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玄義—徑中徑又徑,初步即到家  (第十集)  1990/3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1-0010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倒數第三行:「四、念佛有四種。」這是從大分來分類,這是把一切念佛法門歸納為四大類。第一是「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四種念佛裡面,諸佛菩薩、歷代的祖師大德們,都是極力提倡持名念佛。持就是執持,執持這一句名號,也就是阿彌陀佛的聖號。《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都是主張一心稱念。

  唐朝善導大師,在古時候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實在講,諸佛菩薩化身在人間時有所聞,而且我們相信,在這個世間愈是有苦難,眾生愈是在苦境裡面,佛菩薩格外的慈悲。他應世,我們凡夫不認識。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這些人,實在講是暴露了身分的少數佛菩薩,多數可以說是一生身分都不會暴露。而且身分露出來之後,決定不可能再住在這個世間。身分一露了還住在這個世間,中國過去歷史裡面沒有這個例子。

  像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永明大師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到後來才曉得,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怎麼知道的?是錢越王齋僧,國王齋僧,供千僧齋,無遮大會,這是佛門修福之一種,就是以平等心、清淨心供養天下出家人。這一天只要是出家身分,皇帝做齋主,供養出家人吃飯,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參加,今天出家人地位是平等的。雖然如此,座席裡頭總還有個上席、還有個上位,平等固然是一點沒錯,首席總是這些高僧大德們彼此大家互相在謙讓、推讓。正在推讓的時候,大家都在客氣,有一個出家人走進來了,看到大家都很客氣在推讓,他老人家是一點也不客氣,就在上位首席他就坐下來了。國王看到心裡當然不太舒服,但是今天不能講話,今天是無遮大會,平等的。齋罷之後大家都散席了,國王就請教永明延壽大師:國師,我今天齋僧有沒有聖賢人來應供?也就是說有沒有佛菩薩、阿羅漢這樣的人來應供。如果有,這個福就很大了。永明延壽大師說,有。他說什麼人?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他說哪一個是的?他說就坐在首席的那個。這才恍然大悟。坐在首席那個和尚穿得破破爛爛的,從來沒見過這個人,其貌也不揚,但是他有個特徵,耳朵很大,所以就叫他大耳和尚。他說大耳和尚就是的。國王聽到之後,我剛才對他沒有禮貌,小看了他,沒有想到他是古佛來應供的。就趕緊派人去打聽,到處去追蹤,沿途問人有沒有看到大耳和尚哪裡去了?最後追蹤到了,他在一個深山山洞裡面修行,住在山洞裡面,在那邊打坐。去的人都知道這是定光古佛,見到佛還能不恭敬?當然恭敬禮拜,稱讚古佛化身再來。

  定光佛說了一句話,「彌陀繞舌」,阿彌陀佛多事,把我的身分露出來了。這句話說了之後,他老人家就圓寂了,就坐在那裡坐化了。大家一想佛不在世了、佛過世了,再一想「彌陀繞舌」,這是露出永明延壽大師的身分是阿彌陀佛來的。不要緊,定光古佛走了,我們家裡還有一尊阿彌陀佛我們還不知道,趕緊回去給國王報信。告訴國王,定光古佛圓寂了,最後說了一句話「彌陀繞舌」,想必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國王想很有道理,趕緊去看永明延壽大師,去拜阿彌陀佛。正在出宮廷的時候,還沒有出門,外頭一個報信的人來了,來得很匆忙,幾乎跟國王撞了一跤。國王問什麼事這麼匆忙?他說報告國王,大事不好了,永明延壽大師圓寂了。所以身分一露就走了,沒有說露了身分還住在世間,露了身分住在世間就是招搖撞騙,那還得了!人家曉得你是什麼佛菩薩來了,天天來拜你、天天來供養你,你忙得不可開交,所以身分一露就走了。

  我們曉得歷史上,阿彌陀佛再來的有三個人,永明大師是一個、善導大師是一個,豐干和尚是一個,從前在天台山國清寺廚房裡面工作,在廚房裡他是舂米的,就跟六祖在黃梅做的工作相似,碓房裡頭舂米。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賢菩薩,在廚房裡打雜、燒火,做這些苦行的。哪裡曉得諸佛菩薩在那個地方侍候大眾,大眾還瞧不起他們,還常常罵他們、呵斥他們,哪裡曉得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佛菩薩時時示現在世間,可惜世間人不認識。

  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身分是他自己透露的,不是別人講。他在臨終往生的時候說了一首偈,說「彌勒真彌勒」,說他自己本身真正是彌勒菩薩,「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時時都在人間,人間不認識他,他說這首偈子之後他就坐化了。所以以後我們中國人造彌勒菩薩的像,統統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宋朝,南宋高宗的時代,就是跟岳飛同時代。南宋首都在臨安,就是現在的杭州,袋和尚出現在奉化,就是我們現在老總統的故鄉。我聽說總統家譜裡面還有記載,他的家譜相當完整,帶到台灣來了,就是布袋和尚出現那個時代,他們家的祖先曾經請布袋和尚在他們家裡住了兩個月,請到家裡來供養,住了兩個月。所以有人說他們家裡出兩個總統,供養等覺菩薩供養兩個月,這麼大的福報。

