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10/11/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3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今天文言文的課程,主要我們要談的是「忠」的這個主題。首先,我們深入了解「忠」的義理,我們先翻到《古文讀本》一百四十四頁,這裡有四篇德育故事的「緒餘」,這個對「忠」義理的開顯非常精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我們看第一篇講到:

  【夫忠。德之正也。】

  我們之前學的文章主要是孝悌,孝是德之本也,孝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悌是德之序也,懂得先後長幼尊卑的態度。接著『忠』是『德之正』,「正」就是不偏不倚,心不偏頗,心不偏私。所以我們一想到「忠」,公忠體國,這個忠裡面體現大公無私,體國是體現時時以國家、以團體為重,這個才是正而不偏私。當然正又跟邪相對,心起邪念,對人就不忠,當然對自己也不忠。我們看經文接著講:

  【唯正己可以化人。】

  這個『正己』為什麼『可以化人』?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本善的心,只要我們行得正,有真正的德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善緣去啟發別人的善心。所以孔子講「君子之德風」,真的有君子之風,這個風是指風範、德行,「小人之德草」,這個小人是指一般老百姓,他接觸了君子,看到了他的風範、德行,就好像風吹過去,草很自然就彎下來,就受教了,「草上之風必偃」。確實在歷史當中,很多留名青史的聖賢,他們在世的時候,人民都以他們為榜樣,甚至於都把他們當作自己父母一樣看待,這些忠臣去世的時候,老百姓就跟喪了自己的父母一樣的悲痛。所以這些聖賢他們是真正名符其實的父母官,以父母的心愛護子民,他的心是大公無私、是正己。所以「正己」是真正成就德行。假如我們自己沒有正,就想可以教化他人,那就很難達到效果。所以這句話「正己可以化人」,這個也提醒我們另外一個角度,就是教化感化不了人,那就是自己的德行還不夠。所以很多道理我們可以從另外反面來體會。

  現在社會當中,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老師覺得孩子很難教,當領導的覺得員工不好帶,那都是沒有化人。這個時候為人領導、為人父母、為人老師,所謂君親師三個角色,能不能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正己了沒?有沒有成就德行?所以孔子講,「其身正,不令而行」。自己真正做得正、做得好,孩子們或者下屬,他在生活點滴當中潛移默化受到好的影響,你不命令他,他自己就效法了。為什麼?他有本善。而孔子又講,「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自己沒有做好,還一味的要求他們、指責他們、命令他們,他心裡不服,你自己都不做好,還叫我們做。那就雖然有命令,雖然有很多的規定,但是他們心裡也不服,也很難真正照著去做。所以正己可以化人,確實也是知所先後的道理,要先正己,然後能化人。這個「化」是自然而然的,不是刻意的。俗話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它的果實很甜美,自自然然人們就走出一條路來,來採這個桃李。相同的,人真有德行,「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貴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自然能感召別人向他學習。所以接下來講到:

  【惟正心所以修身。】

  正己,要真正成就自己的德行,要從根本下手,從他的起心動念。因為一切言行的根本,都是他的心態才延伸出他的言行出來。所以心正,言行自然就正,要修養自己一定是從『正心』下手。而《大學》裡告訴我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一個人要能「正心」,那得從格物下手。物格知致,知致意誠,意誠心正,心正才能達到身修。我們從這一段也是體會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有很好的目標,但是都要回到根本去用功夫。所以接下來講到:

  【故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

  所以『格物致知』的功夫,都應該從哪裡下手?『自求諸』這個「諸」是之於的意思,下手的地方應該是在對自己的這顆心,求自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處。而我們看「格物」,格是格鬥,格鬥就是非常大的決心,不能遲疑的,然後格去物欲。這個就是一般我們的煩惱障礙,有了這些欲望,就會產生很多的欲求,求不得,煩惱就來了,求不得,習氣就現前,貪、生氣,種種這些習染就產生了。所以首先得要格去物欲,這些煩惱少了,智慧才透得出來。所謂「息滅貪瞋痴」,這些貪瞋痴慢起來的時候,人的心就不正了,人的心就被貪心給障礙住了,貪名、貪利、貪色。欲望現前,欲令智迷,遮住眼睛了,利令智昏,情生智隔。我們看人對於這些物欲不能夠懂得節制,可能很多行為都控制不住。

