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老和尚的身教有聲書—序五 海納百川 謙沖自牧(下) 釋勝妙  第八集  檔名:61-268-0008

  七、堅持原則

  老法師講經時曾說,出家之前他的同事稱他為「老頑固」。由此可見,老法師是很堅持原則的人。

  老法師一生堅持「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的原則。哪怕當年華藏圖書館經營得非常辛苦,老法師寧可圖書館不辦,也不改變原則。老法師堅持三不的原則,不是圖自己安樂,而是為了專心從事講經教學。由於堅持自己的原則,所以老法師這一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走既定的路線。

  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老法師堅持遵循古聖先賢教誨的原則,例如:以孝親尊師為德行的大根大本;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堅信落實傳統文化必定能帶來社會和諧。

  在促進世界和平方面,老法師堅持先從宗教和諧做起的原則;堅信必須促成宗教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

  老法師堅持原則,但並非頑固不通。只要不是影響根本原則的事情,都可以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制宜,通權達變,隨緣隨順。

  堅持原則而能權巧變通,是老法師事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八、忍辱負重

  老法師的忍辱精神是很可欽的。堅持「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的原則,雖然能為自己爭取時間與精神,專注於講經,但也因此放棄了管理支配的權力,於是大大小小事情都要聽由護法居士安排。護法居士雖奉老法師為導師,遇到重要的事會請示老法師的意見,作為處理事情的依據,但有時彼此意見不同而護法居士又堅持己見時,老法師就放下自己的意見,接受對方的意見。生活與處事當中,類似這樣必須忍辱求全的情況,時而有之。

  關於忍辱,曾聽悟字輩法師說起一件事。當年有一次老法師正在台上講經,聽眾席後面韓鍈館長與老法師的一位尼師弟子發生了口角。韓館長當下要求老法師下台來,做個評判。老法師立即暫停講經。下台之後,老法師就向韓館長頂禮,說:「對不起,我沒把弟子教好!」那位尼師當場楞住了。然而事實上,老法師本來不願意收出家弟子;所有出家弟子都是韓館長看中意,要求老法師給予剃度的。收了剃度弟子,卻在很多時候不能替他們做主,這是作為師父的人很無奈而必須忍辱的事。

  後來韓館長往生了。老法師很感恩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在講經的攝影棚裡,將韓館長的照片與方東美教授、章嘉大師與李炳南老居士的照片掛在一起。每次講經都是在向他們報告;上座前與下座後都向他們問訊。

  韓館長往生日與章嘉大師示寂日只差一天,所以每年老法師舉行「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法會」,做兩天的三時繫念,以紀念章嘉大師與韓館長。二O一七年三月四日是章嘉大師示寂六十週年紀念日,三月五日是韓館長生西二十週年紀念日。老法師在澳洲淨宗學院舉辦的「先師長善護追思紀念法會」談話中,講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從中可看出老法師忍辱的工夫下得多深!他談到韓館長,說:「她很能幹,世法、佛法都有基礎。照顧我三十年,到她臨走。如果沒有這個護持,那就是李老師所講的走投無路。我從老師那裡學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韓館長這個道場落實了。沒有這三十年,煩惱習氣怎麼能斷得了?不容易!你們不如我,你遇不到韓館長這麼多的折磨。說老實話,你沒有那個耐心能夠忍受三十年的折磨,你怎麼會有成就?你不能成就。三十年的磨鍊,讓我在佛法修持上得其門而契入。」修學佛法要想成就,需要很多條件,包括內因與外緣;其中忍辱是能否成就的關鍵因素。

  有一段時期,老法師每週末到尖沙咀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十一樓講經與會客。有一次老法師會客之後,坐電梯到一樓,遇到一位法師正與協會的一名義工爭吵,法師堅持要該義工向他道歉。老法師看到了,立即向那位法師頂禮,那位法師默默离去。

  老法師一生當中遇到大大小小的逆緣與毀謗,都一一忍耐過去。其中當然也包括生活當中不順心的事,例如,秘書或侍者無法如老法師的意願處理事情或整理物品,老法師委婉地提醒之後,如果還是未能改善,老人家也就包容了,沒有責備我們。可能因為我們不是老人家的剃度弟子,所以對我們比較客氣。我們感到很慚愧,未能達到老法師要求的標準,同時也很感恩老人家的忍耐與包容。

  九、高瞻遠矚

  老法師對於事情考慮得很長遠,而且擬定出具體落實的方法。

  老法師很早就留意到祭祀祖先對社會和諧的重要性,一九七O年代就倡建「中華民族百姓宗祠」。二OO二年,在香港建立第一所「中華萬姓先祖紀念堂」。隨後數年,各地紛紛效法建立。二O一二年,首次在香港舉辦「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以後每年都舉辦。二O一六年,首次在英國舉辦「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隨後大陸、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日本,都舉辦祭祖大典。二O一八年,首次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二O一九年,首次在德國舉辦祭祖大典,同年首次在威爾士舉辦祭孔大典。這些祭祀典禮,是最好的禮樂教化,教孝教敬,確實能夠淨化社會人心。

  對於弘揚佛法,老法師認為必須培養專才。每位法師深入一部經典,成為該經專家,並依教奉行。如此弘法才深入,才能將佛教發揚光大。一九九五年起,老法師在新加坡開辦「弘法人才培訓班」,做出成績。

