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三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03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二行,請看經文:

  【海雲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發菩提心者不可得聞,何況自能深心發趣。】

  從這一段文以下,這是正讚發心。就是正式讚歎善財能發無上菩提心,這個心很不容易發。文裡面又分兩段。這一段就是:

  【標讚。】

  下面是:

  【釋讚。】

  就是解釋海雲為什麼要讚歎他,把這個理由說出來。經文雖然是讚歎的話,實在也是我們實行的地方。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發的真不真實,跟這個地方經文對照一下就明白。那我們發的究竟是什麼樣的菩提心?對我們的修學成敗,有決定的關係。前面這一句,這個話說得很重,『發菩提心者不可得聞』。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很難聽到那個地方有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不容易聽到!真正是中國人所講的鳳毛麟角,非常稀有。發心已經很難了,發了心之後,認真想修菩薩道,想學菩薩行,自動自發那就更難。所以下面才有這十句的讚歎。「十」在《華嚴》裡面是表法的意思,表無盡的意思,也就是講讚歎不盡。我們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善男子,若諸眾生未曾修種深固善根,則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心之所以值得讚歎。這一句是總說。諸位看後面解釋,解釋裡面,將這一段文字分成兩段,第一段是:

  【因緣難具故,發者為希。】

  發菩提心太希有了,因為太難得了。第二段,則是講:

  【順說。】

  總共有十一句,第一句是總說,十句是別說。

  【今初亦二。】

  『初』是我們剛才念的這一句。

  【先反說。】

  後順說。先從反面講,叫著善財,稱他『善男子』。這個善是有標準的。我們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次。也許有同修今天第一次來聽經,前面沒有聽到,不妨多說幾遍。已經聽說的,多聽幾遍也好。為什麼呢?你沒做到,要不斷的提醒你。沒聽到的聽聽,也很重要。善的標準有三種。所謂人天善,善男子、善女人,人天兩道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種:二乘善,聲聞、緣覺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三種:菩薩善,就是大乘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標準在什麼地方呢?就在《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三福—三種淨業。第一種:人天善,有四句,這個就是善的標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有沒有做到?如果你真正做到了,那經上講的,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就有你一份,那正是叫著你。再往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就是二乘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常講的小乘當中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所以這個標準,要是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地講的善男子,沒叫他,他沒份!還得要加上「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第一個;「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自行化他。本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是這樣的。那麼善財童子當之無愧,他確實發菩提心。不但發心,而且還在認真參訪修學菩薩道、菩薩心。所以這個善不是隨便說的,是有一定標準的。

  海雲比丘在此地說:『若諸眾生』,這個「若」是假設,假使這些眾生。『未曾修種深固善根』,這不是小善根,不是普通善根,要大善根,要深、要固;固是堅固。沒有甚深堅固的善根,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所以,發心就難了,發心就希有。從這個標準上來看,我們這個世間,幾個人真能發菩提心?起心動念都沒有辦法離開自私自利,你菩提心怎麼能發得起來?充其量,你這個善根只是人天善根,或許你還能做到,二乘善就沒有了。幾個人受持三皈?求授三皈的人很多,幾個人真的授三皈?「皈」是回頭,幾個人真回頭了?「依」是依三寶,三寶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那個皈依三寶都是有名無實,都是形式,沒有實質!所以那個皈依是假的,是樣子,是好看的。真正皈依是要具足人天善法,從人天善法作基礎,才能進入二乘善。

  所以這個事情真難,你要想真正學佛,特別是大乘佛法,念念要捨己為人。換一句話說,念念從今而後,再不為自己想了,你才能做得到。還有為自己,為別人也為自己,不行!為別人也為自己,人天善,二乘善都沒有,二乘已經不為自己了。他不為自己,他也不為別人。大乘善是為別人,不為自己,念念為眾生,沒有自己。你就想想,這個發心是多難,難怪菩薩如此的讚歎。我們要修大乘,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證得圓滿菩提;實在講,這個願望也並不是奢求,是可以辦得到的。《華嚴經》就教給我們方法,可是你要把世間法捨盡。世間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你要真正肯放下,真如印光大師所說的,你能不能學他那個樣子呢?印祖說:「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我也不怕死。」你能有這個態度,那就是你的深固善根現前了,你的菩提心就發了。世間人心未發?怕死!我老了,將來死了怎麼辦?沒人照顧!他還有這一念心,就產生了無盡的障礙。假如真正不怕死,恐怕到那個時候,你預知時至,坐著走,站著走,不需要任何一個人幫忙。

