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  (第十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04-0010

  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看第四科,「判教」,從這個地方看起。

  天台家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依照教義的淺深把它分為四類,這個分法很像現在我們一般學校裡面所說的課程標準。這個意思是說,哪些經應當排在初學,哪些經典是中級的,哪些是屬於高級的,這樣子把世尊所說的一切經做個大致上的研判,這是天台宗;賢首(就是華嚴宗)也有類似的判法。但是諸位必須要知道,佛法的教學畢竟不同於現代的學校。因為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並沒有辦學校,沒有辦小學、中學、大學這樣形式的學校。世尊在世的時候,他是到處講經說法,哪個地方有請,佛只要有時間沒有不答應的,都得要去。每到一個地方,接觸的大眾很多,大眾的根性不相同,根機不相同,有深有淺。因此佛說法,就沒有法子真正把它判別哪部經是初級,哪部經是屬於高深,這很難講。何況大乘法裡面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是圓融,這是講圓教。

  由此可知,佛所說一切經並沒有真正的淺深差別,沒有。認真的說,佛所講的一切法無非平等,為什麼?因為佛的心平等,佛心一念不生,都是從清淨平等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這一切法哪有高下差別?這是真正的事實。那麼過去這些祖師大德,為什麼把這些經典又把它勉強判為淺深不同?實在說這並不是經典有淺深,而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根性有淺、有深,有大、有小,有偏、有圓,要依不同根性來說這就對了。

  【天台宗立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藏教,藏就是三藏,經藏、律藏、論藏;換句話說,依照三藏經典而建立的在我們中國稱為小乘,小乘的三藏經典。第二是通教,通教也可以說是大乘的始教,就是大乘的開始;它的教義,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所以是大乘的開端,稱為通教。第三是別教,別是不同於小乘,小乘裡面決定沒有的,這是大乘菩薩法,裡面沒有小乘的思想,這稱為別教。最後是圓教,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換句話說,無論在事、在理都是融通無礙,這是究竟圓滿的佛法。這是天台家所說的四教,就是把經典依著眾生不同的根性揀別為四類。

  【賢首宗立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賢首它建立的是五教,實在講跟天台家只有開合不同,開是展開,合是歸納起來。賢首家的小乘教就等於天台的藏教,大乘始教就是天台的通教,大乘終教就是天台的別教;後面它有頓教,有圓教,這兩種合併在天台家的圓教裡面。這是兩家判法可以說大致上來講是相同的。我們看後面的文。

  【以上判教雖有不同,但頓漸二教,諸家同攝。】

  在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判攝如來一代時教有十幾家之多,這個在《華嚴疏鈔》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可是在中國最流行的,流通最廣泛的,無論是講經,或者是註經,大多數人都能夠遵守的只有賢首和天台兩家。尤其是天台,因為天台的四教是簡單,不麻煩,採用的人特別多;賢首家它用十門開啟,就顯得麻煩。所以除了賢首宗派的學人,大多數都不採取賢首的。本經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他就採取賢首家的方式,用十門開啟。我們這個玄義就是十條,這是十門裡面的第六門「藏教所攝」。可是判攝雖然不一樣,講到頓教、漸教,絕大多數的人都能夠認同。所以諸家同攝,確實有頓、有漸,頓是頓超,漸是慢慢的修。

  【淨影疏曰。】

  淨影是唐朝時候的慧遠法師,這位法師他的德號與我們淨土宗初祖名字完全相同,在歷史上稱他作小慧遠,也稱為淨影法師。淨影是寺廟的名字,就是淨影寺,他老人家在這個寺廟裡面住了不少年,所以後人對他的尊敬,不稱他的名,稱他這個寺,這是最恭敬的稱呼。他有《無量壽經》註解,就叫做《淨影疏》(《無量壽經義疏》)。他說:

  【今此經者,為根熟人頓教法門,云何知頓,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於淨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

  他老人家這個說法非常的合理。此經就是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佛陀為『根熟』,這兩個字要特別注意,是根器成熟了,不成熟不能接受,成熟的人他能接受。什麼叫成熟?就是蕅益大師所講的,這個人在今生他成佛的機會到了,他這一生可以去作佛了,這叫根熟。如果這一生他可以證得阿羅漢、證得菩薩果位,都不能叫根熟;他這一生可以成佛了,這是根熟的眾生。所以佛就教給他成佛的法門,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一生成佛,這是頓,這絕對不是漸,漸修常講的要三個阿僧祇劫,要無量阿僧祇劫,那是漸修,慢慢的修;這是一生就成就,所以這個法門是頓教法門,比禪宗還要快。你看六祖當年所傳的《壇經》裡面所講的,他老人家傳的是頓教法門,淨宗比他那個還要快速,乃是頓中之頓。

