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八十九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89

  請掀開經本二百三十三面,從倒數第四行看起。倒數第四行最後兩個字,我們念一念,因為這是一個段落:

  【乃至此宗圓融別教之意。事事重重無盡。亦法界中不思議大緣起也。】

  上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下面大師引《涅槃經》上一段話來說明緣起:

  【涅槃經說十二因緣,下中上上上智觀之。如次得聲聞。緣覺。菩薩。佛菩提等。故佛一代之教。不出因緣也。】

  用《涅槃經》的這段話做為這一大段的總結,顯示出因緣生法確實是有根據的,不是清涼大師、宗密大師隨意而說的,都是有經典做依據的。《涅槃經》上講的『十二因緣』,『下根、中根、上根、上上根』根性不相同,他們得到的實相也不相同。下根的智慧比較淺得『聲聞』果,就是證阿羅漢果,中根的就成了『緣覺』,就是辟支佛果,上根的就得『菩薩』果,上上根就成佛了。所以這是《涅槃經》上,完全從因緣生法上來跟我們說明四聖法界的因由,因此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當然是『不出因緣』。

  【後別釋諸經宗旨者。言隨經不同。所宗各異者。如法華經宗一乘。涅槃宗佛性。淨名宗不思議等。】

  這就是講的宗,是說教義,每個宗派、每部經典它所崇尚的不相同。但是諸位要曉得,那個教理是決定相同,教理相同,教義不相同。此地講『諸經宗旨,隨經不同』,這是講教義,教義有差別,理論上沒有差別。這隨便舉幾個例子,譬如《法華經》『宗一乘』,佛在《法華經》上講得很清楚,「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特別推崇一乘法。《涅槃經》推崇『佛性』,《維摩經》推崇『不思議』法門,就是不思議解脫法門,這是每部經崇尚的不一樣。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雖無生之理。實無所宗。無宗之宗。則宗說兼暢。】

  這個註解裡面跟我們說,這就是第二個小段:

  【通難舉益。】

  『難』是提出難題來質疑。

  【謂有難曰。】

  有人提出一個難題來請教。

  【楞伽云。一切法不生。】

  這是《楞伽經》上說的。《楞伽》是唯識宗主要的一部經典。唯識有六經十一論是它所依據的,《楞伽》是其中之一。經上講,『一切法不生』:

  【不應立是宗。無生之理。何所宗耶。】

  一切法既然不生,你那個宗旨從什麼地方建立?《法華》宗一乘,《涅槃》宗佛性,《淨名》宗不思議,一切法不生,這些都不能成立。這個問得也很有道理,引經據典,都是佛說的。

  諸位要知道,佛經念多了,佛在這個經上這個說法,那個經上那個說法,爭鋒相對互相矛盾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所以看多了之後,我們到底依哪部經?到底哪個經佛講的是對的?說實在話,佛所講的統統對。為什麼統統對?你要曉得,佛這個經是為什麼人講的,當時聽講的那個人就得利益,就心開意解,就明心見性,就證果了,他怎麼不得利益!佛說法是契機契理。機,適合於眾生的根機,眾生根機可以說是人人不相同,因此佛就沒有定法可說,每個人不一樣,換句話,對每個人所講的法就不相同。即使是一樁事情,說的都不一樣,這是從契機上說各個不相同。從契理上說,決定沒有二致,同一個理,絕對不違背真理,也就是決定不違背諸法實相。給你講一切法不生,那是諸法實相,那是理,佛種種說法,無非令眾生悟入這個境界。眾生根性不相同,不是講這一生,我們還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以來我們的習性、習慣都不一樣。