  善導大師的話當然就跟阿彌陀佛親自說的沒有兩樣了,教給我們「唯有徑路修行」,修行最近的一條道路,換句話說,也是最快速的一條道路。什麼方法?「但念阿彌陀佛」,就是信願持名。因為這個法門比起任何一個法門來說方便多了、直捷多了,其他法門委曲婉轉不是直捷。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它終極的目標都是在華藏世界,要生到那個地方去。可是到了華藏世界之後,遇到文殊普賢,還是勸他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轉個彎再去的,這個彎轉大了,轉得太大太大了。世尊給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這都是方便說。《華嚴經》上說了真實話,凡夫從初發心到圓滿成佛要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是無量劫。凡夫從發心是哪一天算起?前面講過,要圓教的話從初信算起,別教的話從初住算起。為什麼?位不退了,要從這一天算起。藏教裡面從初果算起,沒有到這個位次以前統統不算。為什麼?他在六道裡頭有進有退,他退轉。從位不退這一天算起,證得位不退再修無量阿僧祇劫才能夠圓滿成佛;而成佛,最後還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圓教的究竟佛。所以哪有這個法門方便?哪有這個法門直捷?這個法門不必繞那個大的圈,直捷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到那個地方就是圓證三種不退,不但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圓圓滿滿的證得了。這還得了!前面我們說過,西方極樂世界不退因緣裡頭有一條,就是壽命長久與阿彌陀佛完全相同。即使像佛在《華嚴經》上說成佛從位不退開始要無量劫,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乎。為什麼?壽命長,一個無量算什麼?無量是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一個無量劫,在西方極樂世界人看起來不算很長,我們這裡看起來不得了,三個阿僧祇劫已經就受不了,多少個阿僧祇?阿僧祇個阿僧祇劫,才叫一個無量。所以這個無量劫就不算多,假設就算是一個無量,是阿僧祇個阿僧祇,這時間長了,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壽命來看,就是一個無量彷彿我們人生百歲,他要多少時間?也不過一天而已。還在乎什麼?一百歲的壽命幹這個事情,一天就圓滿了,你想想看,所以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一。「成功迅速也」,成功真的比其他法門來得迅速,就是其他法門有退緣,西方極樂世界永遠沒有退轉,這在修學上得了大便宜。

  第二種是「觀像念佛」。像就是我們供養佛菩薩的形像,雕塑的佛像也好,鑄造的佛像也好,或者是彩畫的也好,只要是佛像。當然這個法門裡面,最重要的是講阿彌陀佛,或者我們供養的西方三聖。西方三聖,就是我們像現在這裡供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供的西方三聖。「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這叫做觀像念佛。所以觀像念佛這個人的確是得有一點福報,他不要做事情,他有時間,家裡設個佛堂,佛堂四面都是佛像,不管你走在哪一邊都看到佛像,觀像念佛。但是你離開佛堂,離開佛堂,像就不在了,所以「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你必須在佛堂裡面你就看到佛,跟佛在一起,離開佛堂你的修行功夫就斷掉了,不能相續。所以供養佛像,一定要選擇佛像莊嚴,你看到心裡生歡喜心。佛像雕得不莊嚴,看到心裡不歡喜就收不到這個效果,所以一定要像雕得好,畫要畫得好。供養佛像有這樣的功德。

  第三是「觀想念佛」。這就是《觀無量壽經》前面的十二觀,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觀想。「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這個事情不容易,你看《觀經》裡面第一觀觀西方,西方是太陽下山的地方,觀落日,「落日懸鼓」,紅紅的太陽像個鼓一樣懸在空中,觀這個相。你先看這個相,相看成之後常常想,想到這個相,睜開眼睛相在我面前,閉著眼睛這個相也在面前,這才算觀成。這個不容易,很難,比起前面難多了。這一觀成功之後,再接著觀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我們這個地方的地是泥沙、沙石,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沙石,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是琉璃。琉璃我們中國人講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在我們這邊是寶石,非常稀有,西方極樂世界整個大地就是這樣的,所以佛教我們觀什麼?觀相似,觀「大海結冰」,海水是藍色的,如果海水要結成冰,有一點像琉璃。你就想這個海水,海水不能起波浪,起波浪就不行了,水是平的,統統結成冰,從上可以看到底下,就有一點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相彷彿。這個境界要觀成了,給諸位說,你看我們現前的地就是琉璃地,如果你看到我們地上還是有泥土、沙石,你這個觀沒成功。你就想到這十六觀之難,愈觀愈微細。所以下面說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這是真的,你看《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境界太細了,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想不出來,這個境界現不出來,所以自古以來依《觀經》修行的人很少。大多數研究《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講的有理論、方法、九品因果,它講得很詳細,這是一般人喜歡研究,沒有法子依照這個觀想來修學。「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的確,連觀像都比不上念佛,念佛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不容易間斷,觀像容易間斷。

