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選讀  (第三集)  1993/12  台灣高雄元亨寺  檔名:04-009-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昨天講到菩薩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今天就入了我們的正題「十大願王」,這個十願就是三學、六度的擴充。因此,世尊在華嚴會上給我們說:「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換句話說,就不能證得究竟圓滿佛。天台大師跟我們講,佛有四種,「藏通別圓」四教佛。《華嚴》上說的究竟圓滿佛,就是圓教佛,與別教、通教、藏教有所不同。原因在什麼地方?究竟佛果必定是圓滿的稱性。所以普賢行不僅是願願稱性,而且是行行稱性。我們初學的人雖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將來慢慢地向這個境界提升,那就對了。如果現在能修,當然更殊勝!修學普賢大願,對於我們往生品位的增高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能夠依這個方法修行,無論修多少,都有不可思議殊勝的功德。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菩薩行門的綱領有十條,就是「十大願王」,我們講義裡面的第一段,就把這十條的名稱都列出來了。這個十條,諸位同修都很熟悉,有不少人早晚課誦裡面都念。「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都念得很熟。他雖然念,這個意思、境界很難體會,當然在行持上能夠與十願相應,就是更不容易了。

  「十願」的特色在底下這幾條顯示出來了。第一條我們不必念了,第二條說:

  【二、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十條裡面舉出第一條。「禮」是禮貌、是禮節,我們對人要有禮。普賢行願裡面,不但我們對人要有禮,我們對物也要有禮,對事也要有禮。世間人講禮,只講到對人,沒有講到對物對事,可見得普賢行的境界非常的廣大,非常的微細,所以是法身大士、大菩薩所修的。

  「禮」是外表,「敬」是內心,心要至誠恭敬,外面一定要合乎禮節,這個禮是有節度的,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譬如現代社會裡面,我們的習慣,最敬禮是三鞠躬。古時候我們不說了,我們是現代人,現代的最敬禮是三鞠躬。如果我要特別恭敬一點,我四鞠躬,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合禮,超過了。這個「三」就是節度,禮是有節的。我非常恭敬,何必在形式上這麼麻煩,一鞠躬也就可以了?一鞠躬不行,不到,欠了。所以不及跟超過都不合禮。為什麼?不及就是不到,顯得你傲慢;超過,顯得你諂媚、巴結。所以它有一定的節度,這個樣子大家看起來就很正常了。

  菩薩跟我們一般人修學這些法門,到底哪些地方不一樣,這是我們要留意的,我們要學習的。在這一條裡面看到的是『清淨身語意業』。我們要注意那個「清淨」,清淨就是真心,真心是清淨的,真心從來不染。染污的心是妄心,妄心才染,真心不染。一心不染,二心就染污了。諸位要曉得,這個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從這個地方我們細細去體會,這個真心跟妄心的差別也不難體會到。

  什麼叫二心?心裡有個念頭,就是二心。沒有念頭的時候是一心,有念了就是二心,我們起心動念就落在妄心裡頭,落在染污心裡面,心就不清淨了;一心是不起妄念。這個情境我們有沒有?有,確確實實有。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時候我們用心跟諸佛如來用心,實在講沒有兩樣。諸佛菩薩他有能力保持住常住真心,他能永遠保持。我們凡夫不能保持,真心現前的時間很短,第一念是真心,到第二念就迷了、就妄了,第二念就是起心動念,就有分別執著、是非人我。分別執著、是非人我是妄心,真心裡面沒有的;換句話說,清淨心裡面沒有,菩薩用真心,菩薩用清淨心,「常修禮敬」。

  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意業是心。心清淨,身就清淨,用清淨的身來修禮。恭敬、禮敬重點都在清淨上,三業清淨,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三業果然清淨,身心必定健康,當下就得自在快樂;身心健康,當然自在快樂。我們佛門裡面講「法喜充滿」,這個法喜充滿就是自在,就是快樂。

  『常修禮敬』。注重那個「常」字,這是諸佛菩薩與我們差別的現象,在一個「常」。常是什麼?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們修禮敬,身心不清淨,這就不是普賢行;我們修禮敬「不常」,時時間斷。這個「常」,實在講,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我們不能相繼,常常間斷,人家不間斷。

  佛弟子每天在課誦裡面都要拜佛,早課的時候要拜佛,晚課的時候也要拜佛。拜佛是什麼意思?拜佛就是教給我們「常修禮敬」,我們要將自己禮敬諸佛如來的這一個恭敬心,禮敬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兩樣。我對佛的恭敬跟對一切眾生那個恭敬有差等,那就錯了,那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裡面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對佛怎麼恭敬,對眾生也是一樣的恭敬,這個是普賢行。

  不但對一切人要恭敬,對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包括了九法界眾生,往上去有菩薩、有聲聞(就是阿羅漢)、有緣覺(就是辟支佛)、有天、有阿修羅,往下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這些都是眾生,統統要禮敬,而且跟諸佛如來這個禮敬沒有差別,我們要這樣做到。所以普賢行,不容易修!

