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六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06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思惟大海同一鹹味。思惟大海出生眾寶。思惟大海吞納眾流。】

  從這個地方看。這一段經文上一次我們讀過,請大家看清涼大師的註解。經文的十句是表悲海裡面的十種法性。第一句是講的「利益心」,第二句是說的「大悲心」,這前次講過。今天這是第三句,第三句是『大海同一鹹味』。清涼在註解裡面,把這一句說得很明白,這一句是:

  【安樂心。梵本舊經俱是漸次深廣。】

  『梵本』是從印度傳來的原本,『舊經』就是《六十華嚴》,東晉的時候,第一次翻譯的。它這個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它是思惟大海漸次深廣,這個梵文的原文是這個意思。晉經《六十華嚴》翻的跟原文是一樣,現在翻成「同一鹹味」,這是翻譯人用他的意思來譯的,沒有照梵文的原文來譯。原文譯應當是『漸次深廣』,它這個地方,翻成「同一鹹味」,這二個意思都好。「安樂」是令一切眾生得平安、得快樂,可是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習氣不一樣。諸佛菩薩利樂眾生,當然是以清淨平等心,可是眾生能不能接受,的確是很有問題。所以梵文原本的意思,我覺得比較好,「漸次深廣」,你看底下講:

  【始於世樂,種種與故。】

  心量小的,就給你小樂;心量大的,就給你大樂。總而言之,叫各個眾生都能滿意,這就是「漸次深廣」的意思。而「同一鹹味」那是平等的意思,平等是達到究竟樂。這個文裡的意思,跟《法華經》上講的「三車」的比喻很類似。世間人不懂得什麼叫究竟樂,他不懂得,真正的快樂,沒有人知道。世間人所懂得的快樂,就像打嗎啡、吃興奮劑一樣,這個打一下,就覺得很快樂,那是麻醉的,不是真樂,這種樂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經上講的這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兩邊都捨棄了,那才有真樂。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樂,不是跟苦相對的,這個諸位要明瞭,這才是真樂。離一切憂苦,才是真樂。

  「同一鹹味」,這個譯法也譯得很好,就是一定要給一切眾生究竟樂。世間人不了解,他也不能接受,佛菩薩教化眾生,也不能勉強他,佛的教學非常活潑,正像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看他教得多自在。世間人貪圖五欲六塵的樂,佛就幫助他,讓他滿足,讓他得到。世樂享受久了,一定會厭倦,這個世間無論那一種樂,你說唱歌,讓你日夜不休息的唱上三天三夜,你就累死了,你就求饒命了。跳舞快樂,叫你跳上三天三夜,你也求饒命。世間樂決定有厭倦的一天。看這個人的悟性,如果悟性高、善根深厚的,他很快就覺悟。只有善根薄的人,迷惑顛倒的人,他在這裡面享受世樂的時間比較長一點,他需要這個興奮、這個麻醉。等他回頭,他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佛隨他的願望幫助他,使他能夠離苦得樂。前面大悲是幫他離苦,這是幫助他得安樂。

  真正究竟圓滿的安樂,實在說是幫助他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這個樂才是究竟圓滿,這個樂「同一鹹味」。我們今天不要說不學佛的人,學佛的同修,你勸他求生淨土,還有很多人不能接受。由此可知,確確實實有「漸次深廣」。何以對究竟安樂,他還不願意接受?這正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的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具足。不能說他沒有,不具足!所以遇到這個法門也是空過了。觀大海的時候,發這樣的心,安樂一切眾生的心。第四句:

  【思惟大海出生眾寶。】

  海裡面的寶藏多,這是大家都曉得的,『海』是心海,是指我們本性,性海!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

