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集)  2008/6/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6-000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妄盡還源觀」第二段,「依體起二用」這一段。前面我們學到二用第一個,「海印森羅常住用」,這一節裡面所講的是現依報,後面一段所講的「法界圓明自在用」是現正報,依正莊嚴。這裡面最難懂的不是依報,而是正報,正報說的是什麼?正報說的是自己。那別人呢?別人是我依報裡面的有情眾生,是自己心現的。能現的體是一個,就是自性,這個事不好懂,自性到底是一個、是兩個?一個;為什麼現那麼多有情眾生?我們要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疑惑就能破除,對佛法才能生起真正的信心。佛祖用大海來做比喻,海印森羅,能現的是大海,所現的是水泡,大海裡面起個水泡,這個水泡是依正都在裡面,起個水泡;起很多水泡,不止一個。可是我們自己能夠見到的、能夠接觸到的,給諸位說,只有一個水泡,另外一個水泡接觸不到。那是什麼?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是一個另外不同的空間維次,我們見不到、接觸不到。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接觸到、恍然大悟?我們這個水泡破掉,破掉不就是回歸大海了嗎?大海裡面所有的水泡你統統都見到了。你自己形成一個水泡,你見不到別的第二個水泡。這個比喻不難懂,諸位細心體會觀察你就曉得,古大德常用這個比喻。

  我們還用另外一個比喻,我覺得比這個比喻還好懂,那是什麼?實在講,經上都有,叫「夢幻泡影」。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我們在夢中會看到許多的人,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夢中人從哪裡來的?夢中的山河大地從哪裡來?夢中有自己,自己是個正報;夢中裡面還有許多人,那是依報,那不是正報。所以依正這個概念要清楚,我們講正報,不是講每個有情眾生,這樣講,疑惑就起來了。夢中所夢到的那些人事物,你夢到佛菩薩,你夢到天人,夢到現前過去的人、現在的人,甚至於還有未來的人,你在夢中都見到,全是屬於依報,這個好懂。夢中這些人從哪裡來的?是你自性變的,決定沒有自性外頭有個眾生。無論是人事上的問題、物質上的問題、事相上的問題,處理還是要靠自己。所以佛法叫內學,要從內心裡面去求解決,外面沒法子解決。你在作夢的時候,跟人發生爭執,跟人發生衝突,怎麼解決法?從本身能解決,從夢中那個人上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的環境就是個夢,《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了解這個道理之後,你才曉得千經萬論,佛菩薩苦口婆心告訴我們,問題不在外頭,問題在自己。自己心清淨,依正都清淨了,你的依報裡頭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清淨了。或者你說「我心很清淨,可是外面環境還是不清淨」,沒這個道理,你心還不清淨。你心清淨,就轉境界了。境界沒有轉過來的時候,你馬上覺到我心不清淨,為什麼?境界是一面鏡子。看到鏡子裡面的人臉上很骯髒,你去擦擦不掉,你擦自己擦掉了,鏡子就沒有了。

  所以世出世間聖賢人,我們覺得那些人都了不起。中國古聖先賢沒有見到佛法,佛法傳到中國才兩千年,中國有五千年歷史。四千五百年前,中國有文字,黃帝那個時候發明了文字,文字所記載下來的這些事實,你看看我們老祖宗怎麼教導我們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跟釋迦牟尼佛、跟佛菩薩講的,問題從自己內心求解決是一個道理。遇到困難、遇到障礙,怎麼辦?反省,在自己內心裡面來求解決。外面?外面解決不了。就是你跟人衝突了,你從外面解決,你不是從內心,從外面,無論用什麼方法,解決是什麼?暫時的,不是從根拔除。而且往往手段用得不適合,還會引起怨恨,怨恨累積起來,只要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還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的痛苦,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內心怎麼解決法?實在講,最妙的方法,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無論是什麼事情發生,你都不放在心上,心上一句阿彌陀佛,口裡一句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而且解決得圓圓滿滿。為什麼?得三寶加持,沒錯。三寶從哪裡來的?自性三寶,《三時繫念》中峰禪師所講的「本性彌陀,唯心淨土」,沒有離自心,這就說明要從自己本身解決。所有問題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製造出來的,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息掉,就回歸自性,就沒有問題了。現在是因為我們回不了自性,什麼叫自性也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幫助你快速的、穩當的回歸自性,你不相信。為什麼念不好?不相信。我很相信,很相信也是假的,不是真的,真誠心難發。

