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妙住比丘章  (第二集)  19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5-0002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倒數第三行,第二句看起。我們將經文念兩句,對對地方。

  『憶持微妙法句身雲,趣入無邊法門教海。』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別中的第二句。說的是聞法,第一句是見佛,第二句是聞法。「憶持」,憶是心裡面記念著,記憶;持是保持而不失去,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念茲在茲,心裡常常念著佛所講的這一些道理,一些修學的方法。修學,諸位必須要把這個名詞術語搞清楚。這兩個字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不僅是這一生,生生世世,我們全部的生活,包括在這兩個字當中。我們生活當中,犯了一些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那麼修行,依靠的就是佛的教誨,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如果你記不住,你的標準就失掉了,所以一定要憶持。憶持的方法無過於背誦,經典一定要背誦,那麼經文太長,我們學佛的同學,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背誦,你只要多念,念久了、念熟了,自自然然就會背誦;能背誦,你才能做得到憶持。

  「微妙法句身雲」,身雲這兩個字是比喻。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前面曾經說過,這個真相是非有非無。為什麼說非有呢?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所以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非有。為什麼又說非無呢?非無就是它有幻相,不能說它沒有相。像我們作夢一樣,你不能說夢沒有,你也不可以說夢是有。夢確確實實沒有,但是夢中的境界,你也很清楚,醒過來之後,記憶猶新,你不能說它沒有。所以事實真相是非有非無,世、出世間法皆是如此,所以用身雲來比喻。這個身是比喻有,雲是比喻無,非有非無。佛法也是非有非無,因此佛法也不能執著,這是《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就是佛法。捨,不是說不要它,是叫你不要執著。你要把這個捨看作不要了,那你就錯了。我們一定要它,但是不能夠執著它。那麼你修學佛法,你本著這個原則就不錯了。「憶持微妙法句身雲」,常常想著佛法,佛法教給我們是些什麼?

  下面一句非常重要,你能夠憶持算是不錯了,能不能得受用呢?不見得。真正得受用,那就講要修行,要依教修行。前面僅僅是把佛的教誨牢牢的記住,永遠不會忘記,一定要把它落實在生活上,你才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底下這一句,是講的受持。

  『趣入無邊法門教海』,「趣」是趣向、是學習,我們今天講學習;「入」是入門。趣的人很多,入的人不多。我們循著佛法這個方向,佛法的原理、原則,佛法的目標去修學,這個人很多很多,幾個人入了門呢?什麼叫入門?佛法裡面講證果,入就是證的意思,怎麼個證法呢?譬如佛在經上講,布施可以度慳貪,你在學布施,是不是把這個慳貪的心,真的斷掉了?果然斷掉了,你就入了。你修布施是趣,慳貪斷掉,你入門了。如果你修布施,慳貪的心沒有斷掉,那你沒有入。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就可以想像得到了,佛所說之法無量無邊,最重要的就是要趣入。

  大家今天都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目的是希望求生淨土。我們念佛發願,這是趣。真的得生淨土了,那就入了,你就入彌陀願海。你要是修而不入,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一個生死凡夫。所以趣入才是真正的成就,才是真正的受持。所以受持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很廣,並不是說我們接受之後,天天去讀誦,這就叫受持,讀誦不叫受持,只是讀誦而已,要把它做到,才叫做受持。這個做到功夫裡面,有淺深不同。如果不照佛的教訓去做,那實在講就不是佛的弟子了。依照佛的理論、方法去做的人,縱然功夫淺,也算是善知識,為什麼呢?正知正見,你親近他,決定有利益,而沒有損害。我們世俗人講,他是正人君子,他入得淺,沒有關係。

  如果是邪知邪見,他入得很深,我們講他的學問很深,他讀的東西很多,看的東西很多,非常淵博,有學問,但是沒有行持、沒有道德,依舊還是自私自利,那麼這樣的人縱然是深,我們也不能夠親近。為什麼呢?親近他,受害多,得利益少,得不償失。因此佛在經教裡面教給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不能親近惡知識。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親近惡知識呢?惡知識他也有智慧,邪知邪見,他也有辯才,他也有福報,很能迷惑人。初學的人對於這個邪正、真妄,沒有能力辨別,往往一接觸,就被他誘惑了。這個在我們現前社會,隨時隨處都能夠見得到。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遵從佛的教誨,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你才能夠趣入。

