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五六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56

  掀開經本四百三十四面倒數第二行,末後一句看起:

  【雖誦千言。色情愈故。不如一解。心境忘懷。】

  這還是接著前面《法句經》裡面所說的,多聞不如一門深入,這裡面一連串這些句子在習慣上稱為流水句,都是強調這個意思。由此可以明白佛法重在實行,如果能解不能行,這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什麼叫做真實利益?如果修學佛法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夠超越輪迴,那你得到再多的利益都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你來生還要搞六道輪迴。六道裡面升沉不定,這個升就是三善道,沉淪就是三惡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一番,你自然會明白,我們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一定的道理。六道業因就是善惡所感。凡是為自己,或者為一個家庭,乃至為一個國家,都叫做惡業,都不是善業;真正能夠為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善業。我們想想自己,想想今天一天、想想今年一年,曾經起過幾次念頭是為一切眾生的?幾多念頭是為自己的,這個善惡業因就清清楚楚的擺在面前。

  為什麼佛要說為自己是惡不是善?這常常使我們聽到之後迷惑,因為我們不曉得六道輪迴的來由,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佛給我們講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什麼業?妄想執著,這是根源,起心動念想到自己是我執。佛說得很清楚,我執斷了,輪迴就沒有了,所以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我執來的,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總稱為十法界。我執破了,六道沒有了,那還有法執,法執也破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到那個時候是什麼境界?佛在經上不得已說了一個名詞叫「一真法界」,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所以佛說一切經,總而言之一句話,無非是教我們破執著而已。執著不是個好事情,不但人我執要破,因為這個受害最深、受害最苦,這就是六道輪迴;法我執也要破,法我執不破不能見性,不見性就不能得大自在,這是佛出現在世間所要教導我們的。

  我們修學,經上這一段說得好,舉了這麼多的例子,目的是要我們一門深入,『雖誦千言』,這是說你學得多,博學多聞。可是『色情愈故』,這就是執著,「色」是色相,「情」是情識,愈來愈固執。『不如一解』,不如真正能夠圓解一部經、一個法門,能達到心境雙亡,這個忘懷的意思就是不執著,《金剛經》上所說的「無住生心」、「應無所住」就是這個意思。

  【雖誦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絕離三界。】

  讀經讀得很多,法門學得很多,出世的念頭沒有,這很糟糕。縱有出世的念頭,能不能出得去?這是大問題。出世要斷煩惱,見思煩惱不斷,想出三界,能出得了嗎?三界就是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不斷,輪迴的現象也就不斷,我們有沒有能力斷見思煩惱?說實實在在的話,在末法時期億億人當中,恐怕一個都得不到,這是真的。今天我們算是非常幸運遇到這個法門,念佛帶業往生,遇到這個法門。要不是這個法門,可以說千經萬論無論你如何精進修學,你若不斷煩惱,你決定不能夠超越輪迴。換句話說,你一生的修學只能夠獲得來世的福報,像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這些人有福,這前世修的;做了大官、發了大財,這又迷惑顛倒,不再修了,這又再造罪業了;福報享完,罪業現前,這就入三惡道。我們學佛千萬不要走上這條路子去了,走上這條路就壞了,這是佛門裡面常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福享盡了,罪業也造多,墮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一條明路,我們今天除了自己認真修學之外,我們同樣用這個法門勸別人,為什麼不用別的法門勸別人?現在這個社會上有不少的法師大德用種種法門勸導眾生,多得是,用不著我們再操心。我們知道念佛確實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專修專弘,我們把一切力量集中在這一點,目的無非是希望突破三界、突破六道輪迴。

  【雖誦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聽。自他兩利。】

  這跟我們說出慈悲心、真實智慧非常重要,大慈悲心實在說就是大菩提心,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不能夠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會收到反效果。佛門裡頭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原因出在哪裡?如果這個慈悲方便是用感情的,那就變成禍害下流,造罪業了,慈悲一定是要有理智做基礎。我們佛門裡面供佛、供奉佛菩薩的形象,就代表這個意思。供奉的佛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薩,佛代表自性、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從體起用一定是一個菩薩代表悲,一個菩薩代表智,像西方三聖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代表本體,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慈悲,一定是這樣供奉的。這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有真實的智慧,要有大慈悲心,『自他兩利』,自行化他。所以這是大師引用《法句經》裡面這一段話,提醒我們、勸導我們一門深入。