  六道,十法界,那十法界不說。如果從十法界來的,沒這個道理,都是從六道。六道裡面非常複雜,每個人生活環境都不相同,每個人遭遇不相同,所以根性就不一樣。佛有能力觀機,佛眼睛一看就曉得,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做什麼?學什麼?他清楚。所以他幾句話一說,很契你的機。為什麼?把你過去世所修學的那個習性,統統勾引起來,那很容易開悟。現在人說法,怎麼說你也不能開悟。為什麼?不契機。好像那個大夫治病一樣,不曉得你病源。好,頭痛,給你一點頭痛藥吃,有沒有效?當時好像有一點效,過兩個小時就沒有效了,不能根治,原因就是不知道你的病源,沒搞清楚。佛是個良醫,他把你這個病怎麼來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所以那個藥一下去,藥到病除,他馬上就好了。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知道佛說法的義趣。佛說法,實在而言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就佛本身來講,佛從來沒有說一句法,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沒有分別執著過,那而說,是因為眾生有感,佛自然有應,感應道交。所以你要問,佛到底有說還是沒說?有說,換句話說,對於每個人所講的宗趣都不相同。

  【故今通云。】

  這個難是有困難、有障礙。『通』就是解釋,我們今天講溝通,把這個障礙排除,使他通達無礙。這底下幾句話就很重要了:

  【無宗之宗。宗說兼暢。】

  這兩句話是清涼大師講的。

  【意云。上所舉楞伽文。蓋遣滯耳。】

  這是佛說法的原則,所以佛無法可說,只是為一切眾生解黏去縛而已。眾生有解不開的結,佛幫助你解開而已,有什麼法好說?每個人結不一樣,所以佛解的方法就不相同,巧妙就在此地。如果我們懂得這個原則,許多的疑問自然就獲得答案,《楞伽經》上一句話也是給眾生解黏去縛。

  【若一向不立宗。何以彼經自立宗通。說通。】

  這個『宗通、說通』是出在《楞伽經》上的。真的要是一切法不生了,宗通、說通也不能成立。什麼叫宗通?什麼叫說通?底下再引經來說。

  【經云。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所以昔人云。說通宗不通。如日被雲矇。宗通說亦通。如日處虛空。既有二通。非無宗矣。今云兼暢者。是日處空也。】

  這個解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初學的同修讀了之後,裡面還是難以體會它的真實義。『宗通』是修行,『說通』是說法。會說的人未必真修行,真修行的人一定會說法;換句話說,宗通一定說通,說通未必宗通,多看一點書,多找一點參考資料,也能說得天花亂墜。因此佛法不貴說通,而貴宗通。在古時候,大致這些弘法利生的祖師大德留下來這些註疏,像這個註解,清涼大師、宗密大師能夠流傳到後世都是宗說兼通。如果只是有說通,沒有宗通,他可以蒙蔽一代的人,他不能蒙蔽後世的人,他的那些著作必定被後人淘汰掉,不能夠流傳下來,這是一定的道理。說得雖然好聽,沒有內容,像那個報紙上的文章,你看了一遍,不想看第二遍,你還能把它流通嗎?好的文章,念一百遍、一千遍,永遠念不厭,那個文章會流通得下去,宗說旨趣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所貴的是修行,也就是貴的是宗,禪家重視,教下重視,念佛的人也不例外,也非常重視真正修持的功夫。如果你只是念經、念佛,而忽略了修行,這不能往生的。

  我想每位同修都知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一萬個念佛的人當中,真正能往生也不過三個、五個,不成比例。原因在什麼地方?那些人是不是沒念?念了,天天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那裡大聲大叫,正是古人所講,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枉然?他沒有修行。我念阿彌陀佛還不是修行?念阿彌陀佛不是修行。怎麼說念阿彌陀佛不是修行?念阿彌陀佛,還照常搞是非人我,還照常搞貪瞋痴慢,他修什麼行?沒修,這個沒有用處。所以要曉得那個會念佛的人,他這一聲佛號是修行;不會念佛的人是自欺欺人,他念這個佛號,自己騙自己又騙佛菩薩,他幹的是這個事情,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往生?

