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三寶加持  (共一集)  1997/9/2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1-0920

  從這兩個星期大家學講《無量壽經》,每個人都有進步,這是一個好現象,但是決定不能以此為足,那就沒有進步了,應該更努力、更發憤。

  佛法修學的功夫要稍稍得力了,跟世間一般常人確實有些不同,這些地方就能夠體驗到三寶的加持。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求他,他也加持你,你不相信他,他還是加持你,這叫做大慈大悲,不是因為你不信他,他就不加持你,沒有這個道理的,那他還有分別心,還有執著,跟凡夫就沒有兩樣。只要你的念頭、行持與道相應,與善法相應,都會得到加持,才顯示出大慈悲,特別是在智慧跟體力這兩方面,你要是細微的去觀察會體驗到,平常我們工作時間長了,體力支持不住,但是你在佛法修學上就不會有這個現象。

  黃念祖老居士寫《無量壽經》註解,七十多歲的人,他常常是從晚上寫到天亮,所以你們年輕人晚上三點鐘睡覺算什麼?七、八十歲常常都搞通宵的,白天總有人打閒岔在所不免,晚上時間清靜。黃老居士生活很清苦,沒有人照顧。我到北京去看他,他那時候將近八十歲了,還要自己洗衣服,自己煮飯,一個人生活,還那麼勤奮用功,每天佛號不間斷,還要看書、寫書,還要應付許多的信件,不容易,這個體力是三寶加持的。我聽說他走的時候是因為跌了一跤,腿跌斷了,這是老人沒人照顧。在台灣過去有位道安老法師,也是半夜起來上洗手間跌倒了,他是七十歲,跌倒之後就爬不起來,因為洗手間地上是瓷磚,那個時候是冬天,凍了一夜,那個病從這兒起的。因為他住的地方跟大眾住的地方距離很遠,他住在四樓,所以怎麼叫也不會有人聽到。我們看到這些現象曉得佛菩薩加持。

  這些大德們到這個世間來,他們什麼時候去,這個因緣不可思議。從整個佛法弘傳上來觀察,來去的意義就很深了,不是偶然的。世間人住世的長短是受業力的支配,自己做不了主宰。學佛功夫得力,實在上說願力可以支持,願力可以改變業力,世法裡面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也能夠改變。你們讀《了凡四訓》,你看了凡先生怎樣改變他的命運,他那個改變命運我們看得很清楚,一個是自己徹底覺悟了,另外一個是得三寶加持。不要以為袁了凡是世間一個人,我們眼睛看的是佛菩薩示現。諸佛菩薩在世間給一切眾生示現一個好樣子,這是非常明顯的一個好榜樣。

  在他那個時代,明朝末年,他大概跟蓮池大師同時代,比蕅益大師早一些,那個時候人心還淳厚,社會淳樸,沒有現在這樣的誘惑力,做起來很容易。現在這個社會要能學像袁了凡那個樣子,功力應該超過袁了凡十倍以上都不止,沒有那個功力經不起現代社會的誘惑,這個社會正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這一點都沒錯。你在這個社會上各種行業各個階層,你聽他們所說的,他們所想的,他們所做的,都是叫人動心,都是叫人動情,生情動心,凡是生情動心都是魔,這就叫你起煩惱,佛是叫我們修清淨心,大乘佛法教我們「即相離相」,心永遠是清淨的。

