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進修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0/5/28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3-0002

  成德法師:謝謝周老師。尊敬的李校長,諸位校長、諸位同道,大家吉祥!

  我們教育的目的,開發人的智慧、開發人的悟性,這個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要首先認識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識的記憶,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考試,在考卷上考試而已。當然,考試是看看這段時間學習的效果。但是假如考試已經變成了灌輸,讓他變成考試機器了,那這個是不是我們教學的一個目標?所以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首先我們努力的目標要很清楚,我們用的方法、我們用的內容,這個都要很慎重來檢討,到底效果怎麼樣。

  老人家常常說,我們老祖先有五千年教育的理念、智慧、方法、經驗,還有成效,我們相信嗎?我們相信了,進而我們有沒有去學習、去深入了?深入了才知道它好在哪裡。所以首先好在哪裡一定體現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自己學了之後,有沒有煩惱愈來愈少?有沒有悟性愈來愈高?煩惱輕智慧長,這個代表我們有受用了。這個是身修,自己有受用了;再家齊,家裡的煩惱有沒有愈來愈少、愈來愈和樂了?這個都是我們說自我勘驗,一般學校裡面說考試了。考試不能常常是別人考我們,我們自己檢查、自己勘驗。

  所以儒家講的兩綱八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其實《四庫全書》講的沒有離開這個範圍。格致誠正是內聖的功夫,修齊治平是外王,所以傳統文化是內聖外王的學問。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格致誠正應該是本,務了這個本,自然就能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大學》裡面講:「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沒有這個本,這個末不可能會好。所以我們從事教育,這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實這句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甚至於是當領導者,我們都有教育孩子、學生、下屬的責任。所以以前的祠堂都是立的天地君親師,這三個角色是非常尊貴的,也是整個社會能不能安定的關鍵所在。

  那我們在教育的過程有沒有常常思惟,我是不是在本上在教導孩子了?不然教育就變成本末倒置了,捨本逐末,那當然效果不會太好。所以成德記得當時候看《孝經》,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的本,教育就要從這裡開始。那等於假如沒有從這裡開始的教育就不叫教育了,只是知識傳授而已,不叫教育了。育是「養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是讓他有德行、有智慧,這個才是我們的目標。

  那我們自己現在有沒有智慧?智慧會表現在哪?比方說現在請教大家,今天哪一個人讓你很有啟發?我們現在已經是下午了,今天應該遇到不少人,有沒有哪個人讓你今天覺得很受啟發?假如當下我們好像什麼都沒想到,那代表我們的悟性沒有起用。智慧是你一接觸人事物你就會有領悟,它很自然會起作用。比方說假如晚上了,我們想一想,今天有什麼體悟沒有?然後什麼都想不起來,那這個就是我們的一種智慧沒有起作用。

  《弟子規》告訴我們:「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我相信這句話我們都很熟,那這句話在哪裡?在《弟子規.信》裡面,這也是一個答案。還有沒有其他的答案?這句話在哪?在我們遇到每一個人,甚至於我們沒有遇到人,我們腦海裡在思惟人的時候,有沒有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假如能夠隨時把這句話提得起來,那每一天有多少收穫?每一天能有多少進步?見到人善了,真的是思齊了;見到人惡,即內省了。我們現在假如沒有轉變一個習慣,見人惡就會有對立、就會有指責。只要這個心態一起來了,就會有煩惱了;一有煩惱,智慧就起不了作用。所以《弟子規》每一句其實都能給我們很大的受用,重點是我們得把每一句做得深入,它每一句是很深、很廣,我們就會很有受用了。

  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學傳統文化,自己有沒有煩惱愈來愈少?自己有沒有受益?家庭有沒有受益?這個很重要,因為自己跟家庭受益了,我們的信心才能增長;假如沒有受益,很可能自己的信心還是會起起伏伏的。可是受益在於我們把經典,就像老人家常說的,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剛剛我們歌曲講的,神他用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來教化我們,來啟發我們的智慧,我們接受了這些教誨,我們就有受用了。孔子開頭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以我們每一天接觸人事物會有煩惱,那是我們沒有把經典的教誨提起來;提起來了,煩惱就污染不上。《了凡四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其實面對一切人不應該生煩惱,會生煩惱就是我們《弟子規》這一句沒有提起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所以遇到善人我們有收穫;「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也有收穫,那怎麼會生煩惱?

  而且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說盡了,真的講得很圓滿了。成德之前聽老人家講「世間好話聖賢、佛菩薩說盡了」,一開始聽感覺不算太深刻,隨著經歷的事情,感覺不只說盡了,也表演給我們看了。不只說而已,還表演給我們看,就像自己在遇到一些人事境緣,都會想到老和尚是怎麼做的。老師他不只是給我們講清楚,他還給我們表演,那我們自己當父母,有沒有給孩子講清楚?當老師,有沒有給學生講清楚?而且我們講的,我們自己還把它做出來,給孩子、給學生看。假如我們這分責任心很強,就是我要講清楚,我還要做出來。這一分責任心很強,隨時可以提得起來,我們都覺得每天時間不夠用,要趕快落實、要趕快學習。你們有沒有覺得時間不夠用?還能夠滑手機,我也覺得挺厲害的,因為自己責任的事情感覺都做不完了。

  其實《論語》裡面,有很多對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很有啟發。比方子貢有一天在方人,方人就是批評人,「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說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因為他在批評人。然後孔子說,假如是我,我哪有那個閒工夫去批評人?孔子把他修學的狀態講出來了,然後這個也提醒我們什麼?我們會不會想拿起電話來講誰不好、講誰錯;或者是見到人了,首先很想講的就是誰誰誰我覺得他不對;或者腦子裡沒有人可以講,腦子裡還一直在轉那個人錯,這個就不是像孔子一樣修學的狀態了。

  你看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大家有沒有感覺,好像《論語》每一句都跟我們教學有關。孔子他擔憂學生什麼?學生德沒有好好「德日進,過日少」,因為不進則退。所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學問要講究、要深入、要薰習,每一天不切磋、不薰習,可能就退了,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聞義不能徙」,義是宜也,義就是應該做的,聽到應該做的這些有關情義、恩義、道義的事情,但沒有馬上去做,我們說「見義不為,無勇也」。「不善不能改」,有不善、有缺點不能去改正,這個是孔子擔憂學生的地方,那當然他會積極的去護持學生。