  怎麼知道這個教是頓法?『此經正為凡夫人中厭畏生死』,凡夫確實覺悟六道輪迴生死的恐怖,他真正覺悟了。『求正定者』,佛教給這些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這個法門『不從小』,不是從小乘再進升到大乘,它不是這個方法,所以曉得這個法門是大乘,這個法門是頓法,不是漸法。就是連窺基大師,窺基是法相宗的開山祖師,他老人家有一本《彌陀經》的註解,叫《阿彌陀經通贊疏》。他在這個註解裡面也給我們開導,說念佛法門是圓頓之法,怎麼曉得它是頓法?這個法門若一日到七日就能成就。你們想想,七天成就,哪個法門能做得到?只有這個法門,七天可以成功。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圓滿的頓法。

  【大佑判小本曰,漸頓分之,此屬頓教。】

  大佑也有一部《彌陀經》的註解,叫《圓中鈔》,他在這個註解裡面也給我們指出來,念佛法門是頓法,是頓教。

  【我國諸師判本經大小二本,多同此說,為頓教所攝。】

  在中國一般宗派裡面的大德,凡是開講《阿彌陀經》或者是《無量壽經》,都同意這個法門是屬於頓教。

  【若依五教,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經實屬圓教也。】

  頓教是大家都承認的,算不算圓教?圓教在佛法裡面是最為殊勝的。我們這個經算不算圓教?以賢首家的看法,當然是圓教。為什麼?賢首是依據《華嚴經》的,所以也稱為華嚴宗。《華嚴》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歸到本經來了,所以本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是圓教,《華嚴》的歸宿不能說不是圓教,不但是圓教,是圓中之圓。這是從賢首家的判法。

  【蕅益指出,天台純圓,賢首全圓。】

  天台是指《法華經》,《法華經》是純圓。賢首是《華嚴經》,《華嚴經》是全圓。

  【其祕髓與奧藏,皆不出此大經之外。】

  這就是說明,《法華》的祕髓,《華嚴》的奧藏,祕髓與奧藏簡單的說就是精華。那《無量壽經》是什麼?是《華嚴》、《法華》的精華,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這個說法實在講說絕了。在中國佛教,大家都把《華嚴》跟《法華》看成是根本法輪,一乘大法。《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兩部經是一乘法。所謂一乘就是成佛的法門,不是叫你成菩薩,是叫你成佛的。凡是教我們成佛的,這是一乘法;終極的目標是教給我們證得菩薩果位的,這是大乘法;如果教我們只能證得阿羅漢果的,這是小乘法。所以小乘、大乘、一乘,它證得的果位不相同,一乘法是成佛的佛法。

  《法華》、《華嚴》都是成佛的佛法,這兩部經都會歸到《無量壽經》,而《無量壽經》是這兩部經的精華。你們諸位想想,這把《無量壽經》的地位捧高了,在《華嚴》和《法華》之上。所以你們要學佛法,你們要想去選經,應該選什麼經?這就明白了,選《無量壽經》是第一經!選《法華經》、《華嚴經》是第二經!選其他的,那是第三、第四,往下去了。你們要想消災,要想免難,甚至於要想超度家親眷屬,你想想看,你念哪部經好?《無量壽經》。什麼樣的經本、懺本都比不上這部經。

  如果實在喜歡拜懺,我們一般講習氣,眾生喜歡拜懺。夏蓮居老居士很慈悲,依照淨土三經編了個懺本,《寶王三昧懺》,我們印在經本的後面,拜這個懺,裡面的內容就是淨土三經。夏老居士實在講也是菩薩再來,為我們末法眾生修學方便起見,你看經、懺法乃至於早晚的課誦,他編的《淨修捷要》就可以做為早晚課誦,給我們末世眾生帶來了真正的方便。這三樣東西我們都印在一起,送到此地來的經本很多,同修們都可以請回去,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

  【圓中鈔云,圓頓法門,亦必須先開圓解,而次修圓行,破三惑而證圓果,以階不退。】

  這是《阿彌陀經》的《圓中鈔》。圓教裡面也有頓、也有漸,這段話是講圓教裡面漸修的,它一定是先大開圓解。所以理論、方法、境界要不懂得,修學總免不了障礙。一定要懂得理論、懂得方法,認識境界,這樣的修學就方便。然後是破三惑,三惑就是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才證到圓教的佛果。

  【今則但說彼土依正二報。】

  這是講到本經,本經沒有講次第,只是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給我們詳細的陳述。

  【以之為開解生信。】

  你要是讀了之後,果然就能夠相信,相信了就等於圓教裡面的大開圓解。為什麼?你要不解,你就不能相信。尤其是這個法門,是圓頓大法,你能夠相信實在不可思議,也絕對不是偶然的。雖然好像我們這一生接觸佛法不多,讀經也不多,遇到這個法門就能深信不疑,這是什麼原因?甚至於我們看到佛門裡面,許多出家、在家的大德深入經藏、精通教理,他對這個還不相信。我們初學什麼都不懂,一接觸就相信,這個原因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所以你才會相信。這是我們自力,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外面,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我們對於這個法門才能夠深信不疑。所以,這是非常之希有難得,不是偶然的。

