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十一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1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面,倒數第五行,末後一句看起。第二十三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以具足威力陀羅尼光明,普攝無數品。】

  從這一句開始。這一段總共有十一句經文。第一句是總說,後面十句是別說。而別說裡面第一句是聞持,就是聞法,聽經聞法。往下都是屬於義持。在義理上,我們一般講開悟了,明白了,確確實實將境界轉變過來。所以受持,讀了這一段經文之後,才了解受持的深義。經文我們已經說了四句,今天這是第五句。『以具足威力陀羅尼』,清涼大師在註子裡面告訴我們:

  【普攝在懷,方有威用。若約所詮而明攝者,即以威力攝諸眾生,同九地中威德總持。】

  九地菩薩,四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第九個位子都是法師地,我們講作師,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大眾的前面。老師一舉一動都是一切眾生的榜樣,都是社會的表率。那麼這個地方『威德總持』,就有這個意思在裡面。所以清涼大師說:『普攝在懷』,就是你心裡面,常常想念著要教化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心裡頭要常有這一個願望,這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為一切眾生的表率。當然菩薩發這個願沒有問題,我們凡夫發這個願,固然是很好;而實際上,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來做到,這個必須要想得到。

  如果從理上講,每一個眾生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當然薰習很深厚的善根,這從理上講沒有問題。所以佛在本經跟《圓覺》上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說的話都是老實話,絕對沒有過分,本來成佛。雖然本來成佛,你現在不是佛,你現在是道道地地的苦惱凡夫,這那裡是佛呢?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佛說了,都是以妄想、分別、執著才變成這個樣子。妄想、執著越嚴重的,就越往下墜,在十法界裡面就往下墜。妄想、分別、執著輕的,那就往上升。上面有四聖法界,下面有六道輪迴。六道裡面,又有三善道跟三惡道。怎麼造成的呢?全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佛講得很簡單,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功了。禪宗裡面講,你就明心見性了,你就見性成佛了。

  現在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就是放不下。很想放下,越想放下,那個妄想越多。好像在沒想學佛,沒想放下,好像平常還沒有什麼妄想。越是想好好的學佛,越是想認真放下,那個妄想、分別、執著就越多。這是什麼道理?實在說,你沒有想的時候,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那麼多,沒有發現。因為你這一想,我要想靜下來,才發現有這麼多。不是說你學佛,學了這麼多妄念,學了這麼多妄想,不是的。學佛怎麼會增長妄想呢?是因為學佛,是因為要想修定,才發現有這麼多的麻煩。由於妄想、分別、執著這麼嚴重,於是樣樣事情就不見得會稱心如願了。所以發心的人多,成就的人希有,這些都是事實真相。

  發心作師,就是我們講,發心弘法利生,來學教,人是不少。有同學們聽說,我在新加坡教學,就都來找我。我今天藉著這個機會跟大家說明白,不要找我,找我沒有用,為什麼呢?我是教員,不是校長,我沒有權力,取那一個人,不取那一個人,我沒有這個權力。我只是到時候,他通知我那一天去上課,幾點鐘下課,我就聽這個。這個班裡面的行政、人事,我什麼都不管,沒有我的事情。所以對於學生,招考學生,我沒有權過問。但是他們的政策我知道。這個班名額很少,從底下一屆起,時間延長一個月,就是四個月一期,一年辦兩期,四個月一期。一期正科生是十個人,旁聽生是二十個人。從第三屆起,採取這種辦法。那麼到第四屆,正科生就是從第三屆旁聽生裡面選十個,再招二十個旁聽生。每一屆是三十個人,正科生是這麼來的。而選拔學生的條件,第一優先,是現任的佛學院院長、副院長、教務主任、佛學陀的老師,他們是第一優先。第二優先是寺院的住持、方丈、監院、知客,他們是第二優先。

  那麼諸位同學要參加,最好你先到佛學院教三年書,以佛學院的老師去申請,好像就有可能。如果你不是佛學陀的老師,那個報名的人很多,他老師先選,選不到你。為什麼要這樣限制呢?這個班成立不容易,護持的人也不容易,我們是希望將來講經弘法的人多,越多越好,才能把佛法普遍的宣揚。所以這個班訓練出來,一定要講經,你不講經,那多可惜呢?你把別人的名額佔到,這個是有罪過的。一定要發心講經,最好你是來教學,你接受這個訓練之後,你在佛學院再教你的學生,教學相長。所以現在選拔的對象是以這個條件。

