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一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7/10/10  中國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  檔名:WD19-026-0003

  《太上感應篇》。諸位同學,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九頁倒數第三行,「積善章第四」。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

  「積善章」這章經文是給我們講哪些是善事,善我們要累積,要去做善事。這章第一句,『是道則進』,「是道」就是合乎道義的事,合乎道理、合乎常理,這樣的事情就應該勇往直前去做,我們一般講道德仁義,這是道。道這個標準,經典講的、聖賢講的,這都是道。道,也指正道,就是正確的道路,應遵而修之。聖賢、佛菩薩講的都是正道,我們佛法裡面有八正道。經典就是正道。

  第二句是『非道則退』,「非道」就不合乎正道的,就是不正確的、不合道義的事,違背道德仁義的事,這就做不得。「退」有「懸崖勒馬而不為」的意思。知道這是非道,非道不是正道,我們就不要去做。以前不知道,做錯了,現在學習佛菩薩、聖賢的經典,現在知道錯了,趕快回頭。所以「對於邪道,應退而弗修」,就是邪知邪見的、錯誤的,這應該要趕快退下來,不要再去修學。這個道,道理很深,我們從淺顯的一個善惡來下手,慢慢由淺而深。

  第三句,『不履邪徑』,「邪」就是不走邪惡之路,偏邪,在佛法講邪知邪見。現在邪徑非常之多,「徑」也是道路的意思。入了邪徑,就誤入歧途,可能這一生就回不了頭,可能還會影響到生生世世,都是走錯誤的路,這也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記得早年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也講了一本書,叫《歧路指歸》,歧是歧途,給大家講什麼是正路、什麼是歧路。為什麼會誤入歧途,去走那個邪徑?因為不認識,他不知道。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佛給我們用比喻,邪路就好像這條道路有虎狼蚖蛇、猛獸毒蟲,這條道路人一走進去那就有生命危險。為什麼走進去那條邪徑?不知道,路人他不認識那條路有危險,他不知道。忽然遇到一個善知識勸他不要進去,跟他講,你進去那條道路,你有什麼辦法去制伏那些猛獸毒蛇,你有什麼辦法?所以《地藏經》用這個來比喻,比喻我們造作惡業,把惡業當作好事,就誤入歧途。造了惡業,將來墮三途惡道,墮地獄,受惡報,那個就是邪徑。凡是不好的事情,用這個來比喻走入邪路。我們形容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了不好的,誤入歧途,走入邪徑,用這個來比喻。

  『不欺暗室』,「暗室」就是沒有人知道的,自己獨自一個人也不敢欺騙自己。這在儒家講叫「慎獨」,慎是謹慎,獨是自己獨自一個人,你在暗室裡面,也不敢胡作妄為。

  下面這句講,『積德累功』,「積」是累積,「德」,這裡《直講》裡面講陰德,「力行好事,多積陽功陰德」。「功」有功勞的意思。我們很勤勞的去做好事就有功,所以我們一般講功勞功勞。你有勞才有功,沒有勞就沒有功,所以叫功勞。陽功,好事有分陽功跟陰德,陽功就是做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大家知道他做好事。或者做好事,自己也多方面去宣揚,讓大家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什麼好事。就如同現在社會上有人做好事,在報紙登報紙廣告,讓社會大眾知道某某人做了什麼善事。在寺廟裡面捐錢,捐獻,他要名字打上去。譬如說在寺院捐錢,他的名字要刻在牆壁上面,讓大家都知道他捐了多少錢,這都屬於陽功。陽就是明顯的,大家都知道。陽功在《了凡四訓》講叫陽善,《了凡四訓》講陽善、陰德。陽善得世名,在世間上得到好名聲、好名譽,一個人有得到好的名聲也是福報,所以陽善享世名,他享受世間的名望。陰德是什麼?做好事沒人知道,也沒有人認識你,也沒有人讚歎你,人家不知道的,這叫陰德。陰德的果報比陽善要殊勝,陰德天報之,將來果報就非常殊勝,叫陰德天報之。