  【四安住心。謂惡行眾生,令住善行。善行即是眾寶莊嚴。】

  大海能夠出生眾寶,大海是心性,心性裡面能生一切善法。這一句對我們現代的社會,實在講是迫切的需求。現在社會的眾生,惡行多過善行,所以社會不安,即使富裕,富而不樂。台灣可以說是相當富庶,但是日子過得不快樂,生活在憂慮恐懼之中,天天擔心有災難要來臨。會不會有災難來臨呢?你們大家仔細想想,這個經前面講過:「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天天在想災難,災難怎麼不來呢?這個事情就很麻煩的事情,不是一個人想,大家都在想,就會把災難想來。怎樣避免這個災難?佛在經論裡面講了很多,講了很清楚,那就是如何把災難的緣斷掉。一切災難的因是惡因,惡因沒有辦法,已經造了,但是緣操縱在自己手上。果然我們在這個社會,我們不求別人,台灣學佛的人不少,只要我們每一位學佛的佛教徒,都能夠覺悟,都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就把這個災難的緣斷掉了。縱然不能把災難化解,也能把災難推遲延後,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正如大師在此地說:『惡行眾生,令住善行。』這一句話就是改過遷善,斷惡修善。要曉得,善行才是真正的『眾寶莊嚴』。我們讀《華嚴》、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看到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相好莊嚴,他那個莊嚴從那裡來的?不是從外面境界得來的,他的莊嚴是累劫的善行,自然現前。我們今天要把自己妝扮一下,金銀七寶要費很多的力氣才能得到,掛在身上好像是滿好看的。你問問阿彌陀佛:「你身上那一身的瓔珞,誰送給你的?那個供養你的?」「沒有人!」自自然然現前,累劫的善行,這才是真正的眾寶莊嚴,不但正報莊嚴,依報也莊嚴,心性裡面能出生眾寶,這個就是善行。第五句:

  【思惟大海吞納眾流。】

  『吞納』是包容的意思,我們知道陸地上,所有江河的水都流入大海。中國的地理環境,海是在陸地的東方,所以水都向東流,黃河、長江、所有河流都向東流,流入大海,大海能包容。這個意思,大師給我們解釋為:

  【憐愍心。悉包納故。】

  我們要學諸佛如來,佛的心量大,佛心裡面沒有界限,九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能夠包容,所謂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有不能包容的!長江、黃河大的水,它包容;小水溝、細流,它也包容,沒有一樣不能包容。這個意思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包容。別人不包容我們,我們退讓;退讓就是包容,退讓就是教化眾生,你爭我讓,讓他自己深深去反省。念念之中,一舉一動,都充滿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教誨,這是佛在經論裡面,常常教給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做出樣子給人看,做一個能夠包容的樣子,能夠忍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於世無求,於人無爭」,天下就太平,什麼事都沒有。諸佛菩薩、覺悟的人,決定不多事,決定不好事。(是什麼人把鐘擺顛倒,等一下我都看不出時間。這個都是說出,做事情粗心,粗心不是學佛,粗心也沒有恭敬,這個都是過失。)所以我們要學包容的心,這一句非常重要。正規的道場,它的建築,山門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第一尊,你所見到的,一定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的是布袋和尚相,肚皮大,意思就是能包容,取這個意思。不能包容,你就不能學佛,你就不能入佛門。你的心量像大海一樣,什麼都可以容納得下。第六句:

  【思惟大海水色差別不可思議。】

  因為海有淺深不一樣,海水被陽光照射,反射的顏色不相同,這些常識,我想諸位同修都有。我們台灣島四面都是海。大師把這一條給我們說出:

  【攝受心。】

  它有攝受的意思在裡面。

  【種種外道,攝令正信。如多色水,同在海中。】

  前面是不但你要包容他,而且你還要能幫助他。他跟你的意見、思想、見解完全不相同,怎麼包容?對於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見,一定要尊重他,一定要隨順他,這裡面就不會發生衝突,就不會產生摩擦了。然後再以善巧方便去感動他,給他陳說利害,使他明瞭得失,他就會選擇了。一定要說:「你的見解錯了,我的見解是正確的」,那不是找人打架嘛!這個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菩薩是真高明,你們的意見再多,佛菩薩沒有意見;沒有意見,跟大家就好處了。你們各種不同的意見,到我這裡,沒有意見,才能包容。我也有個意見,就壞了,就對立了。我怎麼沒有意見呢?萬法皆空,三心不可得,意見從那裡來?只有真實智慧,沒有妄想、分別,所以對於種種知見、種種造作、業因果報、利害得失,唯有佛菩薩看得清楚,因為他沒意見,他看得明白,看得清楚。幫助那些有成見的人、有意見的人,幫助他歸到正信。歸到正信就是幫助他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性是有的,相是假的;理是有的,事也是假的,所以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攝受的方便,在現代有很大的障礙,障礙了許許多多的眾生,不願意接觸佛法;佛法這麼殊勝、這麼好,他不接受,那你就沒有辦法。為什麼不接受?因為它是宗教,佛教是宗教,基督教絕對不會來學佛,他跟你對立,伊斯蘭教決定不會來學佛。佛教變成宗教,自己把自己劃一條界限,不能夠廣度眾生,所以正名非常重要。孔老夫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佛教不是宗教,別人說它是宗教,我們自己也承認它是宗教,這不糟糕了!怎麼樣讓佛教擺脫宗教這個誤會,然後任何宗教徒都樂意來學佛。所以我們一定要肯定、要講清楚,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陀的教育。知道它是教育,這個攝受的面就廣大,無論他信仰那一種宗教,無論他是那一個種族,那有不喜歡接受教育的道理?

  世間人有自命不信宗教,這比人高,比一般人高一等。但是從來沒有聽說,不受教育比別人高,沒聽說過這個說法。如果沒有受過教育,自己都感覺得很慚愧、很難過;不信宗教,他沒有這個意識。所以佛教是教育,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圓滿智慧的教育。那一個人不想求智慧?所有的這些外教,這些宗教徒們,個個都想求智慧。而佛所教的,正是教給你,如何求得圓滿的智慧,這叫真信。所以佛家講的信,跟宗教裡面講的不一樣。宗教講信,是要信神;佛法裡面講信,是叫你信自己,不是信別人。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信佛菩薩,那就變成宗教了,那你就搞錯了。靠佛菩薩保佑你,錯了,佛是教給我們要靠自己保佑自己,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經典裡面有說:「佛叫無依道人」,依是依靠。佛教人頂天立地,沒有依靠。三皈依,依的不是別人,依自己。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所以叫三自皈,不是三他皈。你們每天做早晚課完了之後,念三皈,自皈依佛、自皈依法,不是他皈依。皈依自性三寶,這才叫做正信。如果信仰心性之外的,那叫迷信,不叫正信。這個比喻:

  【如多色水,同在海中。】

  我們今天講這個海,有眾生海的意思,芸芸眾生。一切眾生裡面,有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好像各種不同顏色的水,都在海中一樣。如何能夠和睦共處,互助合作,增進每一個人的幸福。菩薩教我們看到海,要從這一方面去領悟。第七句:

  【思惟大海種種眾生之所依住。】

  海裡面的動物很多,我們今天講的水族,種類之繁多,我們沒有辦法來計算。這個裡面教我們發:

  【守護心。已發心者皆守護故。是為無量眾生所依。】

  無量眾生依海而居住,依海而生存,我們要發心守護。已經發菩提心的人,我們要常常護念他,這就是守護的意思。初發心的人,要靠已經發心的人幫助,菩薩要得佛的幫助,小菩薩要得大菩薩的幫助,而諸佛菩薩照顧一切眾生,是自自然然的,無需要我們求他,他才來護念、才來保佑,不是的!不需要求他,他自動來幫助你、來護念你,他怎麼知道?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你起一個惡念,諸佛菩薩遠離,為什麼遠離?因為不相應,自自然然的遠離,不是有意遠離,不是的!自自然然的,他不相應,隔的就遠了。發一念善心,發一念覺悟的心,這個相應了,它相吸,自然就感應,那裡要求他?

  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在寺廟裡燒香拜佛、磕頭、卜卦,在那裡念念有詞,在求,幾個人有感應?一萬個人求,難得一、二個人感應,那是碰上的,那裡是真的?為什麼求不應呢?他不如法。如理如法,有求必應,他所求的無非是升官發財,無非是求佛菩薩幫助他,損人利己,我得到利了,再來賄賂你,再來報酬你,他把佛菩薩都當做貪小便宜、貪贓枉法的人看待,那怎麼會相應?造一身的罪業,還求佛菩薩保佑,那有這個道理!所以他求的不如法、不合理,不會得感應。