  也許有同修說,那我們作旁聽以外的旁聽可不可以呢?恐怕不可能。第一屆有一些同修去參觀的時候,原先我們也同意新加坡一些同修們去旁聽,大概也有十幾二十個去旁聽。聽了幾次之後,他們同學們投票反對。然後李木源沒有辦法,一個旁聽都沒有了。所以旁聽要得到誰同意呢?還不是李木源一個人同意,要三十個同學個個都同意。他們不同意你旁聽,那你也是無可奈何。

  那麼你要想在新加坡住四個月不太可能。在上一屆,有一位居士陪著我,在新加坡住了一個月,他就要走了。新加坡給你的簽證是一個月,一個月以上,你要辦特別簽證。普通觀光旅遊的簽證,新加坡政府對我們相對客氣,給我們一個月。新加坡執法很嚴,你要不守法,過期之後,那你以後永遠沒有機會到新加坡了,他那裡有記錄,你以後就不能進關。這些情形,我們必須要曉得。到那一個國度,一定要懂得它的法令規章,一定要守法。也有的同修是過去到期了,到期怎麼辦?我們到馬來西亞去一趟,再回來的時候,他又可以給你半個月。你去一趟回來給你半個月,那很僥倖,問題就是關口那個移民官,看他的態度。他高興,給你延期一次;不高興的時候,立刻驅逐出境。他一看,你怎麼昨天出去,你今天就回來了,你幹什麼?他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可以有理由驅逐你出境,強迫你,你不能離開機場,你搭底下一班飛機走。不容易!新加坡地方太小,管制得很嚴,移民拿到這個居留,相當相當麻煩,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些學生到新加坡住三個月、四個月,他們是拿到特別的批准,新加坡政府特別的批准。這個是同學們不能不知道的。你要想跟著我去,那你只好打消這個念頭。

  還有說是,我一心一意想跟法師來學講經,我今天吃飯的時候,還在開玩笑的說,你要想跟我學講經,也有個先來後到,這個老師才公平。當年我到台中去求學,參加李老師這個班,我是最後一個去的。換句話說,排這個順序,我排在最後一個。別人個個都上台輪講,最後才輪到我,先來後到。你現在來的,你是最後,我們家裡頭二十多個人,你排在最後一個,現在也輪不到你。如果你要是一定要到新加坡去,行!你到新加坡買個大房子,把我們這二十多個人統統移民到新加坡去,你還是排在最後一個,這個可以。你真有這個,我們也很樂意。你把我們這二十多個人,統統移民到新加坡去,你才可以參加我們團體,你還是排在末後一名。那有那麼簡單的事?

  那麼你想學,有沒有機會學呢?有機會。真正發心學,不是沒有機會,我們早先都考量到。因為過去辦培訓班,我們辦了第一屆,第一屆可以說沒有完全成功,很不理想。所以館長那個時候,興趣就不濃厚。第二屆,李木源要求辦,館長是很勉強的答應,告訴我到此為止,以後不幹了。勉強答應辦第二屆。但是第二屆的學生很合作,可以說我們辦成功了。因為館長這個話在先,所以我們只打算,心裡面想到的,就是辦這一屆,以後就沒有了。那麼我們上課,學生練講,大家在一塊亙相批評、討論,所有這些活動全部錄音、錄影留下來。就是因為以後不再辦了,把這些東西留下來,可以做真正發心學講經,你拿到這一套資料,等於跟我們上課一樣。同時這一套資料,可以幫助許多佛學院做參考。你個人要想修學,你拿到這個,你有門路。只要你肯努力,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你會成功的。

  沒有想到,他們新加坡出的這個特刊,特刊還沒有出來,樣本先送來。館長看了這個樣本,看到這些學生他們自己寫的心得、感想,館長看到之後非常讚歎。沒有想到,這個還搞成功了。所以這才跟我講,這個班應當辦下去,教學不能中斷,她主動提起的。我們不能要求,我們要求的時候,不會答應,怎麼新加坡好玩,你想到那裡去?她馬上就中止,就反對。她自己主動提出來的,這個好事情,她認為這是好事情,而要求我這個班一定要繼續辦下去。這也是新加坡李木源他們那個淨宗學會的一個大的願望,這樣成就的。