  那我們就要問,什麼叫真正的修行?先要了解什麼叫做行?行是行為,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行為,行為無量無邊,佛法把它分為三大類,身、語、意分做三大類。身就是身體的造作,一舉一動,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歸成這三大類就統統都涵蓋、都包括了。行為之表現,中國儒家把它歸納為五倫十義: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把我們人對這個社會的關係也統統包括了。我們面對的這些社會大眾,我們是什麼身分,這要清楚。對子女,你是父母的身分;對你的父母,你是子女的身分;對兄弟姊妹,你是兄弟的身分;對於你的長輩、領導的人,像公司行號的老闆、領導的人,那你是被領導的身分,被領導是臣;你是個小主官對你部下,你是君的身分。哪一種身分應該要做哪一種的義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你有沒有想到這問題?我對哪一個人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禮節?這都是行為。行為錯了,行為不當了要及時修正,這叫修行,這是我們講世間法。

  出世間法比這個更要殊勝,更要精細得多,標準也提高了。本經菩薩的標準是十條,十大願王,禮敬諸佛是一切恭敬,我對人有沒有尊敬心?我每天早晚課誦都拜佛,對佛恭敬,有沒有把這分恭敬心對待父母,對待長官,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一切眾生,有沒有這樣去做?只知道對佛菩薩恭敬,不知道對一切眾生恭敬,這個錯了,大錯特錯了,修行要在這裡修。許多的事,我們的想法錯了,看法錯了,做法錯了。今天我們學佛,依照經典上佛給我們講的教訓,所以這個經不是念了就完了,念了之後想一想,佛這幾句我做到沒有?哪些事情佛教我們應當努力去做的?哪些事情佛說這不應該做的?不應該做的,我們有沒有?應該做的,我們做了沒有?所以經典便是修行的標準,不只是念念就完了。這一句名號,我曾經講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知道名號功德,只是跟著念、學著念,沒有多大用處,也就是說,對你修行方面起不了作用。真正名號功德利益徹底明白了,那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對你修行決定起作用。

  名號功德是什麼?就是《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經文我們還不能夠理解,一定要看註解。你看蓮池大師的《疏鈔》,看蕅益大師《要解》,《要解》也很難懂,你再看圓瑛法師的《講義》,看寶靜法師的《親聞記》,統統看熟了,才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當你聽到這句名號,或者念這句名號,經典裡面所有的教訓油然而生,這樣才相應。可見得這不是容易事。修行要細說,那是無量無邊,這經上常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哪能說得盡?說不盡,那就抓綱領,這就方便了。佛在一切經典裡面的開示都是從綱領上說,我們要能體會。

  佛給我們說的小乘,三學是綱領,小乘人所修,聲聞緣覺修戒定慧;大乘菩薩學六度,六波羅蜜。三學、六度是佛法修行的基本綱領。換句話說,持戒我們做到了沒有?持戒就是守法,不但是佛的教誡,佛給我們制定的戒條,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都是屬於戒律。我們明不明瞭?有沒有遵守?真正一個守法、守規矩的人心常常是定的。為什麼?他不胡思亂想,他也沒有恐怖顛倒,他守法不犯法,心常常能安定,這樣的人才能夠修定。一個不守法的人心是定不下來的。所以要想心定下來,先要講守法。什麼是定?一定要把自己心裡面妄想、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捨掉,這個心才定;得到定之後,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不是學來的,智慧是清淨心的起用。心不清淨,這個心起作用就叫煩惱,心地清淨起作用就叫智慧。

  所以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都是心起作用;就是一個心清淨,一個心不清淨,它起的作用是兩樣。懂得這個道理,佛法修行的樞紐就是清淨心,就是這個。所以我們念佛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曉得,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心淨則國土淨。這句佛號一定要念到心清淨才能往生;只念佛念得再多,心不清淨不能往生。所以一句佛號要把一切分別妄想執著統統滅掉,那才行。因此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是「淨念相繼」這四個字。淨是什麼?清淨心,淨念。這個淨念,這個佛號裡頭不能有疑惑,不能有夾雜,你這一念才清淨。相繼,是這一句佛號不能間斷,為什麼?間斷,你又打妄想,心又不清淨了。不打妄想是墮在無明,還是不清淨;換句話,你不念佛的時候,你不是打妄想就是增長無明,總是墮落在這兩邊。由此可知,執持名號,正是中道第一義諦,它既不落在妄想裡頭,也不墮無明,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了,這才萬修萬人去。這是念佛法門在所有一切法門第一方便殊勝之處,就用這句佛號修中道第一義諦。

