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五十五集)  2011/2/2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55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剛剛一直在談到禮的本質是恭敬、是飲水思源,受人點滴湧泉相報的精神,而這一分恭敬不可須臾離也。所以《禮記》一開篇,「曲禮」第一就說到,「曲禮曰:毋不敬」,這一分恭敬應該是無時不刻要保持,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對人有高下、有比較、有愛憎,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這個心都不恭敬、不平等,我們的心性就在墮落,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這一生什麼都帶不走,最可貴的就是靈性不斷提升,這是真實的東西。我們的真誠、恭敬、慈悲、覺悟的心有沒有不斷提升上去?新的一年來了,告別舊的一年,讓我們冷靜,去年的歲月當中,我們的道德學問有沒有提升?恭敬有沒有提升?孝心有沒有提升?這樣我們才沒有虛度了那一年的光陰。我們也總結去年整個人生一年的過程,在家庭、在事業還有沒有我們需要再不斷鞭策、提升自己的地方?自己想得很清楚,就知道怎麼樣去改正、怎麼樣去用功。所謂《大學》裡面講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年要比前一年進步,慢慢努力,每一個月要比上一個月進步,更有覺照力了,每一天要比昨天進步,最後要練到每一念要比上一個念頭進步,這就是真正會用功。

  我們剛剛講到最後一個故事恭敬字紙,因為字紙是記錄聖賢的學問,都是得來不易的法寶,當然要恭敬。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每天報紙一大堆,現在又強調環保,能重複利用的東西盡量用。一個人講話的謹慎態度要比去年進步,顯然我這個開春需要加油。那怎麼辦?聖賢的這些教誨,它是可以權變的,它不是死板的,但我們要抓住它的精神。以前的字紙記載的是什麼?聖賢的教誨;現在的報紙記載的是什麼?想通了沒有?不過,你剛好一翻,上面剛好一篇《論語》,怎麼辦?發現了當然要恭敬,剪下來,有機會去可以焚燒的地方把它燒掉;至於記殺盜淫妄的,你就盡量廢物利用。那這就明理了,自然就知道怎麼樣去運用。

  紙要珍惜,一切物品都要珍惜,我們的地球母親已經快被我們榨乾了,節儉也是守禮。林放有一天問孔子什麼是禮?孔子說:「大哉問」,你問得太好了。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講「與其奢也,寧儉」,不提倡奢侈要節儉,這就是對物品的恭敬。而對物品恭敬很微妙,你愈恭敬它,它也恭敬你、回應你。你對衣服很愛惜,這衣服你穿可以穿三十年;你糟蹋它,半年就破了。有沒有可能?所以問題在哪?在人心。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人的心動了,才會出現這些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奇怪,我學了傳統文化以後,衣服好像穿得特別久?奇怪,同一個人怎麼三十歲以前跟三十歲以後差這麼多?那還是心,心是根本,心變了,變善良了、變恭敬了、變勤儉了,身邊一切人事物都跟著變。所以從這個真相,我們就體會到《大學》裡面講的那一句核心的教誨,「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管是天子、庶人,希望國家、社會、自己的家庭更好,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修養提升了。所以心境一轉變,跟著人事物也會轉。

  以人來看,正己可以化人,因為每一個人是「人之初,性本善」;身邊的人不能感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我們對人恭敬,也不會把別人不願意的事,硬加諸在他人身上,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朱子治家格言》開篇講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請問大家,有沒有恭敬在裡面?恭敬自己在家庭的工作、職責,恭敬時間,不糟蹋時光,把環境整理乾淨,那也是對環境,還有對自己身體的恭敬。老祖宗這些生活習慣,對每個人、每個家庭影響都很深遠。台灣提倡一段教誨非常好,「青年十二守則」。年輕人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十二個守則,大家聽過嗎?「孝順為齊家之本,勤儉為服務之本」,有幾句你們一定知道,「有恆為成功之本,助人為快樂之本」,你們都是在善的頻道,一接就通了。「學問為濟世之本」,一個人沒有智慧、沒有學問,說要利人,不可能。其中有一個叫「整潔為強身之本」,一個人生活習慣很差勁,他身體會多好,不可能,亂吃、感染什麼東西,身體一定會受損,所以家庭整潔都是愛惜身體。恭敬父母給我們的這個身體,尊重自己的身體就是尊重父母,不糟蹋父母給我們這個寶貴的生命。