  所以諸位縱然不能到新加坡去,我們這個上課全部的錄音、錄影,我們都保存著。你如果需要,你可以請一套回去,你在家裡去研究。但是這個東西,一定要上台。關門在家裡研究,研究一輩子也沒有用處的,倒不如老實念佛。老實念佛,你還能往生淨土。你天天在家琢磨這個東西,沒有用處,與往生不相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那麼你學講,你就一定要上講台,你要找地方去講。台灣現在請講經的地方很多。你要發心去講,我都可以給你介紹。許多地方來找我,我們家的人不夠分配。所以你肯發心,那再好沒有了。可是你講要講的讓聽眾歡迎。講個一、兩次,聽眾都講跑了,那你以後就別講了。你要能把聽眾抓住,聽眾跑不掉,那你就成功了。都不是容易事情,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一定要發大心。這個世間事情實在講,真誠,果然發真誠心,就得感應。

  民國初年,你們看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一個曬蠟燭的法師。這個法師真的是沒有智慧,很笨。他有一個好處—老實,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難能可貴。別人給他開玩笑,他是作香燈師,管香燈的,香燈師。那時候六月天,天很熱,人家都曬衣服。「蠟燭要曬,不曬就長霉了。」你看他就那麼老實,就把蠟燭統統搬到外面去曬了。這一曬,全都曬化掉。晚上上殿點蠟燭,就一根蠟燭芯,那蠟燭油都化掉了。這是搞的大家都笑話他,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也無可奈何,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維那師當然對他非常不高興,就告訴老和尚,老和尚慈悲,老和尚看他這麼老實,教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這個人行。就叫他不要再作香燈,叫他到阿育王寺,去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叫他拜佛,一天拜三千拜。他老實,聽話,叫他拜三千拜,一拜都不少。拜了三年,他開悟了。開悟,他做了一首偈,請人家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一看,不錯,召見他。以後他能做詩,他能做偈,他能講經說法,他沒有學過,自然就通。真誠心,感動諸佛菩薩。我們諺語裡常講:「誠則靈」。什麼是靈呢?智慧開了,真誠心開智慧。《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他三年一天拜三千拜,拜到心清淨了。煩惱消了,業障消了,智慧現前了,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通達。

  過去禪宗六祖惠能,那也是個好例子,沒有念過書。聽人家念經,聽聽他就開悟了。他不會念經,他不認識字,到他那裡去請教的,你那個地方不懂,你把那個經文念給他聽。你念給他聽,他講解給你聽。那個本事是什麼呢?清淨心。所以你們如果真的要想學經教,要想將來弘法利生,這都是好榜樣。先在清淨心上下功夫,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會想出病出來,開不了智慧。會把魔障想來了,那個時候,你就麻煩了。所以這一句是「具足威力陀羅尼光明,普攝無數品。」你真正得到智慧總持,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就是「普攝無數品」的意思。世、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第六句:

  【以蓮華莊嚴陀羅尼光明,引發無數品。】

  『華』有引發的意思。華會引果,先開華,後結果,所以華有引果的意思。清涼大師註解是這個講法。

  【六如華引果,開發於教,引行果故。】

  講經說法是華,依教奉行是果。你能夠把經教裡面所說的,都明白了,都通達了,然後把它變成你自己的生活行持,那就結果了。下面他還有個解釋。

  【又華開見實,菡萏芬敷,以為莊嚴。】

  這是特別指蓮華。蓮華是花果同時,不像其他的花,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這個蓮子在蓮蓬裡同時,花果同時。可是蓮花沒有開的時候—花苞,『菡萏』是花苞,沒有開。沒有開,那個蓮子已經在裡面了。等到它一開花的時候,蓮子你就看到,你就見到了。所以『華開見實』,「實」是蓮子,見到了。那麼這是『莊嚴』。

