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四)  (第二集)  2000/4/11  香港九龍  檔名:12-032-0002

  請看講義第一面,倒數第七行開始,經文在第四段的第四行。第四段有三個小段,第二小段開始:

  【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

  這一句話非常重要。首先,這是讚歎他、鼓勵他。文殊菩薩對善財童子說:你今天發心要求菩薩道。這句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我們就容易懂。意思就是說,你想過菩薩的生活,做菩薩的工作,這就是佛經裡面說的菩薩道。由此可知,菩薩道並不是很玄很妙,實際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與每天的工作。我們每天也過日子、也工作,我們今天的生活工作是凡夫道,不是菩薩道。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在哪裡?給諸位說,事相上沒有差別,用心就有很大的差別。

  昨天跟諸位報告過,凡夫用心念念為自己,念念為你的家庭,這個心量很小。這就是屬於小心量,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乃至於修學任何法門,都是凡夫道。為什麼?不能出離生死,決定還去搞六道輪迴。菩薩道就不然,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沒有為自己。《金剛經》上佛說的話我們要記住,佛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菩薩。所以菩薩無我,菩薩無私,念念為正法常住世間,念念為一切苦難眾生。菩薩生在這個世間是為一切苦難眾生活著的。所以無論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只要是為社會、為大眾,這個人就是菩薩;為自己,這個人就是凡夫,差別在此地。你今天發心求菩薩道,要學菩薩一切為眾生。到底有沒有為自己?有,為眾生是真正為自己。下面說。

  『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智」有兩個,兩個智是兩個意思。前面一個智是根本智,後面這個智是後得智,兩個合起來是圓滿的智慧。《般若經》上告訴我們,「般若無知」。第一個智就是無知,般若無知;第二個智是「無所不知」。無知是智慧的本體,能生智慧,無所不知是智慧的作用;真實究竟圓滿,所以稱之為「一切智智」。如果你得到這個智慧,在佛家就稱你是佛陀,你就成佛。

  諸位同學,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的教學,它不是宗教,必須要搞清楚。佛陀是佛教育最高的學位,比這個學位低一級的稱為菩薩,再低一級稱為阿羅漢,就如同我們現在一般大學裡面的學位類似。大學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其次是碩士,最低的是學士。它分三個學位,佛教裡面也是分三個學位,所以這是學位的名稱。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你們要求智慧,要好好的學習,要拿到佛教最高的學位,人人都成佛。善財童子在此地發心要學佛,要過佛菩薩的生活,要做佛菩薩的事業,非常難得。佛菩薩的事業是捨己為人,「成就一切智智」。怎樣才能夠滿你的願,才能夠達到你的目的?

  『應當勤求真善知識』。頭一個你要去跟一個好老師,你沒有老師教導你,你學不出來。你們看看這個經典上的文字,非常明顯的顯示出它是教學。如果有人問:佛教教人教的是什麼?我們用一句話答覆:佛教所教的是孝道跟師道。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世尊跟韋提希夫人說修行的基礎是「淨業三福」,佛說了三條,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所有修行人成佛都要建立這一個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決定不能成就。第一條裡面,頭一句就跟我們講「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這是佛法修學的大根大本。離開這個根本,無論怎麼用功,無論怎麼學習全都落空,這我們不能不知道。多少修行人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認真,不是不用功,為什麼學到老功夫都不得力?忘了從根本修,根本是孝道、是師道。

  普賢菩薩十願,第一句話教給我們「禮敬諸佛」。儒家教學,諸位要讀《禮記》,《禮記》一展開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大家在佛教道場裡面,也許你們參加過許多修懺悔法門的,經文上常常念到「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全都是這個意思。所以不能孝敬父母,不能奉事師長,這個門你就不能契入。為什麼要孝親?我們這個身體得自於父母,父母生我、養育我,這個恩德之大,一般成年之後忘掉了。你仔細觀察這個世間做母親的人,待她的嬰兒,她所生的子女,從這個小孩出生到三歲,你看看父母是怎樣關心他,怎樣去照顧他,你才知道父母恩德之厚。佛在經裡面常常說,一個人要報父母的恩,永遠報不盡。但是現在沒有人知道父母恩德之大,為什麼沒有人知道?沒有人教他,沒有人提醒他。