  【七日持名,一心不亂,以之為造修行門。】

  這是講修行,說到修行,不要很長的時間,七天。七天是很短的時間,行!就能成就。今年美國華盛頓DC周廣大先生,念佛念三天三夜往生,證明了《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不錯!真有這個事情,我們那邊同修親眼看到的。

  【臨命終時,即得往生,以階跋致。】

  跋致是阿鞞跋致的菩薩,阿鞞跋致我們一般都把他翻作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或者翻作八地以上的菩薩。不管什麼人,除非你不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證得這個位次。

  【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

  沒有比這個更高,沒有比這個更快,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圓滿,實在是在這些方面超過了其他的法門,真正超過。

  【甄解稱本經為專中之專。】

  再用古來的大德的話做個結論,他稱讚本經是專中之專。這個法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專中之專。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不要,真是簡單。

  【頓中之頓。】

  《華嚴》是頓教,《法華》也是頓教,禪是頓教,這頓中之頓,比他們還要快。

  【真中之真。】

  《華嚴》、《法華》是真,絕對是真實的。本經世尊給我們講三種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三個真實,真實當中的真實。

  【圓中之圓。】

  《華嚴》、《法華》都是圓教,這是《法華》、《華嚴》的精華、精髓,這是圓中之圓。又說:

  【絕對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真正發心學佛,如果看到這兩句,我想一定是死心塌地專修,不會再有疑惑。絕對不二之教,不二是一,一乘當中的一乘,所以底下講一乘真如之道。《華嚴》跟《法華》分量多,經義也深,不容易讀誦,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受持;本經比起《華嚴》、《法華》簡單得多了。古德的翻譯經過夏蓮居居士這樣一整理,重新再一編排,意思非常明顯可以體會得到。同修當中有常常讀誦的,念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比起《華嚴》、《法華》容易讀誦、容易理解、容易受持。所以,經典的功德是在諸經之上,一乘不二之教。

  【印光大師讚要解云。】

  這是我們淨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師,他對於《阿彌陀經要解》的讚歎,他這樣說:

  【理事各臻其極。】

  無論是從理論上說,或者是從事相上來講,都達到了頂點,達到了頂峰。

  【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

  他讚歎這個註解,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對《彌陀經》的註解很多,他說所有註解裡面這是第一註解。

  【妙極確極。】

  這四個字是極力讚歎,讚歎到沒有法子再加一點,真正是妙極,正確到了極處。

  【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印祖把《彌陀經要解》在註解裡面排到了第一個,經是第一經,註是第一註。我們這次給諸位同修介紹淨宗第一大經,《無量壽經》,聽了這部經之後,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理或者是事,依正莊嚴我們都有個大概的認識。明年有機緣,我跟諸位講解《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要解》比《無量壽經》要簡單得多,容易受持。這兩部經是屬於同一部,蓮池大師稱為大本、小本,《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內容是相同的。

  【可見上之判教,如佛親判也。】

  祖師大德的判攝,如同如來親自判別,無二無別。

  【疏鈔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深意苦心,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亦即證明本經屬於圓教,實不容或疑也。】

  這樁事情諸位要想詳細知道,看黃老居士的《無量壽經》註解,他寫得詳細。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時候的人,那個時代淨土宗也是相當的衰微,禪宗很興盛。可以說蓮池大師那個時代跟永明延壽大師的時代非常之像,很像,大家一窩蜂的都去學禪,去參禪,能不能成就?不能。所謂是好高騖遠。但是人都有自尊心,你要批評他,說那個法門不好,那你是毀謗三寶,這個不可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能批評禪宗的。如果說你參禪,你不會開悟。他聽了不服氣:你怎麼曉得我不會開悟?有傷他的自尊心。勸他回來念佛,他不甘心、不情願。這樣的社會背景,弘揚淨宗是相當的困難。所以永明的示現,是先自己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回過頭來修淨土。禪宗的人對他無可奈何,因為你學禪,禪你比不上他,他現在要去念佛去了,禪宗人沒法子。

  我們蓮池大師他不是從禪宗出來,但是他也很費了一番苦心,他註解的《彌陀經》,就是《疏鈔》,《阿彌陀經疏鈔》是蓮池大師作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他那個時代的背景。他作《疏鈔》幾乎每一句經文都引用《華嚴經》來解釋。他的意思是什麼?這裡說『深意苦心』,意思是要把淨土宗抬高,抬到跟《華嚴》平等,大家就尊敬了,用意在此地。是不是故意這樣抬就能抬得起來?不是的。是淨宗確實是《華嚴》、《法華》的精髓,只是一般人粗心大意,把這一句佛號小看了。再看看《阿彌陀經》薄薄的,也沒瞧得起它,毛病出在這個地方。縱然淨土三經,三經合起來分量也只一點點,跟其他宗派一比較,經典分量差太遠了。這樣才被人誤解,被輕視了,疏忽了。

  所以蓮池大師深意苦心,為了振興淨宗,救度一切眾生,他老人家處處用《華嚴》教義來解釋。顯示出本經跟《華嚴》是一樣的境界,《華嚴》講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淨宗確實也是事事無礙法界。《華嚴》、《法華》是圓教,《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當然是圓教,《疏鈔》用意在此地。