  我們看歷代很多陷害忠良的人,他們也都讀過聖賢書,調伏不了自己的名利心,最後才會做出糊塗的事情。或者很多讀書人,立名於一生,也很努力在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事業,但是女色現前,把持不了自己,那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都是格物的功夫不夠。也包含我們好面子,智慧出不來,心也不正了,看事,其實也看不清楚。好面子,就只想自己,我好不好受,哪能夠體恤大局,哪能夠無私無我!所以首先要有格物的功夫。格物了,我們的這些自私自利,這些習氣愈淡,自己都會感覺到那個時候腦子比較清楚,智慧長了。所以智慧說實在的,不是外來,去要來的,人本有的,只是被這些習性,這些煩惱障礙住,就好像太陽被烏雲給遮住了,太陽還是在放光芒,只要把烏雲撥開,撥雲就可以見日。

  人能夠去這些私欲、習氣,這個「致知」也可以說是致良知,人的良知、良心就透出來了,意就誠,心就正,這是一個說法。另外有一個說法,這個致知是人有煩惱的障礙要格物,也有對事物認知的錯誤,叫所知障,我們怎麼樣去掉所知障,契入正知正見,所有的認知都跟真理相應。這是致知另外一個說法。障礙人的誠意正心,障礙人的本善,包含煩惱障跟所知障。煩惱障是執著,所知障是分別。分別都是自己對,別人錯。而格物致知的功夫,都要回到常常觀照自己的心,心有沒有起邪念、有沒有起煩惱,趕緊「聖狂之分,在乎一念」,把它轉過來。包含不能都是順著自己的意思,覺得自己是對的。跟古聖先賢學習,要達到致知,就要時時是隨順聖賢的教誨,不可以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孔子都說他「述而不作」,聖人都時時以經典、以古聖先賢教誨來對照自己的心,來要求自己。我們的德行差孔夫子差得遠,結果我們學的時候,還常常都是順著自己的見解,那就很難提升自己了。所以這個格物致知都是時時以經典、聖賢教誨來調伏自己的錯誤心態,還有言行,才能達到格物致知。我們接著看: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要想心能夠正,首先,這個『誠其意』就是對一切人事物都真誠,對一切人事物真誠就不會起這些妄念。所以清朝曾國藩先生對真誠下了一個註解,「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個妄念、一個邪念都沒有,這個邪念尤其不自私了,念念為對方著想,這個就是真誠的體現。這個真誠裡面不夾雜貪心,不夾雜任何的情緒傲慢,不夾雜任何的懷疑,只有對人的信任,對人的關懷愛護。而這麼真誠去待人:

  【誠則敬。】

  這真誠當中也自然提起對人的恭敬態度。所以《說文解字》,這是東漢許慎先生寫的一本書,專門把我們中國文字深含的人生哲理把它彰顯出來的一本好書。裡面提到:

  【忠,敬也。】

  忠誠的人,對人一定是非常恭敬的。這個『敬』的體現不只是對人,對每一件事情,對每一個物品,他都懂得恭敬對待。這個我們不難理解,比方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他面對事情,一定盡心盡力做好;面對物品,我們上一代、上兩代的人,面對公家的東西都是非常慎重,絕對不公器私用、不假公濟私。我們之前聽過師長講到,他的校長周邦道先生,那是公務員,當官的人。家裡裝一台電話,這辦公事方便的,可是只要私事都走出家門,到附近的電話亭去打,不拿公家的電話處理他私人的事情。我們常聽到這樣的事例,真的都是打從內心佩服這些長者的修養。所以他們的忠誠都在這些生活的細節當中體現出來,「敬也」。

  【從心。中聲。】

  這個忠字,它有一個心,有一個中。一般創字,《六書》當中有形聲、有會意。所以這個字,中字從心,中心中心,然後它念出來是從中這個聲。所以這個:

  【註曰。】

  這個『註』是清朝段玉裁先生的註解,專門註《說文解字》這本書的。說到:

  【敬者。肅也。未有盡心而不敬者。】

  這個註解裡面進一步又解釋這個敬字,說到『敬者』體現出來就是『肅』。這個「肅」就是持事鎮靜,就是他在面對事情、處理事情的時候,非常的恭敬、非常盡力的對待。接著講,『未有盡心而不敬者』。所以恭敬的體現具體再講就是盡心盡力。盡心盡力,自然表現出來就是恭敬。一個人只要不恭敬,那稱不上盡心盡力。而且盡心盡力當中,盡心就不會半途而廢、不會陽奉陰違,時時盡心在他的本分當中。接著:

  【箋曰。】

  這個『箋』也是古書的註解。這個書上有講到:

  【盡己之謂忠。】

  盡自己的力量,盡心盡力去做了,這是『忠』的表現。

  【故忠有誠義。】

  所以『忠』裡面他就體現出來,「忠」是懂得敬,其實敬人就真誠,他盡心盡力的時候,他只想著把事情做好,他不會起那些貪瞋痴慢的念頭,他就很至誠的去把事情做好。所以忠裡面包含了真誠、誠敬的意思在裡面。所以我們常講在名詞當中忠誠、忠信、忠勇,這些名詞都讓我們體會到忠的表現在哪!忠的表現真誠,忠的表現守信,心裡的承諾,與人的承諾,絕對盡心盡力做到好。包含忠義,應該盡的道義,他絕對盡心,忠正,忠就不會偏失了。所以從這些詞,我們也能夠理解到忠裡面的含義、表現。所以真誠恭敬的對待是忠。所以:

  【論語曰。為人謀而不忠乎。】

  今天這個『謀』就是替人辦事,在公家工作,那是為國家謀事;今天在團體裡面,就是為自己的團體、領導做事情,怎麼可以不盡忠?所以這一句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常常以這三件事來反省自己的這一天,一開始就是強調『忠』。由此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儒家教誨我們,一個人做人德行的大根大本在忠孝二字。人,做人離了忠孝,那就離了做人的本。忠孝是天理之常,所以不忠不孝就天理不容,不可稱之為三才者的天地人。所以首重三省吾身,一定為人謀要忠。

  【記曰。】

  這個『記』指《禮記》。

  【喪禮。忠之至也。】

  現在舉的一些經句,都是讓我們去體會,『忠』它在哪裡落實。一開始講為人謀要忠,接著為人子能夠盡心奉養父母,而且在父母去世的時候,都能符合禮制辦好父母的喪禮。父母臨終走了,等於是這一生的孝養,這是一個最後的終點,要善終。我們看在古代的人懂得孝道,父母去世了,縱使是傾家蕩產,都要把父母的喪禮辦好。我們看二十四孝的董永,他家裡窮,沒有辦法好好的安葬他的父親。所以,你看一個大男人他就賣身葬父,沒有自己,心裡就想著盡全力一定要辦好這個喪禮。心裡沒有自己,都想著父母。所以古人這二十四孝,他可貴的都是那種真情、至情的流露。你說一個大男人跪在路旁,「有誰願意買我,讓我葬我的父親」?還有自己的人,做不出這種行為出來的。後來還感得天神來做他的太太,幫他織布,幫他幫傭,才把債務給還清了。

  古代有一些孝媳,孝順的媳婦,先生已經不在了,奉養婆婆,也是把房子賣掉,辦完善了,她才安心。她孝養婆婆一輩子,連這個房子她都不起貪念,都只想著孝養她的婆婆,把她最後的喪事辦好。所以《禮記》裡面才強調「忠」這個字,一個孝子對父母的忠心,表達最徹底的一個體現。當然喪禮辦完之後,就像《弟子規》講的「事死者,如事生」,他們還是時時要記住父母的教誨,不敢忘懷。