  那麼「趣入無邊法門教海」,這才得究竟圓滿。但是諸位要知道,這不是我們能做得到的。我們初學,正所謂是薄地凡夫,煩惱、業障、習氣很重,我們今天能做得到的,只有一門深入,決定求生淨土,這才能解決問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了,再去修學無量法門。所以四弘誓願,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只需要完成前面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叫你發心,你一定要發這個大心,普度一切眾生,發這樣的大心。那麼你的心跟一切諸佛如來的心願相同,諸佛如來有能力普度眾生,我們今天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沒有心,心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的能力比不上他,智慧比不上他,但是我們有心有願,心願跟諸佛如來,絕不遜色,跟他相同。

  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所有一切法門,都是說要斷煩惱才能夠證菩提,才能證果,也就是此地講的趣入。你不斷煩惱,你就沒有能力趣入。要趣入,一定要斷煩惱,這個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斷煩惱,實在講就不容易。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理上講是平等的,在事上講,的確不平等,我們沒有能力去修學。

  念佛法門它的殊勝,就是它不需要斷煩惱,你也能成就,這就叫做帶業往生。可是帶業,諸位要知道,是帶過去的業,不是帶現前的業。過去什麼時候呢?昨天過去了,昨天以前的那個業可以帶,今天的業不能帶。那麼換句話說,從今天起,我們決定不能造惡業,一定要努力去做斷惡修善的工作。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將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做為增上緣。諸位在《無量壽經》都念過,經上佛講的時候,當然最重要的,主要的修學綱領,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但是助修的,佛說了,要大修功德,要積功累德,我們才能成就。積功累德一定要隨緣隨分,盡心盡力去做,那個方法非常之多,要懂得善巧方便。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第一個殊勝就是壽命無量。佛無量壽,那我們自己也是無量壽,有足夠的時間來修學無量法門,這個四弘誓願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不是不學,先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去學。現在學不得,現在一學,就搞亂掉了,連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了了,那就非常可惜了。現在是一門深入,專求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有許多人懷疑,好像念佛這個法門太簡單了,這一部經能成就嗎?如果你要遇到這些人來質疑,你聽了這個話了,好像是蠻有道理,你就起了疑惑了,人家再勸你,你一定要去讀《般若經》、讀《方等經》、讀《法華》、《涅槃》,讀這些大乘經。人家說的也沒說錯,雖沒有說錯,但是不契機,我不是這個根器,我煩惱、業習很重,要讀這麼多經典,心就散亂了。那麼這個一心不亂,你是決定不能成就。諸位要曉得,一心不亂,你才有把握往生,決定往生。你要沒有到一心不亂,你能不能往生,是個未知數,那要看你臨命終時遇的緣如何了。遇緣殊勝,可能往生;遇的緣不殊勝,那可能就不能往生。

  我們自己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把握往生,那你就要留意了,決定一門深入。這個世間一切境緣要放下,不可以放在心上。我們知道同修當中,也有修得很好的。有一些人來告訴我,他修的不錯,他對某人還有成見,我說這就完了。修的不錯,對某人還有成見,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你就不能往生了,你這個往生上面打了好多問號了,這些都要放下。他對我有恩,我感激,我不能把感激放在心上,我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他對我有怨,我也不要去恨他,也不要去討厭他,把他忘的一乾二淨;總而言之,一切時、一切處,你要保持心的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往生的第一個條件,心淨則土淨。有絲毫憂慮、牽掛,就是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障礙不在外面,障礙在自己。實在講,都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外面什麼力量都不能障礙你。外面人來侮辱你,來陷害你,你若無其事,你就沒有障礙了。你要遇到這個境界生瞋恚心,還要生報復心,那你障礙就來了。所以說世、出世間一切法,要統統放得下,排除菩提道裡面一切的障礙。然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再廣學多聞,圓成佛道。所以四弘誓願末後兩條,到極樂世界才成就,這個作法就對了。