  接著,《朱子治家格言》說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不能奢侈。一個人面對現在的大環境、大自然,用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都能想著要為地球省下資源,這樣的心態、這樣的態度,能給他一生種很大的福田。福田心耕!他是為天下、為整個地球的人在節儉。剛剛我們講到了,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有福報?他是為民族文化的承傳。我們舉一怎麼樣?反三,我們教給孩子的是讓他念念能為天下人著想,孩子愈小愈單純,先入為主,他就為天下人著想。假如我們賺了錢就是要花,花完就好了,這是我們自己賺的,不給別人,那孩子的心量就很小。而且節儉對人的心性影響很深遠,父母告訴孩子,省下來我們可以去幫助孤兒、幫助孤苦老人,所以儉而能捨,這個人仁慈心就增長。節儉的人不貪婪,叫儉以養廉。所以儉而寡取,不貪求,道義,這個人守義,有羞恥心。節儉以後,能把省下來的好好奉養父母,是好的家道,這是人懂禮,儉以奉父母。節儉以後,又能夠以這樣的人生態度成為家道承傳下去,這樣的父母有智慧!又節儉,又清廉,這樣的家風。所以孔子說「與其奢也,寧儉」,這儉有大學問。

  記不記得我們曾經講過「訓儉示康」?大家沒有還給老祖宗?沒有還給司馬光先生?大家要了解,學習一定要不斷重複,也不是說學一次就全記得,所以大家忘了也叫正常現象。我們有一段很精闢的,複習一下,二百零四頁,《德育古鑑》。我們再把司馬光先生請出來一下,司馬光先生,「司馬君實曰:嗚呼」,他感嘆,「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哪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因為上一段比較長,我們就直接讀這一段精華。上一段提到了很多宰相、大臣,他們縱使當到宰相,辦公室、家庭都很節儉。因為他們了解,他能當宰相不代表他兒子能當宰相。假如把兒子的生活習慣都養成這麼奢侈,那是害死了自己的子孫,看得很深遠。所以「御孫曰」,御孫講到很精彩的一句話,「儉,德之共也」,有德行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都是節儉。「侈,惡之大也」,所有造惡之人都有一個特質,都奢侈,而且奢侈到最後控制不了自己,會造很大的業。「共,同也,言有德者皆從儉來也」,所以孔子是溫良恭儉讓。「夫」,古人他很清淨,看很多事情能看得很深遠,能推敲得出事物整個變化的規律,「儉則寡愈」,他欲望就淡、就少。「君子寡欲」,他欲望少了,「則不役於物」,他就不會變欲望的奴隸,「可以直道而行」,他做什麼事情沒有欲求,無欲則剛,他很正直,為公、為眾,毫無擔憂,毫無畏懼。

  「小人寡欲」,這個小人是指一般平民百姓,假如欲望少,「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他不奢侈,他就不會變欲望的奴隸,不會負一大堆債,那就遠罪豐家,謹身節用。「故曰:儉,德之共也。侈則多欲」,奢侈欲望就多了。「君子多欲」,這裡的君子就是指高位者,甚至是國君,他假如多欲,他手上又有權力,「則貪慕富貴」,貪慕富貴滿足不了,欲是深淵,就會挺而走險,所以就「枉道速禍」。現在在全世界當官的人,最後貪污被捕,甚至槍決的,太多太多了。這一篇文章給我們很大的省思。這些人的父母,包含他的另一半、身邊的人,是不是也在把他帶到一條死路上?假如都奢侈,最後他就是幹這種事。「小人多欲」,一般平民百姓多欲,「則多求妄用」。這個人多求就沒有廉恥心,就很會巴結諂媚,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他有這種多欲、奢侈了,「居官必賄」,他當官了一定受賄賂。「居鄉必盜」,他滿足不了欲望,他就動歪腦筋,偷盜就來了。所以我們現在看詐騙集團很多,都是從這裡來。那些詐騙集團的人,說實在的,他也不是餓肚子的人,他是太多欲望不能滿足,就動這些歪腦筋,想要去賺很多錢來花。所以司馬光在一千多年前都談到這個根源,「故曰:侈,惡之大也」。

  所以一個人節儉,他能彰顯他仁義禮智之德。但是這個儉,可不能變成什麼?變吝嗇,那就過了。儉而很吝嗇,那就不仁。旁邊的人很可憐,都不幫助,就變守財奴。在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雲台先生寫的一本書非常精闢,叫《保富法》。一個人跟一個家族要保持長久的富貴,怎麼做?《大學》告訴我們「財散民聚」,要積德累功,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這個才是保富法。裡面提到一個周姓的有錢人,很有錢,開錢莊、開銀行,清末民初,清朝結束了,民國,他的財產有三千萬銀元。一個現大洋不少了,有沒有人研究一個現大洋等於我們現在多少?不小了,三千萬!大家想想,換做現在他是多少錢的人?少說也有上百億,這麼有錢。但是那時候天災很多,他都不捐款。有個錢莊的掌櫃給他捐了五百兩,被他罵得狗血淋頭,說我這麼有錢的方法,就是進來就不出去,你還給我捐。你看人愚痴,都覺得自己做得很對,禍延子孫,最後他死了,把三千萬分成十份給子孫,每個人分三百萬,在短短幾十年全部敗光。這叫不義之財,留不住的,財聚人散。