  第四種叫「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我們初學的人學不來,實在講不需要學,我們現在老老實實就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功夫久了,念到理一心不亂了,破一品無明以後,你的持名念佛就是實相念佛。為什麼?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實相不必求,到時候自然能夠證得,你要想學,學不來的。

  這個地方簡單把實相念佛之境界略略的說幾句。「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這統統沒有了。生滅是什麼?念頭。我們心裡頭一天到晚,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就不行。生滅心沒有了,實相當然就現前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寂滅就是實相。有無、能所,這都是代表的二邊,我們今天所講的相對,超出相對的世界。不但超越相對,連所有的言說也沒有了、名字也沒有了,心緣是心裡面的念頭也沒有了,真心無念,這時候真心全體現前。「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那個時候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跟自己的本性,這當中沒有界線,界線沒有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怎麼回事情?原來是自性彌陀,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是一不是二,到這時候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所以你念的佛是念自性本來具足的天真佛,不是外面來的。

  「實相念佛,圓覺之性」,圓是圓滿,圓覺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圓滿大覺,這是體性。「雖然眾生本具」,每個人都有,人人都不缺。所以《華嚴》上說,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句話他就說出「奇哉奇哉」,就是奇怪、稀奇!「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有一切眾生,每一個眾生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德相,一點都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跟諸佛如來沒有差別,今天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就是因為眾生有了妄想執著,你不能證得。這是一句話把眾生跟佛界定了,這個定義下定、確定了,眾生與佛的差別現相也道破了,佛是怎麼回事情,眾生是怎麼回事情。眾生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由此可知,佛一生教化眾生,他教的是什麼?令一切眾生消除妄想執著而已。除此之外佛沒有一法教給人,佛的千經萬論就是教我們遠離妄想執著,離了妄想執著你就是天真佛了。底下這句話接著說:「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跟《華嚴經》上講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是一個意思,同樣的意思。

  「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其餘的法門好是好,特別是大乘了義經典,多半說的諸佛菩薩果德上的境界,這些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要學很難。但是如來所證的境界,凡夫要學那倒不難,最高的反而容易。不是最高的,難!我們現在科技,許多東西的機器用起來很複雜,我們都不會用。為什麼?沒有發展到最高級,發展到最高級,人人都會用,連小孩都會操作。我們以照相機做個比喻來說,照相機發明很多年了,以前的照相機,高級的照相機,我們拿來的確照不好,得要專家這個照片才能照得好,普通人照不出來。你看現在發明的科技愈來愈進步,現在所謂傻瓜照相機,那是什麼?是最進步的產品,三、四歲的小孩都會按,張張好,確實的。我有很多大照片放大二十多吋的,就是用傻瓜照相機照的,放二十多吋還是非常之好,跟專家沒有兩樣。所以現在你看,像飛機很複雜的東西,如果將來再發展,人人都可以操作,想高就高、想低就低、想快就快、想怎麼轉,能隨心所欲,那才叫高級的高級。哪有這麼複雜?學好半天都學不會,這不是高級的。所以菩薩的東西不是最高級的,很難學,專家才學得會。佛是最高級的,最高級的,沒有學過佛的博地凡夫,業障深重,他一學也就會了,最高級的反而是最容易的。但是容易是容易,難信,不容易相信,除非你用過了。譬如說像照相機,我們帶個照相機到大陸上,大陸上很缺乏,很多人一生見也沒見過,告訴你一按就好了,他不相信,他沒見過,也沒有用過。不相信,他就沒有法子了;你要相信了,就很容易了。所以這個法門就像傻瓜照相機一樣,人人都會修,人人都能成就,只要相信就行了。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在一切大乘佛法裡面,禪是捷徑,所以禪叫徑路;念佛比禪更捷徑,徑中之徑,念佛法門裡面持名念佛又是最捷徑。古人有個小冊子勸人念佛的,這個小冊的題目就叫《徑中徑又徑》,第一個「徑」是禪宗,第二個「徑」是念佛法門,念佛有很多種,最徑的那條路就是持名念佛。所以你看那個書,題目很有趣味,《徑中徑又徑》,這就是特別顯示出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我們講消業障、滅罪業,那的確是沒有比念阿彌陀佛更有效了。所以世間一般人不曉得,還去搞別的經咒,甚至去拜懺,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超過它們太多太多了。

  「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前面講四種念佛,真的難易懸殊非常之大,這四種裡面最難的是實相,其次的是觀想,比較起來觀像跟持名是容易一點,但是觀像這個因容易間斷,持名可以保持不間斷。似乎有淺深,其實是理事不二,淺深相即,四種裡面都有淺、都有深。「若是圓人看來」,圓人就是圓教根性,什麼叫圓教根性?對於什麼事情不太執著的人就圓了。一執著就不圓,什麼事情不太計較、不太執著,這就是圓人根性。我們中國人俗話說,某人是大而化之,大而化之就是圓人根性。這種人少煩惱,他不鑽牛角尖,他不固執,你們說這樣他也好,那樣他也好,他樣樣都好,這就是圓人根性。他樣樣都清楚,他樣樣不執著,樣樣能放得下,不計較。