  念佛法門是屬於大乘法,古德的讚歎,這個法門是大乘之大乘。彭際清居士講,跟華嚴境界完全相同,他說八十卷是大《華嚴經》,《無量壽經》是中《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華嚴經》,裡面境界完全相同,統統都是四無礙法界,經文教義都具足十玄、四無礙,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大乘之大乘。那大乘之大乘,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著社會,也就是面對著五倫十義?必須要遵修文殊菩薩所講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所講的十大願王。我們用這種的心態來處事待人接物,用這樣的心態來過日子,這就是菩薩法,具體的修學方法,佛講得更詳細。《華嚴》當然說得詳細,《華嚴經》太大了,我們沒有時間來讀誦、來學習,《無量壽經》就很好。《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不僅僅是阿彌陀佛度眾生的心願,實在說,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本願。我們念了以後做何感想?想想我們的心、我們的願跟他比一比,一樣不一樣?要是不一樣,趕緊學,修正過來,使我的心、我的願跟阿彌陀佛也一樣,這叫修行,修正我們自己的心願。凡是與佛,與阿彌陀佛心願不相同的那些願望,都不是正確的,都是有問題的。與阿彌陀佛願望相同,正願,是正確的,與本性相應的。我們天天起心動念,那些願望與真如本性完全不相應,那是錯誤的。我們的行持、待人接物,《無量壽經》第三十三章、三十四章,一直到三十七章,五章裡面你去念念看。佛在這五章經文裡面明白開示我們,哪些應該要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這就是持戒。不應該做的,決定不做,過去做了,從今改正,後不再造。應該做的,我還沒有做到,努力來學習,務必把它做到,那這個經就沒有白念了,念得就有用處了。念經是修行,是我們的心、我們的願、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行持與佛無二,跟佛是一樣的,那你就成佛了。

  必須拿著阿彌陀佛這個樣子來塑造自己,使自己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這叫做宗通,這個重要。所以宗通是『自修行』,我們這一生有沒有成就確實就在這一句。說通是幫助別人,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叫說通。勸人學佛,有很多人不接受。為什麼不接受?他對佛法有誤會,認為佛教是迷信的,佛教不值得學習,我們要給他解釋,我們學佛在佛法裡面得到什麼?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果真得到了,你勸別人就有影響力。為什麼?人家看到你得到了,他也想要,這個話就不假。我們講財富,世間人都想要,哪個不想發財?聰明智慧,也是大家都想要的,誰願意愚痴?健康長壽,更是大家要求的。你問他,這三樣東西他要不要?他要是想要,要,那就要學佛,不學佛得不到,學了佛就決定得到。不是佛給你的,佛教給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求得,你就可以把佛法介紹給他。

  我在大陸上遇到一些人看到我們學佛,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我告訴他,自身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你要不要?他也說,這個好。那佛法就是求這個,哪有迷信?決定沒有迷信。這些好處、這些利益絕對不是說佛菩薩神明會保佑你、送給你,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在經論當中給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的真相,事理因果我們統統明白了,就曉得應該自己怎麼樣求,才會真正得到。你能把這個事實講清楚、講明白,這叫說通,才能把佛法弘揚,現代的話,把佛法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我得利益,希望你們大家統統得利益。我得利益,我個人幸福快樂,我家庭美滿;大家都學佛,大家都得利益,社會就和諧;一國人都得佛法利益,國家就富強,把佛法推展到全世界,天下太平。由此可知,這個弘法利生一定要做,否則的話只有自己得好處,別人得不到。自己得到好處,一定要幫助別人,希望人人都得到,這樣才行。

