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六集)  2008/7/7  華嚴講堂  檔名:12-046-00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我們從第四段,「行四德」,第二個小段看起:

  【威儀住持有則德。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三界之梯隥。越苦海之迅航。】

  我們就念到這一小段,這是自性大德。前面三大段,一體、二用、三遍,那是講的大道;第四這段是講四德,行四德是大德;末後二段,五止、六觀是講放下、看破,這是《華嚴》修學的總綱領。四德前面第一條「隨緣妙用無方德」,我們學過了,今天學第二段「威儀住持有則德」。『威儀』,我們一般人講風度,言行舉止表現在外面的。前面所說的隨緣妙用,我們用現在的話可以說是心態,你用的什麼心,屬於心態。威儀表現在外面,中國古人所講,誠於中一定形之於外,表現在外面。大乘一看比小乘是殊勝,為什麼?大乘有八萬四千,八萬是說個整數,實際上是八萬四千。八萬細行是確實有數的,不是隨便說說的,在《教乘法數》裡面,佛學辭典裡面都能查得到。我們現在是依《教乘法數》列的一個表解,諸位一看就明白。表現在外面總不外乎這四大類,就是『行住坐臥』,行是你走動,住是站著,坐是你坐下來,臥是躺著,都有好的樣子,可以為一切眾生的榜樣,一切眾生的表率。我們學大乘,縱然不能做到細行,大致也不能有太大的差距。

  八萬細行歸納起來,跟諸位說,就是十善業道,從這個地方我們對十善業道就真正有了深刻的認識。如果你不知道,看到這十善業十條,身口意這三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或者是不淫欲,這是身業;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不貪、不瞋、不痴,看起來很簡單,甚至於有人說這還沒有《弟子規》說得詳細。是的,這十條是佛提出的總綱領,一展開,八萬四千。大乘菩薩,或者我們說得更具體一點,法身菩薩,也就是說明心見性的菩薩,換句話說,他真正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統統放下,這個八萬四千細行他自然就流露,沒有絲毫勉強。在他言談舉止當中,無論是走著、站著、坐著、臥著,都能顯示出最好的榜樣,它的總綱領就是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是佛法的根,是佛法的基礎。學佛從哪裡學?從這裡學。

  威儀德也就是我們現代世間人所謂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記住,要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樣子,不是最好的榜樣不可以做,這叫菩薩,這叫學佛,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首先我們把這個名相要有一個淺顯的了解,威儀,威就是德,威在此地講是莊嚴、嚴肅,儀表,莊嚴的儀表;住持,住,我住在這個地區,此時此地,持是保持。如何能叫此時此地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說,統括人情事理,我們現在所謂是動物、植物、礦物、大自然的現象,都能夠顯示出就是展現出盡善盡美。像《華嚴》裡面講的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可以說是法身菩薩威儀住持有則,則是原則、規矩,一點都不亂,這是大德。從哪裡做起?從我自己做起,你才能帶動,你才能感化。所以佛菩薩教化一方,用什麼來教化?就用這個,有沒有效果?非常有效果。諸位在此地你們親眼看到的,我們在湯池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就是一部《弟子規》,《弟子規》是儒家的威儀住持,沒有佛法講到八萬四千,這是儒家的一點點。你看看這兩年多來,你們就看到效果,感動了很多人。到那邊參觀的,到那邊聽課的,幾乎沒有一個不感動到流淚,為什麼?出自於自性的,性德流露。為什麼會那麼傷感,會流眼淚?這是慚愧心生起來,想想我們自己,迷失自性太久了,一下見到威儀住持,他當然有感動。這是中國人所謂的良心,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傳統學術裡面所講的性本善,感動了。

  威儀住持有則德,講到究竟圓滿是《十善業道經》。我們看古大德用表解的方式把它列出來,八萬細行,行住坐臥,這是四威儀。各有二百五十戒,行二百五十條戒,這是出家比丘所受的戒,行有二百五十,住也有二百五十,坐臥亦復如是,總共就成了一千。戒條只有二百五十,配在四威儀當中,這是一千。這一千再配到三聚淨戒,就變成三千。三聚淨戒第一個是「攝有情戒」,攝是攝受眾生。有情,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裡面首先的,我們是人道,人是有情眾生,天道也是有情眾生,畜生、餓鬼、地獄還是有情眾生。佛在戒律裡沒有說到的,但是他是有情眾生,就是說他有情識,情識是什麼?煩惱,他有五欲六情。這是三聚淨戒裡第一類。菩薩弘願裡面有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就是從攝有情戒,這是普度眾生,也就是行為世範。我們起心動念,行住坐臥,要對得起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包括六道,包括九法界,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就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有情的生物。我們這個好樣子不但給人看,給九法界眾生看,他們見到都能生歡喜心,這叫行菩薩道。大乘教裡常講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就是這個。這裡面有一千,行住坐臥各二百五十,有一千。