  在古時候,一個道場每天講經說法沒有中斷過的,寺院裡面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主管教學的;維那就是糾察,管訓導的,哪裡像現在?所以諸位在此地短短時間當中,我每天勉勵大家要善體佛心,佛心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應該怎麼做法,自己要認識清楚,要有智慧、有毅力、有決心,不怕任何艱難,我們把路走出來。我出家之後跟白聖法師,白老法師對我也非常愛護,也照顧得很周到,超過一般同學,可是他不希望我走講經的路子,他要我在他身邊幫他辦事,這不是我出家的本願,我不是為這個出家的。跟他就是作經懺佛事,搞法會,搞熱鬧,搞這個東西。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講經,這是他最不滿意的一樁事情,最後找我談話,「如果你要到台中去學,你以後就不要再回來了」,這個話說得很嚴重,我想了一想,「我們還是學佛法要緊,不回來就不回來」,我這樣就離開臨濟寺了,離開臨濟寺沒有地方住,掛單的地方都沒有。因為在台灣佛教界裡面大家都曉得李炳南老居士,表面上都很尊敬,實際上排斥,稱他作四寶,聽說我是跟李老學的,每位法師見到都很客氣,但是你要想在他道場住一晚上,不行,頂多招待你吃一餐飯,真正是逼得我走投無路。

  我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定決心到台中去,到哪裡去住?我們也不能麻煩李老師,你給他添麻煩,我們也過意不去。火車站上的長板凳,一些流浪漢每天晚上都在那兒睡,我看中那個地方不錯,我找到晚上睡的地方,吃飯就托缽,我是這種決心到台中去的,我多自在。我吃飯去托缽,晚上火車站、公園裡睡長板凳,李老師不講經的時候,我到圖書館讀書,講經上課我就去聽課。我到台中去見到李老師,我就把我想的情形跟他老人家說了一下,我說「這個生活好,跟釋迦牟尼佛當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好」。他笑了笑,「好是好」,他說「人家會罵我,你們台中佛法對待一個出家人這個樣子還得了!」我說「那怎麼辦?」「你到圖書館來住」,結果我就住他那個慈光圖書館去了。我沒找他麻煩,他怕別人罵他,所以在圖書館給我找個小地方。我住的那個房間多大?在台灣是兩個榻榻米,算平方米是六個平方米,一張床一個桌子,我在那裡住了七、八年。你沒有毅力、決心,怕死,那你就不必學了。不怕死,什麼都不在乎。

  我在台中期間一天吃一餐,省事。讀書、拜佛差不多也常常到兩、三點鐘,這是正常的現象。一個星期總有一、兩天到早晨,到早晨都不知道,怎麼天亮了?都不曉得。我自己讀書用功都在晚上,白天我不看書的,晚上清靜是用功最好的時候。所以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要有方向目標,要精進不懈,鍥而不捨,你才會成功。用功也不必讓人知道,知道了惹麻煩,為什麼?有很多嫉妒心重的人就障礙。我在台中十年,大家都看到我天天玩,沒事跟大家聊天,他們常住有些事情我可以幫忙的幫幫他的忙。所以一定要把握寶貴的光陰,不能讓光陰空過,我們一生的壽命很短促,不要以為現在很年輕,很快就老了,所以精進不懈是一生的事情,不是一個階段;一定得到三寶加持,絕不顧忌生命,如果顧忌這個身體,什麼事都不能辦,而且經上給我們講得那麼明白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在社會上看到一個現象,我有許多同學、朋友,他們都受過很好的教育,都受過高等教育,工作對社會也有相當的貢獻,年歲大了退休了,沒退休之前的精神體力都很充沛,我們常常在一起聚會,談笑風生。退休之後,兩年不見面就好像老了二十年一樣,什麼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有工作的時候沒有想到老這個事情,退休之後沒有事情,想老了,天天想老,老得就好快,一年就好像老十年一樣,就這麼個事情。老了怎麼樣?老了就想到這裡痛,那裡病痛,一身病就來了,就這麼回事情。退休的人天天想老,住到老人院裡去很糟糕,看到都是老人,想到自己也是老人,今天看這個房間的人走了,明天那個,看看輪到自己了,你說那個日子多難過!我們中國人常講坐吃等死,老人院是等死院,這個日子多難過。