  在民國初年,我們在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這個小冊子我們印的很多,倓老告訴我們他的在家弟子當中有一個居士鄭錫賓,是個做生意的人,在老法師面前接受皈依,跟著老法師學佛,以後他學會講《彌陀經》,就學一部,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他生意不做了,到處去講《彌陀經》,有些農村裡面沒有人去講經的,他去講經。三個五個人聽,他也講;十個八個聽,他也講。講了幾年,大概(看他書裡面說的)也不過就是三、五年的時間,他預知時至,講完經之後告訴他的朋友說:我要走了,請這個朋友替他租個房子。人家問他:你要走了,你租房子幹什麼?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怕死在人家家裡不方便,你給我租個房子。同修們聽到之後,你有本事預知時至,不害病能往生,這很了不起!大家都不忌諱,每個人說到我家也行,他說到他家也行,結果在他朋友家裡往生,《彌陀經》講完之後,那麼樣自在,他是坐著走的。這個朋友們還要求他說古來往生的人,總要做個偈子、做幾首詩留著給大家做個紀念,要求鄭錫賓,鄭錫賓就給他們講:不必了,你看我這個樣子就很好的紀念。一門深入!

  為什麼他能我們不能?說實在話,我學雜了、學亂了,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這一生當中縱然造再大的功德、再多的福報,若不能往生,都變成人天福報,那就非常非常可惜。老法師在末後舉出往生的例子四個人,出家的修無師,在家的男居士鄭錫賓,附帶的是鄭錫賓的弟弟,也念佛往生;在家的女居士就是青島的張氏,都是預知時至,都沒有生病,站著走,坐著走,多麼自在!這才是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唯有「一門」才有成功的指望,搞多、搞雜了決定有障礙。請看下面經文:

  【又文殊章云。如說修行。如行而說。若不能爾。是亦不能利樂眾生。自疾不能救等。】

  這是大師引文殊菩薩的一段話,文殊菩薩教導跟普賢菩薩完全相同,普賢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法供養當中第一句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而文殊菩薩說的是『如說修行,如行而說』,這就是說明解跟行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夠天天向上提升?原因就是我們行不得力,所以那個解就遇到障礙,不能夠圓解。會修行的人,他解一分,他一定就做到一分,他真的做到了。真正做到之後又有新的悟處,行能夠幫助解,這有新的悟處,他的行又提升一層,所以解行相輔相成,那個意境天天不一樣,年年不一樣,這學佛裡頭充滿了法喜。如果不會修的,或者是一昧求解,做不到,剛才說了他的解不圓,不但不圓,有的時候他解會解錯,誤解、曲解了,為什麼?因為他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用妄想分別執著來看經文,要說是不錯解,那太難得太難得了。很多把經義錯解了,過都是不能夠如教修行,過失都在這個地方。

  還有一種人專門在修行不求解,那也不行,這其他法門裡面問題很多。淨宗還比較好一點,不求解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也能往生,但是品位不高,就是知見不圓,但是他能往生,比其他法門要強一點。這也就說明為什麼古來的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為我們發明經義,淨宗也不例外,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說明了念佛人也要求解,這是正理。為什麼?念佛人對這個經義解得愈圓、愈深、愈廣,不但增長信心,而且增廣願力,所以願力弘深,他為什麼有那麼大的願?他解得圓,他認識得徹底,所以願力自然就大。如果他沒有這樣的深解圓解,那個願想發發不起來,所以還是不能違背這個原則,解跟行要相輔相成,否則的話不能夠利益眾生,不但不能利眾,自己也不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要想脫離三界輪迴不是那麼容易事情。這下頭一段:

  【又云。善男子。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修行。是則成就供養如來。】

  這一句話很好,大師用這句話來做總結,結這一句「如說修行供養」,為什麼?如來不是自然成就的,如來在未成如來之前跟我們是一樣的,他也是凡夫,凡夫之所以能成佛,修行成就的,行就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全都錯了,可是我們幾個人認錯?不肯認錯,都認為我的思想見解行為很正確,哪有錯誤?這叫做迷惑,這叫做無明,經上常講的惑、無明是什麼?這個就是的。我們沒有冷靜的去思考,果真冷靜思考,佛這些經論是個標準,從這個標準來觀察我們今天在六道,在六道的人、在三界的人,你要說你的思想見解行為沒有錯,怎麼會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變現出來的!所以佛教我們修正,修正了之後這三界六道就沒有了,正確的思想見解行為佛門裡稱為阿羅漢,俗話常講證得阿羅漢果。《遺教三經》裡頭有說,佛講得很明白,你什麼時候證到阿羅漢果,你就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就是說你的見解思想你可以相信,沒錯,可以相信;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你要承認我們思想見解行為錯誤的,不是正確的。

  佛教給我們要斷煩惱,要破所知障,所知障是妄想,煩惱是執著,煩惱裡面最重的貪瞋痴慢疑。哪一個沒有貪瞋痴?貪瞋痴佛講那是三毒,我們心裡頭有貪瞋痴,這個心就有毒,這個心裡面有毒,他的思想見解必定就帶著這個毒素在裡頭,那就是錯誤!所以一定要斷見思煩惱,這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說得好,「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就是三界六道,覺悟之後沒有了,就好像作夢醒了,夢醒了之後夢中境界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要緊,所以佛是從修行。

  那佛告訴我們修行三個層次,第一個要斷見思煩惱,然後再斷塵沙煩惱,這就證到菩薩的果位,最後再斷無明煩惱,那就成佛了,那個時候你的思想見解行為完全正確,一絲毫錯誤都沒有,所以如來是從修行成就的。我們要不修,怎麼能成?光靠解不行,一定要修,要認真去幹。這個常常去講經,發心講經,講經不一定在講台,朋友當中、親戚當中,三個、五個遇到都可以講。最好能發心養成一個習慣天天講,遇到人就給他講,這有很大的作用,講經用佛經勸你,你講也勸自己,自己毛病很重,勸一次、兩次不會覺悟,天天講,天天勸人家天天勸自己,勸久了,它就起作用了,到時候不知不覺自己就改了。有的時候不是說有意去改,真的毛病改了,什麼原因?佛法講薰習,每天受佛法的薰習,所以這經典上佛常常講:「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這個很要緊,特別是自己業障習氣很重的人,用這個方法很有效。下面這是第二句:

  【利益眾生供養者。】

  底下這一段文是解釋這一句『利益眾生供養』,前面是如教修行供養。

  【如十地品云。】

  《華嚴經》的「十地品」。

  【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

  這是總綱領,就像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說的菩薩發了菩提心,菩提心發了之後做什麼?就是發一個「滅度一切眾生」,發這個心,跟此地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金剛經》後面還有一句話,「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說得很高明,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那在普賢行願裡面這就是「利益眾生供養」。所修一切善根,這個所修的一切善根要在菩薩行裡面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一直到禪定般若,為什麼?都是為了『救護一切眾生』,就是《金剛經》上「滅度一切眾生」,幫助眾生斷煩惱,幫助眾生除妄想,都是為了這個。六波羅蜜就是菩薩的善巧方便,大慈悲是心,方便是方法,六度是方法,經上稱的善巧方便。