  所以圓人看這四種:「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圓頓人看這四種,持名跟實相相應,持名不知不覺他念到理一心就變成實相了。因為觀像、觀想都要執著,不執著觀不成,換句話說,大而化之是決定不能成功的,絕對不是圓人修的,是什麼?通教菩薩、別教菩薩所修的。圓教菩薩才不會觀像跟觀想。為什麼?因為它要執著,他要不執著決定修不成功。修的時候要執著,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東西拿掉。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遠離生滅、有無、能所,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觀像觀成功了,觀想觀成功了,因為裡頭還是有無,還是有能、有所,所以到那時候還是要把這些東西清除。觀成難,到以後去掉也難,我們說心裡印象太深了,要把這個印象洗掉難。名字去掉容易,我們對名字沒有那樣的執著,我這個名字不喜歡,換個名字就可以了,這很容易。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叫你把名字離開,比離開相要容易多了。所以這是持名,稱名暗合道妙,與實相相應。「初步即是到家」,「初步」是我們發心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話很重要,大家不知道。「到家」是圓滿成佛。哪個人知道?我們一發心念這句阿彌陀佛就等於成了佛了。為什麼?真正發心,佛菩薩加持你,現在就不退轉了,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轉了,一生往生,一生成佛,豈不是一發心就成了等正覺?所以初步即是到家。

  「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這話是真的,我們看起來好像是最低的,殊不知這個最低的就是最高的。持名就是實相念佛,關鍵就在發心,我們發的心真不真實,這是關鍵。所以求往生這個心要真實,絕不是一個放逸之心,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心,是非常的認真,非常的實在。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真正覺悟了,這個真正覺悟就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是我們一生當中主要要辦的一樁大事,其他都是小事,其他的都不必去認真計較,隨緣就好了,這個重要。我們還沒去,在這個世間若有機會勸人念佛,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一生就過得真正有意義。人家聽了相信,好,他這一生成就了;不相信也好,阿賴耶識裡頭阿彌陀佛的種子種下去了,都好。所以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這是我們在這個世間第一樁大事,就是與大家相處的第一樁大事。自己這一生是決定往生,與別人相處沒有二話說,就是勸他念阿彌陀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說老實話,勸人念這句阿彌陀佛,比給他講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功德還要大。《大方廣佛華嚴經》,我過去給諸位同修說過,一天講八個小時要講一年,舌頭都講焦了;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很容易,這一聲阿彌陀佛絕不亞於給他講一部全部的《華嚴經》。幾個人知道?幾個人認識?這真正是可惜。所以是殊勝無比,這個法門真正是不可思議。

  「《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蓮池大師這句話說得非常的透徹。實相,不是叫我們要把一切相滅除,一切相哪裡能夠滅除?離相是離我們心裡面的妄相,不是離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事事無礙,沒有障礙,離我們心裡頭執著的、分別的那個妄相。譬如我們不著相了,這個茶杯是個相,我不執著它了,不是把這個茶杯砸掉、去掉,不是。你把它打破、去掉,它還是有相,滅不掉的。我們現在今天曉得物質不滅,滅不掉的,磨成粉它有粉的相,磨成灰它有灰的相。離相是什麼?我們心裡執著這個是茶杯,這是離名字相,離外頭形式的相,不要執著這個相,它與我們不相干,沒有妨礙。佛不是說得很清楚嗎?妄想執著,這是妨礙。佛沒有說因六塵境界而不能證得,佛不是這樣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六塵六根而不能證得,佛沒有這樣說法,可見得根塵相接觸沒有妨礙,佛說的是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離一切相,是離妄想的相,離執著、分別的相,離這個東西;也就是我們在唯識裡頭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離這個,不要執著這些東西,那就完全正確了。你會在這個世間真是幸福美滿、快樂自在,一切法可以受用,心裡沒有執著。清淨心是從這個地方來修的。「即相而無相」,即相,外面六根六塵有,這是即相;無相,是不分別、不執著這些相,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對了,這才叫實相。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有很多人誤會淨土宗修念佛法門沒有般若,所以對這個法門輕視、小看了,以為這個法門頂多不過有一點小定而已,一句佛號念到妄念不生,得一點定,沒有慧,這是很多人有這樣的誤會。他不曉得這句佛號裡面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我們講般若,大概一般人總是忘不了《金剛經》,《金剛經》是整個般若部的精華,般若部的綱要。更簡單的就是《心經》,稍微詳細一點就是《金剛經》,《金剛經》跟《心經》可以說是一不是二,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如果像蓮池大師稱《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的關係大本、小本,我們也可以稱《金剛經》跟《心經》是大本、小本,都是般若綱要。《金剛經》裡面尤其是人所皆知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為中國禪宗六祖在這一句裡面開悟的。而這一句實實在在也非常之重要,我們念佛,與這個無住生心恰恰它就相應。相應,怎麼不是般若?不但是般若,是最深的般若法門。「念得純熟,萬緣齊放」,實在講,念佛這也是個祕訣,一定要放下萬緣,也就是心裡面妄念要捨掉,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有牽掛、不要有煩惱,用一個清淨心來念這個佛號就會相應了。我們念佛人最怕夾雜,有妄想是夾雜,有分別也是夾雜,有執著還是夾雜,有牽掛、有煩惱更是夾雜。你看覺明妙行菩薩跟大家講的開示,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不夾雜,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個個人得力了,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念佛不相應,統統是夾雜。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得清楚,也就是講的萬緣齊放,能所頓空。我們常常能夠提醒自己,功夫綿綿密密,除一句佛號之外,二六時中沒有一個妄念,這就是無住。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所以《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大徹大悟,破無明、見本性的境界,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以上的境界。你看念佛人,念念與這個境界相應。他們要到圓初住才能證得,哪裡曉得念佛人當下就相契合?這個難,真正之難。「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這句話是跟《法華經》相應,《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念念放般若光」,這與《大般若經》相應。所以這句佛號,古德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確實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這句話真正不容易,要不是真正契入這個境界說不出來。很多人念佛他不願意念,你說「念實相」沒有一個人不願意,念實相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誰不要?哪裡知道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念實相,就是念自己的真心,就是念自己的本性,就是念宇宙萬有的本體,太難得了。

