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  (第四集)  1989/1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02-014-0004

  請看講義的第三頁。昨天講到第六條,說明這部經的性質與宗旨。《無量壽經》不僅僅是淨土宗的第一經,可以說它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當中的第一經。如果我們明瞭一切諸佛度眾生的方式,就可以說,這部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這個話絕對不是淨土宗的人對於淨土宗特別的讚歎,不是的,它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條,第七:

  【清初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彭紹升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這個人出生是富貴家庭的子弟。他的父親在當時是做兵部尚書,兵部尚書這個職位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他可以說是一個貴族出身。這個人聰明絕頂,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做官做了很短的一個時期,他就不做官了,專門學佛。在佛法上有很殊勝的成就,我們在《往生傳》裡頭有他的傳,他也是往生西方淨土的。

  黃念祖居士講的《華嚴念佛三昧論》就是他做的,他有《無量壽經》的節校本,就是九種本子裡頭有一種是他做的,可見得這個人對於淨土宗的修學弘揚都有很大的貢獻。特別是《華嚴三昧論》,真正是值得人讚歎。《華嚴經》那麼大的經典,他用那麼少的文字,把《華嚴經》的精華給我們指示出來,這如果不是對於華嚴淨土真正通達明瞭的人,決定做不到。從這個能夠看到他的成就。《華嚴三昧論》黃念祖老居士講過之後,有一套錄音帶在此地,楊一華居士那邊有,只有七個帶子。黃老居士也很難得,這麼短的時間將這部論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他說『此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一切經或者在淨土經論當中這樣的重要,但是歷代弘揚這部經的人不多,反而沒有《彌陀經》跟《觀經》來得殊勝,這個原因是什麼?他說出來很有道理,他說沒有一個好的本子,就是譯本。我們後面會討論到一共有十二種譯本。因為十二種譯本,從宋朝以後流傳下來的只有五種,另外有七種已經失傳了,現在留下來只有五種。這五種本子裡面出入很大,讀一種本子看不到完全的意義,經義看不完全。如果說五種本子統統都讀,這在過去經本很不容易得到。從前經本不像現在這麼普及,得一、二種都非常之困難,如果說五種都得到,不容易。所以像宋朝王龍舒居士他會集《無量壽經》,只看到四種本子。這裡面《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種就是唐朝翻譯的,王龍舒居士就沒有見到。你看這一生當中多麼遺憾,見到的經本不完全,所以他會集當然就不圓滿,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沒有一個好的本子。

  【蓮公老人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

  這就介紹我們現在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蓮公老人』就是指夏蓮居老居士。這個地方簡單對老居士的介紹,也是讚歎。『悲智雙運』。大慈大悲,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悲不能離開智,離開智就麻煩了。我們佛門裡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佛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真的,就是慈悲方便你要用錯誤了,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所以佛法的慈悲與方便,都是應以理智做基礎,什麼人才有慈悲跟方便?菩薩,阿羅漢沒有。阿羅漢為什麼沒有?阿羅漢不敢有,就是他智慧沒有開。阿羅漢有定功沒有智慧。菩薩的智慧從哪裡來?菩薩智慧是從戒定慧,是以慧做基礎,然後才發展,這就是起作用,這才叫做慈悲方便。

  由此可知,這個慈悲方便是建立在戒定慧,慧學的基礎上,這才行。如果不是慧學基礎上生的慈悲方便,那個後果就不堪設想。心是好心,但是事情做錯了。這個事情做錯了,還是一樣要負因果責任,不能說我不負責任,這個不可以的,還是要負責任。由此可知,慈悲方便我們今天講到最低的程度,是講到感情與理智,不要太感情用事,要理智。

  在末法時期,可以說理性漸漸喪失掉了,感情是愈來愈重。諸位要曉得,宗教離不了熱忱,熱忱就是感情。我們通常在講宗教,宗教的情操,宗教的情操就是感情作用。可以說凡是宗教都是迷信的,為什麼?凡是宗教都是感情的,對於教主熱忱的擁護。所以宗教要迷,他不迷,他的信仰就沒有了。信仰宗教一定要迷,他的精神上才能夠得到安慰,不迷在裡面是不行的。佛教跟諸位說它不是宗教,佛教是破迷開悟。它要破除你的迷惑,教你自己覺悟,教你開悟;可以說佛教是理智的,絕對不是感情的。佛教教人頭腦冷靜,對於一切事物的真相,你才能夠看得透徹,這是佛法跟宗教不相同的處所。

