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東南亞德行教育促進會進修班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0/6/3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23-0004

  成德法師:諸位校長,諸位老師、同道,大家吉祥!

  我們剛剛聽這一曲「紅燭心」,這是李炳南老師他從事教學工作的一個心境,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從事教學工作的人的一個榜樣。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我們上個禮拜有跟大家提到,我們的下一代,未來會遇到哪一些人生的境界、際遇?我們是要著眼在他一生的幸福,這樣的一個眼光來培養他,不能只顧他眼前的分數。佛門有一句話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假如小孩他面對事情,都是只管眼前,他考慮不了很深,考慮不了很遠,那他這一生遇到問題都是症狀解。我們要知道,症狀解處理問題,看起來好像事情解決了,但是後遺症會出來。

  我們現在冷靜想想,我們自身每一天也會有很多境界,甚至於之前發生的事,不管是家庭的還是團體的,我們也還有困惑,也還有沒解決的問題。我們自己在面對問題,我們是根本解還是症狀解?假如我們解決問題都是症狀解,我們有可能教給孩子、教給學生根本解的心態跟方法嗎?不可能。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大學》有一句話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不能顛倒。道家《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正己是先,化人是後。我們常常用一個詞叫「道法自然」,事物都有它的規律,我們不能違反這個規律。所以儒家的兩綱八目,它也是一個自然的規律,「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大家注意去觀察,經典裡面很關鍵的地方它不會含糊,它會很肯定的告訴你不可能。《論語》裡面也有很多這種句子,「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它沒有說欲速可能達不到,它說則不達,很肯定。「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裡面有沒有含糊、籠統?沒有。「無欲速」,《論語》這一句話,我們首先自己要受用了,然後面對孩子、面對學生,我們才能把這一句給他講清楚,更重要的是什麼?給他表演清楚。假如我們今天講說,「無欲速,無見小利」,可是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人,一面對問題,都是急著趕快把它處理掉,也不去看這個事物的來龍去脈,根本原因出在哪,或者是也都沒有長遠的打算,眼前得一點利益,就是這樣考量而已了,哪怕都是照著李炳老、老法師這些教誨來講,可能學生跟孩子也想,你都是講一套做一套,他們也不會服氣。

  所以佛門四弘誓願這個次第很重要,「眾生無邊誓願度」,願發出來了,從哪裡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樣才能夠自利之後去利他。我們可以很冷靜的觀照自己,我現在推廣傳統文化很多年了,那我自己放下多少習氣了?這是一個關鍵點,不然我們也會走著走著不知道自己的情況,走著走著專注點都在別人的問題,沒有觀照到自身。

  從佛門來看,釋迦牟尼佛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等於是他四十九年講經,差不多一半的時間都在講般若,般若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不能執著,不能執著。所以,我們有沒有看出我們自己性格當中有很多執著的點?我們有沒有放下它?因為這個執著點假如沒有看到、沒有放下它,它會一直出現,我們同樣的煩惱,會在不同人身上、不同事情當中生起來了。

  比方說我們有沒有觀察到,我們自己面對事情很容易負面,甚至於很好的事我們遇到了,也很多煩惱。比方說傳統文化很好,可是我們遇到傳統文化,煩惱沒有減少。那我們本來寄望於傳統文化,然後我們就能夠解決問題了,結果接觸之後覺得煩惱更多,更沒信心。所以《老子》說自知者明,我們要有自知之明。

  我們要了解,應該之前有跟大家提過,從理上講,傳統文化也好,佛法也好,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出因果兩個字,什麼事情都離不開因、緣、果。傳統文化五千年了,不會有問題的,有問題早就淘汰掉了。但是為什麼好的東西我們會產生煩惱?因為我們的性格裡面有這些習氣在,比較容易悲觀、比較容易負面。但是這是假的。

  我們早上才看「達摩祖師傳」,大家有沒有看完以後說「我的問題解決了」?我看不少人點頭,可不可以分享一下,你看哪一段的時候,你心裡面的問題解決了?那麼多人點頭,沒人反應。

  張老師:成德法師吉祥。

  成德法師:妳好,請說。

  張老師:就是他講在碰到講說一切皆空什麼什麼,他就把他敲一下那個有嗎?

  成德法師:對。

  張老師:敲,然後他才悟到說,你感受到那個痛,就表示你還沒有體悟到那個空性。

  成德法師:對,然後妳悟到什麼?

  張老師:就是那個。我悟到就是,很多事情我們還是執著在那一個點,就像成德法師講,因為你如果還是執著在那一點,等下你再碰到別的人的時候,那個點又再出來了。所以就是悟到說,這個真的是要放下了,不可以再有了,就是要告訴自己說,不可以的就是不可以的。

  成德法師:那什麼是不可以的?

  張老師:碰到的事情就是不如自己所想要的,不能依我們所要的,我們就認為說一定要,就是不如所願,要想說,有時候這些東西就讓它這樣子過去就算了,得不到也沒關係,人家不聽你的也沒關係,就是這樣子。

  成德法師:就是說內心不要去強求。

  張老師:對。

  成德法師:不要去強求。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我們自己的心動了。

  張老師:對,是。

  成德法師:風吹鈴動,是我們自己的心動了,能夠一切隨緣,不要強求,「神光,不要太執著」,是吧?那我們張老師也很會看電影,那個電影,就像達摩祖師敲空智大師的那隻手,是吧?

  張老師:對。

  成德法師:敲下去,還是那個午馬演的二祖那個師父,是吧?「神光,不要太執著。」他們的對話裡面,他一起執著,他就提醒他,「君子當自強不息」。當時候慧可大師說:「這是儒家之說。」然後他師父馬上告訴他:「儒釋道本來就是殊途同歸,你不能有門戶之見。」你看他師父就點他那個執著點。而且他師父的身教很可貴吧?你看他一執著了,不要睡覺,我就一定要。你看人一執著起來,你說他用不用功?他比我用功,我還得睡覺,他那個決心可以下到不睡覺。可是你看,真正用功的時候,不是善惡的問題,我們又沒有害人之心,可是什麼?會有執著出來,會有分別出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我們會不知不覺很較勁、很固執、很鑽牛角尖,旁觀者清。可是旁觀者是緣分,他們能不能幫到我們?

  張老師:不能。

  成德法師:不是不能,能不能?能不能還是我們決定的。為什麼?你能接受了,他就幫得上,是不是?你看人家達摩祖師在點梁武帝,「皇上,我看是你自己的心動了吧?」點他了,他有沒有好好領受、接受?沒有,他馬上「朕自登基以來」,就開始在那裡炫耀他的功績。一個開悟的聖人到他面前來,這個緣分好不好?這個福報太大了,這個時候請法多好,他在那裡炫耀他的功績。結果點他好幾個點,「真是話不投機!」達摩祖師就走了。

  所以講到這裡,學《弟子規》還是很重要。大家不要誤會我又在宣傳,這樣你們就誤解我了。這本書真的很重要,「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說實在的,遇到境界的時候,自己也會覺得很苦,孩子不體會我們的時候,心裡很苦;付出了很多,還遭人家批評、責罵,還是很苦。但我們冷靜想一想,這個時候人家勸我們,我們容不容易接受?再來說實在的,我們很苦的時候,把老人家的經教一打開來,苦有沒有解決了?還是照苦,那就是老和尚的話沒有入我們的心,那還是隨自己的想法看法的力量強,而不是首先「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教,須敬聽」。

  所以成德回想剛開始學佛,遇到一些事情想不通,然後就想,好,先不想了,愈想愈煩,乾脆不要想了,沒幫助。不想了幹什麼?聽經。你專注聽了,你專注聽的時候,你就沒有煩惱了,然後突然聽聽聽,剛好哪一段話點到你了。其實說實在的,天大的事就是一個念頭轉不過來而已。說實在的是這樣,大家慢慢再去體會。天大的事,你真的放得下了,晴天霹靂的事可能會變成否極泰來。佛陀已經給我們表演了,佛陀遇到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諸位同道,你們有沒有遇過人家割你的身體?那我們遇的事情都算小巫見大巫了,是不是?比起佛遇到歌利王,我們這算什麼?不算什麼吧?

  我們自己在帶小孩的時候,「啊,不得了了、不得了了」,你看那小朋友「啊,不得了了」,我們一看,「哎呀,小事一件,大驚小怪。」其實換一下,可能我們說不得了了、不得了了,老和尚說小事一件,不要大驚小怪,就是個念頭的問題。可是你愈想愈嚴重。成德的經驗,只要想不通了就別想了,別跟自己過不去,要懂得自愛,不要用煩惱來污染自己,搞得自己很痛苦。「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所以「達摩祖師傳」,你們真的很苦的時候可以看一遍,說不定就通了。二祖去見達摩祖師,問他什麼問題?「大師,我的心不安,求大師為我安心。」諸位同道,你們現在的心安不安?有沒有人看完這一段安了,心安了?有的給大家分享一下,你為什麼看到這段心安了?那我們不能白看了,這段在提醒我們什麼?