  有些人積善,人家不知道,還要受到人家的毀謗侮辱,這個事情也有。《了凡四訓》裡面講,這樣的人,他明明是好人,還受到人家的毀謗,往往他的後代就發達。人家給他毀謗,就是給他消業障,替他消業障。他的善事沒有報掉,人家不知道,後來果報現前就非常殊勝,比陽善要殊勝。陽功陰德都要修。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經也常常講,我們多積陰德,做好事最好不要讓人知道;我們幹壞事,最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一個人罵一句,我們業障很快就消了。有一次,有同修就問了這個問題,說他做了好事,但人家知道了,那怎麼辦?他坐立不安,他要積陰德,但是人家知道了,給他名字登出來,他就很煩惱。像這樣的事情也不要放在心上,人家知道要報就讓他報,我們只要不執著就好。所以也不必要刻意說怕人家知道,也不要刻意說一定要人家知道,這樣就好,這樣功德都是無量的。知道了,知道就讓他去報,我們自己不執著就好,所以這個都不需要刻意的。

  這裡講積德累功,就是善事功德都要長時間來累積,一般講要累積三年,三年他就會有感應。像俞淨意公修了三年,了凡他也是修了三年就有感應,他的命運就改變了。我們如果認真修三年,也會有很大的改變。如果要是做了大的功德,可能不需要三年,你一件善事就抵得一萬件善事。像了凡居士他當縣長的時候,一個政策做對了,利益萬民,他發願一件善事,就超過一萬件善事。他剛開始發願,遇到雲谷禪師給他開示,發願改過修善,要累積善事,他發願做三千件善事,要報天地祖宗之德,修多久?修了十幾年。為什麼修那麼久?因為剛開始在修,惡業多,善業少,要加減乘除,不能只算善業、惡業不算的,它要扣除的。做了十件善事,但是今天也造了九件惡事,十減九剩下一件,他是這樣算的,有時候還要倒貼。所以他那個三千件,做了十幾年才完成。第二次再發願三千件善事,做多久?做三年就完成,第二次就比第一次快。第三次當上寶坻縣長,寶坻就是現在北京旁邊有個寶坻縣。一個政策,他發願做一萬件善事,一個政策就圓滿了。他自己還不敢相信,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個神人來給他托夢。因為他發願做一萬件善事,他的太太就要憂愁了,她說以前在家,他發這個願,他的同修,我們現在佛門叫同修,就是他太太,他的妻子就憂愁,以前在家我幫你修,有時候布施給窮人,有時候放生做什麼好事,她幫忙修,她說三千件善事這樣才圓滿。現在在衙門裡面,接觸不到外面的窮人,她說一萬件要修到哪一年?所以他們兩個夫妻都為這個一萬件善事在憂愁。

  後來夢到神人給他托夢,他說你減糧這個政策,一萬件已經圓滿,超過了。他還不敢相信,他說就這麼簡單嗎?在他來講這好像是舉手之勞。就是減稅金,讓人民不要負擔那麼重,他夢到這個夢,也不敢相信。後來五台山的幻余禪師到他家來,給他供齋。他是信佛的,給他供齋,就請教幻余禪師,這個夢境到底可信不可信?幻余禪師再跟他說明,他說你功在萬民,這個政策不止利益萬民,一萬件善事,實在講是超過了,你不用懷疑,你這一萬件圓滿了。那個時候他才真正相信公門裡面好修行,做官的要做善事的機會比一般人多,比一般人做的善事大。但是反過來講,要造罪業也機會比一般人多,造的罪業也會比一般人大,就看自己做的對不對。一個政策,決策對了,利益萬民;一個決策錯誤了,損害萬民。所以當官知道修善,那是很好的機會;如果不知道修善,造惡業,果報也很可怕。

