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一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17/10/12  中國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  檔名:WD19-026-0009

  《太上感應篇》。請大家一起來讀誦《太上感應篇》,我們還是先念前面的偈頌。

  「太上寶訓,感應之篇。日誦一遍,滅罪消愆。受持一月,福祿彌堅。行之一年,壽命綿延。信奉七年,七祖昇天。久行不倦,可成佛祖。」

  請翻開二十六頁:「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訶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欲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奸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感應篇》。好,我們請大家翻到四十七頁,,昨天我們學習到「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貪心也是沒有止境,我們要能夠知足就常樂。對天地神明,也不能用這種咒詛、發誓來證明自己有道理。早年在台灣,如果遇到選舉,這類的事情都會出現。過去有一段時間,候選人互相攻擊,有的候選人被罵、被污蔑,就約對方到廟前面,對神明斬雞頭發誓,要斬雞頭。這一類就屬於「咒詛求直」,證明自己是正直有道理。這是對神明的不敬,這有罪過,所以這個也不可以。因此《感應篇》就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沒有學習《感應篇》,實在講這些人都不知道,因為現在的寺廟也不教學,只是舉行法會、活動、拜拜,大家也不懂道理,不明理。不明理,做錯了事情他也不知道,他還以為是對的,所以這就很麻煩。因此不管是哪個宗教,我們淨老和尚強調要學習經教。每個宗教都有它的經典,要深入去學習,要有人來講解說明,道理明白了,才知道怎麼修、怎麼做。道理不明,他不知道怎麼修,往往修錯了他自己也不知道,這真的是可憐憫者。

  【嗜酒悖亂。】

  這句昨天我們也講了,喝酒亂性,因此在五戒,佛把酒戒列為重戒。現在在世間法裡面,喝酒駕車,酒駕也是處罰得很重。酒它本身沒有罪過,酒都是植物去釀造的,它不是殺生,植物釀造的,因此飲酒不是性罪,叫遮罪。遮是預防,在五戒叫遮戒。五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四條是屬於性戒。沒有受戒,犯了這個四條,叫性罪。這個性就是它本身性質就是惡、就是不好的,你沒有受戒,犯了就有罪,因為它本身的性質就是惡的,不是善的。性質是惡的,殺生是惡,偷盜是惡,邪淫是惡,妄語是惡,性罪就是它的性質是罪惡,不善。受了五戒,或者受了八關齋戒、沙彌戒,如果犯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本身就有性罪,再加上一層破戒罪。所以受戒,犯了兩重罪;沒有受戒的人,犯了一重罪,就是他只有性罪,他沒有破戒罪。

  酒這條戒,沒有受戒的人喝了,因為他沒受戒,所以他沒有破戒罪,他沒有這條。但是常常因為喝酒,亂性,所以他就犯了前面這四條,殺盜淫妄這四條。如果他沒有喝酒,很清醒,他不會做這些事情;酒喝下去,亂性,這裡講「嗜酒悖亂」,去造殺盜淫妄這個業。因此酒戒它屬於預防的,戒喝酒就是預防我們酒喝多了亂性,去造罪業。在經典上也有講一個公案,就是一個人回家口渴,看到桌上一大碗白白的,以為是開水,一下把它灌下去,醉了。醉了,鄰居一隻雞跑過來,他看到,剛剛喝了酒,都沒有菜,就把牠殺了,吃了,犯了殺生;偷人家的雞,就是偷盜。鄰居太太來找雞,看到她色美,又起邪淫之心。鄰居太太來問他,我們有一隻雞有沒有跑到你家?他說沒有,打妄語。所以他喝了那一碗酒,就四種戒都犯了,舉出這麼一個公案。所以酒列為五戒,重戒。

