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選讀  (第二集)  1993/12  台灣高雄元亨寺  檔名:04-009-0002

  妙公老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我們將修行的目標、方法、程序做了一個概略的介紹。今天我們繼續要說的是與我們修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必須要遵守的。因為我們雖然念佛求生淨土,可是現在還沒有往生,這個身體還住在這個世間,既然住在這個世間,就必須要與這個世間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共榮共存。佛教給我們「六和敬」,這個六和敬是我們與大眾相處的原則,也是重要的戒條,一定要遵守。

  在「三皈依」裡面,我們念到「皈依僧,眾中尊」,「眾」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團體,「眾中尊」是團體當中最為尊貴的。我們知道世間社會團體非常之多,家庭也是個團體,由夫婦子女組成,這也是個團體。無論是大的團體,小的團體,佛門的團體是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可尊重的,最可寶貴的。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這個團體修「六和敬」。實在講,「六和敬」那才真正是「眾中尊」。

  世出世間聖人都非常重視「和」這個字,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教導我們,「禮之用,和為貴」。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一直到清朝,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帝王都是標榜「禮治天下,孝治天下」,以禮治天下;到民國,我們才採取「法治」。實在講,「法治」沒有「禮治」好,禮治裡面我們講情、理、法,面面都顧到,法治裡面往往不能夠面面顧到,所以法不如禮。

  「禮之用,和為貴」。我相信同修當中,一定有不少人曾經到大陸去觀光旅遊過,如果我們到大陸去觀光,一定會到北京去看故宮,就是從前帝王的皇宮,走進皇宮裡面一定看到最大的一座建築物,民間俗稱叫「金鑾殿」。其實這個大殿上的扁額,不是寫的金鑾殿,而是寫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最主要的一個大建築;太和殿後面有一個殿,比太和殿稍微小一點,叫「中和殿」;中和殿後面是最後的一座大殿,叫「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都是出自於《易經》。諸位想想看,最主要的三個建築都用「和」,他確確實實把夫子教訓我們「禮之用,和為貴」,把「和」落實在人際生活上。

  所以古時候帝王統治這個國家,教化眾生,他的重心就是「和」。上下和睦,朝野和睦,這個國家一定強盛,社會安定、繁榮,老百姓過得安和樂利。這是真的!到什麼時候不和了,那就天下大亂,國家也就保不住了,我們今天講政權就保不住。清朝末年,朝野不和,朝廷內部也不和,所以清朝就亡了,民國才興起來。由此可知,「和」非常重要。

  不只「三和」,世尊教導我們「六和」,講得非常地圓滿。「六和」裡面,第一個就是「見和同解」。我們現代人常常講「建立共識」,「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換句話說,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都一致;縱然不能達到完全一致,也有相當程度的接近,這個就是「見解相同」。見解要不相同,必定常常有意見、有爭執,會影響到團結,影響到和睦,所以「見和同解」列在最重要的一條。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給我們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法門?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到,世尊說法的最高原則就是「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這是他最高的原則。「法」是怎麼說出來的?《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換句話說,法是對治我們眾生分別執著而說出來的。眾生的妄想分別不一樣,眾生的煩惱習氣也不一樣,於是佛說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應機說法,這才真正能夠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就好像大夫替病人治病一樣,每一個人害的病不一樣,大夫開的方子也不一樣。他的方子妙,必然是藥到病除。所以經論上也把佛比喻為「大醫王」,九法界眾生都是病人,要靠大醫王來為我們醫療,使我們真正能夠得到健康;健康就是指成佛了,成佛才是真正的健康。

  法門這麼多,我們要曉得它是「應病與藥」,應眾生不同根性而說法。換句話說,如果佛這些法不是對我說的,就好像大夫開的藥方,他不是為我開的,是為那些人開的,那麼我們今天害的病跟那些人的病一樣不一樣?如果不一樣,我們拿他的方子來吃,那就很危險了。這種常識我們大家都有,決定不敢隨便吃藥方。佛的法藥亦復如是,法藥不對機,我們的修學不但不能成就,反而壞了法身慧命。

  佛在世時,沒有問題;佛不在世,我們必須要請教佛的弟子、佛的傳人,他們有經驗、有能力來辨別,我的病需要用哪一種藥來治療、用哪一個法門來治療。如果許多法門都不合適,那怎麼辦?有沒有方法可以真正幫助我們達到修學的目標。

  當然我們共同的目標,一般常講「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是不是究竟圓滿的目標?不是。為什麼?二乘聲聞、緣覺就已了生死、出三界了。我們在經上讀了不少,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見性,「三德秘藏」,他只得一個解脫,還不是究竟圓滿的解脫,法身、般若他都沒能現前。大乘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才叫究竟法。所以,究竟的目標是要證得圓教的佛果,那才叫究竟。

  證到圓教佛果相當困難。經中常說,凡夫修行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要這麼長的時間去修學。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算起,我們要曉得。為什麼?我們在座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無量劫以前你就學佛了,你已經修了無量劫,修到今天決定不止三個阿僧祇劫,我們為什麼沒成佛?為什麼今天還落到這個地步?所以一定要曉得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哪一天算起。佛也給我們講得很明白,是從你證得初果那一天算起;沒有證初果之前,統統不算。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從來都沒有證得初果。這一生,初果看來也沒有指望;換句話說,還是不算數。不能從這一生算起,要從證初果算起。初果須陀洹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從這一天開始。

