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一)  (第二集)  1998/5  香港九龍  檔名:12-019-0002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

  昨天我們將什麼是佛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我們既然明瞭佛法是佛陀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學,必須要認識清楚,它不是宗教,確確實實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學,它是最圓滿的教育,教導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就在自己生活當中,工作裡面,去修菩薩道,去作佛、作菩薩。

  佛跟菩薩的意思,昨天跟諸位都報告過,他們是人,不是神仙。佛教既然是教育,佛教育的內容是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沒有中斷過,所說的內容實在講是非常的豐富。在我們這個世界,自古至今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釋迦牟尼佛,天天說,說不厭,說不倦,他真做到了。

  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切經法,世尊滅度之後,大家知道阿難尊者這一些大弟子們,來從事於集結經藏的工作。集結的再完整,也沒有辦法把世尊每一天所講的都記錄下來,這是我們能夠理解,不可能做到的。只可以說把每一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每一個單元,做一個概略的覆講,而不是完全的覆講,完全的覆講做不到。要是完全覆講,世尊說四十九年,那阿難尊者覆講也要講四十九年,這個我們在史傳裡面沒有看到。世尊四十九年所說,阿難尊者決定不可能在兩、三年當中就講完,這是絕對做不到的。所以我們要明瞭、要清楚,不要迷信,阿難尊者與大阿羅漢所集結的經藏,是世尊每一會所講的重點,我們聽了會點頭。阿難報告這些綱要、重點,都經過同學們給他做了印證,證明阿難所說的沒錯,這樣才流傳於後世。

  當年集結經藏是用古印度的梵文寫出來的。佛滅度一千年之後,佛法流傳到中國,這些經典有一些是印度高僧帶過來的,有一些是我們中國高僧前往印度去求學帶回來的。所帶回來的分量,我們也能夠想像得到,決定不可能把印度所有的這些佛經全部帶過來,這也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如果要想將所有的經典帶回來,都要抄寫,那個時候沒有發明印刷術。這個抄寫,諸位想想,需要多少時間?多少人工?縱然你雇很多人,你要花多少的成本?我們要想想這樁事情,就知道非常非常的艱難。所以高僧大德帶到中國來的經典,是在印度那邊選了又選,選重要的、選好的、選適合中國人根性的,選這類東西帶過來。所以經過了一次的篩選,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大概真正傳到中國來的經典,不過是十分之二、三而已,十之七、八沒有辦法傳過來,分量太大了,交通運輸極不方便。

  十之二、三傳到中國來了,通過中國的翻譯,翻譯也不是把他們帶來的所有經卷統統翻譯,也做不到;翻譯的時候,再經過一次的篩選。所以傳到中國來的經卷,沒有翻成中文的,實在講也沒能保存下來,兩千年來也都失傳了,非常非常的可惜。這樣把它譯成華文的經卷,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藏經》,大家看到這個數量非常可觀。其實你要知道這一套《大藏經》,是經過多少次的篩選,是佛經裡頭的精華,並不是世尊當年四十九年所講的完整的經卷。我們今天能夠得到,應當值得慶幸,確確實實是如開經偈上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雖然不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可是在這一部分當中,我們就能體會到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中國古聖先賢常講「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是會讀書、會學習的人,從點點滴滴就能體會到世尊所說的全貌。

  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切法,如果我們用一句話說出來,成不成?成。哪一句話合適?太多了,隨便舉一句都能夠代表世尊四十九年的圓滿教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句很好!「諸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是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我們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這個說法大家就更好懂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什麼?講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的環境。這多親切!這多重要!

  如果我們依《無量壽經》三種真實來說也行,實在講也是這個意思。「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般若》講的「諸法實相」,說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是第一個真實。第二個真實,教我們「住真實慧」,我們的心安住在如來的智慧。又教給我們「惠以真實之利」,惠是布施給我們,佛布施給我們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好處。

  《無量壽經》上這三種真實,實在講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就是這個意思。十住是什麼?住佛之住。佛住在哪裡?佛住在真實智慧。行佛之行,佛的行是什麼?佛的行是「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十迴向是什麼?十迴向是你自己。十信、住佛之住、行佛之行達到圓滿之後,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這就是迴向。不再為自己了,起心動念為社會、為佛法、為眾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樣修學成就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佛教育裡面的宗旨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覺悟了,明白了,在佛經裡面稱這個人,稱作菩薩,稱作佛。菩薩、佛,昨天給諸位報告過,是佛教學裡面三個學位的名稱。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白、不覺悟,佛稱這一類的人叫凡夫。凡夫是人,佛也是人,菩薩也是人,佛菩薩是人做的。佛的教學,就是希望我們從凡夫位轉變成佛菩薩,佛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這種教學的說法跟中國古人的講法,沒有兩樣。我們中國古人的教學常講「讀書志在聖賢」,古人確實如此。古人讀書的目的何在?目的是作聖、作賢。作聖作賢就是作師作範,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很好的榜樣,很好的模範。又說「讀書在變化氣質」,我們佛門裡面講「轉凡成聖」。我們今天讀佛經、讀佛書,讀佛書的目的何在?目的要轉凡成聖,要將我們現前過的這種凡夫生活,把它轉變成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修學的目的就達到了。