  受五戒的人,就不能喝酒。戒律上,每條戒它都有開遮持犯,這個也要知道。現在到戒壇去受戒,因為沒時間,戒師也沒時間跟你講那麼多,光舉行儀規時間都不夠了。實在講受個五戒,最少也要三個月、半年的,你要慢慢講解,然後在生活當中,你要跟他講怎麼做,遇到什麼事情、什麼情況你要怎麼做,他才能持戒,才知道自己是持戒還是犯戒。遇到應該開戒的時候你要開,在什麼情況做了叫犯戒,在什麼情況你要預防,遮戒,就是開遮持犯。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句話,「開殺戒」,有沒有聽說過?大開殺戒,為了自己貪吃,大開殺戒,那可能是犯戒,他不是開戒。開戒有開戒的條件,在什麼情況你要開,在什麼情況你要持,你不持就犯戒。戒,每條都有開遮持犯,酒戒這一條它也是有開遮持犯,受了酒戒,那酒都不能碰嗎?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講了一套《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在那邊做百七,一個星期講三個小時,一次一個小時,時間長,也講了一部完整的。所以現在要受五戒的人,我都勸他們這套光碟你先聽。不然跟著我念一念,回家後他也不曉得到底是在持戒還是犯戒,他也搞不懂。所以持五戒,我們老和尚定的淨宗的三皈五戒這個證書,它上面說隨學、隨做、隨持,念三遍,隨學就是你要學,學一條、做一條、持一條,是這個意思。念一念,如果沒有跟大家說明,大家就念一念。念一念,什麼叫隨學、隨做、隨持?不知道。不知道,你怎麼持戒?你受了戒,有名無實,只是掛一個受戒的名義,實際上你也得不到戒。所以一定要學。

  酒戒這一條開緣,在《五戒相經》裡面講,做料酒可以的。料酒就是我們煮菜,吃素的人,有時候遇到一些菜的性質比較寒涼的,加一點酒,加一點薑,來綜合它的寒性,比較不會那麼涼。有的人體質比較偏寒,他可以加一點做料酒,那個酒就是吃了不會醉的,那個可以;如果放得太多,會醉就不可以。就是已經沒有酒性,你喝了不會醉,那可以。

  另外就是藥用的,非酒莫療,沒有用酒去做藥引,不能治病,那個病必須要用酒。所以在中藥裡面用酒做藥引的,一般講的藥酒,這就很多,它是藥用的。不但用藥,單純一個酒,就是我們老和尚過去講經常講,他年輕的時候,在台北看到寺院有老和尚吃飯都喝兩杯酒,他就覺得很奇怪,佛家不是戒酒,怎麼可以喝酒?後來到台中蓮社,就請教李老師。李老師才跟他講,老和尚有七十歲,老了,在《禮記》講七十叫老,年紀大,氣血當然衰了,所以他喝個兩杯是當藥用的,去活絡他的氣血,當藥用的。不是喝著玩的,喝了一大缸,不是那樣,喝個兩杯是當藥用的,活絡他身體的氣血,像這個情況就是開緣。

  五戒基本是小乘戒,小乘戒就是從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這是小乘戒。小乘戒的開緣大概就這樣。小乘戒都是戒自己,對自己本身的。大乘菩薩戒,戒自己,那還要幫助別人、幫助眾生。所以小乘戒他止持,止就是禁止,對自己是禁止的,但是大乘戒遇到有利益眾生的時候,他要開,開戒。他開了戒,他才能夠利益眾生,大乘菩薩戒它的開緣,跟小乘戒的開緣就有這個不同。小乘戒開緣只針對本身自己,那大乘戒,自己本身還有別人,菩薩你要度眾生,有機會你要給大家講經說法,讓大家聞到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那你不開也犯戒,當開不開也犯戒。所以這個要懂,這個沒有搞懂,有的法師講我從來沒有開過,表示他戒持得很清淨。講這個話就不對,那意思就不用開,不用開,那佛為什麼要講開遮持犯?你不是比佛還高明了嗎?那是要看情況。

  所以我們老和尚也在講席當中講過,有一年他到北京,早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還在世,他也常常去看他。有一次,到北京住在一個賓館,在電梯碰到一個老同修,他的兒子結婚,娶了個日本的新娘。這個老同修在電梯無意中碰到老和尚,非常高興,今天他家辦喜事,碰到師父,當然非常歡喜,就請我們師父去做證婚人。這個同修大概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的名望,所以他兒子結婚,日本的親家也來了,我們國內很多領導也都請來了,我們老和尚看到這個機會難得,我們哪有機會去找這些領導來聽佛法?這是機會教育,機會難得。臨時碰到,也沒有準備素菜,都是葷的。中國人講「無酒不成席」,中國人的宴席,酒是很主要的。實在講,日本人也很愛喝酒。我到日本去,那些同修跟我講,那些日本人說你不讓他喝酒,乾脆叫他去死,他說乾脆叫他去死算了。他們也很愛喝酒,所以當然有準備酒。準備酒,師父去做證婚人,當然要倒酒,大家慶祝,乾杯,老和尚也跟他喝,喝了三杯。然後請他去致辭,就是講佛法。

