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七集)  2008/7/8  華嚴講堂  檔名:12-046-00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四段,「行四德」。我們把這個觀文念一小段,這是從第二小段,第二小段從頭念。

  【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

  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接著看下面:

  【出三界之梯隥。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為最。】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些重要的開示,對治我們現前當前的社會,不僅僅是國內的社會,可以說包含整個地球的社會現象,確實它可以『拯物導迷』。拯是拯救,他不說人,他說物,物包括人,人不包括物。我們說人,不包括其他動物,但是說物,九法界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九法界是菩薩、聲聞、緣覺、諸天、修羅,這是人道,下面是畜生、餓鬼、地獄,這一個「物」全包括了。拯物就是拯救九法界的眾生。導迷,導是引導,九法界眾生都在迷,如何能引導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事業。可以說菩薩道就是這四個字,拯物導迷。用什麼方法最好?就用這個方法,『威儀住持有則德』。

  今天你看全世界,我們也參加了最近這一次,第十一次世界和平會議,這裡面有七次聯合國主導的,會議的主題是「消弭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你看我們今天讀這些經文,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指出一條最有效果的方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聯合國開和平會議開了三十七年,世界愈開愈亂,災難愈開愈多,甚至於令與會的這些志士仁人,對於化解衝突、安定和平都失去了信心。我就遇到很多人,有國家領導人、有專家學者,很嚴肅的問我這麼個問題,「這世界還會有和平嗎?」懷疑的口吻。我們將中國傳統的聖賢的教誨在大會當中做詳細報告,介紹給大家,大家聽了很歡喜。但是會後我們在一起聊天吃飯,都會有人問我,法師,你所講的很好,這是理想,做不到!信心是世出世間一切法成就的第一個因素,沒有信心怎麼會有成就?「信為道元功德母」。怎樣幫助他生起信心?這就太難太難了。

  他們真的希望有方法化解衝突,有方法拯救危機,但是對於中國傳統的這些方法,這實在講還是湯恩比說的,我們說的人家不相信,這是英國的大哲學家,世人提起他的名字都起尊敬的心,這很難得。他說的,「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們這個經是大乘佛法。拯救的方法,實在講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是給聯合國做的,幫助聯合國這些人生起信心。你看看跟這個指導原則相不相應?完全相應,「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們用什麼方法?實在還沒用到大乘佛法,我們用儒家的《弟子規》,就是那麼一篇文章,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一句三個字。人人都落實,人人都做到,那就是威儀住持有則德,表現出來了。這兩年多來,確實感動了國內、國外許多志士仁人,包括聯合國的官員,來參觀之後都受感動。

  中國五千年祖宗的教誨、佛菩薩的教學真實不虛,都是教我們從日常生活做起。威儀就是『行住坐臥』,行是走動,包括我們今天講的旅行,住是站在這個地方,坐在這裡,躺在這裡,『四威儀』。是不是真的有威儀?儀是儀態、儀表,現在講風度,在佛法裡面講,大乘八萬四千,小乘三千,所謂是三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這是前面我們學過了。它總的綱領就是十善業道,歸納就十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歸納就這十條;展開,大乘八萬四千,小乘三千威儀,展開。我們知道這麼一樁事情,才知道十善業道是一切佛法的大根大本,你就會重視它了。否則的話,看到《十善業道經》薄薄的那麼幾張,沒有人重視它;只有真正學過戒律的人知道,它是佛法的根,是佛法的源頭。

  可是十善業道我們過去講過,也講得很詳細,它的理很深,跟這個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不但是在理念,就算在形式上來講,可以說是完全相同。世尊為我們講十善業道,也是把性體、性相、性德在前面統統都說出來了。跟還源觀裡面這個總綱領,你看第一段顯體,是講自性;第二段是講二用,二用是什麼?我從哪來的?我是正報,我們生活環境是依報,佛家講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從哪來的?第三段,依正莊嚴的真相是什麼?大乘教裡面講的諸法實相,第三段講實相。性沒有大小,性,自性沒有生滅,自性沒有染淨;換句話說,自性沒有對立,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它能生萬法。