  凡是宗教都有一個主宰的神。好像這個宇宙,甚至於我們自己都是受它的主宰,這不能不崇拜,不能不巴結。這個神主宰著賞罰,我們自己造作罪業,求神赦免,這是自卑而求人。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不求人的。佛法一切求諸於內心,不求於外境,這是說明佛法與宗教另一個不相同的處所。我們如果頭腦很冷靜,你就想到佛法裡面講的合情合理。如果說世間真正有這樣一個神,他有能力赦免一切眾生的罪惡,能夠賜福於一切眾生,他真正是愛護這個世人,這個世間人應該所有一切罪業都消除,應該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幸福美滿,這才符合他的教義!可是世間人並不如此,縱然是他的信徒,在一生當中也不能得到圓滿的幸福;所以這都是宗教裡面不能自圓其說的明證。

  佛法對於宗教是有很透徹的認識。宗教講生天,佛法承認,它確實能生天;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確可以達到。但是現代宗教也變質了。變成什麼樣子?說信了就得救,跟諸位說這是騙人的,這是把宗教也毀滅掉了。宗教絕不是信了就得救,是信了以後要依照它那個教義、方法去修行。譬如基督教講生天,絕對不是信了耶穌就能生天,沒這個道理;而是要依照他的理論,依照他的方法,他的方法就是十誡,要修十誡,這才能生天。他那個十誡跟我們佛法講的十善業道差不多。佛經上講的你要想生天你就修十善業道,換句話說,天是一類的眾生,他們的道德水準比我們高,你要修的,你的德行接近他的水準,自然就去了。所以佛家的理論跟儒家講的是一樣的意思,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哪一類、哪一類,他自自然然集合,不一定你信不信,你不信上帝也沒有關係,你有這個條件,有這個水準,自然他就會到一起去,這講得合理。一定要修十誡、十善才能夠生天。所以佛法實在講一點都不迷。

  這是講夏蓮居老居士有智慧,有慈悲心,「悲智雙運」。還不僅如此,更具體的來說『宗說俱通』。宗是禪宗,說是教下。就是宗門教下,他都有很深的造詣。不僅講到宗門教下,底下一句『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這在我們佛門講這個人是通家!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博學多聞。禪他通達,密也精通。顯宗、密宗、禪淨,他在一心當中圓圓滿滿具足,這個人就不容易。這在佛學修養上真正是大開圓解,大徹大悟。

  他到晚年是『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萬德莊嚴,這個萬德就是指各宗各派,無量法門,他用一句佛號就統統把它包括了。這句阿彌陀佛是大總持法門,把所有一切宗派法門全都含攝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這是老居士晚年特別提倡的,專修專弘這個法門。為了專修專弘,看到古人所提到的就是經典沒有完善的本子,這總是一樁遺憾的事情。

  【冀此無上寶典。饒益當來。】

  『冀』是希望。我們從這個能夠體會到這部《無量壽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前面跟大家說過了「第一經」,整個佛法裡頭它是第一經。不僅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就是度眾生成佛道,它也是第一經。這裡稱『無上寶典,饒益當來』。益是利益,饒是豐饒,就是能夠叫一切人得到最大利益的就是這個經典。

  【乃繼前賢。重行會集。】

  因為前面有三個本子:王龍舒的會集本,彭紹升的節校本,魏源居士的會集本。這三種會集本雖然很好,但是還是有瑕疵,美中不足。希望自己再會集一個新本子,把古人這些弊病統統能夠免除,做一個盡善盡美的版本。這是他發的這個心。

  【屏棄萬緣。掩關三載。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

  這是講他會集這個本子。他在會集完成之後就是初稿完成之後,他提了三首偈子。三首偈子一開端,就講他念這個經念了五年,五年就念這部經。當然他念這一部,不是這一個本子,他是念這五種原譯本,就是這五種本子他念了五年。這個功夫下得很深,他自己在佛法修持上有這樣深的造詣,還要將《無量壽經》念五年。『屏棄萬緣』。就是一切放下,閉關,閉了三年關。三年關做什麼?就是寫這部書,就是重新會集。所以他這個本子是三年心血的結晶。

  『淨壇結界』。這是他學過密的,所以他有密壇,顯密圓融。這部經集結不容易!這是比過去三位要殊勝;王龍舒、彭際清、魏源沒有學過密,他學過密,他是顯密圓融。所以他的學生黃念祖居士也是密宗的金剛上師,都是顯密圓融的,宗說俱通,確實是了不起的人,所以淨壇結界。『冥心孤詣』。就是一心一意專門來做這個工作,做這個會集經的工作。『稿經十易』。他這個稿子十次的更改,就是修改,一次一次修改,改了十次這個稿子才算完成,才算定稿了。