  我們對人恭敬,對蚊蟲、螞蟻,恭不恭敬?對蚊蟲、螞蟻不恭敬,這不行,這不是普賢行。我們對一些鬼神,恭不恭敬?在台灣民間所拜拜的那些鬼神,我們用什麼態度對待他?其他宗教裡面所拜的這些天神,我們對他禮不禮敬?一樣要禮敬。如果認為這是外教,我們對他可以不禮敬,那就錯了,你修的不是普賢行,普賢行一定要一律平等的禮敬。

  也許我們要問,我們見到佛要三跪三叩首,就是三拜。我們到了基督教堂,我們看到十字架,要不要也在地上跪到拜三拜?馬路上有土地公廟,你到那個土地公面前,是不是也去跪在那裡拜三拜?你要去到那裡跪到拜三拜,人家看到你,認為你這個佛教徒神經不正常、有問題。但是我要不去拜,是否就不是普賢行了?

  學普賢行一定要懂得禮節。基督教有基督教的禮節,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禮節,到它那個地方,用它的禮節那就對了,那就沒有錯了。我們佛弟子進鬼神的廟,我們問訊,這個儀式不相同。我們見佛菩薩跪拜,見鬼神問訊,我們那個敬心沒有差別,敬鬼神的心跟敬諸佛如來的心一樣。我們見到人,現在人見面點點頭,我們也點點頭,可是這個敬心跟我們尊敬諸佛如來也沒有差別。行是儀式上有差別,儀式上要隨俗,隨著世間法,但恭敬心一點都不變,這是普賢行。我們必須要知道,要認真努力去學習。第三條講:

  【三、虛空界盡,我禮乃盡。】

  可見得「常修禮敬」的那個「常」是真常,不是假的常,通常我們一般佛法裡講的多半都講盡形壽。就以我們講三皈依來說,三皈依要多少時間?要盡形壽。盡形壽就是一生,我活一天,我皈依一天。可是普賢行不是一生,普賢行是生生世世,永無間斷。虛空界是不可盡,所以普賢菩薩所修的禮敬,那就是永恆的、真常的,也是永遠沒有止盡的。可見得菩薩這個心量,確確實實是包含了虛空法界,這個就是圓滿的稱性。用這個方法是叫修德,以修德將我們的性德完全顯露出來,那就成圓滿佛。這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這個是見圓滿的性,成圓滿的佛。這種修行的方法,可見得它真的重要。釋迦牟尼佛沒有講錯,不修這種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換句話說,不能夠圓滿見性。

  【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是盡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在事相上的行持心行都沒有間斷。對人的禮敬,大致上我們能夠明瞭,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就是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執著。「這是善人,那個是惡人;這個人我恭敬他,那個人我討厭他」,你有這種分別、執著,你所修的就不是普賢行。在大小乘佛法裡面,還有這一些輕微的分別執著,但是普賢行裡面沒有,「清淨、平等」就是普賢行與一般菩薩行不一樣的地方。

  這段裡面我們要說一說『無有疲厭』。「疲」是疲倦,「厭」就是厭煩。不疲倦,不厭煩,這個很難得!怎樣才能做到?我相信許許多多同修對於這兩個字都很關心,譬如我們念佛要不疲倦,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念下來,多好!為什麼念一念就疲倦了?念了就打瞌睡,念多了就煩了?有很多人念佛,念上幾年之後,他不念了,為什麼?念煩了。為什麼普賢菩薩能夠不疲倦、不厭煩?諸位要曉得,關鍵就在用心不一樣,人家用清淨心,清淨心怎麼會有疲倦,怎麼會有厭煩!

  我們為什麼無論做什麼事情,一樁事情重複太多次就煩了?時間稍微長一點就疲倦了?我們用的這個心是分別心、是染污心。好像我今天工作超過時間了,心裡想「今天很疲倦了」,就疲倦了。尤其是當所做的工作自己不太歡喜,這個厭煩、疲倦很容易發生。如果這個工作是自己歡喜的,那就好得多了。我們俗話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自己喜歡的事、高興的事情,做再長的時間,他不感覺得疲倦,精神很飽滿,歡喜。所以不歡喜的工作很容易疲倦,可見得這個是心理上的因素。什麼心理?妄心,不是真心。菩薩用的真心,所以永遠沒有疲倦的相,永遠沒有懈怠的相,永遠沒有厭煩的相,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這個道理明白了,事實清楚了,我們自己在日常工作要用清淨心,你的工作量再多、再繁重,你不會疲倦,你不會厭煩,那就是普賢行,那一種修學的功夫,你得到幾分的利益。所以用清淨心去做,用歡喜心去做,用利益眾生的心去做,在現前就能夠減少我們的疲倦和厭煩。底下一段,這是舉例子,教給我們如何修學。