  我們積功累德,如果在佛門積功累德,這是最殊勝的,但是一般世間人他不認識,他不了解。在三寶裡面種福是最殊勝的,一般人不知道。像吳董他就知道,他蓋了阿彌陀佛大飯店,飯店也是一般的這種建築物,但是不同的就是那塊招牌,那塊招牌那可不一樣。這個招牌也不是自己定的,這還要對政府申請,政府能批准,就跟袁了凡先生那個政策一樣,他批准了這個,那個領導,你說他善事多少!所以吳董跟我講,有很多信基督教的來住這裡,都會念阿彌陀佛。他說你住在哪裡?住在阿彌陀佛大飯店。他就念一句了。你說他那個積功累德,很會積的。所以在佛門積功累德是最殊勝的。我們現在來隨喜,大家功德都一樣。吳董做得很辛苦,我們來就是隨喜功德,我們功德跟他一樣,我們便宜就佔大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

  【慈心於物。】

  『慈心於物』就是「發慈悲心,愛護生物」。「物」,它沒有講人,它講物,物就是一切動物,包括植物,包括礦物,這個物它涵蓋就很廣,就是這三方面。對於動物、植物、礦物都要有慈悲心,不能任意去傷害動物,也不能任意去傷害植物,也不能任意去破壞大自然環境,礦物,這也不可以。總之就是要有一個慈悲心,以慈心來對待萬物,對待一切,這叫「慈心於物」。不但對人,對動物、植物、礦物,都要以一個慈悲心來對待,就不能夠任意去損害。下面這句講:

  【忠孝友悌。】

  『忠』就是中文這個「中」,一個當中的中,下面一個「心」,就是這個心擺在當中,沒有偏右邊,也沒有偏左邊,這個就叫忠。心是不偏叫做忠。《直講》下面講,「盡忠國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對國家忠,必定是對父母盡孝,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這樣的人才能對國家盡忠。所以古代講找忠臣,要去找孝子之家。如果一個人他懂得孝養父母、友愛兄弟,這個人他在社會上不會犯上作亂,這《論語》上講的。在社會上會犯上、會作亂,這個人肯定是不孝。他如果是一個孝子,他肯定不會這樣做。所以找忠臣必定是在孝子之家去找。所以古代在中國的政治,它有「舉孝廉」這個制度。舉是推舉,如果你認識的哪一戶人家,他的兒子孝順又廉潔,這樣的人就要推薦給國家,國家來重用他,他能為人民服務,對國家能盡忠,這是古代。這四個字也是我們修善的一個根本,所謂百善孝為先。在《觀經》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所以從這個地方發展出來。因此現在傳統文化所教的,主要是以這四個字為根本,所有的善行都從這四個字發展出來。下面講:

  【正己化人。】

  「先端正自己,然後勸化他人。」自己做得不正,就不能勸化別人。自己沒有做好,勸人,別人他不相信,他也不會接受。所以我們要教化別人,就是要先端正自己,自己端正了,然後再勸化他人。現在我們一般,我自己也常常犯這個毛病,聽到一句好話,好的事要怎麼做,就急著要勸別人去做,自己都不幹,勸別人去做,恨不得勸他趕快成佛,自己做凡夫。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別人看你不幹,他也不幹的。所以實際上就是你自己要先做給人家看,人家看你在做,你再勸他,他才會接受。下面這一句:

  【矜孤恤寡。】

  「憐惜和救濟孤寡、無依靠之人。」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社會上的慈善救濟。『矜孤恤寡』,孤兒、寡婦要同情他們,要幫助他們,這都是社會上可憐的人,要幫助他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矜孤恤寡」,照顧孤兒、寡婦、殘疾、生產婦女,如果國王、長者、居士發心來做這個善事,把功德迴向佛道,將來都能作佛;如果不迴向佛道,會得人天福報。所以差別就在這裡,做的事情是一樣,用的心不一樣,果報就不相同。再看下面:

  【敬老懷幼。】

  「尊敬老人,愛恤他人的幼兒。」『敬老』是美德,『懷幼』也是美德。在《千佛懺》裡面,有一尊佛叫敬老佛。過去韓館長在世,每年春節都要拜《三千佛名經》,三千佛。我記得印象很深的,就一尊叫敬老佛,這一尊我沒忘記,其他都忘記了。現在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忘記。那尊敬老佛印象很深,因為年年拜,要拜三天,一天拜一千佛。所以敬老它是美德。敬老佛,為什麼佛有這個名號?就是那尊佛出現在世間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人都不懂得敬老,所以佛出現教大家要敬老。現在社會上也有養老院,在中國重陽節叫敬老節,這個節日去慰問慰問老人,這個當然也是有需要。如果敬老要做得比較圓滿,就是我們老和尚講的彌陀村養老院,要給老人過一個幸福的晚年,讓他心平氣和,這一生往生之後,往生到善道去。

  現代老人很多心都不平的,不平等、不平衡,為什麼?他辛辛苦苦一輩子,養了兒女,現在老了,不能動了,把他送到養老院去。兒女不照顧,送到養老院。養老院,兒女比較好的,偶爾會去看看;有的一送進去,他甚至幾年也沒去看過一次;有的父母死了,他也不回來看,這個我都看過很多。你說這個做父母的人,他的心情會好嗎?他一定不好的,肯定不好。你縱然物質生活照顧得很好,但是他精神生活非常苦悶,不快樂。他不快樂,心情不快樂,不好,有吃有穿,他也不快樂。所以照顧老人,不但要照顧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也要照顧。

  精神生活,就是讓老人這個日子過得很充實,不要讓他感覺送到老人院,有吃有穿,住的地方也有,醫療設備也很好,吃飽了之後做什麼?等死,坐吃等死。今天看那個老人走了,抬出去,明天又看到那個抬出去了,自己想一想,那哪一天輪到自己抬出去?他那個心情怎麼會好?所以老人院的設計,也是要讓老人能夠開心的,讓他能歡喜。所以老人院最好是結合社區,有幼兒園,有教學,老人有看到小孩,看到年輕人,他看到希望,看到生機。在中國古代的大家族,就有這個好處,所謂享受天倫之樂,能夠享到天倫之樂,老人看到小孩,他心情就不一樣。現在這個社會不一樣,住在老人院都是老人。老人院我也去看過,中國、外國的都看過,死氣沉沉,我們進去看了感覺就不快樂,住在裡面怎麼會快樂?他也是不得已的,沒辦法,老了,沒有人要了。

  所以敬老,現在社會要做的這種善事,就是老和尚提倡的彌陀村。彌陀村最好要結合幼兒園,還有娛樂的,他喜歡唱歌的有唱歌的地方,喜歡跳舞有跳舞的地方,喜歡下棋有下棋的地方,看一些雜技表演,這些生活上的娛樂,這個傳統文化就是可以充實很多內容,讓他有好的消遣;身體比較好的,每年組團出國旅遊,身體比較好的;而且老人他喜歡聽歌,還要聽他那個時代的歌。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叫我去準備一些上個世紀,大概一九五O年代的歌。他是參觀老人院,參觀老人院,有些年輕人偶爾會去老人院唱歌跳舞給老人看,但是現在年輕人唱的歌,那些老人都聽不懂。我現在我也是老人,我也聽不懂,聽不懂他在唱什麼,聽了就不會生起共鳴。所以要找他那個年代的歌曲,他聽了他才會生歡喜,所以這個也要注意。所以照顧老人,也要細心的去觀察。我們老和尚,在中國、外國的老人院看得很多,他觀察入微,觀察得很細。觀察得很細,以後有因緣辦老人院,就是彌陀村,你做得就會比一般的好。老人進去,他過一個快樂的晚年,他心情好,將來死了就會到好地方去。如果他心情不好,他滿心的不平,他死了就到三惡道去。臨終一念善念,他就到三善道,一念惡念就到三惡道去,所以這個關鍵他來生去處,去好的地方還是去不好的地方。

  「懷幼」,懷幼就是幼兒要教育他,要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所以我們老和尚以前給前任的澳大利亞,澳洲的總理,好像是陸克文,他有到台灣學中文,他中國話講得很好。他做總理的時候,老和尚就給他建議,說你澳洲只要辦兩樁事情,一個養老,一個育幼,這兩樁事情辦好,澳洲是地球上世界第一。一個養老,一個育幼,國家如果能夠把這個兩方面辦好,那是非常大的善事。而且你一個國家辦好,他還可以影響其他國家,他來這裡給你參學、參訪,來考察、觀摩,他們回去也會照這樣來做,這樣的影響就更大了。