  佛的經典概略的說有四種,任何一部經裡面都含四個意思,我們不能不懂。經典的文字是教經,教學,語言跟文字都是教學的工具,我們稱它作「教經」。文字裡面有很深的義理,很深很廣的道理,這個理我們稱之為「理經」,理要明白。明白道理之後,佛又教給我們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叫「行經」。你在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去做,要把它做到,這一部分我們就稱之為行經。最後一部分叫「果」,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所以那一部分叫做「果經」。經有「教、理、行、果」,一部經有一部經的教理行果,一品經有一品經的教理行果,乃至於一句經文,一句經文裡頭也有教理行果;乃至於一個字,我們說「佛」這個字,這個字裡頭就有教理行果,佛法真的是非常微細。

  我們要跟同修們介紹,自己要修學也有四種方式。經有四種,我們講解修學也有四種,這四種就是「信解行證」。我們對於教經要相信;對於理經要透徹了解,佛在經上常教給我們深解義趣,你要了解、要明白;行經要認真去做;果經我們要把它證實,要去證明。

  經的四個意思與我們修學的四種方式是交叉的,這一交叉裡面,就像佛經上比喻,如同大梵天的羅網一樣重重無盡。經裡面「教理行果」重重無盡,我們修學的人,或者你講解的義趣,也是重重無盡。這一個景觀,《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顯示的非常圓滿。所以這種經教,人一入進去之後,就不想走出來,法味之濃,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我們讀經,實在講是自己太粗心、太大意了。經裡頭,別說深的味道沒嘗到,淺顯的味道也沒嘗到。天天聽講經,天天學佛,也好像有那麼個樣子,真正佛法一口也沒嘗到。法味是什麼?不知道。你要是嘗到一點法味,你就證得少分,這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經典的義趣,真是如經所說「不可思議」,無有窮盡。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味,沒有法味來得濃,沒有法味那麼樣的厚,可惜我們沒嘗到。

  那要問你為什麼嘗不到?因為自己有障礙。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給諸位說,別說我說這個味道你嘗不到,諸佛如來給你說法,你也嘗不到。障礙是在我們自己這一邊,不在佛菩薩那一邊。只要我們把自己的障礙能夠放下、能夠捨棄,味道就嘗到了。

  這是藉這個機會給諸位透一點消息,曉得佛經的內容、佛經的體例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初初能夠了解,我們會對於經典生起尊重之心,不敢輕慢,不敢小看,然後再虛心認真的去學習,我們才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剛才說過,「教理行果」跟「信解行證」是交叉的,任何一個字裡面都含攝其他的七個字,它們的關係是永遠分不開的,猶如帝釋天的羅網重重無盡。

  佛法最講求的是「解行相應」,這很重要。「解」是對於事理真正的明白明瞭了,不疑惑,清楚了;清楚之後,怎樣把它落實在生活上,這是「行」,我們通常講修行。「修行」這兩個字怎麼講法?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兩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現在大家修行都掛在嘴皮上,什麼叫修行?實在講含糊籠統,沒搞清楚。以為每天念幾卷經,念幾聲佛號,每天拜幾拜佛,這叫修行。古人說得好,說那個念佛的人,一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萬聲佛號,對他什麼批評?「喊破喉嚨也枉然!」你每天拜佛,一天拜三千拜、五千拜,頭磕破了也枉然。為什麼?你還是胡思亂想,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修行,這個沒用處。

  所謂的修行,就是把我們對宇宙人生,種種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行法,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那我們說念佛算不算修行?念佛算修行。應當怎樣念才算是修行?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現在這個社會花花世界,《楞嚴經》裡面跟我們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們見到沒有?也許你說:「我沒有見到。」你是沒見到,我可見到了。我一九七七年在此地講《楞嚴經》,我在界限街「中華圖書館」講兩個月,然後就搬到香港南塘道「光明講堂」又講兩個月,我講了四個月。這四個月當中,在界限街這兩個月,那個時候有翻譯,翻譯成廣東話;到南塘道,大家就說:不要翻譯了,耽誤時間。所以我到香港講經最初兩個月有翻譯,兩個月以後大家聽得很習慣,不要翻譯了。我不會講廣東話,你們講廣東話我聽得懂;你們不會講普通話,我講普通話你們也聽得懂,這我們就可以溝通了。