  第六句是『觀察善友威儀法式。』清涼大師雖然將這兩句,六、七兩句,給我們解釋的是思前觀海。實在講呢?這兩句是我們重要修學的綱領。「觀察善友威儀法式」,式是樣子。世、出世間做學問,過去成功的這一些大德們,他們修學都有一個模式,換一句話說,都有一個樣子擺在那裡效法。譬如說我們要雕刻佛像,一定選擇一尊佛像,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照它這個方式來雕,雕的跟它一模一樣,是雕的比它更好,怎麼會比它更好呢?他那個好處,我們完全學習,他那個地方還有一點瑕疵,有一點缺點,我們把它避免,那麼我們後面所造的像,一定就勝過前面,越是後面越進步,所以總要找一個模式,我們修行人也是如此。

  我們雖然依靠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還要找一個修行的榜樣,照他那個樣子來學習。通常我在海內外勸勉同修,是以阿彌陀佛為榜樣,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這個樣子在那裡呢?不是塑的這一尊像,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你能夠把《無量壽經》,字字句句記熟了,都能記住,每一句的意義,你都透徹了解了,然後你能夠依教奉行,你就是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最好的榜樣,釋迦牟尼佛讚歎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能觀察阿彌陀佛的威儀法式,那裡錯得了呢?決定成就。你們想一想,阿彌陀佛有沒有貪心?阿彌陀佛有沒有瞋恚?阿彌陀佛有沒有嫉妒?阿彌陀佛有沒有跟那一個人過不去?你要多想想,要學的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你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那將來你到那裡去?一定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樣子好。

  善財童子在此地這一句話,是教我們觀察善友。前面的善友,第一位是文殊師利菩薩,第二位是吉祥雲比丘,第三位是海雲比丘,都是我們好榜樣。往後去一直到普賢菩薩,這裡面總共講了五十三位善友,個個都是我們的好榜樣。如果諸位看到這麼多人,這麼多榜樣,也不曉得跟那個學好,也是眼花撩亂,我們可以就近找一個榜樣。就近的榜樣,這是佛門裡面大家都公認的—印光法師,是我們的好樣子。印光法師一生,他自己的修持,他教化一切眾生,總綱領、總原則,就四句話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這四句話,我不要詳細講解,四句話的意思,無盡的深廣。我們果然把這四句話學到了,你真的就是學印光法師,你也真正是學了大乘菩薩法門了。昨天我在電視台裡面,錄了一個帶子,就是講這四句。這個帶子很快就會出來,希望諸位同修要認真去聽一聽,那麼在此地就不耽誤時間,要學印光法師。

  那麼在家居士,實在說,過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是我們很好的榜樣。你看看他老人家一生威儀法式,給在家人作了一個好榜樣。沒有私心,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對於後學,真正的照顧,真誠的教導。只要你肯學,絕沒有吝法的這一些事情,盡心盡力教導你。所以在家、出家,我們要找一個好榜樣,我們向他學習。這個是修學不能缺少的手段。

  下面一句是『游泳甚深法海漩澓。』這一句是講你趣入的深度。用這一句話來比喻,含融在佛法大海之中,你所得的無限的深廣。換一句話說,你有大教的依據。教是教學,《無量壽經》是大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度生第一法門、第一經典,這是大教。《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內容跟《華嚴》沒有兩樣。《華嚴》的分量太大,不容易受持,《無量壽經》經文少,只有一卷,便於受持,內容跟《華嚴》完全相同。那麼你有教作依據,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還有修學的模式。剛才我介紹了,你不取阿彌陀佛作模式,你取印光法師作模式也很好,有個榜樣,這樣修學就容易成就、容易深入,才能夠深入無量無邊的法海。

  『普遍趣入虛空法界』,末後這三句是說的成就。清涼大師說:『通明證理治障,攝法觀修』。每一句都是綱領,每一句都是原理原則。他這十句是後後勝於前前,越往後面去,意思越深、越廣。像上樓一樣,這個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最後是第十層。第十層一定包括前面九層,第九層不一定包括第十層,第十層一定包括第九層,沒有下面的基礎,決定沒有上面的成就。那麼換句話說,沒有趣入觀察含融的這個基礎,你就沒有辦法普遍趣入虛空法界了。這一句就是我們常講的,證得一真法界了。也是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這一句就是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也是這一句的境界。