  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來,聽到人念佛,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沒有病苦,他憑什麼?說老實話,就是憑一個不怕死,沒有後顧之憂,他的心是真清淨。我們還有一念後顧之憂,我幫助別人,總得為自己留一點,這個就留出麻煩了。這個還靠什麼呢?還要靠自己,還要靠人,不依三寶,你那裡有皈依?你那裡有依?你沒有回頭,你還是迷邪染。你回頭,皈是回歸,就是叫你從迷邪染,歸到覺正淨。覺正淨裡面,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所以,你還有這麼一個念頭在,你沒有皈依。真正皈依,一切放下,連生死都不顧了。給諸位說,這個時候,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照顧你,我們要護法神護持你,你得的殊勝不可思議。我們今天那裡相信佛呢?信佛,嘴皮上講的,真的不相信。不相信佛會護念,不相信護法神會幫助,所以還要靠自己,還要攢一點錢儲蓄在那裡,準備自己後事。你這個心裡,這個表態,就是對三寶完全沒有信心,你還學什麼佛?從這裡說,菩提心難發,真難發!真正發菩提心,就是不怕死,不要命!明天生活怎麼過,決不想它。真有這個念頭,你到了明天,有人送吃的,我們就吃;沒人送吃的,就念佛往生,什麼念頭都沒有,這都是實實在在的話。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前面是從反面說,提出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下面,這是順說了,從正面的來講。

  【是故菩薩要得平等無礙境界普門善根光明照故。】

  這一句是總說。清涼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順說有十一句。

  【近友為緣,餘皆是因。】

  這個十一句裡頭,只有一句教我們親近善知識,這一個是緣;其餘十句都是講的因。這個初句是我們剛才念的這一句。

  【即宿植普賢無礙法門成種姓故。】

  什麼『種姓』?菩薩種姓。『宿』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你種了這個善根,不是普通的善根。『普賢無礙法門』,這一句話說得很明白了,你是修的普賢行。這個經文裡頭沒有普賢行,普賢行在那裡?平等無礙就是普賢行。普賢行的特色,就是清淨、平等。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講,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為什麼呢?菩薩還有妄想,菩薩還有分別。給諸位說,菩薩沒有執著,但是他有分別,那這就不是普賢菩薩了。我們大乘法裡面,常講菩薩有「權教菩薩」,有「實教菩薩」。「實」是真實,真實的菩薩是平等,清淨、平等,心地達到清淨、平等。「權教菩薩」,心地雖清淨,不平等,還沒有做到真正平等。換句話說,他修大乘,修六度,修十波羅蜜,沒有修普賢行。普賢的十願要跟大乘菩薩不同之處,我們要辨別清楚。普賢的願是平等的,心平等的,盡虛空、遍法界,一視同仁,決定沒有分別,當然更沒有執著。所以他的禮敬,禮敬諸佛。諸佛是那些呢?一切眾生是諸佛。眾生裡面,包括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換句話說,除了自己之外,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諸佛。平等無礙的境界,這是普賢不思議解脫境界。

  下面:『普門善根光明照故』,這是顯示他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個善根不是一生一世成就的,生生世世累積的,所以積功累德。什麼是「光明」呢?光明是智慧,無盡的智慧,表現在生活當中,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就像《壇經》裡面,六祖所說的:「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光明遍照。我們凡夫跟他恰恰相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生煩惱,常生迷惑。人家菩薩善根光明,這就是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生清淨平等覺。這是我們用《無量壽經》上的話,大家好懂。這一句是總說,這善根是這麼來的。下面別說有十句。