  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對老人要尊敬,上公車,有老人比我們年紀大的,我們要讓坐,這是敬老。有婦人帶小孩,我們也讓坐,這在平常生活的一個做法。再看下面這一句: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上面講的是對人的幫助,這是對動物。動物是講最小的動物,『昆蟲』是比較小的動物,包括螞蟻、蟑螂,這些都屬於昆蟲類的。小動物都不可以去傷害,大的動物當然更不能去傷害,這個就是佛門《十善業道》講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微小的動物都不可以故意去殺害,大的動物更不可以去殺害,所以講這個小的,就包括所有大的動物。昆蟲、飛禽走獸,一切動物,不可傷害,就是五戒十善第一條不殺生,佛門就是這條戒,道家也是戒這條戒。

  『草木』是植物,植物你也不可以任意去損壞。植物包括整個自然環境,你看「草木」在植物算是最小的,你也不可以傷害。大的樹木也不可以去亂砍、亂伐、亂挖,這個都不可以的。所以佛制定戒律,過去出家眾要搭茅蓬,要去砍樹來搭茅蓬,凡是超過一個人高的樹都有樹神,有樹神住在那個樹上,出家人要去砍樹,三天前要先去給他念咒、給他施食,勸他搬家,跟他講我要用到這棵樹,請樹神搬家。三天後才能夠去砍那棵樹,不然就犯戒,佛有這個規定。

  草木也有神,《華嚴經》上講草木神,小草也有神依附在草上面。這在以前,大概二OO三年,北京陳曉旭居士,她就夢到她家的草神來向她求救。她這個是這樣的,我也聽她講過。她說有天晚上跟她先生要睡覺,突然他們房間的日光燈好像怪怪的。她對這方面很敏感,她就覺得好像不對勁,跟平常不一樣,她就知道有眾生,因為她也學了佛,學了佛的人都知道有眾生。那也不曉得是哪一類的眾生,也不知道,所以她就講,她說如果你有什麼事要找我,我睡覺的時候給我托夢,不然我也不認識你,也不知道你需要什麼。那天她這樣講一講就睡了,睡了之後她就作了個夢,夢到好像有很多小孩的聲音,就是跟她講,我們就是你家裡園子裡面的草,快枯死了,快枯死了,趕快來救我們,趕快幫我們澆澆水,救我們,聽到很多聲音。所以醒過來,第二天早上她就跑到她們家的外面園子裡面一看,那個草真的快枯死了。因為她父親每天都有澆水,他只有澆花,沒有澆草。她就拿起水龍頭,就一直澆水,把水噴到草地。她爸爸看到,那個草不用澆,草不用澆,澆花就好。她就不管,她就一直噴,澆那個草地。後來她到新加坡去給老和尚說這件事情,我也聽她說過這件事情。所以草也有神,那個小草,他說我們是你家的小草,小草都有神,都沒有給他澆水,快枯死了,來求救於她。

  木是樹木,樹木更有神。以前我小時候,我父親的朋友常常到我家來吃飯喝酒,就講故事。以前沒有電視機,也沒有收音機,大人講故事,我們小孩就是很認真聽,我在旁邊就很認真聽,都在下面聽。以前我們小孩子,大人吃飯,小孩是不可以上桌的。我們在下面弄個矮矮的小桌子,我們吃飯的地方是那裡。小孩爬上桌子,我母親就罵,小孩怎麼可以隨便上桌,大人坐的。我們有我們坐的地方。但是坐在下面,大人吃飯喝酒講故事,我們就靠近聽講故事。

