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一)  (第三集)  1998/5  香港九龍  檔名:12-019-0003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

  前兩天我們將什麼是佛教,做了簡單的介紹。今天要跟諸位報告的是,修學要從什麼地方下手?佛在《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教給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的方法,但是佛在沒有說方法之前,先傳授她三種淨業,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淨業三福」。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學非常重視修福。我們在皈依誓詞裡面,第一句就念到「皈依佛,二足尊」,「尊」是尊貴,「足」是圓滿、滿足的意思,「二」就是福報與智慧。可見得佛法決不是不重視修福的,它把修福擺在第一位。所以佛的福報是圓滿的,智慧也是圓滿的,這是教導我們要福慧雙修。佛又告訴我們,這三種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話說的分量非常之重。「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怎麼樣修行成佛的?都是以這個為基礎。你想這個多麼重要!如果不在這個基礎上奠定真實的功夫,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到最後都是失敗的。

  這個事情,我們如果稍稍留意一點,自古至今無論是出家修行、在家修行,到臨命終時手忙腳亂,自己毫不能做主張,依舊是隨業流轉,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但是我們找不到原因在哪裡。看到這個人是好人,平常也挺用功的,修行也修得不錯,為什麼臨命終時會有這些現象?當我們讀誦大乘,讀到這一段經文,再回頭想一想,原來他把這個基礎疏忽了。就像蓋房子一樣,他也很認真的去建築,但是沒有蓋成功房子就倒塌了,永遠不能夠建立。原因是什麼?他沒有做基礎,沒有打地基,所以這個房子永遠蓋不成功。由此可知,「淨業三福」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修行的根本,一切諸佛成佛都是從這個基礎上修學的,我們修學的基礎就是三福。三福的第一福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是人天福。換句話說,人天的福報你都沒有,你怎麼能成佛?

  諸位必須要記住,無量法門當中,淨土法門是最容易修,帶業往生,極重的罪業都可以帶。可是諸位要曉得,帶業往生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就根本不能往生,也談不上什麼帶業不帶業了,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不可以忽略的。縱然是一生當中,沒有能夠盡到孝道,就像《觀經》裡面所說,阿闍世王為了奪取王位,殺父親、害母親、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十惡造盡了,臨終地獄相現前。但是他在臨終時真正懺悔,知道自己錯誤了,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罪業能夠懺悔,回過頭來,他就能盡孝,他就能夠奉事師長,我們世俗諺語裡面所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正肯回頭,足以證明佛門大慈大悲,你有過失不怕,你回頭就行;不肯回頭,那帶業也不能往生,回頭太要緊了。如果我們做人都做不好,就談不上修行。

  做人從哪裡做起?從孝親尊師,從這個地方做起。為什麼佛要如此的對我們要求?正因為佛法的修學,最後的目標是要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兩句不是禪宗的專利,是所有一切大乘法門共同的目標,到最後都是明心見性。我們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還是明心見性,只是我們跟禪宗用功的方法不相同,目標完全相同。古來祖師們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還是一樁事情。既然總目標在此地,要見自性必須要用性德,修學與自性才能相應。性德是什麼?性德就是孝敬,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孝是從理上講,敬是從事上講,佛法這是有理有事。孝是一個觀念,也就是我們對整個宇宙人生的看法。

  文字是個符號,中國文字比世界上任何國家民族文字都來得優美,是高度的藝術。不僅僅是高度藝術(講高度藝術大家會同意),中國的書法,這是世界上都認為是高度的藝術品,書法家的作品都值得人家去珍藏。這是藝術,大家都懂得。裡面還有高度的智慧,知道中國文字裡面含有高度智慧的人就比較少一點了。這是我們祖先了不起的發明,讓你看到這個符號就覺悟,就不迷惑了,這是高度智慧的結晶。

  我們看這個「孝」字,你要是細細去觀察,你在這裡面就開智慧了。「孝」這個符號代表什麼?你看它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這一個字,在中國創造文字的體例裡面,就有六個原則,這是屬於「會意」,讓你看到這個符號,體會其中的意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個整體,「孝」表這個意思。我們到外國,外國人常講上一代跟下一代有代溝。代溝是什麼?就是不孝。代溝在中國人講「不孝」,把「老」、「子」分了家,拆開來了,不是一個字,是兩個字,那就是大不孝。所以這兩個字合起來,告訴你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個整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生命的整體。你看看,是不是高度智慧的符號!

  中國人逢年過節祭祀祖先,外國人看到之後,就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中國人會有這種舉動?祖先,你根本就沒有見過面,說幾百年、幾千年的,你還紀念他幹什麼?這就是不懂得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一個整體,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整體,這是我們從時間上來說。橫的方面來講,也是一樣的。所以大乘佛法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體,虛空法界是個整體,中國用這種符號來表達。如果你真正體會到,肯定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你才是真正開悟。所以禪宗裡面,古大德悟了之後,曾經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就是說的這個意思。他明白了,他承認了,他肯定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