  【五、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娑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這個世界很苦,在這個世界裡面的眾生,他都能夠忍受。「堪忍」就是能夠忍受這些苦難,「堪」是能夠,能夠忍受種種苦難的這麼一個世界。「毗盧遮那如來」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通常我們都認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我們的本師,這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地球上,三千年前降生在北印度(就是現在的尼泊爾),示現修行證果、弘法利生,這是本師的應化身。

  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他的法身就是毗盧遮那。所以毗盧遮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毗盧遮那的應身,毗盧遮那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這是一個人。毗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遍一切處」,法身沒有形相。法身到底是什麼?如果用現代哲學上的名詞來說,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就是哲學裡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一切萬事萬法從哪裡來的?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從這個本體生出來的,這個本體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身。所以法身沒有形相,法身遍一切處;雖然沒有形相,法身能夠變現一切形相。

  這個意思還是不好懂,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現在幾乎每一個人家裡面都有電視。你看電視裡面節目很多,大家看不厭,電視那個螢幕就好比是法身,螢幕什麼都沒有,但是一切相都從它那裡現出來,沒有它就現不出相了。現的那些相就是應化身,能現的這個體就是法身。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一切相,法身是真正的本體,法身是真我,應身是假我。為什麼?相是生滅的,體是不生不滅的。相無論怎麼生滅,無論怎麼變化,體還是不生不滅,體確確實實與一切生滅法不相干,一切生滅法並沒有染污本體。像電視這個畫面,再複雜的畫面也沒有將螢幕染污了一點點,就像這個樣子。

  所以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面細細去體會,如果你要明白了、要清楚了,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自己,那就恭喜你,你證得清淨法身了,你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知道宇宙萬有是自己真心本性所變的。

  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本性、就是真如。佛經裡面有幾十個名詞,但是都是講的一樁事情。佛為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名詞?他有一個特別的用意,就是教你不要執著,「名可名,非常名」,只要這個名是說這一樁事情,什麼名都可以,不要去計較、不要去執著,這個樣子教我們「離名字相」。離名字相,你才能見到這個事實的真相,這是佛教學很高明的手段。這是說了「法身、報身、應身」都在其中了,這個三身是一體的。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佛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要向他學習,我們發了心之後會退,他發心不退。所以人家成佛了,人家成就了。我們發心也很難得,但是退得很快,所以從無始劫到今天,我們還沒成就。大乘經上教給我們六念,這是大乘菩薩學的。六念裡面,前面是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僧」,後面是「念施、念戒、念天」。施是布施,菩薩行門最重要的一個。念戒是持戒,守法。末後一個念天,念天是什麼意思?這個天不是天上的上帝,不是天神,而是說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十地菩薩化身,法雲地的菩薩,在大梵天修行,示現大梵天王的身分,自行化他。佛為什麼叫我們念這個人?這個人在無始劫的時候,我們跟他同時發心,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人家精進不退,經過這樣長久的時間,他已經證得法雲地的菩薩,證到第十地,地位這麼高,再往上去就等覺了。再回來想想自己,自己因為發心之後退轉,這一退,退得太遠了,退到我們現在這種程度,讓我們看看他,想想從前,生慚愧心,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怎樣跟這個老同參等齊,跟他證得同樣的地位?如果照一般法門來修學,我們也要修個三大阿僧祇劫,然後才能到他這個位次,這個時間太長!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很快就趕上我們的老同參了。這老同參是在法雲地的菩薩,所以到達西方世界,確實很短的時間就證得他的果位。當我們沒有證得的時候,在西方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生到西方世界,我們的智慧德能神通跟十地菩薩沒有兩樣。但是要曉得,這不是自己的能力,不是自己證得的,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必須加持到一段時間,我們自己證得了,我們自己的智慧能力統統恢復了,那個時候阿彌陀佛加不加持,就沒有關係了,因為我們的能力恢復了。我們能力一天沒有恢復,阿彌陀佛就加持一天,所以西方世界不可思議!

  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悟無生」,才到達這個地步。但是那十二劫當中,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等於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有十地菩薩那樣的智慧神通德能。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不是凡夫難信,大菩薩們都難信。所以你要是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了,你會拍拍胸口說:「西方極樂世界,我非去不可,我一定要去」,這樣堅定的決心信念自然就產生了。你為什麼對於淨土法門或信或疑、或斷或續?因為對於西方境界的狀況沒搞清楚,你還有懷疑!如果真搞清楚了,斷疑生信,有信有願決定得生。所以這是精進不退。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這是講他在無量劫當中修行。菩薩行門,一個「布施」就全部都包括了。我們知道,「六度」是菩薩行門的六大綱領,六度展開就是萬行,六度萬行。如果我們再把它歸納,六度就是一個布施,可以講布施就是菩薩萬行。為什麼?布施裡面有三種(三大類),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我們看看六度後面的五度,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什麼是無畏布施?持戒的人,眾生看到了不會害怕,不會恐怖,「這個人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他不偷盜,我們錢財露給他看到,不要緊,他不會偷我們的,擺在那個地方也很放心,他不偷盜」,這是無畏。眾生心能夠安,所以它屬於無畏布施。我們說話得罪他了,他也不會怪我們,他持戒,他不會惱害眾生。忍辱波羅蜜也是屬於無畏布施。譬如我們剛才講,我們得罪這個人了,他不會報復,因為他能夠忍辱。所以持戒跟忍辱,都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一個布施就把後面那個五度都包括了。

  此地講一個布施,就是把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都包括在其中,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他是以身命而為布施,這個布施得徹底,難捨能捨。他怎樣布施法?