  這個境界,我們凡夫很難體會。經中常講不可思議,不但說不出,想也想不到。到底是一樁什麼事情呢?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你就普遍趣入了。整個虛空法界是自己一個人,這是事實,這是真我。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證得呢?我們有個很錯誤的觀念,認為我,這個身體就是我,身體之外,不是我,我們錯在這個地方。所以累劫的修行,都找不到自己本來面目,這禪宗的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遍虛空、遍法界是自己。這個意境很難懂,這個意思、境界是不好懂的。我們不得已用作夢來作比喻。

  諸位都有作夢的經驗,你能從這上得到一點消息,經文裡面講,諸佛菩薩的境界,你可以稍稍體會到幾分。我們作夢,夢中好像跟現前的環境差不多,夢裡頭有我這個人,也有見到其他的人,也有山河大地。那麼當你醒了之後,你可以仔細的去思惟、去觀察,這夢從那裡來的?夢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的,能變現的是你的心,所變現的是境界。夢中所有的境界,都是你自心變現的,換句話說,夢中那一樣不是自己呢?夢中我這個人是自己,夢中別人還是自己,夢裡面山河大地、虛空還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找不到一樣東西了。正是佛法裡面所謂全妄即真,妄是講相,整個夢中境界那個妄相,就是你的真心。全真即妄,真心沒有形相,它能夠變現出形相。我們真如本性沒有相,但是它能夠變現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一切眾生,都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除了自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個境界就是普遍趣入虛空法界,也是我們佛法裡面講,證得法身了。法界就是法身。

  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證得法身,就是不承認身外的境界是自心變現的,不承認,這是障礙。那佛菩薩跟我們不相同的,佛菩薩承認、肯定,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心變現的。所以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淨的,他的心是無染污的,道理在此地。這是講證得法界了,證得法身。證得法身之後,你所有一切的煩惱、業障、習氣統統沒有了。

  『淨治法眼所有翳障』,這個「翳障」是什麼呢?妄想、分別、執著,用這三句就把你無量劫來,所有的業障、習氣都包括了。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執著,見思煩惱;佛將煩惱分為這三大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普遍趣入虛空法界,那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境界。當然,你的見思、塵沙煩惱統統盡了,無明也破了幾分了。這就是「淨治法眼所有翳障」。「翳障」是比喻,「法眼」是形容自性的般若智慧。虛空法界裡面,一切的真相,我們今天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瞭了,你不再迷惑了,這叫法眼。

  末後一句,『捃拾善友所集法寶』。「捃拾」是採取的意思,採集的意思。「善友」是過去的諸佛菩薩,他們講經說法的這一些資料,普度眾生的資料,你也可以去收集。其實這個捃是形容、是比喻,不是真的去收集。你一接觸,你就明瞭,你就開悟了,成就圓滿的後得智。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在因地,他就是這個修行方法。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這個意思。但是世間善人所講的,無非是從事相上、即相上來說的。而佛菩薩所說的,是從理體上來講的,這個意思更深、更廣。法藏比丘接受他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的教導,自在王佛為他說法一千歲。又將十方諸佛世界,這裡面的理事因果,展現給他看,讓他在這個裡面選擇,讓他在這個裡面去採取,諸佛世界的優點,捨棄諸佛世界的缺陷,造成西方極樂世界。他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憑空想像造成的。那麼在此地這一句意思很深,教給我們,你成佛、成菩薩,將來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那個模式不需要自己去思惟、想像、研究,不需要,為什麼呢?一切過去諸佛菩薩模式都在,你一看、一聽都明瞭了,就採取這個老方法就行了。佛佛道同,你看多省事。自己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再加上諸佛菩薩現成的模式,你說這個多自在!那裡要操一點心呢?觀自在是這麼成就的。