  而我們想一想,孔子是至聖先師,是個好老師。我們剛剛說君子務本,當好老師的基礎是什麼?我們的目標當一個好老師,當好老師的基礎是什麼?是當好學生。君子務本,這個務本太重要了,我們假如沒有把人生的這些根本找到,可能我們這一生努力,效果不會太大。就好像澆水要澆在根上,澆水假如澆在葉子上,那效果就不會太大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讀過《群書治要36O》第一冊,現在有四冊,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三百六十句裡面哪一個目的句子最多?哪一個目?綱有六個綱,第一個是「君道」,第二個是「臣術」,第三是「貴德」,第四是「為政」,第五是「敬慎」,第六是「明辨」。你看我這個久沒有講就生疏了。所以老人家說的,課不可以一天不講,拳不可以一天不打,打拳的人不可以一天不練,唱歌的人不可以一天不吊嗓子,不然就生疏了。六個綱還有很多的細目,那個目裡面句子最多的是哪一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就是「務本」的句子是最多的。其中有一句說:「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

  我們楊同學打出來了,「敬慎」,再來是「明辨」。你看我就是沒有明辨,就忘記了第六個,代表這個重點我不夠重視,要好好再來學習學習。

  其中「務本」句子最多,裡面一句就是提的,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所以事人,就是懂得怎麼事奉人,則知所以使人。我們懂得事奉人了,等我們做了領導,我們才知道怎麼帶人。要當主管不是讀個MBA就能當主管,那個是理論而已。

  同樣的,這三句我們再延伸,因為孔老夫子說要舉一反三。你看我們又講到《論語》了,所以《論語》在哪裡?Anytime anywhere(隨時隨地)。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在哪裡?Anytime anywhere。所以《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有道理吧?我們這個正念隨時都要保持,正念一沒有了,邪念就污染了,煩惱就上來了。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教我們用功夫在哪?就在念頭上,從根本修,修身要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這個在五經裡面最強調的就是「聖狂之分,在乎一念」。

  剛剛跟大家提到孔子他的心境,他沒有閒功夫去批評人,他在他自己身上下功夫,他都覺得時間不夠。而孔子能成為好老師,他首先是好學生。所以孔子德積極的修;學問很認真的講究;聞義,見義勇為;不善,他馬上就去改正了。他自己是好的學生,他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老師。

  我們提到了教育的目的是啟發我們的智慧,有悟性。我們今天課程一開始靜心一分鐘,不知道大家有什麼領悟沒有?大家假如有領悟,可以打開麥克風。這個學習不能是那個光碟一放了才開始學習,學習應該是anytime anywhere。你一接觸一個東西,你會有領悟;你接觸一個東西,啥感覺都沒有,那就很奇怪了。比方說靜心一分鐘,成德就想到,心沒有靜下來,學東西入不了心,囫圇吞棗、走馬看花。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同?心沒有定下來,學的東西能入心嗎?有沒有哪一位同道,你第一天靜心一分鐘,你馬上體悟了,我之後回到我的教學現場,我也要靜心一分鐘。我們假如這個教學任務很緊湊,每天都在趕進度,老師心裡也很急,學生拼命在那學、記,你說心都沒有安定下來,老師的心不安定下來,學生聽課的時候能安定嗎?老師的心念鐵定影響學生。

  我們看我們老祖先培養小孩,主要的內容首先第一個是《聖學根之根》的內容,蒙學,基本上有一本書先開始,叫《小兒語》,教四五歲的孩子的。結果當時候我看到第一句話,我說我得從頭學才行,因為第一句話叫「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從小就教安定。以前聽老法師說,我們傳統教育教出來的孩子,小大人。那個小大人的意思是他挺穩重的,他不會毛毛躁躁的。你看第一句就是教都要安詳。其實《弟子規》也教了,《弟子規》是蒙書的精華,「步從容,立端正」,走路不要著急;講話,「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要「寬轉彎,勿觸棱」,你看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執虛器,如執盈」,你看很浮躁了,就很容易把東西給打翻了。所以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理上知道,事上得要用很多方法來讓自己的心隨時能安定。

  所以這個靜心一分鐘,我們有領悟了,我們就會用它。假如說沒辦法,我既然參加班,他們是這麼規定的,我只好遵守了,那就體會不到我們中華文化中心它良苦用心。這第一個。第二個,我們還沒有交流以前、沒有探討以前,放了一首「神愛世人」,我們聽了這麼美妙的歌曲,聽了也有三四分鐘。諸位同道,你領悟到什麼?有的可不可以打開麥克風?Open your(打開你的)麥克風。

  張老師:成德法師,我悟到神就是我們的自性。

  成德法師:神就是我們的自性。這個在基督教講,有沒有一個詞叫「神我」?這個我得要請教李校長。校長好。

  李校長:法師下午好。在基督教裡邊,神是最崇高的,也是所有基督教徒所依靠的一種力量,他會在這些基督徒危難的時候、迷惑的時候,給與他們指引,讓他們走上一個健康、正確的道路,所以說是一盞明燈。所以剛才我們聽到這個歌,它說神會指引我們,是讓我們用智慧去解決我們的問題,是教我們用文化來帶領我們。所以這個是我所領會到的,謝謝。

  成德法師:校長,基督教有沒有三位一體?

  李校長:有。

  成德法師:這個三位是指哪三位?

  李校長:是指上帝、耶穌跟神靈,三位一體。

  成德法師:這神靈是指……

  李校長:神靈是指,英文我們叫做holy spirit,holy spirit,就是說神因為他就用他的兒子耶穌化為人,來親近我們的人類,來拯救人類,在需要的時候他就通過神靈到各地去解決問題,通過這個神靈來感動這些教徒。

  成德法師:神靈有沒有具體指?

  李校長:神靈是他可以化為天使,所以他可以化為任何需要的這個形相,來實現耶穌跟上帝的指示。這個是我的初步的了解,謝謝。

  成德法師:李校長,這個在您這麼講的時候,我們就想到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

  李校長:有相似的地方。

  成德法師:對,有相似的地方,對。好,那這個一體,一體是他也是分不開的是吧?