  【開發言教,旨趣昭著】

  這個比喻花開。

  【文義相隨,故名引發。】

  你讀到經文,經文裡面無量的義趣,隨著讀經文,意思都現前,這就是有引發的意思。

  『引發無數品』,前面這一句是「普攝無數品」,這個地方是「引發無數品」。「發」是發明,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通是引發,引發一切經都通達了。不但一切經通達了,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你要問的是,這為什麼?那個道理很簡單,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只要你見性,你就見一切法;只要你明心,你就通達一切法。明心見性是怎麼回事情?心性本來是明的,現在不明,不明就叫無明。無明的時候,真如本性就變成心了,我們就不叫它做性,叫它做心。你看相宗裡面講的八心王,叫八心。這是被無明裹住了。破了無明,就不叫心了,就叫它做性。由此可知,心跟性是一個東西,迷的時候,叫做心;覺悟的時候,叫做性。因為我們現在的心是無明,無明裏住的,現在你破了無明,你的心就明了。心明了就見到性,那個心原來就是性。這是明心見性這個名詞簡單的解釋。

  佛家說明心見性,中國儒家也講。儒家雖然跟佛家用的名詞不相同,意思沒有兩樣。儒家講明明德,跟明心見性這個意思,可以說是非常接近。明德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儒家稱它為明德。上面再加上個明,可見得你明德已經不明了,現在再要恢復明。所以這兩個明,上面這個明是個動詞,下面是名詞。因為不明了,現在要恢復你的明德,跟佛法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同樣的義趣。所以修行最可貴的,就是要悟性。佛家要講開悟,你不悟,你不要說跟一個好的老師、善知識,你跟佛菩薩也沒用,這是事實。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跟釋迦牟尼佛的人有多少?有幾個開悟的?經上講的,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就這麼幾個人。現在一般人出去講經的時候,都有幾千人、幾萬人,釋迦牟尼佛反而不如他了。經上所記載的,是那些有成就,開悟的人;沒有開悟,沒有成就,不提了,不知道有多少?你們看《六祖壇經》,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他的法緣殊勝,跟他修學的何止幾萬人?不止!開悟的幾個呢?經上記得很清楚,四十三個。幾十年的教學,幾萬人當年,只有四十三個成就,開悟了。所以悟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悟性,就很難教了。悟性不是教成的,不是學來的,悟性是天賦的。我們講稟賦,你沒有這個稟賦,一定要把你造成一個材料,不可能的事情。你是一塊磚頭,一定要把他雕琢成金剛鑽,怎麼能成功呢?那有這種道理呢?

  人的一生,貴自知之明,這個人就了不起。我沒有這個稟賦,我這一生開不了悟,我也不能做一個好的法師,我能不能把佛教興旺起來呢?能!怎麼能呢?我不要當教員,我當校長,我辦學校,我把這些開悟的人統統請來,替我教書。功勞呢?功勞是你的。諸位要曉得,我們到新加坡教學,功勞是李木源的,不是我們的,他是校長,我們是教員。你教學成功、失敗是校長,不是教員的責任。所以不開悟的人可以當校長,可以當董事長,當老板,把這些開悟的人都找來當夥計。開悟的人會很聽話,會認真的執行任務,你怎麼不成功呢?這種例子,古今中外太多太多了。

  眼前的例子,你們能看到我們館長,館長也不講經說法,她開這個圖書館,她當老板,把我們找來的時候,天天替她服務。你大可以去當老板,你去創一個淨宗學會,或者創一個培訓班,辦一個圖書館都好。你自己不能講經,請人講經;自己不能領眾修行,這套儀規不會,聘請法師。新加坡全是聘請的,講經找我,被他聘請的。領眾修行,他從大陸上聘請四個法師,長住在新加坡,念佛堂領眾修行。還有信徒們,他信徒多,信徒有兩萬多人,有喜歡拜懺的,喜歡念佛的,花樣很多,他請了很多法師去帶。所以他是校長,他是老板,他這些事情都不要做。可是佛法在南洋一帶興旺起來,他老人家的功德。這個我們要知道,他有大福報。有福報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我有一點小智慧,沒有福報,一生都得聽別人的。自己無立錐之地,不聽別人的怎麼行呢?理事都要明瞭,所以弘法利生這個事業,太廣泛了。不是不能做,你自己要曉得你的長處在那裡,你的因緣在那裡。你能夠符合你自己種種條件,那你這個事業做的一帆風順。如果不是自己的專長,一定要勉強去做,那你註定失敗,這個就是沒有智慧,這不是真正辦大事。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段經文,也引起這個意思,引發。第七句:

  【以微妙言音陀羅尼光明,開演無數品。】

  這一句好懂。這是音聲佛事。在古時候,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文字要靠手寫,書寫的工具也沒有發明。你看春秋時代,孔老夫子那個時代,還用甲骨文。到戰國的時候,才用皮革、竹簡,才用這些東西。商周的時代沒有。諸位現在在故宮博物院,你能看得出來。所以教學都是音聲為佛事。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沒有寫過文字;孔老夫子也是如此,也是天天講學。這兩位聖者,他們的教誨能流傳到後世,是得力於他的學生們。後來這些學生們,就從記憶當中,把它記錄下來,編成書本,流傳給後世。所以最早都是音聲為佛事,就是以音聲為教學的工具。

  文殊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揀選圓通,他說得很清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這個話,我們要是試驗試驗,也的確是有道理。你看很多人,你叫他看經、看文字,會把意思看錯。你跟他講,一聽,他懂了。聽容易明白,看不容易明白,這就證明文殊菩薩講的,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比眼根厲害。當然也有眼根比耳根厲害的,少數,少數不行,我們講多數。多數人耳根比眼根聰明,所以這個音聲佛事就必須要講求。

  現在科技發達,利用高科技把音聲,現在連影像都能夠傳播到全世界,都能夠送到每一個人的家庭。所以現代弘法利生不需要建大道場,花那種冤枉錢,沒意思。諸位要是真正有能力的,你能夠作一個大護法,護法實在講—大老板。你看看那一些優秀的年輕人,值得培養的,你在家裡面就可以供養一批出家人。現在我們在大陸遇到,東北有一個居士,也是經商作生意的,他家裡養了八個法師,都是年輕的。這八個法師生活起居一切都是他供應,都是他照顧的。你喜歡講經的,就培養你講經;喜歡念佛的,培養你念佛。這些人的成就,就是他的成就。

  如果我們自己在財力、環境上,能做得到的,可以這麼作法,這個作法好。你建一個寺廟,說老實話,現在寺廟被社會人批評,夠受的了!你們建一個寺廟為什麼?賺錢,開廟店,斂財,還逃稅。那麼這個居士建一個小道場,這麼多出家人,不收外面一分錢的供養,連個功德箱都沒有,所有一切開銷,他一個人負擔。所有一切副作用全部沒有。住在這裡面的出家人,心安理得,真能用功,真能辦道。沒有絲毫這個社會上不良的影響,他們都沾染不到,這才是真正的護法,真正的菩薩事業。所以諸位同修要曉得,我們四眾弟子為佛法、為眾生,可做的事情無量無邊。

  在台灣,三重廖居士的道場,這是個好榜樣。那個道場是一個人供養的。道場建成功了,一百多人在裡面修行,所有一切開銷,一個人供養。他那個道場裡沒有功德箱,不收一分錢。你進去修行,他供養你。但是到他那邊修行很嚴格,跟上班一樣。每一天到那個地方修行打卡,下班也打卡,三次不到開除了。他執行得很嚴格,他不求你。那裡面也有講經,也有研究討論。只准在那個裡面學習,你要到其他的地方聽經,要被發現了,立刻開除。所以他那裡面有一百多個人,我看每個人帶著名牌,像學校學生一樣。穿的衣服一樣的,整整齊齊,有制服。

  這個在台灣是第一道場,那個功德主真的是大菩薩,不是普通人。他作生意賺的錢,就供養這個道場,不做別的事情,他做得很歡喜,因為他看全台灣的道場都不如法,都比不上他的。他做得歡喜,樂意去做。所以像這樣的道場,真的值得鼓勵,多有幾個好,為什麼呢?社會上講斂財,決定沒有了,不收人家一分錢。你們如果也想做好事,到別的地方做,不要到我這做,我這裡沒有。你們想印經,就找印刷廠,自己去找去。你看看這個道場多乾淨,真是如法,所謂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他們聽經,研究討論,依教奉行,真幹。規矩真的是比軍隊還嚴格,一舉一動都有規矩。