  達摩祖師說什麼?「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你們現在腦海裡有沒有浮現達摩祖師把他的手伸出來了,伸到我們面前,來,你把你那個不安的心拿出來,我幫你安吧。接著,慧可大師怎麼說?「我怎麼找不到我這個不安的心?」找不到告訴我們什麼?它根本就是假的。為什麼假的東西可以搞得你睡不好覺?因為你把它當真。我們現在是搞顛倒了,認假為真,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我的性格就是這樣,我看我沒辦法了;認真為假,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德能我們不認識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本有真心,我們不認識它了。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了兩句話,也是印光祖師說的,從理上講不離心性兩個字。其實我們在境界當中,最重要的看自己這個心念,現在是妄心還是真心?真心,慢慢境界就被你轉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忍辱仙人跟歌利王,歌利王是暴君,這樣的人有沒有救?你們都還沒有遇到歌利王,沒遇過吧?我們現在考題還不算太高,因為佛菩薩很慈悲,不會派太難的問題,怕把我們給壓垮了,現在都是派一點小問題來先考考我們,考我們是不是真正這一生要成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所以諸位老師,你們現在假如覺得很苦,就是上天很瞧得起你,應該高興一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你有看過哪一個修學成就的人輕輕鬆鬆的?我一個都沒見過,都是要經過一番寒徹骨的。而且告訴大家,修著修著,境界影響不了你了,那其實就沒有難跟容易了,難跟容易是自己的心產生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所以整個宇宙世界是我們的心現識變,不干別人的事。其實這一點我們就很難接受了,明明就是我那個先生害的,明明就是那個罵我的人害的。可是,只要我們這個念頭起來了,就著相了,向外了,向外就著了,一執著就有煩惱。向內叫反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才能夠是理智的;向外一執著就是用妄心了,不是用真心了。用妄心怎麼可能把事情愈來愈改善?不可能。

  所以心是根本。我講到這裡,你們有沒有想到達摩祖師的哪一段?心是根本,假如連這個道理都不知道,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費時間。這段大家有印象吧?只在表面,什麼是表面?我每天多拜一些佛,我每天多讀一些經,這是手段,它不是目的。我一天一定要拜多少佛,一定要讀多少經。你很有恆心這是對的,可是你定出來之後,又產生一個執著了,比方說家裡剛好有需要你協助的事了,你說:「不要,我在精進,你不要打擾我。」那你執著點又產生了。修行不容易吧!一不小心念頭裡面就有執著了。我講到這裡,有沒有哪一位同道說:「算了,別修了吧,太難了!」那我們也得問自己一句話,不修了要去哪?「拉倒,我不幹了,我幹別的行不?」我們能幹什麼?我們不突破自己的分別、執著、習氣,我們只能幹一件事,就是搞輪迴。不然我們能幹什麼?輪迴心造輪迴業,出不去。

  好像是我們前幾天討論到說破釜沉舟,有沒有?都要下大決心。這個修身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你看那個將軍打仗,幾萬大軍,他很勇猛,他都不害怕,可是你叫他放下女色,要他的命;你叫他不要吃肉,要他的命;你叫他把菸戒了,要他的命。所以什麼叫大丈夫?能放下習氣的。好像有一句俗話叫:戰勝別人一千次,不如戰勝自己一次。

  那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我們要先建立起修學的正知正見,不然我們遇到一些境界,都是隨著自己本來的想法、看法在走,這個煩惱是不可能減少的。我們既然要學傳統文化了,就要隨順聖賢經典的教誨,不能再隨順自己的想法、看法,那就是跟自己學了,那這個經典裡面的智慧、大用我們就受用不了了。所以要建立正知正見。

  其實,我們為什麼要常聽經?因為老人家在講經當中,就把我們這些修學的觀念態度一次一次的幫我們鞏固起來。然後當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不是隨順自己本來的想法、看法、感受了,是那個教誨先起來了。因為你一直薰一直薰,最後它有力量了,遇到境界,啪就上來了。

  有一句話叫:替他人著想,是世間第一等學問。這句話我們都聽過了,可能也有講過了,那這個功夫我們練出來沒有?在哪裡練?在每一個境界。你在跟家人相處,有時候他無理對你了,我們的感受一起來,我們就陷在我們的煩惱,可能就跟他吵架了。這個時候,只要自我感受上來了,念念為他人想就做不到了。這個念頭要放在他的身上,替他著想,假如是我們的念頭在他身上,他一生氣,「唉呀,對不起、對不起,你生氣會傷身的。我錯了、我錯了。來、來,喝杯水。」你說對方還氣得了嗎?所以都是念頭的問題!可是這個念頭也不是一下就轉過來的,都要一直練、一直練、一直練,練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最後過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你們應該聽過我講過新加坡有一對夫妻,這個夫妻相處得挺融洽的,然後那個先生很讚歎他太太,就說「我這個太太很好,我這輩子最大的福報就是娶到她了。我母親誤會她了,罵她,她還跪下來道歉」。這個先生講的時候,感覺上覺得他太太還是有點委屈,做錯了,自己的母親誤會太太了,然後太太還跪下來。這個太太怎麼講?這個太太說:「不委屈,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婆婆住在我們家,你看這個教孝道多自然,三代同堂。」那是什麼?這個媳婦的心裡都是放恩德。其實修學就是改心,比方說,我們是放恩德還是放不愉快?我們是放優點還是放缺點?那可能有人說了,可是他缺點實在太多了。

  那好,當中華兒女是很有福報的。為什麼這麼說?你看佛陀給我們表演了忍辱仙人,我們遇的比起他都不算什麼了,那好好努力。我們的祖先也表演得很好,舜王,二十四孝之首,大家有沒有觀察到,家庭裡面的境界都沒比他難的,他的父親、繼母、弟弟要害他,要害死他。我看假如是我,我看到他弟弟,我可能氣得想打他一頓,但是我現在出家了,不可以打人,不然這個罪業太重。可是你看人家舜王,他不把弟弟的不好放心上,弟弟有一點好他就去肯定,最後他弟弟也被他感動了。你看我們的祖先表演得很好,「聖與賢,可馴致」。

  都是心的問題,不干外面的境界,風吹鈴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以調伏習氣為精進。」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些法語的分量?這些教誨破我們的著相。我們就容易覺得什麼叫精進?次數多了就是精進。其實更實質的是放下多少,這是功夫,傳統文化重實質,不是重形式而已。

  其實我們現在的煩惱,代表我們的思惟沒有隨順自然規律,隨順了自己的想法、看法,所以產生煩惱了。境界都沒有問題,問題在我們心上。比方說舉個例子,大家一定都聽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吧?你今天看到了凍了三尺的冰,你會不會想我十秒鐘讓它全部化掉,不可能吧?那個陽光出來要照多久,有時候還得照二三天吧?可是我們現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想著很快就把它解決,這個心本身就有可能弄巧成拙,都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它改善過來。

  我曾經在教學的時候,我們同事說:「我怎麼都沒有看到你生氣?」我就跟他說了,我說:「今天一個農民他買了一塊地,這塊地很便宜買的,荒耕三年,然後都乾到裂開了。這個農夫接了這塊地,他會不會想說我三個月以後要收成?不會吧!他會不會買來之後睡不著覺,還要吃安眠藥睡覺,『我三個月以後收成不了了』,你說這個是地的問題還是他的問題?」他自己的強求。因為農民他很清楚自然規律,他不會產生這些煩惱,他會先把這一塊地改良改良,他不會急著種莊稼,他會循著自然規律再把它恢復好,然後把它種。他在第二年能有收成,他已經是很厲害的農民了。這個是農業。醫學界,你看醫生,我們去看中醫,我生病了,可是我們的心裡覺得「醫生,你給我一帖藥就好了」。那大家想一想,有沒有這樣的醫生?有,要騙你錢的醫生。我們搞了一二十年出問題的身體,然後他說,「我一帖藥就讓你好了」。然後信的人多著!真正好的醫生跟他說:「你得要配合我半年。」結果下次不來了。為啥不來?沒這個耐性。我們有沒有調整好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問題?心正身修,我們這個心要調對了,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經典的教誨來調我們的心。所以這一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調我們不能急於求成。

  剛剛跟大家提了達摩祖師很多情境,「達摩祖師傳」電影看完了,這叫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看個人。所以大家假如又有煩惱了,然後就想起達摩祖師來,達摩祖師現在你面前,然後他的手伸出來,「將心拿來,老僧幫你安」。或者大家善友為依,同參道友,假如你看到對方愁眉苦臉,你就把手舉起來,「將心拿來,我幫你安」。這個是共通語言,我們團隊共通語言,你不要人家都不知道,你這樣,人家以為你在耍他,這個不要亂用。

  就像我跟同仁說到,因為同仁很多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很特別。一般的法門,你要吃饅頭,要從選麥種,然後還要澆水,還要施肥、除草,好幾個月之後,五六個月之後收麥子。好像還不止五六個月,小麥日照很長,冬天的時候就種下去了,那要七八個月的時間。結果收割了,要磨麥,還要揉麵粉,然後還要炊饅頭,最後才能吃,這個是一般修因得果的法門。念阿彌陀佛是什麼?直接吃饅頭。直接吃饅頭,但是重點是你要吃,你不吃就不得受用了。所以這個法門是很大的福報。結果我們一見面就會互相提醒,「吃饅頭沒有?」意思就是念佛沒有?這個是共通語言,所以看到人心不安了,可以互相。家庭裡面要有共通語言,團體裡面也可以有共通語言。但是你要看情況,對方不是很歡喜,不接受,你就不要用了。但是這個動作最重要是提醒我們,聖狂之分就在一念之間,儒家的經典《尚書》也都是這麼教的。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看到自己這個念頭是煩惱了,就趕快要把它轉了。你說實在轉不動,那得要找方法。像我煩惱起來了,我會把玄奘大師那個紀錄片打開來看,看一段時間,慚愧得要死,本來那個煩惱沒有了,本來就是假的。你用哪一個方法能夠讓你轉念,讓你正能量提起來,這每一個人不一樣。有些人是擺一張老法師的照片,一看,他的心境就變了,這也是方法;有一些人是念佛的方法;有一些人是讀經的方法;有一些人是聽經的方法。這個是從理上不離心性,所以在境界當中,隨時要觀心為要,看自己的心念,要保持正念,這樣自己會提升,對方也會受用,事情也會往好的地方發展。假如我們還是煩惱伏不住,甚至是脾氣伏不住了,那這個就可能往不好的方向在發展。