  如果那個因緣,老和尚他不去,你們都吃葷又喝酒,這我不能去,對不起,那就失去給當時來參加宴會這些人聽聞佛法的機會,這在大乘菩薩戒來講就犯戒了,你不是要度眾生嗎?有機會你怎麼不度?這就犯戒。所以受戒,他沒有受菩薩戒,他只有受小乘戒,他不犯戒;如果你小乘戒受了,大乘戒也受了,那就犯戒。像我們出家人在中國地方都是大乘佛法,一次去,三壇大戒全受了。不像南傳佛教國家,他們只受比丘戒,他們沒有菩薩戒的,這也要懂。所以菩薩戒他的開緣要作持,小乘戒的開緣是止持,針對自己的。你看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都是約束自己的,禁止,止持。菩薩戒有止持、有作持,作,針對別人,利益眾生的,所以遇到有利益眾生的事你要去做,不做也是犯戒。

  小乘戒,實在講,它這個開緣,講得圓滿也是跟大乘菩薩戒相通的。在《沙彌律儀》裡面也講摩利夫人,國王有一天心情不好,廚師煮的菜他吃了很不滿意,他下令就要把廚師處死,把他處死。他的夫人聽到就很緊張,廚師處死,以後沒有人煮菜給國王吃了。那天這個夫人她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就是前面五戒,從不殺生到不飲酒,然後加上不能擦香水、不能擦胭脂、不能畫眉毛,女人打扮噴香水、抹粉,那些都不可以的。結果她知道國王要處死廚師,那天她受八關齋戒,這些都不可以的,那天她就打扮得特別漂亮,然後辦了一桌酒席,請國王喝酒,飲酒作樂;八關齋戒不能唱歌跳舞,又請宮女來唱歌跳舞。國王飲酒作樂,開心,氣消了,忽然想到我剛才下令把廚師處死,他就很後悔,一時生氣把廚師殺了,那以後誰煮飯?夫人就跟他講,她說沒有,我有請下面的人暫時不要處死,先讓你心情好了,你再釋放他,你就原諒他。所以國王就趕快把他釋放了。夫人那天沒受八關齋戒,救了廚師這條命。如果,不行,我今天受八關齋戒,我不管,那廚師就死定了。廚師如果被處死,她有沒有犯戒?請問大家,犯哪一條?犯第一條,殺生戒。你明明可以救他,你不救,不是等於你是間接殺生,你犯了殺戒,是不是?所以她那天的開緣,不但沒有罪過,而且功德很大,對不對?所以戒不是那麼容易,我們這樣去受一受,你就能持戒嗎?開遮持犯要懂,不懂,你受了戒,你就很困擾。

  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一個同修住在淡水,有一天他跟我講,悟道法師,我要去受菩薩戒。我說老和尚都叫我們老實念佛就好,菩薩戒那麼高做不到,五戒就做不到,還做到菩薩戒。講一講,我知道他也聽不進去,他還是去受。我說你去受了,可能會有困擾。到戒場,戒師也沒有時間跟你講那麼多,去受了七天,光舉行儀規,回來你也不知道怎麼持戒。後來回來,果然不出我所料,一個星期就來找我,他說法師,我去受了菩薩戒。我說你還是不老實,老和尚說要老實念佛,怎麼這麼不老實?我說什麼問題?他說我受了菩薩戒,《戒經》上講不能賣酒,如果你賣酒,五百世沒有手。我就跟他講,那你就不要賣。他說不行,我家開雜貨店,就是有菸有酒。我說那你去請教戒師,看誰傳授你這個戒,你這個問題去請教傳授你的戒師,你去問他。他說有,我有去問。我說,問了,戒師怎麼跟你說?他說叫他關掉。關掉,你就關掉就好了。他說不行,他爸爸開的,關掉跟他爸爸就打架了。那你怎麼辦?跟他爸爸打架,那就不孝,有不孝的菩薩嗎?大概也沒有。那怎麼辦?所以為什麼要講開遮持犯?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開遮持犯,你遇到這個情況,你怎麼辦?你就沒有辦法持那條戒,對不對?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開緣。

  另外有一個小姐,那個時候二十年前,那個時候也很年輕,在一個公司上班,她也受了五戒。又來問我,他們去受戒,都不去找傳他戒的律師,都來問我。她說受了五戒,第四條就不能打妄語,然後她的老闆就常常叫她打妄語,如果債主要來討債,老闆就跟她講,妳跟他說我不在。她說以前沒有受戒,她打妄語講得讓債主聽不出來她在騙他的。結果那次受五戒回來,債主來了,老闆也是跟以前一樣,就跟他講不在。她現在受五戒,不能打妄語,明明在不能說不在,但是要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在那邊支支吾吾的,就被債主看出來,老闆一定在。後來老闆被揪出來,她說被老闆臭罵一頓。那怎麼辦?這個問題我遇到很多。很多賣衣服的,去受了戒,這個時候你應當持,還是應當開?這個律師都要講解說明的。