  【又曰。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這個句子是從《孔子家語》有一篇「問玉篇」裡面提到了這句話。『瑕』是玉上面的斑點,等於是玉上面的一個缺憾。『瑕不掩瑜』,「瑜」就是美玉,這個玉很光彩、很光亮,好玉。一個玉石當中可能它有斑點的部分,也有非常光亮的部分。所以引申到優點跟缺點,就是缺點不掩蓋優點,優點不掩蓋缺點,這是忠的表現。其實這個忠字也強調人的心要正。心有所好樂,不得其正,就不忠。討厭缺點,喜歡優點,這心就好樂了。比方我們人與人、朋友之間相交,看到他的缺點就容易看不到他的優點,一盯著他的缺點看,好像他什麼都不好了,就偏頗,看不清楚了。

  所以《大學》裡面講,「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好惡心太重,就很難達到忠。而且說實在的,人與人相處,看到親朋好友的缺點,不只不能掩蓋他的缺點,應該是去幫助他改正缺點,這才是忠。結果,不只沒有幫助他,還全盤否定他,就只盯著他的缺點,那就談不上忠了。所以接下來說『瑜不掩瑕』,優點不掩蓋住缺點,叫「好而知其惡」。你喜歡他,也要很清楚他哪些問題,你才好協助提升他。看著他的好,就是他什麼都好,那還是偏頗。《大學》裡面又講,「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問題,也太溺愛了,都覺得他什麼都好,看不到缺點。所以忠,是很客觀、很冷靜去看事情,去與人相處。所以忠字不容易!我們看歷代都有黨爭,關係好,他什麼都對,都袒護他;關係不好,就對立起來,他說什麼都反對,不以人廢言,這些心態就提不起這個理智出來。所以:

  【傳曰。】

  這個『傳』指《左傳》,這一段話是在「曹劌論戰」這篇文章中提到的。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

  談到大大小小這一些,『獄』是指監獄判刑的事情,這些司法案件。雖然不能每一件都徹底的了解,但是處理的時候必定要合情合理去辦。其實也就是盡心盡力去處理,你面對這些犯罪之人,也是有一分愛護他們的心、為他們的心來處理。這個就讓我們想到,歐陽修先生寫到紀念他父親的一篇碑文《瀧岡阡表》。裡面提到他的父親當官的時候,在審案件,有時候都是到三更半夜,就怕沒有能夠盡到力,沒有能幫這些人多減一些罪,希望他們不要受到冤枉。以至於很多死刑犯,這個人死是不能復生的,所以盡量看有沒有辦法減輕他們的罪。有時候這些死刑犯,實在沒有辦法減罪了,他的父親嘆息,「我盡力了,我沒遺憾了」,他也沒有遺憾了。所以『忠之屬也』,這屬於忠的精神。所以這個也是他們在為官都能夠推己及人,把這些事情都當作自己的家人一樣盡心來處理。接著:

  【孟子曰。】

  這舉了很多經典當中對忠的詮釋,我們能從這幾句當中去體會,就不難體會忠的意境。孟子又說到:

  【教人以善。謂之忠。】

  這個『教』有勸導,教育、勸導都包含在裡面。用善道教育他,使他愈來愈好,這樣『謂之忠』。所以《弟子規》當中說,「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包含孝順裡面,「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我們看到「悅復諫」,那也是盡心盡力,不辭勞苦。「號泣隨,撻無怨」,這是忠!這是對父母盡忠的孝子,包含臣子也是有「號泣隨,撻無怨」的。所以『教人以善,謂之忠』。

  【觀於此數者。】

  前面講到的這些經句,所對忠的詮釋,我們:

  【可以知忠之義。】

  對忠的義理有更深、更廣的體會。

  【所謂反身而誠。然後能忠是也。】

  『反身』,反過來觀照自己的心真不真誠?心正不正?然後才能真正做到忠。所以忠還是很強調心地的功夫,心誠、心正才談得上是盡忠。所以盡忠也不是做表面功夫而已。看起來很盡力,心不誠、不正,還是沒達到盡忠。我們接著看第二篇「緒餘」。