  我們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譬如講經,一般人說,講經很辛苦、很累。其實不然,不講經的時候很辛苦、很累;講經的時候,快樂、自在。如果你智慧開了,你煩惱斷了,智慧開了,你看講經說法,不要自己操一點心,拿著佛菩薩這個經典模式展開來,照做就是了,照說就是了。用不著自己準備,用不著自己思考,用不著自己再去搞什麼材料,沒有那麼麻煩!釋迦牟尼佛現前的東西在此地,拿來用就好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末後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這一樁事情,我們應當要知道學習。好,再看下面這段經文。底下這一段,是依教趣求最後的一段。他這裡又分三小段,這個是最後一段。

  【如是作意】

  這一句話是結前生後,總結前面所說的,總結前面,這是思惟善友的教誨。

  【漸次南行】

  遵循善友的指導,去參訪妙住比丘。

  【至楞伽道海岸聚落。】

  妙住比丘修行的道場,他找到了。

  【觀察十方,周遍求覓妙住比丘。】

  他到楞伽道海岸聚落這個地方,仔細去觀察,周遍的去尋求,找這個妙住比丘。

  那麼下面經文,這是第二段。第二段是:

  【見敬諮問。】

  見到了,見到妙住比丘,然後向他請教。這個經文很長,但是這一段經文不難懂,很好懂。你看他見到的,他所見到的妙住。

  【見彼比丘在虛空中,經行來往。】

  這一句是總說,它的意思前面說過,怕今天有初來的同修,前一次沒來沒聽到,必須要補充幾句,略說一說。這個在虛空中,並不是真的在空中,諸位一定要清楚。虛空是代表什麼呢?空有兩邊不住,這個叫虛空。如果在虛空當中,他還住在空,他還是落在兩邊。這個虛空就是講的中道。

  『經行往來』,是講他的生活活動。這一句就顯示他的名號裡面所含的義趣,他叫妙住。我們凡夫不妙,我們凡夫住有,你看你心裡面妄想、執著、憂慮、牽掛太多太多了,這是你住在有,不妙!六道裡面,高級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他連身都不要。他住在那裡呢?住在四空天。佛給我們講六道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身體都不要了,色就沒有了,無色界,這是六道裡面高級凡夫,他住空,無色就是空。小乘阿羅漢入偏真涅槃也是住在空,所以在大乘教裡面,世尊常常責備他們,喝斥他們,這都不妙。所以凡夫、二乘住都不是妙住,大乘菩薩就妙住了,空有兩邊不住。你看這個比丘在虛空中,這是不住有;經行來往,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這就叫妙住。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能學會這個本事,那你就得大自在,你真正得到幸福美滿了。

  下面這些經文,總共有十一句,這十一句是妙住的殊勝功德利益。只要你能夠空有兩邊不住,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你一定得到這樣的感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第一:

  【不思議數】

  這個數量太多了,不可思議,算不清!

  【諸淨居天與宮殿俱】

  這個『淨居天』是第四禪。四禪,佛跟我們講,四禪是非常特殊,是凡聖同居土,四禪有九天,其中有四天是凡夫,有五天是聖人,小乘三果聖人在這個地方修行,阿那含在這裡修行,所以這個我們稱他作淨居天人。他有宮殿。

  【於虛空中恭敬合掌,發弘誓願而為供養。】

  你看淨居天人照顧你,這些人不是凡夫是聖人。他們證得了位不退,決定不會退到凡夫,這個小乘初果就不退凡夫位了,何況是三果?這是說明,這一些聖者發願來擁護你,這個供養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加持、保佑、照顧、幫助你。你雖然看不到,冥冥當中,他時時刻刻不離開你。如果你在苦難當中,有的時候他就現形,變化著來幫助你。諸位看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虛老和尚發願朝五台山,那個時候他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要拜三年多才拜到。路上受盡了艱苦,遇到冬天寒冷,沒有吃的,連水都找不到。文殊菩薩變成一個乞丐,在路上碰到了,照顧他。他問那個人,請教他叫什名字,怎麼稱呼?他告訴他叫文傑,是個要飯的,常常在這一帶討飯。虛老和尚好像是兩次見到他,他告訴虛老和尚,他住在五台。以後他到了五台山,到處去打聽文傑這個人,人家告訴他,那個人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這才曉得,時時刻刻佛菩薩在旁邊照顧你,你真的有困難的時候,他就會幫助你。第二句:

  【不思議數諸梵天王】

  這大梵天王,我們娑婆世界裡面,地位最高、權勢最大的是大梵天王,統領娑婆世界的。不思議數這些大梵天王見到你,

  【曲躬合掌,出妙音聲,以人間法稱揚讚歎而為供養。】

  大梵天王供養你。這不是世間的國王、總統,那個不能跟他相比。此地妙住比丘在這裡顯示,你要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妙住,你就得到這一些聖賢天龍護法時時刻刻來加持你,來幫助你。由此可知,修行人一定要懂得妙住世間,你才真得自在。空有兩邊都不能住。那究竟怎樣空有兩邊都不住呢?下面經文會說到,這才是一個開端,略說說他所得的殊勝的感應,不可思議的果報。第三句:

  【無數千萬欲界諸天及諸天王】

  這個欲界天是六欲天。大梵天王是色界天,無色界天裡面沒有天王,他身體都沒有,形象都沒有,所以那個地方沒有天王,色界天就有天王。色界天、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這一些天王,

  【恭敬圍繞,滿虛空中布天華雲,雨天華雨,作天伎樂,出妙音聲,無數繒綺寶幢旛蓋,種種嚴飾,悉遍虛空而為供養。】

  這是欲界六層天的天主,四王天、忉利天,一直到他化自在天。這一些天王對於菩薩五體投地。菩薩所行的,高出他們太多太多。剛才說欲界天王,色界天王,乃至於二乘聖者,他們都沒有辦法做到妙住,不是住空,就是住有,他怎麼能不佩服?他自己也想做,做不到。諸天天王做不到,是因為煩惱沒有斷,沒有辦法離開有,他有煩惱障。二乘聖者做不到,他有所知障。所以雖然不住有,他住空,沒有辦法脫離二障。所以這些色界天、欲界天王,都來恭敬供養。向下,這是講八部鬼神,我們佛門講護法神。護法神護持。

  【復有無數諸大龍王,於虛空中興不思議沈水香雲,普遍虛空,震雷激電而為供養。】

  你看看某一類,他都是以他這一類之中,最殊勝的來供養菩薩。龍,龍的種類非常之多,有天上龍王,有天龍,地底下也有龍。我們一般講龍,都是水中之龍,海裡頭有龍,河裡面有龍,乃至於從前井裡面都有龍。龍在畜生道裡面,善於變化,能大、能小,能夠呼風喚雨。這個地方是講的天龍,我們常講天龍八部。第五句是:

  【無量不思議數諸夜叉王】

  『夜叉』是鬼道裡面的一種,他們都是歸四王天統轄的,是四王天的部屬。王就是首領,這一類當中的首領,夜叉裡面的首領。

  【各以眷屬周匝圍繞,恭敬守護而為供養。】

  這一些夜叉,你看看平常他們是很兇惡的鬼,但是對於一個修行人,他尊敬,不但不害你,來保護你。

  【無量不思議數諸羅剎王】

  羅剎鬼的首領。

  【與諸眷屬,其形長大,甚可怖畏,咸起慈心,親近瞻仰而為供養。】

  你看夜叉、羅剎,這是餓鬼,他們都來擁護了。鬼王,這一道裡頭地位最高,權力最高的這個鬼王,都來擁護你,都來護衛你,那其他的小鬼更沒有話說了!所以一個真正發心修道,你不要害怕。