  我先頭講的三種果報,也跟諸位說清楚了,絕對不是佛菩薩保佑你,你就能得到,修因才會結果。財富是果報,什麼樣的因才得這個果報?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常常開導我們,財布施是因。一個人修財布施,佛說他的果報得財用不缺乏。要注意佛這個話,財用不缺乏,不是叫你家裡金銀珠寶堆了一大堆,堆了有什麼用處?沒用。最可貴的就是我所需要用的不欠缺,這是真正的福報。如果太多了放在家裡,反而麻煩大了,為什麼?小偷、強盜目標都對著你,甚至你還有殺身之禍。佛絕對不叫你積財,佛叫我們財用不缺乏,想用就有,這個多自在,這是真正的財富。多餘的布施,不要積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佛就說,積財喪道,對於你修道是很大的障礙,為什麼?心不在道上。譬如說,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還有多少錢?在哪裡?心裡牽掛著,這又怕幣值貶值,又怕什麼動亂,這麻煩可大了,總是放不下,這就障礙道業了。那什麼都沒有,那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沒有妄想!所以佛講的話很有道理,所教給我們是真正愛護我們。

  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法布施就是我們自己熱心去教導別人,他不會的,我會的,我盡心盡力幫他忙,我教他,教學相長,得的是聰明智慧。所以不可以吝法,吝法的果報是愚痴。我們《彌陀經》上所講的周利槃陀伽,那很笨,愚痴到了極處。一般人看他,他沒有資格出家,佛收了他,為什麼?佛能觀機,知道他過去世生生世世是修行人,而且前生是三藏法師,講經說法的。這一生為什麼這麼愚痴?吝法,就是教別人,自己會十分教五分,還有五分保留著。為什麼?怕別人將來超過自己。這真的有,有的老師怕學生將來超過自己,長官怕部下超過自己,很多這種情形。那這個樣子,他就吝法了,吝法得的果報愚痴。周利槃陀伽前生吝法,這一生得愚痴的果報。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要幫助別人、教導別人,我們知道多少就說多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熱心的去幫助他。不要怕他將來超過我,他超過我更好,求之不得!這就好了,這個你的智慧一定是天天在增長。

  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無畏不僅僅是不殺生,佛在《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不惱亂他人,這真正是修無畏施;換句話說,絕對不會叫別人因我而生煩惱。他看我不順眼,我一見他趕快躲開,讓他心裡歡喜,這是什麼?無畏布施,不教他生煩惱。何況還會傷害眾生,不可能。令一切眾生沒有恐怖,沒有憂慮,心安身安,這是無畏布施,所以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佛法自始至終都是講因緣,因緣後面是果報,我們希望什麼樣的果報,你就修什麼樣的因緣。因無量無邊,果報也是無量無邊。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從哪裡求?從緣上求,不是求佛,求佛、求菩薩得不到,求緣。因有了緣決定就得果報,因為一切法都是從緣而起。所以你想成佛,你只要把握成佛那個緣,你這一生決定成得了佛。你要做菩薩,你把菩薩那個緣抓到,你這一生決定當菩薩。十法界的果報確實取得之權操在自己的手中,絕對不操在佛菩薩手裡,不會操在別人的手裡,與佛菩薩無干,與上帝也不相干,與閻羅王也不相干,關鍵都在自己起心動念。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我們應該怎樣做法?選擇目標。當然最聰明、最圓滿的目標是求生淨土。