  【又云。諸佛出世。本為利樂一切眾生故。所以利益名真供養。】

  這一句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怎樣供養諸佛如來?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就是你真正供養如來。你要不肯全心全力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每一天在佛像面前香花水果恭恭敬敬的供養,那都是假的,那都不是真的,諸佛菩薩不會接受;每一天真正在做利益眾生的事情,把供佛都忘掉了,佛看得清清楚楚,佛說那是真正供養他。所以佛法不在這個形式,要在實質。利益眾生,怎樣才算利益?這個經上講『利樂』。如果不能幫助眾生出三界不叫利益,他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算什麼利益!所以佛法裡面講「予樂」,慈是予樂,給眾生快樂,現在叫眾生得快樂,來世不能得快樂,這不是真的;佛法說這一生當中叫眾生受很多苦,來生得快樂,這是真的樂。現在能叫眾生得樂,來生生生世世都叫眾生都得樂,這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裡面講「利樂」是永恆的,不是眼前的,眼前這個不算。如果在淨土上修行真正能夠如理如法,也就是經教真的通了,真正圓解了,你現在就得樂,無論你現在處在什麼環境,你是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你都會快樂。

  為什麼你都會快樂?因為你已經得到西方極樂世界了,你已經得見諸佛如來,那怎麼不快樂?眼前的生活,順境不生歡喜心,逆境不生瞋恚心,這個心在境界裡頭心境一如,那是真正快樂。不像世間人,世間這個快樂是苦樂相對的樂,不是真樂;佛法上修學得的樂是苦樂兩邊都捨棄,這叫真樂。所以佛家講的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那個樂也是苦,樂是壞苦,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是真樂。如果業障重一點的人,緣分差一點的人,修行在現前這個階段倍嘗眾苦。這是他沒有能圓解,圓解就不會苦,沒有能圓解。雖然倍受眾苦,他的信願堅定,永遠不改變,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心一意求生西方,他這個苦盡了,甘就來了,見佛往生,那就得大自在。這也說明念佛圓解重要,圓解之後現前的苦沒有了,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都得快樂,都得自在,所以法喜充滿,這是真正的事實,這是利益眾生就是對佛的真實供養。下面這是第三句:

  【攝受眾生供養者。彼名以慈悲心。隨順攝取。】

  這個『攝受』,攝這個字的意思要用現代通俗的話來說有誘導的意思在,時時刻刻我們應當誘導一切眾生皈依淨土,這就是具體的攝受修行。無論眾生接不接受,接不接受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有這個意願,要幫助他、要引導他皈依淨土。如果他的善根福德成熟,立刻就能接受。假如善根福德沒成熟,強烈的善巧方便的誘導能夠促進他善根福德提早成熟。這在過去現代我們都看到,有很多同修自己學佛,家裡父母怎麼樣勸他也不相信,過了個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家父母相信了、皈依了,也念佛了,往生的時候都很好的瑞相。這就是長時期的父子之情很深,這個攝受的力量很強,把他沒有成熟的善根福德在這幾年當中把它提前,幫助它提前成熟了,這是屬於攝受眾生。這要真正是大慈悲心,實在說我們距離大慈悲心還很遠,對於家親眷屬愛緣慈悲,你愛護你父母,愛護你家親眷屬,你對他很關心,時時刻刻在提醒他,時時刻刻在誘導他,叫『隨順攝取』。

  【又云。諸佛出世。為以慈悲攝眾生故。】

  善導大師說得很好,在我們中國佛教傳記裡面記載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善導大師說過一句話:「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善導大師講的。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當然這個世間緣成熟了。像《普門品》裡頭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度脫者,他就現佛身。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其數無量無邊,個個都有這樣的能力,都有隨類化身的能力。眾生機緣成熟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八相成道示現佛身,目的何在?目的都是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是例外的。所以佛說一切經,諸佛所講的並不見得是一樣的,但是淨土三經一切諸佛所講的完全相同,不可能說一尊佛出現世間不講淨土三經,沒有,決定沒有這個事情!他一定會講的,像《彌陀經》無問自說,沒有人請,他自己就講了,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度眾生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法門!而且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決定成就的法門。其他法門雖然說了,你修行能不能成就還有問題,換句話說,不能保證,這個法門是保證的法門。佛的悲心是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脫離輪迴,早一天成佛道,最早的、最快速的就是這個法門,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記住。所以彌陀,世尊讚歎彌陀的就是一切諸佛的共讚,共同的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這樣讚歎,每一尊佛都是這樣讚歎。