  有一天,我父親有個朋友,他是做礦工的。我父親以前也做過礦工,我父親做木工,也做過礦工,挖金子的。他這個朋友講,他說他們每天工作都是半天,都是一大早去,到中午就下班了。大部分是半天的時間,早上很早去上班,都要帶便當,在大陸叫盒飯,帶了盒飯去工作。以前帶盒飯是用一條布,布巾綁在腰間綁著,然後到了工作的地方,他們把便當(盒飯),就那條布巾打個結,然後就掛在樹枝上面。到了中午,工作做完了,從坑裡面出來,大家拿盒飯吃飯,吃完就回家,下班了。很多礦工去工作都是這樣的,大家吃飯好像那個飯味道不一樣,怪怪的,有點變味了。只有一個人,其中有一個礦工他的飯味道沒變。同樣吊在那棵樹,他的沒變,其他的人都變了,那很奇怪,怎麼會這樣?後來就問這個人,你怎麼我們這個飯都變味道,你的怎麼不會變?他說我每天來,我要掛在這裡,我都跟樹神講,說我這是寄放的,不是供養你的,是借放的,這個是我要吃的,借我掛一下,所以他就沒有吃我的。你們沒有跟他講,他以為你要供養他,所以你們的他都吃了,所以你那個飯就變味道。我五、六歲聽到這個公案,聽了六十年現在還記得。所以樹木有樹神。佛規定比丘要去砍樹,你三天前要去跟他念咒,要跟他迴向,不能你說砍就砍,這樣就犯戒,就沒慈悲心。他的房子,他的家裡,你沒有給他通知一下叫他搬家,你就把它拆了,讓他生煩惱,那你出家人就沒有慈悲心,犯戒。

  所以「昆蟲草木,猶不可傷」,你看這麼小的動物、小的植物都不可以傷害,大的當然更不可以傷害。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這個兩句,『宜』就是應該的意思,應該。『憫』就是憐憫。別人有不如意的事情、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了,我們應該有同情心去憐憫他,他很不幸遭遇到這樣的事情,要有同理心。『樂人之善』,別人做善事我們隨喜,這個叫「樂人之善」。我們佛門叫做隨喜功德,人家做好事,我們隨喜他的善事。縱然這個人跟我們是冤家對頭,他做好事,我們也隨喜他的善事,不隨喜他的惡事。他做好事,對社會大眾有利益,我們還是應該要隨喜。

  【濟人之急。】

  『濟人之急』這句,「別人有急需時,慨然濟助」。「濟人之急」,濟是救濟,因為人總是會有遇到急難的時候,有緊急的時候。急也有很多方面。譬如說我們到外面去旅遊,你要上廁所,那也很急,到你家來借個衛生間,你借不借?不借,不借的話就沒有濟人之急。有一次,我跟陳曉旭,還有跟她先生,陳曉旭喜歡開車玩,我也很喜歡坐車去玩,我不喜歡坐飛機。她那個時候還說要找她先生,我們從大陸開車開到歐洲去。我說好,我陪你們去。那個時候她從北京開開開,開到安徽廬江,在廬江實際禪寺第一場三時繫念是陳曉旭啟請的。我在大陸第一場三時繫念是在東天目山,齊老菩薩啟請的。第二場就是實際禪寺,我們老和尚的家鄉,是陳曉旭啟請的。

  那次我們就開車去玩,去九華山、黃山,她從北京開下來,好像我在上海跟她會合,我們就坐車一路玩。坐到要去九華山的半路內急,內急要上廁所,我就到一個人家去借,他不借,那這就是沒有濟人之急。所以這個急的方面很多,就是有時候人他有急需要的時候,他缺路費的時候,人有遇到一些什麼災難的時候,救濟,好像天災人禍這些災難,這個時候要去救濟,那個是緊急。所以不管是什麼人,縱然是我們的冤家對頭,他有緊急,你也要去救濟,你也不能見死不救。

  【救人之危。】

  「別人有危險時,立刻救他。」但是這個也要說明,一個人掉到水裡面,你不會游泳,你也要陪他一起去死嗎?這合理不合理?這不合理。那你陪他一起去死,多死一個人,那有什麼意義?他死,你也是陪著去死,那有什麼意思?你要趕快去通知能夠救他的人來。所以你不會游泳,你看人家掉到水裡,你不能說我『救人之危』,我也跳下去,跳下去你也去送死。所以「救人之危」也是有很多方面,人有危險都要去幫助他脫離危險、脫離險境,在生活方面。