  淨土是不是最殊勝?不見得,佛在經上講過,還有許多其他的諸佛世界壽命比西方極樂世界壽命長,依報、正報之莊嚴遠遠超過西方極樂世界很多很多。為什麼勸我們求生西方?西方世界確實有一些事情是他方世界不能比的,他方世界裡沒有的,最特殊的就是平等成佛,平等得度,這個他方世界沒有。西方世界只要你去往生,特別是帶業往生,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十方世界沒有帶業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那邊的生活環境、待遇享受,居然跟等覺菩薩相同,這個是一切諸佛世界沒有的,它第一。所以你要曉得,如果你修行修到十地菩薩,那當然比西方世界更殊勝的佛國土你可以去遊歷,你不到那個程度,你沒分。可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煩惱一品沒斷,確實是博地凡夫,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有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也可以達到比西方世界還殊勝的國土去遊歷、去參訪,這是諸佛剎土裡頭所沒有的。

  十念、一念往生是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是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的。從這些地方來看,那它第一,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很多根本不可能的,到西方世界都變成可能,為什麼?這是阿彌陀佛智慧、神通、願力的加持,使我們一達到,幾乎就完全恢復了性德的大用,這是蒙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有這個能力。因此這個世界、這個法門,普遍被十方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讚歎,之所宣揚,道理就在此地。這裡面說法利生,勸一切眾生求生淨土,包括比西方極樂世界還殊勝、還莊嚴的國土裡面的佛在內,因為四十八願並沒有說某某方、某某佛除外,沒有。沒有這個字樣,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尊都不缺,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這個法門的,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個法門的,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希望同修們對於這個事實要多想一想,然後你就知道怎麼選擇,要多想一想。

  你愈早選擇愈好,不要想我現在還年輕,多學一點別的,等我五十、六十我再來念佛!你能保證你活到五十、六十嗎?不到五十、六十就見閻王的人好多好多,你能保證嗎?要警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決定不能等待,一等就錯了。世間有不少有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學佛好,現在年齡還不到,還要等幾年。等幾年,壽命到了,佛也沒學成,他也去見閻王去了,可惜,真正可惜。

  因此,同修們在此地一定要著重宗通,不重說通,說通是修福,了生死,出三界,福不能救。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福不能救,宗通才有救,說通不能救。所以要著重在真正的修行,把自己的毛病、習氣認真的改掉,改過自新,這叫真正的懺悔。你每天讀經,讀經是什麼?讀經是照鏡子。我們每天早晚照照鏡子,看看臉上有骯髒的趕快把它洗乾淨,這大家都會。那個心裡頭骯髒邋遢怎麼辦?怎麼能見到?經典就是鏡子,心鏡,展開經典念一遍,我心裡頭有哪些骯髒、有哪些過失的,統統檢查出來了。檢查出來,趕緊把它改掉,這是受持經本,這種人才叫持經。當我們自己還沒有開悟,還沒有能力講經說法,我們要介紹別人學佛,那怎麼個介紹法?最好是勸他念佛。勸他念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沒有過失。勸他學別的經典、學別的經論有的時候搞錯了,就好像那個人生病,你介紹藥給他吃,你對這個藥性也不知道,糊裡糊塗的介紹給他。萬一對了症,他吃好了,那很難得,很不容易。他一吃,病沒有好,反而吃死掉了,你想想看這個介紹人心裡多難過。同樣的道理,介紹淨土法門是決定不會錯的,為什麼?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沒有副作用。不像其他的經論統統都有副作用,有好處也有缺點,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這兩句我們把它搞清楚,說通『示未悟』。『所以昔人云』,昔是古人說,『說通宗不通』,就是會說,自己沒有認真修行的。『如日被雲矇』,好像太陽,太陽是有,可是厚厚的雲層把太陽統統遮蓋住了,陰天,就像陰天一樣,見不到太陽。太陽是有,被蓋起來了,這個雲是什麼雲?無明、妄想。被無明妄想蓋覆了真性,太陽是比喻真如本性,你沒見性。沒有見性所說的,那要依清涼大師的標準來講,統統是邪知邪見,這怎麼能聽?聽了這些邪知邪見,如果說個好聽的話,得一點佛學常識,學了一點佛學的名相,除此之外,你能得到什麼?什麼也得不到,就得這一點東西。這一點東西是不是真正有利益?不見得。怎麼不見得?有些人不知道這一點,還很安分、很老實、很謙虛;這知道一點佛教的皮毛,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就是佛學家,增長傲慢。你看看,這個學佛豈不恰恰顛倒了,不但沒有好處,還有副作用,還有壞處,所以這個佛法可以救人,也可以害死人。修學得不如法就害死人,本來我墮落都沒有那麼重的罪,墮落不深,這一下學佛,墮落可慘了,這是被佛法害了。佛不害人,是你自己害自己的,你自己錯解了佛的意思,自己害自己,像這些都要清楚、都要明白。