  老師的恩德跟父母一樣大。佛經裡面常說,我們人有兩個身,一個是肉身得自於父母,另外一個叫慧命,有兩個命,慧命得自於老師,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我們在古禮裡面看到,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個善知識教我一天,這個人是我的老師,一輩子要感恩戴德。我們智慧的成就,得力於老師的教導,不論時間長短,影響我們一生,一生成敗關鍵之所在,所以要知恩報恩。學生對待老師,也像對待父母一樣,終身照顧,這是師道。老師的子女跟自己的兄弟姊妹完全相同,一生當中要照顧,要互相幫助,這是屬於倫理。現在師道沒有了,孝道也沒有了,就難了。所以今天人修行,怎麼可能有成就?我常常講,大家無論怎麼用功,沒有根。我們桌子旁邊兩朵蓮花,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修學要有根,要真幹!不能幹假的,假的只是好看,死的。所以一定要懂得我們的修學沒有別的,從孝親尊師開始,一直到孝親尊師做得圓滿,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從孝敬始,還止於孝敬。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是勸導我們要親近好老師、真善知識。古人,當然非常好學的人,萬里尋師,親近善知識。古時候善知識,我們還有辦法能打聽得到,現在就難了。現在是假善知識多,都是一些冒充的善知識,我們親近他,對我們有害無利。古時候的善知識到哪裡找?給諸位說,善知識都非常謙虛,非常客氣,絕對不承認自己是善知識,自己有學問、有德行,沒有這個話。總是自己樣樣都不行,樣樣都是在初學,你到哪兒去找善知識?可是古時候有一個辦法,打聽打聽哪一個人閉關了,閉關的這個人,這一定是真善知識。哪一個人住茅蓬,在山裡修行住茅蓬,這個人是善知識。為什麼?這種形式顯示出他求學已經圓滿,已經畢業,不需要再去求學,所以才能閉關,才能住山。

  如果自己功夫不到家,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山,要出去參學。古德宗門裡面,大家常常聽到的「趙州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修行不錯,八十歲還到外面參訪,還到外面去求學。他為什麼不閉關?他為什麼不住山?沒有開悟。古時候修學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目的,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你就應當作學生,你要到處去求學。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得一切智智。得一切智智不是滿分,少分。古德用月亮來比喻一切智智。諸位想想,十五我們看到月亮是滿月,真的是滿月。可是初二、初三看到那個月牙,那也是真月不是假的。一切智智是真月,不是假的,所以你能夠得一分、兩分,你就有資格閉關進修。如果你一分都沒有得到,你就知道要去求學,勤奮苦學。

  天台大師為我們講「六即佛」,就是把佛分成六個階段。我們現在是凡夫,凡夫也是佛,什麼佛?「理即佛」。在理論上講你是佛,事上講,你是凡夫。理是從心性上說,你有真心,你有本性。但是雖有真心本性你不起作用,你今天起作用的是妄心,是煩惱、是習氣起作用,絕非性德,所以你是凡夫。理上講你是佛,事上講你是凡夫。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我們也覺悟了,我們遇到佛法了,我們發心很認真努力來學佛。雖學佛,煩惱習氣一分都沒有斷。所以學來學去,學了多少年,學了幾十年,還是個凡夫,功夫不得力。人家讚歎我們幾句就非常高興,罵我們幾句,兩三天睡不著覺,生氣。這種學佛的人叫什麼佛?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

  所以我們今天學佛是個什麼佛?名字位。我們要知道,名字位是功夫完全不得力。為什麼?沒有真幹,所幹的全是假的。為什麼會落到這種狀況?我常常勉勵同修,我們把根本忘掉了,不知道從根本救起。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很想成就而不能成就?根本原因就是自私自利。你這個念頭沒有放下,無論怎麼用功,無論修哪個法門,禪也好,淨也好,教也好,密也好,全不能成就,都壞在自私自利。菩薩從這個地方轉起,做一個大轉變,起心動念決定不為自己。為誰?為眾生,《華嚴經》上給我們講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把這個念頭轉過來,我們的根本就好了。根好本好能生善法,自私自利那個根本是生貪瞋痴。生貪瞋痴將來結的果是地獄、餓鬼、畜生,你得這個果報。如果你從根本轉變過來了,決定沒有絲毫自私自利,一切為眾生,平等的為一切眾生,你將來這個果報是法身、般若、解脫,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一定明白這個道理,曉得自己真正的障礙毛病在哪裡,一定要做一個大轉變。轉不過來,要多多學習。為什麼轉不過來?對這個道理沒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瞭。果然清楚,果然明白,他才知道這個做法是佛菩薩的做法,對自己有大利益,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利益。世間這些利益微不足道,怎麼可以貪戀這些?所以要從根本上去轉,我們要求好老師來指導。

  可是好老師難,到哪裡去找?可遇不可求。你真想找,真心想找,「我真心想學,真心想作菩薩,真心想作佛」,你肯定會遇到。為什麼?經典裡面我們常常讀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一個人都不會捨棄,你怎麼會遇不到善知識?你遇不到善知識,只能夠說你求學那個心不真實,你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還有貪戀,你還不能完全放下,所以你遇不到善知識。真正肯放下,真正肯學,佛菩薩會應化在你的周邊,你肯定會遇到。所以我們必須具備做學生的條件。在家庭裡面,一定具備做兒女的規矩。在家能夠孝養父母,在學校就能奉事師長。接著菩薩告訴我們,這些話文殊菩薩說的:

  【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

  你親近一個好老師,你在學習過程當中,如果有疲倦、有懈怠,你不是個好學生。老師會不會教你?不會教你。為什麼不教你?不成器,教你白教了。如果在修學過程當中,永遠保持高潮,老師歡喜,父母也歡喜。好學生!對父母,你是好兒女,肯用功、肯學習,無有疲厭,這是頭一個條件。所以老師看看學生懈怠、懶惰、偷懶,老師會在旁邊搖搖頭,不教了,隨他去了。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現代是民主自由開放,學生跟老師一般大。老師不敢管學生,管嚴格了,學生反抗,老師怎麼能教學?所以現在師道沒有了。做老師的只是混一點鐘點費過日子,誰肯認真教學?認真教學,學生都討厭你。做學生的也不像學生了,到學校去混個文憑而已。所以學生的目的是混文憑,老師的目的是混薪水,大家都是混日子。教的人不認真教,學的人不認真學,師道沒有了。

  今天社會變成這樣的混亂,生活環境污染如此嚴重,不是沒有道理。我們要曉得病根究竟在什麼地方,都在教育。教育沒有了,人逐漸逐漸跟禽獸接近。在佛法裡面講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跟三惡道接近了,非常非常可怕。所以我們求學、做學生,頭一個決定不疲不厭,決定不懈怠。第二句是:

  【見善知識。勿生厭足。】

  這一句話教給我們,要發憤、要努力、要勇猛精進,絕不可以得少為足。我學得這一點,我就滿足了,這個不可以。在物質生活上要知足,知足常樂;在智慧的學習上面,永遠不可以知足,你的智慧才能夠達到圓滿。像剛才說的,一個人學習到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可以出師,可以離開老師。古時候不達到這個標準,決定不可以離開老師。從前中國人叫出師,現在叫畢業。沒有到明心見性不能畢業。見性,這個時候才可以畢業。畢業之後的參學不一樣,那個時候是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教學相長。他有能力教大眾,大眾也可以資助他,幫助他的智慧德行不斷向上提升,這是師資道合、教學相長。

  所以菩薩開悟之後一直到如來地,沒有一天不教人。無所不知是在教學裡面得到的,在教學裡面成就的。如果不肯教學,只有根本智,沒有後得智,這個智慧不圓滿。所以菩薩,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位在《普門品》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法?成就後得智,成就無所不知,所以他沒有厭足。下面一句說:

  【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

  對於老師所有的『教誨』,都要聽從,不能違背。有時候我們發現老師教的好像不合道理,我們也要隨順嗎?如果對老師所教導的有懷疑,應當要問,老師給你講解,你就會隨順。不可以在背後批評,陽奉陰違,這不是學生,這他學不出來。老師教導,我們要懂得怎麼學法。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也遇到有一些問題,很少。十年當中,我記憶當中大概只有兩三次,他教我的東西我懷疑。我向他請教:老師,您講的這個有沒有出處?您根據什麼講的?他把經典拿來給我看,我服了,他有根據,不是隨便講的,不是隨順自己的意思。隨順自己的意思,那是凡情,決定有錯誤,他是隨順經教。我們看的經教少,他看得多;我們有疑惑,他把原文拿來給我們看,我們明白了,決定要隨順。這是修行成敗關鍵之所在。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如果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我想怎樣怎樣,我喜歡怎樣怎樣,我不喜歡怎樣怎樣,你決定學不出來。你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天天念「阿彌陀佛」都是輪迴業。不要以為念佛會往生,念佛往生有往生的條件,你念佛不具備往生的條件,所以你不能往生。有許多人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不成比例。什麼原因?雖念佛不具足往生的條件。他在這一生當中,只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就像我們現前一樣,我們今天聽到阿彌陀佛佛號很歡喜,看到往生的經典也非常歡喜,過去生中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善根深厚,一接觸到生歡喜心。過去生中接觸到,也修學過,為什麼沒有往生?不具往生的條件,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不具往生條件最重要的,不肯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所有條件裡頭最重要的一個,不肯隨順佛陀的教誨。我這個說法諸位聽了依舊不得要領。為什麼?說得太空洞,太廣泛,沒落實。如果我們就落實上來說,試問問:你孝不孝父母?你敬不敬師長?你要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孝親尊師的,你不孝親不尊師,你沒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去。第二個條件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善人。世尊為我們介紹的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極樂世界是上善俱樂部,你有沒有資格去?咱們不要這個上善說得太上,十善業道你能不能做到?真正做到,從心裡面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你把這十條做到了,你念佛才有資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是孝子,各個是好學生,各個是善人。你這個東西做不到,天天喊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到最後要落空的。不是阿彌陀佛不靈、不來接引你,阿彌陀佛一看你不夠條件。所以要想往生極樂世界,最低限度要把這兩個條件具備。