  李校長:對,所以當這個基督徒他需要的時候,他可以以三種的方式來尋求協助,就是所謂的通過耶穌、通過上帝,或者是通過神靈,這個就是所謂的三位一體。

  成德法師:好的。我請教李校長,這個都很重要,為什麼?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成德自己覺得能夠遇到老人家的教誨很幸運,因為老人家有智慧,來指引自己人生的方向、指引人生的價值,我這一生到底要做什麼?沒有好的老師指引,大家想一想,誰不隨波逐流?宗教徒他遇到上帝、遇到耶穌,天主教還有強調聖母瑪利亞,還有這些神聖,像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先生,假如沒有遇到,在這麼物欲橫流的時代,幾乎不可能不沉淪。不說別人,就說我吧,我沒有遇到老人家以前,我看好萊塢電影,我也覺得那個成功就是我的車子要很豪華,然後房子要很大,就是在享樂當中。我們冷靜觀察一下,享樂造不造業?所以現在教育這個從小就是享福的孩子,這真的是不簡單!富貴修身難,富貴修道難。老法師有講到了,三善道消福報。因為假如沒有遇到神聖的教育,就是在享福,一享福了人就覺得應該的。你看富二代,都覺得父母付出好像是理所當然。

  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講,「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我們沒有世間的老師,不知道禮義廉恥,就不知道怎麼做人了,也不知道人生的意義何在。我自己沒有遇到師長以前,就是有時間了找什麼樂子,就把時間給揮霍掉了。那現在知道了,人身難得,聖教難聞,要珍惜。這一生幹什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樣的人生好有意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當然,從自己的明明德,那鐵定是要格物,格除物欲,格除壞習慣,才能誠意正心,心正了,身就能修了。可是要親民,我們要去利益人,要從哪裡做起?從哪裡是從根本解決?很多人都有善心,可是善事很多,我們有沒有知道輕重緩急在哪?本末先後在哪?比方說,他這一餐沒飯吃了,你可以給他一餐,可是你總不能給他一年吧、給他三年吧?因為他有手有腳的。所以扶貧更重要要扶志,扶他的心志,扶他的一種責任感,要靠自己,要照顧好父母、照顧好家人,他開始有志氣了,他不是靠人家救助了。所以你給他一餐是一時,你給他人生的一種志向、責任感,又教給他謀生的方法,那他真正能獨立起來。所以做好事也要有智慧。

  有一個很大的慈善團體,專門在扶貧的、救濟的,有一次遇到師長,就請教師長,「為什麼我們投入最多金錢、幫助最多的地區,他們反而不感恩?」大家想一想,這個做好事的沮不沮喪?他們有疑惑了,來問師長。結果師長跟他們說,當時候成德也在場,老人家說:「他連父母都不感恩,他怎麼會感恩你?」人知恩報恩的根源在哪?孝親尊師。對他生命恩德最大的父母老師他都不感恩,他怎麼感恩其他的人?

  所以做善事也得要從根本去做,也得要從最重要、最急迫的去做。可是我自己沒這個智慧,那很幸運跟到老人家了。師長說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事情?宗教與宗教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四種關係處好了,這個世界就慢慢能恢復安定了。很多人已經不相信能夠安定和平了,去請教老人家。師長說,你可以從四個方面做起,宗教與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族群與族群,政黨與政黨,國家與國家。都不容易,但是可以從哪裡?從宗教跟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因為有信宗教的人佔全球的一半以上。這段話我相信我們都聽過了,但是有機會的時候,宗教與宗教之間互相了解、互相學習、互相讚歎。我自己的姑姑、姑丈他們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我兩個表妹她們不自私,在她們那個年齡,她們小我應該有十三四歲,她們不自私,她們從小有神的教育,很小就出去做義工。

  而我們要了解,我們宗教與宗教之間都不和諧,那沒有信宗教的人怎麼看我們?他們會相信我們的這些教誨很好嗎?就好像再縮小一點,比方說你是弘揚傳統文化,人家到你們家,你們夫妻還吵架,你看他會覺得可以學嗎?或者到我們的學校團體,看我們人與人之間也是衝突,那他會覺得可以學嗎?他就起不了信心。

  所以老人家他有智慧可以真的解決這個時代的問題,可是得我們弟子們積極去做。其實老人家也做了,他做了一輩子。《禮記.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很重要。所以孔老夫子沒有休息,耶穌沒有休息,穆罕默德也沒有休息,釋迦牟尼佛也沒有休息,我們李校長、廖校長、梁副校長他們也沒有休息,他們退休以後也沒有比較閒,這個也是效法我們這些聖哲人,他們也是誨人不倦,孔子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老人家這麼積極在做,做了一輩子,做到今年九十五歲,畢竟身體用了九十五年,現在氣力沒有那麼夠了。可是他老人家的努力,讓中華文化推向聯合國,在聯合國辦過祭祖,在英國漢學院還辦過祭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辦過兩次的祭祖,把老祖宗最好的,孝親的教學智慧就是祭祖,尊師最好的方式祭孔,都供養給整個西方社會。

  接著,我們弟子要以師志為己志,要接這個棒,不能讓老人家努力了一輩子,然後慢慢這些重要的理念就沒落下去,那我們當弟子的情何以堪?所以假如我們馬來西亞的宗教團結、宗教互相學習做得好,那就可以到聯合國這個平台來交流;我們一條龍做得好,可以到這個平台交流;我們女德做得好,可以到這個平台交流。這樣老人家一生的努力就不斷的薪火相傳,延續下去了。我們德行教育怎麼推廣?到時候我們李校長帶領大家到聯合國去做專題報告,五個國家,挺難得了,一個國家重視德行已經很可貴了,他五個國家連在一起,很難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所以剛剛我們跟李校長請教,我們互相學習各個宗教之間很重要的教誨,我們就會互相讚歎,讓世人看到宗教之間他們是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他們這些教誨很好,人家才會有信心來學。而且我們看李校長剛剛講到的,還有神靈、天使。我就聯想到師長在日本,有一個牧師,好像還是博士,他是個牧師,跟老人家有一段交談,其中老人家就說了,神愛世人這個愛是抽象的,要我們所有基督徒、宗教徒能代表神去愛世人,世人感受到了,那他就對神的愛有信心了。佛弟子說,我佛慈悲,慈悲表現在哪?假如佛弟子沒有效法佛陀的慈悲,那你說世間人會相信佛慈悲嗎?他看不到、他摸不到。假如我們佛弟子還很自私,那更起反效果。所以我們做聖賢弟子,聖哲人的弟子,我們都有一分責任,要為人演說,要做榜樣。

  剛剛這首歌曲有講到,神是苦海慈航、黑暗明燈。而我們要把神的智慧、慈悲、博愛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這樣世人才能感受到。諸位老師,我們想一想,現在的小孩以後要面對的是怎樣的社會狀況?他們的路好不好走?他們的人生會不會有很多挑戰?可能你就是他的黑暗明燈,是吧?「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說不定你的學生就是坐上了你這條舟。