  什麼叫真誠心?經論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真誠心。話說得很容易,不容易做到。能不懷疑嗎?只有兩種人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不懷疑,一種上上根人,所謂是一聞千悟,他沒有問題,他能接受;第二種是下下根人,他老實,他什麼都不知道,可是你教他的時候,他死心塌地學,他沒有問題,這兩種人好度。可是這兩種人都太少,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絕大多數的是中等根性的人,上不上、下不下。所以世尊當年出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為誰?就是為這當中的人,我們不能不感激釋迦牟尼佛。當中這一群人,你要叫他學下下根,做不到。早年李老師常常跟我談,他說愚,愚不可及,他說我很想學愚,學不到。學不到怎麼辦?學不到就往上爬。下不去,下不去就往上爬,那就得學經教,用經教長年的薰習,把自己的善根不斷往上提升,提升到一定的程度,相信了。只要相信淨土,只要相信這一句佛號,那你就得度,你的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不相信這一句佛號,大乘教裡還有圈子好兜,前面的路還非常遙遠,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接著底下這一段:

  【起信論云。】

  這是大師引用《起信論》上的一段話。

  【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為海印三昧也。】

  這是講為什麼叫海印森羅常住用。『無量功德藏』就是能生萬法,無量無邊功德都藏在這個地方,藏在大海裡,用這個來比喻法性,『法性真如』就像大海一樣。上一堂我們提到過,賢首國師是出生在隋唐時代,隋末唐初,六祖惠能還沒出世。我相信,如果六祖惠能要是早幾年出世,賢首國師一定引用《壇經》上說的,不會引用《起信論》,為什麼?《壇經》比《起信論》講得更清楚,講得更白。這兩句話,我們想想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五句話,這五句話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常常回味,可以提起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觀照功夫。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法性真如海就是清淨海;「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又說「能生萬法」,這就是無量功德藏。能大師除說明這個之外,他還說了一個「本不生滅」,這個法性真如海可以包含;又給我們說了「本無動搖」,法性真如海也能包含。這裡是兩句,他說了五句,意思一樣,但是能大師的容易懂,這個要對照起來才知道。所以稱之為『海印三昧』,海印森羅常住用,起這個作用。下面是:

  【經云。】

  『經云』是《華嚴經》。他沒有提經名字,只要說經云都是《華嚴經》。因為什麼?這是修《華嚴》,依《華嚴經》修的。

  【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

  這個重要。『森羅及萬象』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法界虛空界,世間科學家所講的宇宙。萬物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哲學家研究這個問題,宇宙從哪來的?森羅萬象從哪來?生命從哪來?他還漏了一個,我從哪裡來的?這個重要,我從哪裡來的沒有搞清楚,外面的事情永遠搞不清楚。佛法之殊勝,它頭一個把我從哪裡來的找到。你看禪宗話頭裡面有個很著名的,可以說共同的話頭,「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從哪裡來的。只要把我找到,什麼都找到了。自性是我,此地所講的法性是我,真如是我。惠能大師講這五句就是講的我,父母未生前,我是什麼樣子?我是清淨的,我是不生不滅的,我是本自具足的,我是本無動搖的,我是能生萬法的。現在呢?現在迷了,迷了沒有關係,我沒有失掉,法性、佛性、真如與迷悟都不相干。前面說過,在「顯體」的時候講過,悟了時候,那就是森羅萬象全都明白了,顯了,就是法性顯現了;迷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變成無明,隱了,森羅萬象的功德隱了,你見不到。所以只有隱現不同,除此之外毫無差別。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在此地,大師引用經典的經文告訴我們,森羅及萬象從哪來的?是『一法之所印』,這個「印」,用印好。印是什麼意思?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我們現在講書本,或者講得更通俗一點,現在報紙很多,你們看報紙很大張,多少文字在裡面,它在印刷機裡一印全出來了,它不是一個字一個字有先後,沒有先後。所以古德用印讓你體會到一時頓現,印章裡面刻的字都很多,蓋下去之後同時現前,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出現的。所以宇宙怎麼來的?宇宙就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沒有時間,沒有遠近就沒有空間,這才是真相。空間跟時間從哪裡來的?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不是真的。說真的,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這很難懂。「一法之所印」,這一法是能現能變,森羅萬象是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佛法講能所,但是跟哲學裡面講能所不一樣,哲學裡頭講能所,能不是所,所不是能。可是佛法裡面講能所,能所是一樁事情,能就是所,所就是能。從比喻當中,經教裡面常常用金跟金器來做比喻,金是能現能變,器是所現所變。金在哪裡?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是一不是二,用這個來做比喻。世間法呢?世間法好比是父子,父親能生兒子,兒子是父親所生的,可是父親不是兒子,兒子不是父親,它能所不是一個,是兩個,這就好比我們世間哲學裡面講的能所。佛法講能所是金跟器的關係,那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學,這歐陽竟無大師講得很詳細,不是哲學。