  《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個邪師是指什麼?誘惑。你走上街頭,你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你所接觸的,都在那裡誘惑你,那就是邪師,叫你起貪心、起瞋恚心、起嫉妒心、起傲慢心。眼見的一切色在迷惑你、在鼓動你,耳聽的音聲,舌嘗味,六根所接觸的所有這些境界,統統是邪師。你看看,是不是恆河沙?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這種誘惑從來沒有中斷過,你在這個世間,你能夠說你不受誘惑嗎?我們應該怎麼辦?念佛是個辦法,心裡才一動念,「阿彌陀佛」,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這叫修行。

  念佛號不是念給佛聽的。現在很多人搞錯了,我一天念幾千聲佛號,幾萬聲佛號,念給佛聽的,佛一定很喜歡我。錯了!所以古人才講你「喊破喉嚨也枉然」,佛哪要聽你這個東西?你讀經也不是念給佛聽的,佛才不要聽。

  於是我們才曉得,我們讀經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持咒也好,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對治我們煩惱習氣的。什麼叫用功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古德所講「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念頭起來這是煩惱習氣,自自然然它會起來的;它要不起心動念,那你就不是凡夫了,你是佛菩薩再來的,凡夫決定會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不怕,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壓住了,不叫它繼續起作用,這叫修行。起心動念如是,言語造作也是這樣。我這個話想講,立刻要覺悟到該不該講?如果不該講,「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住。我這樁事情該不該做?不該做的,決定不能做。該不該做,該不該說,標準在哪裡?在佛經裡面,《無量壽經》就是最好的標準。

  我教同修們,如果你們發心修學淨土,第一個科目先把《無量壽經》念熟,不必要刻意去記,刻意的記誦很辛苦,佛法要學得很自在,學得很快樂,不必那麼辛苦的去背誦。你每天念個一遍、兩遍,念上三年自然就會背了,熟透了,不用刻意的去背,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我在美國休士頓遇到一位同修,這位同修有五十歲左右,他在休士頓開一個餐館。諸位曉得,開餐館的工作很辛苦、很忙碌。他念《無量壽經》,念了三個月他就會背,太希有了!背的一個字不錯。我問他:「你念了多少遍?」他說:「大概五百遍。」他並沒有刻意去背它,念了三個月自然就會背,這是一個最快的。我還遇到一個很笨的同修,他告訴我,他《無量壽經》念了六千多遍才會背,念了好幾年,這是一個很笨的。所以每個人天賦不一樣,都不必刻意去求,自自然然就會背。

  會背之後,有什麼用處?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用《無量壽經》的教訓在做標準。我這一動念,就想到佛在經上說這個念頭應不應該動?我想說這個話,就想到佛在經上說這一類的話可不可以說?我想做一樁事情,佛有沒有讓我做這個事情?所以你才有標準。如果你這個經不熟,那標準在哪裡?沒有標準了。經典是我們修行的標準,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把它做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一定遵守決定不去做,這就是好學生。

  大家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我們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說出標準,「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說了個大概;而《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對於這個問題就說得更詳細。所以,「淨宗三經」我們要知道它的本質。《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是世尊把西方極樂世界圓圓滿滿的介紹給我們,讓我們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無量壽經》是這個意思。《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它做了三方面的補充。第一個是理論上的補充,《觀經》裡面給我們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是理論上的補充。淨宗依什麼原理建立?依這兩句話建立的。可以說阿彌陀佛依這個原理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有理論根據,我們才能夠信得過。第二個是方法上的補充,佛在《無量壽經》只講三輩(上中下三輩),《觀經》裡面給我們講九品,這說得更詳細。又教給我們修學淨土的方法,即十六觀,十六種方法都是念佛,所以念佛有實相念佛、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在第十六觀,最後一觀。第三個補充,就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境界上的補充,比《無量壽經》講得更詳細,所以《觀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阿彌陀經》這一部經的性質,是世尊大慈大悲,一而三、三而四的勸勉我們,一定要修淨土,一定要求往生,要見阿彌陀佛。所以在《阿彌陀經》裡面四次的勸告,這是苦口婆心的勸我們要相信淨土,要發願求生。這是三經的內容。