  【蒙慧明老和尚印證。】

  『慧明老和尚』在當時他也是密宗的大德,是密宗的金剛阿闍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金剛上師;顯教裡面他是禪宗大德,他是禪密教統統都通達。好像我們在美國常常也看到一個小冊子,《慧明老和尚開示錄》,那就是他的。他還有一張照片,就是這一次印證的照片,印在我們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的前面,但是那個照片是一次一次再翻版,不太清楚了,但是你能看到他那個相貌,面孔圓圓滿滿的,能夠看得出一點點來。慧明老和尚也就是夏蓮居的老師,所以老師給他印證,他照了一張照片給他印證。

  【慈舟專講於濟南。】

  慈舟法師在近代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法師,常常在美國打佛七的懺雲法師就是慈舟的學生。慈舟法師的著作很多。他的著作有相當的深度,的確他修學有心得。所以他這些著作,你看看不厭的。如果你讀人家的著作,看個三遍、五遍、十遍、八遍不想看了,它這個味不濃;好像吃東西一樣,吃遍數多了不想再吃了,沒有味道了;如果這個東西永遠吃不厭,這個味濃。慈舟法師東西,你看它一百遍、二百遍愈看愈有味道,不會感到厭煩的。有些大德很有名氣的,你看他的著作,看一遍、二遍、三遍不再想看了,你就曉得他們自己功力淺深從這就看出來了,就知道了。這是講慈舟法師專講這部經在山東濟南。就是夏蓮居居士會集出這個本子,慈舟法師很歡喜,不但講,而且給它做了科判,就是簡單的註解。

  【並親為科判。】

  可惜這個科判現在恐怕也失傳了,我是請黃老居士想方法去找,看能不能找得出來,找到之後,我們在台灣可以給它印出來。

  【梅公於中廣播講此經。】

  『梅公』就是梅光羲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也是黃念祖居士的舅父。梅老居士跟夏老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們可以從《無量壽經》序文裡面,你能夠看到。這個序文是梅光羲替他做的,寫得非常的詳細,介紹這部經。他們兩個人老朋友、老同參,但是到晚年,梅老還拜夏老做老師。這是我們在黃念祖居士寫給美國這邊同修的信件,第一封信上面這樣寫到的。所以我看到這個信之後,真的吃了一驚,沒想到梅光羲晚年還去拜夏蓮居做老師,我們就曉得夏老居士修學的造詣。這兩個人在民國初年是齊名的,在佛教界裡面稱為二大師「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北方夏蓮居,稱之為南梅北夏。梅老在中央廣播電臺曾經播講這部經,就是用這個本子。

  【稱為最善之本。且在序文中贊曰。】

  『序文』,這個本子上都有,前面第一頁就是梅光羲的序文。序文當中有幾句讚歎非常重要的話,我們節錄在此地。

  【精當明確。鑿然有據。】

  『精』是精純。就是他對於五種原譯本的取捨,他取的實在是非常之精純,等於說五種原譯本的精華他都取到了。『當』是恰當。他取得非常的精純,非常的恰當。『明』是明白。『確』是確實。這四個字他統統做到了,這相當不容易。『鑿然有據』。他這個經本,每個字,每句都是有來源的,都有根據的,決定沒有自己敢換一個字,用自己意思去造個句,或者是換一個字,沒有,字字句句都有依據,這真是叫人沒有話說了。

  【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

  這是講他取捨。他這個採取,採取的的確是精確到了極處。實在講這是用了三年的功夫,日夜都在那裡想,這五個本子擺在面前,這一句應該怎麼樣取捨,怎樣把它重新來編輯,一個字都不敢更換。所以「稿經十易」,這不是假話,這就是說他用的功夫超過了前人。

  【艱澀沈晦。使之爽朗。】

  『艱』是艱難。『澀』是生澀。你讀五種原譯本裡面確實有些句子很生澀,很不好懂,也不好念,像這些地方他都不要。他看別的本子,如果其他的本子有這一段,看起來容易通,明瞭的容易通的時候,他就取容易的,可是意思決定是不捨。此句是選這五種本子,哪個本子說得我們容易明瞭,就取哪個本子,一定是這個意思爽朗,達到這個標準。

  【繁複冗蔓。歸於簡潔。】

  有些原譯本,你念那個文囉嗦,重複,實在那個意思,幾句話就很明白表達出來了,但是他十幾句、二十句念得很麻煩。像這樣他把它簡化了,就是複雜的把它簡化了,但是簡化所用的文字還是經裡頭的原文。

  【凌亂俾成整嚴。】

  『整』是整齊。『嚴』是嚴肅。

  【闕疏悉令圓滿。】

  『闕』是缺漏。『疏』是疏忽了。因為五種本子有些本子對這樁事情說得詳細,那樁事情漏掉了,或者說得簡單,五種本子大家互相比較一下,你就知道了。他新編的這個本子就是五種本子裡面,這個本子沒有,那個本子有的,那個有的本子他採取,這確實疏漏的弊病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本子文意都是最圓滿的,真正是五種本子會合的精華。