  剛剛跟大家提到新加坡這個媳婦,她的先生都覺得她委屈,可是她說她不委屈。因為婆婆是家裡的寶,其實她有念恩的心,「這個婆婆對我先生的養育之恩,還在家庭裡面讓我們可以教孝,很多時候都還幫我們照顧孩子」,她心裡就留著恩德。其實愈近的人,這一點愈重要。愈近的人,假如都記對方的不好,那遲早自己心情很不好,甚至脾氣會忍不住。你藏的東西愈多,遇境界有緣,內心又有因,怎麼會不結果?鐵定要結果的,重點是結什麼果。都是放恩德,遇到緣,你講的每一句話都是溫暖人家的心田,你是看到人家的不容易,看到人家的付出,講出來,家裡的人就互相感恩、互相珍惜。所以這一位媳婦就講:「老人家誤會了,但是她生氣了,會氣出病來的,所以我趕緊跪下來道歉,她的氣就下來了。」因為媳婦的念頭在婆婆身上,不在自己。

  我們要知道煩惱的根是我執,我貪、我瞋、我痴、我慢。煩惱離不開貪、瞋、痴、慢、疑,但是根本就是有個「我」。《了凡四訓》說:「如斬毒樹,直斷其根」,這個是會修的人。不會修,就是從枝枝葉葉,這棵毒樹不好,開始把毒葉子摘下來,東邊摘了一些,西邊又長了,東滅西生。真正會處理了,直接從樹根把它砍掉,那毒葉子不會再長了。從煩惱的根下手,煩惱就退得很快了。你說「那很難」,也是個念頭的問題。我們剛剛舉這個例子,她的念頭在婆婆。我其實講這個例子,我假如是對著大眾,我說:「你被誤會了,然後還跪下來道歉,做得到嗎?」底下的人馬上就搖頭了,做不到,我不罵人、不生氣算不錯了,還讓我跪下來。確實,這個媳婦跪下來了,婆婆氣就下來了。但是大家要知道,誤會總有澄清的一天,所以我們要學吃虧。人生哪有不遇到被誤會的時候,可是就要爭個是非對錯,在家庭裡面,這個是大忌。家庭裡不是爭是非對錯的時候,家庭裡常常講道理傷情。其實傷了情,我們也不在真正的道理上了。為什麼說合情、合理、合法?要兼顧情、理、法。

  可能我講到這裡,合情、理、法,會不會有哪一位同道說「太複雜了,不學了」?其實學習也要很有耐性。但是你看情理法好像很複雜,其實你用真心的時候,這是你真心裡面自然會考慮到的,我們心地柔軟的時候,這些自然就考慮到了。是我們心裡面有很多的執著、性格,我們才感受不到人心。你看鏡子,它一照清清楚楚,它不會考慮不到。可是,比方說一個湖面,它很平靜的時候,旁邊都照得很清楚;可是這個湖面波濤洶湧的時候,就照不清楚了。真的,都是考驗心地的功夫,要學吃虧,要忍住那個性格裡面就一定要爭個對錯。我們看,這個媳婦被誤會了,但是婆婆的氣下來了。比方說誤會她,「妳把我那件衣服給我拿到哪裡去了?」被誤會了。後來過兩天,婆婆自己發現了,「原來是我自己放哪了,我還怪媳婦,媳婦居然還道歉,還跪下來道歉,這個媳婦去哪裡找?」那她一次、兩次、三次,就感動她婆婆了,這個婆婆縱使過去生跟她是惡緣,也會轉過來的。

  我們要知道,人與人之間都有過去生的緣,我們之前有講到那個黃庭堅先生的故事,他前世喜歡吃芹菜麵,大家記得吧?這告訴我們什麼?都有因果在相續。其實宇宙人生的真理在哪?就在我們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上,是我們有沒有去體會它而已。有些人你遇到,跟他溝通就很順暢,好像認識一個月像認識三年一樣,過去生善緣;有一些你遇到了,我明明對他挺好,他還常常批評我,有時候想不通,很鬱悶。其實所有的事都離不開因果兩個字,所以真正看破了,就放下那個煩惱了。隨緣消舊業,遇到一些惡的緣分,消舊業,那不要再造新殃了,不要再起跟別人對立、衝突的念頭,不要起這些貪瞋痴,不要再跟他結惡緣。而且真的,現在對你不好的人,你要感謝他。因為我們過去生造惡因,才會遇到這種惡緣,假如不是他對我們不好,幫我們消業障,諸位同道,那我們造的這個業以後要到哪裡去受?大家想想,要去哪裡受?你不在人間受,你會到哪裡受?三惡道,他現在幫你在人間把業障報掉。

  我昨天走出去,剛好我們旁邊養了幾匹馬,別人養的,不是我養的。很奇怪,我們昨天去了,五匹馬跑過來,其中有一匹就直接跑到我們面前來了,頭伸到我面前,伸出那個欄杆,我們摸摸牠,給牠授三皈。這個就跟「達摩祖師傳」相同。「達摩祖師傳」重點很多,你看他撿到被射下來的那個鳥,「你今生被射殺,也是你前世業因感召的,你不要有瞋恚心」,不要有瞋恚心就是不要再造新殃,就報掉了,「我為你授三皈,他日做人好修行」,不再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了。結果再跟這個馬講三皈,勸牠念佛,脫離畜生道,這個馬流眼淚。真的不能輕慢眾生,牠跟我們的靈性是一樣的。很苦,你看牠流眼淚。你看當畜生啥都幹不了,也學不了,牠的智慧就沒有辦法,因為牠在受報,三惡道都在受報。所以我們得人身很大的福報,「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要珍惜,不要計較,肯學吃虧,而且吃虧的時候不要覺得難受,我們本來要到三惡道去受的,現在就因為他,幫我報掉了,那還得感恩他。所以師長老人家明理,對他毀謗侮辱的,他每次講完經都給他迴向。

  所以傳統文化的教理我們真的接受了、放在心上了,從今天開始過的是什麼日子?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看你們的表情不是很認同我講的,假如你們接受了,應該表情會稍帶一點笑意。你看「理得心安」,理得心安,《了凡四訓》裡面講:「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那被人家罵是好事還是壞事?沒有壞事吧?真的,你把這些道理都想通了,沒有壞事。那怎麼日子會不好過?還是我們的心念有執著,然後生起煩惱了。所以我們都在這裡循環,就是惑、業、苦,迷惑了,然後會造業,不管是跟家裡人,還是跟有緣的人,隨順我們的習氣,又造業了,造了業又要接受果報。有時候我們同一個人,同事,你跟他就冤冤相報,不是等來世,好多事情都很不愉快,然後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嚴重,就沒完沒了了。然後他講了一句話,又讓我更生氣、更迷惑,又更造業了,惡性循環,叫「惑、業、苦」,一直轉不出來。受了這個不好的果報,又更迷惑、更生氣,然後更罵人,又造業了。佛門常說要看破,搞煩了,不能再搞了,別再搞輪迴了。

  尤其我們要處理事情,要理智,不能激動,一激動,就容易沒有把情況看清楚。我剛剛跟大家比喻的,這個湖很平靜,它照旁邊照得很清楚,可是這個湖起波浪了,就照不清楚。我們一激動,看什麼人、看什麼事就不是很客觀。我也遇過很多家長,他們一遇到傳統文化,覺得傳統文化很好,然後他們的重點就擺在我要去找一間傳統文化學校,然後我的孩子就教好了。他很激動,可是因為他激動,他往往去幫孩子找這個地方的時候,也沒有很冷靜去看看這個地方實際情況,就把孩子送進去了。甚至也沒有考慮到孩子才三四歲,你這個動作做了之後,會讓他感覺你不要他了,沒有去體恤孩子的心。所以一執成病,一執,一有執著點,就有毛病產生了。我們都遇過,本來家人很支持她學傳統文化,但慢慢因為她處理的一些事,比方說把孩子送去哪一個地方了,然後自己本身也忽略自己家庭的本分,就學得執著了,最後慢慢婆婆、先生本來支持的,後來就愈來愈反感了。其實都有因、有緣,都離不開因、緣、果三個字,這三個字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去客觀觀察,我們才有可能經一事長一智。經一事長一智不簡單,要很冷靜的對待事情,才能經一事長一智,不然同樣的問題會一再出現。所以我們也得總結我們走過來的路,總結清楚了,我們之後就不會再犯這個問題了,不然還是會再出現。

  所以家裡人不能理解,這個時候確實是要反求諸己。但是反求諸己也不要搞得自己很氣餒、搞得自己很自責,那這個算不算反求諸己?經典是讓我們安心的,不是讓我們煩惱的。反求諸己會反求到很自責,那這個已經過了。經典是教我們不要過,也不要不及,要走中道。所以每一句經典都是指導我們恢復真心的,假如我們在接受經典,在照著經典做,我們反而因為要做這一句話產生煩惱,那個我們對這一句經典的體會就偏了。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讓我們很客觀的來對待,這件事情的因在哪、緣在哪,我有哪一些做得不妥的,我體會到了,我下一次不再犯,那我就經一事長一智了。反求諸己是很理智的,然後會讓自己很有收穫的。所以我們要好好認識自己的性格,要常常從自己心源隱微處去觀察。不是這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讓我自責的,是我本來就很容易自責、很容易沒信心,經典是個緣,因在哪?因在我們性格裡面本來就比較嚴重這個問題。但是大家一聽我講嚴重,不要又「那很難」,你看又動念頭了。有佛法就有辦法。它常常出來,不怕,為什麼?因為它是假的。煩惱拿來我看看,沒有,剎那生滅,假的,我只要提起正念,它就影響不了我了。所以老人家常講兩句話很重要:「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大家相不相信?我們要相信,我們才能陪自己慢慢把這些煩惱放下。我們要能陪自己放下,我們才能陪別人放下。所以剛剛講「知所先後」,要先提升自己,才能夠去利益到別人,不能太激動。「眾生無邊誓願度」,接下來是要「煩惱無盡誓願斷」。