  六祖對於自性的描繪真是淋漓盡致,簡單明瞭,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老人家見性了,把見性那個樣子說出來,他只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看我們這個地方,杜順和尚,華嚴宗初祖,這個六個綱是他老人家提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六祖大師第一句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講體。體的樣子,能大師說得好,第二句講「本不生滅」,這就是大涅槃,不生不滅。「本自具足」,世尊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面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世尊在楞嚴會上講的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從來沒動搖過。你成佛、成菩薩,沒動搖,你縱然是迷失自性,你今天在餓鬼、地獄、畜生,也沒有動搖。動搖的是什麼?動搖是妄識,不是真性,真性從來沒動搖過,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末後一句「能生萬法」,我們這個裡面,顯一體是自性,起二用就是能生萬法,二用就是一個正報、一個依報,依正莊嚴,是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面現出來的。所以大乘教裡常說,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變就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

  所以,先得明瞭這些事實真相,這叫看破,看破之後得放下,放下就是!在大經裡面我們常常學到,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你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那你就是菩薩;放下妄想,妄想是起心動念,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你本來是佛,你就成佛了,你就還源了。所以妄,你看妄想是妄、分別是妄、執著是妄,妄要是盡了,把它放下放得乾乾淨淨,一點沒有了,就還源了,還源就是你本來是佛。從哪裡做起?我現在迷得太久,迷得太深,回頭從哪裡回頭?從威儀住持有則,則就是法則、就是原則、就是規矩,從我們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有規矩,從這裡開頭。為什麼?自性是有規則的,它起心動念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它一點都不亂。所以這是自性的性德,佛經講的法爾如是,我們一定要遵守。

  這樁事情如果你細心去觀察,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觀什麼?觀人身。人身體巧妙!人身是個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宇宙複雜,人身的複雜跟外面宇宙也是相同,你能把人身看清楚了,宇宙你就明白了。你看人這個身體,從肉身整個生理上的構造,它有沒有秩序?它亂不亂?一點都不亂。從我們大腦、從心臟,到外面的微血管,到細胞、汗毛,條理分明,一絲毫都不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可以亂,一亂,與性德相違背,相違背,災難就來了。如果隨順,不違背,給諸位說,幸福就來了,所謂是幸福美滿的人生。隨順性德,沒有一樣不圓滿;如果不肯隨順,要破壞性德,那個麻煩就來了。人會衰老,人會有疾病,這什麼原因?多半都是違背了性德。所以我們要懂規矩,規矩是從道裡面演變出來的,道是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的法則,就是自性的威儀;隨順自性,這就是德。

  所以這一段,第四段講的「行四德」,這個四德是大德,為什麼?性德。第一教給我們隨緣,我們做了詳細的報告。隨緣要知道妙用,隨順就是妙用,這真是妙不可言,妙在妄盡還源,你看這多妙。如果作用不妙就造業,就還不了源,斷不了煩惱習氣,那就不妙。這個妙的關鍵在哪裡?這必須要知道,妙就是清淨心,就妙了,清淨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妙了,那你肯定妄盡還源。如果你要是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不妙,你隨緣,你斷不了煩惱,你也不能見性,還源是見性。由此可知,六道凡夫不妙,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這個地方要知道,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只要你這三大類的煩惱都具足,你就是六道凡夫,你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的活動範圍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樣的一個心態,就是煩惱習氣,它在這裡當家做主,你的身口七支,身是殺盜淫,口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身口七支都在造業,這個業力感得的就是六道輪迴,善業感三善道,惡業就感三惡道。

  所以六道輪迴從哪來的?自己善惡業變現出來的,唯識所變;相是心現的,這裡頭所有的變化是識變的。現在我們對於心現識變了解得更清楚,為什麼?知道自己跟宇宙的來源,這個東西搞清楚,知道了、明白了,知道它們的真相,真相就是三種周遍。依報裡面一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要如來五眼圓明才看得到,這最小的。依報裡面的毛端,汗毛端,佛在經上常常舉的,你不要看它小,周遍法界,它跟整個法界同時生起的、同時周遍。出生無盡,用現在話講,變化無窮。含容空有,這是我們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是包空,量周沙界是包有,這是它的真相。我們從這個地方才深深體會到,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決定不能分別,確實是一體。知道是一體,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與性體相應,這個很難得。