  淨業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算不錯了。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條,在這個條件上再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就能夠生方便有餘土。更進一步,你能夠「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生實報莊嚴土。都有條件的。所以我們要問問,最低的條件有沒有?我們今天用什麼樣的心行對父母?用什麼的心行對老師?用什麼樣的心行對社會大眾?隨順煩惱習氣,怎麼得了!一定要隨順聖教。

  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為我們後世弟子說出「四依法」,使我們有依靠。四依法裡面,第一條「依法不依人」,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學佛要依據什麼?依據經典。經典傳這麼多年了裡面有假的。真的、假的我們如何辨別?《大藏經》是標準。我學這部經,這部經在《大藏經》裡頭有沒有?如果《大藏經》裡面有,這是真的;《大藏經》裡面沒有,那是假的,那就不是真的。要以這個為標準。第二也非常重要,「依義不依語」。世尊當年在世出現在印度,佛滅度之後,他的弟子將佛四十九年的教誨,把它記錄下來,成為經典。當時使用的文字是印度古代的梵文。這個經典傳到中國之後,要通過翻譯翻成中文。中文翻譯的靠得住靠不住,我們有懷疑。所以佛第二條教訓很重要,「依義不依語」,只要意思對就行。言語上多說、少說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就可以。所以翻譯的這些經典,意思決定沒有翻錯。

  古人翻經,體例非常的嚴謹,唯恐翻錯了。不是個人幹這個事情,個人沒有這個能力。國家有譯場,專門有從事譯經工作的人員。像歷史上記載的,鳩摩羅什的譯場有四百多人,你就曉得規模之大;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它有組織,集合當時中外的學者精英,來從事於這個偉大的教學工作,所以我們對於經典的翻譯充滿了信心,沒有懷疑。可是對現在年輕人來講,依舊很難取信。我早年學佛的時候,我對這個問題就有疑惑,我向我的老師請教:佛法經典這麼好,我們把它翻成中文,為什麼不把那些原文、梵文的經典保留,也跟我們中文本一樣流傳下來?縱然流傳下來我們不能讀誦,做個紀念也好。我的老師聽了之後笑起來了,告訴我,方東美先生他說:古時候的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現在中國人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失去了民族的尊嚴,所以今天中國搞成這個樣子,中國古人不是這樣。古人對自己充滿了信心,認為梵文經典通過中文翻譯之後,我們翻的意思完全沒有錯誤,翻的文章比它的梵文還要美、還要華美,這個翻譯出來之後,梵文用不著了,可以不要了。這種氣概,現在中國人哪有?我聽了之後,我覺得老師的話說得有道理,中國人太過於自信了。所以依照中文的這個譯本來修行,決定不會錯誤。

  因此,後人修學決定要隨順經典。大家要記住,隨順經典是經典的原文。歷代祖師大德所做的註解,註解提供我們做參考,這個道理要懂。一定要隨順原文,不可以把註解代替原文,那就錯了。為什麼?原文是佛說出來的。佛是真實圓滿的智慧,菩薩、聲聞、歷代祖師大德沒有這個程度,或許還有錯誤在所不免。所以一切古大德的註解,只提供我們參考。我們仔細斟酌它跟原文相應不相應,跟原文相應、契理,他沒有說錯。但是再觀察,跟我們現代社會相應不相應。如果理上沒有錯,跟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意識形態、思惟方法,如果不相應,雖契理沒用處,我們得不到受用。所以一定要觀察現前是個什麼時代,這個經要怎樣對現代人解釋。你不會解釋,可以參考古大德。

  我們看到這個經書,譬如說漢朝人他怎麼解釋,他那種講法對當時的人,一定得大利益,這個註解才能傳給後世。到唐朝的時候,唐人又做了註解。他為什麼不用漢人註解?漢人註解註得沒錯,合理,不契機,不適合唐朝這個社會,必須要重新再解釋。經文沒有變,解釋不一樣。到宋朝、到明朝、到清朝,每一個朝代都有許多註解,都有不同的講法,這些都是有修有證的大德們,註解就不一樣了,註解是契當代之機。我們看看註解,就曉得哪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眾生為什麼要這樣講,必定他有毛病,講解是對治毛病的,糾正錯誤的。經不變,講法變了。

  所以佛的經典沒有一定的講法,這個道理要懂。這也是佛經的難處,它不是定法,活活潑潑,要你悟。開悟了,你就會講,所謂深說、淺說,長說、短說,橫說、豎說,都能說得出一番大道理,都能教我們現前得真實利益,你要不開悟就不行。不開悟,講法怎麼講?依照古人註解去講,這個講法決定失敗。我們在外國,看到許多法師大德在外國講經說法,聽眾寥寥無幾。都是幾個中國的這些老人坐在那裡充場面,年輕人、外國人一個都沒有,就嘆一聲:外國人沒有善根!把責任全推到他去,而不說:我自己講不好,他們不來聽。把責任推到對面去了,這都是錯誤。外國人為什麼不來聽?道理很明顯,你講的這些道理,你用的是古人的註解,你要外國人跟這個學習,外國人就做中國人,還要去做中國古人,他怎麼會甘心情願?他怎麼會進你這個講堂?不曉得錯是錯在這裡。他們沒有錯,我們搞錯了。