  『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在古時候聞到佛法,得到法喜,要想把經典句子寫出來,傳給別人,這個時候找不到書寫的工具,怎麼辦?自己的皮剝下來當紙,寫在這個皮上,用自己的骨頭當作筆,血當作墨。當然這不是教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學法,這是舉一個例子,難行能行,說明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第一。我們後面還會講到。

  第三願講到「廣修供養」。菩薩講布施,普賢菩薩講供養,不講布施,這是以最恭敬的心,所以稱供養。我們對佛菩薩這個布施叫供養,對一般人叫布施,那個心有分別,有差等。普賢菩薩的心是平等心、清淨心,對佛菩薩供養,對一切眾生也是供養,沒有兩樣。這是說明一切布施裡頭,法布施第一。

  我們今天講「消災滅罪」。自己修,佛門修行都講求正助雙修。正修是一心持名,一心就是清淨心,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信願持名,能夠消災滅罪,再重大的罪都能夠滅得掉。至於助行,菩薩在此地提供我們的方法非常好,修法布施;盡心盡力,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這個助行幫助我們消災,幫助我們滅罪,力量最大,叫法布施。

  法有很多種,真是有無量的法門,哪一個法門功德最大?哪一個法門滅罪的效力最強?你只要看哪一個法門能度很多眾生,哪一個法門能幫助很多眾生成佛,那一個法門滅罪消災的力量就第一強大。這個都不必我說了,大家都知道,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第一,自己要修,要把這個法門推廣,我們要認真去做。現在除了流通淨宗的經典功德第一大,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流通念佛的錄音帶,我們有能力,多錄一些,多做一些念佛的錄音帶,到處給人結緣,送給別人,勸人人都念佛,這就是法布施,跟經文裡面所說的沒有兩樣。底下這個文說:

  『積如須彌』。這是講他生生世世,盡心盡力,不惜犧牲身命來修法布施。我們雖然比不上菩薩連身命都能捨,我們至少要能把自己的享受捨一部分,那就好了。這個捨的方法,可以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請佛菩薩給我們作證明,我們立下誓願,在我這一生當中,我每年的收入,或者是我每一個月的收入,拿出幾分之幾來供養諸佛。這個供養諸佛就是布施給眾生,眾生就是諸佛,這個要知道。你供養佛菩薩,佛菩薩不要,佛菩薩拿來沒有用處。佛菩薩要的是什麼?要的是眾生都能夠幸福,都能夠理解佛的教誨,都能夠依教奉行,都能夠念佛成佛,這是佛菩薩的願望。我們能夠修法布施,就是圓滿成就佛菩薩的願望,這個意思《行願品》裡面講得很透徹、講得很多、很詳細。所以一切眾生就是諸佛如來的心,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供養諸佛如來。我們能先從把自己物質精神上的享受減少幾分,用來修布施供養,特別是法布施。

  過去,印光大師就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出家人住在寺院裡面,一切生活受到常住的照顧,信徒所有的供養沒有用處,這些錢怎麼辦?又不能不接受,這個信眾說:「我供養法師來種福田的」,他來種福田,你又不可以拒絕他,不讓他種,這個說不過去。他來種,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個福田?要不是福田,那就種錯了,那他冤枉!我們也對不起他,因此要懂得輾轉布施供養。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樣子,他老人家把所有的供養辦了一個「弘化社」,蘇州靈巖山寺附設了一個「弘化社」,這個「弘化社」實際上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佛經流通處,他老人家起個名字叫「弘化社」,專門印送經典流通。那個「弘化社」就是信徒們對於老法師的供養,他全部做這個事情。

  我們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那個小冊子裡面看到,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老法師特別從印經的款項裡面提出三千塊錢,那個時候三千塊錢很大,是銀元,提出三千塊銀元去賑災。所以我們從他老人家這個消息裡面明瞭,他是全部都印送佛經布施,遇到大的災難,就從印經款子裡面提出,所以他重法,對於法布施特別重視,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現在有許多人常說,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是回教國家,回教國家是真富有。他為什麼這麼富有?他很幸運,他那個地方都出產石油,資源都在他們的地底下。這是大家只看到外表的形式,真正的原因沒有看出來。回教,它經典裡面,強迫你修布施。諸位看《古蘭經》你就曉得了,回教徒真的個個都虔誠,這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他對於上帝的崇拜,那一種真誠很能感人。經典裡面教他每一年必須將他的總收入十分之一拿出來布施,他們統統照做。所以他是全民布施,個個修布施,因此富庶的共業自然就現前了。我們回頭看看佛教,佛是勸我們布施,但是沒有勉強;他們是勉強的,一定要做,非做不可。佛只勸我們布施,你要明瞭了,肯布施,好!你要不明瞭,不肯布施,佛也不怪你,佛也不管你。人,實在講業障習氣很重,勉強一點還是有好處。所以我希望這一點我們要向伊斯蘭教「穆斯林」學習,穆斯林是他們的回教徒,像我們這邊講的優婆塞、優婆夷,我們要向他學習,拿我們自己收入在佛菩薩面前發誓,我一定要拿出幾分之幾常修供養,像普賢菩薩一樣;而常修供養裡面,以法布施為第一。