  我們佛法勸人多念觀音菩薩,如果遇到急難、危險,印光祖師都勸人念佛之外,就要念觀音菩薩。生病,痛苦受不了,也要念觀音菩薩,會減輕。這個我生病,病得很有經驗,你一直念,的確有感應。沒有生病,不會認真念,生病才會認真念。生病、遇到急難的時候認真念,特別是坐飛機的時候。我每次坐飛機,我就覺得很危險。有一次跟我一個師弟,叫悟弘師,有次我們到美國去,去達拉斯,然後我們又飛到舊金山,當中在愛德華州停一下。他就坐在我旁邊,飛機遇到氣流,晃來晃去、上上下下的,他就抱著我,他說:師兄,我們摔下去就粉身碎骨,我們就阿彌陀佛。後來我想,坐飛機滿危險的,我一看這麼高,摔下去骨頭都不見了。所以坐飛機趕快念觀音菩薩,就能夠化險為夷。這個也是救人之危,勸人多念觀音。

  有的人生病,病得痛苦受不了,要自殺,我們要勸他念觀音。在台灣有一個新聞記者得重病,痛苦得不得了,要求政府要定法律,通過安樂死。但是安樂死不行,在佛經講犯殺戒,在《五戒相經》裡面就有講。所以這個是果報,要勸他多念觀音。所以人的危險急難很多方面,我們看到,我們有能力就去幫助。我們學了佛,就勸人家多念佛、多念觀音,這個救人之危是最殊勝的。你掉到水裡,念觀音,觀音菩薩有感應,他就得救了。《普門品》不是講嗎?救水災、救火災、救空災,《普門品》,古時候沒有飛機,古時候就是說你走到懸崖,從高空掉下來。坐飛機不是從高空掉下來嗎?那就是現在講空難,掉下來,你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把你托住了,你就不會摔死,這個的確是有感應。所以別人有危險時立刻救他,我們人能夠救的有限,教別人念佛菩薩名號,那佛菩薩救他就是無限的了。再看下面這一句: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得』,就看到人家他得到名利、得到好處,就如同自己得到,這也是屬於隨喜功德。他有得到好處,我們隨喜,替他高興,他有得到功名利祿。這兩句就是破除我們嫉妒心的,看到人家得到好處,我們心裡就不歡喜,生起嫉妒心,這個就不對。所以我們要把心調整過來,看到人家比我好,我們替他高興,不能夠去嫉妒障礙。所以「見人之得,如己之得」,他做得比我好,那是更好,這個社會上不是更好!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看到人家他有損失,好像他家被小偷偷了,就好像我家被偷了一樣。我們可不能幸災樂禍,太好了,幸災樂禍,這個心態也不對。看到他家失火了,還去觀禮,這個存心就不好,這個心不好。看到人家有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感同身受。再看下面: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彰』就是彰顯,就是宣揚、彰顯別人的缺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哪個人沒有他的短處?就不去公開宣揚別人的缺點。現在這個社會,好像公開宣揚別人的缺點變成一種風氣,新聞媒體、報章雜誌,大多數都宣揚人家不好的,特別去宣揚人家隱私的,那很缺德的。這方面在大陸上,實在講是比台灣好,比其他國家地區都好,公眾媒體很少去宣揚很不好的事情。有是有,沒有台灣其他國家那麼多。台灣如果到選舉的時候,那就很慘了,他家八代的醜事都挖出來,恨不得把他家什麼壞事盡量翻出來,把他的短處。一到選舉,就是他最好,所有的人都不好,都是彰人短、衒己長,都我最好。這個變成帶動社會一個不良的風氣,都是誇耀自己。所以彰人短、衒己長,大家去看看台灣選舉,你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互相罵。佛菩薩、聖賢都是教我們要互相讚歎,這樣社會風氣才會好。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遏惡』是阻止惡事。「阻止惡事,表揚善事。」別人造作惡事,我們要去勸阻他不要造,勸他不要造惡事。惡事造了,後面又有惡報,勸他不要造,勸阻。『揚』是表揚,善事就給他表揚。如果能夠這樣做,這個社會就會愈來愈好。