  【黃念祖居士依疏鈔義,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取探玄記所說十玄次第,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於是確證本經正屬圓教。】

  黃老居士的註解採取賢首家的規矩,用十門開啟,而且在玄義裡面引用賢首國師《華嚴經》的註解,叫《探玄記》,賢首國師作的,說明十玄、四無礙的法界。而在我們《無量壽經》薄薄的一卷,《無量壽經》裡面確實也具足跟《華嚴經》一樣的十玄、四無礙法界。人家真是拿得出證據來,證明本經是真實的圓教,正如同古德所講「圓中之圓,真中之真」。

  【即是中本華嚴,以證如上之說,皆是真實語,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絕對不是自己修學這個法門自己來誇張,不是的,事實確實是如此,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絕非誇張。『即是中本華嚴』,這一句是清朝彭際清居士說的,這個說法非常有道理。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中本後面還有小本,小本就是《阿彌陀經》,把這三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這三部經完全平等,等量齊觀;只是經文分量多少不同,裡面的內容無有差別。所以我過去講了十七年的《華嚴經》,現在把事情搞清楚了,我八十卷的《華嚴》不講了,我專講中本《華嚴》、小本《華嚴》,大本《華嚴》不講了。為什麼?太長了,實在是太長。那部經就是講得簡單快一點,至少也要三千個小時才能講得完,實在是不容易。不如改講中本、小本,內容一樣,時間、精力節省了很多。

  【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本經全顯極樂,導引凡聖,同歸極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誠有據也。】

  這是證據。據是根據,不是隨便說的。《華嚴經》到最後才導歸極樂,本經自始至終完全是引導一切凡聖同歸淨土,與《華嚴經》哪有兩樣?這是把判教的部分,簡單跟諸位介紹到此地。下面這一科是「部類差別」,這個我們也應該要曉得。第一:

  【同部,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

  我們常常念的《佛說阿彌陀經》。

  【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小本《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部,只是說得有多有少不一樣。當然文字長一點就說得多,說得詳細一點;文字少一點,說得簡單,說得省略一點,內容沒有兩樣,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所以,這是屬於同部的經。

  【小本現有三種。】

  《佛說阿彌陀經》有三種不同的本子,這三種本子我相信多數的同修只看到一種,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除這個之外,玄奘大師有翻譯的,但是奘師所譯的沒有單行本流通。諸位要讀《大藏經》,《藏經》裡面有,才能夠看得到。另外一個本子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將羅什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合起來作了一個會集本,這個本子流通就更少,很不容易見到。但是現在諸位同修們有福,這三種本子都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所以,《五經讀本》是我們修淨土的人所依靠的經典,全部都收在裡面。《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不同的本子,《彌陀經》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因緣是無比之殊勝。我們把這個文繼續念下去:

  【秦唐二譯,大體相同。】

  『秦』就是鳩摩羅什大師譯的,『唐』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

  【稍有出入。】

  這個文諸位對照一下就能看得出來。

  【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

  羅什大師翻譯的,文字非常通暢,我們念起來很舒服,念起來很喜歡,所以大家都喜歡念這個本子。

  【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

  玄奘大師翻譯的是直譯的,保持梵文原本的樣子。但是外國的文法跟我們中國不同,所以念起來有的時候不太順口,但是意思保持的比羅什大師的要完整。所以這兩種本子各有各的好處。

  【夏蓮居居士擷其精要。】

  就是把這兩種本子重新校對,重新編排成為一個會集本。

  【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廿一字。】

  就是羅什大師翻譯的這個本子,在古時候可能是抄寫漏掉的,漏掉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在襄陽石經裡面有。石經就是古人怕經典失傳,用什麼方法保存?刻在石頭上,刻在石碑上,希望這樣能長遠的流傳下去,不至於失掉。從前人也是用盡了苦心,希望把經典流傳到後代,不要失掉,這是石經。最近大陸上在房山發現不少的石經,大陸的中國佛教協會在整理,這是非常難得的國寶。

  【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

  六朝是南北朝的時代,距離羅什大師譯經那個時候不算太遠,就是說這個石經是有相當可信度。它這個裡面:

  【於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引號裡頭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現在我們念的《阿彌陀經》裡頭沒有,石經裡頭有這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如果加進去,這個意思非常明顯。

  【會本依古德意,補入此廿一字,大有益於聖教。】

  因為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修學綱領跟《無量壽經》完全相應。《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二十一字加上去跟這個意思相同。他講『專持名號』,這就是一向專念的意思,專持名號就是滅罪,專持名號就是消業障。我在此地再次的提醒諸位同修,業障是什麼?罪業是什麼?你要知道,如果你不知道,我的罪業很重,罪業是什麼?不曉得!我天天念經,自己以為罪業消除了,其實罪業一點也沒有消掉。