  『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他都能做得到,身命都能捨,何況王位!這是作國王的,他能把王位犧牲掉、捨棄掉,他弘法利生去了。釋迦牟尼佛捨了王位。早期在中國弘法的安世高,漢朝時候,安世高是安息國的王子,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的父親是國王。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他做了半年,發心要出家弘法,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出家之後,道業成就了,跟中國人有緣,所以到中國來弘法,他老人家圓寂在中國,就沒有回去了,對於中國的佛法,早期貢獻非常大。我們中國在歷史上,譯經有三位大師,第一位就是安世高,第二位鳩摩羅什大師,第三位玄奘大師。在中國譯經史上,安世高是第一個人,他是捨棄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他統統捨棄掉了,出家修道,把佛法傳到中國來。

  【六、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前面說了法布施。我們看到這十大願中第三大願「廣修供養」。「稱讚如來」這一條我們就省略掉了,我們從重點來介紹。用真誠、恭敬心布施就是供養,布施跟供養是一樁事情,布施用的心不是很恭敬;用最恭敬的心,那叫供養。在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可見得財供養不及法供養。我們今天這個修行,實在講財供養與法供養同時都具足了。譬如我們印經布施,印經需要錢,那是財供養;這個經典裡面是法,叫法供養,所以財跟法都圓滿了。乃至於現在,我們做錄音帶、錄影帶布施供養,也是財法都具足。我們買這些材料是要錢的,這是財供養;裡面的內容是佛法,所以財跟法統統都具足了,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

  說法供養,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七種,這七種都是屬於法供養。我們看第七條:

  【七、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如說修行供養』。「說」是指佛說的,佛在經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這就叫「如說修行」。我們今天修行的目的是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目的是不退成佛,可見得我們今天學佛的目的是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重要的一個手段。因此,我們遵循的經典,確確實實是「五經一論」。這個五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今天這一份教材就是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五經。一論,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著)。五經一論裡面所說的,我們都能夠明瞭,都能夠照作,這就是「如說修行供養」。其他經論裡面所說的,我們可以參考,也可以不必參考。專依五經一論,實在講足夠了,用不著去讀許許多多經論,把我們的時間浪費了,精力分散了,不如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成功非常快速。

  去年我到新加坡講經,新加坡同修告訴我,就在他們附近不遠,有一位老太太,聽到這個念佛法門非常歡喜,她在家裡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好像是念七個月,預知時至,不生病往生的,坐著走的。新加坡跟馬來西亞現在念佛的人很多,看到好多念佛時間都不太長,走的瑞相非常之好,不生病,曉得哪一天走。這次到此地來,聽說最近我們這邊也有這個情形,念佛半年,還有站著走的。可見得這個不是假的,這是真正的成就。這個世間一切一切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的,連這個身體都是假的,沒有一樣帶得去,何必去造罪業?聽佛的話沒錯,「如說修行」就是依教奉行。這個依教奉行是真供養。

  『利益眾生供養』。菩薩念念度眾生,念念不忘眾生,念念都要幫助眾生,使眾生得到最好的利益。經上常講豐饒,「豐」是豐富,「饒」也是豐富,最豐富、最好的利益。諸位想想,最好的利益是什麼?是幫助他念佛,幫助他預知時至,幫助他不生病,也一樣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這才是最大的利益,沒有比這個更大利益了。為什麼?其他一切物質精神享受,死了之後都要搞六道輪迴,你給他再大的利益,也不過享受幾十年而已;幾十年之後,長劫流轉,那哪裡叫利益?所以利益是幫助他脫離苦海,超越輪迴,成佛作祖,這是無上的利益,最殊勝的利益。我們要常常有這個心,常常存這個心,幫助眾生。

  『攝受眾生供養』。「攝受眾生」,要有智慧,要有善巧;這個善巧就是現在人講的方法。我們有智慧、有方法誘導一切眾生,他本來不相信佛法,我們能叫他深信不疑,本來不願意接觸佛法,我們想方法讓他接觸到佛法,讓他理解佛法、信仰佛法、修學佛法,往生不退成佛,這叫攝受眾生。「攝受」,用簡單的話來講,就是介紹他,介紹他來學佛,這個就是攝受的意思,這是供養。如果沒有善知識的介紹,這樣殊勝的法門,他怎麼會知道?他將來修學成就了,對於介紹佛法給他的這個人,念念不忘大恩大德;要不是他,我們怎麼知道佛法,怎麼會修學佛法?所以這個攝受就是誘導、勸導、介紹,這是供養。