  有退休的政治領袖擔憂,世界是否還有和平?老法師答復:從宗教和諧下手,就能逐步達到世界和平。老法師在新加坡與澳洲都做出了宗教和諧的典範,確實對社會和諧產生貢獻。

  老法師很早就留意到養老事業的重要性;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會關注其養老設施。老法師早年在美國,看到養老院與幼兒園建在一起,深受啟發,就提倡這種模式。近年來,老法師更倡導建立「老人樂園」,構思好應有哪些娛樂活動,讓老人精神生活充實,而不是落入「坐吃等死」的困境。已有居士按照老法師的理念,建立老人樂園。

  老法師幾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辦的國際和平會議上,做專題演講,提出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的主張。然而大使當中有人懷疑,認為這只是理論,無法實現。二OO五年,老法師在自己家鄉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真正端正了社會風氣,使小鎮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做出成果。這個實驗讓教科文大使們大感信服。

  老法師感慨中國傳統大家庭的沒落,提出在現代企業推行家文化的理念,建立道義的大家庭。已有國內外的企業真正落實,成果顯著!

  二O一三年,斯里蘭卡建立「龍喜國際佛教大學」時,老法師就建議他們要振興三大語系的佛教,將佛教全面地復興起來。

  對於促進世界和平,老法師提出從宗教團結下手,主張宗教必須回歸教育、互相學習,並分別在新加坡與澳洲圖文巴落實,取得成功。老法師還帶頭編輯《宗教經典三六O》,並倡議建立「宗教聖城」。

  二O一五年,老法師與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休斯校長聯繫,商議合辦漢學院事宜。當時身邊的人都不看好,建議放棄此計劃。唯有老法師一人堅信此事可成,堅持貫徹進行,所以才有今天的英國漢學院。如今英國漢學院已有兩屆碩士生畢業,預科、本科、研究所都在進行教學。

  十、重情重義

  老法師很重舊情,即使已耄耋之年,每次回到台北,都會與老朋友聚會。也時常與台中蓮社的老同學徐醒民老師、江逸子老師等見面。每次到台南,都會與當年建甌小學的同學余兆敏老師見面。

  當年方東美教授過世之後,老法師與幾位同學一起照顧方師母直到方師母辭世。後來老法師幾次邀請方教授之子方天華先生來香港長住,並照顧他的生活。

  二O一六年,老法師禮請自己中學校長周邦道先生的幼子周春塘教授擔任英國漢學院院長,並全力照顧他的生活所需。周院長在二O一八年身患重病,老法師非常擔心。同年七月,老法師在法國巴黎時,聽到周院長往生的消息,非常難過,說:「我發願捨壽給他,沒想到他還是走了!」如果不是最後不經意地說出來,誰也沒想到老人家竟然默默地捨壽給周院長!老法師對情義的重視,可見一斑。

  十一、熱愛祖國

  老法師二十三歲來到台灣,但內心還是一直惦念著大陸。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老法師特地前往香港,見證回歸的歷史時刻。

  老法師對祖國滿懷信心。九七年之前,有不少人心懷疑慮,想離開香港,來問老法師。老法師勸他們留在香港,並告訴他們,將來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是中國。但有些人不相信,還是離開了;後來他們都感到後悔,但已來不及了。

  二OO一年,老法師與出家弟子離開新加坡,移民澳洲,在圖文巴建立澳洲淨宗學院,大家有了安身的地方。本來老法師可以選擇安穩地住在澳洲,但他卻選擇長住在香港。原因在於,香港是祖國的門口,在香港講經是老法師愛國的存心。

  老法師講經當中,時常流露出對祖國的關懷與想念。他也時常觀看國內出品的視頻,例如《記住鄉愁》等。老法師讓人收集了報導祖國繁榮的多種視頻,例如《輝煌中國》、《大國外交》等,分贈給訪客。

  二O一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老法師設立辦公室,命名為「淨空之友社」。從此,老法師經常在教科文組織與不同國家的大使交流。對於中國崛起,西方國家有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老法師時常向大使們說明,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崛起只會促進世界和平,不會有威脅。

  十二、謙沖自牧

  儘管事業廣大,名似山斗,老法師仍然保持一貫的謙卑態度。

  老法師講經影響之巨大是舉世公認的;但老法師並不以老師自居,而是把自己當成學生,講經就像在報告心得一樣;聽眾都是老師,在監督著他。

  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老法師提倡辦班教學。後來做出了成績,令傳統文化的弘揚遍地開花。但老法師說自己是「但開風氣不為師」。

  老法師與人談話或撰寫書信時,不僅沒有架子,而且是謙沖為懷,用字遣詞都很謙遜。有一次,老法師要秘書代他寫信給一位三四十歲的律師。秘書將開頭的稱謂寫為「某某先生」,老法師指示改為「某公」。老法師的卑己尊人,往往如此。

  以上是簡略整理筆者親近老法師的幾點體會。做得越多的人,受批評的地方也越多;說得越多的人,被挑剔的地方也越多。評判挑剔很容易,真做真說卻很難。不管別人怎麼評判與挑剔,一心一意為振興聖教、利益眾生而不懈努力的人,在我心中就是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