  【要得真實巧方便藏正道三昧光明照故。】

  這一句,清涼大師有解釋。它這個句子很容易懂,他就沒有註解了;比較上難的,意思深的,意思廣的,他一定給我們說出來。「初」這就是「別」裡面的第一句。別說有十句,這是初句,第一句。『要得真實巧方便藏』。

  【得真如三昧智光】

  這一句裡頭說三個東西,三樁事情。『真如』就是禪宗裡頭常講的「明心見性」,「得真如」就是見性。『三昧智光』,這個意思前面說過。

  【了心實性】

  這一句話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了』是明瞭,明瞭真心,真實的體性。

  【不住了相】

  你明瞭,這明心見性,明了,見了;如果你住了明的相,住了見的相,那就壞了。為什麼呢?起分別了。我明了,我見了;你們還沒有明,還沒有見,你就起分別了。起分別,你就沒有真正明瞭,你沒有真正見性。真正見性的人,決定不落在分別、妄想裡面。你還是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如果你對於你的分別,再加上執著,那你是凡夫。凡夫有沒有這個情形?有!沒有證到,自己以為證得了;沒有見性,以為見性了;沒有開悟,以為開悟了,多得很!這假的,不是真的!中國、外國通通都有。你們後面管錄影的要注意,講經的時候,大家不要拜佛;拜佛的時候,畫面通通遮住了,問訊就可以了,這是你們有責任在後面照顧到的。這一點,實在講,相當的微細。『了心實性,不住了相』:

  【名巧方便。】

  『巧方便』就是平常講的善巧方便。

  【知心含藏一切功德,故稱為藏。】

  這是真實巧方便藏。『藏』是含藏的意思。真心裡面常說的,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財寶。大家念《彌陀經》,念《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從那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自己經營的,也不是別人供養的,是自性本具的。《華嚴經》上,你們如果看前面十一卷,你看毘盧遮那如來的依正莊嚴,古人常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天上人間沒有辦法相比的,大梵天王也比不上。這種富貴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你現在不能現前,你要知道,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性德不能透露。雖不能透露,並沒有喪失;「藏」,還藏在那裡,沒有損失一絲毫。什麼時候,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了,這個性德含藏的無量,就全部都顯現出來。《無量壽經》上用個「壽」字做代表。不只是無量壽,樣樣都無量,全都顯現了。所以『知』是明瞭,肯定我們真心本性含藏一切功德,一切就是無量,所以稱之為「藏」。

  【是為直心,故云正道。】

  『正道』就是『直心』的意思。「直心」也很難懂!什麼叫「直心」?每個人:「我心很直!」「心直口快!」各個人都是直心。所以《觀經》裡面,就不講直心了。「直心」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本體。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他受用就是對別人用的什麼心,對自己用的是什麼心;對自己用深心,對別人用大悲心。體是「直心」,沒有直心,你就沒有深心,也沒有大悲心。所以現在人講慈悲,不是真的。一般人用的是什麼心呢?叫虛情假意!妄心,不是真心,他的心會變化的,剎那剎那在變。直心就不變了,永遠不會變。《觀經》上不說直心,叫「至誠心」。我們把這兩個名詞合起來看,意思就容易體會了。「至」是到極處,「誠」是真誠,真誠到了極處,那就是真心,這是菩提心的本體,這叫做「正道」。所以古大德將菩薩翻做「大道心眾生」,就是從這個意思來的。

  【得此光明,能真發心。】

  可見得不容易!你的心沒有真誠到極處,你菩提心怎麼能發的起來?那麼「至誠」、「直心」的意思,略說過了。這是心之體,沒有形象的,可是「深心」、「大悲心」是從體起用。什麼叫「深心」,我們講得最淺、最通俗的,深心就是自愛自重之心。說這個話,也怕大家發生誤會,我真的自愛了嗎?不見得!如果你還要搞貪瞋癡,還要搞是非人我,還要搞三惡道,你怎麼能談的上自愛呢?真正的自愛,我這一生要成佛、成菩薩,這個人是自愛。那你要想成佛、成菩薩,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你才是真的自愛。你天天還在打妄想,還在分別、執著,你不自愛,你不知道珍重,你依舊在搞六道輪迴,那不叫「深心」。幾個人懂得自愛?幾個人懂得自己珍重自己?