  另外汐止蓮社一個老菩薩,八十幾歲,她兒子現在當汐止淨宗學會的會長,我去講經,他都當維那,方居士,他姓方。他母親跟他弟弟住,他弟弟沒有學佛,不吃素。他本身是學佛,他媽媽也學佛,也念佛。他弟弟沒有結婚,都他媽媽煮菜給他吃。沒有學佛,他就吃肉,魚、肉平常就煮給他弟弟吃。有一天他跟我講,他媽媽想去受菩薩戒。我說年紀這麼大,老實念佛就好了。他說很多同修就勸她要去受菩薩戒才好。我說年紀這麼大,實在是不需要,老實念佛。我說勸你媽媽還是老實念佛,不用去受菩薩戒。但是她也受不了這些同修一直勸她,後來還是跟大家去受。還沒有去受之前,我跟他講,你媽媽沒去受戒心還比較清淨來念佛,去受了戒,可能會增加她的困擾。果然又不出我所料,也是一個星期,又來問我,他說現在他媽媽受了菩薩戒回來,全身神經兮兮的。有人跟她講,妳受了菩薩戒,裝過肉的碗妳就不能去碰,妳手一碰就犯戒了。他說我弟弟吃魚肉的碗,好幾天都沒有人收。他問他媽媽怎麼都沒收?她說不能碰,一碰就犯戒,就擺在那裡,太恐怖了。我說不老實念佛,去受了戒,戒師也沒有跟她說清楚。實在講,年紀那麼大了,你跟她講得很清楚,她也未必能聽得清楚,對不對?所以,真的不如老實念佛,利益大。

  所以戒沒有講清楚、說明白,你怎麼持戒?所以我在山東海島金山寺講《沙彌律儀》,很多出家眾不來聽課,也有少數來聽。聽說哪個道場要受三壇大戒,大家搶著去拿受戒的表填,大家都要受戒。我說你們那麼喜歡戒嗎?大家都爭先恐後的去拿表來填要去受三壇大戒的。那麼喜歡戒,我講《沙彌律儀》的課怎麼都不來上?都不來聽?那這是什麼樣的心態?這個心態就是想去受個戒,然後頭上點三個點,披個袈裟,我受了三壇大戒,你們要給我拜,看到我要頂禮,要供養我,不就這樣嗎?只是掛一個受戒的名,沒有實質,那不但得不到受戒的功德利益,反而有罪過。你受戒,你沒有好好學戒,那就沒有意義。所以我們還是要務實,不要講得那麼高,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講那麼高,五戒都做不到,五戒都沒有搞懂,那些你怎麼會懂?這是講真話。但是現在講真話,很多人不想聽真話的,他希望聽假的。所以『嗜酒悖亂』,酒這條它有很多方面的開緣。所以戒律每一條都活活潑潑的,不是那麼呆板。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骨肉忿爭。】

  『骨肉』就是家人,特別是親兄弟,兄弟姊妹。『忿爭』就是爭執,爭執不忍讓。所以《弟子規》講「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姊妹要和睦。「忠孝友悌」,就是對兄弟姊妹大家和睦相處,修忍讓,就避免爭執。會忿爭,總是在言語上。《弟子規》講,「言語忍,忿自泯」。就少說一句,讓他多說一句,有一方面退讓,這也就平息下來,憤怒、爭執就平息下來。言語忍,忍一下,不要要講到贏、講到有道理,我有道理,他沒道理,你要爭到勝利為止,這就骨肉忿爭,可能這樣,因此家人兄弟姊妹就變仇人。《無量壽經》也是這樣教我們,不能以小怨致成大怨,小的爭執演變成大的怨恨。所以要防微杜漸,從小的地方去防止。

  【男不忠良。女不柔順。】

  「男人不忠實、不行善。女人不溫柔和順。」忠良是男人的德性,柔順是女人的德性。所以現在講女強人,強就不柔順。因此男女雙方,特別夫妻方面,大部分是雙方面都有錯,雙方面就是男的不忠良,女的不柔順。一個不忠良,一個不柔順,那合起來不打架才怪。如果有一方面,那還可以維持,譬如說男的忠良,女的不柔順,那還可以維持;或者男不忠良,女的柔順,還可以維持。如果男的不忠良,女的不柔順,那肯定要離婚的。所以男人要學忠、善良,女人要學柔順。