  第二個「攝善法」,攝善法是對自己的,佛戒律裡沒有寫,但是是善,佛沒有寫出來我們也要遵守。譬如抽煙,你說抽煙是不是善?現在大家都曉得抽煙不善,樣子也不好看。這戒律裡沒有,沒有,是不是可以抽香菸?不可以。懂得那個不善,能夠把菸戒除是善法。所以一些只要是對自己身心有利的,不在二百五十條戒裡面也要遵守,它對你的身體有好處,對你的精神有好處,對你的生活環境有好處,都要做到,都要學習。佛一生講經說法說了四十九年,並沒有把你生活細節都講盡,沒有,只是講個綱領而已,你應當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末後這一條「攝律儀」,律儀就是真的一條一條寫出來的,一條一條寫出來的不多,二百五十條戒。攝善法跟攝有情都是二百五十條戒裡沒有包括的,一個是對眾生有利的,一個是對自己有利的,攝善法是對自己有利,攝有情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不能說佛戒裡頭沒有,我們就可以不遵守,錯了。所以這些戒律包括世間的法律、世間的道德、世間的風俗習慣,為什麼?它叫「有則德」,有原則,這個原則裡有條文的、有沒有條文的。這個地方講的習尚,大家喜歡這樣做,我們遵守。可是每個族群、每個地區習尚並不完全相同,到哪個地方要遵守哪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人情規矩。那無論你到哪個地方都會受那個地方眾生的歡迎,他們歡喜你,他們愛戴你,他們擁護你、照顧你。為什麼?你能遵守他們的規矩、法律,律儀戒就是法律。這三聚各一千,成三千。

  再看下面,這個三千有七支,每一支都有三千,就成二萬一千。你看看,這個七支後面有四煩惱,四煩惱除了「等分」這一條之外,你看就是十善業。十善業把淫擺在第一,這什麼意思?中國古人曉得,「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一般在戒律裡面講的排列是殺盜淫,在此地是淫殺盜,擺在第一個。淫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任何事情過分了都叫淫。我們中國人用這個字用得很多,現在梅雨季節雨下得太多叫淫雨。凡是過分,禮是講節制,到一定的度數,不要超過,也不要不及,所以禮講節度,要恰到好處。前面三條是身業,淫欲、殺生、偷盜,這三條每一條裡面有三千。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這四支是口業,妄語是欺騙眾生,綺語是花言巧語,也是對人有傷害,沒有利益的,惡口是說話粗魯,兩舌是挑撥是非,這是四種口業。十善,身不淫、不殺、不盜,口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這七支總共合起來(每一支有三千)二萬一千,三七二十一。

  再配上四種煩惱,這是念頭,貪、瞋、痴、等分,等分是與貪瞋痴相等的。譬如貪,什麼東西跟它相等?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譬如財物,我想佔有它,我想控制它,這個與貪瞋痴有很密切的關係,這就是貪瞋痴的等分。沒有貪瞋痴那麼嚴重,但是它屬於貪瞋痴,這是我們學佛人不能不提高警覺的。你要曉得,貪裡頭有多少細行?二萬一千,瞋裡頭也有二萬一千,痴裡頭也有二萬一千,等分裡頭也有二萬一千,合起來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歸一個總的根就是十善業,十善業怎麼可以輕視?在佛門裡面,所以學佛就從十善業開頭,但是學不到這麼詳細。在家居士修十善,出家的沙彌,這剛剛入佛門的,沙彌律儀,那比在家人的十善就要提升,講得更詳細。沙彌受比丘戒,比丘戒句句要具足八萬四千。所以比丘不容易,比丘不但受到人天的尊敬,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見到比丘都是恭恭敬敬的,像對待佛一樣。為什麼?他的威儀自自然然令人五體投地,六道裡面的有情眾生做不到,比丘做到了。