  為什麼這樣稱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加持一切眾生,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統統都有!「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階級?圓教七地以上。我們凡夫,十足的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念這幾句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下就做了阿惟越致菩薩,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一般菩薩修到這個境界,不只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那是別教佛,不是圓教,圓教佛果《華嚴經》上講的無量阿僧祇劫,不是三個,別教的佛果只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比阿惟越致菩薩那個位次相去遠之遠矣。你看這第二行,三行到八行八個位次,上面有十迴向,十八個位次,再加七地七個位次,你們想想看那個等級差多少!念佛人佔了便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你自己能力修到那個程度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四十八願,每一願裡面都具足四十八願。就好像我們這個講堂裡面四十八盞燈,每一個燈光裡頭都含攝其他的光明,都在其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樣加持你,使你一下提升到這個境界。

  因此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我們細細觀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經上講得很明白,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淨土到今天才不過十劫,十劫要跟阿僧祇劫來比太短了!在西方極樂世界真正修成到等覺菩薩的,這個人數不曉得有多少,算不出來,所以只是籠統說了一句「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些人就是十劫成就的,西方世界諸上善人,這個上善就是等覺菩薩,人數的數量在比例裡面佔的是最大多數。這就說明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說佛的加持,是我們自己真實的功夫在那裡修行,從凡夫到等覺菩薩也不過三劫、四劫就成就,諸位看經要懂這個意思,你那個經才叫沒有白看。

  如果說佛力加持的,大家平等的,凡夫跟等覺菩薩完全平等,這個跟你講這不算加持,是你自己真正修行斷證功夫的,只要三、四劫就成功了,這是十方所有一切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這個三劫、四劫在我們看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長的不得了!西方極樂世界人看這個時間太短暫了,為什麼!每個人都無量壽。譬如說我們人壽一百歲,這個事情幾天能辦得成功?二、三天,你說那多容易,二、三天就成就。證得等覺的果位,給諸位說那個無量壽就是真的無量壽,就不是有量的無量,就真的無量,所以我們生到那邊是有量的無量,過了三、四劫之後,那個有量的無量就變成無量的無量,這是真正的利益。

  所以一切諸佛出現於世間,一定講淨土三經,一定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除非你的善根福德沒有成熟,沒有成熟就是你不肯接受,成熟的人一聽就接受,沒有成熟的人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這個佛很慈悲,然後再教應機說法,這佛對得起人,不是說你第一法門藏起來不說,不是的,先說出來,你不肯接受,那再跟你說其他法門,為你種善根。說個老老實實話,真正得度還是淨土善根種子的成熟,我們為什麼敢這樣武斷的說?有《華嚴經》做證明,《華嚴經》在哪一段經文?就在這一段,你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等覺菩薩,他還要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豈不就說明了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到最後成佛還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誘導哪些人?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圓教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法門是最直捷、最穩當、最快速,所以一切諸佛才稱揚阿彌陀佛,這就是「諸佛出世,以慈悲攝眾生故」。

  【如淨名居士。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痴。乃至入諸酒肆。能立其志等。】

  這是舉一個例子,佛菩薩慈悲願力,無非在在處處念念都是為了誘導一切眾生,歸向三寶、歸向淨土。他舉的是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維摩居士古佛再來。這是當年兩尊佛同時出世,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身分,維摩示現的在家身分。佛法是平等法,這個諸位一定要記住,現在佛法之所以衰,修行人不能成就,完全違背了佛的教誨,佛教之中出家跟在家地位是平等的。現在這個社會,這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一等,同樣居士們也講經說法,出家人上台,大眾對出家人尊重,對居士就差一點,這是很大錯誤的觀念。出家人也不知道加以糾正,好像認為一出家穿上這衣服就比人高,增長了貢高我慢,錯了。維摩居士講經說法,佛的學生去聽,舍利弗、目犍連常常去聽經,到講堂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規規矩矩坐在座位上聽經,沒有小看維摩居士,而看居士跟看釋迦牟尼佛完全一樣,這平等法,現在我們見不到了。