  這個話乍聽起來很難懂,虛空法界跟我怎麼會是一體,哪有這種道理?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佛跟我們初學講,我們初學搖頭,很難接受。雖然對於佛很佩服,佛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佛不打妄語,但是這個話說了,我們不敢承認。所以佛常用比喻說法,這裡面比喻用得最多是「夢幻泡影」。作夢,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以作夢的經驗來觀察。當我們作夢夢醒的時候,對於剛才夢中的境界,還很清楚、很明白,你不妨仔細想一想,那個夢中的境界是不是自己變的?作夢的時候,夢裡面一定有自己。哪一個人曾經做一次夢,夢裡頭沒有自己?一定有自己。你也夢了很多人,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也有萬物。醒來之後想一想,那個夢從哪裡來的?現代科學說這是意識變現出來的,在我們佛法裡面講是阿賴耶種子起現行,跟現代講的意識變現很接近。由此可知,作夢的時候,整個夢境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真的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外無夢,夢外無心」,你整個的心變成了夢中境界。試問問能變的是自性,所變的是夢中境界,夢中境界哪一物不是自己?這麼想沒錯。夢中自己是自己變現的,夢中所有一些人還是自己變現的,天地萬物都是自己變現的,除自己能變的之外,沒有一物離開了我們自性。所以諸位要常常從夢境裡面去觀察、去反省、去思考,你就能體會到,佛在大經裡面所講的境界,就可以相信了。

  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佛明白了、清楚了,所以對於一切眾生關懷、愛護、協助,沒有任何條件。為什麼沒有條件?是自己,不是別人。左手有個癢處,右手去替它搔搔癢,那左手還要感謝右手嗎?不需要。為什麼?一體。我們今天實在講大不孝,不曉得整個宇宙人生跟我們是一體。我們今天笑外國人有代溝,其實我們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代溝,不止四分五裂,不止!這是中國用這麼一個符號來代表。所以從這個符號上我們就明瞭,什麼時候你覺悟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你就懂得「孝」的意思。

  孝表現在事上就是敬,我們底下用一個養,養這裡頭最重要是敬,沒有敬意,養什麼?養父母之身,這是從最貼近的人做起,對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受盡千辛萬苦,把兒女撫養成人,這個德太大太大了,永遠報不盡。所以佛教誡初學的學生,學生對佛很尊敬,佛就告訴他:「你家裡頭有兩尊活佛在,你先要把你家裡兩尊活佛孝敬好,你再到我這裡來。」佛法是教學,前面兩天跟諸位說過,所以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順父母,怎麼會尊敬老師?不可能的事情,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如果孝道沒有了,肯定師道也沒有了,這個世間必然是大亂,一切的秩序從基礎上崩潰了,人民決定沒有福祉可言,所以教孝就太重要了。中國自古以來,每一個朝代,那個帝王縱然對他父母再不孝,但是他還要標榜以孝治天下,死了以後,諡號裡頭還要用一個孝字,然後我們才了解他多麼重視孝道。

  我們「養父母之身」,使父母的衣食住行我們都要照顧到。父母對我們自己在幼孩的時候,照顧得無微不至,到父母老年的時候,應當要有報答;老年他體力衰了,我們要盡人子之道。所以佛法的教學是從這裡做起的,你要孝養父母。

  除了養父母之身以外,還要懂得「養父母之志」,也就是父母對你的願望,你要能做到,你做不到那就對不起父母。但是現代人說起來是很奇怪,中國古時候父母縱然沒有念過書,也懂得尊重聖賢,總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能夠作聖作賢,「讀書志在聖賢」。但是現代做父母的人,已經跟中國傳統文化脫節;換句話說,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逐漸逐漸淡薄,甚至於完全無知。於是羨慕外國人,給兒女起名字,都起上外國名字,那這個意思作兒女就難了。為什麼?父母把你起個外國人的名字,那你將來一定要作外國人才對得起父母;你要不作外國人,那就不是父母的期望,這是說到我們今天的難處。從前父母給兒女命名,命名就是對他一生的期望,所以人長大之後把名改掉,那這是大不孝,在古時候是決定不許可的,名是父母對你的期望。所以我們要懂得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父母養的兒女如果多的話,兄弟姊妹要和睦。如果不和睦,你供養父母在物質上的享受,讓他一點都沒有欠缺,可是你兄弟不和睦,父母憂心看到難過,那是不孝。所以兄弟姊妹要和睦,妯娌要和睦,親族要和睦,父母才快樂。你在學校裡面念書,書念得不好,父母憂慮、憂心,那是不孝。你在學校裡面不尊敬老師,不友愛同學,天天鬧事,那也是不孝,然後才曉得孝的範圍有多麼廣大。你學業完成了,踏進社會,你在社會裡面工作,你有上司;到你工作一個階段,你的地位逐漸上升,你有屬下。如果你對上司不服從、不尊敬,對下屬沒有能夠照顧,沒有能夠教導,都是不孝,都讓你父母憂慮。我們學佛了,這學佛難,父母懂得佛法,兒女學佛了,他高興。他怎麼高興?希望兒女將來作佛。你做了菩薩,孝都沒有盡圓滿;做到佛,那你父母的願望滿了,這是「養父母之志」。所以孝養父母,要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