  【必期有美皆備。】

  『備』是完備。五個本子,任何一個本子它好的地方,統統採取了。

  【無諦不收。】

  『諦』是諦理,我們一般講真理,真實的義理。他這個會集本子裡頭統統具足,沒有闕失。

  【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這個『善本』就是好本子。在所有《無量壽經》本子裡面,梅光羲居士讚歎它,這是最好的一個本子。你不說它是善本,那再想找一個比這個更好本子,已經是找不到了。這我們在五經的序文裡頭,我也寫了一點,也把這個意思說明白了。

  【是此本問世以來。講說讚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也。】

  這個本子自從夏老居士完成之後,將它流通出來,讀的人,講的人,聽的人,沒有不讚歎的,確實這個本子念了之後,真的叫人生歡喜心。我在海內外到處宣揚,大家都有這個同感。每到一個地方,把這個經介紹給他們,讀了,他們的確是法喜充滿。這是我們眼睛見到的事實,眼見的事實。

  底下這幾句,這是讚歎這個經的流通。淨土法門普遍能夠利益大眾,一定要靠這部經來弘揚,為什麼?小本《彌陀經》太簡單了,所以大家常常誤會淨土,排斥淨土,就是對於淨土不了解。由此可知,《無量壽經》的弘揚,非常非常的必要。這部經讀了之後,對於淨土理解,不至於再產生誤會。所以這個經本的出現,確確實實是希有難逢的因緣。「佛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以這個本子會集的確是暢佛本懷。

  在過去,印光大師在世,他希望人讀原本(原譯本),不贊成念會集本,而且對於會集本他有很嚴厲的批評;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你能夠看得見。我們看到之後,也許信心又動搖了。印光大師我們曉得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但是諸位要知道,印光法師所批評的是前面三種本子,這一個本子印光大師沒有見到,如果見到了,也許就不會了。前面三種本子印光大師為什麼批評它?就是裡面統統都犯了一個毛病,把原來的原文改掉了。意思是沒錯,但是文字上,他自己用這個文字,把文字改掉了。所以這一點印光法師有很嚴厲的批評,為什麼?怕留下一個不好的榜樣,隨便改經。將來以後別人再仿照這個例子,幾十年之後,這個佛經就不能看了。每個人隨便改,就改得一塌糊塗,這是一個很大的弊病,前面三種本子都有。夏蓮居老居士他這裡面所用的每個字都有原譯本做根據,自己沒有敢改動一個字,所以這個本子梅老居士稱為善本,道理在此地。

  絕對不是說不能會集,如果說不能會集,王龍舒是第一個會集的人,他老人家往生是站著走的,他是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得時候站著走的。如果說是會集不可以,會集是有罪過的,他決不能站著往生。所以他站著往生,就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這個會集是不錯的,這是暢佛本懷,絕對不違佛意。會集是對的,但是要注意這個會集不是翻譯,翻譯可以用自己的字,自己願意用什麼樣的文字,自己可以斟酌,翻譯可以,會集不行。會集一定要用翻譯人他所用的字,不能改動它。你改動它那就錯了。所以印祖反對的理由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不能發生誤會。對,預知時至往生,一點沒錯,有《往生傳》,近代《往生傳》裡頭有他的傳。他是民國五十八年往生的。再看下面第八段。這一段是講這個經的會集,以及這個經流傳的功德。第八說:

  【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大小乘經論,統統都是契理契機的,如果不契理、不契機,佛決定不說,統統是契理契機。此地特別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單單講『契理契機』,這部經是最圓滿的、最究竟的。理就是真如法性。佛講一切經決定不能違背這一個道理,我們今天世間人講的真理,就決定不能違背真理。這底下把這兩個名詞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理。實際理體。】

  『實際』就是真實的,真實的道理,簡單講就是真理。

  【亦即真如實相。】

  什麼是真理?佛家的名字叫『真如』,叫『實相』。真就決定不是假,如決定是平等一相,所以叫真實相,都不是虛妄相。《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跟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就是虛妄不真實的。所以佛所證得的決定是真,實相就是真實相。佛家所講的真實,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佛法這個定義最簡單的講所謂「真」,永遠不變是真的,凡是會變就不是真的。人,人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變化,那你會變就不是真的。礦物,礦物有成住壞空,幾十年、幾百年就變壞了,它會變。諸位想想,什麼東西不會變,永遠不會變的,那個不變的就是真的。我們六根觀察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是在變動的。所以《金剛經》上講得沒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換句話,它都是在變的。既然是變,它就是無常的,它就不是真常,就不是實相。實相永遠不會改變,這才真實的。所以佛所講的一定要根據這個道理。