  清朝晚年的時候,古大德魏默深居士(魏源),他將《普賢行願品》附在淨土三經的後面,稱為「淨土四經」,這個作法沒錯,做得很好。因為淨宗確確實實是《華嚴》的精華,尤其《無量壽經》一開端,就明白告訴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什麼世界?普賢菩薩的法界,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修普賢行。他將《普賢行願品》列入三經後面,做為淨土四經,當然是如理如法的,值得我們讚歎。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再將《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文不長,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般若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兩百四十四個字這一章,附到四經的後面,成為「經土五經」。這個「淨土五經」怎麼來的,我們念佛人不能不知道。印祖要沒有這個舉動,我們確確實實把《楞嚴經》上這一段重要的經文疏忽掉了,他老人家這麼一個舉動,我就特別留意,細心去觀察,然後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楞嚴經》,那個時候海仁老和尚在世,他住在大嶼山,我特地去參訪他。他當時在香港號稱為「首楞嚴王」,我初學講《楞嚴經》,遇到首楞嚴王,怎麼能不拜訪拜訪?我去參拜他,他非常歡喜,就給我討論《楞嚴經》裡頭最重要的部分。海老第二年就往生,我跟他就是這一面之緣。但是我見他的時候,他的身體很健康,九十多歲,我那個時候差不多是五十歲。

  一九七七年,他老人家給我討論《楞嚴經》哪一章最重要?《楞嚴經》第六卷的「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而實際上《楞嚴經》裡頭最重要的不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而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個話實在講是讀《楞嚴》的人疏忽了,疏忽的人太多太多,因為「耳根圓通章」成為一個特別法門太明顯了。佛講經說法在排列順序也隨順凡夫,真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凡夫總是把最好的放在後面,不好的擺在前面。你們看戲,平劇裡面壓軸戲是最好的,最精彩的擺在後面。大家來看戲的時候,一定要看完你才走,為什麼?好戲在後頭;你中途走了,好戲就沒看到,好戲在後頭。如果好戲擺在前面一看,後頭沒味道了,大家都跑掉了,後面還有誰看?好戲在後頭。世尊懂得我們凡夫的心理,所以也是把好戲擺在後頭。

  「二十五圓通章」要按照順序來排列,它的排列方法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二十五是這樣排列的。觀音菩薩是「耳根圓通章」,應當排在哪裡?排在第二位。眼根接著就是耳根,它排在第二位;把第二位拉出來,擺在最後做壓軸戲,這是好戲!大家這一看太明顯了,擺第二位的拉到最後去,非常非常明顯,所以大家都認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一。末後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也特別讚歎,「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為我們選擇「耳根圓通」,於是乎大家對於這樁事情就很明顯的明白了。

  但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也是個特別法門,也沒有按照順序來排列,他也是個特別法門,因為他太近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七大裡面的「見大」,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要是按正規排列,這二十五個位次他坐在第二十三位;他下面是「識大」,識大是彌勒菩薩代表的。可是我們仔細一看,他們兩個換了位子,彌勒菩薩在二十三,大勢至菩薩排在二十四。所以《楞嚴經》裡頭是講兩個特別法門,這兩個菩薩是壓軸戲,不是一個。一個從第二位拉到後頭太明顯了,一個是二十三排到二十四,只換一個位次,我們把它疏忽掉了,沒注意到。所以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特別法門。而兩個特別法門裡面,給諸位說,還是大勢至菩薩最重要。為什麼?念佛法門是普度十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法門令一切眾生平等得度;「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做不到。不但娑婆世界,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平等成佛,這不可思議,這多殊勝!

  以後我看到夏蓮居老居士他編的一個課誦本,《淨修捷要》,這裡面寫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看到的時候愣住了,從來沒聽說過。以後一想,沒錯,我同意他的說法。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的是大勢至菩薩。

  所以,淨宗我們講初祖就有好幾位初祖,不是一個。我們今天講淨宗初祖,大家都曉得是東晉時代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是我們中國淨宗初祖。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第一部講的經是《華嚴經》,《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念佛法門的初祖,他代表娑婆世界,所以娑婆世界念佛的初祖是普賢菩薩。盡虛空、遍法界念佛的初祖是大勢至菩薩,我們這才認識大勢至菩薩,才真正認識《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才知道這一章兩百四十四個字,真正不可思議。所以我講這段經文,我就說明這段經文是淨土宗的心經。不僅是淨土宗的心經,是一大藏教的心經。《般若心經》只是般若部的心經,不能代表一大藏教,一大藏教的心經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以我們對這個經典,一部經、一品經、一段、一章的認識,相當不容易。你不認識它,你怎麼樣能修學?你怎麼能為別人介紹?所以首先你要認識清楚,認識明瞭。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是精彩絕倫,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有很多同修問我:「法師,怎麼樣都攝六根?」大家很想學。我就告訴他:「淨念相繼。」他說:「怎樣才能做到淨念相繼?」我就告訴他:「都攝六根」。諸位要曉得,都攝六根就是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決定都攝六根。什麼叫淨?淨是清淨。你心裡頭還有妄想雜念,就不是淨念。淨念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不懷疑、不夾雜」,就叫淨念。不但念佛不能夾雜世間的妄想分別執著,連佛法都不能夾雜,夾雜著其他大乘法門也不是淨念,也錯了。真正做到一切法都不夾雜、都不懷疑,叫一心稱念。《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是一心,「向」是一個方向,這就叫淨念。相繼就是不中斷、不間斷。換句話說,用我們現在容易懂的說法,怎樣念佛才相應?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這就是都攝六根。這個辦法確確實實能夠把我們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將它伏住,你才曉得修行是怎麼個修法,從哪裡修學起。

  再落實到事相上,這個世間最麻煩的東西,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佛在大小乘經裡面都警告我們,無數次的警告,「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只要有一條,你就出不了地獄;五條都有,你還能跑得出去?