  「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小本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經文上有這麼一句。「今本不云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是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我過去遇到一些初學的人,他們念《阿彌陀經》,看到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有打電話給我的,也有寫信給我的,說這個法門不能修。為什麼?做不到。真的,幾個人能做到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要是得不到,這個法門不是沒有成就?被這句話嚇住了,殊不知《阿彌陀經》的梵文原本裡面沒有一心不亂。原本裡面玄奘大師翻譯得好,玄奘大師翻的是直譯的,就是照它原本一句一句這樣翻出來的。玄奘大師的本子保存了原本的面目,不像羅什譯的。羅什是意譯,沒有按照人家原文,只是把意思譯出來。所以意譯的,中國人喜歡念,跟我們中國人自己寫作文章一樣;直譯的,我們不喜歡念,因為它有印度文法我們念得怪怪的,看到句子不太通順的樣子,雖然保存了原來的面目,可是我們還是不太喜歡。原來這一句是什麼?「一心繫念」。如果用一心繫念,我們這個疑惑就沒有了。繫念是什麼?掛念、牽掛。我們一心不牽掛別的,單單牽掛這句阿彌陀佛,這個容易,這個好辦。

  原文是「一心繫念」,諸位看看淨土五經讀本裡面,大家看玄奘大師的本子就看到了,是一心繫念。可是羅什大師翻譯得沒錯,如果他翻譯得有錯誤了,玄奘大師一定指出來。他到印度去留學的動機,就是懷疑當時譯經的大師翻譯得恐怕不太可靠,他是有這個懷疑,所以一定要親自到印度。他回來之後,對中國歷代以來的譯經師他沒有一個字的批評,這在佛法裡面講,統統承認。不批評就是默認,統統承認,他們沒有翻錯。我們怎麼曉得他沒有翻錯?因為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一念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生,他也圓證三不退。你們諸位想想看,如果不是一心不亂,怎麼能證三不退?人家沒有說錯。明明我們沒有念到一心不亂,為什麼說一心不亂?因為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心不亂。現在功夫沒到家,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佛光一照,把你功夫就提升了一倍。我們功夫成片了,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的人,提升一倍就是理一心不亂,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羅什大師沒有翻錯,我們不要被這一句嚇到了。

  《無量壽經》裡面對於這一樁事情就說得更為明瞭,更為確定,它用的是「一向專念」,它沒有一心不亂的字樣,一向專念。一向專念跟玄奘大師譯的一心繫念,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是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我們讀了這經文,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信心,就是這一生決定往生,決定靠得住,再不懷疑了。凡是不能往生的人都是半疑半信,這是大障礙。有一類善根深厚的人,他一聽就相信,誰說的?佛說的,那他就相信,只要聽是佛說的他就沒話說,這是善根深厚之人。像我們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佛講的,還懷疑,還是不相信,等到自己讀了很多經論,費了很多時間,走了很多冤枉路,這下才相信,這也就很難得了。只要一信,就沒有不往生的,決定往生。「彌顯慈尊恩德」,這個慈尊指阿彌陀佛以及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解,給我們介紹。