  『一法』是什麼?一法,『所謂一心也』。一心不好懂,一心是真心。一心的對面是什麼?一心對面就是二心。可是二心是妄心,一心能現,二心能變;一心是真心,二心是阿賴耶,我們常講一心叫真如,二心是阿賴耶。二心是什麼?心還是一,沒有什麼一、二之分,不動的時候叫一心,心要一動就叫二心。怎麼個動?我們前面在《華嚴經》上講過,「迷唯一念,覺止一心」,一心就是佛,一念就是凡夫,他起了一念。這一念是什麼?這一念叫起心動念,他動了個念頭。什麼原因動念頭的?沒有原因。你別去找原因,你找原因,愈找愈複雜,本來這個動念頭是微微的波,你再去找什麼原因,波浪就大了,愈來愈大,永遠找不到。要怎樣才找到?不找就找到了,所以講「息心達本源」,息心那個心是什麼?動的那個心,你只要把那個動的心放下,停止了,真心就現前。這個功夫誰做到?《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回歸到真心,回歸到一心。

  我們今天很困難,我們看一個人,這個人靠得住靠不住?你看,妄念起來了,怎麼能息得下來?辦一樁事情,這個事情是好還是壞?四川災難,很多人想捐一點錢,我這個錢捐出去的時候,災區人他拿得到拿不到?是不是被慈善機構拿去,他們吃掉了?愈想愈不敢捐,怎麼辦?最好是親自帶著錢到災區,除這個辦法之外,你不相信人,親自去又辦不到。所以你就曉得,不動心是談何容易。不動心的人,對一切眾生誠信,那是佛菩薩,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疑惑,有疑惑的是凡夫。你看,疑惑一起來,根本煩惱起來了。根本煩惱,諸位都知道,佛說了六個字,貪、瞋、痴、慢、疑(懷疑),還有個惡見,這六個叫根本煩惱。根本煩惱一起來之後,隨煩惱跟著起來,隨煩惱有大隨、中隨、小隨,這一起都起來了。

  煩惱總是當家做主,你的真心、你的真如從來沒有做主過。不但六道如是,十法界都不例外。十法界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都沒有用真心,還是用的妄心。但是妄心比我們高明,高明在哪裡?他信佛,他自己真心不起作用,他相信佛的教誨,事事都能依教奉行,雖然不是用真心,等於用了真心,佛所講的都是真心流露的。真佛弟子,那不是假的。諸位要曉得,我們要做到真佛弟子是什麼樣的人?證得阿羅漢果才是真佛弟子。這個阿羅漢不是真的阿羅漢,真的阿羅漢是什麼?四果阿羅漢,四果是真的。把這個品位降低一層,初果就是真正佛的學生,真依教奉行。在《華嚴經》上,我們前面念過,初信位的菩薩,十信初信位的菩薩是真正佛弟子,初信位之前都不是真的,掛名的,有名無實。初信位是什麼境界?見思煩惱,見煩惱斷了,思煩惱沒斷,這都是屬於執著。