  我曾經有一次面對大眾的時候,我請教過他們幾個問題,我首先就問,你有把握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不得癌症的,請舉手;第二個問題,你有把握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不得憂鬱症的,請舉手。十九世紀最厲害的是肺炎,肺結核,二十世紀最厲害的癌症,二十一世紀是憂鬱症。現在有一些名大學,名大學考上了,大學一年級,空心症。什麼叫空心症?他不知道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他一考上最好的大學,名牌大學,他不知道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了。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就憂鬱起來了,覺得人生沒有意義,還有一些學生都有輕生的過程。所以現在大學老師也不好幹,有時候手機seven-eleven要開機,怕他學生有什麼想不開。我說假如這個當老師隨時都要二十四小時開機,那三年五年幹下來,我看這個老師也要得憂鬱症,睡覺都不安穩。

  我記得我當時候在小學教書,好像小學老師得憂鬱的比例滿高的。當然這個不難理解,為什麼?責任重,一個班三十幾個學生,身體不能出情況,安全問題,還得要顧及到他們的課業,還得顧及他們心理的成長,這個責任不輕鬆。所以我以前,以前小時候看我媽媽好好,又有寒假、又有暑假,這個事非經過不知難,只是看一個外面,放假,暑假放那麼長,很好。這個可能是上帝的安排,我後來也教書了,才知道責任很重。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好了,有一天我在走廊上,一個女同學,六年級的,然後踩個椅子,然後跨上去在那擦窗戶,那窗戶還是很高的,她踩了個椅子上去的,然後就拉著那個窗戶,「老師,可不可以拆?」我說:「不行!」我不行才講完,她已經拆下來了。你看明明我很嚴肅的叫她不行,她還是喀拆下來,然後整個人倒下來,玻璃都碎了。你看,very exciting(非常刺激)吧?然後,其他的同學看到了,好幾個人就要過來了,我說統統給我停著,因為玻璃碎了,我怕他們一動手割傷了。然後開始安排,趕快把那個學生拉出來,然後掃一掃,沒事,也沒有割傷。結果我處理完之後才開始緊張,當時候都沒有緊張,很全神貫注處理事情,事後才開始緊張,剛剛假如割著了那還得了?後來我想一想,因為我都有請他們念《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可能有這些神明祖先保佑,沒事,有驚無險。

  我想現在的孩子比起我那時候教的更厲害,因為家庭教育的功能假如愈來愈弱,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更難掌控。所以現在當老師,假如不求神、不求佛菩薩來加持,我看不簡單。每一個孩子他有他與生帶來的業力,他的家庭也有業力。所以你真的想為一個孩子好,你真想幫他,你就會覺得挑戰來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體會?你想幫他,你還要協助他跟他的壞習慣拔河。你看每個人都有業力吧,除非你遇到顏回轉世,不然你要叫他改一個習慣,你沒有提醒個幾十次、幾百次,哪有那麼容易?再來,你要幫助他,深入了解,最難的不是他,是他爸爸媽媽,因為你把對的教給他了,他爸爸媽媽不配合,那你不白教了?

  所以現在當老師,應該能體會到《無量壽經》裡面有一句話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立下志向要當老師了,這條路不歸路,我們不走回頭路,不回頭了,直接通往天堂、天國,通往極樂世界。面對任何挑戰,我們願心都不退,經一事長一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傳統文化、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有這個信心。「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一直堅持、一直堅持,最後還是能突破,一天不行、一個月不行,三年五年鐵定可以,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從事教育最重要的,對這一句話隨時都不懷疑,堅信不疑。甚至於剛剛跟大家說了,老人家不只講給我們講得很圓滿,表演得很圓滿。佛菩薩也給我們表演,這一世不能幫他度脫,下一輩子,很有耐性。所以我們當老師要很有耐性,我們一沒有耐性,我們就浮躁了,就生氣了;一生氣,學生、孩子更不服氣了。我自己也有經驗,我明明跟他講得義正辭嚴,慷慨激昂,只是稍微動點氣而已,結果這個學生聽完了,他只記得蔡老師生氣了,其他的啥也沒記住。所以要教學生不能發脾氣,情緒已經動了,先離開,先緩一緩,一定是沒有情緒了才好護念,不然適得其反。

  我們跟大家談到,宗教信仰要代表神去愛世人,佛弟子或者我們儒家聖賢弟子,也要代表聖賢佛菩薩去愛世人。《了凡四訓》裡面講的:「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現在眾生需要什麼,人民需要什麼,就是聖賢、佛菩薩所考慮的。「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現在疫情來了,人心不安,怎麼解決?《尚書》告訴我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一句話就把問題講清楚了。人為什麼會作不善?「苟不教,性乃遷。」怎麼解決?那就是這一首「神愛世人」的歌曲,要教給他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我自己沒有接觸到師長,我也不懂,我也在造業,總在遇緣不同。所以老師傳道、授業、解惑,這真的是苦海慈航、黑暗明燈。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有一次跟大眾交流,請教他們幾個問題。其實請教這些問題,就是我們當父母跟當老師的人,你要為你的孩子跟學生考慮,不是考慮眼前,不能只是考慮眼前的分數。其實說實在的,一個孩子、一個學生,他人生能真正快樂,他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會不會是因為他在小學、初中哪一次考試考了一百分,所以他的整個人生幸福快樂?有沒有哪一個人寫回憶錄的時候,看過哪一個成功人士寫回憶錄的時候,說我的人生幸福就是因為我小學的時候,哪一次考試我考了一百分、九十八分,所以我現在幸福了。幸不幸福是心決定的,得失心很重的人,九十八分也流眼淚。說的不是別人,就是我,我念初中的時候就是這樣,心已經往不幸福的人生在走了。所以要著眼他的一生。有把握他不得癌症的舉手,你看一生的考慮。更有智慧的老師不止考慮這一生,考慮他生生世世。

  第二個,心理不得憂鬱症的請舉手;第三,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以後不離婚的請舉手,現在一些地區離婚率到七成;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以後能把他的下一代教好的請舉手;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以後兄弟姐妹之間不會爭財產的請舉手;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以後不會犯法的請舉手;不會自殺的請舉手。這個問題問下來了,所有的問題只要有一條,這個學生就不容易幸福了。甚至於我們再延伸開來,一個家庭裡面有一個人得癌症了,全家都得要應對;心理有問題,全家都要著急,他沒有好轉過來,全家都得擔心。所以剛剛那幾個問題在一個家庭、在一個家族裡都沒有出現,這個家庭福報夠大的,但是是不是偶然的?不可能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很好的家道傳承,不然不可能。

  而我們的孩子學生以後不會遇到這些人生的不幸,完全取決他從小建立的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的基礎。所以「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這句話有道理吧?少成若天性,他小時候能學到這些,他可能可以受用一生,習慣成自然。