  徐醒民老師他講《大學》的時候說的,「是用我們的明明德去親民」。明明德,我們有放下習氣,然後我們去帶動別人放下。我們自己都沒有明明德的受用,我們怎麼去幫助別人明明德?幫助別人明明德就是親民。我們現在針對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比方說家庭的問題,現在孩子脾氣很大,因為一件事情不跟我們說話,幾個月了。那這個我們遇到了,自己也會很痛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脾氣他也不是一天二天變成這個樣子的,但是我們得把原因找到了,他才能夠慢慢改善。孩子有他前世帶來的習氣,但是畢竟我們是他的一個緣分,而且是一個很重要的緣分。三歲看八十,有很多的行為,可能我們是他的增上緣,這個我們要反省。但是問題是,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在那裡懊惱,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

  大家我們看,我們一直在探討事情,其實考驗的都是我們的修養,我們這一顆心的修養。我們是怎麼去面對問題的?我們的心態如何?我們很會反省,我們很有耐性去面對,我們懂得去檢討,我們懂得不強求,我們懂得先從自己做起,我們懂得護好這顆心。那要護好這顆心,又要建立起正確的修學觀念跟態度,才能用正確的經教常常提醒自己錯誤的念頭。所以這個薰習還是很重要,就是薰到你遇到境界的時候,都是提起經典的教誨,經典的教誨其實就是我們的真心。不是孔老夫子要拉著我們的鼻子走,也不是佛陀要拉著我們的鼻子走,也不是各個宗教的聖賢要拉著我們的鼻子走,不是的,因為那是跟我們本有的真心是相應的。

  孔子的教誨,「吾道一以貫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大家可以冷靜下來,我們現在所面對不管是家庭還是工作上的煩惱,大部分的煩惱都是人與人相處。我們首先觀照我們的心,跟忠恕相不相應?我們往往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煩惱就來了。假如我們把心態調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可能這個心裡的煩惱、不舒服就過去了,因為忠恕就是跟我們的真心相應。《中庸》裡面說,「忠恕違道不遠」,這個都屬於傳統文化的心法,「忠恕」。

  還有一部經,大家應該聽過,叫《金剛經》。《金剛經》裡面有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在面對境界的時候,為什麼我們的情緒伏不住、煩惱伏不住?因為我們常常會懊惱過去,一懊惱過去,我們的心都是在起起伏伏的;還會擔心未來,那統統是煩惱做主。平常都是煩惱做主,真的讓你去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能用真心去處理?所以都是在修這一顆心。

  現在家庭裡面有矛盾,過去的事不要放在心上,不然會借題發揮。未來,你只要擔心你的孩子,你很容易擔心的,你看他做什麼動作,你的情緒就被他調起來了。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也不是兒子動,也不是女兒動。我們自己要不被煩惱控制,我們才有可能去影響他、去帶動他,知所先後。而且我們的心只要定下來了,你有利益家人的心、利益學生的心,跟佛菩薩的願是相交感。你利益家人,佛菩薩也加持你,為什麼?你的家人也是佛菩薩的心肝寶貝,也是神的心肝寶貝。佛菩薩慈悲,上帝愛世人,你有利益他的心,佛菩薩的願力、神的慈悲力就跟你融在一起了。可是我們一煩惱做主,我們自己有業力,他也有業力,就攪在一起了。所以沒有練事法,只有練心法,都是在每個境界當中,讓我們的心愈來愈不被煩惱控制,愈來愈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愈來愈能看到自己嚴重的執著點在哪。

  所以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我們現在發現自己過失氣餒,「我就是這麼差了,沒辦法了」。明明老和尚這個教誨這麼好,我們都不拿來用,就是心態健不健康、積不積極。我發現過失了,我今天沒有稀里糊塗的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所以我今天發現我有哪個習氣,我不應該難過,應該高興才對,我看到它了,我可以去改它了,不是壞事。

  剛剛跟大家交流這些心境,其實都離不開因、緣、果。但理上是這麼講,事上,大家假如實際還遇到什麼,我們可以直接提出來探討。我們先休息一下再回來。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大家好。我們剛剛都有談到自然規律,所以這個五倫大道也不是說是誰發明的,它是自然的真理,然後我們這些古聖先王一代一代把它傳承下來的。他們教導裡面有怎麼對人、怎麼對事、怎麼對物,我們只要照著他們的教誨去做,人跟人的關係會慢慢改善,事情也會往好的去發展。包含對物,你看現在大自然變成這個樣子,好像這種自然災害很多。事實上,自然災害跟人心它不是兩件事情,這個只有學經典的人才了解,不然都覺得那叫自然災害,好像責任跟人類沒關係。其實細細去分析了,溫室效應才造成整個氣候異常,那怎麼會跟人沒有關係?都很有關係,那個是我們對萬物的態度不妥了。

  而事實上家庭裡面會不和,除了我們自己的心念、言行偏了之外,甚至於還有看不到的影響。比方說我們從事的行業,比方說殺生的,成德自己是有仔細去觀察過,他們很賺錢,可是那個行業是殺生的,他家裡的人要不很叛逆,或者身體出問題,他會有他的業力在。業力是存在的,雖然他看不到。就好像說我們今天罵人了,這個事已經過去了,就沒了嗎?事情過了它有業,機緣一成熟,對方會罵回來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所以現在家庭不和,其中有一個因素,現在墮胎太嚴重了。有時候我們跟大眾交流,二三個、三四個都有,甚至還有更多的。你看一個親生骨肉,本來是來跟你報恩的,結果你現在墮掉了。他雖然沒有肉體,但是靈魂是在的。那我們想一個問題,你把他墮掉了,後來還生了弟弟、妹妹,他會怎麼看?他會不會很難過?這些都是。所以我們今天依照傳統文化去做人做事,也想去利益大眾,怎麼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明明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我變成這樣?但是假如遇到不愉快,不能不相信有求必應,一不相信了,疑心就上來了。其實我們現在懷疑很容易,相信很難,一點風吹草動,這個信心就動了。

  為什麼老人家都已經講經兩年,受具足戒,受完具足戒回去慈光圖書館感謝老師,李炳南老師遠遠說:「你要信佛!你要信佛!」當時候老人家都愣住了,我都講經兩年了,還受了具足戒了,怎麼老師還叫我信佛?李老說了,很多人出了家幾十年都不一定信佛。信表現在哪?不是嘴上講的,信表現在遇到任何境界不會懷疑,會依教奉行。所以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以前做的事都有業力的,然後我們當下在努力解決問題,一沒解決我們又氣餒、又沮喪,就惡性循環。

  所以章嘉大師教老人家,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不到是有障礙、有業障,要懺除業障,要懺悔。佛門的拜佛就是懺悔;發現自己過失,都告訴自己後不再造,這個也是懺悔;以前殺業太重,我們去放生,這個都是懺悔。甚至於過去錯的,發一個願,過去殺生多了,我以後不只放生,我勸人不殺生,更積極的去懺悔,這很有力量。

  在祖師裡面,有一個祖師,天親菩薩,之前因為他的哥哥學大乘,他學小乘,他批評大乘,後來他知道大乘好了,他就很懺悔,他要把自己的舌頭割掉。他哥哥說:「你以前用舌頭毀謗大乘,你現在也可以用舌頭讚歎大乘。」大家體會體會這個故事,這樣的懺悔是不是更有意義?那我們還沒學以前做錯的事情,我們就發一個願,我把它改過來,甚至帶動大家都不要再犯這些錯了。有願力,這個願愈大就超過業力了。

  剛剛提到的對人、對事、對物都有自然規律,我們都用自然規律來總結經驗,這樣後面才不會出現同樣的問題。比方什麼事情要慎於始,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往往為什麼會很困擾?一開始沒有謹慎,到事情已經發展到一半了才覺得不妥,進退兩難,很困擾。但是假如沒有總結清楚,我們還是學不到慎於始,經一事長一智。慎於始,一個團體要有一個團體的規矩,團體裡的人不守這個規矩了,那我們也要執行這個規矩,不然後面就沒有人守了。但是你在執行的時候,你也不要跟他對立,不要用情緒化的言語對他,我們還是非常平靜的、真誠的跟他溝通,但是還是要守規矩,不然這個團體的規矩就沒了。這個要慎於始,你一慎於始都跟他講了,他還不守這個規矩,那當然我們就很柔和的要依規矩去處理事情,無規矩不成方圓。假如我們立了規矩,沒有守了,慢慢慢慢這個團體也會沒有規矩了。這個都是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

  教學要專一,這是絕對對的,「教之道,貴以專」。這一段時間老師們修學都是《常禮舉要》,挺好的,你可以講同一個題目,也可以講不同題目,但是都是深入這一部經典,都是專,不能一下學很雜。其實我們自己去感受感受,對真理體會就會更深。我們自己今天看這一本經,明天看另外一本經,這樣一個月下來,心都是散的,好像也沒有什麼東西很深刻,甚至於那個狀態就變成知識性的學習而已,不走心,入不了心。讀書貴在變化氣質,讀書為什麼氣質能變?那個教誨入了我們的心,然後我們去力行它,解行相應,我們的心轉變了,心一轉,當然氣質就不一樣了,相由心生。假如我們還是知識性的學習,那學得再多,自己受用不了,怎麼去讓別人受用?而且學多了是長浮華,自己煩惱沒有減少。

