你就要學善財童子,像善財這種學法就對了。

  【百城詢友者。但舉圓數。其實一百一十城詢問善友也。故八十經初云。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摩訶薩教。漸次而行。經遊一百一十城已到普門國。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

  這一段都是引用的經文,說明『百城詢友』。百,不是數目字,乃至於底下講『一百一十』也不是數目字,代表圓滿。《華嚴》是用數字表法,所以每說一法,它都說十門,十十則是百,代表圓滿的意思。像《彌陀經》裡面用七,七也不是數字,也是代表圓滿。我們中國,印度也是如此,講四方上下,我們中國常講六和,四方上下是六和,但是七,再加上當中,這就很圓滿。所以七同十都是表圓滿的意思,並不是個數字,代表圓滿。什麼才叫真正圓滿?如果自己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不叫圓滿。你修行修到等覺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圓不圓滿?沒有,一定要成佛才圓滿。所以等覺菩薩還要去參訪,因為他沒有圓滿!圓滿代表這個意思。

  我們從《華嚴經》裡面可以說,善財童子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是一生就肉身,沒有第二生的,一生從凡夫圓滿成圓教的佛果。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面,唯獨這部,其他經裡頭,沒有說過這個情形。所以說肉身成佛,唯獨《華嚴經》上有,這就是指的善財童子。可是我們知道佛說法,叫應機施教,契機契理。機就是眾生的根機,這一段就是講根機。我們這個世間,像我們凡夫,一生能不能成無上正覺?可以。如果我們這一生肉身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那佛講這個《華嚴經》,《華嚴經》流通在我們這個世間毫無意義。那吊胃口,我們做不到!那佛說這個幹什麼?凡是佛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所說的,經典在我們地球上流通的,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上人,有人能做得到。我做不到,是我的根性不行!但是有人做得到。如果說一個人都做不到,佛就不應該說。凡是他所說的,我們這個世間上總有人會做到就是。要曉得這個意思。《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得到究竟圓滿。為什麼?西方淨土念佛法門,人人可以做得到。而善財童子到最後圓滿成佛,就是靠念佛求生淨土,他才得到真正的圓滿。他要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法子圓滿。所以我們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圓滿的法輪,這是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講,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的教導。彌勒菩薩的教導,就是在前面一卷,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是善財參訪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教他,教他參訪普賢菩薩,這就入最後一參,就到了末後這一會,所以他『漸次而行』。從吉祥雲比丘,我們是講《四十華嚴》,吉祥雲比丘是善財童子出來參訪第一個善知識,一直到遇到普賢菩薩,這是第五十三位善知識圓滿,到這個是圓滿了。

  所以『經遊一百一十城已』,一百一十城是指處所。這是代表圓滿的處所。『到普門國』,普是普遍,門是表通達無礙的意思。『思惟觀察,一心願見文殊師利』。善財是文殊師利的學生。最初他跟文殊菩薩修,在文殊菩薩那裡得根本智,那就畢業了,這就可以出師了。從前人叫出師,現在叫畢業,畢業就是出師,離開老師,不再跟老師了,出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圓滿的後得智。諸位要知道,沒有根本智,沒有資格參學。所以學佛,首先要培養根本智。我們今天許多人學佛,把這個程序搞錯了。為什麼?一下手就學後得智,學佛一開頭,就要去參學。

  今天下午,有個同修來給我說他遇到困難了。念佛,念了幾年,懷疑了,對這個佛號懷疑。他過去親近了很多善知識,念過很多經,這就是把頭腦念亂了。念得愈多,清涼大師講,你得到什麼?增長邪見。你看這怎麼得了,邪知邪見。所以俗話說,你認識人多,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煩惱就多。一天到晚到外面去參學,參學得到的什麼?得到的是非、煩惱,他得的是這個。參了這麼多年,沒救了。真正遇到善知識,善知識也不收你了。為什麼?你頭腦中毒太深,洗都洗不乾淨,這怎麼得了?這就是說沒有善根、沒有福德。