  所以我常常在講課的時候,我也是帶點開玩笑,給我一個月十萬,讓我去幹別的事,不幹;給我一百萬,不幹。就是我們真的覺得當老師很有意義、很有價值。所以老師是天使,老師是菩薩,是吧?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就是表率。我們昨天看的電影,許浚大夫、柳義泰大夫,他也是天使、也是菩薩,他是在醫學界。

  大家仔細去觀察,我們老祖先傳下來的文化,在教育界,師道,孔子是代表;在醫學界,醫道,孫思邈、華佗、張仲景,他們是代表;當領導,君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表率,包含唐太宗,這個都是很好的領導者;在商業界也有,在山西叫晉商,都有代表人物,在安徽叫徽商。大家聽過胡雪巖嗎?胡雪巖他是讀書人,但後來從商。清朝政府有危難了,沒錢了,跟外國政府借錢,人家不借給清朝政府,但借給胡雪巖,他的信用好。而且當時候能把新疆,那新疆要動亂,是左宗棠先生把它平定下來,可是軍隊要執行這麼大的任務得要有錢,是胡雪巖支持的。包含當時候有瘟疫什麼的比較大的災禍,他都是捐錢、捐物、捐藥,挽救國家的危難。他是商人,但是他也是行菩薩道,也是天使。

  諸位同道,我們這幾天的課程,還有交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哪些感悟,或者要提問的,可以打開麥克風。

  張老師:成德法師,我是來自印尼棉蘭的。

  成德法師:妳好,我們兩年前在馬來西亞見面。

  張老師:哇,我還以為……

  成德法師:在巴生二樓吃了一頓飯。隨喜你們,在印尼做了很多工作。

  張老師:我們就是盡力而為,我就是跟著黃老師,因為有她黃老師,就是她一直去年來她真的精神可嘉,所以她是我的榜樣,就是上次的事,所以我就是跟隨著她。

  成德法師:對,黃老師這次也來了,有看到。

  張老師:有。

  成德法師:好的。

  張老師:我們還介紹一位杜老師,雅加達的,她也做得不錯。

  成德法師:歡迎歡迎,你們任重道遠。

  張老師:應該的,應該的,是祖宗的東西,我們一定傳下來,我們一定要做好。

  成德法師:對,確實任重道遠。我記得上一次去印尼,去泗水演講,華人大部分聽不懂華語了。剛好我講到一段,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講了「負荊請罪」,我講了這個成語,那個翻譯的人好辛苦。這個負荊請罪不好翻,還要交代兩個國家,然後還有藺相如,還有廉頗,他給它翻半個小時,這個負荊請罪還沒翻完。所以華人要學中華文化,不能用英文學,要用華文學,所以確實你們任重道遠。

  張老師:那剛好我們是有在檳城韓江讀書,然後這位邱老師他是在台灣畢業,台灣的,所以希望我們本身先從祖宗的這個語言開始,因為真的,我們都是用印尼文。所以現在我就比較堅持用中文在菩提學校一直是講,把這個三語共學一起,把品德也是帶得很好。

  成德法師:很好,這個我們要隨喜一下馬來西亞的功德,韓江是在檳城。

  張老師:對。

  成德法師:對,我們馬來西亞華教延續下去,你看很多種子還飄回印尼,一顆種子。

  張老師:所以就是跟大眾有緣,就是一直跟著黃老師,所以才可以到現在。而且又有黃老師,她也是我的善知識。我問了,可以再帶一個人進來,她也允許,所以剛好丘老師也是非常不錯,我也跟他學習。

  成德法師:歡迎歡迎,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

  張老師:今天是想問一下有關王希海的故事。

  成德法師:王希海老師。

  張老師:王希海老師,他能夠對父親的那種,叫做親情。如果下一次真的有這樣子的情況,是不是我們也可以跟大眾講說,這個是可以照顧好的,大家都應該做到做子女的那分責任。因為佛家的又說,有些事情要隨緣,那個要點滴要什麼,又不可以去,好像不要延續下去,有時候太……怎麼講,就是有些父母也是說,如果要點滴的話我不要了,你們就讓我自然的離去這樣子。

  成德法師:是插管嗎?插管是吧?

  張老師:是插管,對。所以變成我們有點矛盾,我們看到王希海老師能做到無微不至,可是目前的、現在的子女,他們都不會有這種想法。很想請法師開示,如果這樣子的情況應該怎麼樣?是不是有一點矛盾,跟我們的國家?

  成德法師:好,謝謝。那當然,從這個事例我們去體會,比方說孝子心中只有父母,這個是我們要去體會的意境。我們從二十四孝都體會到了。你看「黔婁嘗糞」,糞對人來講很髒的東西,他為什麼連一點猶豫都沒有就嘗了?因為他心裡就想著,要知道父親還能不能恢復健康。「楊香扼虎」,楊香是個女孩子,十多歲而已,父親被老虎咬住了,她沒其他念頭,馬上過去就把老虎給抓起來了。她心中只有父母,她沒有「我會不會危險」,她沒有這個念頭。我們說純孝、至孝,這是我們的學處。像「冬則溫,夏則凊」,你看,隨時都是體恤父母的需要。

  而孝順、孝順,「孝」字為什麼跟「順」配在一起?這個很有味道,得要順從父母的意思,你不能違逆他的意思,哪怕他錯了,你也不能頂他,你要順勢而為。「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那個「悅」就是他很高興的時候,他不能接受的時候,你不能硬勸,他一下子血壓上來了怎麼得了?你看當子女的人那種柔軟,懂得順勢。

  父母有父母對生命的認知。現在有一句話叫「愛你沒商量」,父母他的認知是這樣,但是子女他就偏不用這個方式,一定用他覺得對的方式,可是就有可能讓父母生很大的煩惱。舉個例子,剛剛說的,父母他認知生命沒有死,我假如這個身體(這個臭皮囊)已經壞了,我不想插一個管子,後面的歲月就是在床上過。父母是這樣,那當然子女要尊重父母的意思,你不能硬是一定要用你的方式。我就有長輩,我這個都是親身經歷過來的,老人家就是「我不要治了,帶我走」,但子女不准,「我都沒有救,到時候人家說我怎麼辦?」那到底那個時候的考慮點是在父母,還是在自己的面子?其實有時候老人知道他要走了,當時候就一直交代了,「趕快帶我回家」,我們沒有去感覺到老人他是有感受的,一急救,他就昏迷了,甚至插管了。