  我們學佛,今天大家在一堂,我們在這邊聚會,我們在這邊介紹世尊,不但是世尊一個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是《無量壽經》,真的是第一經,無比殊勝的法門。我們不是今天才聽到,哪有這麼幸運?哪有這麼好的運氣,你今天才聽到?今天能在座、能夠聽到,佛在經上講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修積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了,你才再遇到。為什麼過去生中,曾經無數次的遇到這個法門,你為什麼沒能往生?念佛,你為什麼沒能往生?就是「財色名食睡」大概還有一條沒放掉,這五樣你能夠放除四樣,還有一樣,不行,就把你拖住,你也出不了三界。

  出不了三界的人,這是佛在經上都是說的老實話,我想大家應當念過《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很好,說的是實話。他是說菩薩在地獄裡面度這些地獄眾生,費盡千辛萬苦把他度出去,脫離地獄得人身,得人身沒多久他又回去了;「你怎麼又來了?」外面剛剛打一個轉,透一口氣,他又來了。為什麼?人間的壽命很短,地獄的壽命太長。我們在經上看到,地獄的壽命,佛在經上講長短不一樣,講得很多。不是佛說的有問題,地獄的種類很多,壽命長短不一樣。最普通的一個講法,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所以地藏菩薩把他辛苦搞出去了,他到人間來縱然活一百歲,在地獄裡頭大概不到一個小時。「怎麼剛剛出去,你就來了?」你說多可怕!所以不能出離六道輪迴,佛說我們故鄉在哪裡?故鄉在地獄,到人、天道裡頭是觀光旅遊,是作客,幾天要回去的。所以愈想愈可怕,愈想真的是寒毛直豎。

  我們生生世世遇到這個法門,就是五欲六塵不肯斷、不能斷,所以縱然念佛,也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沒有法子出離。這一生當中,大家要想真正出離,真正有成就,你要記住,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要從心裡頭把它捨得乾乾淨淨,我們這一生的機會就抓到了。決定不能在這裡面起貪心,一起貪心就完了,那真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是要下地獄,還是沒法子。我們要保持最高度的警覺心,修行修什麼?對於五欲六塵貪戀,分別、執著不肯放下,這是錯誤的行為。自己如果有福,有福報、有財富,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能力,應當把你的財富、聰明、智慧、能力,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自己的生活,有衣服穿、有飯吃,可以了,我們節省一點,苦難的人就能得到一分好處。念念想著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我們自己要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這一生念佛自然就相應,功夫就得力,修行功夫就得力了。

  如果不肯放下,還循著過去這些惡的習氣,我們這一生就沒指望。緣是遇到了,善根福德不夠,真是像《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叫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我們聽了,讀了佛經,我相信,我能夠理解,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福德是能行能證,我真正能夠依教奉行,這是福德;真正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那這是大福德,圓滿的福德。三個條件在這一生當中具足,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是娑婆世界最後身;再來,那你是佛菩薩乘願再來的,你不是凡夫。乘願再來的人自在,無論示現什麼身分都得大自在,他已經證得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神通,他來是為度化眾生,他不是為自己。所以一定要真正看破,知道五欲六塵對我們的害處,沒有好處!

  諸位要曉得,青面獠牙的魔不可怕,我們一看到他躲得遠遠的,那個不可怕,他害不了我們。天天招手,歡歡喜喜的,這個魔才可怕,你把他當作好人,他時時刻刻在引起你的貪心,引起你的瞋恚,引起你的愚痴。這樣的魔,就是佛在經上講現在這個世界如恆河沙到處都充滿了。我們在這個人間修行真的是難,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這是實實在在的情況。所以懂得什麼叫修行,不要把修行這兩個字會錯了意思,自己天天在造業,以為自己在修行,還認為自己修得不錯,糟糕不糟糕!將來見了閻羅王還跟他兩個辯論。