  所以自古以來,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一定是教給你先修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東西?就是清淨心。如果用佛學的名詞來講,就是先修定。其他的什麼都不管,先修定,先把心定下來。這個定下來的方法,各宗用的手段不相同。禪宗用參究,到後來的禪家偏重在參話頭。你要想參話頭的目的,就是要心靜下來,消除妄想執著,目的在此地。淨土宗叫你念佛,目的還是一樣,用一句佛號代替你一切的妄想、雜念,讓心靜下來。教下的方法讀經,讀經不求解義,同樣是一個目的。由此可知,方法雖然不一樣,目標完全相同。首先把心靜下來,心靜下來了就生智慧。所以善財童子跟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首先就是教他把心定下來。

  不但佛法的教學從這裡下手,我們中國儒家教學也是如此,他也懂得這個原理。你看《孟子》就很明顯的給我們說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兩句話就是佛門裡面講的根本智。學問之道沒有別的,把你那個妄想心收回來,收回來而已,就是收心。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打妄想,不起分別執著,這心收回來了,讓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然後才叫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叫後得智。一接觸,沒有一樣不明瞭。這一切法當中,因緣、果報、理事,就像《法華經》裡面講的「十如是」,百界千如,一切通達,這叫成就後得智。所以善財百城參訪是成就後得智,這個智慧就圓滿了。智慧圓滿,這再回到老師面前,所以這個時候願見文殊師利。下面給我們說:

  【一百一十。】

  你看看表法的,不是數目字。

  【表十地及等覺。】

  『一百一十』,表這個的。用十代表一地,一共有『十地』,從初地到十地這就一百。再一個十,表『等覺』,表這個法的。

  【一一皆具諸地功德故。】

  每一地都具足地地的圓滿『功德』。譬如初地菩薩,初地菩薩具足十地等覺菩薩的功德,這是不可思議。我們在一般觀念上,下面沒有辦法具足上面的;上面具足底下,那是沒有話說。為什麼下下地能夠具足上地?這個道理要明瞭,清淨心。清淨心中,六祖說得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本來具足的,並不是外面來的!我們現在雖然是沒有證得,心不清淨,那問問我們,有沒有具備十地菩薩如來的功德?具足,哪個不具足?個個具足。雖具足,你不起作用。為什麼?你迷惑顛倒,不起作用,這個功德沒有法子透出來;人家心到清淨,這個功德透出來了。雖然沒有證得這個位置,這個功德也透出來。不但講是初地菩薩,《華嚴》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就具足了。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他具足如來果地的功德,所以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管是哪個位置,這四十一個階級,任何一個階級,前後功德統統具足,所以這個法界是平等的。

  了解華藏世界,你對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懷疑了。西方極樂世界比華藏世界尤其殊勝。實在講,它殊勝在哪裡?殊勝在四土圓融,殊勝在這個地方。華藏世界完全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這裡面沒有方便有餘土,沒有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把同居土、方便土融和成為一體,這是不可思議。所以你知道《華嚴》的殊勝,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但是《華嚴》的殊勝,不到初住以上這個地位,我們得不到這個受用。但是西方淨土,博地凡夫都得到這個大用,這個受用完全得到了。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所謂是難信之法。《華嚴》講這個,有人相信;淨土講起來,人家不相信。但是那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佛沒有妄語。

  自古至今,往生的人太多了。像這次我們在新加坡看到有三位往生的,念佛沒多久,也不過是三、四個月而已。連助念的同修,見到佛光,聽到天樂,聞到異香,這種瑞相就是證明確確實實往生了。這個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報導。別人見到這個報導,生起歡喜心,發心念佛,將來往生,就是你把這個人度了。你幫助這個人這一生成佛,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因為這個世間,有許多人必須親自見到這個境界,他才相信;沒有見到,你給他怎麼講,他都懷疑。唯獨真正見到了,他沒有話說的。像DC周廣大居士,龔振華做的這個功德大,絕不亞於一位大法師畢生弘法利生,不亞於。他把這個事情詳詳細細錄成一個錄音帶,向全世界廣播。而且他也寫了一篇文章,這文章流通的沒有他這個錄音帶流通的普遍。那是念佛三天往生的,多少人親自看到的。我們再看底下這個文:

  【或不分等覺。即開十信。進退皆表一百一十。此宗三賢行相。不殊十地。故不別表。所謂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也。】