  見思煩惱,佛在經上講得很詳細,三界有八十八品見惑,見煩惱,你看錯了;思煩惱九九八十一品,三界九地八十一品,那個難斷,貪瞋痴慢疑都是屬於思煩惱。見煩惱是什麼?「身見」,頭一個執著身是我,你想想看,六道凡夫哪一個人不是把身當作我,這還能錯得了嗎?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所以頭一個是身見,這一關突破了,就轉凡成聖,小聖,小乘初果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得到這個位次之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但是在六道輪迴你只有人天兩道,天上人間往返,絕不墮三惡道,所以他稱為聖人。《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證得少分。你看這些人,證得須陀洹果,《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他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我證得須陀洹果了;我證得須陀洹,不就又有我見了嗎?還有我,我還沒有忘記,沒破,他沒有這個念頭。佛說他證須陀洹果,別人稱他證得須陀洹,他自己決定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他沒有這個執著,他執著放下了。放下才叫須陀洹,沒放下不叫須陀洹,所以身見沒有了。

  「邊見」沒有了,邊見,我們用個很粗淺的話,大家好懂,對立,對立是二邊。他對立的這個念頭沒有了,他不會跟人對立,也不會跟事對立,也不會跟天地萬物對立,他沒有對立,身心和諧,這初入佛門。第三個,他沒有成見了,成見是什麼?我們今天講主觀觀念,我認為怎樣,我以為怎樣,這是主觀觀念,這個他沒有了,這是初步境界。主觀觀念有兩種,一種是因,一種是果,因上佛法裡面的術語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這兩種都是成見,這個沒有了。第五類是「邪見」,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他沒有了。八十八品見惑,佛在教學當中,歸納這五大類: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分為這五大類。這五大類沒有了,就證得須陀洹,《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再跟諸位說,證得這個果位,如果他很幸運,他遇到淨土法門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能不能往生?他決定得生,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他生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這樣的人,小乘初果,他要是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就證阿羅漢了。你看,二果、三果、四果,他跳了,他一下就跳到阿羅漢去,快!

  這五種見惑都沒斷,凡夫,凡夫修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為什麼?斷惑證真,煩惱不能斷盡,他不能提升。可是淨土有辦法,你能夠一心念佛,能夠把一切萬緣都放下,一心念佛能生淨土,生凡聖同居土。只有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八萬四千法門都必須要斷惑才能證真,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見思煩惱是執著,塵沙煩惱是分別,無明煩惱是妄想,你要不斷,沒有辦法提升,佛也幫不上忙。佛只是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給我們說清楚,求證是自己的事情。信解行證,佛只能幫上兩個忙,幫助我們信,幫助我們解,到這裡為止。真正修行,修行是放下,提升境界是證果,這個佛幫不上忙,是屬於自己事情。但是從淨土,那真的,阿彌陀佛幫了我們忙,他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是一個最理想的修行環境,在這個世界不能成就,到極樂世界決定成就,為什麼?那個地方你六根所接觸到的全是大乘佛法,你眼見的、耳聞的、鼻嗅的、舌嘗的、身體接觸的,純是大乘,沒有一個不成佛,所以淨宗的殊勝無與倫比。

  一心,要曉得,一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我們淨宗實在講就是直捷修一心,沒有拐彎抹角的,八萬四千法門不能夠跟它相比,直截了當。你看《彌陀經》上給我們說的,把修行的目的、目標說出來了,「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我們念佛的人就希望念到這個境界,念到這個境界就往生。所以一心不亂,祖師大德在《彌陀經疏鈔》講解裡面給我們就說得很清楚,一心不亂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事一心就是剛才講的,至少你把身見破了,也就是你有須陀洹的這個條件,那是事一心。用小乘來講,四果四向這都屬於事一心。所以事一心裡面,程度有淺深差別不同,四果四向就是八個階級,全是屬於事一心。在《華嚴》裡面講,從初信位到七信位都是屬於事一心。七信是阿羅漢,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薩,十信是佛,這四個位次還是方便有餘土,為什麼?沒有見性。理一心是見性了,《華嚴經》初住以上這是理一心,所以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每一土都有三輩九品,這你就明白了,每一土裡頭它有高下、有層次。