  實在講,中國傳統文化,日本人形式上是學得很到位。但是他可惜的,是他的內心、內涵沒有學到,這很可惜,不然他就可以教導全人類。但是外面形式,他做得很到位。所以比較上一代的日本的女子,她表現的就是柔順。男人當然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女人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是大體來講,男的表現忠良,女的表現柔順,這個形式上他們還是有。但是現在年輕一代,可能又漸漸的西化,所以現在日本也有慢慢出現女人要出頭,這不是好事,不是好現象。女人,實在講是維持家庭、社會、國家安定主要的力量,如果女人跳出來跟男人爭,爭做官,家都不顧,乾坤位置顛倒,就會演變天下大亂。實在講,女人比男人還重要,如果不遵守女人應該盡的義務責任,這個世界不會有和平的。我們再看下面:

  【不和其室。不敬其夫。】

  這跟前面兩句也是相關的。為什麼『不和其室,不敬其夫』?因為「男不忠良,女不柔順」。男不忠良,他就不和其室,室就是房室,夫妻兩個人住的地方。跟自己的妻子不和,丈夫沒有去善待他的妻子。有些男人都動粗打他的妻子,謾罵,特別酒喝一喝就回去打,這就是不和其室,這個司命都要記過。「不和其室」,他就造成家庭失和、家庭不和諧,夫妻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的,男人有責任。「不敬其夫」,他的太太對丈夫也不敬重、不尊重。所以離婚大部分是雙方面都有錯,一個不忠良,一個不柔順,湊在一起,結果就是離婚。男的也沒有好好對待他的妻子,女的也沒有好好尊敬她的丈夫,給她丈夫常常沒面子,讓他下不了台,讓他受不了,這樣家庭就分裂、就破散了。所以要家庭和睦,就要和其室、敬其夫,這樣家庭才有幸福美滿。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每好矜誇。常行妒忌。】

  「夫妻之間,說話往往誇張不實。」誇張不實在,講話不實在,時間久了,夫妻的感情就不好。講話不實在,到最後就會互相猜忌,有懷疑,家庭的問題就出現。所以講話不能夠矜誇,講話要實在,不要講誇張的話。『常行妒忌』,不但講話誇張,「時常起嫉妒疑忌之心」,互相嫉妒懷疑,這個也很麻煩。這個都是沒有受傳統文化教育,養成的這種不好的習氣,總是沒有學禮,道德仁義禮,《常禮舉要》禮沒有學,夫妻之間常常造成誤解。

  另外還有過分的猜忌、懷疑。不要說年輕的夫妻,我都看過七老八十的老夫妻,他太太好會吃醋。這是我到寺院裡面,以前我們家鄉有一個做泥水匠的,七十幾歲,他也住在寺院,後來也去出家,出家當老和尚。七十幾歲出家,一出家就是老和尚。他的太太也很老,眼睛又不好,近視眼很深的。她先生出家,她也是住到寺院去,住到寺院幹什麼?不放心她先生,怕有女人會勾引她先生。那麼老了,誰要?但是她就是不放心,她就是住在寺院。那個時候我母親也六、七十了,到寺院去做義工,煮飯,然後端飯菜給法師吃。他太太就罵,就吃醋了,對她先生有意思。我去看了實在是搖頭。男女住在一起,都會有這個問題。不然就男眾住一起,女眾住一起,那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其實年紀已經老了,所以在我們中國《禮記》講,七十歲以上的,男女同居,住在一起就沒有什麼關係,因為他年紀大了。像老人院,都七老八十,那個無所謂,那不是很年輕,七十歲以上就老了,在《禮記》上有這個講法。但是我看不是她老的時候才這樣,我看她年輕就這樣了,她養成那個習氣,幾十年的習氣,她現在老了,她還是這樣。沒有學我們老祖宗的禮,她不懂,這麼老了,她還是很執著。所以凡是看到女眾拿個什麼東西給她先生,她就受不了,這樣非常煩惱的。那個妒忌心,常行妒忌。這也是罪過,造罪業。所以講放下放下,放下什麼?要放下這些煩惱習氣,不要一直去猜忌。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