  三個阿僧祇劫,我們到底成什麼樣的佛?佛不打妄語,佛說成佛,其實不是究竟佛。天台家判教,把佛法判作「藏通別圓」四教,這四教都有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你是成得哪一個佛?這三大阿僧祇劫所成的佛是藏教佛,這是四教裡面最低的。成圓教佛,那要多少時間?《華嚴經》上說明白了,要無量劫,不是三個阿僧祇劫。可見得修行成佛真是難事,太難太難了。難在什麼地方?斷煩惱難,破執著難。這個我們在生活當中細心去體驗,可以發現、可以體會到,這是真難,所以要長劫修行。

  實在講,佛是非常地慈悲。尤其是我們無量劫來的修行,雖然沒有能證得初果,但是我們的修行也不能說是一點好處沒有,完全白費了,那也講不過去!能證得初果那就叫「功德」,你就有功德了;沒證得初果叫「福德」。所以我們功德是沒有,但是我們福德有。《阿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有,因為我們無量劫的修行,這個我們不缺。所以我們每一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福德,如果遇到了最殊勝的因緣,我們就有機會成就。《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這一生我們這三個條件是不是具足?如果具足,那就恭喜你!為什麼?你就不必無量劫,也不必三大阿僧祇劫,恭喜你,很快就成圓教佛了。

  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不是我們難信,而是大菩薩聽到都很難相信,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是阿彌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給我們建造一個修學的環境,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去修行成功就快了。從什麼地方看出成功快?諸位細細去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你就會曉得。

  阿彌陀佛建造西方極樂世界到現在才只十劫,「十劫」這個時間很短。你看成個佛要三大阿僧祇,要無量劫,那十劫算什麼?這個時間太短了。這十劫當中去往生的人,世尊在經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說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而且「上善」的人數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計算,「但可以阿僧祇說」。

  「上善」是指等覺菩薩。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圓教,它不是普通法門,大乘圓教的等覺就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像他們同一個階層、同樣程度的菩薩,在西方世界是佔人口的大多數;不是一半,是大多數。既然是大多數,那麼最低限度也是十分之六、十分之七,這才叫大多數。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成就的快速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簡簡單單算一算,這大家都會算的。第一劫去往生的,現在在西方世界成佛了,那也不過是十劫,其他世界要修三個阿僧祇劫,西方世界十劫就成佛了,這個便宜佔大了。其實要不要十劫?不要。怎麼曉得不要?如果是十劫才成就的,那第二劫往生的應該還沒有成就;換句話說,這個等覺菩薩佔的人數應該是十分之一,不是大多數。但是他說大多數,所以第二劫去的也成佛了、第三劫去的也成佛了,到第五劫去的也成佛了,那這個比例才一半,必須是第六劫去往生的,現在也成了圓教等覺菩薩了,那就佔多數了。第六劫、第七劫去往生的,算算時間也不過是三劫、四劫。三劫、四劫就從凡夫證到圓教等覺,這個不可思議。

  再看看《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的,上三品往生到那個地方去的,七天就「花開見佛」,就證無生法忍。你想想看,成等覺菩薩太快太快了。中品、下品往生的,我們看下品中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六劫就「花開見佛悟無生」,六劫時間不長。下下品往生的,十二劫花開見佛。我們知道第一劫去往生的,阿彌陀佛成佛那個時候去往生的,如果是下下品往生,現在花還沒有開,還要等兩劫,花就開了。下品中生的,花已經開了,早都開了,六劫就開了;現在成佛已十劫了,都成了等覺菩薩了。你從這個地方一觀察,你才曉得西方世界的殊勝,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都不能夠比的,都沒有這種事情的。

  所以哪一個菩薩不想求生淨土?哪一個菩薩不想快快成佛,然後普度眾生?只是遇不到這個法門。我們今天遇到,就是因緣具足。遇到了,能夠相信,能夠理解,這是你善根成熟。遇到這個法門非常歡喜,非常嚮往,一心要求往生,你的福德圓滿。所以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都具足了,你這一生決定往生。這不僅是我在這裡恭喜你,我恭喜算不了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看到都恭喜你,恭喜你快做佛了,恭喜你要做佛了。修其他法門的菩薩,修到三大阿僧祇劫,證到藏教佛果。要是遇到你,他都會跟你頂禮,佩服你,「你實在了不起,我修了三個阿僧祇劫,才修個藏教佛。你一生當中就成了圓教佛了,這個地位相差太懸殊了」。這是用的時間少,一下就超越上去了,超得太快、超得太高了,這個法門難信易行。

  我們把這些事實統統搞清楚、統統搞明白,然後才肯死心塌地專修這個法門。能有這樣的共識,我們就可以建念佛堂,可以建淨宗道場,大家在一塊共修,個個成就。

  最早的共修道場是東晉時代的慧遠大師。他是我們淨土宗的初祖,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專修念佛法門的。他老人家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現在的廬山東林寺就是慧遠大師的道場。當時在一塊共修的人數,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人不多。