  『推多取少』,把多的讓給人,自己取少的。特別合夥做生意,合夥做生意是最難的。如果雙方面都很計較,這個合作關係可能不長久,不會長久。以前早期我弟弟包工程,包模板工程,當時也跟一些朋友合夥。合夥,我弟弟有學佛,畢竟還是跟一般人有些不同,就是合夥分利潤的時候,總是給他們合夥人佔便宜。他做的比他多,分的比他少,那些人很樂意跟他合作。如果合夥的人,我們要取多一點,讓別人少一點,合作關係不會長久。我們多讓,取少一點,多一些給別人,他就很歡喜跟我們合作。所以合作一定要這樣做,那才會圓滿。這也是教化對方,長期上你就「推多取少」,他慢慢也會受感化,人家都是這樣的,慢慢他也學會了,學會推多取少,這樣合作關係才會堅固。下面這句講:

  【受辱不怨。】

  『辱』就是侮辱。「受人欺侮,不怨恨。」這是我們個人在生活當中,難免遇到一些冤親債主,他來找麻煩、來侮辱的,過去生大概我們找過他麻煩,我們也去侮辱過他,這一生遇到了,他來報復,一報還一報。有時候我們遇到一個陌生人,瞪我們一眼、罵我們幾句,那也是過去生的因果。我自己也遇到過,莫名其妙的,他給你罵一罵,罵得我也不曉得,我也不認識他,怎麼看到我那麼不順眼,看了就罵。過去生的冤親債主,這一生遇到,還掉就好。

  「受辱不怨」,這個要修忍辱的功夫,忍辱也很不好修。我們淨老和尚修忍辱,實在是我都無法去跟他相提並論的,他真的修忍辱,修的功夫修得非常好。跟韓館長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如是我聞,修忍辱。修忍辱不是嘴巴講的,講經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遇到境界現前,看你能不能忍?我在旁邊我都受不了,我都看師父在修,我也勉強修,修得咬緊牙根,是這樣修的。所以受辱不怨是要很深的功夫,不起怨恨心。

  我們要真正到心都不落痕跡,一定要學《金剛經》講的破四相,這才是最徹底的修忍辱。他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都不起怨恨心,最徹底的忍辱要修《金剛經》。這裡我們從小的開始,受人家欺負、人家侮辱,不怨恨,我們不要記恨記在心裡,過去就算了,不要念念不忘。

  【受寵若驚。】

  「受到寵愛,要看成像天上掉下來一般驚畏,並加緊積功德。」。『受寵』就是受到人家的讚歎。受到讚歎,如果我們自己得意忘形,那後面就很麻煩。所以在這幾十年,我看到過的,在家出家,受到老和尚讚歎,很多人都中箭落馬,都掉下來了。我看清楚了,所以師父在講經公開罵我,我心裡還比較踏實一點,讚歎我就混身不對勁。所以寧願被罵,被罵消業障。讚歎,如果你有那個功夫,如如不動,你的境界會提升;如果得意忘形,那就退轉了。所以受寵要若驚,不能得意忘形。

  【施恩不求報。】

  「給人恩惠,不求報答。」我對你有什麼恩惠,你要報答我,這個不要去求報。求報,對方如果不懂得知恩報恩,那反而恩變成仇,那就錯了。所以給人恩惠不求報答,他忘恩負義是他的事,我們不求他回報。

  【與人不追悔。】

  「施捨給人,沒有後悔。」修善也是要這樣的存心,布施就布施,不要後悔。不要後悔,「唉呀,我那個錢不要布施多好,我留著用多好」,這個就追悔了。所以『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給人就給人,就不要去追悔,不要後悔了。

  好,這節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這個地方,我們先下課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