  「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跟道義不相應的錢,賺再多都留不住。大家仔細去觀察,社會當中很多賺錢很快的行業,幾個人留住錢了?而且那些行業有的是不正當的,都留不住錢,經典寫的一點都不差。所以他的兒子跟孫子,那十個人分到錢的,全部都敗光,還有的淪為乞丐。其中有一、二個,好像聶雲台先生還認識,百事不順,窮困潦倒。所以人節儉,可是不可以不仁不義。一個人節儉,可是卻很貪心,這就不義。節儉,連父母都不奉養,叫無禮。吝嗇了以後,還告訴子孫,就是要這麼吝嗇,他沒智慧。因為他的兒子學到吝嗇,首先對誰吝嗇?對我爸。他不是學了,最直接就是對爸媽吝嗇,人算不如天算。所以人不要太厲害(閩南語),人不要太聰明,老老實實循著道理做,必有後福。所以這個儉,也是對一切物品的恭敬。

  我們這個禮篇的緒餘,我們上一次看的最後,禮包含整個五倫關係,整個倫常關係都含攝在其中。我們讀到「上則優賜有加,下則鞠躬盡瘁,禮行於君臣矣」。這君臣的範圍很大,我們離開家庭,每一個人不管走到哪一個領域、哪一個行業團體,都要守君臣之禮;不守君臣之禮,團體就亂了,那造的罪業就大。比方我們教書的教師,不守君臣在學校的禮,可能把學校都搞亂了,或者把老師的形象都破壞了。比方這個君臣它的含義,在學校校長是君,政府也是君,我們領的是政府的薪水,我們教書的人不盡心盡力教,那是浪費了納稅人的錢,我們對不起全國的人民。這也是君臣關係,盡忠。所以對得起政府、人民的信任,我們盡心盡力教好學生,扮演好這個角色。

  這個君也要守禮,尤其君是有權力的人,有權之人假如不時時敬慎,嚴謹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位置愈高愈容易出事,為什麼?沒人管得了他。你說古代天子,天子誰管?皇帝誰管?皇太后管,他媽媽管,也對,媽媽要管,對。天子顧名思義,老天管他,他是代上天愛護人民。皇帝穿得很整齊,齋戒沐浴去祭天,他是臣,老天爺、真理是君。所以皇帝、高位者特別容易墮落,因為老天看不到,除非他真正至心虔誠順從老天這些教誨。而很多的先王,他們更難得,他們怕提醒不夠,所以時時讓底下的臣子可以勸他。大家有沒有去過北京故宮?有一個古物叫華表,大家看過沒有?一個柱子,然後橫著,看起來很像路標,那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古物,叫華表。那怎麼來的?堯舜時候,路上的路標,而且人民對於天子的哪些政策覺得不妥當,可以寫在那個柱子上面。可貴!那些古聖先王時時都戒慎恐懼在他的位子上,生怕不能造福於民。人民可以給他提意見,所有的這些大臣都可以給他提意見,像唐朝的唐太宗先生很可貴,他不只讓臣子給他勸諫,甚至很善巧的引導底下的人敢於給他勸。

  其實位子愈高,做錯的事貽害愈大。所以《孝經》裡面有一句話講,引《詩經》講的,在「諸侯章」,諸侯那是一國之負責人,提到的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些古書很可貴,所以中華文化要弘揚到全世界,全世界很多國家、民族沒這些東西。你看現在中東亂得不得了,那些有權的,最後實在太誇張了,貪了那麼多錢,人民都受不了,反他。所以我們師長高瞻遠矚,這些情況還沒出現以前,就已經在印《群書治要》一萬套,把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是如何成就的理論方法送給全世界。所以湯恩比教授講,「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諸位學長,諸位同胞,師長今年初給我們共同的一個目標、使命,大家記不記得?讓我們在馬來西亞建漢學院。你們都沒記住,難怪我的體重愈來愈輕,你們都耍賴,不行。尤其我們馬來西亞華人要有志氣,我們全球其他這麼多地區的華人都到這裡共襄盛舉,你們是東道主,你們要身先士卒,殺,這是革命,要把文化復興。那個殺就是首先要格物,要對治自己的習氣才能弘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己壞習慣跟人一接觸,都把別人毒害了,就幫不了人。而且格物當中要革除哪個不好的心態?退縮。這也是格物,不是貪瞋痴而已。退縮叫痴,愚痴,不敢勇於承擔,人的潛力、人的氣概就出不來,每天就蔫蔫的,好像浩然之氣養不出來。我剛剛講了這麼一段,都覺得腰桿子挺了不少,所以常常要講這些話來勉勵自己。