  『代眾生苦供養』。一切因果自作自受,我們的苦,諸佛菩薩都不能代受,我們怎能代受?雖然不能代受,代眾生受苦這個心願不能沒有,這叫大慈悲心。事上代不了,因為各有因果,所以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誰也不能夠代替誰,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但是還有一種,等於代眾生受苦,那就是在布施裡面,我們剛才說到的,我們一個月有一萬塊錢的收入,我可以過得很舒服,過得很自在。現在我把生活品質降低一點,勉強這一個月也能過去,拿那伍千塊錢來幫助一切眾生,我的生活受到苦了,這也是代眾生受苦。本來我應該享受的,現在我不享受了,把我自己生活的品質降低,多受一點苦,眾生多得一點利益,這也叫代眾生苦。

  『勤修善根供養』。就好像樹一樣,樹有根,它才能夠發芽,才能夠成長,才能開花結果。一切善法也有根,所有一切善法從那一個根生的,這叫善根。佛給我們說,世間(就是六道裡面的,包括天上)一切善法有三個善根,這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不貪、不瞋、不愚痴,這叫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三個根生出來的。反過來,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所有一切的惡法,就從貪瞋痴裡面生出來的,所以貪瞋痴是一切惡的根源。不貪不瞋不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教我們要勤修三善根,這是供養。

  出世間菩薩善根只有一條叫精進,菩薩善根就是精進不懈。我們今天學了佛,而且學的是大乘佛法,是圓頓的佛法,因此世間三善根之外,一定要修精進,菩薩善根我們也要認真的修學,精進使我們快速成就,精進念佛,必定得生,這是真正供養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念念當中,盼望著你、等待著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我們不精進,就不能往生,精進不懈就決定往生,滿諸佛之願,所以這是真正供養。

  『不捨菩薩業供養』。這個「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是什麼?廣度眾生,宣傳佛法,那是菩薩事業。道場是菩薩事業的辦事機構,是為一切眾生介紹佛法、推廣佛法、傳播佛法的一個辦事處,這是屬於菩薩事業。我們明白這一點,菩薩是以弘法利生為事業,是以弘法利生為職志,這是「不捨菩薩業」。

  『不離菩提心供養』。這七條裡面頭尾兩條最重要。最後一條是結論,所有一切廣修供養行之中,要念念覺而不迷,這一條很重要。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不迷;我們幫助一切眾生,不被眾生所迷;我們修一切法布施,不被法迷;修一切財布施,不為財迷。所以覺心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菩提心,所做一切善行,佛在《華嚴經》上講都是魔事,那個不是菩薩行!那是魔,妖魔鬼怪,魔業,魔的行持。為什麼?迷而不覺。

  你修的種種善行,來生到三善道享福,這一享福,往往就迷惑了,享福很少再修福。我們這一生得大福報的人,前生就像經上講的,捨自己的身命去布施,這樣修行今生才得大福報。但是福報一現前,就忘掉了,不曉得自己福報是怎麼來的,還認為「我的命好,我的八字好,我的運氣好」,不知道它這個根源從什麼地方來的,所以這一生,就難施、難修。縱然有人勸導,修了一點福,所修得一點福裡頭,都有附帶條件的,「你發大財了,佛菩薩、鬼神保佑你的,你一定要供養,你不回饋不供養,將來你的財富就沒有了」,這害怕了,趕緊去送一點供養;「我發一百萬,我再供養一萬給你」,這是跟佛菩薩談條件,賄賂。你想想看,以這樣的心到佛門、到鬼神那裡去修福,這一種心態,你會得福嗎?福報享完之後就墮落了。佛法裡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墮落。享福當中要造多少罪業,沒有法子計算。我們不說別的,吃眾生肉是不是享福?造業。

  中國大陸前途光明,不可限量,原因在哪裡?中國大陸十二億人,十一億人都吃青菜,都不吃肉,這個福報多大,不可思議!這個善根福報不得了。以前李老師在的時候,我就把這個看法告訴李老師,李老師一拍桌子:「你講得對,有道理」。我們台灣今天這麼樣的富裕,這個福報從哪兒來的?日本人統治這五十年當中,我們台灣人很難得吃一塊肉,好東西都被日本人吃掉了。我們吃地瓜、吃蕃薯、吃青菜,這樣五十年的善根,今天發出來了,要懂得因果。所以你看他們種的是什麼因,將來會有什麼果報。

  有些同修告訴我,現在日本經濟已經衰退了,已經逐步逐步下降了。這是對的,他發足了,發的時候不肯修福,還造作罪業,這個福報享盡了,罪報現前了,它的共業就是整個國家國運必定往下衰落,這一定的道理,佛菩薩神仙都不能挽救。自己造的業,自己要受果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要知道一因一果,知道業因果報,然後曉得自己應該怎麼作法。普賢菩薩對這個事情,講得實在是非常透徹。