  諸位要記住,如果不是「見和同解」,人再多沒有用處,只會把道場攪亂,大家都得不到利益。實在講,道場修行,人數要重質不重量,一定是我們的知見、目標完全相同,這樣在一起共修,彼此是幫助,而不是破壞。所以建立共識,「見和同解」非常重要。

  喜歡禪的,就可以建立一個禪堂,志同道合,大家在一塊參究,都能成就。喜歡教的,建講堂,現在講建研究所,研究教理。總而言之,一定要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依據同一個理論(就是經論裡面所講的理論),同修學一種方法,這樣成就非常快速,依眾靠眾,真正能得大眾共修的利益。如果見解不相同,想法、看法不一樣,或者修行的方法不一樣,就決定不能在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意見,一定有爭論,這使我們的「覺、正、淨」統統都受到了妨礙。

  所以古時候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道場?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叢林?原因就是適應眾生的喜愛不相同。喜歡念佛,有念佛堂;喜歡參禪,有禪堂;所以是這樣分開來的。但是不管什麼法門,到最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禪宗是「見性成佛」;我們淨土宗是「一心不亂」,就是「見性成佛」;教下是「大開圓解」,也是「見性成佛」。這只是名詞不一樣,最後達到的境界、目標完全相同,所謂「殊途同歸,法門平等」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對於不同的法門要尊敬,知道我們達到目標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用的方法不相同。譬如,我們到台北去,目標是一樣的,有人喜歡坐火車,有人喜歡坐巴士,有人喜歡自己開車,還有人喜歡走路,各個不一樣,但早晚都會到,目的地都相同。選擇交通工具的方法,個人喜愛不一樣,喜歡哪個法門,就用哪個法門。但是法門的確有難易,最容易的、最簡單的、最穩當的,無過於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叫「二力法門」,你只要一發心,就得諸佛護念,一切諸佛都讚歎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護念這個法門。這個諸位可以在《阿彌陀經》、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立刻就得到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比其他法門殊勝太多了。

  第二,「戒和同修」。這個「戒」,不僅限於戒律。如果我們把它看作僅限於戒律,那你的範圍就太小了。它最重要的包括我們寺院裡面的清規,這個非常非常重要。諸位要曉得,我們世間的法律,乃至於憲法,過若干年就要重新修訂一次,法律常常要修訂。為什麼要修訂?不合時代了。那個時代定的很管用,過了幾年,這個社會情勢有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條文不適用了,就要修改。所以佛為我們制定的戒律也是如此,也得要修改,不修改就不適用了。但是有些部分可以修改,有些部分不能修改。根本戒不能修改,根本戒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飲酒」,這是不能改的。不管是三千年之前,或是三千年之後,甚至於我們末法後面還有九千年,都不能更改,這叫根本戒。

  哪些戒可以修改?律儀戒,我們日常生活方式。我們現在人生活方式跟古人不一樣,中國人生活方式跟印度人不一樣,所以要守住它的精神。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本著這一個基本的精神。在律儀方面,就是生活規範方面,是可以修改的。所以百丈大師當年建叢林、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中律儀戒的現代化,律儀戒的本土化,我們真正能用得上。所以諸位要知道,寺院裡面制定的清規(常住公約),就跟佛為我們制定戒律沒有兩樣,決定要遵守這個生活規範。

  大家在一塊生活有規矩,人人都守規矩,人人都守法。再推展,離開寺院,是社會,是國家,那是我們的大環境。國家裡面有憲法、有法律,社會裡面有道德、有風俗習慣,這些我們都要明瞭、都要遵守,統統是在「戒和同修」範圍之內。不但我們道場是一個和合的僧團,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平,這個都是佛、菩薩、祖師苦心對我們的教導,我們做佛弟子的人,要嚴格的遵守,要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守法的好榜樣,這才是佛的好學生,好弟子!

  後面三條,「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三條真正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方面,我們同住在一個道場共修,這叫依眾靠眾。為什麼?一個人修行,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之重,不免懈怠、懶惰、放逸,自己會原諒自己,這樣功夫就懈怠了,往往就退轉了。大家在一塊修行,我們看到別人認真、精進,自己就不好意思懈怠了。

  譬如,道場裡面念佛,有年輕人也有年老的人,年輕人看到年老的人都念佛,年輕人不好意思,會想要精進;年老的人看到年輕的人念佛精進,會想我這個來日無多了,更要用功!彼此會產生一種勉勵的心,鼓勵的心。所以大眾在一塊修行好處很多,利益很多,古大德極力提倡在一起共修。白天大家在一起,依眾靠眾,自己都能夠約束自己,都能夠守規矩,裝得挺像的。晚上睡覺,如果一個人一個房間,房門一關,沒人看見,又懈怠了,又放逸了,就又隨便了,這樣修行很難成就。你看這個大勢至菩薩講「淨念相繼」,這個功夫不能中斷。白天用功,晚上中斷,這就不行了,這樣子很難成就。