  佛經沒有一定的講法,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觀世音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沒有一定的形相,所以他千變萬化。我在美國告訴美國人,佛法沒有到美國來,他們非常驚訝:佛教傳到美國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佛教道場在美國也有幾百個,怎麼說佛教沒有傳到美國來?我問他,我說:你有沒有看過佛像?看過。哪一尊佛像像美國人?他呆了。所以沒有傳到美國,傳到美國的時候,美國的佛像是美國人的樣子,那才真傳進去了。中國的佛像像中國人,日本的佛像一看是日本人,西藏的佛像是西藏人,泰國的佛像是泰國人。哪裡看到佛像是美國人的樣子?沒有傳過去。這些都是我們現代這一些弘法的大德們疏忽了,不懂得契機。只顧到理沒有講錯,不契機,人家不能接受。

  我有一天在新加坡跟基督教的牧師們聊天。現在新加坡九大宗教是一家人,我們非常和睦相處。偶然跟他們聊天談起來,基督教傳到中國也不少年了,為什麼信仰的人這麼少?他們自己也很感嘆。有一位美國的牧師告訴我,他說基督教傳到中國一百多年了,總共有多少信徒?才一百多萬人。中國有十幾億人,才只一百多萬的基督教徒,他們很難過。我告訴他:這個裡頭有一個基本的原因,你們沒有掌握住。佛教為什麼傳到中國,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對中國社會影響這麼大?佛教沒有一定的形相,佛教能夠隨順眾生。所以佛的造像到中國來就變成中國面孔。你們的耶穌基督不是中國面孔,你們那個教堂的建築不是中國的宮殿。人家一看是外國來的文化,當然這個界限就劃清楚了,所以中國人不願意進教堂。如果你們基督教傳到中國來,你們的基督耶穌是中國的面孔,你們的教堂是中國宮殿式的建築,那中國人都進去了。你自己把信徒障礙住,你還能怪別人嗎?就如同我們近代到外國去建道場,也建宮殿式的,錯了。塑佛像塑中國人的面孔,也錯了。

  我自己沒有福報,一生沒有建過道場。我建議那些有福報的法師,在美國塑佛像一定塑美國人的面孔,建道場要建白宮的樣子。美國人一看到很親切,這是我們自己文化,自然就走進來了。這要懂得契機,『當念隨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法的教學確實有教無類,我們在《華嚴》上看到,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平等教化,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再看底下這一句:

  【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當恭敬。勿見過失。】

  這一條也非常重要。我們親近一個老師,對老師要有信心。我們學佛,如果對釋迦牟尼佛沒有信心,那你還學什麼?對釋迦牟尼佛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才能夠隨順他的教誨,決定不懷疑。我們跟一個老師學習,亦復如是。所以你一定要事先觀察,我這個老師他的修學,他的德行,他的學問,他的存心,他的行事,與佛法與經論相不相應?果然相應這是真善知識。要到圓滿的相應,不可能;圓滿的相應他就成佛了。他只要有幾分相應而不違背,那就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就要跟定,一生要遵守,決定不能違背。

  他用這些方法,『善巧方便』,我們不能理解。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我學佛有四、五年了。我學得很專,教導我的是一個老師,所以我能有一點成就。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我跟他學哲學,他把佛學介紹給我。接觸佛法之後大概一個月,我認識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三年當中,接受他一個人的指導。他老人家往生了,又過了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我對佛法的好處認識愈來愈清楚,覺得這是值得學習,值得終身奉獻來做好這樁工作。我親近他,到台中拜師。他給我開了三個條件,他說:我的三個條件你要能接受,我接受你拜我為師,我教你。三個條件不能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你另找高明。頭一個條件,從今天起,拜師這一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任何法師、任何大德居士講經說法,一律不准聽。這是頭一個條件,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書,無論你看的是佛經或者看一般書籍,不經過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個條件,你從前所學的,(我跟方東美先生學的哲學,跟章嘉大師三年的佛法),我不承認,一律作廢,今天從頭學起。這是善知識的善巧方便。我們乍聽之下,這個李老師未免是剛愎自用,太傲慢了,目中無人。可是我是有懷疑,但是最後想想我還是接受,我的確聽話。但是這個疑團沒有打破。他的條件太苛刻了,不過最後還好,他說:這個條件給你五年,五年之後,你喜歡看什麼都行,喜歡聽任何人講經都可以。給我時間是限制五年。