  《楞嚴》上,實在講《楞嚴》是一部非常好的經典,是一部大經。它對於這個問題講得很透徹、很詳細。佛就指我們身體當中,我們身體當中身會變,這身是假的。但是我們身體裡頭有個不變的,那個不變就是真理,就是真如,就是實相,就是本性,就是真心,它不會變。所以佛在六根門頭,舉了一個例子,舉眼根,講見性,「十番顯見」,從十個角度來觀看,我們的見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真的,這個東西是真常的。所以佛在這個結論上講,身體雖然有生滅,我們這個有,不生不滅,所以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的真性,這個真性就叫做佛心。所以妄心,妄心是生滅心,就是你念頭,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這個心叫生滅心。生滅心裡頭它有個不生不滅的心,那是真心,叫常住真心。

  所以《楞嚴》上給我們做了一個重要的抉擇,就是我們要用生滅心來修行。佛講了譬如蒸沙做飯,你煮沙想它把它煮成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沙不是飯的因,因果不相符。所以佛在《楞嚴經》教給我們,你要想成佛,成佛的因是什麼?是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你要用這個心做因地心,你才能成就果地覺。如果用生滅心修行,佛講了修得最高,修得最如法,合理合法,最如法,只能成就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是用我們這個分別思量的心去修行的,他最高的境界是這個;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佛菩薩一定要用常住真心作為修行的因地心,才能成無上菩提。

  這些大經在現代這個環境裡頭來講,相當不容易。《楞嚴經》要稍稍講得清楚、明白一點,至少要三百個小時以上,大概三百個小時到五百個小時,這部經能講圓滿。但是這部經你要聽了之後會有大受用。我們中國古人講開智慧的《楞嚴經》,所以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為什麼說成佛的《法華》?因為《法華經》上,它講一切眾生統統都可以成佛;不像佛以前有的時候說,一闡提不能成佛,沒善根的人。到法華會上佛講了真話,沒善根的人也能成佛。為什麼?他有佛性,他有佛性哪有不能成佛的道理?講成佛講得最圓滿、講得最究竟的是《法華經》。所以《法華》我們叫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這是說明什麼叫真如,什麼叫實相。佛講這個經是以這個為理論的基礎,在本經上:

  【本經乃住真實慧。】

  這是經上的話。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這都是經文。

  【並惠以真實之利。】

  本經一共說了三次的真實。這是在一切經裡頭很少見到的,把這個真實說了三遍。

  【純一真實也。】

  這個經確確實實是『純一真實』。是阿彌陀佛自己住真實的智慧,『住真實慧』。『開』是開示。『化』是教化。佛開導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顯示真實之際』,這個真實之際也就是說真如實相,也就是真心理體。換句話說,現代人講就是宇宙萬法的根源,宇宙萬法的本體。佛在這個經是顯示這個事情給我們看。『惠』就是施,給我們。給一切眾生以『真實之利』,這在一切經裡頭可以說沒有這個經更真實了,因為它是直接的,它是叫你一生成佛的。其他的經典成佛,一生做不到,生生世世不斷繼續的修行。但是諸位要知道,生生世世繼續修行是理論上講得通,事實上很難做到,為什麼?一投胎、一轉世又迷惑顛倒了,來生能不能再修,不一定。往往一斷,就斷很長很長的一個時期,迷了!

  佛在本經上講「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就是這幫人。這幫人佛說得很清楚,過去生中住菩薩道,過去他都是菩薩,而且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想想看他們福報多大!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他們這些人做王子,做長者子,就是大富大貴長者的兒孫,做這樣的身分去親近釋迦牟尼佛;這個意思就告訴說退轉了,從菩薩退到這個位次上來了,而且前生的事情都不知道,隔陰之迷。所以菩薩會退轉,會有隔陰之迷。這不容易!佛在經上說這幾句話用意很深,深在什麼地方?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現在這幫人,我們跟阿闍王子沒有兩樣。換句話說,我們過去生中也是住菩薩道,也是供四百億佛,你們想想現在怎麼樣?現在退得不成話,退得這個樣子,這一點都不假。所以大家不要指望著我們來世!是生生世世在修行,你生生世世說老實話,都是這個程度,原因在哪裡?你進得少,退得多。而且什麼?一世不如一世,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所以學佛的人頭腦要冷靜,你才能夠看到事實的真相。

  所以這個經在一切經裡面是最真實,純一真實。因為這個經上實實在在講是叫我們一生當中,甚至於在很短時間裡面,得到清淨心,得到真實智慧,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真實利益。

  【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華嚴祕奧之理體。確在本經。】

  這個意思就是彭紹升居士說的,彭際清居士講的,他講得非常有道理。因為《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才圓滿;如果《華嚴》要不導歸極樂,《華嚴》沒有辦法達到最高的境界,不能達到究竟圓滿。《法華經》也不例外,統統都是導歸極樂。本經自始至終完全講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是《華嚴》、《法華》的結論,是一切大乘法門的總結,所謂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歸到這個經裡面來。這是確實,是事實,所以這是講契理。從契理上講,在一切經裡面說它也是第一殊勝,講到契機,那更是殊勝無比!