  昨天晚上有個同修,他說大概有什麼東西,常常在他的身邊,他感覺到很恐懼。我叫他念觀音菩薩。他說我念,我說你沒有真念,你沒有真正相信觀音菩薩。真正相信,真正念佛,自然有天龍八部會護衛,這一些妖魔鬼怪不能貼身。他為什麼會貼身呢?因為你不相信佛菩薩,口裡念的阿彌陀佛,念的觀音菩薩,心裡面對這些妖魔鬼怪還有很恐怖,有這個念頭,那你就不行了,你對佛菩薩就沒有信心了。對佛菩薩有信心,所有一切妖魔鬼怪現前,決定沒有一念恐怖。為什麼?知道諸佛護念,天龍八部鬼神保護你。妖魔鬼怪縱然現身,他也無可奈何,你何必怕他呢?這是學佛同修怎樣在菩提道上避免這些魔障,應當要明瞭的。對於佛法、對於佛菩薩的威神,深信不疑。你看這經上講的這麼清楚,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如法修學。第七句是:

  【無量阿脩羅王,興不思議摩尼寶雲,放大光明,遍滿虛空,雨種種寶,莊嚴照耀而為供養。】

  這個經文都很好懂。『摩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隨意的意思。這個摩尼,你想要什麼,它就會變現什麼,類似西方神話裡頭神燈,你要是拿到手,那你什麼都可以得到,佛法裡面講摩尼寶。你要得到摩尼寶,你一切都能稱心如意,這是阿脩羅王以不思議摩尼寶雲來供養。

  【無數迦樓羅王作童子形,諸妙采女之所圍繞,起大慈愍,無殺害心,恭敬合掌而為供養。】

  『迦樓羅王』,我們中國翻作金翅鳥,叫大鵬金翅鳥,這也是八部鬼神裡面的一種。他變作童男、童女的形狀,來供養修行人,供養妙住比丘。

  【無數緊那羅王拊擊眾樂,演出種種微妙音聲,復以種種稱法言辭歌詠讚歎而為供養。】

  『緊那羅』,是帝釋天的樂神。這個樂神就好像是什麼呢?像我們現在這個國家裡面,總統府裡面的樂隊,這個樂隊裡面的隊長、總指揮,這個就是緊那羅王。緊那羅王是帝釋天,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他這個樂隊裡面的隊長,所以他用這個音樂來供養。

  【無數摩睺羅伽王持不思議上妙微細天諸衣服,親近隨逐。周迴布列而為供養。】

  『摩睺羅伽』翻成中國意思叫大蟒、蟒蛇,叫大蟒,他也是八部鬼神之一。我們在佛門裡面,他皈依三寶之後,他是佛門的護法神。他們是以最好的衣服來供養,天衣。末後一句:

  【無量主海神作諸伎樂,嘯和雅音而為供養。】

  末後這一句『主海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海龍王。我們台灣同胞供奉的媽祖,媽祖是海龍王,主海王。他也以這個伎樂表演。這個『嘯和雅音』,明清《大藏經》裡面,不用這個字,用「出」,出和雅音而為供養。但是這兩個意思,都能夠講得通,兩個字的意思都可以講得通,我們依義不依語,就可以了。

  這一段經文裡面,含著有很深的意思,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佛藏經裡頭,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出家的人應當一心行道,專心行道。我們前面也曾經講過,出家也算是世間一種行業,我們選擇這個行業,自己一定要曉得,這個行業幹的是什麼。這是印光法師講的敦倫盡分。倫,就是一類一類的,我們出家這一類,這一個行業。分是本分,我這個行業,我的本分是幹什麼的,你不能不知道。我們用什麼作標準呢?用釋迦牟尼佛作標準,他一生所表現給我們看的,就是最佳的榜樣。從他一生的行誼,我們真正體會明白,佛門當中所說的,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

  那麼出家這個行業幹的是什麼呢?弘法利生。釋迦牟尼佛他所表現的,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十九歲到三十歲,是自己修學的階段。成道之後,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休息過,天天在講經說法,以說法這個方法,利益一切眾生。佛知道,要想真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講三界都苦,怎麼樣幫助眾生真正離苦得樂?那麼你就要曉得,眾生之苦從那裡來的?樂從那裡來的?苦是從迷來的,迷失了人生宇宙的真相,所以他的思想、見解、言行全都錯了。錯誤的結果,就是苦報,苦是這麼來的。樂從那裡來的?樂從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麼你的思想、見解、言行,與真相相應,你沒有錯誤,你結果當然就得樂了。