  所以孔子為什麼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孔子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不能路走錯了,我們搞記問之學,那就不足以為人師了。孔子又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一個人複習了學過的經典,為什麼能有新的體會?因為他的心境提升了。三十歲的人看這「學而時習之」,跟四十歲的人看一不一樣?他體會不同了。所以心境有提升了,同樣的經典你一看,你體會的深度、廣度不一樣。但是我們也有這種情況,那個經你只要不看,你什麼都忘了,那個就是知識性的學習。就好像我們以前考試,明天要考了,下禮拜要考了,塞了一堆東西進去,然後考完試差不多三天、一個禮拜全忘了,那個都還是記問之學的一個慣性。所以專很重要,而且專還要知行合一、解行相應,才能夠深入。

  我們觀察,孩子他從小學傳統文化,他有落實,他人生有方向、有志向,他就不容易變壞。可是大家有沒有看過學了很多年了最後變壞的?我們會不會信心受他影響?有學很久會變壞的,有學很久不會變壞的,我們是要經過每件事,讓我們對真理體會得更深、體會得更廣才對。為什麼他學這麼多年,他還是變壞了?那要從因緣來看,第一個,他自身的善根福德夠不夠?再來,他雖然在學,他學得歡喜還是痛苦?學只是相上的行為,你看不到他的心,你也很難總結經驗。

  在馬來西亞,在東南亞我不知道,在其他的地方,因為我在大陸的時間一開始比較多,接觸的面也多,小孩子學傳統文化,七八歲、十來歲開始學,超過一半心裡對傳統文化都有反感。但傳統文化沒有問題,為什麼孩子會反感?因為父母跟老師用道理壓人,又沒有以身作則。所以我們總結都不能只看相而已,它裡面關鍵的人是什麼狀況,都是緣,還有孩子自己的因。我們看舜王,他的父親那麼不好,可是人家舜王挺好,那也跟他過去生的善根有關;再來,生他的媽媽好,但他媽媽早過世了,可是德行的根已經幫他扎下去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變成很會觀察,正面的,為什麼他能成功,我們看清楚了,我們可以效法、我們可以宣講;負面的,我們看清楚了,我們可以引以為戒,我們可以提醒大眾,都不是壞事。但是往往我們現在看到負面的,自己的信心就受到影響。所以初發心成佛有餘,可是往往走著走著,我們這個信心不能保持。其實傳統文化傳了幾千年了,沒有什麼好懷疑的,重要的是能夠藉由每一件事,觀照到我們的心念的分別執著在哪。所以老人家常說會不會修行,其實一句話就講完了。老人家也常常講,六根接觸六塵,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不能產生執著,不要去分別它,這個我們經歷一切人事物,智慧一直在提升。可是我們生分別執著了,我們就在這些境界當中卡住了,常常心裡面這些事情一翻出來,就是煩惱、就是懷疑了。

  我們不說別的,執著叫見思煩惱,這個又是名詞,我們再解釋的平常的話,見惑就是自己的成見很深,我覺得怎樣怎樣,自己的看法很強,但是又跟經典不相應,這是見惑。思惑,就是自我感受很強,常常情緒就來了、煩惱就來了,貪瞋痴慢疑,就自我感受太強,這是思惑。我們這個見思惑不能夠伏住的話,我們看什麼事情也不會太客觀,總結的經驗,一來造成自己的成見,看人看事的成見,然後還把自己這個看法去告訴別人。有一句俗話叫「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所以現在團體裡面,沒有是是非非不簡單、不容易。其實都還是我們剛剛說的,都是修養心態的問題。我們到一個團體裡面就想著我能為這個團體做什麼,對它沒有要求,就沒有求不得的煩惱了。這個人怎麼那樣?那個事怎麼這樣?學傳統文化學這麼久了,怎麼還這樣?其實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我們要求的心動了。假如見義勇為了,哪有那麼多念頭?我今天跟這個人有一天緣,跟這個團體有一天緣,我看到問題就是我的責任,我盡力做。「盡力做了,沒改善」,你看我們希求的心又上來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個事情它也有很多年了,我們想著我花一個月就把它解決掉,來一個月了沒解決,我好痛苦,那也不在事情上了。

  人與人的問題,一個巴掌拍不響,不管是夫妻還是兄弟姐妹,五倫關係一個巴掌拍不響。舜王有給我們證明了,舜王修養很好,他的家裡人很惡劣,但是後來都轉過來了。所以只要一個人不發脾氣了,這個衝突是不可能發展下去的。一個人完全沒有錯了,一定能感動那個錯的人,大家相信嗎?人之初,性本善。那為什麼現在好像人際關係的問題不能解決?因為比方說這個人錯百分之二十,另外一個人錯百分之八十,那錯百分之二十的人去批評錯百分之八十的,錯百分之八十的又去批評錯百分之二十的,然後就互相指責,這個惡性循環了,就跳不出來了。我們真的要對自己有信心,也要對一切人有信心。

  當然,我們剛剛說因、緣、果,緣是條件,緣不具足不要攀緣,道不同不相為謀,不要去攀求一定要做。緣成熟了,我們盡力做;緣不成熟,我們好好修自己,不是很好嗎?而且往往是我們很好的修自己,那個適合的緣會出現,而且你推都推不掉。而往往我們有時候變成經一件事情了,產生煩惱,散了,道不同不相為謀,散了,又成立一個因緣了,又出現問題,又散了,但是都沒有冷靜下來反思,到底我自己的問題在哪,都沒有真正靜下來修行。所以能潛下心來修自己,也是挺不容易的。

  老法師也給我們表一個法,他是自己修,認真修行,結果人家來找他出家,不是他自己去找地方。所以當我們自己好好修身、齊家、敦倫盡分了,真的該你為大眾服務,你推都推不掉。可是我現在有時候觀察到,很熱心,但是都在為大眾做事,可是他的修身齊家一直沒有重視。那這樣,他自己、他的家的問題不會減少;再來,他雖然在服務大眾,他所負責的這些事情也會延伸出問題。但都還要拉回根本,不然也不能經一事長一智。然後經歷的事愈多,見別人的過愈多,對經典信心自己會受影響,甚至於對老人家信心都會影響,因為心裡煩惱多了,煩惱多,想事情都會比較負面。所以總結走過來的路還是很重要。

  成德想說,假如大家有什麼具體的事情,可以提出來,我們就事論事來探討。剛剛是就一些教理、心境跟大家做交流。我們先請丁老師。

  丁老師:成德法師吉祥,大家吉祥,謝謝。謝謝成德法師的慈悲,真的是,我更加深信真的一切是佛菩薩加持、老祖宗的加持。今天早上我就剛剛收到了一個學校,就是學生跟我們這邊有幾位老師,在新加坡的學校,進入學校去推廣《弟子規》。我有兩個問題要請問成德法師,在提出之前,我稍微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我的這個學校。

  這間學校是叫做安德森小學,它是新加坡的一所比較有歷史的一個鄰里學校,也不容易,就是進去這個學校也要抽籤,因為很多人都很想進那個學校。它雖然不是比較名校,但是不錯。它的教學的理念就是love passion,就是一個熱愛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熱愛學習。還有另外一個就是leader's heart,就是有仁愛的一個領袖,將來孩子要長大成為一個仁愛的領袖,確實學校都是這樣做。第三個就是citizen's of character,就是有好的品格公民。這是它學校的mission and vision,就是它的教學的理念,學校都是這樣。它比較西化,因為記得學生曾經有跟大家報告過,新加坡是一個東方西方這樣的融匯,有時候感覺不到它東還是西。

  這間學校,我們在促進會的努力下,我們進入這個學校已經八年,今年是第九年。我們很多老師都從這個學校裡面,從當初的一點一滴培養出來,增加信心。到現在換了校長,這位校長很認真,曾經陳老師來講座的時候,他親自來聽,可是他的華文不是很好,以前那個舊的校長不是這樣,但是他完全接受傳統文化、《弟子規》。因為今年是疫情的關係,我們所有的課程本來是在學校裡面,跟所有的一個年級的學生上課,變成我們現在就要在網路上,通過視頻,好像現在這樣跟每一個班級的老師就打到視頻上,學生就坐在那邊,我們的老師坐在那邊,通過視頻上課,今年是這樣子。上半年已經上完,通常我們每一年都有,就是從來沒斷過,從小一一直到小四,小一、小二、小三、小四。

  主要是他們之前有看到一些成果,所以就很希望能夠繼續推廣。可是現在問題就慢慢有一些出來了,就是他們老師也不斷的有換新的老師,有些舊的老師對《弟子規》還是認識的,所以他們做了一個調查的報告。那個調查的報告今天拿到的時候我很驚訝,真的,這個教學報告是現在在這樣的一所學校,有對《弟子規》的熟悉程度,絕大部分,幾乎是百分之八十。然後他的對於《弟子規》的教學理念,老師們都很願意自己獨立的去完成一些《弟子規》的教學工作。其實我們一個星期才一堂課,我們的義工老師很用心,準備了一堂課,然後接下來的時間就是他們的老師去把這個《弟子規》的思惟貫到他們的好公民好品德。在新加坡經過這麼多年的大家的努力,其實教育部已經把好公民好品德的這個教育直接獨立了一個部門出來,在每間學校都在教。李校長就知道了,廖校長也知道,他曾經也來過這邊,幫忙我們的那些老師們加油,學校加油。