  我是到台灣才學佛的。剛剛學佛的時候,我參觀過新竹幾個道場,以居士身分去參訪無上法師的道場,他們這個道場還是睡廣單、睡通舖。大陸寺院叢林,統統都是睡通舖、睡廣單,這個好處太多了。晚上大家睡在一起,一個一個睡覺也規規矩矩,也不能放逸。為什麼?旁邊人都看到你。所以都整整齊齊、規規矩矩,這樣晚上睡覺都不放逸。現在我們這個生活富裕了,特別是初學的出家人,一個人一個房間,還有套房,這種修行,一生當中要想成就,恐怕不容易。如果要想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還得要睡通舖,還要睡廣單,那個好處很多。對現在人講有很多「不方便」,而那個「不方便」就是毛病,「不方便」就是對治你的毛病,這個我們一定要警惕。寺院裡面,住一個寮房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執事,他須要辦事,需要一個寮房;另外一種就是生病的,生病需要特別照顧,他需要一個寮房。一般清眾一定是日夜都不能夠離開大眾,這才叫「身同住」,「身同住」是這個意思。

  「口無諍」,決定沒有爭論。佛法修學,實在說,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們修行的綱領是「覺、正、淨」。雖然說三個,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覺悟的人,思想、見解當然純正,心地當然清淨。心地清淨的人,哪有不覺的道理!哪有不正的!所以這三個只要得到一個,三個同時得到,這是我們修行的綱領。修行,我們常講功夫能不能得力,從哪裡看?就在「覺、正、淨」上看。譬如我們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在「覺、正、淨」三個字裡面,特別著重於「淨」,我們是「淨門」入。佛法到最後證無上道,就好像那個大殿只有「覺、正、淨」三個門,無論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在宗派當中,禪宗、性宗是從「覺門」進來,他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跟性宗走這個門。教下,像賢首、天台、法相、三論是從「正門」進,正知正見,從這個裡頭進來。我們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是從「淨門」進,就是清淨心。諸位要曉得,密宗也是修的清淨心,但是我們的方法不一樣。方法不一樣,都是從「淨門」進來。

  你知道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那我們就曉得,我們的功夫得力不得力了。如果我們修行,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一月比一月清淨,我們的功夫就得力了,我們這個修行很上軌道,很如法。假如修行心不能得清淨,那就要有警覺心,「我修的不如法」,要把毛病找出來,把它改正過來,我們就如法,就相應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常常檢點,常常反省,在佛學的名詞叫「懺悔」。

  有許多學佛的年青人,往往有好高騖遠的毛病,還有不少人特別喜歡神通感應,這個毛病就更大了。我們常常在國內、在國外,都看到許多年青人(很好的青年,也受過高等教育),學佛沒有多久,著魔了。著魔的人,多!我們佛門叫「著魔」,社會人講得神經病,精神分裂,神經不正常。怎麼辦?沒有法子,只好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療,你說這多可惜!我遇到很多人來找我,法師,有沒有什麼方法、神通可以幫他治好?我說:「我沒有法子,我沒有神通,我沒有能力」。我問他,他是不是很喜歡神通?他說是的。一點沒錯,毛病都發生在這裡。

  諸位要知道,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很危險!妖魔鬼怪就用這個方法來誘惑你,來欺騙你。你要上了他的當,回來就很困難,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幫助他。所以一個老實念佛人,決定遇不到,妖魔鬼怪也不敢沾你的邊,為什麼?你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妖魔鬼怪不敢接觸你。經上講得好,我們要相信,真正發心念佛的人,有四十里光明!四十里之內,妖魔鬼怪不敢接近你。這些話都是真的,佛決定不欺騙我們。所以我們從「覺、正、淨」的標準可以來檢查,發現自己功夫如法不如法,得力不得力,相應不相應,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檢點。

  當然能夠避除一切爭論,能夠得到心地真正的清淨、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已經將修學的方法、標準顯示明白了,「清淨、平等、覺」,我們修的就是這個,念佛人念的就是這個,心要清淨、要平等、要覺而不迷,那就對了。有分別、有執著、有爭論,我們清淨心就失掉了,「清淨、平等、覺」就沒有了。

  那要遇到別人來跟我們爭論,怎麼辦?我們不找別人的麻煩,但有些人就專門找我的麻煩,那我們怎麼辦?我們合掌念阿彌陀佛,「你高明,我尊敬你、佩服你,我不如你。你是上根利智,可以學大經大論,我是下下根人,沒有這個能力,念一句阿彌陀佛得生淨土,我就很滿足了」,這也把爭論化解了。不要去跟人辯論,不要去跟人爭執,這個爭論沒完沒了,只有找麻煩。