  罪業就是惡念,就是壞念頭,你心裡動個壞念頭,這是罪業。業障是什麼?是妄想,妄想當然不一定是壞的,你心裡面還有妄想、還有執著,這就是罪障。你念經,你念佛,罪障有沒有消除?實在講自己清楚,自己明白。我現在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還有沒有壞心思?還有沒有壞的念頭?所謂壞念頭,損人利己是壞念頭,還有沒有這個念頭?從前有,現在沒有了,沒有,你的業障消掉了;從前妄念很多,現在妄念少了,業障就消除了。業障究竟消了多少,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不曉得這個道理,你每天念經,每天念佛號,妄念還是那麼多,不但妄念多,妄念沒減少,愈念是妄念愈多。這是什麼原因?說實在話,這就是你誦經、念佛不得法,所以不但業障消不掉,業障不斷的在增加。

  這就是我常常告訴同修,每天念經決定不要想經裡面的意思,不能想,你想經裡面的意思就是增加妄想。念經是修定,這部經展開來從頭到尾念一遍,這一遍一個小時,至少我這一個小時不打妄想;這一個小時不打妄想,這一個小時業障就消掉了,念經的用意是在此地。不能研究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段什麼意思,那就增長業障;不但沒有消,業障在增長。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聽經也是如此,坐在這兩個小時,聽懂一句就一句,聽懂兩句就兩句,不要去研究;研究,你又再打妄想。你果然是不用研究心,心裡在那靜靜的聽,不分別也不執著,不打妄想,這兩個鐘點在修行,同樣的戒、定、慧三學增長。所以凡夫很多人修行不能成就,方法搞錯了。

  經只要一直念下去,不管它什麼意思,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照這樣說法,隨便念什麼經都可以!對的!在理論上講一點都沒錯。為什麼要念《無量壽經》?我念別的經還不是一樣嗎?念《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教我們念的。老師教你念,你聽話就好,為什麼跟老師抬槓?理論上是不錯,念任何經都一樣,都是消業障,可是到最後的功德利益不一樣。原因在哪裡?最後的功德利益,這部經無比的殊勝,不相同。再看第二段:

  【同類,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其中亦有親疏,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為疏。】

  前面講同部,這是講同一類的,不是同部。同部是什麼?是完全相同。同類是部分相同,並不完全相同,是有一部分相同。這樣經典裡面,蓮池大師說有親、有疏。親是什麼?完全用一個方法,持名念佛;疏是什麼?不用持名,或者用觀想,或者用觀像,用其他方法。但是目標都是求生西方淨土,都是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屬於同類的。下面略舉了幾部:

  【如,佛說觀無量壽經。】

  《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觀經》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關係是同類,不是同部。但是同類裡面,它是屬於親的,因為持名念佛在十六觀裡是第十六觀,是講持名念佛。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這就是我們現在別行流通的這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與本經同類的。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一章的經文跟本經也是同類的。現在這兩部經都被古德收入三經之內,成為淨土五經。第四種:

  【往生論。】

  天親菩薩造的,實在講就是天親菩薩修學淨土成就的報告,他的修學心得報告。提出五念修行方法,這五念就是禮拜、觀察、稱念(稱念就是稱名)、懺悔、迴向,他用這種方法來修行。夏蓮居老居士根據天親大師在《往生論》裡面所講的義趣,為我們編了一部《淨修捷要》。《淨修捷要》修行的方法就是根據《往生論》編的,五種修行法都在裡面。他編得很好,一共三十二拜,每一拜都具足了五念法,這是夏老居士晚年所提倡的。

  因為他這個方法的確容易攝心,也就是容易把妄念止住。修行的目的沒有別的,無非是破執著,除妄念而已,單單念佛、讀經,確實有的時候妄念還會起,他這個方法對付妄念是相當有效。三十二拜不算多,也不太少,對於現代人來講是相當適合的,可以用《淨修捷要》做為自己的早晚課。前面加個《彌陀經》也很好,不加《彌陀經》也沒關係,因為三十二拜裡面的觀想,觀想的內容就是淨土三經,全部都包括了,所以不念經也沒關係。還有一部是:

  【安樂集等等。】

  這也是古大德的著書,可以說都是本經的同類。第三種是:

  【帶說淨土經論。】

  『帶』是佛在講其他經論的時候,偶爾附帶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像這樣的經典就太多了。

  【淨宗經論合刊,內載有二百四十餘種。此乃略舉其要,遺漏難免。】

  由此就可知,帶說淨土,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種經論很多。所以,古人常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才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真的一心一意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實在是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沒有那麼大的善根,那麼大的福報,跟他講他不相信;能夠相信這個法門的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無比之殊勝。這個法門不能接受,這不識貨,那怎麼辦?那再講其次的,其次再其次的,這是介紹給大家。