  這是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或者是『不分等覺』,那就『開十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進退』,並不是菩薩位次有進退,因為到這個時候,統統都是圓滿三不退。進,是往上講;退,是往下講。譬如說十地菩薩,進是講等覺,退是九地以前,是這個說法。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用『一百十一』來表法。為什麼?因為他位位圓滿。『此宗』就是華嚴宗。『三賢行相』,不殊,不殊就是沒有不一樣的,是一樣的。三賢位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的菩薩跟十地菩薩沒有分別,無殊,所以『不殊十地,故不別表』,所以他就不另外說了。說十地,就是把前面三賢統統包括了,所以底下講『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他平等的。

  【二。三乃至十住十地行相皆然。此依大疏辨也。】

  這個說法是根據清涼大師在《八十卷華嚴經疏鈔》裡面所說的。這裡面的意思,明白的告訴我們,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才平等。初住跟等覺平等,位位具足一切位的『行相』,這才平等,平等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個平等法界。由此可知,極樂世界,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的,看到沒有一法不平等,《華嚴經》可以給我們做證明。平等法界,並不是只有《無量壽經》上講,《華嚴》亦復如是,這叫一真法界。如果講十法界,十法界不平等,一真法界平等。平等的原因,剛才跟諸位說,本來具足。這是因,真因,本來具足。因,還得要有緣,沒有緣,本來具足,我們都本來具足!我們現在不平等!果上不平等!緣是什麼?緣是沒有分別妄想。我們雖然本來具足,但是有分別妄想而不能證得。初住菩薩分別妄想就沒有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初住以上的修行,我們佛門裡有一句話,叫做「無功用道」。這個地方就是一點都不能著力,著一點力就錯了。譬如說,有同修他努力精進的修行,就是想把妄想斷掉。他能不能斷掉?不能斷掉,這一生都斷不掉。為什麼?用一個妄想斷妄想,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斷不掉的。還有一個念佛念得很勤快,一心一意想趕快得一心不亂,這個人一生一心不亂沒指望。為什麼?他有個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就亂掉了!所以怎樣才能得到?什麼都不想,自然就得到了。你還有求、還有願,那就是妄想,那就是障礙,你心裡頭還有一物,這個東西障礙你。圓初住菩薩以上,這些障礙都沒有了。他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求,所以他那個功夫跟我們用功不一樣。我們有願、有求;他無願、無求,這個境界很難體會。

  從前李老師講到這個境界,給我們做了個比喻,因為我們也想不通,什麼叫無功用道?他給我們做比喻,在大陸上,那個風船(就是帆船),帆船有風的時候才掛帆;沒有風的時候,要搖櫓。快要靠岸的時候,到了淺的地方,快要到岸的地方,櫓也不能搖,用什麼樣的?用竹竿,用竹竿撐船。這種情形、境界相,你們年輕同學不知道,你們沒見過。你們沒有見過不曉得。年老的人,在大陸待過的,知道這個情形。可是快要接近岸的時候,接近岸沒有多遠的時候,這個撐也不能撐了,竹竿也收掉,收下了。讓這個船頭慢慢自然上岸,他說那一段叫無功用道。就是一點都不能用力,也不能搖櫓,也不能撐竿,這個船藉著那個力量自自然然緩緩的往岸邊上靠,這叫無功用道。老師用這個比喻讓我們去體會,這就是古人所謂,此處用不得力,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圓初住一直到成佛,這四十一個階級,他們修行的方法都是這樣修的。所以叫無修而修,修而無修;無證而證,證而無證,這個話是對圓初住以上人說的,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要是錯會了這個意思,那就糟了,那就壞掉了。我們今天要搖櫓,也要撐竿,我們沒有到那個功夫!不行。所以我們是有修,要有證,功夫不到家。至少,我們這個搖櫓、撐竿要撐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大概就入了這個境界,就是無功用道。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我們還是要用力,跟這些菩薩們修行的方法不一樣。這種修行方法全是極樂世界的,我們應當要曉得。下面解釋:

  【一道棲神者。棲託心神也。】

  這一句很像禪宗二祖慧可見達摩祖師,求達摩給他安心,是不是?這心不安!心要安在哪裡?這個『神』就是心,這是『心神』。我們的心要安在什麼地方?『棲』就是安的意思!心安住在哪裡?經上告訴我們『一道』。