  所以誰把「孝」做得圓圓滿滿,一絲毫沒有欠缺?諸佛如來,他做圓滿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孝道裡頭還欠缺一分;一百分算是滿分,等覺菩薩只有九十九分,還沒有到圓滿。由此可知,整個佛法就是一個孝道的圓滿成就,佛法的教學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到最後完成圓滿的孝道。如果我們對父母不孝不敬,你完全違背了佛陀的教學。

  今天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有些人來告訴我,家裡面反對,反對他學佛。我說:不是你家裡人反對你學佛,是你自己學錯了佛才讓人反對。你真正會學佛,你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和睦親族,哪一個不歡迎你?你學了佛之後,自己以為了不起,看到你家裡的人,這個也破戒,那個也犯法,將來你們都墮阿鼻地獄,那家裡人怎麼不跟你吵架,怎麼不反對你?你自己沒做好,不能作師,不能作範,不能做一個好的表率。你沒有智慧,你沒有善巧方便,而且跟家裡人作對。這怎麼可以?

  勸導家人要慢慢來,他們有許許多多的錯誤觀念,大概在學佛來講最大的一個困難是飲食上的障礙。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跟所有眾生同一體的關係,不忍心食肉,所以我們採取素食。一般社會人以為素食沒有營養,他們也很愛護你,你吃素營養不夠,勸你多吃肉,他也是好心,不是惡心。你要懂得你在素食裡面,把身體養得好好的給他看,你吃肉吃了一身病,我不吃肉身體這麼健康,他才會相信。所以勸人素食,不要從因果上講,因果上講會產生抗拒,他們不會贊成。從哪裡講?從衛生上講,從養生之道上講,這就容易接受了,講出一番道理出來。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進過伊斯蘭的教堂,進過基督教的教堂,我在基督教裡面學過兩年,在伊斯蘭教堂裡面學過一年,我對他們都非常尊敬。一般人講求「衛生」,這是很有道理的。為什麼?保衛自己的生理,講求衛生,防止疾病。可是伊斯蘭的飲食,比我們一般講求衛生的人,他還要講「衛性」。他懂得衛性,性是性情,他知道人的性情與飲食有關係,凡是對自己生理有激烈刺激反應的這一類東西,他不吃。所以他的飲食是有選擇的,比我們一般人講求衛生的選擇更要精細了。譬如他不吃狗肉,為什麼?狗容易瘋狂,狂犬症。為什麼不吃豬肉?豬懶惰。他吃牛、羊肉,牛、羊肉勤快,他選擇。所以我在那裡學到了一些東西。到以後學佛,看到佛家「不食一切眾生肉」,佛家飲食又提高了一層,選擇素食,斷除肉食。為什麼?修慈悲心。世間人只講衛生一種,伊斯蘭講兩種:衛生、衛性,佛家講三種:衛生、衛性、衛心,保護慈悲心,這個飲食是最健全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六個月我就吃長素了。我吃長素不是人家勸我因果報應,不是的,我是明白這個道理,我覺得佛家講的飲食是最完美的。又何況素食對於培養清淨心、平等心有很大的幫助,身心清淨,養生之道最重要是心理。現代的醫學也懂得,心理衛生重過生理的衛生,心理要健全,這個身體不會壞。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金剛不壞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佛在經上講的,壽命無量。從哪裡來的?清淨心來的。所以諸位心地清淨,你就不會生病;心地慈悲,任何毒都化解了。慈悲是最好的解毒劑,不需要用解毒的藥物,慈悲心把任何的巨毒都化解了。所以只要做到清淨慈悲,你的身體自然就健康長壽。這個我們都合在孝養父母裡頭來說,我們身體健康長壽,父母看到喜歡,如果天天看到你生病,父母很難過。所以要善體父母之心,你才懂得怎樣去盡孝。所以素食好處就太多了。

  素食裡面也有一些刺激東西,對於生理產生不好的影響,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都給我們選擇刪除掉了,這是諸位常常明瞭的「五辛」。五辛,辛是蔬菜,不是肉類。我們也稱為「五葷菜」,葷也是草字頭,是蔬菜一類,不是肉食。這五種,《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生吃它刺激肝火容易發脾氣,熟吃這個東西產生賀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都是帶給你煩惱,所以不吃它,原因在此地。

  佛是很講理的人,不是不講理。這個東西為什麼不能吃?蔥、蒜、韭菜、蕎頭、洋蔥,這有什麼不能吃?佛把這個道理說出來,對我們初學的凡夫,我們沒有定力,還是避免為好。到你真正有定力、有功夫,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難道吃蔥、蒜還有障礙嗎?到那個境界才行,不到那個境界不行,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那怎麼可以!