  「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對別人。大慈悲心從那裡發呢?就是從至誠心、從深心裡面發出來的。沒有條件,沒有分別,樂意的照顧別人,愛護別人,幫助別人,沒有任何條件,也不需要任何回報,這大慈悲心。我們明白這些了,才知道發心難。為什麼一發菩提心,諸佛都讚歎?我們在《華嚴》上,這個就看得太多了。往下,這些句子比較好懂,意思都在文字裡面,大師他就省事了。我們看第二句,它這個每一句裡頭,都有「要得」,「要」是必要,必須要得到。第二句開端也是如此。

  【要得積集功德海藏廣大福聚莊嚴身故。】

  發大心一定得福報,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不但要知道,事實真相如是。這一發心,那個人就變樣子,這個道理實在講並不難懂。理固然是很深,但是不難懂。俗話常講:「相隨心轉」,你們去看相算命,我想,這個看相算命很流行,我們從街道上逛一逛,掛著看相算命的牌子,好像每一條街上都有,看這樣子,生意倒挺不錯的!這看相算命的有句口頭禪說:「相隨心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想想看,你從前是凡夫心,現在發了菩提心是真心了,那你從前這個虛幻的身體,就轉變成真實的果報。真實的果報是什麼?金剛不壞身!所以你的心不發則已;發了之後,你的相貌改變。從前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有煩惱,你有憂慮,所以你那個相貌不好看。現在發菩提心了,真誠、清淨、平等,你的相貌端正、莊嚴,像佛菩薩一樣。你的身體不管有什麼毛病,全部都調整過來,體質也隨你的心起變化。你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百病不生。縱然有什麼感染,我們世法裡常講—我抵抗力強,什麼叫抵抗力?那些感染的時候,他不會感染,他感染時,也很容易就過去了,它不起作用,所以你的身體自然就調適了。

  這是講你得『廣大福聚莊嚴身相』,就是大福報的身相。可是這是果報,前面就是因,你要『積集功德海藏』,這一句就是我們常講的「積功累德」。你所累積的功德,像海一樣的深廣,這個「海藏」是這個意思,像大海裡面含藏無盡的寶藏,你要積集功德。「功」是功夫,「德」就是果報,是成就。這兩個字不能細說,細說,兩個小時講不完,說不盡。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大家從這個例子裡面去想,你就能明瞭。持戒要有功,你就得定了;定就是德,功德了。持戒精嚴,但是不能得定,那就是持戒沒有功,所以他沒有德。

  持戒很精嚴的人,不得定的很多。你要問:他為什麼持戒不能得定?他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不但沒有功,他所得到的是煩惱一大串。怎麼會這種情形呢?自己持戒精嚴,驕傲!我了不起!看到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一天到晚看到外面人過失,自己了不起。妄想、分別、執著在造罪業。自己覺得自己了不起,貢高我慢,生煩惱,慢是煩惱,貪瞋癡慢,起煩惱。說別人破戒,他罪過,造口業,心不清淨!所以他持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只可以說是,那是他修的一點福報,沒有功德。要怎樣持戒才能得定呢?一定要像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念念照顧自己,不看別人,別人都是善人,都是好人,都是菩薩,都是佛,他就得定了。然後,修定是功,開慧是德。所以功德也不是一定的,功會變成德,德也會變成功。