  凡聖同居土是沒有證果的,在《華嚴經》上講,連初信位都不到,到初信位他就不在凡聖同居土。這是講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祖師大德說得很好,我們必須要記住,「只帶舊業,不帶現行」,這個非常重要。過去所造的業能帶,現在還要造業的,那就帶不走,這個業力把你繫縛住,你就去不了。沒有學佛之前所造的業,行;學佛之後,不能再造業了,這個要知道。雖然不造惡業了,但是並沒有能證果,就是初果也沒有證得,沒有關係,能往生,在念佛法門裡面稱這些人叫功夫成片。只要我們把佛號念到什麼?念到像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標準,這個很重要,大勢至菩薩就是教我們帶業往生。這個標準是什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叫都攝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換句話講,諸位就容易了解,就是不執著了,眼看外面的色相不要執著這個好看、那個不好看,不執著這個,這眼清淨了;耳聽音聲也不這是我喜歡聽、那個是我討厭的,沒有了;舌嘗味,吃的東西也不挑剔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了;身所接觸、意所念的都把這個好醜、好惡的執著斷了,這就叫都攝六根,沒有證到初果,這叫都攝六根。淨念,淨是清淨,念佛這個念頭要清淨,你真念,真心念。清淨是什麼?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就叫淨念。有疑惑,這個東西是真的?真能往生嗎?真有極樂世界嗎?這心不清淨,懷疑;或者夾雜,雖念佛,還想東想西,那屬於夾雜,夾雜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壞了;相繼是不中斷。換句話說,念佛人念念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不想。譬如吃東西,不管什麼都好吃,吃飽了就行了,決定沒有挑剔。他不想了,他就想阿彌陀佛,什麼東西都好吃,為什麼?阿彌陀佛加持了。這個道理,我們從江本博士實驗裡曉得,恍然大悟了,一切都是阿彌陀佛,什麼不好東西到你面前都變成好吃,為什麼?你的意念把它變好了,你的意念是清淨的,這叫真心。心裡有嚴重的執著,這個心不行,這種心念佛不能往生,至少把執著要降溫、要降低一些。臨終那一念是關鍵,把執著徹底放下,臨終一念就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決定得生。這講一心。

  【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你看,這個心還得了!『攝』是包容的意思,包含的意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森羅萬象,不出一心,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六祖壇經》裡面所講的能生萬法。所以宇宙從哪來的?自己心裡變現的。怎麼變現的?起念頭就變現了。這前面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很多,你一動念,法界就現前,沒有分別執著,遍法界虛空界它就現前;起了分別執著,實報土沒有了,實報土變了。沒有起心動念之前,這個法界我們淨土宗講的,這是不得已用了一個名詞,叫常寂光土,這裡頭沒有形相,精神、物質現象都沒有,這是常寂光土。才動一念,常寂光土就變質,產生變化,變成實報莊嚴土;再一起分別,實報土又變了,變成方便有餘土;從分別再要起執著,那就變成六道輪迴。你要曉得,這個四土: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四土是一不是二,只是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產生變化。是不是這個土真的有變化?沒有,不是真有變化,所有的變化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你要把它放下了,除常寂光之外,其他土也都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換句話說,聲聞、緣覺、菩薩、佛沒有了,還有實報土。實報土會不會也沒有?理論上講可以,如果不起心不動念,實報土沒有了。但是諸佛如來到這個果位上的時候,他還起心動念,為什麼?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會回歸到常寂光,十方世界還有許多凡聖同居土,想幫他忙就幫不上了。這叫做什麼?這叫做大慈大悲,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無比的尊敬,叫「留惑潤生」,他最後那一品無明不斷,所以就保持著實報莊嚴土,在實報莊嚴土裡面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他留著那一品惑,不是為自己,是度眾生的,他有能力捨棄,他不捨,因為什麼?那不礙事,《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境界不可思議。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這個『體』就是一心。

  【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

  用『海印三昧』來做比喻。十法界依正莊嚴,你就曉得是『依妄念而有差別』,妄念除了之後,差別就沒有了,『唯一真如』。四聖法界是真如,六道凡夫也是真如,人天是真如,畜生、餓鬼、地獄還是真如,這是覺悟人所看的,遍法界虛空界唯一真如。古人有個比喻說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把黃金比喻作真如,比喻作真性,我把黃金造一尊佛像,這佛像是真如;把黃金造成一個小狗的像,這畜生是真如;把它造個餓鬼像,這鬼也是真如。黃金不變,像變,像變、性不變,它性是法性,性是真如,所以唯一真如。在十法界眾生,因為他自己執著,認為我這個身體是人身,那他就在人法界;他要不執著人身,他在一真法界。墮在畜生道裡面,他就執著那個身是他自己的身,他就真的變成畜生。真的是什麼?自以為是真的,其實他那個身還是法性身,《華嚴經》上我們常常細說這個事實真相。