  【機者。根機。】

  我們講一切眾生的根性,一切眾生的程度,一切眾生的愛好,這都包括『機』這個字的意義裡頭。

  【至於契機。更是本經之獨勝。】

  『獨』是獨特。『勝』是殊勝。本經獨特的殊勝,也可以說是無比的殊勝。為什麼?。

  【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聖齊收。】

  這個勝就勝在此地,不管什麼樣的程度,統統合適,一律平等的成就。

  【上上根全體承當。】

  『上上根』,像這些大菩薩,等覺菩薩,普賢、文殊、彌勒,這樣的人,上上根人。

  【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

  『下下根』下到什麼程度?

  【下至五逆十惡。】

  『五逆十惡』,在其他法門裡頭決定不能成就的,在這個法門行。「五逆十惡」這是罪業裡頭最重最重的,沒有比這個更重。五逆罪第一個是殺父親、殺母親。父母的恩德最大,人在世間沒有這個恩德超過父母的,所以殺害父母,這個罪業是在阿鼻地獄,這極重之罪!第三個殺阿羅漢。當然這一條你想殺阿羅漢,阿羅漢在哪裡?找也找不到,這不可能,這不可能的事情,殺阿羅漢。但是,阿羅漢雖然沒有了,有等流的,就是相似的,相似的是什麼?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他在這個地方能夠教化這個地方的眾生,使這個地方的眾生破迷開悟,人天眼目。這樣的善知識,你要是殺害他,他絕對不會怪罪於你,這個罪從哪裡結?是這一方人的破迷開悟的機緣,你把它斷掉了,罪從這裡結的。

  所以古人對於人才看得很重,不像我們現在。古人是人才國之寶。你看看鳩摩羅什大師是個人才,我們中國人知道了,他那時候在西域,是另外一個小國,中國是個大國,那是姚秦,就是苻堅做皇帝,他的國號叫秦。為了求這個人到中國來幫助他,他派了大將呂梁,率領七萬大軍到龜茲國。龜茲國就是現在的新疆天山南麓,龜茲。派了七萬兵去,去打仗,為什麼事情?不是要土地也不是要人家錢,就要這個人。你這個龜茲國,你要是把這個人給我們,我們兵馬上就回來,如果不給,不給就打仗。那當然龜茲國,國家小,力量薄弱,敵不過秦軍,所以把鳩摩羅什大師送到中國來了。為一個人不惜派軍隊,派大軍,人才國之寶,人家是何等的重視。真正有這麼一個大智慧的人住在這裡,這個地方人有福了。他每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使大家都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也能夠幫助這個國家社會的安定,人心都向善,社會自然安定,國家自然強盛,這一定的道理。所以殺善知識等於殺阿羅漢,這個罪過是相等的。

  第四條就是出佛身血。佛的福報很大,你想殺害他決定殺不了,他的護法神太多了,但是能夠叫佛受一點傷,透一點傷口,流一點血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想殺害是不可能的事情。出佛身血也有一個典故,就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的冤家對頭。佛出世了,他也出現在世間,這是冤家路窄又相逢,他處心積慮想害死釋迦牟尼佛。有一天,他這探聽清楚,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托缽,每天到城裡面去托缽,一定要經過這個道路,他打聽清楚了,他就在那個道路,剛好有一段是一個峭壁,山很陡的峭壁。他在山上準備一個大石頭,釋迦牟尼佛從下面走,他把石頭推下去,想把釋迦牟尼佛打死。他做這個事情。果然佛那一天從下面經過,他石頭推下來,這個護法神就是金剛力士,用金剛杵把這個石頭攔住了,一截石頭打碎了,碎片把佛的腳背砸破,流出血,這出佛身血。

  現在佛不在世了,也有等流罪,等流罪什麼?就是佛像。不管是塑造的像,或者是彩畫的像,惡心就是以瞋恨心把它毀掉,等於出佛身血。不是惡心沒有這個罪。諸位要曉得,像用得很舊了,破舊了怎麼辦?我們還是要把它燒掉,但是我們不是惡心,不是用瞋恨心,所以這個諸位要知道的。從前這個像,為什麼說不可以燒掉,要把它修補?就是從前的佛像得來不容易,因為從前的像的確像這個紙畫的,那都是人家工筆很恭敬畫出來的,沒有印刷,古時候沒有印刷,所以這一張像很寶貴,得來不容易,雖然破舊了,我們再把它補起來,還是可以供養。現在這個破舊佛像你送人,沒人要了,為什麼?新的太多了。所以這個時代不一樣,諸位這個要知道。