  可是我接受他這個條件之後,大概三、四個月我就感到很好的效果,我很感激,為什麼?煩惱輕,智慧就增長了。無論看什麼、聽什麼,比從前聰明。老師用的方法,什麼不叫你聽,耳朵塞住了;什麼不可以看,眼睛給你封閉了。原來是幫助我們得定,幫助我們修清淨心,清淨心能生智慧。《金剛經》上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他用的方法確實好。這樣我跟他五年,五年之後我跟老師報告,我說:老師,這個方法我學了是有受用,得利益很多,我再遵守五年。我遵守他這個教誡十年,佛法的根基是這樣奠定的。現在教學,學生是陽奉陰違,偷偷的還去看別的東西,還到外頭偷偷的聽別人講經,這不行!這怎麼能成就?偷偷摸摸的不聽話,就是破戒,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他還有什麼成就?我能夠成就就是能聽話。

  一九八七年我在此地講經,在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經講完之後,有三位新加坡的佛教徒來找我,要請我到新加坡去弘法。這三個人,一個藍萬珠,一個藍德梅,另外一個我記不得了。新加坡的緣是他們三個人給我結的。我到新加坡之後,遇到一位老法師,演培法師。我在初學的時候就認識他,他那個時候是台北善導寺的住持,我常常到寺廟裡去借經書看,偶爾也聽聽他講經。所以到新加坡,他知道我來了非常歡喜,請我吃飯,請我到他講堂裡面去講開示。我看到那一天聽眾有五、六百人,年輕人很多,我就勸導大家好好的跟老法師學習,要順從老法師的教導,我就把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經過介紹給大家,李老師給我這三個苛刻條件。

  我講完之後,演培法師邀請我到客廳裡面去喝茶。他就跟我談到,他在小時候做小沙彌,在觀宗寺親近諦閑老和尚,老和尚給他也是這三個條件。我這一聽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三個條件不是李炳南老居士的專利,是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教學生的,叫師承。我才真正明白了,我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我聽話,守了十年規矩,我有一點成就。演公不如我,他不聽話,他在觀宗寺待了一年,聽說太虛法師在廈門辦佛學院,他就偷偷的溜了,就到廈門去親近太虛法師去了,所以他沒有能完全遵守諦老法師的教誨。諦老法師跟香港的緣也很深,香港過去倓虛老法師、定西老法師都是諦老的學生。所以他如果要是不離開諦閑老法師,演培法師的成就要超過很多倍。那是真正善知識,真正的師承。

  太虛大師辦學的方針,完全模仿西方一般學校方式,學校方式很難出人才,這個演培法師在我面前談過。還是在香港,哪一年我記不得了。我在這邊講經,他到這邊來遊玩。我們一起,我陪他遊覽香港的教區。在車上他就跟我談,他說:看看近代講經說法的法師,沒有一個是佛學院出身的,包括你跟我,都不是佛學院出身的。說明師承重要。所以真正善知識,他有善巧方便,我們乍看好像是非常不合理,其實裡頭有大道理存在。如果我們不相信,要有懷疑,不能依教奉行,這個機會當面錯過了。

  釋迦牟尼佛跟中國的孔子、老子沒有見過面,沒有書信往來。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德行,他們教學的原則、教學的方法,幾乎都相同。這是中國諺語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我們凡夫沒有智慧,凡夫見不到。這些聖賢人教導我們,目的希望我們也能夠作聖作賢。在佛法裡面講,聖就是作佛,賢就是作菩薩。我們接受這個教育,學習這個課程,目的就是要作聖作賢。換句話說,目的是要過佛陀的生活,過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離苦得樂,決定不造苦因。什麼是苦因?十惡是苦因。決定不造苦因,決定不會感得苦果。縱然物質生活缺乏、貧困,他樂,真快樂。

  孔子的學生顏回,大家曉得顏回物質生活非常缺乏,《論語》裡面記載的「簞食瓢飲」。喝茶,茶杯都沒有。不是喝茶,喝水,茶哪有得喝,茶太奢侈了。喝水杯子都沒有,用葫蘆瓢。吃飯沒有飯碗,用竹子編一個簍盛飯。物質生活貧乏到這種程度。孔老夫子看到,這樣的生活一般人去過,那是憂苦不堪。可是顏回過這個生活,不改其樂,一天到晚非常快樂。他樂的是什麼?他得的是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他樂。世間人無知,以為物質、五欲享受這是樂。這不是樂,這是苦。真正的樂是學問,是德行,是智慧,是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真樂。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佛陀的生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比顏回的生活還要來得清苦。可是佛陀法喜充滿,每天教導眾生。教學的對象,當時在印度,地位高的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十六大國的國王都聽佛講經說法。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學者,乃至於販夫走卒,佛是一律平等對待。教導的目的有三個目標。第一個勸導大家「斷惡修善」。你懂得,明白了,依教奉行,決定不墮三惡道。如果根性好一些,再幫助你「轉迷為悟」,幫助你開悟。開悟之後,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你去作菩薩、作羅漢去了。終極的目標是「轉凡成聖」,決定幫助你去作佛。這是世尊四十九年教學的內容,善巧方便,無量無邊。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太多太多了,沒有定法,因人施教。佛善於觀機,所以說法能應機,話還沒有說完,聽的人已經開悟了,已經證果了,我們在經論記載當中常常見到。