  辯論會開智慧,那不簡單,那要自己開了智慧之後,跟人家辯論才能夠幫人開智慧。我們智慧沒有開,三昧沒有得到,真的是博地凡夫,業習很重,我們有什麼能力幫助別人開智慧?但是我們有能力勸人念佛,這個能力我們有。假如我們勸這個人,他立刻就接受了、相信了,我們心裡明白,他無始劫以來善根福德成熟了,恭喜他,真是好現象。我們勸他,他不接受,我們明瞭,他的善根福德沒有成熟;沒成熟也好,阿彌陀佛的種子種到他阿賴耶識裡面去了。金剛不壞種子,他跟阿彌陀佛有緣了,這一生不能成就,等到以後再說!來生或者多生多劫之後,這個種子會成熟,會成就。可見得勸人念佛是第一等好事,不與人爭論,歡歡喜喜,對一切人以「清淨心、恭敬心、真誠心、歡喜心」來對待,這個爭執就沒有了。

  「意同悅」,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大家在一塊,一天到晚歡歡喜喜。這是一個僧團,很令人羡慕的僧團,很令人佩服的僧團,上下大眾一團和氣,個個都歡喜。這也是修學佛法的花報,也就是修學佛法現在所得到的利益、所得到的好處,離苦得樂。那個歡喜就是樂,如果還有苦,那怎麼能歡喜得出來?這個面孔上笑不出來。面帶笑容,一定是「離苦得樂」,他得樂了他才快樂,真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最後一條,也是佛對我們非常重要的教訓,「利和同均」。利就是利養,用現代的話說,在家信徒的供養。僧團裡面得到的供養,一定是平均分配,「利和同均」,絕對沒有厚此薄彼。所以僧團裡面,僧眾沒有私財,「我得到信徒的供養,我回去一定要交給常住。我自己生活所需,常住要照顧我,我出門需要旅費,常住支給我」。所以如法的僧團,清眾心裡真的有喜悅。沒有私財,一心向道,身心安穩,心在道上。如果有了私財,這個道就發生問題了。

  佛在經上講「積財喪道」,這不是對在家人講的,在家人當然要積財,「積財喪道」是對出家人講的。出家人積財,天天心裡念著財。錢要是多了,他念著「這個財,怎麼樣保持住,怎麼樣不叫它失掉,放在銀行又怕錢貶值」,一天到晚操心那些,阿彌陀佛早忘掉了,念財就不念佛了。所以這個財我們固然需要它,要它做什麼?要它推動佛教事業,要它來弘法利生。但是我們不能夠貪圖物質享受,若貪圖物質享受,決定墮落,這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對於物質享受稍有一點貪心,你這個心就念在這個世界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你還捨不得離開娑婆世界,你怎麼能去得了?如果不能往生,必定輪迴;若是輪迴,必定墮三惡道。

  為什麼我說得這麼肯定,諸位自己冷靜去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善念,幾個惡念;善念在三善道,惡念在三惡道。貪瞋痴慢都是惡念,弘法利生是善念,我們起了幾個弘法利益眾生的念頭?起了幾個貪瞋痴慢的念頭?不要想過去了,就想今天,今天早晨到今天晚上。這一想,這個惡念多善念少,惡念力量強,牽著你到三惡道去了,你才曉得可怕,太可怕了。所以要不念佛,要不往生,三途六道是決定不能夠免除的,這個太可怕了。所以「利和同均」,佛這一個方法、這一個措施,就是把我們這個惡念減少到最低的程度,雖然不能叫你斷根,但是這個方式真的能叫我們減少到最低程度,使我們的心常常向道,常常悟道。

  這是大家在一塊共住,必須遵守的六個條件。這六個條件在僧團裡面實行,大家都遵守,這才叫做六和僧團,叫「和合僧團」。和合僧團是十方一切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我們講護法神保護。在家同修要用這六條在你的公司行號,你的公司從老闆到員工都遵守六和敬,你這個公司就是僧團,是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為什麼?你在整個大社會裡面,你這個公司是模範,是大社會裡面的模範。佛說假如你在一個家庭,你家裡四個人以上,這個家庭守六和敬,家庭就是僧團。換句話說,這個家庭是模範家庭,是給這個社會一切家庭作榜樣。諸位一定要知道,佛不是僅僅教導出家人僧團要「六和敬」,連在家人都包括在其中。

  「僧」這個本意,不是指出家人,稱呼「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一定是出家人,這個沒有錯。稱「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就是和合僧,遵守這六個戒條,在家出家,四個人以上的團體,只要遵守,統統叫僧團,統統叫僧。所以,出家人稱「僧」,在家人也稱「僧」。

  此外,像「和尚」,出家人稱和尚,在家人也能稱和尚。但和尚不是隨便稱的,一個道場的住持方丈稱和尚,其他的人都不夠資格稱和尚。和尚就像一個學校的校長,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所以一個僧團裡頭只有一個和尚。假如這個團體是居士領導的,像現在外國有很多「居士林」,在台灣有很多「蓮社」,由居士們主持的,這個主持的人就是這個道場的和尚。

  出家、在家也可以通稱「法師」,只要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都可以稱之為法師。這是佛學的常識,我們要知道。但是在中國習慣上講,在家居士團體都不稱「和尚」,也不稱「法師」,也不稱「僧」,而僧跟和尚、法師都是稱出家的僧團,這是中國的習慣。但是本意不是如此,本意是在家出家通用,是通稱,這個我們要曉得。