  可是要回歸自性,必須要跟性德相應,跟性德不相應,雖然知道性體是一,還是回不去。所以,德就太重要了。德,第一個知道隨緣。隨緣,我把它會歸到普賢十願,大家比較好懂一點,講得更具體一點那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妙用,隨緣妙用。這個沒有真智慧很難做到,要有真正的智慧,完全認識眾生,眾生是什麼?《華嚴經》上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真認識它。一切眾生是自性的相分,自性稱為法性,相分稱為法相,法相跟法性是一不是二,這是你真正認識。真認識之後,你跟諸佛如來同一個見解,什麼見解?「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對一切眾生尊重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他本來是佛,哪個不是佛?說佛就是說法性,能現能變這是佛,凡聖沒差別。所以大乘教裡面講,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凡聖不二,差在哪裡?差在迷悟,悟了就是佛菩薩,迷了就是六道眾生,就是迷悟。

  自性裡面沒有迷悟,迷悟算什麼?迷悟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是屬於不相應行法,它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不是心心所,它不是精神;不是色法,它不是物質。那是什麼?用現在人的話說,它是個錯誤抽象概念,不是事實。可是你執著它,你以為它是真的,它就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把我們的性德扭曲了,它起這個作用。你看把自性裡面的智慧,《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把智慧扭曲了,變成煩惱。諸位要曉得,煩惱的本體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迷了就變成煩惱;德行迷了就變成業,變成造業;相好迷了之後就變成六道輪迴,就變報,果報。所以說你沒有迷的時候,那就是自性的智慧德相,迷了之後就變成煩惱、造業、善惡果報,就變成這個東西。我們修學大乘,對這些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透徹。透徹之後,你心是定的,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是善緣、是惡緣,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清淨心、定心有受用,這是真實的受用,你永遠不會心浮氣躁。

  所以,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這個環境裡面,我們必須從根學起,你才真正有受用。根,佛的根就是十善業,要認真學習,要把它落實,真有受用。從這個再往上提升,那就是妙用,確實從凡夫地提升到如來地,不斷向上提升。要提升,我們不能一天離開大乘,大乘是我們的方向,大乘是我們的道路,成佛之道,天天要幹,寸步不離;一離,我們的正道就失掉,就會走岔路,走邪道了。一入邪道,再要回過頭來,那繞的彎子太大,那是很可怕的一個現象。守住正道就是守住大乘,天天讀誦,天天學習,把我們所理解的全部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學而時習之,學了就變成自己的。學了,如果依舊還是釋迦牟尼佛的,我們學這篇文章,依舊是賢首國師的,那我們就得不到受用;學了要變成自己的,自己的華嚴奧旨。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要盡,就是要放下,不能有這個東西,就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自自然然具足四德。

  四德第一,「隨緣妙用」就是度眾生的德,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大德。第二段就是度眾生下手之處,從哪裡下手?四弘誓願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威儀住持有則德」是斷煩惱的。我們在這幾年特別選擇的《弟子規》,我們千萬不要再分,那是儒家,那不是佛家的,這是小乘之見。大乘人的見解,大乘教裡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大乘人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儒是不是佛法?是佛法;道是不是佛法?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為什麼?大乘教的經典裡面講,諸佛菩薩見性之後,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的速度太快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那速度多快?現在人在時間單位上用秒來計算,秒是一個基本單位,它是多少秒?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念頭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一秒它活動的範圍多大?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包含空有,你看就在那麼一點點的時間它完成了。

  這就說明什麼?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我們分這個是佛,那個是別的東西,錯了。那是什麼?那是對業障深重的人,也就是有堅固的分別執著,對他們,那就用佛法,隨順你的分別、隨順你的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妙用,慢慢的再引導你,再幫助你向上提升。最高的境界你不能接受,逐步的幫助他提升,提升到上上乘他就明白了,才豁然大悟。所以我們是在大乘教裡面懂得這些真相之後,曉得宗教可以團結,族群可以團結,宇宙本來是一體,只要我們有智慧、有真誠、有方法。方法就在這段裡頭,真正你能夠做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就能攝受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真正能夠化解衝突,真正能夠拯救危機,把這個世界帶回安定和平,真有這個能力。