  我們今天受比丘戒的人很多,有沒有做到?不要說這個沒做到,十善業做不到。不研究戒律不知道,研究戒律,多看看這些典籍就明白了。我們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蕅益大師,他是戒律專家,近代對於戒律真正用心研究學習的是弘一法師,雖然研究、講解,做不到。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我們現在要知道,八萬細行沒做到,不是真比丘,誰敢自稱比丘?戒要不要受?戒在形式上要受,不受的時候你去研究戒律,人家譏刺你。因為佛說過,沒有受過戒律不能看比丘戒。比丘戒裡還有什麼祕密嗎?不是的,比丘戒裡所講的這些規矩比丘沒做到,你讀了這些戒律,你有意無意會批評他們,批評他們你就造口業。所以佛叫你不要看,就是防止你,不要造業,佛是慈悲,沒有祕密。你不看,他有的地方做錯了你不知道,你不會批評;你看了之後,你就拿這個標準處處去量人,處處去批評人,你就造罪業,造口業了。所以要懂得佛的慈悲心,佛門裡沒有祕密。密宗裡也沒有祕密,密宗那個密是深密,理事都很深奧,我們一般人無法了解的。理太深,它如法,不是不如法,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它有它的標準。所以屬於深密,沒有祕密。祕密總是不可以告人的,佛法裡沒有說是不可告人的事情。

  這個在大乘教裡面講得透徹,所以總稱八萬四千。《楞嚴經》說:八萬細行者,舉大數耳,亦名八萬四千律儀。這是大乘教上說的。大乘跟小乘的差別,所以大乘真難,在持戒方面來說,小乘戒好持,小乘是論事不論心。譬如殺生,我有這個念頭,這個人討厭,我殺了他,但是我並沒有殺他,不犯戒。小乘戒就像現行的法律一樣,你觸犯法律你一定要有行動,沒有行動不結罪的。可是大乘不行,大乘是論心不論事,心裡動個念頭,想殺他,你就犯了殺戒。你說沒有殺他,你動了念頭。大乘結罪在起心動念,小乘結罪在行為,所以小乘戒好持,大乘戒難持。殺盜淫妄,起心動念都不能有,這叫大乘菩薩。所以,大乘心清淨,小乘身清淨,心不一定清淨,大乘心清淨,身當然清淨,這個大小乘不一樣。

  小乘戒裡面,就是二百五十條戒,各有四威儀。二百五十條戒分成八個項目,或者分為八類,四重、十三僧殘、二不定。這四個是最重的,殺盜淫妄,這叫四重戒。這個排列的順序,你就能看到它的等差,前面第一條是最重的,再其次的,再其次的,到最後就是最輕的。現在一般這些大德,我們出家的時候受戒,傳戒師常常告訴我們,你能把四重戒持好就行了,其他的那些小戒、小小戒可捨。可不可以捨?不能捨,捨了怎麼樣?捨了威儀就沒有了,威儀沒有就不是出家人,不是出家人就不是佛弟子。所以現在這個現實狀況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生慚愧心,我們沒有福報,在這一代學佛裡頭,為什麼說沒有福報?沒有真正的律宗的大師。我們今天可以聽到講經,聽不到戒律,沒有人講戒經。戒經分量很可觀,你看《大藏經》裡面它佔三分之一,經藏、律藏、論藏。我也遇到一些大德,有學問、有德行,但是他們對戒律的看法,這種看法我初學佛的時候受他們的影響,對戒律不尊重。為什麼?有個很錯誤的觀念,這個戒律,佛制定這些規矩,尤其是生活的規範,佛是印度人,三千年前的人,三千年前那種生活規範拿到我們現在能管用嗎?我們只能說可以取其精神,決定不能依照那個規矩,依照那個規矩行不通,行住坐臥四威儀都做不到。所以一些大德們就教我們小小戒可以捨掉,你只把重戒抓住就好了。這個話講得也沒錯,很適合於現代的生活狀況,可是四重戒就不容易做到,能做到四重戒的就非常可貴了。可是要真學,得認真努力。

  我們今天用什麼來奠定基礎?用《弟子規》、用《感應篇》,以《弟子規》、《感應篇》做基礎,我們才能夠提升到十善業。這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導我們的,就是這個經典裡面講的很重要的一段經文,「淨業三福」,是給韋提希夫人講的。韋提希夫人遭遇一個非常不幸的事故,兒子不孝,背叛了父母,殺他的父親奪取政權,把他的母親囚禁起來,也是受了惡人的挑撥,殺父害母,幹這種事情。夫人跟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在家弟子,遇到這個不幸的事情之後,就在家裡祈禱佛陀,求佛陀救她。確實有感應,她那裡一祈求,佛就感動,她被幽禁在宮廷裡面,佛從空中,這是應身,從空中到她的宮廷裡面去,跟她講宿世的因緣。夫人提出,她說這個世界不好,太可怕,太險惡,有沒有清淨的佛國土,她想往生,想離開這個世界。佛就給她示現,示現許多佛國土讓她看見,像我們在電視畫面上看一樣,讓她自己去看。她看中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她說這個世界好,這個世界非常清淨,沒有惡人、沒有惡事,問釋迦牟尼佛,有什麼方法她能夠生到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教她先修三福做基礎,為什麼?你看《彌陀經》上不是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有大福報,要有善根、要有福德才能生,你沒有福不行,所以就教她淨業三福。