  「彌陀無盡大悲勝願」,阿彌陀佛無盡無量的慈悲,殊勝無比的大願四十八願,在本經第六章裡面所說的。「方便至極」,極是到了頂點,到極處了。這個方便至極,就是用一句名號、一句阿彌陀佛,普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還得了!像印光大師所說的,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度盡了,一個也不漏,這才是方便到了極處。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部經典都做不到,唯獨本經,唯獨這個持名念佛。說老實話,四種念佛,其他三種也做不到,方便是方便,沒有到極處,唯獨持名是到了極處。「力用難思」,力是它的能力,它的作用不可思議。「凡聖齊收,利鈍俱被。」「被」這個字念破音字,台灣本省人念加被(音披),這個是念得很正確,因為古時候這個字跟挑手旁的「披」是通用的。利鈍是從根性上講,利根是聰明人、有智慧的人,鈍根的人是愚笨之人。無論是智、是愚,只要肯念這句阿彌陀佛,成就是相等的。凡是六道凡夫,聖是四種聖人。四種聖人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佛也在裡面。天台家講佛有四種,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都在裡面,除了圓教佛之外,藏、通、別佛,真的是十法界凡聖齊收。

  「但能發心專念」,發心是發求往生之心,這個世界太苦了,一定要發往生的心。要專念,這個重要。發心而不專念,往生沒有把握,品位就更難講了。發心專念,不但往生決定有把握,品位高增。蕅益大師說過,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持名之深淺。持名怎麼叫深?專就深。什麼叫淺?不專就淺。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東西就是要專。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所以諸佛菩薩接引眾生,先給你談玄說妙,談了一陣之後,到最後引導你歸淨土。我們看古來的祖師大德,往往亦復如是。歷史上有稱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化身來的,我們曉得前面講過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所以這些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表演、來示現,先怎麼樣?先示現通宗通教,到最後都是專修專念,以身作則,求生淨土。

  我們曉得印光大師,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這在《印光大師永思錄》裡頭有一篇文章說這個事情。這個人名字我記不得了,我是剛剛學佛的時候看這個書,我看到這段故事。寫這文章的人是個女孩子,念初中的時候她晚上作了個夢,這個夢境清清楚楚,夢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不管信不信佛,大家都知道。看到白衣,手上拿著楊柳枝淨瓶,她看到這個相。觀音菩薩告訴她,大勢至菩薩在上海講經,妳有善根,妳應當要去聽。結果她就問了,她說我怎麼曉得?他就告訴她,印光法師就是的。她到第二天醒來之後,他們家裡的人也不信佛,說觀音菩薩大家知道,說大勢至菩薩沒有人曉得,不知道什麼叫大勢至菩薩。這樣打聽了很久,大概二、三個月,親戚當中有一個人是念佛人,知道有西方三聖、有大勢至菩薩,這才證明了佛教裡確實有個大勢至菩薩。再打聽印光法師,也是問了很久。那時候印光大師還不怎麼出名,打聽到定海普陀山有個印光法師,有個出家人叫印光,在藏經樓不大出門的。他在藏經樓三十年,在普陀山。以後曾經有人說,好像最近印光大師在上海講開示,她是在蘇州,聽到這個消息,趕緊一家人就趕到上海,印光大師在那裡參加上海主辦的護國消災法會。他不是有個小冊子嗎?《開示錄》。他在那裡講了七天,最後一天給人家授三皈五戒,一共八天。他有個小冊子,就是那個時候。他們全家不信佛,因為夢到這個事情,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所以全家去拜老法師。就把夢中的事情告訴老和尚,老和尚聽了之後,狠狠的把她教訓一頓,臭罵一頓。他說我是個凡夫,妳怎麼說我是菩薩,胡說八道,以後決定不要再提,再提之後永遠不要見我面!就不敢說了。那一天也參加了皈依。而且觀音菩薩在夢中還告訴她,印光大師再四年就走了。果然到第四年,印光老法師往生了,圓寂了。她才把她這一生跟印光法師的經過情形寫出來,大家才曉得這個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

  我們看印光法師的傳記,等覺菩薩示現的。他老人家所示現的,最初也是念孔老夫子的書,也是毀謗佛教,不相信佛法,以後從接觸佛法,然後慢慢起信,跟我們一般知識分子學佛過程一樣,他就示現這個過程給我們看。示現讀《大藏經》,通宗通教,樣樣通達,晚年的時候專修專弘,專念阿彌陀佛。從他晚年真的很像大勢至菩薩,尤其是他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楞嚴經》上這段經文,附在淨土四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這真是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不這樣做法,我們對於那一章往往疏忽掉了,不曉得這一章經的價值。經過他這麼提出來我們才發現,原來「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就是淨土宗的《心經》。不但是淨宗的精華,可以說是整個一大藏教的精華,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的略說。因為它文字少,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它二百四十四個字,實在了不起。夏蓮居老居士編《淨修捷要》,稱大勢至菩薩為淨土宗的始祖,有道理!這個講得太好了。這要講到淨土宗的起源,最初倡導是大勢至菩薩。如果就我們這一代,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最早提倡淨土的是普賢菩薩,因為他在《華嚴經》上提倡的。釋迦牟尼佛成道,第一部所講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在我們娑婆世界第一代的祖師是普賢菩薩。但是就盡虛空遍法界來說,那是大勢至菩薩。所以夏蓮居這個說法非常正確。