  【孔子曰。忠焉能勿誨乎。】

  這句話是《論語.憲問第十四》,這句話原話上面還有一句叫「愛之能勿勞乎」。你愛護一個人,能夠不勞心勞力,能夠不盡心盡力,勸勉他走正道嗎?幫一個人不容易,就好像為人父母,要成就一個孩子的德行、好的人格,那要費相當大的心血。接著是『忠焉能勿誨乎』,這個「焉」就是之,這個之也是指我們對這個人,之指人,我們忠於這個人能夠,這個「勿」就是通有無的無,能夠沒有,這個「誨」字就是勸導、教導。這個跟剛剛孟子講「教人以善」意義是相應的,一定要善相勸才是盡忠。

  【又曰。忠告而善道之。】

  這個『告』就是勸告,盡心盡力勸告,苦口婆心。『善道之』,這個「善」當中也包含善巧方便、設身處地,看什麼方法他比較能接受,來開導他。

  【此皆教人以善之義也。】

  舉了《論語》的兩個經句來讓我們體會『教人以善』的意義。

  【王曾原忠篇云。】

  裡面有講到:

  【忠之義大矣。】

  『忠』所涵蓋的義理非常廣大。

  【忠之理微矣。】

  『忠』所涵蓋的道理很細微,細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待會這段話後面就會詮釋到,為什麼義是廣大,理是很細微,我們待會後面的經句就有提到。所以:

  【忠者。中心也。】

  這個心,保持在中庸中道,保持在理智當中,才是『忠』。

  【中於道而合乎心之謂也。】

  這個『中於道』就不偏離道德。我們具體講,不偏離五倫的做人道理,然後又『合乎心』,就是這個心又不偏頗。他在盡道德、盡五倫的本分,而且心是真誠,心是很正、不偏失的,這樣就對了。這叫「中於道而合乎心之謂也」。

  【中不合道。】

  假如『中』不符合道義,那本身:

  【則理有倚偏。】

  這理就不明白,跟道理就不相應。而:

  【道不中心。】

  假如我們今天在行道、在盡道義,而不從心地上去行道,那心有偏頗:

  【則道有未盡。】

  『未盡』就是它還是不圓滿。比方說我們在行孝道,但是不忠心,沒有發自至誠去對待父母,就道不中心,『則道有未盡』,不圓滿了。這有可能是看起來很像在行孝,但是內心有帶情緒。所以《論語》裡面講孝順父母,「色難」。這個色難就強調內心的恭敬。所以:

  【故不偏不倚之謂中。】

  這個心要不偏不倚。所以:

  【中道中心。忠名乃定。】

  所以忠是做事符合整個道德、道義,而且心都還是至誠至正,叫『中道中心』,才能真正契入忠的實質,『忠名乃定』。所以:

  【忠之義則無所不包。】

  這個『忠』的意義在生活當中處處能體現,『無所不包』。所以我們剛剛前文裡面講,「忠之義大矣,忠之理微矣」,我們看大到什麼程度?

  【大而格天地。】

  這個『格』就是感通天地。驚天地泣鬼神,所以感通天地,然後感動鬼神。

  【光日月。】

  這是他的德行、他的忠心跟日月同輝,叫德光普照。這個在歷代聖賢人他們的行持當中,我們都可以感覺得到。像宋朝的文天祥先生,他為了保住宋朝的江山跟蒙古打仗,最後還是兵敗,沒有能保住宋朝的江山。但是忠臣不侍二主,他不願意投降,最後是元朝賜他一死,他也是視死如歸。在他的衣帶當中寫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這個道義做到極處了,這個仁也是能夠感通,這分心也跟仁慈是相應的。「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讀了一輩子聖賢書,所學的是什麼事?「孔孟之道,仁義而已矣」,在面臨生死關頭,心都不離仁義之道,為國盡這分忠義。所以「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他要赴死的時候,慷慨就義,覺得從今以後,我應該在這件事情上能問心無愧。所以這分忠義,確實是感鬼神,『光日月』。他這分忠的風範確實「是氣所磅薄,凜烈萬古存」,我們在幾百年之後,再讀到文天祥的這段歷史,都覺得很受感動。所以「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他們的忠心跟日月同輝,他們的精神長存,雖然生命已經結束,但是他們的精神還照亮著世間、照亮著後世,叫「光日月」。