  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諸位要知道,我們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條沒有,不能往生,你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孝養父母重要,奉事師長重要,孝親尊師,擺在前面,擺在第一句。慈心不殺,這是宿世今生跟一切眾生結的冤仇要把它化解掉,那你就真正要懂得,不殺生,不食眾生肉,你往生的時候沒有障礙。你們諸位同學們都清楚,我們的道場大雄寶殿每天做護國息災法會,三時繫念的佛事,常常有附體的,這個我們已經看成習慣了,他絕不是裝的,他是真的。附體的是些什麼?幾乎都是他的冤親債主,來障礙、來擾亂。化解冤親債主最有效的,我們用真誠心斷惡修善,每天懺悔,過去無知做錯了,要要求這些冤親債主原諒,請他們跟我們一起修行。我成就了,他們也都得到利益,都成就了,同生極樂國。你不障礙我,我也幫助你,彼此互助合作,從內心裡真正懺悔。有效,懺悔之後真的相安無事,有不少這些冤親債主真的往生,我們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他已經去了。可是生天的佔多數,還沒有真正回頭的那數字也相當多,這個要懂得。

  時時刻刻念念都想到化解一切怨結,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跟人結怨,這是有智慧的人,這是真正聰明人。起心動念,我們常講,要化解內心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這個非常重要。他跟我對立可以,我不跟他對立,這就能化解。我不跟他對立,他跟我對立,他那一邊效果不能產生,必須兩面對立才產生效果。所以解決問題不在外面,在自己。古人所說的話有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解決問題決定是在自己這邊,不在外面,你向外去尋求是永遠不能解決問題。這個要學習,天天懺悔,將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迴向給法界眾生,心量擴大了,與前面所講的「三遍」相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這樣做法,過去冤親債主看到歡喜,生歡喜心,就不會再找麻煩。我們所作所為利益一切眾生的功德,他都有分,我不是為我一個人做的,我們為一切眾生做的。

  真的能把四重戒做到,在現在這個末法時期也就非常難能可貴。古時候,心善良,風俗純樸,持戒容易,如果那個時候那些大德要生在今天的社會,成就也就困難。現在沒人教你,沒有人教善法,都教你去幹壞事,社會風氣不好,外面不善的誘惑力量太強,非常不容易成就。我們如果不是天天在學習經教,不離開經典,也就是不離開聖賢的教誨,在這個社會還能立足,還能保住自己,不容易,很難的一樁事情。我們真能夠守住,諸佛菩薩、古大德也佩服你。所以我們對於戒律威儀明瞭、尊敬,自己有慚愧心,做不到。我要求同學們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把四個根紮下去就行了。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向上提升太難,蕅益大師說得好,只要下下品往生就滿意,這是蕅益大師的話。真的滿意,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有沒有四土三輩九品?確實有,但是它四土三輩九品在一起。就好像我們上學一樣,有沒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有,可是西方世界的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在一個教室上課,這個就太稀有了。阿彌陀佛是老師,一個講堂裡面上課,一切諸佛剎土裡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所以極樂世界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同時生到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這是一切經裡面都沒有的,彌陀淨土無比殊勝就殊勝在此地。

  我們現在生在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六道輪迴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是羅漢、菩薩住的,我們見不到。即使凡聖同居土,沒有特殊緣分的人,我們在這個世間也見不到聖人,有特殊的緣分能見到。唐朝時候法照法師,朝五臺山見到文殊菩薩大聖竹林寺,這就是特別緣分,親身經歷;悟達國師見到迦諾迦尊者也是特別緣分。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確實有一些有緣的同學見到佛菩薩。我在台灣的時候,周邦道先生的夫人,抗戰勝利之後住在南京,見到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到她家裡來化緣,她不學佛,也沒給他。晚年到台灣學佛,常常想到這樁事情,問李老師。李老師告訴她,那個九華山的和尚,跟妳化緣的人,就是地藏菩薩。後悔莫及!