  可是你又得要曉得,佛的戒律條條都有開緣的,不是死板板的。開緣是你做佐料用,你配菜做為香料用,不起作用,你吃的時候不會起作用。譬如吃大蒜,像山東人大蒜瓣像花生米一粒一粒吃的,吃那麼一大碗,那個起作用。那種吃法恐怕我們都沒辦法,我們受不了,太辣了。我們吃個一片、兩片,已經就很難下嚥。所以一定要懂得,要達到那個分量它才起作用,不達到這個分量不起作用。所以在家居士,你們家裡人如果沒有這些佐料配的時候,他就覺得「這個素菜沒有味道,還是吃肉好」,那我們是避免讓他吃肉,我們用這些東西做佐料,好,沒有妨礙的。寺院裡面就不太好意思了。寺院裡面要用這個做佐料的話,居士們來了,嫌疑「這個出家人吃五葷菜」,他並不了解這裡面的情形,避免嫌疑,最好就不要用,在家沒有太大的關係。

  譬如五戒(根本大戒)裡面有酒,酒不是性罪,是遮罪,怕你喝醉了之後,你破別的戒。酒本身哪有過失?如果你喝酒要不喝醉,那有什麼過失?沒有過失。但是為什麼佛制訂這麼嚴格?怕你控制不了你自己,一杯又想一杯,不想醉自然就喝醉了,就出毛病。所以這個戒律才這麼嚴,是因為你不能控制自己。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條條戒律都有開緣。所以佛是很講理的人,佛教給我們合情合理合法,樣樣都是幫助我們身心健康,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

  所以從孝養父母下手;你真正學佛了,真正發願修行,從哪裡修起?從今而後,要認真去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是師道,一個人學業、道業、事業的成功,都需要父母跟老師配合,才能把這個人教出來。教一個人,自己直接去教非常困難,必須父母跟老師配合得很好。做父母的人,兒女稍稍懂事,到七、八歲上學的年齡懂事了,父母說:「我是你的老子,你要孝順我。」兒子反問:「我為什麼要孝順你?」這句話說不出口。所以教孝是誰?老師。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把孝順父母的大道理說給學生聽,學生回家就知道孝順父母。老師不能要求學生:「你要尊師重道,你要尊重我。」也說不出口,所以父母教兒女奉事師長。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這麼樣密切配合,這個小孩他才會真正懂得明白了,恍然大悟,應該要這樣作法。

  從前家長對於老師,實在講非常尊敬。我記得我小時候七、八歲,大概我是上了兩個月的私塾,那個私塾是在鄉下一個祠堂,這裡面有一位教書的先生,我父親把我送到那裡去上學。先拜孔老夫子,它那個禮堂裡面,供的是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牌位,向這個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禮節,這是滿清的禮節,在民國初年。拜完孔老夫子之後,再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在前面,我們跟在後面,也給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這是家長把兒女付託給老師,請老師好好的管教。家長對老師行這麼大的禮,老師要不認真教學,怎麼能對得起家長?他不能不認真,不能不負責任。家長總是盡心盡力備一份禮物,供養老師。老師不在乎禮物的豐厚,是隨著每個人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好多送一點,環境不好少送一點,老師不計較這些,計較是你做家長的對老師有沒有誠意。

  現在沒有了,現在老師要是嚴格教學生,家長還到警察那裡去告狀。你說當老師的敢教學生嗎?不敢教。你將來有沒有成就,老師就不負責任了。所以古時候教學,我覺得那個制度好,學生對於老師一生都不會忘記,感恩戴德,感激老師的教誨。哪裡像現在離開學校,老師都忘得乾乾淨淨的,你說這個社會不亂怎麼可能?不可能的事情。這個問題就是現在師道沒有了,師道為什麼沒有?孝道沒有了。我們今天學佛,知道師道跟孝道使社會安定,人民幸福。國家興衰,世界的安定和平,孝道跟師道是真正的基礎。

  中國古代,漢武帝制訂的中國教學政策。教學的宗旨漢武帝制訂的,一直到滿清都沒有改變,每一個朝代改朝換代,但是教學宗旨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孝親尊師」。而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佛教育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跟儒家的教學不謀而合,這真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我們知道這個關係太大太大了。我們修行要想成菩薩、要想成佛,世間人把孝道捨棄了,師道捨棄了,他要搞六道輪迴,那無所謂。我們今天要想超越六道輪迴,要想作菩薩、作佛,那非從這個基礎下手不可。別人不做,我們一定要做,我們要做出成績表現給社會大眾看,讓社會大眾冷靜去思考,希望孝道跟師道逐漸在社會慢慢再能夠提起來,這個社會才有救。

  「奉事師長」,這裡面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聽從老師的教誨,老師教導我們的,一生都不能忘記。就像佛經裡面所說的「信受奉行」,要認真把它做到。所以佛法從這裡開始,這兩句是根本大法,整個佛法的根基就在這兩句上。

  下面再講逐漸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慈心不殺」,培養慈悲心。五戒裡面提一個「不殺生」,其他的就省略掉,不是沒有了。這一個慈心貫下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經文簡略,這都是屬於慈心,培養大慈悲心。

  「修十善業」,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以十善做標準,不能夠離開這個標準。起心動念是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的動作是身業,以這十個標準做為規範,不能離開這個規範太遠,這就是真正佛的學生,我們從這個地方奠定學佛的基礎。

  然後再從這個基礎上向上提升,就是第二種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前面第一條是人天福報;第二條是二乘人的福報,我們講小乘:聲聞、緣覺,那我們自己知道了,這是小乘佛法;第三條是大乘佛法。佛法是建立在人天福德的基礎上,沒有前面這四條(第一福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沒有佛法了。我們今天講,我要受三皈、要受戒,前面這四條沒有,像蓋房子一樣,我不要第一層,我只蓋第二層,你怎麼蓋法?哪有這種道理!