  我們下手千萬要記住,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道家的或者是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文字也不多,大概一千六、七百個字。然後再回歸到十善業,《十善業道》一定要非常重視,這是住持的楷模。我們學了佛,皈依三寶,出了家,這是如來弟子,至少我們要把玄奘大師所講的弘願,要從我們自心裡面發出來,那就是「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是住持的楷模。從遠講,世世代代相承,我們要續佛慧命,要為往聖繼絕學,這是遠紹如來。近光大法,就是為萬世開太平,使正法久住,正法不至於在我們這一代就沒有了、滅掉了,那我們就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可是正法久住,一定要知道戒律,有戒律,佛法就住世;沒有戒律,佛法就滅亡。儒家也不例外,有禮,儒家就存在;禮沒有了,儒就滅亡,重在行門。

  但是解跟行是分不開家的,為什麼你不能行?為什麼你行得不徹底?是你解得不夠透徹,你認識不清。認識清了,哪有做不到的事情?這是五十七年前我初接觸佛法,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老人家多次跟我討論這個問題,佛法知難行易。因為知難,世尊才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行真容易,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師,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跟他講《金剛經》大意,大概才講了四分之一,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成佛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的徹悟,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的境界是相同的。釋迦的示現,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能大師在中國,是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三十二應裡頭不同,除這個形相之外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常常勸自己,常常勉勵同修,幹什麼?幹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這就是幹真的。放下煩惱、放下習氣,你的行住坐臥自然就跟戒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沒有煩惱、沒有習氣,這個四威儀就是性德自然流露。性德自然流露,你把它記錄下來,就變成戒律、就變成威儀,就這麼回事情。

  『整六和之紊緒』,紊緒就是混亂,沒頭緒。這說什麼?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我們現在地球上這環境就是一片混亂。什麼方法能救?六和敬能救。再說得明白一點,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就能救,不必再往深處講,這樣就可以能救這個世界。所以湯恩比講的這大乘佛法一點都不錯。我們要能夠真正理解他這個話的意思,你搞些大經大論救不了世界,那是少數人,那境界太高了。現在講普及,不講高深。普及,那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六和,你能把這個普及,這世界就有救,這世界就有秩序,就不會混亂。所以具體來做,中國人有經驗,中國的佛法融合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把它變成一體了。在中國,形式上有儒釋道,實質上分不出。你看學儒的人,他學佛、他學道,老莊他一定念過,佛的一些經典他也念過,所以他那個儒裡頭有佛有道;學佛的人,學佛的人念四書五經,有儒,也念老莊,也有道;學道的人,他也學儒,他也學佛。所以儒釋道在中國,實質上講沒有法子分別,這是中國的傳統,跟此地所講的三種周遍非常接近。所以中國的學術是和睦的,是和平的。

  下面一句,這是講出世間法,『出三界』,三界是六道,六道裡面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所以叫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六道就是三界。出三界的樓梯,『隥』是階級,我們往上面去要有梯、要有隥,我們循著這個樓梯就出了三界,這個樓梯就是威儀住持有則。所以我們這一生真正想成就,千萬不要疏忽《弟子規》,不可以輕視《弟子規》。為什麼?《弟子規》是梯隥的下面幾層,最下面的幾層,《感應篇》是中間的幾層,《十善業》是上面的幾層。你想上樓梯,還是從第一層開始,第一層就是《弟子規》,它是不是佛法?它是佛法,一點都不錯。有什麼根據?有!《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淨業三福,那個三條是世尊對於整個佛教裡面做出最高的修學指導原則,必須要遵守。這個三條,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就是教你怎麼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這一千零八十個字。「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你要是真正明瞭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你不會殺害眾生,你也不會再吃眾生肉了,肯定的。你看末後一句「修十善業」,豈不是擺明了,《弟子規》在前面,接著是《感應篇》,最後是《十善業道》,不是清清楚楚的嗎?儒釋道是一家,儒釋道的關係太密切了。我們對於儒跟道沒有分別,我們見到孔子拜,見到老子也拜,我們對他們跟對佛的恭敬心沒有兩樣,他是我們啟蒙的老師。縱然現在念到大學了,啟蒙的老師要感恩,不可以輕視。所以要從這裡下手,然後三皈、五戒、十善到六和,六和前面也跟諸位細說了,這才管用,真正能解決問題。