  這個事情實在講並不難懂,我們一般人不識貨的人太多了。過去李老師講經講到這個地方,他舉個例子說,他說你到我們故宮博物院去看一看,有幾個人識貨?故宮博物院那些寶貝統統擺在那個地方,真正最好的東西你們一定不認識,給你你也不要;那個不是寶貝,很普通的東西,你一定喜歡的不得了,這是真的。故宮裡面最有價值的寶貝是什麼?是商周那些破銅爛鐵。你去看看,鏽得那個樣子,殘缺不齊,真正是破銅爛鐵,那是寶貝,最值錢的,無價之寶!最不值錢的是什麼?你看看明朝、清朝的玉器,你看那個真是美極了。你到故宮博物院,如果人家問,你要什麼?你一定會選那個,你不會選那個破銅爛鐵。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就像商周的破銅爛鐵,你不認識。你們看到其他的經典,就像看到翡翠、瑪瑙、那些玉器,你看到喜歡的不得了,不值錢!這是真的。最殊勝、最第一的法門,大家不相信,佛都無可奈何,才跟你說二等法、三等法、四等法,這樣說下去。所以前面我們講過,這個經是如來正說。下面一科跟諸位介紹的就是本經的翻譯、會校以及註解,「譯會校釋」。

  【譯指本經之原譯本。】

  從梵文直接翻成中文的原譯本。

  【會校指根據諸種原譯而會集校訂之本。】

  像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會校的。

  【釋指本經諸本之註釋。】

  或者原譯本,或者是會集本的註解。因為本經的譯本太多,譯本內容出入很大,古來會校的本子算是不錯,但是都有毛病,並不是十全十美,因此它的流通、普及遠不如《阿彌陀經》。一直到夏蓮居居士會集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才是《無量壽經》真正盡善盡美的版本,這個版本到近代才出現。所以佛法裡頭常說,眾生愈是有苦難,佛菩薩愈來幫助我們。這個經典之出現,就是如來救度我們這個時代苦難的眾生,為什麼?你遇到了必定得度。沒有這個經本,《無量壽經》真的不好講,這個本子實在是編得太好了。下面我們按照順序來介紹:

  【本經譯本,自漢迄宋,凡有十二。】

  從梵文直接翻過來的,最初從漢朝,所以這個經到中國來的時間很早,早期佛法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就來了。最後的一次翻譯在宋朝,從漢到宋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可見得翻譯是其他一切經都比不上的,翻譯最多了。

  【宋元而降,僅存五種。】

  古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所有的經本都是手抄的、手寫的,所以流通的分量不多。一個災難、一次的戰爭,往往經典就喪失掉,失傳了。所以這個經,宋朝以後十二種翻譯只剩了五種,其餘的七種都失傳掉了,非常的可惜。下面介紹現在存的五種原譯本,第一是: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讖譯於洛陽。】

  後漢的首都在洛陽,是外國的一位法師,我們看『沙門』,這是出家人,法師。月氏國在現在蘇聯的版圖裡面,靠近我們的新疆,是我們中國新疆的西北方,是古代的月氏國,漢朝的時候是月氏。這部經典的譯出是在公元一百四十七年,這位法師在中國是公元一百四十七年到一百八十六年,他在我們中國。這是最早期的翻譯。第二: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這個經的題目很長,多半是梵文音譯的。它也稱:

  【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

  這是略稱。是: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這是三國時代,三國時代是魏、蜀、吳,吳國就是孫權他建立的國家。三國我想因為有小說《三國演義》,所以一般對於中國歷史不太熟悉,常常看小說,對於這一段的歷史多少會知道一些,在東吳。也是外國,這是在家居士,優婆塞是在家居士,他翻的。第三:

  【無量壽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於洛陽白馬寺。】

  這也是三國,三國魏國曹操那一邊的,也是從印度來的一位法師康僧鎧,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的《無量壽經》,這是公元二百五十二年。第四種:

  【無量壽如來會,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譯。】

  這是唐朝時候翻譯的,唐朝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翻譯的,是公元七百零六年到七百一十三年,法師在我們中國。這一部是在《大寶積經》裡面,《大寶積經》的分量很大,就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算是《大寶積經》裡面的一品。由此可知,佛說《大寶積經》的時候也講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唐朝時候翻譯的。第五種: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沙門法賢譯。】

  趙宋指宋朝,趙匡胤所建立的王朝,沙門法賢譯。這是在公元九百八十年,也有人說是九百九十一年。這五種現在收在《大藏經》裡面,另外有七種失傳了。

  【佚失七種,據開元釋教錄計有。】

  開元是唐朝開元年間,編了個《大藏經》的目錄,這個目錄上有記載,但是書沒有了,書失傳了。所以我們看開元佛經的目錄,知道《無量壽經》還有七種失傳了。第一種就是:

  【無量壽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桓靈之世。】

  安世高到中國來很早,是在建和二年,就是公元兩百四十八年,他就到中國來了。第二種叫: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沙門帛延譯於洛陽白馬寺,甘露三年戊寅。】

  這個也失傳了。第三種:

  【無量壽經二卷。晉沙門竺曇摩羅密譯,永嘉二年。】

  這本經我們在智者大師註解的《觀無量壽經疏》裡面提到過,引經裡面的幾句話。由此可知,這個本子在隋朝的時候智者大師還見過,它失傳總是唐以後所失傳的。第四種: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二卷。】