  所以「六和敬」是我們修行基本的戒條。根本戒(五戒)、律儀戒是我們自己要遵守的,六和敬是我們跟大眾相處要遵守的。這個都是佛法裡的根本大戒,我們要清楚、要明瞭、要遵守,要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上,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真正得到這一生的美滿,這是佛對於我們真實的教誨,真實的恩惠。只有這樣的基礎,這才談得上修持。

  「修持」在我們淨宗學會定的科目,「正行」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依據《無量壽經》上的教訓;「助行」是遵守《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福、六和」,也就是我們這兩天跟諸位介紹的。底下是「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三學是「戒定慧」三學,有次第,有圓融;次第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學,這是根本的教育。「六度」是菩薩自行化他生活的規範,一定要遵守的。

  我們學的是大乘法,同修當中有不少都曾經受過菩薩戒;受了菩薩戒,當然你一定發了菩薩心,你要修菩薩行。菩薩行不能不知道,菩薩第一個修學的綱領是「布施」,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那就變成消極了,這個社會上這許多事誰去做?那你就會錯了意思,是叫你在心上放下。

  說實在話,世尊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事事無礙」,事上沒有障礙。障礙在哪裡?障礙在心裡。所以心裡面要放下,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得失統統放下,恢復心地的清淨。心清淨了就放光明,心清淨了就生智慧。我們讀六祖大師的《壇經》,看看六祖大師對五祖講的那些話,我們看到真的生慚愧。你看六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們一天到晚常生煩惱。我們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什麼原因?實在講很簡單,他的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們的心不清淨,一天到晚「貪瞋痴慢疑」起作用,那就生煩惱,就這麼回事情。清淨心太重要了,你把心裡這些垃圾、這些渣子,就是妄想、執著、分別、憂慮、牽掛、得失、好惡,統統放下,統統捨掉,這叫「布施波羅蜜」!

  所以「布施」不是到廟裡去供養一點,捐一點錢,那就叫布施,那就是菩薩,這是完全顛倒了。何況你在布施的時候,存的是什麼心?存的是染污心,存的是貪心,「佛家講捨一得萬報,這個利息很厚,我要去多布施一點,多投資一點,將來有回收,有回報」,存的這樣的心,這個心就是污染的心,就是貪瞋痴慢,痴的心。這樣的心,哪裡叫布施?哪裡叫布施波羅蜜?完全搞顛倒了,完全誤會了,我們一定要懂得。

  菩薩是高度的智慧,菩薩長於「三妙慧」。這個三妙慧就是六種修行的綱領,每一種都是三妙慧。所以人家「捨」是把心地上這些污染,這個東西統統捨棄掉,這是我們要學的。身外之物我們應當要捨,這個身體所需的足夠用了,也就是說我們物資的受用,生活必需已經夠了,有多餘的,我們應當幫助缺乏的人。我們幫助缺乏的人,心裡頭要清淨,把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要忘得乾乾淨淨,不要常常念著「我布施多少財物,我幫助了哪些人,我對那些人有多大的恩惠」,常常念著這個,這個心就不清淨了。這個雖然是施,不是布施波羅蜜。

  佛教給我們要「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把自己忘掉,作而無作;我是做那個事情,但忘掉了,不把它記在心裡,不要牽掛這個事情,也不須要將來什麼回報,忘得一乾二淨。我們布施多少東西也不曉得,何必去點個數,去記錄?現在人講的留個成績,沒有必要。哪一個人接受的布施,不要去問他的姓名,問他的住址,用不著,心地乾乾淨淨,這樣行布施就正確了。幫助一切人都要用這樣的態度,乃至於後面到「持戒、忍辱」統統都要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是般若智慧。修一切善,斷一切惡,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修」,事上真做,積極在做;「無修」,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就對了,這就如法了。

  當然佛法也離不開因果,修布施,我不要果,果也來。除非你不造因,造了因一定有果。我們看《華嚴》、看《法華》,古大德給我們分析的清清楚楚,《法華經》一乘因果,《華嚴經》五周因果,哪能沒有果報?果報來了大家受,不要我一個人受,這個就對了。我有福大家享,這是真正的福報!有福一個人享,沒有幾天就享完了,就享盡了。所以福報跟大家享,你的福報永遠享不盡。

  佛教給我們財布施得財富。這一生當中,我們看到許多發財的人、財力雄厚的人,他的財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財布施,這是因。這一生中得到財富是果報,因果相應。我們學佛的人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發大財的人不羡慕。為什麼?人家種的因,現在得的果報,這是應該的。我們要想有財富的話,那你就修財布施。你不種因,哪得的果報?我們看到一等聰明智慧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他前生修的法布施,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是這麼一回事情。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什麼是無畏布施?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最簡單的「吃素、戒殺、放生」,這就是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你修三種因,一定得三種果報。

  我們看世間人,有一些人有大智慧,真正了不起的智慧,但是他貧窮,每天只能混一個三餐飯的溫飽,什麼原因?前生修慧不修福,福報修得太少,慧修得多,所以特別聰明智慧,這一生日子過得很辛苦、很貧苦,這個我都見到的。有許多人發大財,沒有智慧,甚至於連小學都沒有念過,大企業家、大老闆,底下給他辦事的人都是博士,福報很大。他沒有智慧,他有福報。福報大是前生修的福,但前生沒有修慧;福報大,別人幫助他,很多有智慧的人幫助他。