  【華嚴經云。或現童男童女形。】

  『或現』是貫下去的。或現:

  【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

  這是八部鬼神。

  【隨其所樂悉令見。】

  『隨其』,其是眾生、是凡夫;『樂』是愛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講法身菩薩們,就是《華嚴經》講的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不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太小,不侷限在這一處,遍法界虛空界。在過去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都有緣,有緣眾生在受苦受難了,想求救的時候,這個菩薩跟他有緣,立刻就感到這個訊息,那你有感,感到訊息,他就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是自己我應該現什麼身,不是的,他心裡面所喜歡的人。他喜歡見佛,你就現佛身;喜歡見阿彌陀佛,就現阿彌陀佛身;喜歡見觀音菩薩,就現觀音菩薩身;喜歡童男童女,就現童男童女身;喜歡拜神的,拜神的就現神的身;這個世間真的,東北喜歡拜大仙的,就現大仙身。我們凡夫有分別,到那個境界沒有分別,你看全是佛菩薩示現的,慈悲至極。眾生他相信什麼就現什麼身,你才能度他。不信佛教,信基督教的,他就現耶穌身;不信基督教,信伊斯蘭教的,他就現真主身、現阿訇身,他喜歡。這才是事實真相,這才把法身大士與一切眾生的緣,我們看清楚了,我們再不疑惑了。當然眾生境界不相同,業障不相同。佛菩薩示現耶穌身把你帶到哪裡?帶到天堂,我們學佛的人心裡很清楚,欲界天,提升到欲界天。欲界天裡面,我們知道天主經常禮請佛菩薩到天宮來講經說法,天主是佛弟子,那你到天上去之後,不也變成佛弟子了嗎?是一不是二,最後才知道殊途同歸,都是回歸到法性。所以我們這些年來,在世界上與許多宗教接觸到,我們根據大乘教義,世界宗教是一家,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都是自性的化身;我們不要說佛,佛也是自性變化的。這是事實真相,《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

  現依報。所以要知道,法性隱現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要一起心動念,那不就變成凡夫了?哪有這個道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這個世間,他起不起心動念?沒有。他如果起心動念,那一定說說法四十九年,度了不少眾生,功德很大,沒有。佛最後告訴我們,他一生當中沒有說一句話,誰要是說佛說法,那叫謗佛,毀謗佛。佛一生沒說一句話,為什麼?凡夫說話都是從起心動念而說的,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說什麼?沒有說法,怎麼會說了那麼多,學生記錄下來成為《大藏經》,這不都是他說的嗎?他怎麼不承認?佛自己說了個比喻,我們現在想這個比喻,佛說他說法就像鐘鼓一樣,你看鐘鼓說不說話?不說話,人家去敲它,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就不鳴,這是佛說法。我們去敲這個鐘,敲這個鼓,鐘鼓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可是它就響了。四十九年隨別人敲,學生就把這些音聲,像現在用錄音機把它錄下來,錄下來留給後人,後人在這裡起了分別執著,佛這是冤枉,佛真喊冤枉,害了你們。幾個人懂?聽到這個聲音,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了,那你真的見性了。這在一開端,世尊就表演給我們看了,他不是從十九歲出去參學嗎?學了十二年,全放下了,那是教我們的。他要不放下,他所學的就變成所知障,那就受害,所知障障礙法性,不會見性。

  我們為什麼不能見性?佛講有兩種障礙,一種是煩惱,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就是你學得很多,你學得很多的時候,變成你自己的執著,分別執著,那個也不能見性。所以學了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你所學的這個東西都變成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你只要一接觸就明白,一看就懂,一聽就懂,一接觸就明瞭,叫後得智,它是智慧。可是你有分別執著在裡頭,那叫所知障,那不是智慧,我們現在講知識,知識障礙明心見性,智慧不障礙,知識障礙了。所以法相宗裡面教給我們,學教的要轉識成智,你才能見性。現在我們怎麼講?知識分子,他把智轉變成識,這糟了,你自性裡本來有的般若智慧,現在變成知識了。知識不能解決問題,決定不能見性,這些都不能不知道。

  【依此義故。名海印三昧也。】

  依這個意思,就稱它作『海印三昧』。我們講依正莊嚴,跟諸位講依報你好懂,這就是宇宙怎麼來的?森羅萬象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說這個現象,這是第一個用途。宇宙的起源佛說了,說得好,這是一念,「迷唯一念」,宇宙現前了。第二個作用:

  【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

  『華嚴』,這裡有很簡單的解釋,詳細在《華嚴經》經題裡面,那講得很多了。華是因,嚴是果,華嚴是因果。底下接著:

  【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這是華嚴三昧的宗旨,『廣修萬行』。我們迷失自性時間太久了,迷得太深了,佛雖然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也知道,可是回不了頭。你看佛講得多清楚,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成佛了。三種煩惱一起放下,我們在歷史上看是有人,最明顯的兩個人,釋迦牟尼佛真放下了,三十歲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了,煩惱障跟所知障全放下,成佛了。第二個人是中國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他一天也沒學過,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把他召到方丈室,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放下了,放下就豁然大悟,不放下是不會開悟的,說出自性的樣子。五祖忍和尚一聽,他真開悟了,不是開悟說不出來,他真開悟了,衣缽就傳給他。這是宗門裡面所謂上上根人,一聞不是千悟,徹悟,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轉凡成聖了,《華嚴經》上講的法身菩薩,初住以上,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說明是可以統統放下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誰都干涉不了。

  實在沒有辦法一起放下,佛教給我們,這三大類煩惱你一樣一樣的放下,也行,一樣一樣放。一樣也沒有辦法一起放下,那一樣裡面你把它分成幾分,先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這叫什麼?這叫漸修,這不是利根,這是鈍根,逐漸的放。譬如我們前面所說的,首先我們能將八十八品見惑放下,這入門,小乘證得初果,叫須陀洹。須陀洹的意思叫入流,你入聖人之流,你不是凡夫。在《華嚴經》裡面講,就是十信位初信菩薩,十信好比是小學,你上小學一年級,你正式上學,你是佛的學生了。八十八品見惑一品都沒有斷,像我們現在這些學佛的,我們在哪裡?我們在佛教幼稚園裡面,大班、中班、小班,我們在這裡頭,沒有上一年級;上一年級那就是轉凡成聖,小聖。這個小小聖也沒有脫離六道輪迴,但是剛才跟諸位說過,他絕不墮三惡道,人間天上往返不超過七次,他就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只要上了一年級,就知道,像小學一樣,六年你小學就畢業了,有期限的。佛法修學也是有期限的,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成阿羅漢;在《華嚴經》上講,就是從初信到七信這七個位次,這是大乘。斷煩惱,大乘跟小乘大概是差不多,小乘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大乘也講七個位次,初信、二信、三信到第七信,也是七個位次。

  沒有這個能力,那就要聽佛的話。聽佛的話,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這個福報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是無比的福報,此界他方什麼福報都不能跟你相比。為什麼?你聽佛的話,你這一生成佛,誰能比得了?連這些修大乘、修小乘的人都比不上。華嚴會上修行,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也只是圓教初住菩薩,向上,他斷習氣了,習氣慢慢的薄了。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佛告訴我們,凡夫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是佛自己說的,世尊為我們轉述,阿彌陀佛講,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他沒有說哪一土、哪一品,沒有說;沒有說,當然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不但是同居土下下品,在我們想像當中,一定也包括生邊地的菩薩,往生西方淨土邊地菩薩也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否則的話,佛一定說除生邊地以外,應該要有這個說法;他沒有這個說法,當然生邊地也包括在內,這可不得了!阿惟越致是什麼樣的菩薩?《華嚴經》裡面講的七地菩薩,這就說明凡是到極樂世界的,生到那邊,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可以說等於七地菩薩。華嚴會上這些菩薩比不上,他們初住距離七地還很遙遠。

  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福報沒人能比,華嚴會上佛菩薩都比不上。所以這個法門叫什麼?難信之法,真難信!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給我們作證明,怕我們不相信,必定要十方諸佛都來作見證,我們才相信。我們讀《彌陀經》,六方佛來作證,《無量壽經》十方佛來作證。其實《彌陀經》上也是十方佛,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他省略了,玄奘大師翻的《阿彌陀經》裡面就是十方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來作見證,這還能假得了嗎?這樣都不相信,那是自己業障太重,這不能怪別人。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超越八萬四千法門,超越無量無邊的法門,真正能相信的人有福了,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成佛了。什麼叫相信?不能依教奉行,那不是真信;真信,《無量壽經》、《彌陀經》最後那兩句,「信受奉行」,你真的將淨宗法門接受過來了。沒有奉行,那沒有接受;依教奉行,這真的接受了。