  大迦葉尊者,這是佛授記的,他住在雞足山。中國雲南有個雞足山,印度有個雞足山,到底住在哪個雞足山?我們現在學《華嚴》懂得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到在雲南,他就在雲南,法沒有定法,一切法從心想生。真的有人在雞足山見到他,而且還在最近,好像是今年年初的事情,我是聽別人說的,傳言。台灣有些佛教的同修們到中國大陸來觀光旅遊,去朝拜雞足山,到金頂,人大概也不少,有兩個人在後面就落伍了,脫隊了,迷了路找不到方向。正在著急的時候遇到一個老人,拄個拐杖,手上還提了點東西,他們就看到了,看到之後就問路,那個老人就指點他,哪個方向、怎麼走,他們就找到他們這個隊。到金頂山上,看到有迦葉尊者的塑像,他一看到之後,剛才遇到的不就是這個人嗎?很驚訝,再找,這個人不見了,找不到,不曉得到哪去了。這偶然遇到的,真的,迦葉尊者還在。我也曾經去過兩次,當地人告訴我,他說有,有緣的人見過,不定在什麼時候。有些人心裡想雞足山應該是印度的,不在這裡,這個人在這個雞足山遇不到迦葉;沒有這個念頭的人,以為他就在這裡,他真的就在這裡。確實一切法從心想生,法沒有定法,佛菩薩應化,無時不現身,無處不現身,只要緣具足就能見到。見到的時候你不知道,過後你想想,愈想愈有趣味。

  像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兩次路上生病,他很辛苦,三步一拜。他在雞足山有個道場,從雞足山出發到五臺山去拜文殊,三步一拜,要拜兩、三年才走到。在路上生病是在所難免的,兩次得重病,都遇到一個乞丐照顧他,救了他。他問那個乞丐,問他姓什麼名字叫什麼?這在《年譜》上記載著有,乞丐告訴他,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文吉。問他住在哪?他說我住在五臺山,他說你到五臺山,你不是要到五臺山去拜文殊菩薩嗎?你到五臺山去問,大家都知道。虛老到五臺山頭一個就打聽,文吉這個乞丐你們有沒有人知道?就有人告訴他,他是文殊菩薩化身,他才恍然大悟。可見得你真正發心去朝山,一路上佛菩薩照顧你,你真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就現身幫助你。這些事情很多記載,這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發心學佛,太高的真的是做不到,要有慚愧心,一定要把《弟子規》、《感應篇》落實,這是基礎的基礎。在過去,無論是出家、在家學佛,家教裡面就把這個基礎奠定了,所以接觸到佛法不難,十善業道做得到。真正出家的時候,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也能做得到,唐朝以前那些出家人。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南宋以後真正比丘沒有了,那就是天台大師所講的名字比丘,受了比丘戒,有名無實。從南宋到我們現在,六、七百年了,真叫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這個我們要知道,自己沒有福,遇不到好的老師,遇不到好的善友,典型都不在了。要成就完全靠自己,自己努力,自己學習,自己時時刻刻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我常常勉勵我們同學,從哪裡學起?從謙虛學起,我還不用謙虛,用謙卑。為什麼從謙卑學起?謙卑是性德的根基,你看諸佛菩薩的謙卑,你看聖賢的謙卑,甚至於看其他宗教裡面講的謙卑,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中國古人有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真有學問的人他有道德,永遠保持心平氣和,決定沒有煩躁。煩躁在修行上是絕大的忌諱,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佛門裡面常說的火燒功德林,瞋恚之火,一個脾氣發了之後,你所有功德都沒有了。所以,功德不好修,福德容易,你發脾氣,福德不會燒掉,功德沒有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定慧,脾氣一發,定慧沒有了。所以外面的境緣,有些真的叫魔境,魔來擾亂,魔是什麼?也許你最相信的人,也許你最親近的人,他來引導你叫你發脾氣。你就真的聽話,就真的隨著他發脾氣,這就錯了,他把你修的那點功德給毀掉了;給你在耳邊上說了幾句不好聽的、你不願意聽的話,你功德就毀掉了。所以時時刻刻警惕,不要上當。其他的當沒有問題,我們可以接受,像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可以;要激動我們貪瞋痴這個念頭,這是魔,這個當可不能上。能夠幫助我們放下貪瞋痴的,幫助我們學習戒定慧的,這是真正的善友,真正的善知識。

  所以二百五十條戒配在四威儀裡面,這是一千,我們在八萬細行裡面看到的。小乘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一千、現在一千、未來一千,這就變成三千,所以叫三千威儀。如果三千威儀分配在身口七支,那就跟大乘一樣,就變成二萬一千。二萬一千跟三毒、等分再一配合,還是八萬細行,所以小乘是融化在大乘裡面。我們從大小乘基本的教誨裡面就認識十善業的重要,十善業是決定不能疏忽。疏忽十善業,我們這一生搞的叫佛學,跟佛結個善緣,阿賴耶識裡種一點佛的種子,這一生不得受用。我們這一生言語造作還是煩惱做主,煩惱做主叫造業,造業當然果報會現前,果報就是六道輪迴,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這些年來在一塊修行,我講得也很清楚,我們用十善業做綱,綱領;不是用戒律,不是用二百五十條戒做目,我不用這個,我用《弟子規》、《感應篇》做目,好學,用十善業道做綱。這個雖然不能夠幫助你明心見性,能幫助你斷惡修善,能幫助你往生淨土。淨土,向上是不容易,凡聖同居土有把握,決定得生。