  如果我們又要大福報、又要大智慧、又要健康長壽,那你三個因都要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統統要修。這要你自己修得的,不是佛菩薩保佑得來的。佛菩薩沒有辦法給你,佛菩薩要能給你,我們還要修什麼?不要修了,因為佛菩薩不給我們,他就不慈悲,他還做什麼佛菩薩,還什麼大慈大悲。佛菩薩沒有辦法給我們,佛菩薩也逃不出因果的定律,佛菩薩只能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教給我們,我們相信、理解、肯照這樣做,果報都得到了,這就是佛菩薩給我們的恩惠,這就是佛菩薩幫助我們得到的殊勝之果,要曉得佛菩薩是這樣加持的。

  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報答,不是每天供著佛像,給他燃香,供上香花水果,每天給他禮拜,以為這就是報答他了;我們這樣做叫愚痴,這個不能報答,這一些佛菩薩統統不要。要怎樣報答?要把佛菩薩的教誨,盡心盡力地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勸勉大眾,依教奉行,使社會大眾都能夠深信佛法,都能夠理解佛法,都能夠奉行佛的教誨,我們的社會安和樂利,我們國家富強繁榮,世界和平安定,這才叫真正報佛恩!所以你看每一部經典的後面,佛都教我們要流通佛法,這叫真正報佛恩。

  家裡面的佛堂陳設,香花水果的供養,不是供養佛的,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菩薩的恩典,我們要自行化他,這是提醒自己的。供花,花代表因,因就是六度,就是教我們修因;供果,果是代表我們的希望,我們希望這一生生活得非常愉快、非常幸福、非常美滿,這是現在的果報;希望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果象徵這個,代表我們這個希求。花是代表我們今天應該怎麼做才會得到果,先開花後結果,所以是提醒自己的,是給自己看的,是供養自己的,不是供養佛菩薩的。

  燈代表的是光明,代表的是犧牲自己,幫助別人。從前點油燈、點蠟燭,這個現象非常明顯,現在點電燈不太明顯了,看不出來。燃蠟燭,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我們也能夠捨己為人,能夠犧牲自己。無論在精神上、在物質上,一切享受我們自己能夠減少幾分,這就是燃燒自己;幫助別人、幫助社會,這就是照耀別人,是這個意思。

  現在有很多同修問我,家裡供佛像要不要燒香?要燒香,燒一支好香。香是表法的,不要燒多,因為我們現在住的房子都是公寓式的,房子都很低,燒太多,空氣污染,對我們身體有妨害。燒一支好香,香代表什麼?「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它表這個意思。香讚裡的「戒定真香」,所以見到這一支香,聞到這一支香,就要想到修戒修定。戒定是真香,用這個香引發我們戒定這個意念,不要忘掉時時刻刻要修戒、要修定,所以香是提醒我們這一樁事情。

  「水」,那更重要了,水提醒我們什麼?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我們供佛的是清水,一塵不染。供佛菩薩不能供茶,為什麼?那個水有顏色,不清淨,表示我們心地有污染,所以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水代表清淨,代表平等;它不起波浪,代表平等。我們看到這杯水,我們今天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等,用《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所以它是供養我們自己,不是供養佛菩薩的;要是供養佛菩薩,那就錯了。

  所以佛家一切教學的設施,都是時時刻刻觸發我們內心的善根,用一切方式叫你六根接觸的時候,都能夠提起高度的警覺,這就是覺而不迷。所以一切設施都是教學,這個意義非常之深廣,使我們從早到晚,眼所看到的、耳所聽到的、身體所接觸到的,統統是佛法,統統是佛菩薩的教誨,這就對了。我們能夠這樣修,這才能得到佛陀教學的圓滿,教學的全體,我們確實能得到受用。

  菩薩六波羅蜜裡面,「持戒波羅蜜」的精神就是在守法。佛的教誡我們要遵守,不僅僅是那些戒條,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的教訓,我們稱為教誡,統統要遵守。剛才講過了,這世間法律、規章,乃至於風俗習慣,統統要遵守。現代人跟從前人不一樣,從前人往往一生居住在一個地方,臨近的城市都老死不相往來,這種人很多,所以他的生活圈子很小。現在交通發達了,資訊發達了,全世界的事情,我們雖不出門,沒有不知道的;有假期都會到世界各處去旅遊、去觀光。我們到外國,外國的法律跟我們不同,我們要懂得、要遵守;外國的風俗習慣跟我們也不同,我們也要清楚,也要遵守,不可以不遵守;不遵守,到那個地方往往就犯法了。