  如理如法的求,實在講,就在五十三參前面的三段。前面三段就是三皈,它代表三寶。吉祥雲比丘代表佛寶,教我們怎麼皈依佛;海雲比丘代表法寶,教我們怎麼皈依法;妙住比丘代表僧寶,教我們怎麼皈依僧。意義都在此地,你能不能體會他的意思?在這一章經裡面,首先教給我們,要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經文有十一句解釋四弘誓願,說明菩提心怎麼樣的發法,到這個地方,還沒有離開發心,這是傳法。傳什麼法?傳心法。這十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這十種心?有沒有利益一切眾生心?有沒有大悲心?這個安樂心就是大慈心,大慈大悲!安住、憐愍、攝受、守護,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守護裡面有二個意思,最重要的意思,是守護自己的菩提心,你已經發心了,決定不能退轉,你才能幫助別的初發心的人,你自己都守不住了,你怎麼能幫助別人?真正發這十種心,確確實實是這個社會大眾,一些還在迷惑,還在煩惱中度日的這些苦難眾生,他們依靠你得度,依靠你覺醒過來,這個要緊。第八句:

  【思惟大海容受無量大身眾生。】

  這個我們大家都很熟知的,海裡面有許多的動物,身體很大,比陸地上眾生的身體大很多倍,這是我們現在都知道得很詳細。大師在此地,註子裡面,這一句稱之為:

  【同己心。謂攝菩提大願眾生,取如己身。有菩提願,為大身故。】

  這在表法裡面,什麼身最大?發菩提心的這個人,身最大。也許我們沒看他好大身,個子矮矮小小的,怎麼稱他大身呢?心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大身就大。我們肉眼看他,好像是小個子,恐怕諸佛菩薩看到,他的身非常高大,像諸佛菩薩一樣,像經上所講的,幾十萬由旬那麼高大的身相,我們看不出,我們的眼睛不準。『同己心』,自己已經覺悟了,已經發大菩提心了,這個自己就本經來說,是第二住的菩薩,遇到發菩提心的這些眾生,看他跟自己一樣,要幫助他,要攝受他。如果把這個意思再引申,這是有必要的,看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無量壽經》上,佛也教導我們,我們應當牢牢的記住,依教奉行。第九句:

  【思惟大海能受大雲所雨之雨。】

  上面這個「雨」字念去聲,是動詞,是從上面落下來的意思,念「ㄩˋ」。下面這個字是名詞,念「ㄩˇ」。大海能夠承受雲彩落下來的大雨,它能夠承受。清涼大師用這個意思來說:

  【師心。】

  『師』是老師。

  【謂於大乘道集進趣者,推之如師。師必諮受,如受大雨。】

  這個意思說,對於大乘法能夠歡喜信受修學的人,這個人就是眾生的老師,也就是我們求學的老師,這是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每一位善友都具足這個條件。於大乘道,這是揀別不是小乘道,不是世間法,是出世間的大乘道。『集』就是信受的意思;『進趣』—精進不懈,勇猛向前,自行化他,都在這兩個字裡面。這樣的人,我們心目當中,那就是真正善知識,遇到這樣的善知識,我們一定要向他請教,他給我們說法就像法雨一樣,我們才能得到利益。我們的性海,才能破迷開悟;我們的法海,才能承受甘露,才能得法益。海裡頭,海表這個意思。末後一句:

  【思惟大海究竟恆滿無有增減。】

  海水好像永遠都是這樣子,沒有看到海水枯竭,也沒有看到海水滿出來。漲潮、落潮,那是例外,不能以那個來觀察。所以說:『恆滿無有增減』。清涼大師將這個意思說之為:

  【導師心。謂具功德者,敬之如佛。故湛無增減。】

  這個意思是說,『具功德』是具足一切功德者,這樣的人,我們『敬之如佛』,佛是一切眾生的導師,他確確實實契入「清淨平等覺」。『湛』是清淨,『增減』是生滅,生滅是念頭,我們凡夫有增減,一個念頭生就增,一個念頭滅就減了。我們有增減的相,他沒有增減的相。他的心在一切境緣當中,如如不動,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具足圓滿的功德。我們學佛的同修,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們有什麼功德?沒有!沒有功德,我搞了這麼多年,我在搞什麼?給諸位說,你也不要灰心,你有福德,你沒有功德;功德是定慧,這個要辨別清楚的。