  佛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一定要先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呢?講經說法,開導一切大眾。這是出家人的事業,出家人除了這個事,沒有別的事。所以佛在經上教我們,應當一心行道,隨順發心。隨順佛的教法,佛教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何況釋迦牟尼佛表演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決定不能夠想著衣食,想著我明天日子怎麼過?不要想這些。為什麼不要想呢?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你想這些幹什麼?你如果一心行道,你心裡頭還摻雜著想著我的衣食,想著我明天日子怎麼過,你的心就亂了,你的心裡面就雜了,你是用雜亂心修行,用染污心修行,你怎麼能得到果報呢?不但果報得不到,連開悟也悟不了。所以絕不想明天日子怎麼過,明天沒有飯吃,護法神的責任。明天真的是我要凍著了、餓著了,那護法神他幹的是什麼事?這個事情是他管的。他要是不管,用現在法律—徹職查辦,這都是事實。他一定會管的,所以我們操這個心幹什麼呢?

  何況佛在經上講,我們出家人縱使出家人再多,整個世界人都出家了,都不要從事生產事業了,我們生活能不能過去呢?能,佛講了,如來白毫光中,如來頂端這個白毫,白毫光中無量的光明功德,這裡面佛曾經發了這個願,這個白毫光中,留一分功德,供養末世出家弟子。讓他們的生活事事所需,就是衣食、臥具、飲食、醫藥,決定不會缺乏。佛曾經發過這個願,我們相不相信佛呢?護法神發的這個願,我們相不相信護法神呢?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真的在辦道?真的在辦道,他們就真管;如果假的辦道,他們就決定不管,讓你自己去搞去,所以一定要真正去辦道。

  《菩薩本行經》裡頭也說,佛以諸天,像這個妙住比丘,以我們眼光來看,他就是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裡面,跟我們解釋的諸佛,就是講的分證佛,也就是講的,《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些人都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妙住比丘他是第三住,第三住的時候,四十一品無明破三品了。初住破一品,二住破兩品,三住破三品,已經破三品無明。你看看這一段裡面,一開端講的是淨居天人,然後跟我們講的大梵天王、欲界天王,這些人這麼多的供養,這一些諸佛與大菩薩,他們接受這些供養,也把這個供養分給初學的比丘,供養後世的弟子,不會缺乏。

  凡是自己去化緣,自己去乞討,都是不相信佛菩薩,那有什麼辦法呢?你才曉得,信佛多難!多不容易!我當年學佛出家,受了戒之後,我出家兩年才受戒。受戒之後,到台中見李老師,老師見我第一句話,就是你要信佛。我學佛學了那麼多年,出家受了戒了,還在教佛學院,他老人家跟我講信佛。真的,信佛不容易,信佛就是一切奉獻給佛,自己這一生當中,完全都是佛菩薩照顧的,自己不操一點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統統是佛菩薩照顧你。我們在這個裡面,一定修清淨心。逆境不生煩惱,不起瞋恚;順境不起貪愛,保持清淨平等,知道都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關懷照顧,我們怎麼會不歡喜呢?什麼樣的境界,裡面都生歡喜心,這個是得大利益。

  所以我們看妙住比丘這一段經文,你要能生起信心。所以這一段經文在此地含義很深。這是善財童子參訪妙住比丘,所見到的環境,見到天龍八部、護法對他的恭敬供養,這一句話就總結了。下面,這就是他禮敬了。下面經文是禮敬。禮敬之後,這是禮節,見面總要行禮。禮節之後,再向他提出請教。那麼妙住比丘對善財的開示,實在講,就是對我們的開示,教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妙住。果然契入這個境界了,那麼我們自己一定也得到諸佛護念,也會得到八部鬼神的恭敬供養,這是一定的。我們雖然不希求,那是他們的職責。我們不求,他一定是照做。不是說我們不求,他就不照顧我們,沒有這個道理。反之我們求他的,那他就不會照顧,為什麼呢?你這個心不清淨,你有求的心就不清淨了,巴結佛菩薩,巴結鬼神,希望對我好一點,這種心就糟了,這是凡夫心,不是清淨心。清淨心自然感應道交。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