  我到那裡去的時候,去看他們,他們來供養法師,一排一排的,像軍隊一樣,一排開過來。一個動作,這一跪下,大家一起,動作完全一樣。我就說,人那麼多,耽誤時間,問訊就好了;廖居士說不行,一問訊就亂掉了,問訊沒有訓練過,都是訓練跪拜。我說,難怪,那只好讓他們去做去,不能變更;一變更的時候,秩序就亂了。原來是每一個動作都是受過嚴格訓練的,軍事管理。

  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是用言語來做佛事。在弘法利生,這個言說還是最重要。『微妙言音陀羅尼光明,開演無數品。』第八句:

  【以虛空藏陀羅尼光明,顯示無數品。】

  『虛空藏』是比喻。虛空能夠容納萬法,它就有包藏的意思。虛空廣大,所以佛家常常用這個來作比喻,「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能包容,這才能顯示。清涼大師這個註子裡頭講:

  【如空包含,名虛空藏。見性空理,諸相歷然。】

  這個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白了,這是顯示的意思。第九句:

  【以光聚山陀羅尼光明,增廣無數品。】

  這是:

  【以多智光】

  這個『多智』是指後得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那是講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又說「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此地講的多智光,是清淨心的起用。清淨心起作用,無所不知。這裡比喻許許多多無量無邊的智光,智慧光明。

  【積而高顯,方能增廣。如聚光明,以成山岳。】

  所以這是用的比喻。這一樁事情,這一品經是最好的具體說明。善財童子為什麼要五十三參呢?五十三參就是去求、去學習無所不知,增廣見聞,增廣後得智。你有無量的智慧,你才能夠攝受無量的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但是這一樁事情,大家必須要曉得,先得根本智,然後才成就後得智。在四弘誓願裡,煩惱無盡誓願斷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也就是成就無知。無知,心才清淨,般若無知。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成就無所不知。諸位一定要曉得,那個無所不知是真智慧,不是假的。因為他有真智慧的基礎,所以他開的智慧都是真實智慧。

  我們今天所學的沒有智慧,因為你根本智沒有得到,你的煩惱沒有斷,妄想、分別、執著依然存在。你現在幹什麼?現在你就廣學多聞,你就去參學。你也學的不少,叫你講講,也能說的天花亂墜,頭頭是道。到底說的怎麼樣?清涼大師在這個經經題上講過,他講的有兩句話:「有解無行」,行是功夫,行就是斷煩惱;有解沒有行,「增長邪見」。你所得的結果是什麼?邪知邪見。為什麼知見都變成邪呢?因為你有無明,因為你有妄想,你那個根本邪,所以你吸收的東西再多還是邪,麻煩在此地。清涼講的有道理。

  如果調過頭來,「有行無解」,行不行呢?也不行!清涼大師講:「增長無明」。一個落在邪見裡頭,一個落在無明裡面。所以他老人家教給我們解行並重,這個話說的就有道理。當然這是對大多數人講的,少數善根、福德深厚的,我們講天才,那是例外。一般普通人一定是依照這個順序—信解行證,要按這個順序。要按四弘誓願的順序,發心、斷煩惱、修清淨心,然後再學法門,再成佛道,要按順序,不能夠躐等,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增廣見聞一定是在得清淨心之後,你可以多看,可以多聽。你一接觸就明瞭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統統明白,你不會隨境界轉,你能夠掌握境界,所以你才能教化眾生。那自己沒有這個本事,怎麼行呢?要學,一定要學。末後一句:

  【以海藏普持陀羅尼光明,辨析無數品。】

  這也是從比喻上說的。清涼在註子裡告訴我們:

  【十如海無心,含容萬類,亦能印現,故名為藏。法合可知。】

  這個意思很明顯,那個不必多說了。這個意思教給我們,我們要用什麼心呢?要用無分別心,『如海無心』,海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心地空寂,這個心跟虛空法界一樣,真正是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包容一切萬法。眾生的心量可憐,看到一個人比我好,嫉妒心就起來了。為什麼會嫉妒呢?容不下,他怎麼可以比我好。見到好人嫉妒,見到好事嫉妒。那不如你的,不如你的又瞧不起他,真難!比他好也不行,比他不好也不行,跟他一樣也不行,你說怎麼辦?這個就是世間現象。人與人之間難處,難處什麼?難處就在此地,比他好也不行,比他不好也不行,跟他一樣也不行,這怎麼辦?不讀聖賢書,不得了!唯有聖賢書裡頭,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統統都是無始無明煩惱在作祟,不是你的真心,不是你的本性。你的真心本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乾乾淨淨,自然包容。