  那麼你從這個例子當中,你細細的去想。我們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不能離開這個原則。我們穿衣吃飯,穿衣吃飯有沒有功?你要真有功,你也得定了。以穿衣來說,你穿得整整齊齊,這個持戒裡頭,包括守法,法戒,你穿得整整齊齊,穿得乾乾淨淨,而無分別,而無執著,這就是持戒,那你就有功了,你就得清淨心了。清淨心就是定,定能生慧。可見得戒定慧在那裡修?在穿衣,在吃飯,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修戒定慧,那裡離開生活呢?離開生活,到那裡去找戒定慧?這樣你才曉得,「積集功德海藏」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事情的點點滴滴,去積功累德。這樣你才能夠得「廣大福聚莊嚴身」,這是我們世間人講的大福報的身相,有智慧、有福報。所以第一個就教給我們要積功累德。積功累德,念念都是戒定慧,事事都是戒定慧,時時處處都是戒定慧。再看下面一句:

  【要得增長種種白法念念出生無休息故。】

  『要得』,必要得到。『增長』,『白法』是善法,『種種白法』是一切善法。一切善法,這個意思就是利益眾生的方便法。決定不能有一念利益自己的念頭,那就不是白法,就是黑法了。印度人古時候,白代表善,黑代表惡,有一念為自己,增長我執,增長我與我所,這個是沒有法子脫離六道輪迴,連往生都去不了。真正往生的時候,這一念都要捨棄,你才能往生。所以堅固的執著,一切放不下,念佛很難往生!必須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念念都能捨己為人,念念都明瞭世間萬事萬物,一樣都帶不走。既然明瞭一樣都帶不走,如其臨終再放下,何不如早一天放下?你早一天放下,你早一天得自在!你早一天得解脫!那些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就是他放下的早;臨終還有病苦的,他放下的太晚了,沒有別的原因,所以你要不想有病苦,你就早一天放下。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四十年前,我明白這個道理,我那個時候生活雖然很困難,我每個月還捐五塊、十塊錢,給醫院裡做醫藥費。我那麼苦,我為什麼還要幹這個事情呢?人家來問我了,「我把我的醫藥費捐掉,我就不生病了。」他們聽了這個,也好笑。我說我不是跟你講笑話,真的,你們都準備了醫藥費在那裡,準備生病,那你當然要生病,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錢都搞光了,我沒有本錢生病,你們有本錢,這些道理都在佛經當中。你要不要準備生病?生病好不好玩?你要想不生病,要把醫藥費通通捐掉,去做好事情,積功累德,你自然就不生病。所以你要有這個覺悟,要有這個膽識,別人不敢,你敢,印光大師—不怕死!你才敢,然後你所得到的果報不可思議。

  這是念念增長善法。善法實在講,就是一個「捨己為人」。為人也要有智慧,不是感情。幫助人向善,不要幫助人造罪業。你幫助人不錯,但是你幫助別人,人家造罪業,你怎麼辦?這個我也在講席當中常常講,我也不怕得罪人,我現在七十歲,七十出頭了,古人講的,這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也該死了,所以我也不怕死。我常常勸導你們,供養出家人要知道分寸。為什麼呢?出家人沒有人供養,還有道心;供養一多了,就迷惑顛倒了,就把出家人送到三惡道去了。你發的好心,「我供養法師,有功德了。」那裡曉得,法師有這些供養,天天胡思亂想。他本來可以有成就的,你把他往三塗送去,你有什麼功德?你造了罪業。這就是說明,你修積功德的時候,修積福德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你要沒有智慧,沒有見識,往往你就錯看,你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就是經上講的顛倒、愚癡!自己還以為很聰明,還以為很如法。