  所以對於善知識的善巧方便,像我對李炳南老居士給我這三個條件,我是很多年都解不開,但是我服從,我還有這麼一點長處,決定依教奉行。在奉行當中,我感受到得利益、得好處。我還以為是他的方法,遇到演培法師之後,才曉得這是古老的方法,代代相傳的方法。這種方法李老師也不是哪一個人都約束,不是。跟他學的人那麼多,最親近的學生三、四十個人,他只對我一個人用這個條件約束,對其他的人都沒有用條件約束。因人施教,他也是嘗試。為什麼對我用這個約束?我聽話,我服從,他給我講,有效。跟別人講,表面服從,背面不服從,沒有用處,不產生效果。所以他對別人,沒有用這個方法。我們感恩戴德,這是真正得到老師器重你,老師愛護你,老師一心想成就你。我們也很幸運,沒有違背,依教奉行。親近善知識,是我們在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關鍵之所在。

  可是善知識到哪裡找?找不到。古人講的話沒錯,「可遇不可求」。真正想學,現代社會裡頭找不到真善知識,去找古人。以古大德作老師,我們中國頭一個找古人的,孟子。孟子找誰?孟子找到孔老夫子。夫子已經過世,不在世間了,但是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間。孟夫子專門讀孔子的著作,專門學習孔子的教誨,他不學別人跟一個人學,一家之言。遇到有疑難的地方,他去找孔子的學生,向他們請教,他成功了。在中國讀書人尊奉孔老夫子至聖先師,尊孟子為亞聖。這是以前人作老師的頭一個榜樣,成功的榜樣。

  往後在中國歷代,用這個方法成就的不少人。像漢朝大儒司馬遷,司馬遷學左丘明。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時代的人,他留下一部書《春秋左傳》,司馬遷專學《左傳》。真的被他學會了,所以他寫了一部《史記》,模仿《左傳》的方法寫出來的,成為中國歷史頭一部,《二十五史》第一部他寫的。唐朝的大文學家韓愈,韓愈學司馬遷,都是以古人為師。司馬遷的著作《史記》,韓愈是專攻《史記》,成為一代文學家。都是以古人為老師,成就自己。也得遵守李炳老講的三個條件,決定是守一家之言,你的思想才不會混亂,你的意志不會動搖,你容易得清淨心。在佛法講,容易得定,定就開慧,是這麼成就的。

  在佛法裡面,淨土宗的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也是以古德為師,他是以蓮池大師為老師。那個時候蓮池大師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專讀蓮池大師的書,他學得很像,也成為淨宗一代祖師。這是我們現前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找古人。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不成就的。李炳南老居士非常謙虛,他給我講了多少遍: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這是客氣話。他不敢自己以為自己是老師,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我們是同學,介紹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可是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你每天讀誦《文鈔》,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

  我明白了,所以我這四十年,我在講台上講經,今年是四十一年了,在海內外到處我勸大家,要找一個好老師,跟定一個老師,你這一生才會有成就。我也不敢作師,我哪有資格作老師?我給你們介紹一個好老師。李炳老把印光法師介紹給我,我把阿彌陀佛介紹給大家。大家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那還能錯得了嗎?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無量壽經》,佛對於阿彌陀佛的讚歎,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我勸大家作彌陀弟子,我也是彌陀弟子,作彌陀弟子。阿彌陀佛不在這個世間,我們怎麼學法?《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這三部經是淨土三經,古大德講往生經。往生經就是這三種,這三種是阿彌陀佛的教誨。我們依據這三部經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修學,你就是真正的阿彌陀佛的學生,彌陀弟子。我在這一生當中講的經論很多,幾十種,但是所講的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教誨。不但是每一部經論都結歸到淨土,諸位如果細細的去聽,我是字字句句都結歸在淨土,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利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當恭敬,勿見過失』。最後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末法時期,佛在經上常講,我們這個時代法弱魔強。你要讀《楞嚴經》,《楞嚴經》後面三卷半的文字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在哪裡?就在我們四周邊。妖魔鬼怪是什麼樣子?專門破壞佛法,破壞你的信心,天天造謠生事。這個經有問題,那個論不可以相信,天天給你搞這個,把你的心搞亂了,無所適從,你這一生修學就失敗了。諸佛菩薩決定幫助你建立信心,不會破壞你的道心,不會讓你懷疑。佛跟魔差別在此地。