  『亦能印現』,像這個大海,外面山河大地,那個影子都照在當中。這個意思就是比喻,你的心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你能夠印現。這就有『藏』的意思,十法界依正莊嚴,含藏在你真心本性之中,所以稱之為「海藏」。末後大師在此地作個總結,我們把他這幾句念一念。

  【依此而持,豈離言詮,別求解脫。】

  你要懂得受持,這十條裡面,都是講受持。由此可知,一切大乘經,我們常常念到,這一句話念的真的是耳熟了。釋迦牟尼佛其他的開示,我們都忘的乾乾淨淨,這一句話永遠不會忘記。「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看這個句子,在大乘經上有多少?每一部經,佛都重覆十幾遍、二十幾遍。怎樣受持呢?這一段經上,教給我們受持。『依此而持,豈離言詮』,「言詮」是言教,經文沒有離。離文字,離言說,別求解脫。那個「離」是叫你心裡頭不要執著,不是說不要文字。你看中國禪宗,禪宗標榜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禪宗不立文字。你們看看《大藏經續藏》裡頭,那一個宗派裡頭,都沒有禪宗的文字多,他不立文字,他的文字比其他的宗派超過十倍都不止,他不立文字,立了那麼多。所以他這個不立的意思,是心裡頭不要去執著,還是要用這個工具。言語、文字是工具,那你不用這個工具怎麼行?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依舊用這個工具,才能令眾生得利益。工具要有,不能執著,這個是一定的道理。

  【此十即是彼位勝進】

  這個十種,十種受持,我們要記住,我們要明瞭它的意思,要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認真的去學習,那才叫真的受持。他說這十條,就是『彼位勝進』,「彼位」就是你現在的位次。「勝進」是什麼呢?「勝進」是你修好了之後,會把境界提高,像讀書一樣,你這個班念完了,你來年升級了,再升一級。此地是二住菩薩,二住修滿了,就升到三位;三住升滿,就升到四住;十住滿了,就入十行位了;十行滿了,就十迴向位;十迴向修滿了,就十地位,這叫「勝進」。「勝」是殊勝,「進」是進步。他怎麼樣進步的?怎麼樣把他這個修學的位次,一直往上提升?就是如教修行,就是這個方法修行。這十種方法,下面把它歸納起來。

  【誦習多聞虛閒寂靜】

  這八個字是—

  【十句之相】

  這十種修行什麼樣子?我們要學。『誦習』,「誦」就是讀誦,每一天要讀經、要誦經。誦是什麼?你背得很熟,不要看經本,隨時隨處都可以誦經,不一定要在佛像前面,不一定要在寺廟裡頭,什麼地方都可以誦經。如果這個場所不乾淨,誦經不出聲,這就對了。洗手間也可以誦經,洗澡也可以誦經,不要出聲;睡覺也可以誦經,不出聲,這是恭敬。其他場合裡頭,行住坐臥都可以出聲。出聲有好處。所以一定要誦,要讀誦。「習」是要照做,「習」是學習,做出來。你把這些經文裡面的道理、教訓,都要變成自己的生活,變成自己的行為,這叫習。你看《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樂跟悅不一樣,樂是外面的剌激;悅是從內心裡面發出的歡喜,那是真正的歡喜,不是外面的剌激。你能夠把你所學的,統統做到了。叫你看破,真看破了;叫你放下,真放下了,那才快樂!換句話說,叫你看破,沒有看破,很苦、很痛苦!叫你放下,沒有放下,天天晚上覺都睡不好,你沒有去真幹。所以誦習是基本的修學法,然後『多聞』。

  「多聞」就是五十三參,也不是叫你有意去多聞。有意就生煩惱,隨緣不是攀緣。雖然說你每一天從早到晚,你眼睛一定會看人、看事,這就是隨緣。你耳朵一定聽到很多東西,見聞裡面,你就生智慧,你就明瞭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你也了解眾生的因緣果報,你也了解這些業果的相續相,業果轉變的現象,多聞是這個意思。如果為了教化眾生,應眾生的希求,多聞大乘經典也可以。總而言之,多聞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沒有必要。