  它的別名也很多。

  【一名樂佛土樂經,一名極樂佛土經,東晉西域沙門竺法力譯,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第五種:

  【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沙門佛陀跋陀羅譯於道場寺,劉宋永初二年。】

  第六種:

  【新無量壽經二卷,宋涼州沙門寶雲譯於道場寺。永初二年。】

  第七種:

  【新無量壽經二卷,宋罽賓國沙門曇摩羅密多譯。元嘉年中。】

  第六種、第七種經名都相同,但是翻譯的人不一樣。一個是宋,這個宋是劉宋不是趙宋,是劉宋,是南北朝時代涼州沙門寶雲翻譯的;一個是劉宋罽賓國沙門曇摩羅密多翻譯的,這是個外國人。這些經典現在都不存在了。諸位翻開講義看三十二面:

  【以上連現存者,總八代十二譯。】

  經歷八個朝代,十二次的翻譯。這八個朝代從後漢到宋總共是有八百年,八百年中十二次的翻譯。

  【甄解云。】

  《甄解》是日本人所作的,《無量壽經》的註解。

  【凡於諸經中。】

  這是講中國佛經的翻譯。

  【傳譯之盛,無如今經。】

  傳是弘揚,譯是翻譯。弘揚這部經、翻譯這部經之多、之盛,在一切經裡面,《無量壽經》是第一。

  【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無邊故也。】

  出世是講如來出現在世間,希望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就圓成佛道。所以,佛給我們說出這樣微妙的法門,這是如來出世的正意。利益無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真實的利益。

  【會疏云,凡於一切經中,傳譯盛然,無如今經,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兩疏同一卓見。】

  這兩位大德的看法都相同,兩疏同一卓見。

  【本經為佛多次宣說,且誦習者多,梵本傳寫者多,梵本有多種,存沒詳略不同。】

  這是我們中國古來的大德,細細的研究現在五種的原譯本,發現了這個事實。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每一種經他只講一次,沒有重複講的;唯獨這部經不止一次,是講過很多次。世尊在世,一部經講很多次,這個意義就很深。可見得在當時佛在世的時候,這個經典在印度流通很普遍,修學的人很多,所以誦習者多。因為那時候沒有印刷,都是抄寫,抄寫的人也多,因此版本、原本就多。因為佛每次說,有時候說得詳細,有時候說得簡單,它記錄的原本就不止一個,不止一種本子。所以梵本有多種,裡面內容詳略不同。

  【梵筴寫本又易脫落,故今諸譯本甚有差異。】

  我們現在看這個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出入很大,不同於其他經典的翻譯。譬如《金剛經》有六種的翻譯,這六種都在,《大藏經》裡都有;可是六種你比較看看大同小異。像《阿彌陀經》,羅什大師翻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對照一下也是大同小異。可見得他們所用的底本是一個底本。《無量壽經》的翻譯絕對不是一個底本,為什麼?出入太大了,所以不是一個原本。

  【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筴,至少有三種,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

  這是古德根據經文仔細的研究,從現在五種原譯本裡面仔細去觀察,至少《無量壽經》的梵文原本有三種,這三種不相同。所以,在中國翻譯的經典才不一樣,才有這麼大的出入,至少有三種。否則的話,譯經是不可能有那麼大的出入。這些出入,黃老居士在註解裡面都詳細的為我們指出來,大家如果要研究,可以去看註解。

  【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

  把這許多本子重新校對,重新來會集,編成一個最完善的本子,利益修學,這是非常必要的事情。會集第一位就是王龍舒居士。我們看底下:

  【會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從宋朝到現在,第一個會集的就是王龍舒居士,他的經題叫:

  【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王居士當年也是花了三年的時間,會集《無量壽經》,他所會集的,很遺憾的,這五種原本他只看到四種,可見得當時得到經書之不容易。以龍舒居士他的身分、地位、財富收集原譯本只看到四種,唐譯的,就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部他沒有見到。所以,他的會集本就美中不足了,因為《無量壽如來會》裡面有些經文,其他四種都沒有。第二:

  【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

  彭居士也非常了不起,他的本子也很遺憾,他只採取一種,五種本子採取一種,就是康僧鎧的本子。他嫌康僧鎧的本子翻譯得很囉嗦,重新把它刪改過,刪減了,所以稱為節校本。在文字上比原譯的要通暢得多,讀起來順口。可是只取一個本子,另外四個本子他沒有取,這是遺憾的事情。第三種:

  【摩訶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

  魏源居士這個會集本,他是五種本子都看到了,根據五種本子重新會集的。這個本子我們也收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諸位都能夠看得到。但是印光大師對他有批評,批評在哪裡?就是他改動了原譯本的文字,這是印光大師極端不贊成的。隨便改動經文,就變成偽造經典,這是不足以為訓的,就是不可以留給後人這麼一個壞的榜樣。所以,會集的再好,這個毛病很大,印光大師非常反對流通,連《文鈔》裡頭都有好幾篇談到這個問題,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正因為這些會集本都不能說是盡善盡美,所以民國年間夏蓮居老居士發心重新再會集,這就是第四種,我們現在所採取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民國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