  今天佛教衰,佛教在社會上落得這種地步,你要問什麼原因?我們把基礎捨掉了。如果每一個人都懂得孝親尊師,不學佛的人,其他宗教的人,看到你都對你尊敬,都對你景仰,都對你讚歎,都肯定你的德行。你連前面都做不到,說個不好聽的話,對佛恭敬,天天磕頭,香花水果供養,對父母完全沒有一點尊敬的心,甚至於處處還給父母為難,佛菩薩要你這個學生嗎?不要。佛菩薩心裡很明白,「不孝父母,到這兒來巴結我,一定別有企圖,不懷好意。」照理說,你一定是自己親人應該先照顧。自己親人,最大的恩德的人,你都不顧的時候,你去巴結佛陀,你當然是有不良的企圖,這一定道理。大多數人拜佛,幹什麼?跟佛談條件:「你保佑我升官發財,我發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來供養你。」把佛當作貪官污吏來看待。這樣拜佛,說實在話,已經是侮辱了佛菩薩,你還想得福,哪有這種道理?你造罪過就無量無邊,你還以為得福?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法建立在前面這個基礎上。

  「受持三皈」,三皈的大意,昨天給諸位略略的提示過。真正發心做佛的弟子,依照佛的標準去做,「覺、正、淨」的標準,也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以這個為標準,那你就是正式學佛。

  「具足眾戒」,這個意思是廣義的,昨天給諸位說,一定要養成守法、守規矩,遵守道德風俗習慣,養成這樣的習性才好。

  「不犯威儀」,威儀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禮節、規矩,決定不犯規矩、不犯禮節,一定要守禮。禮,古今中外不同,我們是現代人,守現代之禮,這就對了。我們到外國去旅行,到人家那個國家,一定要遵守他們的禮俗,他們的法律,他們的規矩,跟大家相處才融洽。這個意思都是非常非常之廣,不能夠侷限在佛經教條上,那就完全錯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說法義趣之所在。

  第三,這是大乘福。大乘又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它有次第的,決定不能夠錯亂。第一句「發菩提心」,這一句很難。什麼叫菩提心?「菩提」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真的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到人「生一定有死」,覺悟到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有輪迴,覺悟到依照佛陀講的理論方法去修學,決定可以超越六道輪迴,可以作佛、作菩薩,你真正覺悟到了。佛跟我們講六道、講十法界,這裡面的業因果報都能夠明白、都能夠信受,然後依照佛講的道理方法去做,這個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這一種覺悟的心與菩提心就相應,總算是你覺悟了。可是這一句話,它是講在大乘的階段上,那它的意思就更深了。我剛才講的覺悟的心,在第一條我們就能做到,我們有這麼高的警覺。

  大乘裡面講的菩提心,佛在經上常講的有三條。第一個是講覺悟的心是真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的本體是至誠心,這是真心。真心的體是什麼?《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真誠到極處,這是你真心的本體。真誠心起作用,這個作用有兩種: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別人。對自己叫做「深心」,拿我們現在人的話來講,就是自重、自愛,這樣說法大家好懂。你真正懂得自重自愛,你自己尊重自己,別人自然尊重你,你自己能自愛,你就能博得廣大群眾的愛戴。一個人自己不尊重自己,自己不愛護自己,別人怎麼能瞧得起你,沒有這個道理!所以深心就是自重自愛,唯有佛菩薩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

  對待別人要大慈大悲,《觀經》上講的「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對人。我們自己無論修積什麼樣的功德,自己不享受,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大家去享受,有福大家享,有罪我一個人承當。你說這多偉大!這才叫真正發了菩提心。基督教裡面講,耶穌背一切罪人的十字架。實在講,沒有佛法講得那麼圓滿,那麼偉大。在境界上說,佛法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只是一個天堂、地獄,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的過失,自己一個人承當。自己修積無量無邊的福報,讓一切眾生共享,真的就跟父母、慈母愛護子女一樣,不辭辛勞為兒女的幸福。

  第一個要勸我們發菩提心,沒有大菩提心,你就不能夠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往生的人不多,原因在哪裡?他只做到一半,另外一半沒做到。《無量壽經》上講往生最重要的條件,上輩、中輩、下輩最重要的基本條件沒有兩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一向專念」做到,「發菩提心」沒做到。菩提心剛才講是覺悟的心,沒有發菩提心,他的心迷惑;換句話說,他連孝養父母都做不到,所以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往生最基本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才能往生。所以發菩提心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

  菩提心這個說法,恐怕大家還不好懂。我們說得更具體一點,佛經裡面講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是菩提心的具體說明。四弘誓願裡頭第一個發度眾生的心,真發!不是說這個眾生我喜歡我度他,那個眾生不喜歡,我不度他,這不是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條件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律平等的。度就是愛護眾生,關懷眾生,幫助眾生,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

  我們有沒有這個心?說老實話,這個心若有若無。說你沒有,有一點;說你有,時時刻刻忘掉。難!必須要一時一刻都忘不掉,念念要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怎麼可以把這個事情忘掉?實在沒有法子,我們看香港許多文具店賣很多精緻的小卡片,你在卡片上寫上一張「南無阿彌陀佛」,送給你的朋友,你就度了他,把佛介紹給他了。你要肯耐煩一點,把「三福」這幾條寫上去。如果自己有能力,我就把這個印成一張小卡片,到處給人結緣。哪有做不到的事情!問題在哪裡?常常忘掉了,不曉得從哪裡做起。