  誰最會養浩然之氣?歷史當中記載,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當今之勢,捨我其誰」。人時時有這個態度就是養浩然之氣。所以剛剛我們提到,為君者是特別容易增長欲望習氣。所以歷代,因為有這些先王的智慧跟榜樣,有承傳文化、重視文化的這些天子皇帝他懂。以前的天子旁邊隨時有兩個人,叫左使、右使。左使記事,我們看《左傳》,記事情的;右使記言。就是這一個皇帝,他做什麼事,左使就記起來了;他講什麼話,右使就寫了,他能不謹慎嗎?我們都說做皇帝好好,要吃什麼就有什麼,好好。清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皇朝,他們那個太子就不容易,好像是三點多就要起床,然後開始鍛鍊、讀書。請問大家,三點半起床的舉手?大家都站著說話不腰疼,都順著我們自己的認知。假如是我們所想像的,那個想吃什麼、想幹什麼就做,那個都是亡國之臣,想不亡國,他隨時都要戰戰兢兢。

  而今天我們在任何一個團體擁有一個權力、擁有一個地位的時候,他每一個位置背後是責任,叫名符其實,那是一分職責;既然是職責,我們就盡力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去做。尤其我們是在弘揚正法、聖教的團隊當中,我們要不忘初心,我們進入這樣的因緣,目的是什麼?是來看誰不順眼嗎?是來罵人的嗎?是來多吃幾碗飯的嗎?是來增長傲慢的嗎?都不是,是來為正法久住,為廣大人民的福祉。人能時時保持初心,他的心就比較冷靜,他不會被很多境界迷惑貪瞋痴慢就起來了。大家彼此同仁之間要護念,為什麼?修學的路上起起浮浮很正常,進進退退每個人都有。假如今天身邊的同仁顛倒,你得幫助他提起正念,其中你要提醒他,我們來的初心是什麼?大家注意,我剛剛說我們來的初心,這樣比較不會太直接。你的初心是什麼?他說要你管,這樣就太直接了。可是假如你遇到的這個同仁,他是有大志氣的,他是下定決心三、五年就要成就他的道德學問的,他跟你們說:我有什麼錯,你都不用修飾,直接放馬過來。這樣可以,這樣就可以直言不諱對他。有這種心態,這一生不成聖賢都難。

  這不是我亂講的,都有經典可依據,大禹是聞善言而拜,所以他成聖賢。所以領導者的自我要求、自我的節制,尤其用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出門如見大賓」,孔子在《論語》裡面講到的,出了門見每一件人事物,尤其是見人,要像面對貴賓一樣恭敬,不可輕慢。「使民如承大祭」,上位者要安排底下的人做事的時候,那個真誠的態度、恭敬的態度,就像辦國家的一個祭祀一樣的慎重。因為我們慎重,才能贏得底下人的信任。我們不慎重,今天把他們叫到東,明天把他們叫到西,累到半死,最後根本事情適得其反,或者徒勞無功。這樣子不只影響了事情沒法成就,甚至於影響團體裡面每個人對自己的信心,甚至於是對傳統文化的信心都受影響,那這個就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事情。

  所以上位者對自己的嚴格,一定要超過對底下的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且對底下人的嚴格,他是來自於對他的護念、愛惜,不是發脾氣,那這個就不妥當了。領導者我們時時期許自己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要以身做則,身先士卒,要求別人的,自己要先做到,這樣才是符合為領導者、為君者的態度。作之親,那要愛護、關懷、照顧。作之師,要珍惜每一個,掌握每一個機會點,去提升下屬的經驗、智慧。有這樣的心境,不只自己的德行得以增長,智慧得以增長,我們這樣期許自己,身邊的人就有福氣了。我們也對得起所有身邊下屬對我們的信任,以至於他們的親人對我們的信任,我們才對得住。

  而要求自己,首先公正嚴明。所以「上則優賜有加」,這一句強調的是上位者要有愛心。我們延伸開來,不只要有愛心,處世待人要公正嚴明才行。公則無私,正則無偏無邪,公正人家就服氣。每次發生什麼事擺不平,來,我們去找某某領導。那就是人家信任我們公正。嚴,嚴謹,嚴以律己,當然也有嚴格要求底下的人,這一分嚴格是要鍛鍊出他的能力經驗。假如我們不嚴謹、不嚴格,底下的人都苟且、散漫,那我們這個慈悲是多禍害,這叫濫慈悲,這不對了。教學者,嚴師出高徒;領導者嚴格,下屬才學得到東西;父母嚴格,這個家道才能傳承。所以母親叫家慈,父親叫家嚴,一個家的正氣,靠父親來樹立。嚴明,明,領導者看很多事情要看得明白,不能糊裡糊塗的,看人看事都能從根本,都能看到來龍去脈,很冷靜。