  所以對於出家法師最好的供養是什麼呢?這法師出來學講經,你來聽經,你不但來聽經,還常常找他麻煩,批評他,讓他不斷的改進,這叫真正的供養。看他有什麼缺乏,實在缺乏了,才幫助他一點;能過得去,隨他去吧!苦一點,不要緊,苦不死人。不要看到他生活那麼苦,很可憐,你同情了,你這一同情,就把他搞墮落了。幾個人在這個世間,能受得了五欲六塵的誘惑?你這個下意識在作祟,不知不覺的在誘惑他,不知不覺的在破壞他,這個造的罪業就很重很重。許許多多出家人發心出家,都是發的好心,到後來墮落,都被信徒供養供壞了,這是大家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你們要是有錢、有能力,我這一生幹三樁事情,第一個印經,印經沒有關係,你拿去無所謂,你拿去賣錢,我也不管你,我這個不造罪業。第二個放生。第三個布施醫藥,看到真正有病苦的人,我們幫助他。放生在最近這幾年,聽說流弊很多,不放生,人家不去抓這些鳥獸,不去抓。聽說你要放生,拼命去抓,這個眾生遭劫難了。所以現在說實在話,放生不如勸人吃素,這個好!我們多出版一些勸人吃素,勸人不殺生,多做這一些宣傳,多印一些因果報應的故事書,給人家看,這都是屬於放生這個範圍裡面。所以一定要通權達變,對症下藥,這樣才真正能「增長百法念念出生無休息故」。這一句話實在講,就是六祖講的「常生智慧」。第四句:

  【要能供事真善知識諮問法要無疲厭故。】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這十句裡面,只有一句是親近善知識。這是緣,其他的十句都是因,親近善知識就在這一句。『供』是供養;『事』是承事;『真善知識』,真正善知識。你供養他,讓他去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需要資財,沒有資財,沒有辦法把佛法推廣。那麼現在雖然不需要像古時候到處去建立道場,沒有這個必要,也無需要建大道場,但是財還是需要。現在有個小小的道場,像我們這個圖書館已經很大了,太大了,有這個一半、三分之一就夠了。我們在這裡把它做成一個小型的攝影棚,加上高科技的機器,這個地方講了,馬上就送到衛星傳播,全世界人都收到了,這也需要費用,用這個來弘法利生。所以真善知識是需要供養的。承事,不但是照顧他,還要跟他學習,常常『諮問法要無疲厭故』。我們有疑難、有問題,向他請教,跟他在一起研究討論,教學相長。這一條是緣。第五句:

  【要捨慳吝無所藏積,於身命財無愛著故。】

  這一條很難做到。你所喜歡的,你所貪愛的,你所急需的這些,通通要捨棄。不但是身外之物沒有愛著,連自己的身命也不愛著,一切聽其自然。佛法常教給我們隨順,身體在這個世間也隨順,全部交給佛菩薩,讓佛菩薩照顧,讓護法神照顧,我們管這些事情幹什麼?你的身心自然就輕鬆了,自然就放下了,我們現在講放鬆了。身命、財物樣樣都能捨,樣樣都能施,『無所藏積』。那麼你錢多了,一下子施,施不出去,這個時候怎麼辦?這種情形很多!像我們一般沒錢的人沒這個念頭。有很多大富長者,他要一下布施,又布施不出去;往往布施出去了,起了反效果,造了很多罪業。如果有這種情形,現在國際上有很多基金會,我們可以採取這個方法,就把它捨掉,我們設立一個全世界性質的基金會。

  譬如我們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大眾傳播的事業,這個需要金錢。我們做一個基金會,像外國諾貝爾獎金,那個數字都很大,他們這個基金是存在歐洲永久中立國,這個比較可靠,為什麼?它沒有一些戰爭,沒有政治上的變化,大家都願意存在這些地方,像瑞士銀行就有很多國際上基金保存在那裡。設個基金會,大概有三個人到五個人來簽字處理,你這樣捨掉了,就很方便了。你提出一些條件,符合這個條件,可以動用這個財產,這都是個好辦法。自己不需要積蓄。一時也布施不掉,不知道那個地方需要用,我們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所以方法確確實實有,不是沒有辦法的。這一條是叫我們要捨慳貪之心,把這個念捨掉,成就布施波羅蜜。第六句:

  【要離憍慢,心無高下,安住不動如大地故。】

  『憍慢』,驕傲,貢高我慢,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不要學的,而且人人都有。那一個人沒有憍慢?如果沒有憍慢了,這個人一定是聖人,是再來人,不是凡人。佛家目標是要叫你出離三界六道,所以憍慢要斷。儒家教人,因為儒家沒有出三界這個念頭,對於這一條,《禮記》裡面只說:「傲不可長。」傲慢你是有,不要再增長,到此為止就好了。這是什麼呢?不出三界!你要出三界,這個煩惱一定要斷除。所以佛家這個禮節—五體投地,行接足禮,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破除憍慢心,做到心地真正清淨、平等,安住不動如大地。地能忍,這個地上,你給它灑上香水,它也不動;你給它拉大便,它也不動。我們的心要能受得了,這些五欲六塵的誘惑,做到像大地一樣,如如不動。第七句:

  【要恆慈愍隨順眾生平等饒益無違逆故。】

  這個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是恆常、永恆的,不是做個兩天、三天,不是短時間,永恆的。以大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對眾生的態度,一定要隨順,你不隨順,你跟他就不能相處,就不能共同生活;你要跟他共同生活,一定要隨順他。在隨順他當中,你去感化他,你去教導他,這才叫菩薩心。你要不隨順,一開頭他就不能接受,他幾十年的生活習慣,那能一下就轉變過來,沒那麼簡單!喜歡打牌的人,隨順他,常常跟他打打牌,帶他玩玩,而且你還要高明,常常都要贏他,這是菩薩,菩薩有智慧!我舉這一個例子,你跟他打牌,常常贏他,總有一天發覺了,「你本事很高!你這個怎麼來的?」「我學佛來的。」「學佛有這個好處!」他不就來學佛了。所以自己是真有戒定慧,真正慈悲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去度他。隨喜裡面,成就功德,成就自己的戒定慧,讓他漸漸感動,讓他回頭。能使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回頭是岸。『平等饒益』,一定要生平等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益」是利益,「饒」是最大的利益,要幫助他,給他最大的利益,不要違逆他,這才能善度眾生,這才真正叫善巧方便。第八:

  【要處生死,於惡趣中度苦眾生,心不捨故。】

  這一條很難。一般人看到惡道眾生都嫌棄,這個是大悲心不圓滿;真正有大慈悲心,看到惡道眾生不嫌棄。要具有地藏菩薩的精神,別人不能做的,你要去做。我們在這一點,實在講,我這一生當中,只看到李木源居士一個人,他能做得到。看到有一些病苦的眾生,沒有人照顧,甚至於一身穢污、膿血,他都去洗,他去照顧。別人嫌棄,他不嫌棄。這個人了不起!老人病那個樣子,甚至於自己兒女都嫌棄,都不願意做,可是李木源看到,他一定會照顧,這個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那麼這在生死惡趣當中,慈悲心不捨!第九句:

  【要恆觀察如來境界。欣求修習至究竟故。】

  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在平日之中,要讀誦大乘。大乘經裡面所說的是如來境界,《華嚴經》如來境界,《無量壽經》如來境界,《彌陀經》也是如來境界。看你自己時間,你要是每天工作很忙,你就讀《阿彌陀經》;如果每一天有足夠的時間,你應當讀《無量壽經》。讀《華嚴經》,大概是你要退休之後,你才有這個時間,因為這個經太長。實在講,《無量壽經》最適中。常常讀誦,細心思惟,思惟就是觀察。為什麼用「觀察」,不用「思惟」這兩個字?思惟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還有分別心,還有執著心。觀察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對如來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觀察,所以叫「修觀」。

  「修觀」這個名詞,我想很多同修都聽說過,「修觀」,就是此地講的觀察。那麼它的標準,就是不用心意識,那就是觀。如果落在心意識裡面,那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研究,就不是觀照。心意識它的相狀,要搞清楚。「識」是分別,「意」是執著,「意」是末那,「心」是指阿賴耶識,落印象。換句話說,不用心意識,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很不容易!諸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他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我們凡夫也是一樣見色聞聲,但是就是分別、執著、落印象,這印象很深,麻煩!去都去不掉。所以用心不同在此地。