  而且我們要知道,「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沒有生死,這個身體不是我,身體是一個工具,我的身體,就像我的腳踏車,是給我們用的,用的東西總有壞的一天。那今天假如是子女已經懂得沒有生死,這個時候要把這些觀念去跟父母做溝通,你不能強要父母就要接受你的觀點。所以這個順字,其實我們要好好去體會的,不然我們先不順,首先你縱使是好意,父母已經先生煩惱了,那我們的好意也達不到了。

  每一個人的認知不一樣,這個我們都得尊重。比方說王希海老師,可能有一些學佛的人就會覺得,父親都已經植物人了,幹嘛讓他躺在那裡二十多年,那不是很辛苦嗎?那是我們依我們的角度在看的,而沒有去體會到他們並沒有接觸到佛法,他只是一心一意來愛護父親的生命。而且說實在的,他父親有沒有跟他的心是感通的?感通的,他隨時可以感覺到他的父親,甚至他父親有時候也會流眼淚,他們的心靈是通的,只是他的身體現在不能使喚了而已。所以他是以他所認知的這個人生,盡了他的全力,他毫無保留了,他的念頭裡面沒有自己的婚姻,沒有自己的事業,完全放下,就是照顧他的父親,這是令我們非常敬佩的。

  所以這個都還是要看家裡,尤其父母他的認知。我們說「主伴圓融」,主是當事人,伴是身邊的親戚朋友的緣分,這個都不能強求的,緣這個東西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所以就像現在疫情,很多事情事先處理比較好處理,等遇到了要再處理就比較辛苦了。所以都要深謀遠慮、防微杜漸,做好預備。就跟健康一樣,你不要等有病了再治,預防重於治療。成德的意思就是說,比方說你要讓你的家裡人去注射疫苗,你也要先鋪墊。你總不能今天看到你爸,「爸,走,我帶你去種疫苗。」那他不一定能接受,他也有他的考慮。你要先鋪墊,做這件事目的在哪。甚至於你的朋友裡面還有醫生,你還可以借力使力,先建立一些觀念,等有需要的時候就容易接受。我們為什麼有時候處理事情都會覺得很難?就是火燒眉毛了,好,處理吧!假如我們都能深謀遠慮,處理事就不會那麼棘手了。所以叫鋪墊因緣,要造緣。當然要先廣結善緣,到時候需要幫助的時候,人家都很歡喜、很樂意。

  好,謝謝張老師,不知道您還有沒有其他的考慮?

  張老師:問題嗎?

  成德法師:對,就是我跟您談的這些,比方說您聽了,可能還會有延伸出一些疑惑,或者是其他的看法,這個都可以討論。

  張老師:是,應該沒有了,就是我們要有那個順,也不能說強求,因為順應該比那個孝更重要。

  成德法師:不是,孝跟順不能分開。

  張老師:是的,它的重要性,因為如果是孝而已,我們這個順沒有去做到父母喜歡的,就不行了。

  成德法師:是。

  張老師:這個我知道了。謝謝,感恩師父。

  成德法師:謝謝。因為現在有一句話叫「愛你沒商量」。

  張老師:這個不太明白什麼意思。

  成德法師:就是說,你為父母好,或者是你為家裡人好,但是都沒有跟他商量,然後就做了,然後就會有聲響了,就會有危機了。比方說我也會遇到,同仁或者同學們,給我買東西都沒商量,強迫中獎。我壓力很大,畢竟大家都是花錢的,我說,你拜託一下,你要買東西先跟我商量一下,我這裡都吃不完了,你還買來。這就叫愛你沒商量。愛別人,要讓人家很舒服,沒有負擔。

  男學長:法師,校長這邊。

  成德法師:校長,您好。

  李校長:我想針對剛才那位學長談的那個王希海的例子,談一談我個人的一些感悟,請法師跟大家指正。

  成德法師:校長請。

  李校長:時下,我們都聽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一個金科玉律,必須遵守,不能更改的信條。我相信在時下很多人都以這條信條為一個標準,也拿這個信條當作是一個藉口、一個理由。現在出現了一個「久病床前有孝子」,這樣的一個例子,我覺得很高興,為什麼?因為它顛覆了我們時下一般人的看法。但是王希海這個例子,是不是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同或者是接受?這個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看看,這個王希海二十六年來一心一意的侍奉爸爸,每半個小時翻身一次,每三個小時餵食、餵水一次,每天更換被單,不讓爸爸生褥瘡,假如生了褥瘡,就表示自己沒有良心。我覺得這一切一切,都是因為他有這個堅持、有這個毅力。

  那麼好了,現在我們談一談,為什麼王希海不像其他的人這樣,堅持有這個毅力?我覺得有兩點,第一點就是他非常尊重、他非常遵循這個孝道,因為有了孝道,才能夠成為他一種精神的力量、一種基礎,使他能夠繼續的幹二十六年這樣的一個不可思議的工作,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師道,因為爸爸就是我們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從小就教導我們,所以在這種孝親尊師的基礎上,才有這一分堅持,才有這一分毅力。所以我個人的看法或者感悟是說,假如我們要在社會裡面多製造一些久病床前有孝子的例子,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要強調孝道、要強調師道,在我們的社會裡面滋生,讓我們推廣下去,使到更多的,尤其是年輕人,能夠認同、能夠堅信這兩個非常重要的中華文化的支柱。這樣我相信,人們才會認同所謂的「久病床前有孝子」這回事。這個是我一點點的感悟,謝謝,請大家指正。

  成德法師:謝謝校長。校長也是都考慮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都要透過這些榜樣,能夠來帶動。孔子在《論語》裡面就講:「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我們把善的榜樣立起來,「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了他會想去效法,不管他能效法到百分之五十,還是百分之七十,這個都非常可貴。在大陸,他們都有道德模範評選。還有一個節目,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感動中國》,那個就是舉善的具體做法。「教不能」,就是把一些弱勢的人,把他們照顧好、教好。這個也很能感動人,其實都是啟發人的善心。就好像一個老師,他在面對一個學習差的孩子,或者是家庭背景比較苦難的孩子,老師又很有愛心、又很有耐心,有可能其他的學生看了就觸動了,他會主動的來幫老師承擔、分擔,或者主動的去照顧其他的同學,這就是「勸」,互相勸善。所以孔子這些話,其實都可以用在我們自己的家庭、我們的學校裡面,甚至是帶動整個社會。

  所以校長談的也很重要,重要在哪?我們看到一個榜樣,能夠入木三分的判斷他為什麼能做到,我們看到了,我們才能夠去效法他最關鍵的那個點。因為他有那種堅持、毅力,而這個堅持跟毅力來自於他從小得到的教育,他是很有孝心的;再來,這也來自於他父親、母親給他的教導。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這個教育是太重要了。

  其實就可以從我們教育界,或者我們華人界,來帶動這個榜樣。就像我們也在一些平台把郭鶴年先生,他是我們馬來西亞的華人,他在中國有危難的時候,他全力去幫助,做出重大貢獻。所以中國的貢獻獎是頒給一個馬來西亞的華人的,那個就很令人動容了。謝謝。

  李校長:法師,我再補一句好嗎?