  《普賢行願品》最豐富的註解是《別行疏鈔》。《疏》是清涼大師作的,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註解的註解是宗密大師作的,這都是華嚴宗的祖師。清涼是華嚴第四代,宗密是第五代,清涼的學生。這是師徒兩代作《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註解,解得實在很詳細。《華嚴》這個註解之後,再沒有一個人的註解能夠超過他,但是這個註解的內容,剛才講了很豐富,要講一遍得要很長時間。我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一個星期講兩次,大概講了七、八年了,才講一半,後面還有一半。好在我也沒有時間限制,慢慢的講,希望這個東西能夠完成,把這一部註解留給後來的同修們可以作參考,那是最詳細的《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今天這是最簡單的介紹。所以講「不離菩提心」非常重要,這個菩提心實在講就是「覺、正、淨」。

  【八、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第八條是講懺除業障。我們的業障習氣非常的深,非常的重,不認真懺悔,在菩提道上,就是修行這個道路上,一定產生嚴重的障礙。這個業障會障礙我們修行,障礙我們得一心,經典上的名稱叫「念佛三昧」。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念佛三昧?有障礙,障礙一心不亂,障礙開悟,甚至於將來臨終的時候障礙往生,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因此,消除業障在我們現前修學裡頭是最重要的一個科目。我們的業障習氣從哪裡來的?不是這一生,是過去無始劫中,從貪瞋痴來的。心裡頭有貪瞋痴,貪瞋痴一發作就是身口意,我們的身口都造作了,意就是惡念,造作惡業。

  【九、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

  這是教給我們懺悔的方法。「諸佛菩薩眾前」,阿彌陀佛這一尊佛就是諸佛,阿彌陀佛就是諸佛共同的德號,所以稱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稱讚到了,一個也不漏。大家不要去拜千佛、拜萬佛,把心都拜亂掉了,在那裡妄想、分別、執著。用不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在佛前懺悔,就在阿彌陀佛的佛前;菩薩前面,觀音、勢至這兩大菩薩,所有一切菩薩,這兩位作代表就夠了。在西方三聖面前誠心懺悔,用真誠的心懺悔。

  怎麼懺悔法?下面這兩句就是真正的懺悔。「後不復造」。我知道我做錯事情了,知道過失了,從今以後不會再犯這個過失,這叫真懺悔。絕對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在那裡禱告說自己做了什麼什麼罪過,求佛菩薩原諒,然後明天再造,晚上再求佛菩薩原諒,那是假的,那個沒有用處。懺悔就是求佛菩薩慈悲,給我們做證明,我不復再造。「恆住淨戒」,恆是恆久,我永久要持清淨的戒律。這個「戒」,包括佛所有的教訓,就是前面講的「如說修行」,不限定那幾條戒律;這是廣義的,佛在經中所有的教訓,所有的訓誡,我們都要記住,都要理解,都要奉行,這叫真正懺悔。下面這一條是隨喜。

  【十、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隨喜」是好事,是大好事,是最大的好事。很多人不知道,它能夠對治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嫉妒。嫉妒、傲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這個不要學的。你看小孩還不懂事,甚至於一歲、幾個月大,你仔細觀察,他有嫉妒心。兩個小孩分糖果,這個分多一點,那個分少一點,就嫉妒。沒有人教他,這是與生俱來的大煩惱,是我們修行的大障礙。普賢菩薩這一願,就是把我們無始劫以來,嫉妒傲慢的煩惱連根拔除,教我們知道修『隨喜功德』,看到別人有好事、有善行,我們隨喜,他得多大的功德,我們得的功德跟他一樣大,這個不可思議。

  如果我們嫉妒障礙他,人家得的是功德,我們造的是罪業,這才划不來。我們是不是真的能把他障得住?障不住的。如果真的把他障住了,那他的功德不是圓滿的,我們不障礙,他也會失敗,他也不能成功。如果他的失敗是被我們障礙破壞的,換句話說,你就有能力把因果律推翻了,那諸佛菩薩都要拜你做老師,諸佛菩薩都不能推翻因果。人家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怎麼會被你破壞,不可能的。所以要知道,我們做一樁事情,別人來破壞,我們事情不能成功,是命裡注定不能成功,他不破壞也不能成功,我們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怪他,「我這個事情被人家破壞」,沒有那個道理,因果上講不通。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明白事理,心平氣和,對於來破壞的人,我們以平靜的心來對待,那麼他與我們這個結就解開了。為什麼他只破壞我,不破壞別人?大概是從前他做事情我破壞他,這是因果報應。現在他來破壞我,我接受了,那個結就解開了。我對他沒有惡意,以後就是好朋友,以後我做事情,他不但不破壞,還來幫忙。確實是如此,所以不能以怨恨心對待惡人。