  『觀察如來境界』,像我們《無量壽經》、《彌陀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歡喜修學,一定要往生,這樣就對了。認真修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功德就圓滿了,你也就給世間人作一個好榜樣。讓世間人明瞭,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最近聽說,大陸上有一個人,他發這個大心,想表演往生給大家看。這一宣佈了,聽說有多少萬人去看他往生,結果他又往生不了。大家去念佛送他往生,聽說念了三天三夜,他還走不了,這個很糟糕!這個鬧笑話!他能不能往生?他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決定不能往生呢?他有一念,想表演一下給人看,這個念頭就是雜念,這個念頭就不清淨。所以我們念佛人,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跟大家說明白,我們求一心不亂,但是心裡頭不能有一心不亂這個念頭;有求一心不亂的念頭,你永遠不能得一心。為什麼呢?清淨心裡頭還有一個一心不亂,糟了,一心就得不到。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念頭沒有,你才能得一心不亂。

  「我要表演給世間人看一看」,表演給世間人這個念頭不能有,你有這個念頭,你就錯了。所以這個人是不善於用心,不但不能成事,壞事有餘!讓許多人看到,你看:「他念佛,念佛他說他往生」,不能往生!這念佛往生是騙人的!這個不是成就淨土,是破壞淨土。不是成就人的信心,是毀滅人的信心,你說他造的罪業多重!這個表演給人看是自然的,不是勉強的。那一個往生人不是表演給人看的?誰說明了?誰在外頭宣傳了?沒有!那有這種事廣肆宣傳,邀集幾萬人,這不成話!這個是很大很大的錯誤,這不明事理。

  至於開往生大會,我們在過去,香港聽到的是何東夫人的老太太,但是她所邀集的,也都是自己家的親朋好友,沒有邀集外人。那是真正預知時至,到時候跟大家見見面,告別辭行,大家給他念佛,他真走了,那個不是假的,功夫真正成就,機緣成熟了。他這種心理是個不正常的心理,這叫魔障。凡事求感應、求神通,都很容易招魔障。他也想表演給人家看一看,要想來表現自己的功夫,也許得到一點感應,說你那一天往生,誰來告訴他呢?魔來告訴他。到那一天,魔走了,他往生不了了,被魔欺騙了,落在魔的圈套裡頭。與佛菩薩沒有感應,與妖魔鬼怪起了感應。一念心邪,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用的心不真實,妄心!還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祟,心不清淨。這經上明明告訴我們,修清淨平等覺,他完全跟這個原理、原則相違背,所以鬧這種笑話,造這些罪業。末後一句:

  【要恆利益安樂一切諸眾生故。】

  這一句是總結,常常存這個心。『恆』是永遠,存心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得安樂。

  【如是乃能發菩提心。】

  前面這十一條通通具足,海雲比丘說,這才能發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我們這個裡頭,有個一條、兩條還沒做到,你就曉得,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你發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就跟那個往生表演一樣,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來了,馬上揭穿了,不能往生,這是假的。一條、兩條做不到都不行,要是這十一條,一條都做不到,那怎麼辦?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你看看,三輩往生不論是上中下那一輩,他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能做到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去不了。他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由此可知,這個十一句要記住,天天讀誦,天天想著,認真努力要把它做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到。知道做不到就必須繼續搞生死輪迴。我們常說,我們念佛人,不是這一生才念阿彌陀佛,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念阿彌陀佛,都求生西方淨土,都沒去成。你這才了解,為什麼沒去成?這個地方沒做到。這一生當中,如果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好好的把這幾條全部都做到,你就決定得生。要緊!不讀大乘怎麼行?自己沒有福德,沒有福德,就不老實!真正老實人,秉著大福德,他念佛能往生。你問問他,這些條他有沒有?他雖然不知道,他通通具足。他對於世間名聞利養,決定沒有貪著;他確確實實能捨己為人。你問他,他不知道,你仔細觀察,條條具足,成就那裡是偶然!那裡是僥倖!希望我們深深的反省,好好的去讀誦。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