  成德法師:請說。

  李校長:時下有一句話,「一母生養十子,十子未能侍養一母」,我再重複,「一母生養十子,十子未能侍養一母」,這個是時下的一種狀況。所以我希望就是說,久病床前有孝子可以改變這樣的一種情況,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校長。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我們為父母也是感到擔憂,因為老人畢竟為家庭、社會奉獻一生,假如後果是這個樣子,結果是這個樣子,那情何以堪?我們也為十子擔憂,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他們也挺可憐的,可憐在連做人的大根大本他也不懂,那他會造很多業。人身難得,當人是天地人三才,很尊貴,可是假如他還不懂孝,甚至於是視父母的需要都是視而不見,那他這一生要造多少業?他也很可憐,因為他可能下一輩子他當不了人了,他可能要到三惡道去報到了。

  那我們盡力,盡力去做。盡力有多大的力量?就像我們馬來西亞這首歌,一顆種子,後來就成為一片森林,森林跟森林相連。林連玉老先生、沈慕羽老先生就是我們的榜樣,他們就是個人,最後影響到世世代代馬來西亞的華人;而且還不止,我們印尼很多華人還到了馬來西亞讀中學的,你們這個種子都有鋪開來了。不能小看一個人的力量,任何時候我們的信心都不會減退。師長也給我們表演,他也是一個人到了台灣,但是他堅持下來,現在那麼多人都受到他的庇蔭。

  張老師:成德法師,還有一個問題可以問嗎?

  成德法師:請說。

  張老師:懷孕的母親,那位王偉傑老師的同修,她讀研究生最後一年因為懷孕,聽了先生說不要太有壓力,會妨礙到孕婦,所以她就放棄了研究生。是不是我們也應該提供給現代時代的婦女們,她們因為太著重在什麼了,不太要教育孩子。我們是不是在從有身孕當中就開始要給,因為我們的丘老師也有這樣子的想法,她很想說,婦女在懷孕當中我們就要灌輸這些觀念了,所以應該開始去做這個事情,是嗎?

  成德法師:這個事情愈早愈好。

  張老師:好。

  成德法師:因為等到她懷孕了再講,那也要看她善根福德因緣。但是假如我們這個傳統文化裡面都有強調這個胎教的影響,可能這一個母親,她可能八歲的時候就到你的講堂去聽課了,那她可能就落了這個觀念了。你等到她已經二十幾歲、三十歲了,她事業心已經很強了,你再去跟她講,她也不一定馬上能接受了。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過程。所以剛剛為什麼說要鋪墊、要造緣?什麼事情那可不是一蹴可幾的。

  再來,其實這個關鍵,這樣的例子有時候是講給有緣人聽的。你假如現在講的對象不是學傳統文化的,全部是社會大眾,「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有時候你一下子一講,標準很高,聽的人生煩惱了,「他們講這個做不到,都是理論」,甚至於他還反感。所以這個契理契機,理上是絕對,胎教,尤其母親的身心狀況對孩子影響很大,理上是這麼講;事上要怎麼講,一般沒有學的大眾能接受。因為你面對的假如是沒有學過的,那你怎麼跟她講?有學過的,那可能講的不完全一樣了。所以要觀機。

  那我們就要多積累一些重要的義理或者是事例,尤其事例,現在人喜歡聽故事。比方我們有一個學生,很優秀,很好的一個孩子。她在我們漢學院讀書,突然她就常常冒一個念頭,「我媽媽不要我了」,她自己都莫名其妙。後來給她母親打電話,也把這個感受,怎麼會突然冒這些念頭?就告訴她媽。她媽媽說:「妳這個傻孩子,媽媽怎麼會不要妳?」結果她母親聽完之後,冷靜下來想到什麼?當初懷孕的時候是考慮要把她打掉。你看母親的念頭就是一個種子,有沒有影響?妳才起念頭,還不是發脾氣,還不是高度緊張,就只是起個念頭,你看產生力量了。什麼時候呈現?二十多年之後,因緣果,結果了。一個念頭都有這樣的力量,一個母親她假如在懷孕的時候的情緒起伏很大,你說有沒有影響這個小孩?你把這個事例講完了,你對每一個聽的人並沒有要求他。現在人,你那個講話的語氣是要求他,他就不歡喜了。

  比方說對我來講,我可能會說,像我姐姐,她已經決定要當家庭主婦了,她又很清楚,孩子在胎中非常受母親的影響,所以我姐姐也是待產,她懷孕這個肚子比較大了之後她就辭掉工作了。那也很巧,她回到家待產,剛好我在家準備考試,所以我跟她講了不少傳統文化。然後我就覺得我姐姐那一段時間特別喜歡聽我講,我想說,是不是她胎裡這個孩子有什麼來歷,不然怎麼她那段時間特別喜歡聽我講?這個是我透過我自己姐姐的例子。她已經是要做家庭主婦,或者她覺得人生妳有多少財富,那是妳修來的,不會差妳懷孕這段時間有沒有去賺。那是命裡有時終須有,你命裡有了,你一個人賺跟兩個人賺,那是你們家的福報,跑不掉。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強求不來,了凡先生就是一個例子。我都沒有要求她要相信我說的,我只是把道理、把這個事例給她們介紹一下。

  然後接著王偉傑老師他的太太,很可能她就是取捨,她覺得錢可以再賺,但是這麼最關鍵的,對孩子可能影響他一生整個身心狀況的,她覺得這個時候要取捨,所以她選擇研究所不讀了。人生常常會有一個天平,你得要去取捨,孰輕孰重。

  所以聖人是因為胎教教出來的,三太。所以老法師說,「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三歲以後教成君子不錯了」。其實這個話,我自己是成年才接觸聖教的,我的感受很強烈!我們二十幾歲能學到君子不錯了,貪瞋痴在境界面前要伏住,不簡單。「時過然後學」,我們三歲以前已經過去了,學起來挺累的;他三歲以前學,習慣成自然,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看那個二十四孝,你去讚歎他,他都覺得誠惶誠恐,本來就應該這樣,他習慣成自然了。