  『越苦海之迅航』,苦海也是比喻六道輪迴,超越三有,超越六道。如果我們把這些基礎給修好了,真是遇到淨宗法門,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往生淨土,單單念阿彌陀佛,如果你的心行不善,不能往生。為什麼?《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的心行不善,雖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引你去,那邊大眾不接受你,你去不了。因為他們都是善人,有個不善的人跑到那個團體,縱然人家不趕你,你自己也沒有辦法自容,就是無地自容。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知道修上品十善是生天道,中品十善是人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具備生欲界天的這種善行標準,這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條件,《彌陀經》上給我們講了三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什麼?善根是信解,三資糧裡面信願行,我對這個法門能信、能理解,這是善根。得還要福德,福德是什麼?福德就是善行,上品十善,你得要具足;在佛法裡面就是三皈、五戒、十善,至少要具足這個條件。再因緣,因緣是增上緣,你能遇到好的老師、同參道友,好的學習環境,這屬於因緣。這三個條件具足,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真的像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的。念佛不能往生,原因肯定在自己。可能自己對淨宗半信半疑,極樂世界到底是有沒有?真有阿彌陀佛嗎?半信半疑,這就有問題,你信心不具足。還有一個願心,這個世間很不錯,極樂世界只聽說,沒見過,到底是真是假?所以願不切,行不得力,行怎麼?夾雜,念佛的時候不專心,有懷疑、有夾雜,常常中斷,這功夫不能成就。還都是在自己,不在外面,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教導我們脫離三界六道的苦海,往生佛國,這是對自己的提升。

  下面所說的,是對於現實社會的幫助。我們生在此時、此處,此處是地球,生在這個時代,生在這個地球上,遇到地球上無比的混亂局面,我們生在亂世。社會混亂,佛門裡也混亂,再細細看看,其他宗教裡一樣混亂。可以說,現在的人要跟古人相比,我們很可憐,我們太苦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安樂,每天離不開疑慮。為什麼有疑、有顧慮?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對於業因果報不了解。在現前社會,包括國際,我們走過許多國家,把聖賢教誨疏忽了。西方人不相信宗教了,相信科學,中國人也跟進,也追隨著科學,把五千年祖宗的教誨也淡忘了,認為那是過去的,不適合現在。過去人講孝悌忠信,現在我們不要孝,也不要忠,也不要信,都不要了,社會亂了。這個混亂的局面帶給我們太大的痛苦,甚至於有人看到這個危機要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地球會毀滅。於是有一些少數真正是有慈悲心的、有愛心的、有見地的,來尋求怎樣化解衝突,如何拯救危機,引導這個世界恢復安定和平。你看這個經文裡面講得多好,「拯物導迷莫斯為最」,這個斯就是講的威儀住持有則德。我們把它落實,這個斯是什麼?斯就是我們今天講《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六和敬,不要多,就這四條夠了。在佛門裡面還可以加兩個,加個六度、加個四攝,六門功課,佛法可以興旺起來,佛法可以大大的利益一切苦難眾生。這一小段把威儀住持有則德說出來了。

  下面我們再看,這是講現前狀況,賢首國師,唐朝初年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在那個時候他就有這種感受,一千多年之後的今天,我們所遭遇到的這個社會狀況就可想而知。你看他老人家說:

  【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於己見。】

  這是說明什麼?佛法衰了。『金容』是佛陀,講的是佛像。大法真正學習、修行的人少了,確實他那個時候有這種感慨,我們現在不用再說了,沒有人肯修,沒有人肯學,正教衰了,『陵夷』是衰了。現在承傳沒有了,哪裡去找老師?師道沒有了,師道為什麼沒有?現在孝道沒有了。佛法是師道,師道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現在在這個時代,沒有孝子賢孫,到哪裡去找真正能夠承傳正教的學人?找不到。古時候有這些人,繼承大法代代相傳的,那是什麼?那些我們叫祖師大德,這些人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家教。所以中國幾千年來,這個社會安定和平,長治久安,得力於什麼?得力於家庭教育,每一個家都有非常優良的教學。《弟子規》是中國家庭教育的集大成,也就是家教裡必須要修學的課程,家裡有特殊的教訓他再補進去,這個就是共同科目,每一個家庭教育的共同科目。除共同科目,還有他特別教誨,這個可以在每一個家族的家訓裡面可以看到。