  譬如,我剛剛從新加坡回來,新加坡法律就定得很嚴,決定不准隨地丟垃圾、紙片、煙頭,你要是丟在地上,罰款新加坡幣伍佰塊。新加坡的錢跟我們台幣是一比十九,你看看伍佰塊是多少,馬上就罰你。在新加坡上班工作的普通人,一個月賺的錢,要丟四次就完了,就沒有了,他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所以新加坡的街道整潔,乾乾淨淨,沒有人敢丟。像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否則的話,到新加坡去觀光,亂丟紙頭、亂丟果皮,那你抓到被罰就沒有話說了。所以那個地方的法令規章,那個地方的一些規矩,我們要懂得,到那個地方去旅遊,一定要遵守。他的風俗、人情也要懂得,跟那個地方的人才能和睦相處,雖然時間不短,我們有個非常愉快的旅行。可見得,不能不懂。

  菩薩行裡面,第三個是「忍辱」,實在講就是訓練我們的耐心,忍耐。古大德把這一條翻作「忍辱」,是因為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古時候中國的社會,讀書人的地位最高,士、農、工、商,中國人非常重視道德、學問。所以在古代讀書人雖然很清寒、貧寒,甚至於三餐飯都不能夠溫飽,但是他在社會上被大眾尊重,任何聚會當中,這個上席、上位一定是讀書人坐的,這就是尊重知識分子。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就是古時候的讀書人。

  讀書人常常有一句話說:「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不要緊,侮辱不可以。侮辱是忍受不了的,殺頭沒有關係,「士可殺,不可辱」。我們法師們聽到這個話,這些人這麼執著,辱都能忍了,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所以翻譯是從這裡來的。特別是從中國這個環境,翻成忍辱。實際上,梵文就是忍耐的意思,並不是忍辱。忍才能成就,不忍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中國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忍辱是修定的前方便,凡事不能忍,諸位想想,他怎麼能得定?佛法修持定是樞紐,定是修行的重心。慧沒有辦法修,得定自然就開慧了,所以我們修行真正的中心就是在定。禪家修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是修定,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我們念佛用持名的方法,「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我們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可見得佛法所修的統統是定,方法不一樣。

  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法門,還有用觀想的方法,有用觀像的方法。淨土以外,禪宗有觀心的方法、有參究的方法、參話頭的方法;教下有止觀的方法。方法很多,統統修的是定。定是修行的樞紐,不能忍耐,那怎麼能得定?持戒也是修定,因戒生定。

  可是我們看到有一些持戒持得很好的人,他不能得定,原因是什麼?自己這個定修得很好,但是他沒有忍耐,看到別人不持戒,他就生煩惱;看到別人破了戒,他心裡很不舒服,很不痛快。所以他自己的戒持得很好,不能得定。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樣他就會得定了。別人持戒、破戒與我不相干,我管他那麼多幹什麼?我的心就定了。看到這個破戒了,可惱可恨,定沒有了。戒持得再好,永遠不能得定,毛病都出在這個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不管看到世間善人、惡人,都是用清淨心、平等心去看,我們道業成就了。

  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計較。為什麼不要去計較、執著?各有因緣,各人因果不相同。佛菩薩都不執著,佛菩薩都不計較,我們要向佛菩薩看齊才對。哪些人執著、計較?鬼神。鬼神是凡夫,看到人行善,他歡喜;看到人作惡,他痛恨。那是鬼神。佛菩薩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慈悲的、永遠是平等的,我們要學這個。

  所以佛前那杯水很有意思,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一塵不染、乾乾淨淨,不起波浪,清淨平等,這樣才能得定。所以忍辱才能夠得定;忍辱、精進就得禪定。六度裡面「忍辱」就是平常我們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唯獨有耐心,我們處理、應付才會到恰到好處,才不致於犯過失,也就是說避免過失,避免惡果。

  從忍耐再往上提升,就是「精進」,這一條很重要。「進」,不是雜進,不是亂進,是精進。在我們本門裡面求進步,這是精進。如果摻雜其他的,那就不精了;縱然進步,不是精進。在世法裡面行菩薩道,菩薩在各行各業,他在自己行業裡面求進步,這叫精進。自己行業之外還攬其他的,那就是雜進、亂進。

  唯有精進,他心得定,定就是心有主宰,不會被境界所誘惑,不會被境界所動搖,這就是定。所以這個六度裡面的禪定,不是指我們佛門裡面大小乘所修的禪定,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講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心自己有主宰、自己有主張,不輕易受外面的影響,這是定。

  有定而後才有智慧,智慧就是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他很清楚、很明瞭。真妄、邪正、是非、利害,他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所以,菩薩六度完全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並不是很高很玄。你把它看成很高很玄,就錯了。它是日常生活應當遵守的六個原則。守住這六個原則,你想想看,你的生活怎麼會不幸福?怎麼會不美滿?你的事業一定是非常成功,這是能叫我們得到真實的利益。

  昨天很抱歉,我不知道時間,問了一問,他們告訴我一個半小時,我到九點鐘就跟大家結束了。今天我才曉得我們這個講座是兩個小時,剛才我進來的時候,有個同修告訴我,我們這個錄音帶只有一小時五十分,他說:「法師,你最好講一小時五十分就圓滿,我這個帶子剛剛好,多講了帶子沒有了。」現在正好一個小時五十分,我們就到這個地方結束,明天再見。謝謝諸位同修,謝謝老和尚指導,謝謝!明天晚上同一時間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