  【一道有三義。】

  在《華嚴經》這一段經文裡面講,有三個意思。就是說你的心要安在這個地方。第一個意思是講方向。說老實話,我們的修行要有一個方向。沒有方向,決定就亂了,要有個方向。

  【一唯向南。】

  他有個方向。

  【二唯一因一果。】

  這個重要。因果要相應,而且不能亂,一個因,一個果。這一個因是什麼?我自己讀《華嚴》,講《華嚴》總講了十七、八年,我最大的心得,就是《華嚴》講的『一因一果』。我在這部經上所悟得的,一因就是念佛,一果就是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到最後歸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他出來參訪,跟五十三個善知識,前後次第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不是隨便說的。第一個善知識就是代表初住菩薩,他出來參訪第一個老師,教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跟善財童子講了二十一種念佛的方法。雖然經文上並沒有指明念阿彌陀佛,沒有指明,我們曉得教給他念佛。究竟念什麼佛?說了二十一種,沒指出來。經念完了,到最後普賢菩薩,就是最後一個善知識,一個頭,一個尾,最後一位善知識指明白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這裡才恍然大悟,德雲教他念佛念什麼?就是念阿彌陀佛,徹始徹終,始終是一,一個因,一個果。

  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代表世出世間一切法門,不僅是佛法,世間法統統代表了。這些善知識自己所修行的法門是代表佛法,他所從事的行業,這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是代表世間法。所以這些人是代表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門。這一切法門是什麼?這一切法門叫助修,念佛是正修,是正助雙修。同時顯示出這個念佛法門,不礙世出世間一切工作,不妨礙。不但不妨礙,而且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工作都有幫助,這不可思議。所以這部經真正是有用處,對於我們現前的社會有很大的幫助。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佛經裡面教給你,你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要如何去努力,能夠把你的工作做好,貢獻於社會,造福人群。

  從這個地方也能看出,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這叫一真。一真法界在哪裡?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在哪裡?就是我們眼前的社會。我們有華藏的心,現在這個世界就是華藏,確實境隨心轉,一點都不錯。這是我們讀《華嚴》要留意的,如果在《華嚴經》,這一點不能體會,這個經叫白念,這自己得不到利益。這一因一果。我對於淨土法門,所以深信不疑,極力的讚揚,實在講,是從《華嚴》得來的。當初李老師苦口婆心的勸我,我都沒有認真,總不能完全肯定來相信,還是有懷疑,對這個法門並不認真的學習。一般人看到我相當認真,其實我對於很多大經大論非常喜歡,所以把這個淨宗法門頂多,不過是給它們看成平等的而已,以前是這麼一個心態。這十七年《華嚴》講過之後,豁然在這裡體悟到,才曉得淨宗是一切諸佛所說無量法門的歸宿,結歸就是最後都歸在這個方向。

  前面講方向,方向向南。南,如果諸位你都找南方,那佛都喊冤枉,這冤枉死了。哪有善知識都住在南方?東方、西方、北方都沒有善知識了?那成什麼話!這個南代表光明。印度跟中國都講求五行,五行,南方是火,東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北方是水,所以火代表光明。南方就是什麼?光明之方。所以『方盡南矣』,哪一方統統是都是南方。為什麼?只要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住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叫南方,他是這麼說的。不管它是什麼東南西北,真正有智慧、有道德人所居住的那個地方,叫南方。所以你不要把這個字看呆了,它是表法的,它不是代表方向,它是表法的,叫智慧之方,光明之方,它表這個,代表這個。所以我們心地有光明,心地光明,你才與諸佛菩薩的光明相應;我們心地不光明,諸佛菩薩的光明我們也見不到,這就是講感應道交。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心地要清淨光明,這樣你就會時時遇到真正善知識。心地不清淨、不光明,想求善知識,求不到,找不到的。