  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家,現在西方人常講的以人為本,中國不是的,中國自古以來是以家為本。以人為本有流弊,容易流於自私自利,以家為本沒有自私自利,因為他要有自私自利,他那個家就無法承傳下去。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從小就要培養他有公德心,起心動念要為整個家族著想,不能為自己小家庭,不可以。中國的家是大家庭,現在沒有了。你們看《紅樓夢》,《紅樓夢》裡面描述的就是一個家庭。他那個家族還不算太大,只有兩、三百人,是中國傳統標準的家庭。人丁興旺的有六、七百人,這麼大的一個家族,五代同堂、六代同堂,沒有分家的。他的家是個社會、是個團體、是個族群,家庭每一個分子都要為這個族群、這個團體盡忠效力。所以,家齊就能治國,你能治家你就能治國,治家的經驗跟治國沒有什麼兩樣。所以這個家要維持,必須每個成員,家庭每個人要修身。中國傳統的教學,你要修身,你得要誠意;要誠意,你要致知;要致知,你要格物。物是欲望,對於五欲六塵享受的欲望,這個不能有,要克制;格是革除,就跟我們佛法講的斷煩惱是一個意思,你的煩惱習氣要斷。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的話,你在家裡面,家就不會和。為什麼?物質享受,你要多享受一點,那別人就得少一點,衝突就發生。家和萬事興,家裡最重要的就是和睦,要和睦,彼此互相要禮讓,要做到禮讓。你踏進社會,你也懂得處處禮讓,與人和睦相處,所以他社會安定,天下太平,得力於家教。現在這種小家庭,對這個就不重視,為什麼?他講個人利益,這個小家庭四、五個人,夫妻兩個,帶兩個兒女,這就是家,他的利益圈就這麼小。在從前,那個利益圈是幾百人的團體。

  所以,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指導的一些綱領原則在《大學》上,三綱,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為學、做人的總綱領。你看第一個是德行,明德是德行。怎麼落實?它下面八目,頭一個就是教你你要能夠放下對於五欲六塵的愛好,你要能把這個看淡、把這個放下,因為這些東西它會幫助你增長煩惱習氣,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從這裡生的。你能夠把這些物質、精神生活降低,你的煩惱就輕了。煩惱輕了智慧就長,所以它第二個是致知,致知是長智慧,不是教你天天長煩惱,長智慧你才明理。能夠放下物欲,能夠長智慧,意就誠,你才有誠意。有誠意,人有誠意,心就正,心裡頭沒有邪知邪見,起心動念不為自己想,為整個家族想;家族擴大,為整個社會想,為國家想,為一切眾生想。這個愛心發展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那就突破國家的界限,在佛法講,你能愛一切眾生,你能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世界才能和睦。

  今天國家提倡的和諧世界、和諧社會,這不是空頭的口號,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在中國已經落實了五千年。用中國傳統的這些理念、方法來教導,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是可以落實的,就像此地所講的「拯物導迷莫斯為最」。所以,要救社會、要救世界得要從教學下手,要從自己做起。今天社會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是沒有好的老師。好老師從哪裡來?好老師是真的落實,他真做到了。我們想求好老師,到哪裡求?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要發心,要發大心,做聖人、做賢人、做好老師,救自己、救眾生,佛法裡面講自度度他,這是正教。賢首在此地講「金容匿彩正教陵夷」,我們看到了非常感動,這些話要在現在講我們能體會,我們會點頭,他說得沒錯。這是一千三、四百年之前講的話,那個時候在中國歷史上是佛法的黃金時代,你看賢首國師的學生清涼,清涼的學生宗密,都是了不起的大師級的人物。在那個時候說出這樣的話,由此可知,那時候佛法水平的高,我們沒有法子想像。