  公正嚴明,加上愛敬存心,反求諸己。愛心,每一次講到領導者的愛心就想到在宋朝,北宋開國有一個大將叫曹彬。他的軍隊裡面有一個士兵犯錯,被判好像是五十大板,結果一年之後才打。身邊的人很納悶,這個五十大板軍棍,明明一年前就已經判了,怎麼將軍你一年之後才執行。曹彬講,這個事主那時候剛結婚,剛結婚馬上被打五十大板,怕他家裡的人想,娶這個是掃把星,不吉利,一年之後就不會牽扯到他的太太。我們聽完,佩服!心這麼細膩,體恤。一個領導者假如時時能存像曹彬這樣的心,那他的團隊凝聚力一定很強,他所做的每一個動作,自自然然就感動他身邊的人。

  我們再複習一個故事,寬下,八十七頁。這個講過了,「楊誠齋夫人羅氏」。大家感覺好像沒看過,因為還沒二十一遍。這個楊夫人羅氏,「年七十餘」,七十幾歲了。「寒月」,大陸天氣很冷,我們同仁從廣東來,幾度呢?三、四度,東北來的同仁,零下二十幾度。告訴大家,零下二十幾度,古代有沒有暖氣?當然他們燒柴火,但是那確實是很寒冷。因為我們看每個故事要身歷其境,不然印不到心裡去。寒夜,「黎明」,凌晨起來了。「詣廚作粥」,這個詣,我們一般說造詣,這個人造詣很深,這個詣是指程度,在這裡是另外一個意思,是親自到達。所以「詣廚」,就是她親自到了廚房做粥。「令奴婢遍飲」,我們看到這個遍字,都可以看到一幕,這個七十幾歲的老人,你喝了沒有?趕緊喝、趕緊喝,都要點人頭,點到她才放心。「然後使之服役」,才讓他去做他本職的工作。

  「其子東山啟曰」,這個啟曰就是開口,忍不住說話了:媽,天氣這麼寒冷,「天寒,何自苦如此」,妳何必自己找這麼苦的活做?「夫人曰」,楊夫人說到,「奴婢亦人子也」。這都是孔子的好學生,是不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清晨寒冷」。剛剛跟大家講說這個楊夫人是孔子好學生,這是實質的好學生,她可能一個字都不認識,我們古文背了二十篇,不見得比得上她,她是真做了,這是實學。當然背也很重要,叫讀誦受持。把這些重要的教誨讀熟了,時時提得起來,觀照自己、要求自己,做出來就跟這些教誨相應,叫為人演說。表演得好,都不用講話,人家就感動了。而這個清晨寒冷,「須使腹中有火氣」,要讓他的肚子裡吃點溫熱的東西,他的整個精神、血液循環會更好,不然會傷到身體。「乃堪服役」,這個堪就是才能、才好,讓他去幹這些事情,他才堪受得了。楊夫人,「生四子三女」,七個孩子,「悉自乳」,都是自己哺乳。她說到,「曰:飢人子以哺吾子,是何心哉」,讓保母哺乳了,那她的孩子就沒有乳喝了,那就是讓別人的孩子挨餓,然後自己的孩子吃飽,這種心是什麼心?我不忍這麼做。從這裡我們可以感覺到老人家的厚道、慈悲。而福田心耕,福田有恩田、悲田、敬田,這一分慈悲心種大福,所以她四個兒子有三個皆登第,考上進士。大家現在看三個登第容不容易?一個家族裡面,大家去查祖譜,出一個進士都不得了,她們一家單一代就出了三個,這都是大福之人。這是我們講到愛心,寬下。

  接著我們講恭敬,領導者要有恭敬的心。在《中庸》裡面強調「天下國家有九經」,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個重要的原理、原則。首先提到,「曰修身也」。大家注意聽,這整個九個原理、原則,離不開愛敬存心。「曰修身也」,曰「尊賢也」,曰「親親也」,曰「敬大臣也」,曰「體群臣也」,敬所有的大臣,體恤群臣,都是愛敬;曰「子庶名也」,把老百姓當成自己孩子一樣的照顧,愛心;曰「來百工也」,讓各行各業都興盛,大家都經濟無憂;「柔遠人也」,對不是自己國家的人也非常關懷,有機會了也盡力照顧;「懷諸侯也」,對一些國家它有為難,甚至已經滅亡了,能夠再把它興復起來,也盡力去做。所以這個天下國家九經,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它的政治哲學。我們看到明朝,在明成祖那個時候,政治國力算強盛。鄭和下西洋,有沒有柔遠人?有沒有懷諸侯?很多人民國家有緣的,盡心盡力把這些生活技能,甚至於幫他安定他的國家,都做到。所以湯恩比教授講,解決二十一世紀靠中華文化,他不是平白講的,他是縱觀整個世界,還有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講出來的話。