  這是說我們只要能夠發心專念,這才是如來度生的本懷,才是究竟方便。佛這個方法方便,我們今天一生成佛方便。我們再看底下一章,這是力用介紹過去了,下一章是要介紹根機。「所被根機」,在這一章裡面跟我們說明,哪一種人適合修學這個法門,這叫根機。

  「《疏鈔》云:前三非器」,前面三種不是這個法門的根器。前三說什麼?底下說了:「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這就是信願行。他不相信這個法門,當然沒有法子修學;或者他信了,他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也不是這個根器;或者他信了,他也想去,但是他不念佛,這個也不行,這是缺一個也不能成功。「反是皆器」,反過來就是有信、有願、有行,不管你是什麼人,都是淨宗的根器。菩薩也好、聲聞也好、天人也好、餓鬼也好、畜生也好、地獄也好,不管什麼樣的人,善人也好、惡人也好,有智慧也好、沒有智慧也好,統統無關緊要,只要你具足真正相信,真正發願,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你看這麼簡單。

  下面有個簡單的解釋,因為信願行太重要了,我們真正了解它,真正明白,依教奉行,我們很幸運這一生就成就了。「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一定要相信的。相信什麼?我跟佛是一體,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要相信這個。這個跟基督教裡講的信不一樣。基督教的牧師來給我講,他說我們基督教也是講信,你們佛教淨土宗也講信,這個我們是一樣的。我告訴他不一樣,不要誤會了,不一樣,我們信是信一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念佛的時候就是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就是究竟覺。這是有非常圓滿、高深的理論基礎,不得不信,不能不信。所以「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三句是事,前面三句是理。理上沒有問題了,事上還有懷疑嗎?當然沒有懷疑。所以眾生念佛為什麼會往生?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會成佛?有前面這個理論依據。最重要的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觀無量壽經》所講的。信裡面比什麼都重要。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這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的意思。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苦,這個世界太苦了,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裡受苦,是一世比一世苦。你要認為我一世會比一世好一點,那是你的妄想。為什麼說一世比一世苦?這當中有個很明顯的道理,你自己很冷靜去想想,我在這一生當中,我起的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我做的善事多還是惡事多?你去做個比較。如果想想,惡念多過善念,好了,你來生哪裡會過得好日子?惡念多,受惡道的機會多;善念少,生善道的機會少。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明白,五戒十善修得很好,來生才能得到人身;五戒十善做不到,來生人身就得不到。

  五戒不容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每一條裡面境界都是廣大而無邊際。你說偷盜我沒有偷盜,你不曉得偷盜的意思。偷盜是什麼?稍微佔人家一點便宜就是偷盜,我們有沒有動過這個念頭、有沒有做過這個事情?做得太多了,常常想佔一點便宜,這個心就是盜心。盜的意思在佛家講「不與取」,對方沒有同意我們就取了,這叫盜。所以李老師給我們講他的故事,他是在公家機關服務,常常私人要寫個信的時候,往往把公家信紙、信封就拿來用了。他每一次去領信紙、信封都要跟他的主管報告一下,這個信紙、信封我私人要寫信用。長官常常說他,你不是廢話?哪個人不是私人拿去寫信用。他說我受了戒的,我給你說了,你答應了,我就不犯盜戒;我要不給你說,我是不與取,我犯了盜戒。所以每一次領信紙、信封他都要去說一遍。不容易,太難了。所以任何一條戒都不容易受持,十善就更多了,更微細了。五戒十善修不好,人身得不到。

  所以修福,福是可以帶去的,到哪裡去享?畜生道也有享福的。你看外國人養的寵物真有福,牠是畜生,牠有那麼大的福報,人都不如牠。我在此地還看到一個動物公墓,我在那裡還照了幾張照片,牠的主人還常常到墓上去給牠放個花,我都去照到了。在中國,人都做不到。我照了公墓,帶回台灣給他們那些人看。我們台灣,狗早都被人吃光了;外國人,是死了還要把牠埋葬,還常常去想念牠,還給牠照個照片放在墓的旁邊,真是令人很感動。牠有福報,前生修的。鬼道裡面也有福報的,做了土地公、王爺,你看在台灣,初一、十五多少人去拜拜、去祭祀他,他是鬼道,他有福報。所以修福,修福到哪裡去享?我們要很冷靜的去想想。