  佛法的傳授這是大事,祖祖相傳。可是傳授有了問題,問題在哪裡?『師於己見』。老師傳授給學生,不是傳祖宗的,是把自己一些見解、看法教學生,這不是跟佛學,不是跟祖師學,是跟某一個人學,問題就出來了。釋迦牟尼佛傳給我們的,沒有自己的見解,孔子傳給學生的也沒有自己的見解。夫子說得很清楚,他一生述而不作,也就是自己說明他沒有創造、沒有創新、沒有發明,他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東西純,沒有加自己的東西。如果每個老師都加一點自己的東西進去,愈傳愈訛,傳到最後聖賢東西沒有了,全是一代一代,那真叫糟粕,這個道就沒有了,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釋迦牟尼佛的傳法,我們在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裡面,在解題,就是講經題的時候,我們看到這一句,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的。他說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完全講的是古佛所遺留下來的經典,自己一生當中沒有在古佛經典上多加一個字。我讀了這幾句話非常驚訝,佛說的是古佛所說的,這怎麼證明?怎麼能叫人相信?孔子說得含糊,說得籠統,我們不會懷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釋迦牟尼佛是沒有在古佛所說經典上加一個字,這個難以相信!《華嚴》學到現在,我們學到第十四品,我們知道總共三十九品,我們學到十四品,「須彌頂上偈讚品」,逐漸明朗了,對清涼大師這個話沒有懷疑了。為什麼?人能不能有創造?能不能有發明?你要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所謂的創造、發明那都叫邪知邪見,為什麼?違背了性德。自性它是圓滿的,我們這個人,父母生下來就是圓滿的,兩個眼睛,兩個耳朵,能有什麼發明?我再搞一個眼睛,再安個眼睛,再去安兩個耳朵,那你就是創新、發明。那你說,你破壞了自然的生態,現在美容就搞這個,就是破壞,破壞的後遺症那就苦了。我在澳洲,我們道場有個義工,女生,她鼻子有毛病,我們常常看到,痛苦不堪。問她,妳鼻子到底有什麼毛病?有沒有去看醫生?她就告訴我,年輕的時候好美,喜歡漂亮,去動手術美容,十幾年之後,這個後遺症不堪設想,苦不堪言。這是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

  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佛佛道同。只要你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成佛了。放下之後,自性裡的染污、障礙全沒有了,圓滿的現前,那叫大圓滿。你見了性,你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你怎麼能在上加一點?你不能加一點,你也不會減少一點。所以今佛跟古佛所說的完全相同。所以佛,釋迦講,不能在古佛上加一個字,有道理!講絕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不必去念古佛的經,他所講的跟古佛決定是一樣的,不增不減。世尊如是,再跟諸位講,中國六祖亦如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六祖給我們詳細解釋,決定是不增不減,這叫佛佛道同。為什麼?自性是個圓,圓不能加一點,也不能減一點,它圓滿。它不是四方形的,不是長方形的,不是扁的,那個你可以修理它,圓沒有法子再修理,因為圓滿了。你常常想這個道理就明白了,對大乘教裡面所說的深信不疑。

  所以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的見解決定是錯誤的。自己沒有見解,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自性裡頭有圓滿的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外面得來的叫知識,不是智慧,自性裡流出來的是智慧,不是知識。我們的智慧被妄想障礙,是第一重障礙;被分別障礙,是第二重障礙;被執著障礙,是第三重障礙。所以三重障礙,智慧透不出來,所學的東西是知識,知識解決問題有限,而且解決問題有後遺症。今天世界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有這個緣分參與國際會議,認識許多專家學者,真的在國際上都很有聲望的,有知識,豐富的知識,沒有智慧。怎麼說沒有智慧?他還有煩惱、他還有習氣,有煩惱、有習氣就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沒有習氣。為什麼?煩惱習氣斷掉,智慧才出來。所以有煩惱,哪裡有智慧?智慧被障礙了,你所學的那些東西、所悟的東西全是知識。知識解決問題它不圓滿,有後遺症。

  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清淨心來的,就是從定來。定從哪裡來?定從戒來。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戒是什麼?《弟子規》是戒,我講得很多,《感應篇》是戒,十善業是戒,這三樣東西叫根本戒。沒有這三個基礎,五戒做不到,沙彌十戒做不到,二十四門威儀做不到。所以我們今天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原因在哪裡?我們根本的戒沒有學好。現在怎麼辦?現在要非常認真努力來學根本戒。只要我們想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這一生當中確實能夠幫助正法,使正法能夠繼續傳下去,那就得這麼做。幫助自己脫離六道,決定得生淨土,我們也得要這樣做法,真幹,從小小戒幹起。我們過去初出家,得戒和尚常常告訴我們只要把大戒做到就好了,大戒是四重戒,殺盜淫妄,你能把這個守好,小小戒可捨。我們現在才曉得,小小戒疏忽,大戒就做不到,大戒的圓滿要靠小小戒不缺,這個四重戒才能做得圓滿。