  所以他們對於《弟子規》的熟悉度是很好,他們也會對《弟子規》在品德教育的作用,他們認為《弟子規》是可以成為他們教育部品德公民教育的一個輔助教材。這些年我也一直提醒我們的老師,千萬不要說《弟子規》可以取代好公民,因為這樣的話,會讓學校覺得,你來這邊是把我的東西推翻。所以我們就很難得,我們有一班義工老師很用心,就把他們的好公民、好品德的那些內容融合《弟子規》的內容去教,這些年就在這些學校可以說是看得到很好的,我們的老師很好的訓練。

  現在到了這麼多年還能堅持下去,我也是覺得很奇蹟、很奇蹟。但是問題就來了,他們覺得,因為現在這麼久了,今年我們慢慢發現,好像新來的校長就很認真,就覺得你們已經進行了這個線上的課程,究竟我們的孩子真的有學到東西嗎?所以就很想從我們這邊能夠得到一些反饋。我就說,我們只能在這邊教,而且一個星期一堂課,真正的話是你們學校的老師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我們又怕把他們的老師給嚇跑了,所以我們只好說,不如這樣,我們可以通過你們老師給我們一些反饋,我們不介意可以跟你們的老師做一個交流。但是我們要針對老師們說,好像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您反對還是贊成,你疑惑的點給我們知道。所以他們老師們就做了一個報告,其實他們都覺得面對面的效果比較好,我們也同意。還有我們這些年我們也是用角色扮演,講二十四孝的故事,還有我們的老師,這邊有好幾位老師手語,本來都用手語,小朋友太喜歡了,很多很好的歌都通過手語,孩子們是最喜歡手語。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在線上,老師們大部分都覺得好像沒那麼大的效果,因為任何一種方式,讓孩子一味的在裡面講講講,孩子們覺得無聊。其實我們的老師也會發現,從鏡頭上我們看到,因為我們講的東西不知不覺又變成講大道理了。所以在這麼樣的一個小時之內,我們的老師我知道很盡力了,所以我們也會帶出了一些問題,可不可以請教成德法師?

  我們最開心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們在調查表格裡面,幾乎百分之百認為《弟子規》教學,應該在好公民的課程,還是在之後的那些CCA,或者附加的課程?可是百分之百的老師都覺得,應該在好公民。這個是我們覺得很有鼓舞的,就證明我們的老師很用心,讓他們的老師覺得《弟子規》真的幫上他們的忙了,而不是增加他們的負擔,這是這些年來我們努力的方向。

  可是他們又發現,課程安排得,如果上《弟子規》太多的話,又覺得好像……他們很矛盾,就感覺上現在這個時代都好像快餐的,就是又要時間短,又要看效果。我們真的是七十二般武藝都拿出來了,就是能唱歌的唱歌,能角色扮演的角色扮演。我們的老師有好幾個還扮大肚子,塞一個大籃球在那邊。真的有些孩子善根深厚到聽完我們的老師講完母親生產的那種當場就哭了,真的我們有好幾個孩子都這樣,我們覺得真的孩子很好教。可是我們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只能一個星期一堂課,老師不見得每一個都認同,所以他們見到我們來了,就好像整個都丟給我們了。

  現在看不看得到效果,校長很緊張了,要找我們,他們就很多,其實他們的能力比我們都強。可是很奇怪,在他們的眼裡,不只一間學校,好幾間學校的老師都說,促進會的老師是《弟子規》的專家。我說,對不起,我們真的是很皮毛,只是我們把你們的需要,把你們的好公民的課程融進了我們的《弟子規》,融進去了,所以才把你們的那種顧慮給打消了。但是他覺得你們是深的,你們是深入的、深度的,我們沒辦法達到你那種。其實他們都是科班出身,我們的義工老師幾乎都沒有一個是教學的,但是很難得,他們為了進修,前幾年還去在新加坡讀了更好的一個文憑,因為新加坡進入學校,一定要大專文憑的老師。所以我們的義工老師每一個都很用心,真的很感謝。

  接下來我要問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身為促進會的義工老師,所謂他們心裡面的專家,但是我們並不是覺得這個是真的對,我們反而是覺得要鞭策自己,做到他們想要的,真的能幫得上他們忙的。所以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曉得成德法師可不可以給我們義工一些建議,就是除了以上剛才我跟大家分享的,我們在教學方面,應該要怎麼樣的方式或者方法,能夠讓我們的學生更好的領悟到《弟子規》的道理?因為我從這份報告裡面,真的,我都是根據他們的報告請教成德法師的,他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要淺白易懂的,最好讓他們能夠自動自發的,又願意學的這樣子。這是第一個問題,這個是孩子的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又怎麼樣可以幫助學校的老師,能夠有效的落實《弟子規》在課堂教學?因為之前陳老師很難得來到安小,跟他們的老師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密集培訓,所以他們對《弟子規》,從上去校長,不止一位校長,他們的三位校長都很認同《弟子規》,儘管後來有些校長轉到另外一間學校了,又把我們也帶去別的學校,所以我們才會開枝散葉。所以很多學校都發現,這些校長他覺得《弟子規》真的,孩子有學跟沒學,或者不認真學,大不一樣。但是老師們是最關鍵,我們其實只是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真正起到作用還是他們的老師。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可以幫助到他們的老師,能夠有更好的一些技巧,或者怎麼樣去簡化讓孩子們能夠明白,最重要就是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跟共鳴?通過更生動的方式教學生理解經文的內容?這也是學校的老師提出來的。總之一句話就是,怎麼樣有效的教導學生?這些老師看起來是有心想把這麼好的東西帶給我們的孩子。

  他們對於學校的調查,就是對於《弟子規》他們還有什麼看法跟建議,他們就覺得(有些老師當然是支持的),就說建議校方鎖定塑造品德的目標跟條件。你看老師們,「你校長這麼重視,你們校方就給我們一個目的跟條件」。明天下課,老師們跟校長、跟主任就要跟我們幾位老師開會,我會回應以上的這些問題,所以剛好今天很難得,能夠有成德法師的指點。所以他就說,如果建議校方先鎖定塑造品德的目標跟條件,再來找出一些途徑,最好能夠鎖定《弟子規》,能夠全力的進行培訓,會不會事倍功半?這是老師們的提問。

  也希望《弟子規》(這個是對我們老師的要求),就是《弟子規》與本地的公民跟道德教育的課程有連接,互相配合,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就會事半功倍。有些老師就當然說,不要這麼繁,最好不要花我們太多時間。因為本身新加坡的老師都很壓力,我相信每一個地方的老師都是這樣,負責的東西很多,所以他們本來我的任務都很繁重,不要給我這麼多麻煩。所以每一次我跟我們的義工老師說,我們進去那個學校,如果校長不支持,我們不敢做,因為我們肯定是完蛋了。結果還好,這個校長支持。

  成德法師:緣不具足,不是完蛋了。

  丁老師:對,對不起,用詞不對,謝謝成德法師指正。另外一個就是視訊教學對一年級產生了隔閡,學生不大感興趣。這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好像解決不來。因為我們看到孩子在那邊只能說什麼,就不曉得怎麼樣對這個一年級、二年級的孩子。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也是,有沒有可能讓學生自主學習?我說,我們在這邊教他們都不要了,還要自主學習?這個分享,老師可以從旁補充,這個我就沒法回答了。也希望我們能夠給他很多hands on的東西,關鍵就是老師以身作則。他認為視頻通過《弟子規》來引導學生的興趣很難。以上就是我的兩個主要的問題,謝謝,謝謝成德法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他覺得透過《弟子規》引起興趣很難,是吧?

  丁老師:對,這個可能是我們是不是能力的問題,我們的義工已經很盡力了,但是好像有一些老師……

  成德法師:您現在是說,引不起興趣是一二年級的孩子,還是說……

  丁老師:因為我們的老師有時候用視頻去講解《弟子規》,很難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現在沒有辦法,只能視頻,離得很遠。以前我們的老師還很好,一下子下去就百多位學生,百多二百位學生就坐在那裡,我們的老師就在那邊講,孩子有不聽話就站起來,有時候會恩威並重一下,這個被嚇了一跳,其他就靜靜了。我們老師還有這種能力的,可是我們從來沒有接受過訓練的,都是老祖宗加持,不過好像……

  成德法師:對,妳這個就體會到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丁老師:對。

  成德法師:就是說老師他很有責任、很有愛心,他這顆心會出一些很好的方法出來。

  丁老師:有一次就是有一個學生,上課上到一半,上《弟子規》的課,那個孩子是很暴力的,家庭有問題的,上到一半,他一拳就打過去,另外一個同學給他打到流鼻血,把全部的孩子都嚇跑了。我們的老師穩到不得了,我也是很驚訝,我不知道怎麼辦,因為在我們的課程下發生這個事情,我就慘了。結果我老師說,「他做他的事,丁老師,請妳把這個孩子帶出去,我們其他同學繼續上課」。全都乖乖,那個孩子,很壞蛋的孩子也怕了,我就馬上過去,我也很凶,我說:「起來,我數三聲,起來。」其實我也是很怕,他不起來我不能怎麼辦,可是他真乖乖起來。好可怕,其實我真捏一把冷汗,我真的是,真的都在他的學校。

  還有一個孩子不聽話,他的老師勸他不聽,一個五毛錢吞下去了。糟糕了,我說還好是他的老師罰他,搶他手上的那本書,因為他不想聽,他要看書,老師說不可以,你要乖,你要聽課。一搶他的書,他把一個五毛錢在手上就吞下去,等一下要去買東西吃的。我真的嚇到手都軟了,這是真的事,但是還好,到現在他們還是很希望我們去教,讓我又覺得信心滿滿的。但是方法還是要請法師給我們一些智慧,讓我們可以更好的引導孩子。

  成德法師:我已經被妳嚇到了。

  丁老師:真的,這是千真萬確,對嗎?這邊有好幾位老師都在,我講到這裡我都擦汗了。

  成德法師:對,我了解。

  丁老師:真的,這些都不是我們預料的,意料之外的事,可是我們的義工老師卻有能力去handle,你懂嗎?他們的老師都怕到臉青青。

  成德法師:丁老師,妳記不記得我好像是上個禮拜講到的,我在教書的時候,一個女同學爬上去了,還問我:「老師,可不可以拆?」我說:「不可以。」然後她就掉下來了。

  丁老師:玻璃碎了,對嗎?