  前幾年,我在美國看到年輕人穿的T恤,那裡頭畫的圖,前後妖魔鬼怪,看到好恐怖。這是什麼世界?這個世界說明了《楞嚴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什麼是邪師?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出現了,到處都看見,畫的那個樣子很恐怖。所以我看到這個現象,就想到我們要想辦法救他。於是我也做了很多T恤送人,我做的什麼?後面印的「南無阿彌陀佛」。我也設計了好幾種圖案,也做了恐怕有十多萬件。但是世界人口太多,我們這十幾萬件算不了什麼。最近南台灣有些同修要我寫幾個字,我就隨便寫了幾個字,沒有想到他們全部把它印出來;應當分開來印才好,他全部印出來。前天好像我在此地看到有同修穿這個服裝,我裡面給他寫的有「孝親尊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都穿這個T恤在街上走走,就度很多眾生。要有心去做,時時刻刻不間斷的去做。

  第二句「深信因果」。這一句在此地,我在過去確確實實是搞了兩、三年都搞不清楚,我感覺到非常奇怪。為什麼?假如「深信因果」放在第一條,我不懷疑。因果,所謂是「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因緣果報這個道理,我們凡人都懂,不學佛的人也懂。它為什麼寫在這一條?這個地方是菩薩法,難道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我被這個事情困惑了兩、三年,到以後終於搞通。搞通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不是講「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得惡報」,不是這個因果;這個因果,剛才講了人天懂得,二乘也懂得。此地這個因果應該是特別的因果,這特別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真的許許多多的菩薩都不知道,所以菩薩還學其他的法門,學得好辛苦、學得好累,最後也未必能成佛。懂得這個因果的人那就快了,真是《無量壽經》上所讚美的「行超普賢」。普賢大士那還得了嗎?大乘菩薩裡面排名第一是普賢菩薩,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這個人,他超越普賢。普賢證到等覺,修了無量劫,他才修成功。

  我們今天是凡夫,初遇到佛法,如果相信這句話,這一生老實念佛,依照我們現在所提倡「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你就依照這五個科目,處事待人接物,依照這五個科目去過日子,然後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你果然把「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統統做到,就是真正發菩提心,不必再問什麼叫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完全落實了。如果你做不到,你菩提心研究得再透徹也沒用處。這個東西要做,要真正把它做出來,這才行。所以此地講的因果,我們必須要牢牢的記住是「念佛成佛」。

  此地講的「深信因果」,跟印光大師講的深信因果,意思不一樣。印祖的四句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信願念佛」,也是這四個字,講的意思不一樣。他那個「深信因果」叫我們相信「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一定要受惡報」,他那個意思講得淺,這個地方的意思講得深。

  第三句「讀誦大乘」,讀誦大乘就是親近佛陀。佛現在不在世,我們怎麼親近他?佛的經教還留在世間,我們每讀一遍,就是等於聽佛對我們一次的教誨;我們天天念,天天讓佛陀提醒我們;三天不念經就忘掉,我們的毛病習氣就又出來了。一方面要讀經,另一方面跟社會要保持距離,這一點非常重要。如何保持距離,養自己的清淨心?第一個不看電視,第二個不聽廣播,第三個不看報紙、不看雜誌,再有一條不聽電話。你要曉得現在電話很方便,一拿到電話,三句話講完之後就是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一大堆,決定不是好事情,所有一切是非麻煩,都從電話得來的。你把這些東西戒除掉,你的心清淨,問你今天如何?天下太平,沒事,日子很好過。

  你們天天搞這一套,你們生在亂世,大亂之世,我跟你們生在這一個地方,我過的是太平盛世,我什麼都不知道。從來不看電視,我講經的那些錄影帶,我都不看的;人家放來給我看,我說:「那都是胡說八道,有什麼好看的?」愈看愈難過。你們還覺得不錯,我愈看愈難過。所以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清淨心,看什麼?看佛像,看佛經,這個好!聽佛經,看佛像,「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幹這個事情。面對廣大群眾,我們把所有一切群眾,都看作是佛菩薩的化身,佛菩薩示現來度我的,示現的好相,就是意思教我要跟他學;示現的不好的相,警惕我,千萬不要走這個路。善人是我的好老師,善知識;惡人也是我的好老師,也是善知識。你說這個生活多麼愉快!多麼美滿!這個世界哪有什麼不好的?日子要會過、要會轉。「讀誦大乘」就重要了。

  淨業三福裡面總共十一句,十句是自利,到「讀誦大乘」都是自利,都是自己應當如何來修學,末後一句化他。「勸進行者」,勸別人修行,勸別人要進步。我們自己依教奉行之後,就要勸導一切眾生,末後這一句是勸人。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八個字要緊。這三樁事情,總共十一句話,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修行成佛,都是以這個為基礎,成就淨業的正因,我們怎麼能疏忽?所以諸位要問,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這兒學起,從孝親尊師學起。