  這是古佛再來,示現大富長者的身分,所以他在毘耶離大城,這是一個都市的名字,『資財無量』,他是大富長者。所以他能夠常常救濟貧民,他能這樣做法,這是布施,財布施。我們現在在目前這個社會裡面,我們只看到新加坡的居士林,我只看到這一家,第二家我還沒聽說過。新加坡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供齋,早晨、中午、晚上,流水席,一年當中只有一天不供,大年初一那天不供,從初二到臘月三十都供齋。不管什麼人去吃統統歡迎,學佛也好,不學佛也好,在那邊印度人、馬來人帶著全家去吃,什麼時候去,它是自助餐自己拿,這很了不起。裡面的負責人李木源告訴我,他們自從發起供齋以來一直到現在,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菜、沒有買過油,都有人送,而且送的太多了,所以那個米菜油常常還送到孤兒院、送到養老院,吃不完!每一天那麼多人來吃都吃不完。所以不怕人吃,愈怕愈窮,不怕人吃。他那個地方在市區,在市中心區,那個地方土地很貴,那旁邊最近蓋一棟大樓,我原先以為它那個房子不太貴,所以要在附近買一棟房子住下來,三餐飯都解決了,那一點都不假。這個就有一點像維摩居士一樣,大布施。

  以持戒,居士持戒清淨,戒律很嚴,做出榜樣給別人看,修善斷惡,這個心都是攝受眾生,都是誘導眾生,要真正去做,這不做不行。以忍辱,忍耐!斷瞋恚,一切眾生都是凡夫,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面總有瞋恚心。長者示現的忍辱,樣樣都能忍,給一切人做一個好榜樣。所以長者不但講經說法有言教,他身教,他自己確確實實做到。

  『以精進攝懈怠』,怎樣勸導那些懈怠的人?自己精進,讓那些懈怠人看到他生慚愧心,向長者學習。『以禪定攝亂意』,這個「禪定」是心裡面有主宰,特別我們做人,這一生當中,我這一生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這就是定。任何境界我不會被它誘惑,我有主宰,那個人這一生過得就很快樂,很有意義,他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標。世間人最可憐的所謂是醉生夢死,那種人很可憐,縱然有財富、有地位都可憐,為什麼?生不曉得從哪來,死不知道到哪去,前途茫茫,一片黑暗,這個人可憐。學佛的人最大的自在就是自己曉得將來到哪裡去,前途是一片光明,不是黑暗。『以智慧攝愚痴』,這是說明他的善巧方便。『乃至入諸酒肆,能立其志等』,這裡講居士,所以這是在家居士攝受眾生比出家人方便,出家人要跑到一個酒家去,人家就笑話了,居士進去人家不笑話。他到那裡去幹什麼?到那裡去度眾生去的,他不是去玩的,他是去度眾生的。所以在那個地方「能立其志」,這個志就是慈悲攝受一切眾生,他去做這個事情。所以這個世間什麼場合他都可以去,我們在《華嚴》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許多善知識,這個世間社會每一個角落他都去,他到那邊去行菩薩道,他到那兒去救度一切眾生,去做這些事情。

  【又一切菩薩。皆以普門示現等。皆為攝取一切眾生安置佛道故。】

  幾乎所有的大乘菩薩,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散布在每一個角落裡頭,菩薩觀機,緣成熟了,都在裡面度眾生,這個理與事我們都要明瞭。像前面「五十三參」裡面甘露火王,示現的是憤怒身,在我們一般人看那是魔王,殺人不眨眼的,他是菩薩,他度眾生。有一些眾生,你用好言勸他不行,他欺負你,所謂是欺善怕惡,菩薩就現惡相,你惡我比你還惡,這他就伏住了,他就聽話了,惡度!伐蘇蜜多女是妓女的身分,她是個菩薩,以這樣的身分來度一切眾生,令那一切眾生回頭是岸,行菩薩道!所以我們了解每一個行業、每一個角落裡面都有佛菩薩在,只是我們肉眼凡夫不能夠辨別的,他在行菩薩道,他在修真供養。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