  我們從這九經當中看到,第一個自我的修養,自我修養有沒有恭敬在?有沒有愛敬存心?愛誰?自愛。恭敬誰?自我尊重自己,自敬而後人敬,自己都不尊敬自己,人家就來糟蹋,人家就來瞧不起。孟子講:「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所以愛護自己的身體跟愛護自己的名節,才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在修身的基礎之上,所有後面的八個原理、原則才做得到。假如沒有修身,有可能尊賢嗎?不可能。縱使姜太公來了、伊尹來了,發頓脾氣,人家就走人了,誰還跟你在這裡墮落、亂發脾氣,人家又不是為這個來的。所以要留住真正賢德之人,首先還得要是我們有修養。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與人的因緣,他都是自然的招感,德行到哪就能感召到同樣磁場、同樣信念志同道合的人群。所以我們凡事看根本,君子務本。

  我們冷靜看堯舜三代的歷史都因為尊賢,整個朝代興盛起來,周文王用姜太公。我們看《群書治要》裡面有非常多姜太公的教誨,當時候周成王他在做太子的時候,派三個人教育他,叫太保、太師、太傅,找到全國最有智慧、有德行的三個老師來教育。太師專門教他治國的智慧、經驗,派誰?姜太公;太傅教他德義、德行,派周公;太保是照顧他的身體。可能都是通《黃帝內經》這些學問,照顧好他的身體,因為你身體是本錢,沒有好的身體就沒法辦事了。太保、太師、太傅,大家想一想,我們假如小的時候,二、三歲就被這三位聖人帶著,你說能不成聖賢嗎?而且很嚴格,除了他們三個教以外,另外派三個人跟太子住一起,叫少保、少師、少傅。他們三個教完了,另外這三個盯著,看有沒有做到,每天住在一起,看得清清楚楚,不能馬虎的。所以能成就這麼好的成王,那都不是偶然的。

  講完這一段周朝他們培養人,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有沒有關係?培養下一代不就是要這樣培養嗎?你當父母的也要照顧到他這三個角度。你要讓他有德,你要讓他身體好,你也要讓他有見識、有做事的能力,一站出來就是大將之風,臨事不亂,上樓梯不會踩不好。教養自己的孩子如此,我們自己假如在一個團隊當中做領導,也要不斷的下功夫,從這幾個角度去愛護、去照顧底下的人,這就是會用經典的學問。我們這幾年體會到,經典沒有一句話跟我們現在無關的,你們要不要試看看?大家現在念十三經裡面,哪一句根本用不上?你們不要被我嚇到了,有的話沒關係,講一句來聽聽看。所以叫經,亙古不變!我們講到尊賢,在漢朝的《說苑》裡面,有一個章節完全在談「尊賢」。我們翻到五十七頁:

  【禹以夏王。】

  念錯一個字差很多,要謹慎。剛剛才提醒自己謹慎,又把一個字念錯了。所以我的今年功課,謹慎的態度要不斷提升,希望大家護念我,看我哪裡講得不謹慎,一定要給我提出來。『禹以夏王』,這個「王」是王天下,建立了夏朝,然後王天下,其實就是讓天下安定過好日子。同樣是夏朝的君王,可是:

  【桀以夏亡。】

  『桀』是夏朝最後一個天子,他亡國了。都是君王,為什麼命運差這麼多?

  【湯以殷王。】

  商湯,他是商朝的開國天子。

  【紂以殷亡。】

  商紂王,商朝最後一個天子,他也滅亡了。這個前言就是慢慢引導我們,盛衰興亡的關鍵在哪裡?我們接著看底下:

  【闔廬以吳戰勝無敵於天下。】

  這個『闔廬』是指吳國的闔閭,指同一個人。大家聽過「臥薪嘗膽」沒有?「臥薪嘗膽」是勾踐,勾踐是越國國君。在春秋末年強盛的國家,其中最明顯的吳國跟越國,吳越爭霸。闔閭他派兵聯合其他國家,把楚國給打敗。當然那個時候楚王是太不像話了,被人家攻伐。所以吳就稱勝無敵於天下,他當時候是春秋末年的霸主。後來這個闔閭,銳不可擋,他也挺得意的,又去伐越。那個時候越王勾踐還很年輕,結果闔閭居然被勾踐打敗了,然後傷重回去就死了。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後來就強盛起來,又去打勾踐,越王勾踐被夫差打敗,然後也很受屈辱,勾踐就好像當作下人一樣,被吳王夫差使喚。這一段歷史大家知道,還去嘗夫差的糞便,他是忍辱負重。所以「臥薪嘗膽」,句踐也不簡單,為了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了二十年,最後一舉把國家恢復了,也把吳國給滅了。所以今天吳能稱勝於天下,可是短短幾十年,吳王夫差又:

  【見禽於越。】

  這個『禽』跟手字旁(擒)一樣,就被抓起來了,最後自殺,被勾踐抓起來。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的命運,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文公以晉國霸。】

  晉文公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讓晉國強盛起來。但晉國在厲公在位的時候:

  【而厲公以見弒於匠麗之宮。】

  就是被殺在『匠麗』這個宮裡。

  【威王以齊強於天下。】

  齊威王強盛於天下:

  【而湣王以弒死於廟梁。】

  這個齊湣王也是亂打仗又不照顧人民,最後被幾國聯軍打得齊國只剩兩個城池。這也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典故,誰率軍?燕將,燕國的將軍,樂毅。他帶領著好幾個國家的軍隊,短短的時間,打下來齊國幾十個城池,只剩兩個沒有打下來,哪兩個?莒成跟即墨。誰守住?田單。你們記這個比較不清楚,我記很清楚。為什麼?因為田單用的是火牛陣。火牛陣,因為我屬牛,所以比較好記,跟我比較有關係。很快的就把齊國復興起來,所以只要有賢臣在,國家就復興起來了。接著講的是齊國,這有個小故事,齊國被一連攻下了五十幾個城池,結果齊國有一位王歜,這個人很有德行,很有意思,燕國的將軍打進來,就在他住的這個蓋邑,知道這個人很有德行,就在蓋邑附近三十里之內,統統不能派兵進去,尊崇他。結果後來,因為整個都被燕國這些軍隊控制住了,就派人跟王歜講,要封他為將軍,封很大的地方給他,希望他當將軍歸順燕國。結果王歜就講,國家都要滅亡了,我假如再歸附你們,我就是不義。結果燕國軍隊講,你不答應,我就把蓋邑人都殺光。王歜就講,你們這種行為是寇仇、是強盜,我更不可能答應你們。王歜做到了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結果他自己自殺。他自殺的消息傳出來,所有那些逃到其他國家的齊國官員,統統生慚愧心,國家有這麼大的難,我們這些人長期吃國家俸祿,統統跑到其他國家避難。這一個平民,他沒有受國家俸祿,這麼高節,居然跟國家共存亡,所以一下子王歜的德行,就感召了齊國的大臣,統統回來共赴國難。我們從這些歷史當中都可以感受得到,這些忠臣、賢士是每個時代的棟梁。

  【穆公。】

  指秦穆公,秦國的『穆公』。

  【以秦顯名尊號。而二世以劫於望夷。】

  『二世』是指秦始皇的兒子,叫胡亥。秦國秦穆公是五霸之一,可是傳到他後面的子孫,成立了秦國,只十五年就滅亡了。因為秦國是用法、是用武力來治國,它跟天道不相應,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周朝八百多年,秦國只有十五年,差很遠。而且很有意思,周朝以德立國,他的後代沒有被殺。秦國靠武力征伐、統一,他到第二代就被人家給砍了。所以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每個人都有因果報應,每個團體、每個朝代都有。所以大家冷靜去看中國歷史,很多朝代它衰敗的因,都在它前面幾個皇帝就種下去了。所以人不謹慎,很多行為都會殃及子孫。「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慎重的德行、行持來利益眾生,在家裡就是利益你的下一代,在團體當中利益身邊的人,在教育界利益下一代,我們在弘揚中華文化就利益所有以後接觸弘揚文化的人。愈慎重,慎於開始,開頭好,人家後面的人效法;開頭不好,後面就上梁不正下梁就歪了。則道風日遠,這個道風可以指家道,也可以指每一個行業的風氣,甚至於是我們儒道釋三教承傳的道風。教育界要有師道,醫學界要有醫道,商業界要有商道,我們看到現在很多華人地區這些企業家不簡單,在民族文化繼絕存亡的時候,盡心盡力來弘揚。