  我們講或者是塑造的像,太舊了,自己不喜歡供養,送人也沒人要,怎麼辦?我們也可以把它毀掉,但是這不是惡心,這不是惡心。像紙畫的,我們可以把它燒掉,如果你有恭敬心,我們燒下來把這個灰,我們出外到郊外去旅遊的時候,把它埋在地裡面,乾淨的地裡面,埋在那個下面,這很恭敬,不要把它當作垃圾處理。或者把它丟在水裡面,水是流動的,讓它自然流走,這都是古德教給我們做法。如果是塑造的佛像,我們不要了,這個佛像把它包好,可以把它埋在地底下去,埋在這個乾淨土地裡,都可以。這個不是惡心,那是講惡心、瞋恨心這才是犯這個等流罪,否則的話沒有罪過,這大家要曉得。

  最後一種就是破和合僧,就是僧團,你要破壞這個僧團,這個罪也是阿鼻地獄的罪,總共五種。過去我在台北,有一位趙默林老居士,有天請我吃飯,在館子裡面吃飯,吃飯的時候,他說:法師,你曉得我今天為什麼要請你?他就請我一個人。我說:我不曉得。他說:我有一樁事情,我心裡很難過,一直放不下。我要請教你。我說什麼事情,你這麼難過?他說:破和合僧的人太多了,一天到晚外面毀謗出家人,毀謗寺廟,自讚毀他,這都要墮阿鼻地獄,這怎麼得了!我聽了之後,笑了一笑,我說:你放心,沒那麼嚴重。他說什麼?我說:那經上講的破和合僧!你老人家一生什麼時候看到和合僧?

  我就問他,我說:你什麼時候看到有和合僧?結果他就笑起來了。我說:現在寺廟裡頭兩個出家人他自己就打架,哪有和合僧?和合僧是一個道場四個人以上,要修六和敬,修六條這六和敬,這個僧團你要破壞他,才有那麼重的罪。我學佛以來,沒有見過,中國、外國沒有見到過,你什麼時候見到過?這一說他就笑起來,沒有和合僧!現在道場是鬥諍堅固,不用你破壞他,他自己本身就破壞。兩個人都不能相容,都不能和合,意見都不和,哪來的和合僧?我說:你放心好了,沒事。哪造這麼重的罪業?沒有這麼重的罪業。

  所以這和合僧團如果這個世間有一個,天下太平。這個地區,如果出現一個和合僧團,這個地方人真正有福了,真正就有福了。四個人以上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四個人真正共產。所以我在共產黨那裡跟他講,我說佛教是共產黨,是真正的共產黨。我說你們共產黨要真正學佛才是真正共產黨,不學佛是假共產黨,不是真共產黨。所以佛法是利和同均,沒有私財。你到哪裡找去?找不到!所以五種這個罪過很重。十惡就是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頭是貪、瞋、痴,這十條是滿滿的十惡罪。這都是地獄種子,決定墮阿鼻地獄。這是講下到這樣重的罪業。這樣的人:

  【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橫出三界。圓登四土。】

  這不可思議,這樣的罪業極重之人,可以說除這個法門,所有一切法門都沒辦法救,都度不了。你說其他一切經,說有辦法度他們,頂多指什麼?把阿鼻地獄度他到普通的地獄,等於說罪減一等,或者把他從地獄道度到餓鬼道,或者從餓鬼道裡頭度到畜生道,或者由畜生道把他度到人天道,只能做到這個,不能叫他出三界,不能叫他一生成佛。這不但是地獄罪沒有了,不到人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去了,哪有這種事情?所以你才曉得這個經的功德之大。我們今天講超度,超度什麼力量最大?念佛力量最大。能夠叫五逆十惡這樣重罪的人,他能夠一生成佛作祖,你才曉得所有一切經懺比不上念佛法門。現在有很多好像感覺到這個罪業很重,要消災,要度亡,用其餘的這些經咒,那是什麼?對於這個法門他不知道。他如果知道這個法門,他決定用這個法門,不可能再選擇其他的法門。所以他也是『橫出三界,圓登四土』。

  【頓與觀音勢至並肩。】

  這就講出這個法門的平等法。這個『頓』就是即刻。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跟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就平起平坐,所以這個不可思議。其他的法門決定不可能,這是沒有法子的,做不到的事情。唯獨這個法門,真正是即身就成佛了。

  【可見此法門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

  這是講契機。的確任何一個法門都比不上這個法門契機那麼樣的深,那麼樣的廣,那麼樣的普遍。一個人都漏不掉,只要你相信。只要你自己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肯念阿彌陀佛。所以這個,他這裡說契機是本經的獨勝,這句話說得很正確,說得一點都不過分。我們再看下面一條,第九:

  【淨宗之妙。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最為方便。隨時隨地可修。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

  這是說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的方便。它的妙就是不離佛法,能行世間法,就在世間法裡面修出世間法,它妙在這個地方。這才能夠適合於當前社會,適合於當前大眾,不妨礙你的家庭,不妨礙你的工作,無論閒忙都可以修行,只要這一句佛號念在心裡,出聲不出聲沒有關係,這就方便!所以說隨時隨地可以修,不拘形式,所以它『不誤世間工作』,依然可以了生脫死。像前面我舉的例子,就是甘老居士她那個親戚,她是坐著往生的。她怎麼樣修行,她家裡人都不知道,她預知時至,可見得她的確是沒有障礙,沒有耽誤世間的工作,她能夠預知時至。

  貢獻一份力量,造福社會,對你的工作不影響。像我最近,我們台北我那個道場,簡豐文居士,這個人很難得。最近跟一些朋友組織一個建築公司,他的股東最小,投資的錢最少,大家要請他做董事長,他不幹。不幹怎麼辦?最後到佛面前,他們本省同胞去問佛,求佛來做個決定。佛前面去問卦,問了七次,佛都指定他做董事長,所以佛選董事長。他打電話給我說:怎麼辦?我說那你就做。不過我說:既然大家推選你做董事長,問佛,佛也是一意專指名你去做,我說:很好,賺錢,佛菩薩保佑你的;如果賠錢,佛菩薩叫你消災的,心不是很輕鬆嗎?沒有得失!我就告訴他:你跟你那些朋友、同伴要說明,我們要懂得因果,絕不賺取非分的利潤,這就是我們佛弟子。希望你這個建築公司是全台灣第一模範公司,給別人做個樣子,這就是你貢獻社會。你所建築的那個房子,真材實料,絕不偷工減料,貨真價實,賺取合理的利潤,這就對了,絕不欺騙人。這是我們佛教徒。

  佛教徒不是不能做世間事,可以做,各行各業,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做模範,都能夠做到盡善盡美。我們一句阿彌陀佛不中斷,將來一樣上品上生,拿著佛法的精神來服務於社會。所以確實能夠「造福社會於今世」,所以佛法不消極,佛法是即世間而出世間,並不是擺脫這個世間來修出世間法的,不是的。末後一條:

  【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這講將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總共有一萬二千年。依照中國人的計算,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千大概是零十幾年。佛法往後去,大概還有九千年,所以佛法不是現在就會滅掉的,佛法後面還有九千年。這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正法一千年,相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將來佛法會滅的。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這就是佛法統統滅盡了,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什麼經最後滅了?《無量壽經》最後滅。一切經都沒有了,《無量壽經》還在世間流傳一百年。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就是到佛法快要滅盡的時候,最後的一百年《無量壽經》在世。如果有人讀到這個經,依照這個經修行,他的願都能夠滿,他想生天他可以生天,他想成菩薩他可以成菩薩,他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隨意所願』,都能夠滿你的所願。

  【誠此界他方。】

  『此界』是我們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他方』是其他諸佛國土。

  【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究竟菩提之法也。】

  所以這個經,這個法門決不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這個世界一處弘揚的,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無量無邊恆沙世界裡面普遍弘揚的一部經,這是最為希有。其他一切經契機的程度不相同,所以佛就未必講,沒有這一類的根機,佛就不講。因為這部經它契機是徹底究竟,因此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這個經的,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個法門。我們才知道這個經,這個法門是一切經、一切法門裡面所獨勝,一切經、一切法門裡面第一法門,第一經,從這個地方看出來的。

  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幸運。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沒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我們這一生遇不到。既然遇到了,我們要知道報佛恩,知恩報恩。報恩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把這個經典普遍流通,普遍勸告一切有緣的眾生,所謂有緣就是他肯相信,他肯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這就是有緣的眾生。沒有緣的眾生,我們也告訴他,雖然不相信,所以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替他來生做增上緣,他這一生得不到利益,所以講根熟的眾生,成熟了,他這一生決定往生,遇到這個法門,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叫根熟的眾生。沒有熟的,我們跟他結緣。已經成熟的,我們非常歡喜,給他做增上緣,他這一生一定得度,必定成佛,永脫輪迴。這是一樁大事,了不起的一樁大事,我們無始劫來生生世世在輪迴裡頭打轉,沒法子出去,這一生找到這一條出路了,可以出得去了。

  諸位想想看,人生大事還有比這個事情更大的嗎?沒有了!所以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看待,要認真努力的來修學。好,第一個段落到此地講完,下面這是講本經的概要,一共有十個題目,我們明天起開始來研究,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