  【三萬聖千賢。皆修萬行。更無異路。三皆一道義也。】

  『萬聖千賢』就是說這些菩薩摩訶薩們,「賢」是講三賢位的菩薩,「聖」是講地上菩薩。如果就本經上來說,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統統都走這條路。『更無異路』,都走這條路。這條什麼路?我們現在明瞭了,這一條就是念佛的道路。所以念佛法門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的,沒有一尊佛不宣揚的。我們讀《無量壽經》,從《華嚴經》上得到了證明。尤其《華嚴》,經文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尤其我們在這文裡面看到,他地地具足前後一切位的菩薩。往前面看,他就具足了初住菩薩,尤其是在五十三參裡面,初住菩薩是吉祥雲代表的,就教善財念佛。他教善財念佛,當然他自己也念佛。我們俗話常說「先入為主」,第一個人教的,這很重要,這啟蒙!這是為主。他教他念佛法門,由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他主修的。當中這五十二位善知識所講的都是講的助修的,正助雙修。一直到末後,遇到普賢菩薩,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的功德圓滿,成佛了。所以我們曉得,這是一切法身大士統統走的這條道路。

  明瞭這個事實,我們對於無量無邊的法門、宗派,我們看到了心裡面統統歡喜平等。不管他現在讚歎我這個宗怎麼好,你們不好,我們點點頭,你統統都要到華藏世界去,到了華藏世界還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知道你走的那個路線,我清楚。到後來怎麼?到後來我們歸到一處!實在講是,他不了解那個路線,我們了解,我們太清楚了。即使是邪門外道,即使今天破壞佛法、消滅佛法,他將來還是往生淨土。

  所以一個真正念佛人對於一切人統統是平等的。心平等了,當然心就清淨,我們看一切妖魔鬼怪都平等,從理上講,皆有佛性;從緣上講,他口裡也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們曉得這是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頭。現在雖然造罪業,他將來要受果報,地獄三途,他是有分的。可是果報畢竟還有受盡的時候,受盡了,將來遇到這個法門,他還是這個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怎麼不平等?當然平等。所以既然平等,他來挖苦你、罵你,你何必生氣?你生氣的時候,你的心不清淨,你對這個事實沒搞清楚。搞清楚了,沒有不平等的,沒有不清淨的。但是眼前這些境界,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我們一目了然,清清楚楚,這是智慧;我們對這個境界,處之泰然,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功夫,這就叫做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就是念佛三昧。你自己真正得到念佛三昧,你看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不平等,心得真正的清淨,真實清淨。所以這到最後都是『一道』,現在是無量無邊的道路,到最後都歸一道。他說那個道好,我們這個道不好,我們曉得,每條到最後都通到一個道路。底下這解釋:

  【明正為南者。】

  『明』是光明,『正』是正知正見,明是智慧。

  【謂善財始自發心。】

  這是講到善財童子初發心。

  【福城東見文殊。】

  這是他發心學佛,拜第一個老師,這個老師叫啟蒙的老師。啟蒙的老師很難得,文殊菩薩。『福城』都是表法的,諸位不要去考據印度有沒有這個城?沒有,找不到的,表法的。文殊菩薩住的地方,怎麼沒有福?是不是?如來正法弘化的地方,這個城市就是福城。那在現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台北就是福城。為什麼?有佛法!有大乘佛法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福城。城東,『東』是代表初的意思,太陽從東面出來;西面,就降下了。古時候太子,儲君住在東宮,是不是?就是取的這個意思。所以這是講他(表他)最初見到老師,文殊菩薩。

  【便漸次展轉。】

  剛才說過,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了根本智。這個根本智,在我們後世,在中國就叫做五年學戒。五年學戒就是培養根本智的。學佛不能沒有福,沒有福,幹什麼都不能成就。所以成佛叫二足尊,「二」,一個是智慧,足就是圓滿、滿足,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兩種圓滿叫二足尊,所以不可以不修福。因此學佛的同修,實在講不管是在家、出家,要從修福開始。修福就是要布施。布施並不完全指財物,財物布施,並不完全指這個。還要用什麼?頭腦要布施,多想一些好事,這是布施,多替別人想一些好事情;體力要布施,為大眾服務。從前在寺廟裡面,幫寺廟整理環境,寺廟裡面工作很多,道場很大,維護這個道場的工作,我們統統要做。