  我們也很幸運,我們遇到般若、遇到《華嚴》,遇到祖師大德給我們提出的「華嚴奧旨妄盡還源」,這個可以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但是你要曉得,《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妄斷不盡,你還不了源。換句話說,你真的這一生當中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到那個時候再學《華嚴》、學《楞嚴》、學般若,那很容易,決定成就。這個帳我們得算清楚,決定不能夠疏忽,大家一定要認真努力紮儒釋道三個根,出家要紮沙彌律儀,我們能把這些做出來,與「威儀住持有則德」就相應。在這個時代,我們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得起菩薩善友,對得起祖師大德。不真學不行。

  下面文所說的,『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這是講威儀住持有秩序它所產生的效果,是為一切眾生的楷模、模範,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現在不但是佛門,社會也是一片混亂的現象,「紊緒」就是混亂。這個現象,現在是舉世志士仁人所關心的大事,混亂的局面如何能夠恢復正常?聯合國年年開會,我知道的至少開了三十七年,這世界愈開愈亂。佛祖在此地給我們指示出來,用什麼能夠回歸正常?用「六和」。你想想真有道理,六和落實的話,天下太平。

  佛弟子無論是在家、是出家,我們是團體的生活,是社會的型態。團體裡面最重要的是規律,如果沒有秩序就亂了。所以佛為我們制定,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就叫僧團,僧團最少四個人,必須要遵守六和敬。六和第一條是「見和同解」,我們現代的話稱為建立共識,這是和睦相處真正的基礎。佛法講的共識講得非常高,講得圓滿、講得究竟,這個共識是依什麼?依自性、依性德,這個難!難在哪裡?必須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但超越六道輪迴,他連十法界都超越了。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他用這個基礎,真正和睦相處的基礎,這講絕了。所以佛沒有說是我制定一套規矩,你們要遵守,不是的,沒有這個道理;我給你們建一個制度,沒有,佛從來沒幹過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跟孔子在世是一樣的,沒有創作,沒有發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以我說他們都是老實人,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自己的創造,也沒有自己的發明,一切隨順性德,隨順自性。所以,佛家的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是以這個為基礎,這是法身菩薩。

  凡夫呢?凡夫就必須要守規矩,八萬細行就是規矩,一定要遵守。八萬細行從哪來的?三千、八萬從哪來的?是明心見性的人,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你把它記錄下來就是,他不是有意造作的。不但有意沒有,無意也沒有,有無都沒有,自自然然從自性裡流露出來就是這樣子,叫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就叫大道。我們把它記下來之後,我們向他學習,這叫德,我們遵循聖賢的規則,依據聖賢的楷模。所以,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淨宗學會最早成立在美國,我們提出修行五個科目。五個科目頭一個就是淨業三福,我們依淨業三福為最高的指導原則,依六和,三福、六和。在經教裡面,我們依三學、六度,三學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後一條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很好記,時時刻刻想著這五個科目,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要犯這五個科目,希望都能做到,這五個科目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做我們言行舉止的規則。

  這是早年,提出來之後,是很簡單,又很容易記,跟淨宗完全相應,但還是做不到。那就讓我們再深層去思考,為什麼從前人都能做到,現在做不到?這才找出毛病,從前人有根,現在人沒有根,所以就難了。我們就細細在指導原則裡面,我們第一條疏忽了。你看第一條不是講得清清楚楚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沒有強調。孝親尊師,《弟子規》裡就講這個,所以我們這才特別強調我們要落實《弟子規》,落實《弟子規》就是落實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前面二條,用《弟子規》來落實,我們就有根了。慈心不殺,我們用《感應篇》,《感應篇》裡面細說因果報應。你這一生殺他,來生他殺你;你這一生吃他,來生他吃你;你這一生奪取他的財產,來生要償還,他會奪取你的。真正知道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我們就不敢作惡。那別人對我們呢?我們會想想,可能是我過去生中這樣對他,心就平了。他來騙我,讓他騙,我過去不欠他的,他不會奪取我的,他來騙取我的,過去一定是我欠他的。心平氣和,歡歡喜喜,這個帳這一筆了了,來生是好朋友。不懂得因果報應的事情,很難,處理這個事情不容易,總有怨恨心、有報復心;怨恨、報復不能解決問題,會把問題搞得更糟。所以我遇到重大困難事情,我都會想到釋迦牟尼佛的故事,琉璃王滅釋迦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反抗?只是勸他家人逃走、逃避,沒有抵抗,沒有報復。這樁事情之後,佛給弟子們講過去生中的因果關係,大家才恍然大悟,不能報復;報復,這個冤仇不能化解,來世還繼續來。