  『宗通說亦通,如日處虛空』。萬里無雲,這太陽光明普照。這是形容真正有修有證、有大慈大悲弘法利生,就像日光光明普照一樣,這是值得讚歎的。『既有二通』,有宗通、有說通。『非無宗矣』,它有宗旨,確實有宗。末後這一句特別強調,『今云兼暢者,是日處空也』,特別強調宗說具通。佛法要復興,一定要這樣的人才行,單單靠說通,而沒有宗通,佛法是決定不能夠復興。要想佛法復興,要靠真正修行人,真正修行,我們一般人聽到都搖頭,好難!難在哪裡?難在看不破、放不下。大家認為這個放下太難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放下太難了。世間人拼命都在那裡爭取,你要不爭取,人家笑你是傻瓜。大家拼命往地獄去鑽,你不鑽,你是傻瓜。看到別人一窩蜂的都這樣做,你能不做嗎?所以這個事情的關鍵在看破。什麼是看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瞭就看破了。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就是本人;換句話說,就是我自己跟我生活的環境,這個真相要看清楚了,你自然就放下了。

  我剛剛學佛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給我講這個看破放下,我就提出我的意思,我跟大師講,放下容易,看破難。他老人家當時聽到,很久不說話。孫中山先生所講的,知難行易。你看看,十念、一念能往生,可見得容易,行易知難。你把這個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這的確不是一個容易事情。你要曉得淨土這個法門教給你一句阿彌陀佛,後頭說了三個原則,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許多老阿公、老太太聽了之後,他能做到。兩年、三年,他可以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不難!你要把這裡頭道理講清楚,給諸位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講不清楚,難,太難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這個世間,說法四十九年說什麼?就是把這個問題給我們解釋清楚。淨土三經直說,其他所有經論委曲宛轉的說,都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

  大家修學的選擇徹底明白了,他就選擇得一絲毫錯誤都沒有,一生成佛。知道不完全的,他選擇,就好像是曉得這一大堆是珠寶,他要在裡面取,他不識貨,這裡頭哪一個是最好的他找不到,他只能隨便取。統統明瞭識貨的,他取那個最寶貴的一粒,不會漏掉的。這就是一切眾生在如來法海當中取捨不一樣,取捨不一樣,是他認識得究竟不究竟有關係,還是知的問題。那選擇法門之後,法門的確修行有難易不同,真的有難行道、有易行道,修行過程當中,還有遇緣不同,你要如何去克服?緣裡面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處事難,處人就更難。這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很難克服。有智慧、有毅力、有善巧、有方便,那重重難關都能夠逐漸的克服,自己一生當中圓成佛果。

  就是善導大師也是這樣說,淨土往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說法,我們聽了心服口服。上上品生,什麼人有資格?遇緣勝的人都有資格。這就說明與過去世中善根福德的關係不大,與這一生的緣分關係太大了。當然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的人,這一生要是遇緣殊勝,那成就就更快了。縱然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差一點,這一生遇到的緣殊勝,也能夠上上品往生,這給我們很大的鼓勵作用。善導大師在中國歷史上記載,他是阿彌陀佛再來,那善導大師的話就是佛所說的,決定無疑,這個話正確。所以這段強調要認真修行,要幫助別人學佛,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唯獨這一法能夠給我們真正解決問題,能夠真實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假如我們當面錯過,那實在是非常可惜。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