  古德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跟一切人有怨,我們要懂得怎樣化解,不要打結,這個就對了,這就完全正確了。所以業因果報是定律,任何人都沒有能力推翻,沒有能力改變,包括諸佛菩薩都不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就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做了。「隨喜」,我們就很樂意,很歡喜的去做了。「隨喜」是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人之美!他做了一樁好事情,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這一個好事的功德、福報多大,他得到,我也得到,隨喜的人所得到的跟他完全相等。不會說他是第一等,我們得到的是第二等;完全相等,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協助。

  如果我們沒有力量,發歡喜心也是相等的。譬如他做這個事情需要錢財的,我沒有錢,不能幫他忙,但是我見到真的歡喜,真的讚歎,這個隨喜跟出錢出力幫助他也是相等的。我們有能力,應當要幫助他;沒有能力要生歡喜心,這是隨喜功德。隨喜的對象是一切人,諸佛、菩薩、聲聞、辟支佛,有學、無學,乃至於一切眾生,只要是善事,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統統要隨喜,要盡心盡力的來協助,使它圓滿。因為圓滿了,是大家得利益,不是他個人,是社會大眾、一切眾生都得利益,這是我們一定要去做的。

  【十一、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這幾句很重要,我們應當把它背下來。全經不能背,這幾句《行願品》的經文一定要背下來,牢牢的記住。我們今天發心學作菩薩,是個初發心的菩薩,要隨順眾生。這個就是十願裡面第九願,「恆順眾生」。

  現代這個社會,我們大家都感到憂慮,社會動盪不安,危機重重,原因在哪裡?就是彼此都不肯隨順,每一個人都執著自己的意見;不同的意見就會發生衝突,這是不安定的根源。佛弟子在這個社會環境裡面,應該做一個表率、做一個榜樣,別人不能隨順,我們要修隨順。隨順裡面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那個毛病就大了。我們佛家常講,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我們佛門標榜的;可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為什麼出現這麼大的矛盾?就是不曉得這個隨喜跟隨順,都要以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的隨順,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理性的隨順,也就是說合理的我們隨順,不合理的我們沉默,用這種態度就對了。慢慢的能夠誘導他、感化他,讓他覺悟,誘導他走向正知正見,誘導他趨向正行;利益一切大眾之行,這個叫正行。所以這個隨喜跟恆順眾生,都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我們佛法講智慧,沒有智慧是不行的,不是感情用事,而是有真實的智慧。

  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為什麼?因為一切諸佛念念都是利益眾生,念念成全眾生,念念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要想供養佛,得到佛的歡喜,得到佛的加持,怎麼作法?幫助眾生。幫助眾生就得到佛法三寶的幫助,把眾生拋棄在一邊,天天巴結佛菩薩,那個沒有用處的,佛菩薩絕對不會受你諂媚巴結的。如果我念念都在眾生,都在利益眾生、幫助眾生,佛菩薩這邊冷淡他,不理他,佛菩薩一樣幫助你、加持你,佛菩薩絕對不會怪你,這個一定要知道。為什麼?他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

  就以課誦來說,有人以前不知道淨土法門,修了很多法門,譬如念經,念《普門品》、念《地藏經》、念《藥師經》,念了好多好多。現在聽說淨土好,想要一門專修,又不敢捨棄,「我不念《藥師經》,會得罪藥師佛,我已經念了好多年,這下不念了,他會責怪我」,「我念了好多年《地藏經》,不念地藏菩薩,大概地藏菩薩會懲罰我」,都起這些念頭。這些念頭就是深重的罪過,你把佛菩薩看成小人,你看看你罪過不罪過。如果佛菩薩說你今天念了,明天不念,他就怪罪你,豈不是小人!世間正人君子都不會怪罪,那佛菩薩豈不連個正人君子都不如了。你用什麼眼光看佛菩薩?你的罪過大了!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你能夠專修阿彌陀佛的法門,不但諸佛菩薩不怪你,諸佛菩薩都歡喜、都擁護你,你今天才算修對了,才真的成就了。所以一切諸佛菩薩讚歎,一切諸佛菩薩歡喜,不會怪罪,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這是真正供養諸佛。

  「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我們敬佛敬眾生,就是真正敬佛;敬佛不敬眾生,是對佛大不敬。你從這個地方才看到真正的佛法,看到最高的行法。菩薩修行的方法,一切都是以眾生為第一,眾生就是諸佛如來,要我們尊重,要我們承事。

  「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我們讓眾生歡喜,佛就歡喜。我們讓眾生心不歡喜,佛就不歡喜。諸位想想,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怎麼作法?所以菩薩所在之處,常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就是根據這個經文來的。那個人討厭我,見到我就恨我,怎麼辦?我一看到他趕快躲起來,趕快溜掉,他歡喜了。他歡喜,佛就歡喜了,這是普賢行。會有這種情形是業因果報,是因為我們過去有過節;躲過幾次之後,某人想「你看,他怕我,看到我他就躲起來了」。慢慢之後,他漸漸覺悟,他這個念頭就轉了,「那個人很可敬、很難得、不容易」,會叫他回心轉意,改過自新。他原來最討厭你,到以後他對你最尊敬。這些都是事實,就看我們自己怎樣去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