  【壯山河。】

  他們的氣概就好像高山大河那種氣勢,讓人很景仰。用山河來比喻他們的這種氣概豪邁。

  【固社稷。】

  鞏固了整個國家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神,以這「社稷」二字代表國家。

  【衛生民。】

  保衛、照顧好人民,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個都是忠的表現。為官者能照顧好老百姓,這是忠的具體表現。這是從大的行為當中表現出來的忠。小的地方,在生活的這些細節裡面,怎麼樣的行為也都屬於忠?他說到:

  【小則敦孝悌。】

  『敦』是敦倫盡分,是盡自己的本分,尤其是『孝悌』的本分。

  【和夫婦。】

  能夠和順夫婦的關係,讓一家和樂,這個也是忠於家庭,忠於另一半。所以這是隨因緣、隨本分,盡心盡力。

  【信朋友。】

  忠信來對待朋友。

  【睦宗族。】

  能把整個家族、宗族團結在一起。面對宗族的這些親人,有任何的困難、困苦,都能盡心盡力去幫他們解決,這也都是盡忠於自己的家族,也是對得起祖先。

  【化鄉鄰。】

  感化整個這些鄉民、鄰居。讀書人都是很有使命感,都是天下為己任,所以感化一方的老百姓,他們覺得也是本分事。所以『化鄉鄰』:

  【厚風俗。】

  敦厚整個社會的風俗,所以這個『厚風俗』也是給人民做榜樣。

  【且不特為人宜忠。】

  這個『不特』就是不獨,不獨是為人處事、跟人相處應該,這個『宜』是應該,應該要忠。

  【而自為亦當忠。】

  這個忠字不只對人要忠,對自己也要忠,要忠於自己,不能自欺,不能欺自己的心。儒家常講要慎獨,慎獨也是忠,忠於自己。自己變成人前人後言行不一致,這就虧了自己的德行,怎麼是忠於自己?所以慎獨當中有一句格言很好,叫「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也」。這個都是忠於自己。接著講: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而我們為人常常守住『忠恕』的態度,這樣『違道』,這個「違」字就是離,離道、去道就不會遠。所以人能「忠恕」待人,慢慢就能契入大道、契入仁愛之道。我們看忠是盡心盡力,恕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都有恕的精神在裡面。而且你要盡心盡力幫人,還很柔軟的考慮他能不能接受,以他能接受的方式來幫助他。我們說我很盡力,結果用的方法他都不能接受,那就沒有恕了。那是我們強勢,是我們控制的意念太強,看起來很盡力,事實上這個心不在恕道,心可能還是摻雜著傲慢,或者是控制在裡面。所以『施諸己』,施之於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這個就是「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他所有的教誨,可以以忠恕這樣的心態,能貫通夫子所傳授的一切教誨。

  我們接著看第三段,這樣一段一段去看,對忠的深度、廣度就愈來愈明白了。第三段說到:

  【忠者。所以盡心也。】

  這個『盡』就是極力的、沒有保留的去做。比方說為官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就是『忠』的表現。接著:

  【非專指忠君言也。】

  不單只是指忠於自己的國君而已。

  【凡忠於天。忠於國。忠於主。忠於友。皆忠也。】

  『忠於天』,這個「天」可以指天良、良心。人,我絕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叫忠於天道,也可以指的是上天、老天。我們的行為,絕對不能違背天理,這也是忠。忠於國家。『忠於主』,這個「主」就是主人。不管在哪一個行業,一定都有主人、都有領導者,這是「忠於主」。在周朝有一個大夫,他在魏國,後來到了周天子那裡去當官。結果當了兩年,後來回來了,他的太太對他不忠,跟鄰居有非禮的事情。所以他回來之後,他太太就用毒酒要把他毒死,而他的婢女察覺了這件事情。可是他的主母(主人的太太叫主母),讓她端毒酒去給她的主子吃,那怎麼辦?結果這個婢女就走著走著裝成跌倒,那毒酒就翻了,就不會加害於她的主子了。而主母看到這個情況就很生氣,然後她的主人也很生氣,妳怎麼端個酒都端不好,就處罰她。然後這個主母在旁邊還一直算是搧風點火,就愈打愈凶,但是她什麼都沒講。結果主人的弟弟,趕緊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主人,主人了解了情況,這個太太也不忠,就休了她的太太。結果要娶這個婢女為妻,這個婢女怎麼樣都不答應。可能我們世間的人,看了說,她很好,她這麼忠於她的主子,當他的太太,享榮華富貴。這是世間人看事,可能都看這些外在的東西。古人都看什麼?看她的心,可貴的地方都在這個根本上。