  慧是一切明瞭通達,定是如如不動,不管什麼境界現前,決定不起心、不動念,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功德。斷惡修善,如果能離妄想、執著,這個斷惡修善是功德。斷惡修善,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是福德,你修福!福德不能出六道,有福的生三善道,造罪業這是墮三惡道,不能出離三界。假如斷惡修善,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決定超越六道輪迴,那是功德。功德才能夠突破三界,福德不行!末後大師在此地用一句話總結:

  【以此十心對斯十喻,有如符契,不應妄故。】

  經上講的十種比喻。清涼大師用這個發十種心,來合經中的比喻,說得非常好。這十種心,這十種比喻,就好像「符契」一樣。「符契」現在都不用了,古時候是取信,信用!我們最常見的—兵符,如果諸位到故宮博物院去看,還都能看得到。這是符合佛在經裡所講的密義,他說的是事,裡面含的意思無限的深廣。清涼大師在此地,為我們點出來,其實意思無限深廣,清涼大師也只能點到為止,沒法子細說,細說說不盡。我們要從這一個啟示,細細去思惟,深解義趣,這樣才能夠得到他的真實受用,我們才能得法。下面總結:

  【善男子,我復思念世間之中,頗有深廣過此海不。】

  這是故意做一個反問,我常常講在這個世間,還有深廣能超過大海的嗎?

  【乃至容受常無增減過此海不。】

  『乃至』是超略之詞,這個意思是說前面所講的十句,句句之中都有這個意思,這個世間還有那一樣能超過大海?清涼這個註子裡頭說:

  【三善男子我復下】

  就是這一段經文。

  【反以結歎。世無過故。】

  就是世間沒有能夠超過的,諸位要曉得,這個海是比心海、比性海,是比心性,沒有能夠超過心性的,不但世間沒有能夠超過,出世間也不能超過。

  【前託事顯詮】

  『前』是指前面這一段,我們念的這十種比喻,是寄託在這個事相上,顯示所詮,所詮是理,從事上你要能看到理,從相上你要能夠見性,這是佛法,你這才能開得了悟。事很明顯,從明顯事裡面,你去體會甚深圓滿的道理,這叫詮。清涼給我們註解的就是「顯詮」。經文是「託事」,註解是「顯詮」,裡面詮述甚深的義理。這一段,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反以結歎』,這一段是:

  【今亡詮求旨。】

  『今』,這個「今」是指現在這一段。『亡詮求旨』,再把境界又往上提升了一層。「詮」,剛才講了,這是事裡面所含藏的甚深的義趣,圓滿的道理。現在我們把這個道理,也不執著,也放下了,求什麼?「求旨」,是在這許多甚深道理裡面,求它最重要的精華、精義,也是我們佛法講的總綱領,你掌握到總綱領,你修學就方便,所以這是「託事顯詮,亡詮求旨」,這八個字很有味道。這八個字是修學的重要的指導原則。

  【離海更求故。】

  海是事相,看到這些現象,實在講,海是一個比喻,觀察大海是一個比喻。凡是眾多、甚深,都是海的意思。我們今天看到社會這麼多人,人海!現在坐飛機的機會多了,飛到天上看到雲彩密佈,雲海!我們看到這個現象,能不能想到這十種心?那你從事相上,你就能體會到很深的道理。由此可知,這事相都在說法,海也在說法,雲也在說法,一切眾多的事物擺在面前,全都在說法,說什麼法?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事實。會的,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契入甚深的心海,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十種心就是功德。十種心裡頭,沒有為自己。十種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自自然然生起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註解:

  【梵本舊經皆唯四句云】

  梵文的原本跟《六十華嚴》,凡是講『舊經』,都稱《六十華嚴》,晉朝時候翻譯。在這一段裡面,它有四句,這四句都節錄在此地。

  【頗有廣博過此海不,頗有無量過此海不,頗有甚深過此海不,頗有殊特過此海不。】

  它有這四句,這四句是《六十華嚴》裡面翻譯,我們這一邊他只用「乃至」,用了這一句,就把它省掉了。如果要是一句一句的說,那我們可以從這裡面來看。『頗有深廣過此海不』,第一句是「寬廣難量」。第二句是「海深難得底」,這一句裡面就含著這二句,深廣!再下去,「頗有同一鹹味過此海不」,「頗有出生眾寶過此海不」,句句都有這個意思。它這個地方用「乃至」就省掉了,說了一個頭,說了一個尾,全都包括了,這是翻譯的人省略,你一定要曉得,它裡面的句子是完整的。晉經也沒有十句,說了四句,也是省。中國古時候的人,言語文字都講求簡要詳明,印度人喜歡囉嗦、喜歡繁複,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翻譯的經文裡面,類似這樣的省略地方很多。雖然省略,我們讀書人一看,意思是完整的,知道它在那個地方省略,它的意思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晉經裡面,它用的四句,四句也把這十個意思,十句的意思都包括在其中。

  【一廣,二多,三深,四勝。】

  這個底下講:第一個『廣』,廣博,第一個是廣的意思。第二個是『多』,無量是多的意思。第三個是『深』,甚深。第四個是『勝』,殊勝,這個「殊特」就是殊勝。把前面十句一會起來看就明白了。

  【初二是前第一開出】

  前面二句。

  【三即第二】

  第三就是深。

  【四即第六。】

  【故梵本云頗有種種色者過此海不。】

  這梵本原文裡頭有這個句子。

  【以餘六句不出深廣。又餘處容有,故更不牒。】

  這是譯經的人,用歸納的方法,把十句再歸納,實在講,四個意思就全包了,「廣、多、深、勝」這四個意思,把其它很多意思都包括在其中。意思再多,都是從這個意思開出去。

  【撮成四義,結以稱歎。】

  總結來讚歎,讚歎性海,讚歎智海,讚歎悲海,顯示它無量殊勝的義趣。請看下面一段。這算是第二個中段。

  【第二善男子我作如是思惟】

  這一句是經文,底下我們會念到,就是這一句以下的經文。

  【觀成利益。】

  『觀』是修學的綱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觀」是觀念,你這個觀念轉過來之後,你所得的好處,你得些什麼利益?

  【由前忘詮,今此得旨。】

  他在甚深廣博的義趣當中,領悟到它的精髓,這個就得豐富的利益。

  【便睹華開,真佛顯現。】

  花開見佛,見佛就聞法,所以經文這兩段,先見佛後聞法。給諸位說,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佛那裡來的?佛是自性佛,我們淨宗常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一點都不假。可是諸位曉得,自性彌陀跟西方彌陀是一不是二,唯心淨土跟西方淨土也是一不是二,你要真正能觀成,入這個境界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不是假的。我們看經文,經文裡面也分二段,第一段是講見依報,第二段講見正報。見依報這一段經文很長,但是好懂,不難懂。

  【善男子,我作如是思惟之時】

  這個地方,『思惟』兩個字是關鍵,我們一定要明瞭,是不是我們用心去想呢?不是的!我們凡夫思惟是落在意識裡頭,是第六意識,依舊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思惟是妄想、分別、執著,而菩薩的思惟,是三慧—聞慧、思慧、修慧,這個裡頭有很大的差別。我們許多學佛的同修,被這些名詞搞糊塗了,沒有深深體會它的意思,以為聞慧大概聽經就是聞慧了。我多聽經,常常聽經,我就有聞慧了;聽完之後,回家去想想,我就思慧了;想明白了,我就照做,我就修慧。其實你這個解釋法全都錯了,我們沒有聞思修三慧,沒有!不但我們沒有聞思修三慧,再給諸位說,阿羅漢沒有,辟支佛也沒有,權教菩薩也沒有,三慧是大乘菩薩修的,我們不能夠依文解義。

  三慧你要曉得,它是慧,什麼慧?戒定慧的慧。如果我們依戒得定,依定開慧;慧開了之後,這個三慧才有。你要沒有真正開智慧,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教下裡面講的「大開圓解」,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你到這個境界,這個思惟就對了,沒錯了!這個思惟不是意識,就像《壇經》裡面講的永嘉禪師,永嘉禪師去參訪六祖的時候,六祖給他開玩笑問他:「你還有分別嗎?」他回答一句:「分別亦非意」。六祖讚歎,這高明。分別不是意識,凡夫的分別是第六意識,他分別不是意。正如同「思惟亦非識」,這個意思就一樣。