  我們懂得修行這兩個字的意義,修行的綱領是什麼?這給我們講到原則了。佛在經上講得這麼多,總有個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原則要告訴我們,我們把握著這個原則,修行才能夠得力。確實有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三寶」。學佛的人一入佛門,發心要做一個真正佛的學生,拜佛為老師,佛就把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傳授給你,教導給你,這個傳授就叫「傳授三皈」,三皈是這個意思。一共三條,「皈」是回歸、回頭,你知道回頭了,回頭是岸;「依」是依靠,你有了依靠。三皈叫三寶,三寶大家都曉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會念,這三句話九個字是什麼意思,你不懂。如果你不懂,你會念,你還是沒有皈依,還是不皈依的好。為什麼?不懂,你要一皈依,不但沒有好處,有罪過。什麼罪過?你提倡迷信,這是罪過。你曲解佛的意思,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有罪過,罪過可大了!所以傳授一定要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日常生活要依什麼樣的原則,依什麼樣的標準。

  這三句話,我以前讀《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我在香港講過一遍,好像是一九八三年講的,也是在中華佛教圖書館。那一年,聖一老法師到中國九華山講《地藏經》,我們是同一個時候,我在此地講《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沒有用「佛、法、僧」這個字樣,他傳授三皈是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當時在經上看到這個說法,也引起我的震驚:他為什麼這個說法?使我聯想到,大概用「佛、法、僧」這三個字時間太久了,傳得太久了;這個法傳久了就變樣了,大家把這個意思就曲解。所以他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改了,叫「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個說法我們一點不迷惑。然後再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我們懂得他的意思。這種說法可能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六祖大師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可能有人皈依,已經錯解如來真實義,已經把意思錯解。如果沒有錯解,祖師不可能是這個說法,一定是有誤會,所以他老人家用這個說法,我們讀了之後就更清楚、更明白。

  什麼叫「皈依佛」?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是迷而不覺。你要做佛的學生,佛是覺而不迷,我們要學佛。所以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佛教給我們,這個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是「覺而不迷」。

  第二叫「皈依法」。他不叫皈依法,用「皈依正」。皈依正是什麼意思?我們平常的思想見解都是錯誤的,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的,邪知邪見!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所以皈依法是正而不邪,這是第二個原則。

  第三個原則,是教我們要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取這個意思。

  我們今天的心,被財色名食睡污染,被五欲六塵污染,我們的心理被污染,精神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見解被污染,身體被污染。糟了!嚴重的污染,你怎麼會不生病?所以佛在一開端就教給我們,你必須要遠離這些污染,從這些染污回過頭來,依清淨心,身心都要清淨。佛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如果與「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相應,你真的皈依了,你是佛的好學生。如果說我們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做這個儀式,我拜佛為老師,做佛的弟子,還是一樣的迷惑顛倒,還是一樣的邪知邪見,還是一樣的污染,那你哪裡是皈依?你沒有皈,也沒有依。諸位要懂得,佛法講求的是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不重要。你要真正懂得實質,你的修行才真的有功夫,才真能夠轉境界,才真正能夠超凡入聖。

  我聽說這兩天此地有一些同修發心求授三皈,這是好事情,聽了介紹懂得佛法的好處,就要發心來作佛的學生,好事情!大好事情!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你要做真正的學生,不要做冒充佛學生,冒充是有罪。要做真正的佛學生,特別是真正阿彌陀佛的學生,你受到一切諸佛的尊重,無論到哪個世界,這個佛一看到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特別禮遇三分。為什麼?因為諸佛都尊重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世尊一個人的介紹,就是代表一切諸佛的介紹。彌陀的弟子,那還得了!走到哪一個世界特別吃香,非常非常的希有,彌陀弟子無上的光榮。

  我們既然皈依三寶,發願做彌陀的學生,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一定要與這三個原則相應。這三個原則我們通常講三寶,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就具足,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平等才是正知正見,「覺」是佛寶,覺而不迷,經題上具足三寶。同時這個經題又具足三學,三學是包括世尊對一切眾生的教誨,這是三大類:戒學、定學、慧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個經題多圓滿。這一部經就是解釋經題,經題是這一部經的總題目,一篇文章的總題目,你才曉得這個經典的殊勝,經典的內容豐富不可思議。

  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註解。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曾經說(彭居士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大佛學家,他是生長在富貴的家庭,也是少年得志。但是他的善根深厚,他沒有作官,他去學佛。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要用現在的職位來講是國防部長,他父親是乾隆的國防部長。他在二十歲弱冠的時候就考取進士,是富貴人家出身。但是他對於作官沒興趣,學佛興趣可大了),他告訴我們,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小本《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他把《彌陀經》、《無量壽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看成同部,只是佛說的言語有廣略不同,內容沒有高下,是佛的細說、佛的略說,內容完全一樣。後來的這些大德們,同意他的看法,肯定他的說法,《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

  在《華嚴經》上圓圓滿滿的落實這三個修行的綱目,特別是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前面三位善知識,在《八十華嚴》裡面,德雲比丘是善財童子去參訪的第一位,第二位海雲比丘,第三位妙住比丘,前面三位是三個出家人。全部《華嚴經》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出家人只有六個,其餘統統是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