  所以她覺得這個比學歷重要,這個比以後我賺多少錢重要,這是她的取捨。假如,你看我們說「假如」,妳很愛妳的孩子,可是妳現在真的沒有辦法辭職,沒有辦法不讀這個碩士,但妳就要保持身心的安定、平和。大家了解我最後補這一段,「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這個其實不是針對社會大眾是這樣,我們面對孩子也是這樣。原理原則其實都是一樣的,對象不同,我們就會應機說法,用佛家講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當老師的人隨時要切換頻道,遇到三歲的,就是三歲的頻道;遇到八十歲的,就是八十歲的頻道;遇到從商的人,就是從商的頻道;遇到同道中人,就是同道中人的頻道,這個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假如我們的頻道不能切換了,妳回到家,對妳先生講話跟對小朋友一樣,那妳先生快昏倒了。妳假如跟妳先生說:「你給我站好」,那他就受不了了,他說:「妳在教小孩嗎?」所以這個《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哪裡?Anytime、anywhere(隨時隨地)。「見人善,即思齊」在哪裡?每一句儒釋道的經教都是心地功夫,它在哪?隨時。它不在了,我們的心就會用錯了,煩惱就來了。所以它什麼時候?Anytime,不能間斷,不然就煩惱做主了。

  張老師: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我們張老師。

  還有,我們今天最起碼有一個同道,給我們分享一下學習收穫。我剛剛看黃老師有舉手,有請黃老師。

  黃老師:成德法師下午好。

  成德法師:妳好。

  黃老師:你好。諸位學長,大家好。

  收穫,第一天一看到老師講課眼淚就掉下來,因為感恩老師。因為從二O一二年見到老師在泗水,老師就開始把我的看法、把我的思想,生命當中要該做什麼、要追求什麼,然後就去培訓。到二O一三年也還是去培訓,在培訓當時也是老實改過了,真的是變了一個新的人,知道了我們該要怎麼樣走的路。然後過了二O一三年就沒有見到老師,只是默默的帶著老師的話,就是要聽話,然後真幹、老實。一想到老師就很受益,就是這樣的教,也順便帶孩子,這樣改,改改改改到了現在,所以很久沒有聽到老師的聲音。但是一直懷念,一直要做、一直要落實、一直要給大眾知道這個聖賢的教育真的是能改變我們的生命。但是一直以來還是堅持下去,就是有當老師,也是一直鼓勵,來自我姐姐,這可能也是有黃姐姐,很多姐姐來幫忙帶動聖賢教育。但是也很慚愧對老師說,到現在目前,我還沒找到,還沒有因緣用中文來教傳統教育,我們的教育,但是還是用我們本土話來結緣。就像老師說,跟很多宗教……

  成德法師:本土是印尼?

  黃老師:對,跟很多宗教來結緣。

  成德法師:本土是印尼話嗎?

  黃老師:對,用印尼話。

  成德法師:印尼話。

  黃老師:用印尼話,就是比較多是在監獄,在基督教教堂那邊有講課,就是用聖賢(教育),但是都還是用我們本土話。所以很慚愧對老師,沒有把我們的語言,我們中文的,真的有時候要了解、要解釋我們中文的字,用我們印尼話還是要聽老師的解釋,更深的解釋,一直說,一直聽、一直聽,然後老師也一直提醒我們。我學道一直以來就是心靜從讀經,我很堅持,到現在還是讀經、讀經。讀聖賢的經,到最後我就讀《無量壽經》,每天都是做功課。所以老師講的心要靜下來,從哪裡學靜下來?就是從讀經,所以很堅持讀經。

  老師也是一直提醒不著急、不生氣、不上火。那時候我二O一二年也是一個女強人,所以也是很暴躁。一聽到老師的這個話,老師說:「三個月妳真的能做出來不著急、不生氣、不上火的話,一定能改變!」對先生也是一樣。所以真的,這個文化也是找到對的老師,謝謝現在成德法師了,感恩您點亮了我的生活、點亮了我的生命,應該要做什麼,就一直在做。所以現在也是要改變自己點點滴滴的,還有缺點,還有不足的做到,希望法師還是一直給我們不停的講課、不停的提醒我們、不停的給我們堅持一直走這個路,最後這是有光線、有光亮來照著我們。謝謝老師的光亮,謝謝老師的付出,我們當弟子沒有做到什麼事,還是需要老師來提醒。感恩老師、謝謝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黃老師,成德聽了是很感動,感動在她真幹。

  黃老師:不敢當,老師,還是看老師的法的。

  成德法師:因為看不出來她現在是女強人。讀書貴在變化氣質,氣質變了,那代表老祖先這些教誨我們有受用了。因為我們自己有受用,才有可能由我們去帶動別人受用;我們自己學得苦哈哈的,那我們要去帶動別人就不容易了;或者我們學了之後,沒有去改正自己,只是變得口才很好,那別人看到我們也害怕。所以傳統文化是內學,首先要向內變化我們的氣質。而且可以感覺她很有感恩心。

  黃老師:感恩老師。

  成德法師:也很有使命感。所以我們都是因為遇到老祖宗的教誨、遇到師長,我們的人生轉變了,不然稀里糊塗就這麼造業下去了。所以這個是救了我們的慧命,那我們要報恩。剛剛我們也舉了《了凡四訓》說的:「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我們怎麼報聖賢、佛菩薩的恩?因為聖賢、佛菩薩還有上帝他們念著世人、念著蒼生,我們能盡力為蒼生去付出,尤其是從根本幫助他們,從教育,教學為先來幫助他們,這是眾神,這是聖賢佛菩薩最歡喜的事情,會得到他們不可思議的加持。

  黃老師: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責任是他們很有一肩扛起的心,我也感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他們才二三個人,我可以感覺他們力量挺大的。

  當然也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剛剛黃老師說,我們現在只能用印尼話,還不能用中文,但這個妳不要太自責,什麼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也不是一蹴可幾的。

  黃老師:好。

  成德法師:我們傳統文化是很可愛的,盡力就是圓滿的功德,莫以成敗論英雄。你看諸葛孔明他盡力了,所以他一代忠臣;岳飛也盡力了,他一代忠臣,一提到忠臣一定是想到他們。可是他沒有復興漢室,不能是看結果,他那個精神長存在世間。所以成德相信,你們現在教的小朋友,他們很能感受你們的心,所以相信到他們那一代都是用中文來學傳統文化。這個真心會喚醒真心,我相信我們印尼的華人一代會比一代更有智慧、更有德行。而且教學相長,我們這樣走過來,其實最受益的還是自己。還是很感謝學生、感謝大眾,感謝所有的緣分給我們這麼多的信任、鼓勵、鍛鍊、提升。

  今天時間比較晚了,法輪未轉食輪先,請大家先好好用餐。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