  你有沒有思惟?有思惟,思惟不是意。所以三慧—聞思修三個字的意思,聞是表接觸,用這個字做代表。眼見也叫做聞,耳聽也叫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用這個字做代表,所以它是慧。一接觸就明瞭,不要思惟的,思惟是代表明瞭的意思,像我們世間一般人:「你明不明白?」「我想一想!」想一想才明白,不想就不明白,所以思惟代表明白。有沒有通過想一想?沒有!所以它非意。修是什麼?修是不迷,你明白就不迷惑了,不迷叫修。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不是三樁事情,接觸就明瞭,明瞭就不迷,聞思修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不解其義,你把這個經念了,念了叫他去想,你想上一年,你也想不出個蓮花來。你看人家做如是思惟的時候,

  【從大海中有大蓮華,眾寶莊嚴欻然出現。】

  三慧的成就,觀成的利益。換句話說,在這個境界當中沒有別的,你只把這十種心發起,那就觀成,這個境界自然就現前。『大蓮華、眾寶莊嚴欻然出現」。下面經文是說明蓮華的相狀,

  【以無能勝帝青玻胝迦金剛摩尼王寶為莖。】

  這個蓮花的莖,這個蓮華不是普通的蓮華,寶蓮!『帝青』是青色的寶珠,這不是人間有的。這個「帝」是第四天,我們講的忉利天王,他有這個寶珠,青色的,佛經上稱之「帝青」,我們也只能說說,沒見過,也沒有法子想像到,佛在經上這麼說的。『玻胝迦』有翻譯,有翻成水玉、水晶,或者翻成白珠,大概總是白色的,水晶是透明的,這都是世間希有的珍寶,蓮華的莖。

  【毗瑠璃摩尼王寶為臺。】

  這個蓮華有座、有臺。

  【無垢清淨閰浮檀金為葉。】

  蓮華葉是金色的,『閰浮檀金』是我們世間最好的金。

  【隨時芬馥白栴檀香】

  花當然有香氣。

  【沈水妙寶而為其藏。】

  這個『藏』就是我們俗稱的蓮華裡面的蓮蓬。

  【黃色映徹碼碯寶王以為其鬚。】

  這蓮華有鬚。

  【百萬摩尼寶莊嚴網羅布其上。】

  花上面有網羅。這幾句是形容蓮華的樣子。

  【凡所莊校】

  莊是莊嚴,校是裝飾。

  【周圓無際。光榮四照,彌覆大海。】

  出現這樣的寶蓮華。我們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這蓮華表什麼意思。前面這一行,是交代經文的段落,我們一般講的科判。這是見依報,見依報前面還有三小段,剛才我們念的是第一段。第一段是說明蓮華的體相狀,寶蓮!下面是說出它表法的意思。

  【以上深觀心海悲海,則心華行華自然敷榮。】

  蓮華是什麼?蓮華原來是自性智慧、德能的流露,比這個意思。

  【無漏性德,一時顯現。】

  所以這個華是『心華』,心是願!你的發心,你的發願,前面講了。這個經文上面一段講四弘誓願—十一句;今天我們剛念過這十種心,心華裡面就包含著心願,是這個華。『行華』是你的心願落實在你生活上,落實在你日常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應酬上,行華。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寶蓮華。你觀察這個事相,你體悟到甚深的意義,那這是你的心性,從心性裡面自自然然生出的大慈大悲。所以心海跟悲海就是性,就是智。你看《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盡性,真智慧!你的全身就是蓮華,不要去想到,真的是海底出了蓮華,那就怪物了,那就怪現象出來了,不是這個意思。從你真心本性裡面,讓你這個身變成蓮華,這是《華嚴經》上有這個比喻,「身如蓮華,不著水」。蓮華開在水上面,離開一切染污,華開在水上,取這個意思。我們從這裡面體會,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你才覺得你的身心是一朵寶蓮,一點都不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