  這三個人擺在前面代表什麼?三寶,所以把三寶擺在前面。德雲在《四十華嚴》裡面,稱為吉祥雲比丘,吉祥就是德,梵文相同,翻譯的不一樣,代表佛寶。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來說,大家依舊聽不懂,所以這是講經的一個難處。我們照古人講法,這三個代表三寶,可是現在的聽眾不得義,一定要把這個話換一換。德雲比丘代表什麼?代表我們怎樣學佛,這個大家好懂。我要跟你講的是他代表三寶的佛寶,你聽不懂;教給你怎麼樣學佛,這一句話你就好懂了。海雲比丘是教你怎麼樣研究經教,你好懂;我們打開佛經應該怎樣去研究它,怎樣去理解它,海雲比丘教我們這一套。妙住比丘教我們怎樣修行,這是出家人,出家人應該怎麼樣修行。當然出家人修行裡面,很多原理原則在家人統統用得上。修行要以戒為先,妙住比丘教給善財童子的都是講戒律,要從嚴持戒律去做起。

  講到嚴持戒律,諸位又聽不懂了、又迷惑了。那應該怎麼辦?還得換成現代話,現代話持戒就是守法,說守法大家就好懂。佛教給我們許多的方法,我們要遵守,我們要守法。除了佛法之外,國家的法律要遵守,國家的憲法要遵守,每一個地方它有特別的法規要遵守。除明文的法律之外,還有沒有文字的,即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樣樣都能守法,我們在社會上跟大眾相處就歡喜。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所以佛講的意思是廣義,不是狹義。叫你持戒,你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錯了!那圈圈太小了,不起作用。佛講的意思非常非常廣大。特別像我們現在交通便捷,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到外國去旅遊觀光。你們第一次出國,我相信旅行團帶隊的人、導遊的人,一定要把當地民情風俗習慣告訴大家,入境要隨俗,要了解他們那個地方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法律規章。你一定要懂,你到那個地方才能夠守他們的法。入境要隨俗,你跟當地人就能夠和睦相處。所以妙住比丘教我們這些。

  在《華嚴經》裡面,皈依三寶都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所以這個經非常非常好。我到這邊來把這部經介紹給大家,我們時間很短,不能夠介紹經文,不能按照經文一句一句的來講,我講大意,每一次有機緣來的時候,給諸位介紹一段大意。你把大意明白,你再去讀經,看古人的註解,你就有味道,你就能看出味道。如果你不了解大意,古人註解註得是很好,可是我們依舊還是隔一層。就是講三寶,我們講「佛、法、僧」,真正能懂得意思的太少太少了!六祖能大師把它變一變,「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就容易懂得多。可是要怎樣才叫做覺?怎樣才叫做正?怎樣才叫做淨?那就是五十三參這三位善知識所說的、所表演的,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善財童子接下去第四位參訪的就是一個在家居士,彌伽長者。這位居士是幹什麼的?用現代的話說,從事於社會教育,非常熱心於社會教育的一個工作者。我們說這個話大家好懂,你要拿經文裡頭經句子來念,也沒人懂。你看他如何從事於社會教學的工作,能把諸佛如來最殊勝、最圓滿的教學,他來推廣,他來勸導社會大眾,熱心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者。我們從這些角度去看,你就把經都看活了,不是死的。然後我們讀了之後,立刻就管用,立刻就學到。現代人講現實,那佛法是最現實的,沒有任何一法比佛法來得更現實,學了馬上就有用處,學了立刻就得好處。所以修學的總綱領是三寶、三學,用三學的手段達到「覺、正、淨」的目的,這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一定要明瞭、要掌握到。

  三皈不能皈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錯了,剛才我講,麻煩就大了!我過去因為每一次在國外講演,時間都很短促,要求皈依的人數很多,細細的來講解沒有時間,所以我就專門做了一個錄音帶。我在新加坡借他們廣播公司的錄音室,錄了一個錄音帶;另外有一次是在澳洲黃金海岸,也是有幾十個同修求授皈依,我給他詳細講過一遍,那裡留的有錄像帶,有這兩套資料。兩次講演內容不一樣,在新加坡第一次講的,是正規跟諸位講解說明「覺、正、淨」;而在黃金海岸所講的,是這一次的補充,如何將「覺、正、淨」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應酬上。所以這兩份資料,諸位同修都必須要聽,要明瞭、要了解,然後你來做這個形式,那就很有意義,你是真的皈依,那不是假的,不是冒充的。

  皈依是皈依三寶,諸位一定要記住,不是皈依哪一個法師。如果你們有這麼一個觀念,「我皈依某一個法師,某一個法師是我的師父,其餘的那個不是我的師父」,那我就勸你最好不要皈依。為什麼?你這一皈一依,決定墮阿鼻地獄。你不皈依沒有這個罪,一皈依的時候,你墮阿鼻地獄。