  所以我們學佛,特別是修學大乘,我們很清楚、很了解,人的生命不是這一世,如果這一世就完了,那什麼事都沒有,就用不著修行了。生命是生生世世,真的是不生不滅,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相續不斷,這是個很可怕的事情。要會運用這是好事情,好的是生生世世修行,不斷把自己向上提升,那就是好事情。如果搞冤冤相報,那就是很不好的事情,那完全錯了。這個道理要懂。真正明瞭之後,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的身命你就不會很珍惜它,不會很看重,看重什麼?法身慧命,這個重要。身是一個物質,幻相,有生有滅,靈性沒有生滅,如何提升自己的靈性,這才叫大事,佛家講的大事因緣。你真的明白之後,我們這一生所要幹的事情是什麼?最重要的功課,就是怎樣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捨乾淨,妄盡,妄盡之後自然就還源,回歸自性。這在佛家講成佛了,妄盡還源就成佛了,這才叫真正的大圓滿,究竟圓滿。

  所以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六和重要,六和不求別人跟我和,是我跟他和,就修成功;樣樣要要求他跟我和,你就修不成功。只求我跟他和,不求他跟我和,也就是,我的東西都是你的,你的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就和了;要是你的東西是我的,我的東西不是你的,和不了。先學這個,這是不是真的?是真的,為什麼我的東西都是你的?沒有我,有我就麻煩了,就錯了,沒有我,不都是你的嗎?所以頭一個要把我打破,我所有的,章嘉大師教我,破我很難,先放下什麼?放下我所有的。身外之物能夠與一切眾生共享,毫無吝嗇,決定沒有私藏,全部拿出來,這是真實智慧。你能真這樣做,真這樣做它有果報,這是什麼?這是施,施後頭有報,你施財,愈施愈多,多了怎麼辦?多了趕快捨,可不要留。聰明智慧愈施愈聰明,聰明智慧增長,可不要留一手,不要怕別人超過我,有這個念頭,壞了,縱然智慧增長,有限度。完全把分別執著捨掉,我們用俗話來講,你的財富天天增長,你的智慧天天增長,你的壽命也天天增長,健康長壽。不是得不到,很容易得到,問題就是你幹不幹!你為什麼不幹?你不懂這裡頭的道理,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你會拼命的幹。

  像這些原理原則、這些道理都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相信,我真肯做。我還相信,我在早年時候,青少年時代,許多人給我算命,我這個命是非常可憐,貧賤的命。貧賤是什麼?乞丐的命,貧,沒有財富,賤,沒有地位,貧賤到極處就是乞丐。命裡沒有財庫,無論幹什麼你都賺不到錢,命裡沒有。也沒有壽命,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這個我都相信。我相信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因為我們家裡,家譜都在,諸位可以看到,我的祖父,我知道的,我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我一個伯父,我父親的哥哥,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那個時候我想這可能是遺傳的關係,怎麼三代好多個人都沒有過四十五歲,大概我也過不了,所以我相信。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這是個轉機,但是我不相信我能長壽,所以我把我的時間表就定在四十五歲,認真努力的幹,我想求生淨土。四十五歲那年真的害一場病,我不看醫生,也不吃藥。那時候在台灣,有幾個學生,大學生,四個學生,難為他們照顧我,生病的時候他們輪流照顧。每天吃一點稀飯、鹹菜,油都不敢吃。一個月就好了,好了之後再繼續講經,我沒有求長壽,今年活到八十二了。