  我們弘揚佛法,現在這個世界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多,老人是我們教化最重要的對象,因為他退休了沒事情可以專心學佛,不要想老,讓他去想佛,你說那個多自在,所以我們佛教搞老人公寓、老人退休村非常有必要。我念念當中都是把這個作為將來佛教道場的模式,我也想了十幾二十年了,將來道場就是老人退休村。現在年輕人在社會上拼命,他哪有時間學佛?不可能。對年輕人只能給他一個佛學概念,告訴他佛教很好,讓他退休之後可以專心來修學。所以在教學年齡當中,我們決定是選退休的老人,幫助他,讓他的觀念轉過來,研究經教,這個裡頭趣味很濃。天天想佛,把老忘了,他就不老了。人沒有病如果天天想,病就想出來了。

  我以前有一位同修,現在還在香港,這個人還算不錯,很會養生,還沒死,他今年大概有七十五、六歲,比我大一點。他從小出家,以後跟著軍隊到台灣,在軍隊上退不下來,他身體又好,他就裝心臟病,裝了一年多真的得心臟病,你看從心想生沒錯,以後就很麻煩,常常要照顧這個身體;這個人也很聰明。去年我在此地住居士林的時候,好像他曾經到這裡來參加光明山的水陸法會,我沒有碰到他,聽說他來了。所以佛經上講的沒錯,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一個人要有健康的身體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這比什麼都重要。天天想病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天天想病,天天治病,這個病要能治得好,我不相信,為什麼?沒這個道理。什麼時候病會治好?心裡頭沒有病,你身體就沒有病了。你心裡有佛,哪一尊佛生病?沒聽說佛生病的。佛生病是示現的,唱戲,演戲,演個病樣子給你看看,叫你們看到覺悟,哪裡是真生病?

  希望你們同修要細心去觀察體會底下一個時代,佛法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怎樣做才能給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那個時候社會大眾不會排斥佛法了,就非常需要佛法,佛法對於社會有真實的貢獻。昨天電視台來訪問,問我一句話,「你們出家人沒有從事生產事業,你們對社會有什麼貢獻?」人家說我們是社會上的寄生蟲。他問我這個話,我回答他:「如果沒有直接從事生產工作的人對社會就沒有貢獻的話,我說不止出家人」。他說:「那還有呢?」「政府做官的沒有從事生產,甚至於做總統的也沒從事生產,各階層學校這些做校長的、做教員的都沒有從事生產,跟我們一樣的,試問問他們是不是社會的寄生蟲?」他說:「那你們佛教對社會有什麼貢獻?」我說:「教學,社會教育,義務教育」。我說:「佛家的教學比世間的教學殊勝在哪裡?在世間當一個教員有報酬的,佛法熱心的教學沒有報酬的。你們學校做老師沒有報酬肯不肯上課?你們公務人員沒有報酬肯不肯上班?我們肯,你去想想就對了」。看問題要面面觀,不要看窄窄的那麼一點,那你會看錯。

  今天社會大家都知道公認的,道德淪喪,社會動亂,人心趨向貪瞋痴,造作嚴重的罪業,佛法是道德教育,真是挽救這種不好的風氣,你能說沒有貢獻?佛法真正能夠普遍推行,社會能安定,安定才能夠繁榮興旺,安定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而這個教育就是做這個工作。

  由此可知,社會對我們誤解很深,我們不但用言語來解釋,要用行動來表現。如果一般人到寺廟裡面參觀,看到寺廟裡都在講學上課,那就不一樣了,那怎麼會相同?看到寺院裡面大家在念佛,大家在坐香,氣氛完全不同。一棟建築物裡面的人如果在修行,心地清淨、真誠,這個磁場不一樣,我們講氣氛,人家從外面進到你這個地方,氣氛感觸不相同,這叫道場莊嚴,氣氛不一樣,會有很明顯的感觸,這也就是經上所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人心正,這個場合一進去之後,他感覺到特別的祥和。如果那個人心惡的話,他居住的環境你一接觸,寒毛直豎,殺氣騰騰,這些都可以證明佛在經上講依正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