  「我皈依三寶是好事,怎麼墮阿鼻地獄?」

  「因為你犯了大戒。」

  「哪個大戒?」

  「五逆裡面其中一條:破和合僧。這個師父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你在破壞和合僧團。破和合僧,釋迦牟尼佛在戒律講是墮阿鼻地獄。你為什麼要幹這個事情?這是很大的誤會。」

  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就好比世間人參加政黨一樣。你去入黨,你入了一個黨,當然這個黨一定會派一個資深的黨員,你宣示的時候,他來幫你監誓。結果你莫名其妙,你認為就歸到他的黨,這不是糟糕了嗎?你不是把人家組織破壞了嗎?你的罪過有多大!所以諸位一定要搞清楚,你是皈依三寶,是三寶弟子,不是某一個法師的弟子。當然法師是僧團的一員,所有出家人都是老師,平等。不可以說「這個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你要有這種分別執著,你就壞了,你就造罪業。所以真正皈依之後,這個心要清淨,你皈依「覺、正、淨」,你有分別你的心就不正,你邪知邪見,你有執著,你的心就不清淨;教你皈依「覺、正、淨」,皈依正沒有分別,皈依淨沒有執著。所有一切出家人一視同仁,平等看待,平等的恭敬,平等的禮遇,這就對了,就沒錯,決定不要把這個意思搞錯。

  我給大家授皈依,皈依證上每一個字我都要斟酌。為什麼?這個負法律責任,萬一搞錯的時候,將來到閻羅王那兒告狀,我會輸,我輸不起!我發給諸位的皈依證,我署名是「三皈證明阿闍梨」,我是給你做證明的。證明什麼?你不是皈依我的,我是給你做證明的,你皈依三寶;這裡頭字字句句都要斟酌。你們發心受皈依,我也一定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如果到外面說,「我是皈依淨空法師的,淨空法師是我的皈依師」,你有這個念頭,有這個說法,將來你墮地獄,我不會跟你去的,我已經講清楚、講明白了,這個賴不掉的。否則的話,我要受你的連累。我都講清楚、講明白,我是給你做證明,你們宣示,我給你做監誓,給你做證明,所以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皈依跟受戒,搞錯了的地方,搞誤會了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有人說,我們佛法在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衰到這種地步,根本的原因在哪裡?根本原因是傳授三皈、受戒錯了。皈依,都是皈依一個法師,認定這個法師是我師父,這是我師父的道場,我要熱心護持,別的法師道場,我們盡量的排斥它,盡量想辦法遠離它。這成什麼話!這不是在佛門裡面搞分化運動嗎?還以為自己做得很對,「我擁護我的師父,我來護持佛法」,護持這個,要消滅那個。成什麼話!不可以。我們學佛,所有佛法都是平等法,我們學的是淨土宗,我們看到禪宗、看到密宗要尊重,決不能毀謗。為什麼?密是佛傳的,禪也是佛傳的,我如果要毀謗它,我就謗佛謗法謗僧。謗佛謗法謗僧,果報在阿鼻地獄,阿彌陀佛都無可奈何,也幫不上忙。不能說你靠了阿彌陀佛,你就可以不墮地獄,那阿彌陀佛不就貪贓枉法,還得了嗎?沒這回事情。阿彌陀佛決定是公正的、嚴明的。所以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決定不能毀謗任何一個宗派。

  不但佛們宗派法門,我們要平等恭敬,平等的供養,一定要讚歎,所謂是「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聖一法師修禪的,我對他讚歎,我對他非常尊重。我到香港來,有時間我一定去看他,沒有彼此。他對我也尊重,他也讚歎。我讚歎他,我沒有去學禪;他讚歎我,他也沒有跟我念佛,我們還是個人修個人的法門。不僅是如此,我們對於世間任何宗教,只要是正教,我們都不毀謗,我們也讚歎。為什麼?它度一類的眾生,那一類眾生是它的根性,唯有依靠它才能得度。所以我接觸其他宗教的這些大德們,我見到天主教的神父,我稱神父菩薩;見到基督教的牧師,我稱牧師菩薩;伊斯蘭教的阿訇,我稱阿訇菩薩。他們聽到都奇怪:「你怎麼稱我菩薩?」

  「菩薩是覺悟的人,是明白人,你是不是覺悟的?」

  他說:「我是覺悟。」

  「那覺悟就叫菩薩,我們佛教叫菩薩,都是菩薩!」

  我們這多和睦,才能達到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如果宗教不能彼此互相諒解,發生宗教戰爭,眾生受苦受難,都是要造罪業的,都是要墮三途的。所以佛法的覺,是大覺不是小覺悟,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我們都要平等的看待,一切恭敬,這樣就對了。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