  這當中真的又有一次難關,是我七十九歲的時候,那一年我自己心裡想應該要走了,四十五歲延壽延到七十九了。那年也是從廬江,身體不舒服,到了北京,到北京就病倒了,四天。以後有人告訴我,他說你死過一次,我一想到,那四天真的,在北京真的。在北京,在旅館,夏紅來照顧我。好像是第三天,還是第四天,那一天好像迷迷糊糊作了一個夢,似夢非夢那麼一個境界。突然睡醒過來,醒過來看到是藍天白雲,重重的青山,那個景太美了。再細心一看,許許多多的人,密密麻麻的,都跟我面對著方向。但是沒有一會兒統統變成畜生,我感到很驚訝,怎麼會這樣?人怎麼統統變成畜生?我就念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講經常常念,開頭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佛現前了,佛身的高大跟虛空一樣,那個山河大地、那些畜生沒有了,就看到一尊佛像,很大很大,跟半個天空一樣大,可是看得很清楚。我第二聲念南無本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出現了,釋迦牟尼佛不見了,換成阿彌陀佛。我又有個念頭,就常常念的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出現了,阿彌陀佛沒有了。最後我念了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示現了。這個時候聽到旁邊有人告訴我,我沒有回頭,我專心在看菩薩。有人在告訴我,你還有沒有想見的人?我說沒有。還有沒有放不下的?我說也沒有,我現在就想跟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我又補充一句話,如果佛需要我在這個世界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也不妨礙。在這個情形之下,一下醒過來,醒過來之後病就沒有了,燒也退掉,就很正常。好像養了一天還是兩天,我就到香港去了。那時候真的是死過一次。因為我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安排,你自己什麼都不要操心。我相信章嘉大師這句話,一輩子是遵守、奉行,所以從來不操任何心。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一切隨緣,飲食起居給什麼吃什麼,從來也沒有挑剔。有過這麼一次經驗。沒有一個念頭是為自己,但是自己得好處,得的什麼好處?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我如果在四十五歲走的時候,沒有這個境界。現在要到極樂世界去,可能不在凡聖同居土,升級了,實報土不敢講,方便有餘土是有分的。要真幹,你看特別是《華嚴》,你愈看愈歡喜。

  所以見和同解,這裡頭淺深高下層次不同,從最低的,最低的就是依經論為標準。像我們今天,見和同解要以信解的基礎,我們對淨宗的信解,對淨宗修學理論、方法的認知,這個相同,就好住了,大家在一起共學,互相勉勵。「戒和同修」這個重要,這就是此地講的威儀住持有則德,一定要守規矩。戒律裡,頭一個謙卑,我們講得很簡單,很容易懂。自己對一切人,乃至於對一切眾生,我們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老鼠、蟑螂、蒼蠅、蚊蟲、螞蟻,對這些眾生都謙卑,我們遇到都合掌稱牠菩薩,蟑螂菩薩、老鼠菩薩。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交流,有一天我早晨起來的時候,牆壁裡有老鼠,吵得我們沒法子睡覺。我就敲敲那個裡面,不曉得牠哪裡跑來的,我說老鼠菩薩,希望你從哪裡進來,你還從哪裡出去,希望給我一個安靜的環境讓我好好的休息,我明天還要講經。我跟牠溝通之後,大概半個小時以後,聽不到聲音,就沒有了,牠走了。所以要用溝通方法,真誠心,尊重牠,不要厭煩,很好溝通的,蚊蟲、螞蟻都很好溝通。蚊子來咬,你願意布施牠,你就讓牠吃一餐;你不喜歡布施牠,就跟牠商量,你到別的地方去,不要在這裡干擾我。乃至於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都能溝通。這個我們不但有理論依據,我們有很多例子,這麼多年來,跟環境溝通,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有感應。所以戒律要遵守,謙卑,尊重別人、敬愛別人要出自於真心,關懷別人、照顧別人、幫助別人,隨分隨力的去做。

  下面才講到「身同住」,決定沒有嫌棄,我們同住在這個道場,同在一起修行,同在一起學習。「口無諍」,這個必須要遵守,要忍耐,決定沒有爭論。你爭,我讓,他就爭不起來;互不相讓,這個才出事情。所以要學忍讓,再提升,謙讓,再提升,禮讓,這是美德,這才真正能和睦相處。總是出於自己主動,我先怎麼對人,不要求別人回報我,不要求別人怎麼對我,時間久了慢慢自然就能感化別人。所以,教學不是用言教,是用身教,是真正做到,才產生效果。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都用這個方法,我們要把它學會。

  末後一個「利同均」,這個很重要,利同均實在講就是共產主義。外國人提共產主義比釋迦牟尼佛落後兩千年都不止,二千五百年。在中國人算起來,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提倡利和同均,就是物質生活是平均的、均等的。所以那時候托缽,托缽回來之後,不是哪個人托到一面托一面就吃,不是。回來倒在一起再混合,每個人再分著吃,所謂一缽千家飯,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釋迦牟尼佛當年那個時代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個人去托缽,回來之後混合在一起,再分出來,不是一缽千家飯嗎?你看真平等!大家沒有爭執的意見,真共產,不是假的。

  所以,提倡六和這個社會就安定,這個混亂局面就能回歸到安定和諧。都要靠我們自己認真努力去把它做到,你不要管別人,我們自己做到會產生影響,持之以恆就能夠感化一方。一方形成效果,其他各方面,四面八方他就向你學習。像我們現在在湯池所做的,湯池沒有做到六和,六和是佛法,做到六和那比湯池要殊勝好多倍,這是佛法的高明。湯池僅僅是《弟子規》,是最初級的東西,產生效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