  我們從整個事情來看,她自始至終不彰顯她主母的惡,等於是講不出別人不好,這個人太厚道了。所以一個人修行首先學厚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要動不動就談論人,就說人家缺點、說人家不好,就有失厚道。不忍心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主人被毒死,這是忠。她是厚、忠,又懂得急中生智把毒酒給打翻,這有智慧,被處罰到可能被打死,她也不願意揚人之惡,這個是貞,貞烈,這是貞烈的女子。而且她為什麼還是不願意嫁給她的主人,一來她心中都覺得他是主子,而且也不願意去佔在主母的位置,這個是禮,守禮。雖然她的主母是做錯了,但不因為她主母錯了而對於主母的尊重減少。我們可能看一個人的缺點,就把他所有的好全部都否定掉。所以這個婢女她是真正對待主子,自始至終不改這分忠的態度、恭敬的態度。所以不去,好像說主母被趕走了,她就坐上那個主母的位置,她不能這麼去做,這也是守禮。後來,她的主人就幫她找個好人家,把她嫁出去。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德育故事,這是一個女子、一個婢女都有這樣的節操,我們這讀書人、知識分子比照比照,那就覺得很汗顏。這是忠於主。

  再來『忠於友,皆忠也』。古人的忠義,不只「忠於友」,還忠於朋友的家庭,真正能幫得上忙,照顧好他的家人,「皆忠也」。所以:

  【食人一日之祿。必忠人一日之事。】

  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對團體,領了俸祿,一定忠於這一天的事情。所以范仲淹先生每一天晚上思量,我領了國家一天的俸祿,這一天有沒有對得起國家對我的信任?假如覺得今天做的事不夠,他整夜睡不著覺,隔天趕緊多做一點。接著:

  【受人一事之託。必忠人一事之謀。】

  接受人家事情的付託,必然盡心盡力把這件事情做好。這個就是我們待會要跟大家分享,做得最徹底的諸葛孔明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故孔門一貫心法。忠先乎恕。】

  這個『一貫』就是用忠恕能貫通所有的事例。

  【曾子三省其身。首及於忠。若不盡心。】

  人不盡心盡力去做事情、去對待人:

  【便是虧心。】

  有虧於良心。

  【虧心便是欺心。】

  虧了良心,那就變欺騙自己、欺騙良心。

  【欺心便是欺天。】

  違背自己良心,這個也是欺騙了天地良心,違背良心就違背天理。

  【天可欺乎。】

  上天怎麼可以被欺騙?所以在《詩經》,在很多古書當中也是提醒我們,天地有司過之神,我們一違背良心,上天這些天神是欺騙不了的,統統把我們記錄下來,惡有惡報,都要承受惡果。

  【而女子之忠。當以夫為的。】

  女子的忠誠,還有表現在以丈夫,這個『以夫為的』,「的」是目的、目標,就是能夠夫妻一心,把這個家能夠治理好、照顧好。所以「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這個宜其家人,就成就一個好的家道、好的家庭,也是體現了一個女子的忠。而且夫妻是一體不分,他們分工合作,男子扛起家裡的經濟重擔,女子相夫教子,而且很自然的互相感謝、感恩。先生常常想到沒有太太孝順父母,照顧好孩子、家庭,他怎麼可能安得下心去發展事業!所以先生就會覺得因為有太太,他才能有幸福的日子,感激太太的這分情義。太太也時時念著先生在外的辛勞,互相感激,夫妻就很恩愛。所以:

  【故曰。夫者。天也。】

  丈夫頂起一個家庭的重擔,是一家的天,而男子表天,女子表地,天是能保護這個家,地能承載、能養育這個家的後代。夫表天:

  【天不可欺。夫自不可欺也。】

  所以丈夫確實不可以欺騙,要忠誠對待。

  【知忠於夫。】

  知道要忠於自己的丈夫。

  【則對於舅姑。對於家庭。對於教育子女。無時不隨分隨事。而各盡其心矣。】

  夫婦之間是真正的忠義,自然而然對待公公婆婆、家庭、教育子女,都很自然的盡心盡力去做到了。所以古代,以至於有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這些老者,坦白講,真正受過這些教誨的,年齡可能都五、六十歲以上,我們這好幾代人缺乏了。再怎麼辛苦,再怎麼不容易,都跟另一半同甘共苦,一句苦都沒講,確實是不分彼此的這種忠心。現在這個忠心沒了,再多的這些物質享受,不只沒有互相感恩,可能就變互相抱怨,還常常喊苦。以前這麼苦,人都不喊苦,現在反而生活優厚了,還常喊苦。所以不是環境的問題,是心境的問題。

  接著我們看第四段,忠篇的「緒餘」。

  【女子之忠。對於國家能盡其心者。不可勝數。】

  這個『勝』是盡,不可盡數,數不盡。所以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很多女子都是捨我其誰,當仁不讓,共赴國難。其中舉到:

  【如李侃妻之守陳州。鄒保英妻之守平州。古玄應妻之守飛狐。】

  這些都是外族侵略,或者是亂臣起的時候,這些官員的妻子,都是身先士卒,出來抵抗。而且:

  【皆以家僮女伴。厲氣狥城。】

  這個『以』就是率領,『皆以』的以是率領家裡這些童僕,可能年齡都不大,還有這些婢女,家裡的這些女子一起出來。這個『厲氣』,忠義之氣,『狥城』,跟歹字旁的殉是一樣的。而這種「厲氣」,這種死都不怕的氣概,反而:

  【卒卻強寇。】

  這個『卻』就是退卻了這些強兵、這些流寇、這些叛臣。

  【史思明之叛也。衛州女子侯氏。滑州女子唐氏。青州女子王氏。相與歃血勤王。】

  安史之亂的時候,這三個女子,當時候稱侯氏娘、唐氏娘還有王二娘,他們三個女子『歃血』,這個「歃」是用牲畜的血塗在嘴唇旁邊。『勤王』,她們就是一起立誓,「勤王」的意思是起兵解救王室的危難。

  【赴營討賊。】

  她們帶兵打入這些叛臣的營帳裡面。

  【百世之下。猶能使人壯氣指冠。】

  這是唐朝的事,我們聽了這些事情,都是令人非常佩服,非常鼓舞、感動,進而想要效法。

  【雖擐甲挺戈。為國敵愾。其事誠未可責之女子。】

  這個『擐』就是穿上鐵甲,『挺戈』是拿起刀戈,為了報效國家,同仇敵愾,奮勇殺敵。這個事情,『誠』就是實在,『未可責』,這個「責」就是承擔責任。這種奮勇殺敵,實在講不應該是讓女子去承擔,女子應該是相夫教子比較是她的天職。

  【但當此過渡時代。強弱兩派。勢不並立。】

  剛好遇到國家危難,整個王家的軍隊又是比較微弱的時候,很可能一下子就被這些賊人得逞。所以:

  【彼狡焉思啟者。】

  這個『狡』就是懷貪詐之心,想要圖謀不軌的人,剛好虎視耽耽:

  【方耽耽雄視。以待天擇。】

  這個『天擇』就是弱肉強食,他們想要取代國家叛亂得逞。

  【若不得繡旂錦甲。馳突槍風彈雨間。虎帳健兒。安知無甘心巾幗者。而囊括全宇。將待何時。】

  這個時候有女子出來,在槍林彈雨當中去奮勇殺敵,『虎帳健兒』,就是男子見了之後,都會被她振奮起來。連女人都這樣了,我們怎麼可以不更加的承擔起來!所以整個士氣就被這女子帶上來了。所以:

  【天下興亡。人人有責。盡心女子。盍興乎來。】

  『盍興乎來』,就是何不奮起來解救民族的危難!所以歷史當中這些女子,確實在國家危難當中,解救了國家的大難。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