  福是要修,不能不修,沒有福報當然是很困難,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修慧。佛在經上講,佛當年在世有一個例子,「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證到阿羅漢果了,每天出去托缽托不到,沒有人供養他,常常要挨餓,為什麼?沒福,過去生中修的。另外一個專門修福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他投胎做了大象,這個大象是國王坐的,出門都滿身金銀珠寶披了一身,大象牠有福。所以佛叫二足尊,福慧都圓滿。要緊的是,慧比福重要。不能沒有福,但是慧跟福一定要相稱,對於道業才有幫助。如果不相稱,慧少福多,會把福迷失了本性,福報太大,本性迷失掉了,這個不好。反而不如福報少一點,常常有一點欠缺好,他警覺性高,對世間沒有留戀。福報要太大了,他對這個世間覺得世間不錯,不想走,不想走來生還得搞輪迴。福報少一點的人,樣樣能過得去,總不圓滿,世間沒什麼意思,還是快快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往生的意念常常能提得起來,這個好!世間聰明人總是求十全十美,有智慧的人不求圓滿。在我們中國晚近,可以說曾國藩是很有智慧的人,他讀書的書房題了一個名字叫求闕齋,人家都求全,他不求全。他說我求有一點缺陷,他的書房叫求闕齋,不求圓滿,這是很有智慧。所以福不能享盡,有福給別人去享,這是真正的福報,有福讓別人享,自己不要去享,自己好好的念佛,求生淨土。

  這個願,一定是要「厭離娑婆」,對西方極樂世界要欣慕。欣慕說老實話,不是欣慕在他的生活自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七寶宮殿、黃金為地,如果你羨慕這些,那你是什麼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是貪圖享福的心去的。去得了去不了?去不了,你用心錯了。羨慕什麼?羨慕那邊的圓證三不退,圓生四土,羨慕到那個地方天天可以跟佛跟諸菩薩見面,羨慕天天能夠聽阿彌陀佛為自己說法,羨慕這些,這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沒有的。羨慕西方極樂世界人壽命長久,這是真正要羨慕的。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能成佛?就是沒有機緣聞法,沒有善知識教誨。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當中最好的善知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兩句話讚歎阿彌陀佛是讚歎到無以復加,讚歎到極處。我們欣慕是欣慕這一點。離開母親不能生存,所以他時時刻刻想他的母親,他不能捨離他的母親;我們憶念阿彌陀佛,想念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像孩童想念母親這種情況一樣,像遊子思念故鄉一樣。遊子思念故鄉是在什麼時候?是在不得志的時候。他一得志,故鄉就忘掉了,在不得意的時候想到故鄉。所以你們念李太白那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好可憐!那首詩你們仔細想想,床前明月光,半夜睡不著覺,在那裡憂慮,大概找工作也找不到,吃飯都成了問題,所以才半夜睡不著覺,看到月亮就像地上霜一樣,抬起頭看看月亮,低頭想起從家鄉這麼老遠出來,這麼久混不出一個名堂,這心裡多難過!不是滋味。所以你看他那幾句話,你想他當時那個情形,不得意。得意,故鄉早就忘掉了。這個叫願,要有這樣的切願。

  「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這個「行」就是老實念佛,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叫行。間斷、夾雜都不是行,功夫不得力。所以決定不能間斷,決定不能夾雜,這樣你念的心愈念愈清淨,心愈清淨,智慧愈增長,愈念愈有感應。就是經上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夾雜、間斷就不相應了。所以念的祕訣,就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

  「以上三事,號為資糧。」資糧,是比喻古時候人出門去旅行身上一定要帶點錢,資就是錢,我們今天講旅費。「糧」,還得帶乾糧,因為古代沒有旅館、沒有飯店,你出門去旅行相當不方便,不但身上要帶錢,而且還要帶乾糧。不像現在,現在方便了,到處有飯店、有旅館,甚至於出門不要帶錢,帶支票、帶信用卡就可以了,這比從前省事多了,從前出門旅行一定要帶資糧。佛在此地用比喻,我們從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旅途資糧就是這三樁事情,信願行就是三資糧。

  「信願行三,缺一不可。」一條都不能缺,只要具足了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不管什麼人都有資格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得到的享受是決定平等。所以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貴賤貧富,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就行了。這三個條件裡面有三輩九品,底下我們就講到了。貧賤之人也能夠上上品往生,不一定要在這世間富貴人家有地位的才會有上品往生,沒有這個道理。在我們世間,尤其現在佛門這個現象,有錢、有勢力的進佛門,那個招待很周到,茶、泡茶、泡好茶,坐、請坐、請上坐,這是說出家人不如法。那個往往一般人沒瞧得起的,他還上品上生;被人天天恭敬請去上座、泡好茶的,未必能往生得了。所以淨土門中不以貧富貴賤來衡量一個人,而是他信願行三個條件,修學真實的功夫,這個要緊。

  這個世間短暫,這個世間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曇花一現而已,何必去認真、計較。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長久的,這是永恆的、真實的,一定要認真努力來爭取。世間之事,實在講,不是很必要的,何必去關心它?何必去理會它?能少一事應當要少一事,能無事當然更好,千萬不要無事去找事,無事生事就錯了,這就攀緣了,無事是最幸福的。唯有把這個理想通了,我們這一生的日子才會過得幸福,才會過得快樂。一生當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自己應當做的事,這個人生有價值,這一生就不空過了。跟佛交朋友,跟菩薩就做朋友去了,這是我們同修應當要互相勉勵的。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