  成德法師:所以現在教書,真的不是我們的能力能辦到的,這個都要靠佛菩薩、祖宗加持,不然有個什麼事情,可能我們就沒戲唱了。

  丁老師:是,我們都很深信,我每一次都有啟請佛菩薩。

  成德法師:不過丁老師妳不要被嚇到,沒戲唱就念佛作佛去,不要太擔心,有就做,沒有不強求,一切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又是「達摩祖師傳」的劇情。剛剛我們丁老師分享,我們也是隨喜他們的團隊,在驚濤駭浪之中願心不減,愈戰愈勇。我們老師們、校長們有沒有什麼?因為你們也都是身經百戰,可不可以給他們一些寶貴的建議?因為她現在所敘述的那個情境,跟著小朋友,對我來講是long time ago(很久以前)。我當時候十八年前去了,就是從小朋友開始教的,後來差不多教了半年以後,小朋友就不歸我教了,現在臨場感沒有那麼熟悉。可能諸位校長、老師,你們現在臨場感比我熟悉。你們不要迷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你們現在是一門深入教小孩,我現在離開這個帶小孩的現場比較遠。有沒有哪個校長、老師給我們丁老師回饋一下?

  黃老師:尊敬的成德法師,所有的校長、老師們,組長,還有學長。因為我們的學校,錫米山學校都推行了《弟子規》很長的時間,如果是現場的話,我們老師反而會更喜歡教那個低年級的,一二三年級很好教《弟子規》,反而四五六年級會很難。因為一二三年級的小孩子還很天真,所以我們就比較會用歌曲、手語,或者是看卡通。卡通現在這個《弟子規》有一個新版的,是台灣他們出版的,叫做「天庭小子.小乾坤」,我可以發給丁老師,那個也是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教材。

  但是低年級,當然身為一個老師,我們首先要就好像成德法師之前講的,慎於始,就是說我們老師來上課,我們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讓他們的心靜下來,然後我們才上課。就是開始的時候,我原本安排這一堂課,我們不急著在這一個時間段內把它全部完成,就循序漸進慢慢的來。其實教《弟子規》,它真的是需要時間。

  早期我們在推行的時候,學生記得我們一年級、二年級的小孩子都不喜歡看二十四孝,他們都不喜歡看,而且他們會來告訴學生說:「老師,為什麼要放這些?」男生,他說:「妳放那個噼噼噼」,他說那個才好看,因為他喜歡打鬥。但是我們就不理他,不是說我們要討好他,但是我們就跟他說:「沒關係,你坐下來,慢慢學。」我們還是堅持讓他看。所以有時候做老師,我們不能說他不喜歡這個、他不喜歡那個,小朋友他是沒有智慧的,他是由他自己的喜愛。可是我們就還是照樣的播,他起先很無可奈何坐在那邊,但是時間久了,每個星期這樣子上,他就慢慢的能接受。

  所以我覺得,學生是說我和團隊,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看法,我們就發現說不要急。而且教這個孝道,低年級教孝道,很容易產生共鳴。就好像剛才丁老師說的,唱一首歌,勾起他那個孝道,他會哭。這是我們在教學當中我們遇到的,六年級的學生,唱那首「最美的笑容」,慈濟的有一首歌叫「最美的笑容」,男生他會哭。他為什麼哭?然後他會跟老師說,他很對不起他的母親,因為他做不好。所以我們在教這個小朋友的時候,我們不要急,真的不能急,慢慢來,看他有什麼問題,然後有時間再跟他聊一聊。因為畢竟他要學習一樣東西,又不是在課本裡面,而且家長家庭也沒有那些身教,周圍都沒有什麼榜樣讓他來看,所以當我們要教他們的時候,我們肯定是不容易的。學生記得以前我們學校六年級學生要畢業的時候,中學的老師他們會到我們學校來,給我們六年級的同學一些,讓他們了解以後你們上中學需要知道一些什麼事情規矩要做。結果那個中學的老師來到我們學校的時候,他每一年他都跟學生說,你們學生好乖,為什麼上了中學第一年還很乖,到了第二年一直在變,第三年更加不聽話,他不明白。後來學生就跟他說,其實孩子需要的是要有榜樣,他整個境教他沒有榜樣,他很難。那我們不能說你跟著我做,我不需要做,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丁祕書長就是這一點可以跟學校,就是他們的老師,讓他們了解說,我們來教,但是你們也要跟我們配合對不對?學校也要有這樣子的環境,大家才更容易達到,也不要說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這樣,因為這些是孩子的性德。所以我們覺得先從這個孝,不管是手語,或者是短片,或者是剛才我跟您講的「天庭小子.小乾坤」的這些教材,現在的教材是很多。大概是講了後,還有《常禮舉要》,那個也要教。那他久了,一段時間久了,他能夠學習得到,不要急。

  我非常感恩成德法師以前有告訴我們的團隊說,成德法師您說過,如果在一間學校裡面有一個孩子願意學就達到目標了,其他的都是bonus,就是成德法師的這一句話,所以我們就一直的走了十年,那是非常的感恩。當然我們本身也學習,就像剛才成德法師說的,我們本身也學習如何關愛、愛心,就愛他。以前我記得我有一個講師告訴我們說,只要小孩子喜歡我們,他也會喜歡我們教的東西。所以這個就一些時間我們來進步。大概是分享這一點點,如果有講錯的地方,請多多原諒。

  對不起,再加一點,這個小朋友他要活潑的,他要比較活潑的唱,做手語,有一點點活動,他會有興趣自己來學的,有一天,只是我們不急,不急,能做多少我們就做多少。感恩,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黃老師。她說有一個肯學的,其他的都是賺的。這個是師長教我的。其實就是心態,我們做的心態很正向,沒有強求,沒有得失,我們的心很正,這個事就做得好。我們一開始就得失心很重,我們的心念就跟煩惱比較相應,事情反而做不好。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心裡不要有這些罣礙。尤其《大學》裡面告訴我們:「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所以我們丁老師他們團隊的心理素質很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會因為這些,孩子怎麼樣了,就很忐忑了;校長又批評我們什麼了,很忐忑了;學校老師又怎麼樣了,我們又受影響了。他們是小孩子錢幣吞下去了,他們也如如不動,所以這是他們心理素質很好。

  我們說一切都是緣生法,萬法因緣生,緣是條件。所以剛剛丁老師分享過程裡面有很多重點,校長不支持了,那這個不做,緣不具足。校長他權力大,他不配合的話,其實你要做事比較困難。但是不是說我們對這個學校不慈悲,我們是隨緣,先做緣成熟的,這個緣成熟了之後,其他的學校會看到。所以不要攀緣,把成熟的緣我們盡心盡力把它樹起榜樣來。而且不是說每一個都我們去做,我們是要帶動風氣,我們把榜樣樹得很穩,有心的人到我們這一個樣板,我們無私的把經驗供養給他,我們希望每一個學校都來做。但是我們這個榜樣一定要立得穩。

  現在我們丁老師要去見校長,首先不要緊張,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中,我們很真誠去對待就好了。首先,我們老師們在境緣當中生感恩心,都是因為感恩有這個學生、有這個因緣,把我的十八般武藝都激發出來了,所以就很感謝這個緣。這又是我們教學的心態,我們是感謝這個緣給我們成長,還是我們的內心在那裡撐啊撐,又來了,今天不知道又要出啥事了,然後拖著拖著最後就陣亡了。所以用很健康的心態來教學。

  教育這三個最重要的綱領,言教、身教、境教。剛剛我們黃老師強調,你沒有榜樣,小孩子他還沒有定性。所以孟母為什麼要三遷?所以我們的心態要正確,我們跟校長、跟老師們交流的時候,也要很柔和的提醒他們一些正確的觀念跟心態。我們說無欲則剛,丁老師,我們又無求於校長,我們也要很順勢的,其實你們比我們重要,不能是說統統都要靠我們這些《弟子規》的老師,其實校長你比我們重要太多了,你們老師比我重要太多了,還有家長比我們重要太多了,家庭教育是根本。

  就是建立起來,不是說都只能靠誰,不對的。小孩一個禮拜接觸我們就那一二個小時,其他的時間接觸誰?接觸父母,接觸家長,還有接觸校長,還有你整個學校是一種境教,這個氛圍是校長來經營的,是老師來經營的,是每一個班級來經營的。所以假如有整個學校跟班級的境教,這個境教裡面就多了,它的教室布置,一年裡面有很多傳統節慶,都跟《弟子規》有關,都跟品德有關,我們有沒有抓住這些機會教育點?這個都是境教。老師跟老師之間一見面,你好,那種親切都是境教、都是身教。這個能夠多管齊下,最核心的這個三管齊下,當然效果會好。

  而且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大家那種功利的心太強了,都要趕快看到效果,教育是百年大計。當然還是恆順眾生,還是要有一些效果給人家看的。可是我們不能裝出效果,那副作用就會出來了。我們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盡力做了,其他的交給佛菩薩了。

  所以剛剛我們丁老師一開始就說,這個真的覺得是佛菩薩加持、老祖宗加持,不是人的能力可以幹的。我自己也是這種感覺,不然那個那麼高掉下來,玻璃全碎了,都在她身上也沒有割傷,這個不是我的能力能辦得到的。