  夏老居士在民國二十一年發心校對,他閉關三年才將這部經的初稿寫成功。初稿也改了十次,又經過了三年,本子才拿出來流通,就是民國廿四年他這個本子才算定了,到廿五年這個本子才初版流通。到以後老居士又修改了一、兩次,所以現在流通的本子才算是定本。

  這個本子出現於世,印光大師往生了,沒有見到。所以我在《淨土五經讀本》的序文裡頭特別提到這點,印光大師如果見到這個本子,也許就不會反對我們採用會集本。因為這個本子每個字都有根據,都是根據原譯經文,夏蓮居老居士沒有換一個字,字字句句都是原經裡面的經文,只是重新編排、重新校對,重新編排就是了。這是合理的,這是如法的,印祖如果看到一定歡喜讚歎。今天這部經典能夠在全世界流通,在當時慧明老和尚、慈舟老法師都曾經在大陸上開講《無量壽經》,就用夏老居士這個本子,這些大德都是在我們近代佛教界裡面非常有名的大德。下面再看本經的註解,「本經註釋」。前面跟諸位說過,因為有許多的因緣,本經在中國幾乎一千年,也就是宋以後,幾乎很少流通了,所以它的註解就少。第一種:

  【無量壽經義疏,六卷,隋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

  這個註解流通得多,流通得很廣,現在我們一般看到《無量壽經》的註解都是這個本子。第二種:

  【無量壽經義疏,唐嘉祥寺吉藏撰。】

  吉藏這個本子註得很簡單,他的註解還沒有原來的經文多,所以流通量很少。從前金陵刻經處有單行本流通,但是流通量不大。第三種:

  【無量壽經義述文讚,三卷,新羅沙門憬興著。】

  這也是用中國文寫出來的,但是著作的人是外國人,新羅沙門。新羅就是現在的韓國,這是唐朝時候人,憬興法師著的。第四種:

  【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沙門元曉撰。】

  第五種:

  【游心安樂道一卷,新羅元曉撰。】

  在中國流通的《無量壽經》的註解只有五種,實在是不算多。近代,也是沒有幾年,我們台灣有一位性梵法師,他也有部《無量壽經》的註解。他的註解是採取康僧鎧的本子,用康僧鎧的本子註解的,現在也印出來,也流通了。末後這條說:

  【日本則有了惠、峻諦、道隱、觀徹等數十種之多,遠超我國。】

  這些差不多都是隋、唐、宋這個三代,日本一些留學生,出家人在中國留學的,他們對於淨宗確實有相當深入的研究,註解的本子比我們中國多。這些都值得我們做參考,因為這些人都是我們古大德嫡傳的弟子,傳法的弟子,他們的著作相當可信。最後這一段就是註釋會本的,不是原文的,不是原譯本的,這是會集本的註解。第一種:

  【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清初彭際清作。】

  《無量壽經起信論》,經是彭際清的節本,註解也是他作的。第二種:

  【無量壽經箋註,二卷。清末丁福保作。】

  《無量壽經箋註》是丁福保註的,但是所用的本子是彭際清的本子,彭際清的節校本。第三種:

  【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清末正定王耕心作。】

  他所採取的本子是魏源的本子,就是前面所講的第三種的會集本,魏源的本子。第四種註解就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註,民國李炳南作。】

  我們現在同修們拿到的這個本子,就是在經本上面註解的,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註的。最後一種就是黃念祖老居士註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四卷,民國黃念祖解。】

  李炳老跟黃念祖註的都採取夏蓮居居士的本子。這是《無量壽經》各種不同本子,在現在所有的註解當中,給諸位提出報告。這些註解,像王耕心的比較不容易見到,丁福保的、彭際清的在我們台灣有流通,可以能夠找得到。但是流通量最大的還是慧遠法師的《義疏》。所有註解裡面比較上不容易看得到的,是吉藏的不容易看到,憬興、元曉的這都很難看到。現在在台灣所流行的,一般能夠見得到的,是慧遠的、是彭際清的、丁福保的。李老居士跟黃念祖老居士本子,我們這兩年來印得很多,所以註解相當的普遍了。

  這一次為諸位同修介紹《無量壽經》的大義,也就是玄義,只講到此地,就圓滿了。後面第九「總釋名題」跟「正釋經文」,上一次都跟諸位講過。因為我們上次開講的時候是從經題講起的,這一次十天我們把玄義講完,跟上一次合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無量壽經》。我在此地是無比的歡喜、興奮,新加坡的同修確實是有福,福報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地區。有這麼多的同修能夠參與這樣殊勝的法會,更難得的是有許多同修都認真的在讀誦,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成就決定也是其他各地之冠,這是值得讚歎的。不但我至誠稱讚諸位,在我想,我們本師、彌陀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見到我們這一會,沒有不歡喜讚歎的。好,經就講到此地圓滿,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