  「先生對妻子兒女有不得體的言行。」我們老祖宗講,夫妻要相敬如賓,賓就是客人,夫妻互相要尊敬、要有禮貌,不能認為說都是夫妻,就隨便了,這個也不可以。隨便,可能就是會犯了這句講的,『無行於妻子』,對妻子兒女有不得體的言語行為。所以老祖宗教我們,夫妻要相敬如賓,互相要尊重。『失禮於舅姑』,這個「舅姑」不是舅舅跟姑姑,舅姑是指公婆。媳婦對公公婆婆不孝敬,這個現在很多。這個問題就是女兒在家的時候父母沒有教,沒有教她做媳婦之道。做父母的人沒有教女兒,女兒也不懂,嫁到人家家裡去,她不懂得孝順公婆,那嫁過去是幹什麼?去破壞人家家庭,那造罪業,司命就要記過。這在現代社會上看到很多,做父母的溺愛兒女,在婆家她受了什麼委屈,她就回去娘家訴苦。娘家父母如果不明理,怎麼可以欺侮我女兒,我們去找他算帳。那親家就變冤家,對不對?要找他算帳,這都是不明理的父母。所以印光祖師講,教女兒比教兒子重要。這個世間有好的母親,才有聖賢的兒子出現,教女比教子還重要。所以我常常看到有些同修她女兒受委屈,回來跟她家裡訴苦,她父母也支持她離婚,離婚幹什麼?回到娘家繼續給爸爸媽媽養。這就造罪業。所以父母不會教兒女,不會教。

  有一年,我到湖南張家界去玩,晚上去看表演,這個表演演「湘西趕屍」的。湘西的人在外地做生意,或者讀書死在外面,以前交通不方便,屍體都要運回家鄉,車子不方便,路又小,所以就請道士畫符貼在死人的身上,然後道士符咒一念,死人就站起來,一跳一跳。都是晚上趕路,白天休息,叫湘西趕屍。道士在後面,道士就像主法和尚,走最後一個,前面童子像維那一樣,這樣敲著鑼,生人迴避,看「湘西趕屍」。還有他表演一則,也是很有教育的,就是父母教女兒到人家婆家怎麼做人家媳婦,還有演傳統文化的。所以大家有去張家界玩,我建議還是去看一看,它還有這個。

  「失禮於舅姑」,對公婆不孝敬,這都是罪。所以蔡老師講課常講,娶到一個好媳婦,旺三代;娶到一個壞媳婦,就衰三代,真是這樣,這個功過就是形成強烈的對比。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輕慢先靈。違逆上命。】

  「對去世的父母祖宗,安葬時違禮制或祭祀不虔誠」。『違逆上命』,違背長上的教導、命令。『輕慢先靈』,這句就是對祭祀不合乎禮制,父母過世不能不葬,我們俗話講「人死入土為安」,你不能讓他擺著,好幾年都不把他埋葬。現在也時有所聞,為什麼?兒女爭財產,父母就葬不下去。如果你超過一段時間沒有葬,司命都要記過,這是不可以的,對父母大不孝。

  清明掃墓也要虔誠、誠敬,去掃墓就是一個哀思,對自己父母一個懷念、一個感懷。不是我們到墳墓上去燒紙錢,然後在那邊玩,一點都沒有懷念父母這個心,這個就不對,這個就「輕慢先靈」,司命都記過的。現在你有去掃掃墓,去那邊玩,那也還好,現在的年輕人連去玩都不去,所以掃墓我們傳統文化還是要提倡。我們學佛,最好去掃墓的時候,就是誦個經,沒有誦《彌陀經》,也誦個《心經》,給父母、祖父母迴向迴向,這樣是更好;不要去那邊,好像去踏青、去玩一樣。還有現在我們不懂,沒有學傳統文化不懂,自己的父母死了,人家來悼祭,以前我小時候看到我母親,我祖父、祖母死了,大家兒孫都要披麻戴孝跪在靈前,然後有人來上香就要哭。沒有真心哭,假哭也要哭,哭給人家看。現在沒有了,現在年輕人也不懂,他父母死了,看到我去都在笑。好像你媽死了你很高興,這就失禮,這個叫失禮,失禮就是沒有哀戚之情。所以我現在去人家家悼喪,我都不敢笑,但是大家都對我笑,我覺得不曉得該怎麼辦,起碼你要有哀思之情,沒有哭但是也要有哀傷之情。父母親死了怎麼可以有笑容,那表示你父母死了,你都沒有哀傷之情,這個就失禮,沒有禮貌,這是「輕慢先靈」。「違逆上命」,對上面的人交代的事情,他違背、叛逆,這都是罪過。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段。我們下節課大概這就可以學習圓滿,我們現在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