  依教奉行從哪裡做起?『廣修萬行,稱理成德』。《無量壽經》裡面一開端就教給我們善護三業,就是十善業道,「善護口業」,他把這個擺第一。你看,佛在一切經裡面,講善護三業都是把身擺在第一,身口意;《無量壽經》不是的,口擺在第一。這就是佛知道,眾生造口業太容易了,造口業太多了,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看到別人有過失的時候,不要批評。我們看到人有過失的時候喜歡批評,喜歡批評別人,你不是真信佛。所以說真信佛的人少,假學佛的人多。第二,「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是戒律,你得要持戒,五戒十善在家一定要做到;出家,沙彌律儀,至少沙彌律儀要做到,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這個做不到不行。這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的,你沒有做到是什麼?不相信,如果你相信,哪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信,不容易!最後教我們,「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善護意業是什麼?要把貪瞋痴放下;善護口業,要把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放下;善護身業,要把殺盜淫放下。你這麼去做,這就是「廣修萬行,稱理成德」。理是性、是法性,與法性相應這是德,法性這個理是道。

  底下一句教你發菩提心,因為這是大乘,大乘要普度眾生,像諸菩薩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他留惑潤生,他不去常寂光淨土,有能力證常寂光不證,留在實報土裡面。在實報土落戶,他不向上提升了,為的是什麼?這叫『普周法界,而證菩提』。證菩提是示現,證菩提就是證到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應以佛身得度就示現八相成道,這是舉一個。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為什麼只舉這個例子?成佛都能自在示現,其他的都不必說了,還有什麼做不到的?所以在示現裡舉一個最難的,最難的能做到,其他的都輕而易舉,用意在此地,我們要能體會。

  今天我們現在碰到這個階段,此時此地,此時是這個時代,此地是這個地球,多災多難。這個災難怎麼化解?我說一句實話,但是人不相信,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災難就化解了。你信不信?你要真正通達淨土五經一論,真正通達《華嚴》、《般若》,你會相信,你一點都不會懷疑。真學佛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二六時中,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在外面表現上來說,就是此地所講的廣修萬行,稱理成德,這個就是什麼?現在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就這個意思,要做出好的榜樣給人看。現在人不孝父母,我們把孝順父母做出來;現在人不尊敬長輩,我們把尊敬長輩做出來;現在人不相信人,我們把相信人做出來。這樣做,很多人說,會吃虧。那我再告訴你,諸佛菩薩絕對不會教給我們做一樁吃虧的事情,不會,諸佛菩薩教給我們的是無量功德藏。吃虧怎麼?錢被人騙了,被人騙了,布施給他,愈施愈多,無盡功德藏。我們顧忌這個、顧忌那個,這個也怕、那個也怕,結果怎麼?你布施的這個緣斷掉,你的錢就那麼多;你什麼都不怕,愈積愈多。顧慮這些幹什麼?官丟掉了,很多人怕丟官,官丟掉你也不怕,你所得到的會比做官得到的更多;遇到災難的時候不怕死,也許你壽命會更長。「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要求,自然感應道交。

  身體留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就是用它來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就幹這個的。這為誰?這為眾生,不為自己,這為正法久住。你還有懷疑、還有迷惑,就是你對於佛所講的這些道理你沒有參透,你才有疑惑,所以有疑惑也是正常的。如何破疑生信?那就不能離開經教了。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目的就是一個,破迷生信,然後果上講的是離苦得樂。迷破了,你開悟了,開悟是什麼?智慧現前,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真正是離苦得樂。所以佛法是智慧不是知識,這個道理要知道。佛法的修行是放下,不是擁有,擁有是錯誤的,為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現在所有的,那是你的福報;如果你覺悟了,覺悟應該你捨掉,這叫捨得,佛法叫捨得,你所得到的統統捨掉。捨掉之後,你得的是道,你得的是菩提,你得的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什麼都具足了,智慧圓滿了,德能圓滿了,相好圓滿了,福報圓滿了,圓滿就是沒有一絲毫欠缺。真的圓滿,得大圓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