  像六祖大師,他到黃梅八個月,他修什麼?福慧雙修。修福,他派在槽場,那個時候寺廟大。所謂槽場,就是做粗工的這個地方。舂米破柴,照顧大眾的飲食起居這個場所。他在那裡做那個工,這是修福。除了工作之外,那要修定。修定,禪家所用的方法,一個是觀心,一個是參話頭。六祖到黃梅可以說,他已經是個成熟的人了,只等五祖給他印證而已。所以他對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如果心不清淨,怎麼會生智慧?我們這個心,一天到晚生妄念、生煩惱,人家的心裡頭生智慧。由此可知,他的心清淨。傳法傳給誰?就傳給心清淨的人。這是傳法、得法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心不清淨,沒有資格傳法。所以神秀還要時時勤拂拭,還沒擦乾淨,還在擦,還沒有完全擦乾淨,他不能得法。六祖那是乾淨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乾淨了,不要擦了;他還在那裡擦。福慧雙修。

  在教下、在淨宗,我們提倡讀經,不要求解,這一部經先把它念個幾千遍。如果像我們這個本子,這本子很好,夠分量。連經、連疏帶鈔,包括我們現在講的序文,全部整本的,你每一天念一遍,你念上十年,行了,你一定開悟。這念上十年是心定了、清淨了,不打妄想了。所以從前一般定的時間是五年,這五年就叫你念一部經,什麼都不要想,規定你念幾千遍。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就是十年。十年,三千六百天。像這樣的經,你念三千遍,一天念一遍,心定了,其他的什麼都不想,什麼也不要看,心定下來了。真正得定,心清淨了,這就是畢業、出師了,老師不留你,你出去參學。出去參學,成就後得智。所以善財童子也是經過這樣的訓練。

  我們今天學佛同修很多,為什麼你不能成就?你沒有經過這個基本的訓練。所以人家求學,這是我們看看古人,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就開悟了。你要問什麼原因?是因為他們用清淨心來接觸佛法。清淨心接觸佛法,一切法都是清淨。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清淨的。我們今天缺乏,一開頭不訓練清淨心,我們是散亂心、染污心,接觸佛法更染污。世出世間法來一個大染污,你怎麼會成就?不可能成就。所以諸位要想在這一生成就,要牢牢的記住,要真正肯放下,至少要放下五年,五年把所有一切經論統統放下,世出世間法一切放下,天天念一本書。我從前也常說,這就跟共產黨講的洗腦,天天念一本書!把頭腦裡頭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部給它洗得乾乾淨淨的。用這一樣東西來薰習,薰習五年,這妄想雜念少了,然後再接觸佛法,不一樣了。所以從前人為什麼年紀輕輕就會開悟?我們現在學一輩子,愈學愈糊塗。絕對不是我們聰明智慧不如人,我們方法錯了。

  所以有一些佛學院來找我,我不肯去。什麼原因?我知道叫誤人子弟。從前說誤人子弟要下十九層地獄,這個事情怎麼可以做?我們曉得這個方法,教給人,他不相信,甚至於還誤會,他說你自己學那麼多,叫我們都不要學,學一樣,你這個人懷的心不好。是不是?還被人誤會,有什麼法子?從老師那裡得清淨心之後,也就是得根本智之後,出來參學,『漸次展轉』:

  【一向南行。歷諸善友。】

  『歷』就是遇到,拿我們現在來講,參訪親近。『善友』就是善知識,也就是老師,到處去尋師訪道,請人指教。底下就說明:

  【明者。】

  『明正』是「南」,可見得,這並不是指的東南西北方位上的南。

  【以南主火。】

  在五行裡面,南方是『火』。

  【是陽是明。】

  北方是陰,南方是『陽』,陰陽是在方位上這麼配的。陰是闇,陽是『明』。

  【北主水。是陰是闇。正者。不住東西二邊。】

  東西是二邊,南是『正』的。所以我們中國從前,政府辦事的機關,那個建築物一定是朝南,都取這個意思。你們看看北京的皇宮,坐北朝南。你再去注意一下,所有地方縣政府,我們稱它縣衙門,它的建築也是坐北朝南。取什麼?取智慧,取正大光明。你才能夠為一個地方,所謂父母官,為這一個地方造福。這也就是我們講風水。這個方位是處處提醒你自己,它有這個作用在。所以他『不住東西二邊』。東西叫二趣,二邊!

  【當南北中正之道。表求法者背闇向明。離邊當正。故云明正。】

  這把這個意思解釋出來。所以它這個「南」,不是東南西北的南,是光明正大的心態,光明正大的參訪,成就自己的光明正大,這個意思。

  今天時間就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底下還有解釋,『明正』還有三個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