  我們有一位台商,這個故事我一定要講,因為台商的形象要扭轉。他的員工五萬人,寒暑假時候,他安排員工的孩子,因為很多員工離鄉背井,他暑假的時候,願意來的員工孩子,就讓他住兩個月,然後每天可以見到自己的父母;同時給他們的孩子上《弟子規》,教育他們的小孩。這個很仁慈,來照顧他的員工還有他的家屬。而且我們相信,這樣的心去落實傳統文化,三年、五年之後,他的企業是所有企業界中華文化落實的楷模,那他焉有不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多少企業界的,看到他的榜樣效法他,也學倫理道德、傳統文化,人心就愈來愈安定、愈來愈有道義。我所了解所有落實傳統文化的企業家,事業都愈做愈興旺,所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你帶給員工歡樂,又解除他的擔憂、解除他家庭的需要,他就把領導者的喜跟憂放在心上,為領導者分憂解難,盡忠職守,這也是互相的感應。所以「上則優賜有加,下則鞠躬盡瘁」,這也是道義相感,也是很自然的。接著我們看文章裡說到:

  【其所以君王者同。】

  他們的身分都是『君王』,都一樣。

  【而功跡不等者。】

  他們所產生的結果、功業,或者是滅亡,差異這麼大。

  【所任異也。】

  是因為他任用的人不同,任用錯了。所以接著講到:

  【是故成王處襁褓而朝諸侯。】

  『襁褓』都是衣字旁,「襁褓」是指揹孩子時候綁的布,延伸為就是孩提,小孩的意思。成王在小孩的年齡,所有的諸侯都來朝見他,為什麼?因為那時候的宰相是周公。

  【周公用事也。】

  有這樣賢德的大臣。

  【趙武靈王五十年而餓死於沙丘。任李兌故也。】

  『趙武靈王』也是戰國時代一時興盛的一位君王,但他後來也是餓死在『沙丘』宮裡面,因為他用錯人。

  【桓公得管仲。】

  這個歷史上很有名。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九合』是指多次整合諸侯,也是建立共識。「尊王攘夷」,尊周天子,尊自己的君臣之禮,攘夷就是很多外來的這一些戎狄、外族都要侵犯華夏,大家團結起來抵禦。這一段孔子在《論語》裡面有強調,假如沒有管仲,我們就「被髮左衽」,就是我們留頭髮披在左邊,就跟戎狄一樣,因為被他們統治了。這一句話孔子也是說,管仲也算是民族救星。不過孔子評判人非常公平,好的他說,不好的,他也要交代。後人不能學他,後面也會講到。

  【失管仲。】

  這裡舉得又更精彩了,更精彩,所以重點來了。齊桓公在春秋時候那霸業沒有人能超過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是管仲不在了,他變成什麼?短短的幾年,變成死無葬身之地。屍體腐爛了六十七天,屍蟲都流出去宮外了才被人家發現。今天回去,這個典故一定要記住,不能犯同樣的錯。因為他任用了:

  【豎刁。易牙。】

  開方,這幾個亂臣,所以:

  【身死不葬。為天下笑。】

  當然也不能只怪這三個人,這三個人對齊桓公來講是他的一個緣,這個緣分會造成這麼大的禍害,其實根源還在自己。請問大家,「安史之亂」誰害的?「安史之亂」,那唐玄宗,唐朝大壁江山差點全部就毀掉了,因為他寵幸楊貴妃。那誰要負責任?楊貴妃,不是,你們不要笑,我還沒講完。楊貴妃是次要的,唐玄宗是主要的,因為他沒有德,被她吸引了。假如楊貴妃遇到大舜,她可能就去掃廁所的分了,是不是?聖賢人很敏銳,大禹喝到一瓶酒,這個酒這麼好喝,以後一定有人喝這個酒亡國,他高度警覺,不受世間誘惑。我這麼比喻不是沒有根據的。所以齊桓公為什麼用這些人?易牙很會煮飯,連自己的兒子都煮給齊桓公吃。齊桓公腦子也有點不清楚了,他問管仲:管仲,他連兒子都煮給我吃,他對我好好。這個叫情執,不理智。管仲說:他連兒子都不愛,他還愛你嗎?他說好,那下一個,豎刁是自己自殘入宮陪齊桓公,他傷害自己的身體來陪我。管仲說:一個人最愛惜的就是他的身體,他連身體都不愛來愛你,必定有目的。最後開方,他是一國的公子,還跑來照顧我,他父母死掉的時候他都沒回去,你看他多愛我。管仲說:他連父母都不愛了,他還愛你嗎?齊桓公說,有道理,這三個人走開。等管仲死了,忍不住了,要找人玩,要找人煮給他吃,這三個人又回來了,最後就『身死不葬,為天下笑』。所以:

  【一人之身。】

  一個人的人身。

  【榮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齊桓公一個人榮辱都在他的一身當中出現,重點在哪裡?他任用的人不同,造成的結果天壤之別。所以為什麼尊賢重要!就在這裡。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