  當然,我們教學還是強調契理還有契機,也要學生比較能接受。因為畢竟現在的現況是網路,小朋友一二年級,他畢竟還是會比較喜歡動,然後你那個攝像頭又一直要讓他看著,所以他當然就比較不習慣。你假如是在現場的話,你的眼神都一直對著他,你可以handle那個情況。這個就是鍛鍊我們老師,連用網上都很能handle,那我們的潛能就激發出來了。

  再來,當然你可以透過哪一些方式,可能他的興趣跟注意力比較能集中,這個也是我們可以去琢磨的。我昨天才接到一個老師,她就拍她跟女兒,「父母呼,應勿緩」,然後就拍一個正一個反的,然後才不到兩分鐘的時間。我是說這個假如放出來,所有的同學,「那是我同學」,她是表演,那大家一定會很有興趣看。然後這個演的人她會印象深刻,因為它雖然播出來不到兩分鐘,你看她在家裡跟她媽媽演了多久?那就印象深刻了,什麼是正的、什麼是反的,她在演正的時候,她也感受那種喜悅。我是舉一個例子,就是小孩不容易專注,我們用哪一些方法可以讓他很專注,很有興趣,這個是契他的機,這個也是要琢磨的。我相信大家也都會有一些靈感,但是做法不要出現流弊,這個大家可以再反饋給丁老師。

  我們也相信什麼叫專家?肯真正用心的,他的能力就會一直提升。學校老師他習慣教的是知識的方式,這種德行的方式,是要學傳統文化才會用。我以前在師範學院就是學的社會科教材教法、自然科教材教法、語文科教材教法,他是都把它當知識教了。其實中國的學問它是什麼?它就是生活,天文地理完全在你的生活裡面,它不是一片一片把它切割成這是什麼學科、那是什麼學科,然後都是記憶的,然後都去考試的。中國是生活就是教育,然後他去感受,他經歷一件事之後他就不會忘記了,我們現在是考完試之後就忘記了。當然,你真的到學校去了,我們心裡有數就好了,不能太多批評,要和光同塵,不足的我們不說,他們可貴的我們要讚歎。

  這一點我感覺我們丁老師的團隊是做得非常好,他們就是把《弟子規》融入他們的品格教學,那就歡喜了。而且你還把功勞都讓給他們,讓功於眾,反正我們求的就是孩子能受用、受益,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要,把名讓給校長,把名讓給學校,我們盡心盡力去做,然後順勢而為,我們說求同存異,這個都是一個重要的原理原則。

  然後,怎麼幫學校老師來落實?因緣要循序漸進的發展,首先要讓老師很好落實,那校長他的認知高度在哪?他能不能從學校層面來安排老師的培訓?那你就是對這個緣分的分析,可以從上帶動下來,也可以從平行線帶動。比方說這個學校裡面有沒有對傳統文化是鐵桿?鐵粉還是鐵桿?這些人從點到線到面去帶動其他的同仁。再來,家長也可以去帶動老師。孩子表現好,也可以帶動老師的信心。你看這個統統是緣分的發展。我們現在怕什麼?比較好的緣我們沒有好好去經營,然後我們又去求那個比較不成熟的,希望這個緣能發展,我們就會在這種得失當中困擾。所以就是我們面對因緣很清楚怎麼順勢而為,慢慢慢慢推展。

  我們請廖校長,廖校長剛剛有舉手。

  廖校長:其實丁老師、黃老師都是教《弟子規》的專家。其實我們分開兩方面來講一下,關於聘請《弟子規》教學的老師,我們也要想到一個方法來提升他們。在我們的中心,老師要進入班上教書,要有一些基礎,條件是他們必須要來聽一年的課,基本上的都清楚了。老師進入班上教書的時候,他不是一個人,我們一般有安排三位老師,一位老師主要是在前面教學,兩位老師是助教,幫助他,有時要準備教材,然後在班上的時候,可以給到這些學生多一點注意。

  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有把每一班的教學都錄影起來,然後上完課了之後,這個錄影會交給老師本人,我們其他人是沒有去看他的錄影。這個錄影最主要的目標,是讓老師回去重複看他自己的教學過程,從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哪一些技能還不是很好,可能自己自我提升,只是做自我提升了。教學過後,我們每一次都有一個課後檢討,這些是全部在一起,教學的老師集中在一起,大概花十五分鐘這樣,大家對課堂所進行的教學做一個檢討、改善。

  通常小的孩子,譬如說學前班,然後小學一到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學生,他們的需求不同,他們的教學法也要適合他們的年齡層。通常在小學的階段,學生會很喜歡動手去做的一些活動,譬如說我們要教孝道,孝道其中一個是幫忙父母做家務,所以老師就會在課堂上,譬如說教他摺衣服,然後學生很多都不會的,他會很喜歡在那邊摺,摺了之後,回家就去用,媽媽洗衣服洗好了,晒乾了,他幫忙摺。這個對家長來說,他們很喜歡,我孩子學後回家去幫忙減輕工作。同時老師也會進行一些準備簡單的食物,譬如說簡單的炒飯,做一個簡單的早餐,就規定他們星期天早上,你要做一個簡單的早餐來給你的父母親,這個也是從中讓學生提升自己的生活能力。然後家庭父母親也會很驚訝,你來學,還學到這樣,還不錯,有一個早餐吃。同時還有很多活動,我們都可以讓他學了回家去做出來,包括洗衣服,父母親感受得到孩子如果有用心的學,這種生活技能有提升,他們會很高興。

  我們在學校裡面不能夠很快的要求看到成果,但是這種是要長期進行了,才能夠看到它的效果,所以不要心急,不是說學《弟子規》,學了一二天、一二堂課,就馬上變成好像孔子一樣走路都不同。基本上在課室我們都要有一定的流程,譬如說上課之前要靜心一分鐘,或者是給他班規,那些都要清清楚楚的講給他們聽。譬如說簡單的班規,就是上次成德法師在培訓裡面也有講出來了,包括桌椅排列要整齊,班上要乾淨,物有定位,這些全部都是一個能夠潛移默化教他們變成有整齊、守規則的學生。

  當然,在班上這個教學一定要做足準備的功夫,尤其是學生,如果我們是外來進去那邊學校,可能對學生的這些背景的問題我們不熟悉,包括他的家庭問題,所以這些都要時間才能夠去拿捏好。整個老師要變成一個團隊,在那個學校就能夠慢慢把工作做得更好。學生他們都喜歡多媒體的教學,不單單是講話,也是要看、也是要聽,這個是能夠吸引他們的感官。當然,課外教學也是一個可以嘗試的,譬如說學校裡面有一些角落也是適合。譬如說,你要教他們做簡單的三明治,可能就帶他到食堂那邊來進行。所以不是每一天都在固定的一個課室裡面,這些孩子們他會很喜歡。

  然後,講故事也要有技巧,講故事要怎樣能夠吸引到他們,有的老師講故事的時候,那個聲調也要上下,要有臉部的表情,如果只是固定這樣講,完成了像念書這樣,小孩子會睡覺。歌曲,當然歌曲也是非常好。然後現在有很多短短的視頻,都有很多《弟子規》的教育在裡面,這些都可以用,包括《常禮舉要》這些。只是一些淺見,大家互相勉勵,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廖校長,他自己教學,還有帶領團隊,經驗很豐富。所以丁老師我們這個班已經辦起來,就從此以後不會再散,所以妳現在後面的智囊團不少,所以Don't worry ,be happy(別擔心,開心點)。這個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要善友為依,這個很重要。

  剛剛我們校長也是提到一個教化很重要的,叫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個欲就是他歡喜的,他現在很需要的。現在家長就是希望孩子懂事,所以這些洗衣、疊衣,你能教會他煮早餐,這個家長就很高興。孩子會這樣子,他對老師的態度一定也會不一樣的。他的心變了,家長老師,當然我們教的時候,也會教他尊重老師。所以這個應該父母跟老師會滿快能夠感受到,因為畢竟孩子很單純,你教他,他聽了他很能夠就馬上去做了。

  善用這些教學的工具都很好。我自己我也是沒有去記錄,我記得我當時候第一年教書,我不是老師,我是代課老師,教了兩個月,我每一天去上課的時候都拿很多道具。那時候我住在一個佛寺,然後裡面的同修每一次看我出門說,你怎麼大包小包的?都是你突然在想,我明天要上這個課,就開始有很多靈感,然後就這個盆子也拿來,那個勺子,然後就帶去學校當道具用。所以老師的愛心,我感覺是特別重要的根本。

  多媒體可以善用。而老師自己要教德行,他自己能不能去力行,他自己有沒有很深的感悟,那個講出來的攝受力是不一樣的。一個很有孝心的老師在講二十四孝,甚至講到他自己淚流下來,那學生的善根一定都跟他起共鳴。當然我們要善用多媒體,但是不要依賴多媒體。所以剛剛跟大家溝通一個重點,不能執著。我們一下依賴多媒體,忽略了老師的愛心,忽略了老師那種真誠的言語對孩子的攝受力。所以這個大家自己拿捏,不要過,也不要不及。

  我們傳統文化都強調本土化、現代化,所以到哪一個學校去,也要考慮它的本土化,還有它現在整個教育部這種現況,要現代化,都以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去融入。我們傳統文化是活活潑潑的,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這個《易經》就是一個變易,隨時可以變,但是變中有不變,就是我們的愛心,就是我們利益孩子的心,就是我們有智慧,這個不變,用的方法也不會出現流弊問題,悲智雙運,這個是我們不變的。

  妳要去見校長,那就可以跟我們李校長、廖校長,妳跟他們聊一聊,妳就知道了應該怎麼去應對。好,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