  我遇到幾個好老師,章嘉大師在戒行裡特別提醒我,我那個時候不重視。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十年期間,老師提醒我們,發給我們一本書,陳弘謀居士編的《五種遺規》。他老人家沒有講解,沒有教,只是叫我們自己看、自己學,那是戒律。《五種遺規》第一篇「童蒙養正」,我們在這裡面讀到一篇朱夫子朱熹編的「童蒙須知」,這篇東西就是以後《弟子規》的藍本,《弟子規》是依「童蒙須知」做底本,再把它擴充,把它刪改。老師叫我們自己讀,沒有認真的去督導我們修學,所以我們對它也就疏忽了。這就是說,真的善知識不容易遇到。老師為什麼發這些教材給我們而不督促我們去做?這裡頭我覺得也有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學生年歲大了,煩惱習氣太深,要嚴格要求,恐怕學生都跑掉,不願意跟老師學了,這很可能的。我們那時候在一起同學人不多,二十幾個人,不到三十人,是個小班。老師只勸我們學講經,而對於品德修養是很重視,但是不是最重視,確實如古人所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而同學當中確實有習氣很重的,老師如果是多責備一些,臉色就很難看,覺得受不了。可是老師有智慧,看到你不能接受就不說了,所以點到為止;對於能接受的,他就多說一些。真正肯接受教誨的,李老師很認真,那人不多,幾個人而已。所以老師會罵人、會打人。我們教學上課的時候,門口有人守衛,不讓外人接近,為什麼?有打有罵,怕的是難為情,所以他要隔離,上課的時候走廊是不准人走動的,很嚴厲的,畢竟都是二、三十歲的人,都是要面子。

  老師那個時候跟我談得很多,四十歲以上老師不教。為什麼?他雖然有什麼毛病習氣,老師不會說他的,為什麼?四十歲了,還說什麼?他教哪些認真?三十以下,把你當作小孩。我跟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好像是,我認識他的時候是六十九歲,我那年是三十歲,我三十歲,他六十九歲,大我三十九歲,也是祖父輩的。所以我們去學,還肯認真教。四十歲以上不教了,不願意得罪人,不要給人結冤仇,他有好的地方讚歎,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說。只有在講經教學的時候講出來,你聽到了,你要是會聽,聽到說的,知道自己錯了,你能夠改過自新,那是你自己事情,老師不會勸導你。這就是人情世故也不能不通,也不能不顧及。我們怎樣讓老師真的教我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這老師會認真教你。陽奉陰違他看得出來,他對你笑笑,很客氣,不會說你的過失。所以你看到老師總是平易近人,與任何人都和睦相處,應機施教,這是德行,這是功夫,我們常講的大學問。所以最怕的,傳授摻雜自己意思在裡頭,這樣是什麼?

  【致使教無綱紀。】

  『綱』是綱領,『紀』是秩序,我們現在講程序。

  【濫挹淳流。】

  『濫』是隨便,『挹』是扯開,『淳流』是一些善良的人物,也包括善良的風俗習慣,你輕易、隨便的把它破壞了,這個很可惜。對那些善良的人,真正肯學的人,你不把古聖先賢東西傳給他,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傳給他,這個是錯誤,這個對不起人。所以,世世代代的古聖先賢他傳的東西純,不加自己的見解,沒有自己的意見,自己所理解的都是古人傳授的。古人的言語,現在人一般不能體會,你把它解釋開,可以,決定是古意,決定不是自己的見解,這叫傳道,這個叫傳法,我們不能不重視,你要是不懂得的話就要造罪業。自己尤其在運用方面,現在社會跟從前社會不一樣,原理原則是古聖先賢傳下來的,方法要活活潑潑。譬如古禮,禮主敬,但是從前禮是三跪九叩首,現在禮是三鞠躬。你不能教「現在三鞠躬不行,不守古禮」,還要把古時候那個三跪九叩首拿出來,這不行,這在現在社會行不通。所以,在行方面要有變化,但是那個敬,那種誠敬,真誠心、恭敬心決定不能變,這是道,在形式上要隨俗,這就對了。這是真實智慧,有善巧方便,叫通權達變,才能夠弘道,才能夠傳道。不要失去,總而言之一句話,性德,一切都是以性德為依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