  下面這兩個態度,太重要、太重要了,『虛閒寂靜』,你的功夫才真正得力。你能夠有這四個字,那就恭喜你了,你的生活在戒定慧中。戒是什麼呢?如法,你的生活起居,處事待人接物,樣樣合法度,樣樣如法,這是戒。心地清淨是定。常常保持清淨心,與一切人事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你心多清淨,這是修定。實在沒有辦法讓心定下來,我們淨宗傳的方法,執持名號,把這個心定在佛號上。所以是把一切妄念歸到一念上,執著這一念,使一切妄念都不生,這個是淨宗法門的辦法。以一念止一切妄念,這比其他法門修學,的確是方便太多,用這個方法修清淨心。

  所以心、身都要虛,都要閒。人生幾何,一天到晚忙的團團轉,還自以為了不起,工作量超過別人。其實忙到老的時候,有一些人忽然覺悟了,我忙了一輩子為誰忙的?為那個人忙的?有什麼收獲?到最後才明白,佛法講的一場空,這才恍然大悟,悟了也來不及了,一場空。為什麼要過的那麼忙?為生活,我不相信。你不忙,生活也過的自在。每一天三餐飯吃得飽,衣服穿得暖,有個房子遮蔽風雨,足矣!快樂的不得了,過的是神仙生活。要去住大屋子,要去穿華麗的衣服,為了這些房屋,為了這些衣服,受盡了折磨,你付出多少代價?你能穿幾天?你能住幾天?實在講,那個大房子,給房子作奴隸,你天天去打掃它,保養它,忙死了!那有我們這個小茅蓬,收拾十分鐘就搞的乾乾淨淨,然後遊山玩水,你看多悠哉悠哉!這才叫享受。一件華麗衣服,穿的時候又怕髒了,又提心吊膽的,又怕損壞了,那個麻煩可大了。穿一件破衣服,補幾個釘子,走到那裡都無所謂,什麼髒的地方也可以坐下來,根本就沒有理會。這才會做人,一身的輕鬆。

  心地寂靜,「虛閒」是講你的生活,是講你的身體,安閒自在,清淨寂滅。「誦習多聞虛閒寂靜」,就是受持如法的樣子。前面這十句受持,『十句之相』,相是樣子。你真正能夠做到受持,你一定是這個樣子。換一句話說,你一定是過佛菩薩的生活,你過的是神仙生活,你得大自在,那裡會這麼辛苦?下面說:

  【但有開合及廣略耳。】

  這個自己去體會就行了。十句裡面,那幾句合那個意思,合一個意思,有兩句合一個意思,有一句裡面包含很多,幾種意思的。總而言之,十句都出不了這四個意思,這四種現象。

  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一段,是講的受持。平常這兩個字,我們也聽成習慣了,聽久了,久了就麻木不仁了,也就不追求,到底怎麼叫受持,受持是什麼樣子,怎麼個受持法,沒有想到。今天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讀到了,知道受持,這個裡頭意思,原來有這麼深、這麼廣,難怪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功夫都不得力。原來天天念受持,其實沒有做到,一條都不相應,何況十條?所以沒有做到受持。真正受持,那有不得利益的?所以現在一般人受持什麼?以為讀經是受持。我今天念,我今天受持兩部《無量壽經》,他把《無量壽經》念兩遍,意思懂不懂呢?不曉得。只會念,不曉得意思,當然更做不到,那裡叫受持呢?那個實在講,只是讀經,你讀了兩遍經,談不上受持。受持要具足這十個意思,才叫受持。

  那麼到這個地方,我們總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希望同修們,從今之後,要認真去努力。佛教給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要真幹。為人演說,剛才講了,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一定要自己上講台,不一定要自己去;自己有大福報的時候,當校長、當老板。經過這個訓練,有這種天賦能力的人,把他找來當夥計,當你的部屬,你一樣把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得非常美好。一切都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只要妥善的去運用,都能成大功、立大業。這個大業是佛法的事業,不是世間利益,是佛法的淨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