  在中國大乘佛法是以四尊菩薩來表法,代表大乘佛法的修學。這四尊菩薩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四大名山,中國四大名山,這四大菩薩來代表。第一尊地藏菩薩。「地」是大地,我們不能離開大地而生存,我們要依靠大地,我們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大地生長的;五穀雜糧大地生長的,金銀財寶是大地裡面開採出來的,所有一切的受用沒有離開地。佛用這個地表我們的心地,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法從哪裡來?心地變現出來的。「藏」是寶藏,在事上講地上的寶藏,就是它的礦產以及這些動物、植物,都是依靠大地而生存的、生產的,以這個為寶藏。心地的寶藏,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德就是相狀、德相、能力、才藝,無有一法不是無量的;一切的無量,都是我們心地裡頭本來具足。心地就像一個礦山一樣,裡面許多寶藏,我們凡夫不懂得開採,過貧窮的日子;佛菩薩把他心地寶藏統統開發出來,所以他的生活過得自在。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裡面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那是心地寶藏已經開發出來,我們心地寶藏還埋藏在地下,沒有開發出來。用什麼工具去開發?佛告訴我們「孝敬」,孝敬是性德,要用性德才能開發自性寶藏。所以古聖先賢、佛門、儒家教學,為什麼把孝敬放在前面,道理在此地。你要不懂得孝親尊師,你的自性裡頭無限的寶藏開發不出來,所以地藏菩薩就代表這個法門。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什麼?就是講孝親尊師,開發我們心地寶藏。

  心地寶藏開發出來之後,就要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觀世音菩薩做代表,南海普陀觀音代表的是大慈大悲。用什麼去利益一切眾生?用什麼救苦救難?給諸位說,就用「孝敬」兩個字。觀世音菩薩教孝教敬,勸孝勸敬。人人都知道孝親,你們想想看,一個知道孝親的人,不但他不敢做壞事,心裡起一個壞的念頭,覺得對不起父母;連一個惡念都不起,他怎麼會做壞事?一個尊敬老師的人,念念記著老師的教誨,如果老師教誨沒有做到,就感覺得對不起老師。真正懂得孝親尊師的人,這個人是世間真正的好人,這就是救苦救難,社會永遠安定繁榮興旺,世界永久和平安樂。什麼造成的?孝敬造成的。觀音菩薩要不教人孝,不教人敬師,那哪裡稱得上大慈大悲?

  教學、行事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麻煩就大了。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接引眾生;可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怎麼辦?為什麼慈悲變成禍害,方便變成下流?感情用事,沒有智慧,這個不可以。所以再把文殊菩薩拉出來,他代表智慧、代表理智,我們的慈悲、方便要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這就決定不會變成禍害,不會變成下流。把「孝敬、慈悲、智慧」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面,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這個修學方法,大乘佛法的教學這四根柱子,缺一個都不可以。

  四大名山,這四大菩薩表法的,現在人把它當作神去膜拜,這不是迷信嗎?這是糟蹋佛菩薩。佛菩薩看到那麼多人來燒香磕頭,來拜拜,不喜歡,流眼淚。真的,你把他的意思全部誤會掉了,搞錯了,真的是流眼淚。那什麼人喜歡?有一些喜歡的人,喜歡的人那不是真的佛子,假的佛子。看到這麼多人燒香,這麼多人供養,鈔票滾滾進來,好喜歡,他看到這個喜歡;他喜歡,佛菩薩流眼淚。我們要明白事理,佛法裡頭沒有一絲毫迷信。懂得自己基本修學的原則之後,一定要真正的去信受,要去奉行。

  人不能離開人群獨立生活,人是個社會動物。與大眾相處,佛給我們制訂六個原則,叫「六和敬」,人與人之間相處,這都是最重要的戒律。第一個「見和同解」,用現代的話來說,與大眾建立共識,這最重要。我們的想法、看法相同,不至於有爭執,不至於有矛盾、有誤會,引起社會的動亂。國家與國家的戰爭,人與人的紛爭,從哪裡起來?誤會,彼此沒有充分溝通,沒有充分了解,都是從這些誤會裡頭產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第一樁大事情,意見要溝通,見解要把它接近,這樣就好,建立共識。所以把這個列在第一條。

  共識如何建立?現在人人都知道建立共識的重要,究竟共識要以什麼為標準?我訂的標準,我的共識你未必肯聽;你訂那個標準,我未必會點頭。各人立下不同的標準,他怎麼會不打架?怎麼會不爭執?決定免不了的。所以到最後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老人家用什麼為標準?把你的成見放下就是標準,這個辦法好。不是我跟你走,也不是你跟我走,我們把我的想法看法放下,你那個想法看法也放下,大家不就沒事了嗎?這個法子是真高明。我們看了之後點頭,真的是心服口服,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你們的見解錯誤的,我是正的,你要跟著我走。」釋迦牟尼佛的法是平等法、清淨法,他是用「清淨、平等、覺」為標準,這個標準大家聽了沒有話說。

  你心地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就錯了。每一個人有妄想分別執著,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那相處就太難了。大家都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各個人都用清淨心、真誠心相接觸,這就是佛與佛在一起。唯以「真誠、清淨、平等、覺」,我們將佛的教育歸納為二十個字,這邊同修給寫在這兩邊。我們要怎樣存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常存此心,常用此心,時時刻刻不離此心。這個心落實在事相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不念佛不圓滿,念佛就圓滿,念佛成佛。