  說到這個地方,我再跟諸位說說台中蓮社李炳南另外一個善巧方便。他在台中專修專弘淨土法門三十八年,一直到他往生。凡是從台中經過的出家在家這些大德,李老居士都做榜樣給我們看,一定恭敬禮請到蓮社供齋,請法師吃飯,送紅包、送禮物,接待非常周到。但是,決定不會請法師講開示,不會請法師講經,這是善巧方便。為什麼?我們那個時候就覺得奇怪,「這法師海內外有名的,為什麼不請他來講講開示,跟我們結結緣」。李老師說:他不是修淨土的,他要來給你講他的那一套,我要費許多許多時間把你們頭腦洗清楚。太難了!不能請他講經說法,只可以供養、恭敬。這是善巧方便,保護我們這些初學的學生。

  現在許多這些大德們,對於古老的禮節不懂得,為什麼?他不是講經出身的。講經出身的,學過這個禮貌。不是這個出身的,在台灣他告訴我,真正科班出身的、講經出身的只有一個法師,道源老法師,他學過,其他沒有學過。沒有學過,他隨他自己的意思來說,我們聽了之後就會產生疑惑,到底哪個好?信心就動搖了。真正學過的人不一樣,我們所學的法門不同,我到你這個道場,一定讚歎你的法門,讚歎你們的老師,讚歎你們的同學。這是學過的人,懂得道理的人。

  我跟李炳老學過,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此地來講經,那個時候法師來聽經的不少。聖一法師聽了很受感動,勸導他的信徒都到我這兒聽經,他是學禪的。又請我到寶蓮寺,那個時候他在寶蓮,邀請我到寶蓮禪堂裡面跟大家說法。我答應了,去了。當時他們還有四十多個同學參加,每天坐香,很難得,這道場殊勝。請我去講開示,我絕對不會講淨土好;我要講淨土好,人家在那裡教了二十多年,豈不是破壞人家道場?我到那邊讚歎禪。我在過去講過《六祖壇經》,講過《永嘉禪宗集》,講過《證道歌》,所以我也有一些口頭禪。我去供養他,讚歎禪的法門,讚歎聖一法師,讚歎他們的同修道侶,增長他們的信心,這是懂規矩。所以我離開之後,還有陪我幾個居士:法師,禪那麼好,你為什麼不學?來問我。我回答:禪好!太高了,我沒有能力,我只好念佛。我說的是真話。所以要懂得到人家地方要極力讚歎人,不可以批評人,世法佛法都一樣,我們才得到別人尊敬,才得到別人歡喜,人家才肯邀請我們。如果我們到那裡去:禪難了,不容易成就,淨好。人家搞了幾十年,你不是把人家道場破壞了?那叫罪過。古德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我初到新加坡,演培法師請我去講演,給他的同學們結緣。演培法師是修彌勒淨土的不是彌陀淨土。我到他那個道場,極力讚歎彌勒法門、彌勒淨土,彌陀淨土一字不提。我懂規矩,所以他們歡迎我。絕不破壞他的道場,要促成他的道場信心更清淨、更堅固,四眾更和合、更團結,我們對他道場的貢獻。古德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我們學過這個,懂得讚歎別人,彼此互相讚歎,佛法才能興旺。彼此毀謗,我這個好,他那個不好,他那個也不好,讓別人聽到「到底哪個好?你們統統都不好」。把人家學佛這一點信心破壞盡了,這是大錯特錯!

  不但我們今天對於佛法各宗各派我們要尊敬,要互相讚歎,對於其他宗教亦復如是。我對於印度教、對於伊斯蘭教、對於錫克教,我進入他們的教堂,他們拜,我也跟著拜。他們的教徒看到我,對我很尊敬。為什麼?我敬他們的神,他敬我們的佛,互相尊敬。我不尊敬他們的神,他們就不尊敬我們的佛,不是一樣的一個道理嗎?互相尊敬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有人問我:你為什麼拜他的神?我說:我拜佛。那是他們的神。佛經上說,應以上帝身得度者,即現上帝身而為說法。天主教的上帝是佛菩薩變化的化身。他拜的是神,我拜的是佛,我講得通。印度教、婆羅門教他們拜的是大梵天王,應以大梵天王身而得度者,即現大梵天王身而為說法。我的眼睛當中,所有宗教的神明、天使都是佛菩薩的化身。所以我會真誠的恭敬,不是做假的。你做假的,人家一看就看出來了。真誠恭敬。所以新加坡九個宗教能夠團結成一家人,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個社會祥和,世界才有和平。其他地方有宗教種族戰爭,新加坡一團和睦,消災免難。我們要真懂得道理,知道怎樣做法,這叫修行。如果互相毀謗,絕大的過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