  什麼叫看破?明白了,事實真相清楚了、明白了。我相信在座的同修們,你們每天都看報紙,這現代人的習慣。我每天也有人送報紙來給我看,我不看,為什麼?那個字太小了,密密麻麻的傷眼睛,裡面東西都是亂七八糟的,都是污染,我不看。我看一個覺悟的東西,這報紙上每天都有一篇「正覺」。什麼東西?訃聞。你看這麼多人今天走了,天天看這個,天天都走了,想到哪一天輪到我,警覺性。你看別的沒用處,被污染,看這個東西提高警覺。所以你看到報紙好像都有很大的篇幅,那一版叫正覺版,那一版叫菩提版。所以我不看別的,我看這一版。你看到這個,人死了之後什麼帶走?一樣都帶不走,活的時候這個也要爭,那個也要執著,樣樣都想擁有,到臨命終時什麼都帶不走,都是別人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要走這個路子嗎?到臨死的時候放下,遲了,現在就要放下。所以諸位要常常看這個,你有警覺心,你真看破,你有智慧。

  錢不可以放在銀行,會貶值,沒用處,錢應該怎麼樣?做好事,多布施。布施光了,你生活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你命裡頭有的,一分一毫都少不了。命裡有的決定有,命裡沒有的,用盡心機也保不住。你為什麼不散財?散財就是積福。你肯幫助別人,別人就幫助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你說這個多自在!

  何況這個世間的劫難不能避免,劫難怎麼造成的?人心造成的。你看這個社會,我們常常在國際上旅行,所見所聞,社會的大眾貪瞋痴慢這種念頭是年年增長,它不是停止在那邊,年年在增長。貪瞋痴慢在增長,必定爆發大災難,這是果報。人人造的惡因,這個惡因感得的惡果是共業所感,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昨天有個同修告訴我,印度又舉行核子爆炸,聽說巴基斯坦也準備舉行核爆,大家比賽。比賽到後頭結果是什麼?結果是把地球毀滅,大家同歸於盡,這個災難逼迫在面前。

  我曾經聽人講過,將來這個世界有三種大災難,一個是核子戰爭,全球毀滅性的戰爭,非常可怕。第二種是地球地層的變化,大地震,我們現在講是自然災害。南北兩極,兩極的冰山在開始融化了,如果兩極的冰山統統融化掉,海水大概可以上升兩、三公尺,沿海的城市全部都淹沒,這是沒法子避免的,現在海水的溫度一年一年增加,太可怕了。第三種是經濟總崩潰。現在東南亞受到這個災害,這只是局部;將來全球經濟總崩潰,那個時候怎麼辦?整個世界就亂了,很有可能。

  所以我們天天要念什麼?念死,你才會覺悟,這心就涼了,什麼都不要爭了,什麼都不要奪了。有力量多修福,唯有福報帶得走,唯有福報能帶走,錢財帶不走,為什麼不捨財修福?這聰明人幹的,世間愚笨的人他不懂得。我們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算是看破,然後你放下了。自己生活節儉一點,我多節儉一分錢,我就多幫助社會一分的力量。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念念為一些苦難的人,去養你的慈悲心,這就對了。放下,是放下心裡面的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塵,自己一天當中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足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把佛法隨時隨地介紹給一些眾生,代佛弘法,這個工作是最偉大的、最有意義的。我們為誰工作?為佛菩薩工作,為阿彌陀佛工作,為一切眾生真正的幸福而工作,你說這種生活過得多有意義!身上什麼都沒有,得大自在,隨緣度日,絕不攀緣;攀緣你就有煩惱,隨緣沒煩惱。我們過這樣的日子,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日子。所以我們待人要以「六和敬」,建立這樣的共識。

  「戒和同修」,這個戒是守法,每個人都守規矩,每個人都守法,這個團體自然和睦。然後才做到,「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同悅是法喜充滿),利同均」,我們要真正去做。我有福報,我得的利養多,他沒有福報,我分給他就均了。說人人均等這不可能的,個人修的不一樣,因不相同,果怎麼會相同?唯有覺悟的人,得到果報之後,能夠把自己的果報分給一切大眾共享,這就均了,這是均的真正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以「六和敬」來處世,處事待人接物。

  在行持上面落實在「六度」,六度是我們做人處事的總綱領、總原則。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真正肯幫助別人,放下自己一切的享受,能為眾生犧牲自己。「持戒」就是守法。「忍辱」就是耐心,做事做人很有耐性。「禪定」就是自己有主宰,不輕易的被外面境界所動搖。「般若」是智慧,對於一切事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給我們生活處事待人的六個原則,我們真正能遵守,怎麼會有錯誤?真正能遵守,怎麼不幸福?怎麼不快樂?這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佛法學了馬上就管用,現在學了回家就曉得孝順父母,就知道奉事師長,很管用,學了馬上就管用。你從今之後,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你就能遵守這些原則,那你真正是菩薩生活,真的是轉凡成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點都不假。這三天,簡單跟諸位報告到此地,讓我們認識佛法、明白佛法,然後我們才知道,如何來修學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