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揚《群書治要》振興中華文化—《群書治要360》齊家治國之智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13/4/22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5-074-0003

  尊敬的王會長賢伉儷,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們,大家晚上好。禮旭是從二00三年九月五號回到祖國海南省海口,當時候我剛好三十歲。我記得,因為有一、二年在學校帶班的經驗,到了海口就跟當地的這些家長就孩子教育交流一些經驗。而當時候我記得,剛開始很怕沒有人來參與課程,所以只要看有一個人走進來了,就會非常激動的去拉他的手,好像數十年沒見的老朋友。我記得剛開始沒有幾堂課,有一個老者,七十多歲,一位老太太,她在底下聽課整整聽了兩個小時,從頭至尾都對著我笑。我當時候其實滿容易緊張的,一看她都對我笑,愈講愈有靈感。講完了,非常感恩她的鼓勵,我就馬上走下去握著她的手,跟她問好。結果我講了好幾句話,看她沒什麼反應,還是對我笑。旁邊那個人說,她聽不懂普通話。當時候我更感動了,這個老者聽不懂普通話,只覺得這一位年輕人是在講孝道,講倫理道德,老人家歡喜,聽不懂都在底下支持兩個小時,而且從頭鼓勵到尾。所以伴隨著自己成長,有無數的因緣在成就著我們。

  所以人生就要讓所有愛過我們的人不失望,所有愛過我們的人讓他們感覺到欣慰、感覺到光榮,決定不能辜負了他們對我們的愛,跟這一分難得的疼惜。

  就像我想起海口這一幕,真的有無數的老人在感動著我,包含我印象非常深刻,從二00五年,我幾乎每一年都到馬來西亞跟我們大馬的華人交流傳統文化。最讓我震動的,是每一次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課程,往往端菜的,往往守著廁所,歡迎每一個人進來,當大家去聽課的時候,她進去刷廁所,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長者。因為他們接受了傳統文化,他們知道傳統文化好,他們看到整個社會短短幾十年,人心墮落得這麼快,他們非常心痛。所以他們希望所有的年輕人趕緊可以聽到傳統文化的課,哪怕他們是掃廁所,哪怕他們是端盤子,只要能成就這個因緣,讓他做什麼他都非常的歡喜。所以這些老人對這些因緣的成就,他是用真心來成就每一個人。我們也應該用真心來回報他們,讓我們中華民族的老人不要再擔心了,不要再難過了。

  唐太宗有愛民之心,因為在魏晉南北朝,包含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包含隋代,經過了這麼長期的戰亂,老百姓都沒過上好日子。所以太宗皇帝他當上皇上之後,就是因為他希望讓老百姓趕緊安定下來過太平的日子,所以他命魏徵大人,包含蕭德言、包含虞世南這些大儒,來編了這一套寶書。而且他依教奉行,我們今天講這些經句的時候,幾乎每一句都有太宗如何身體力行的歷史記錄。所以真幹真信,貞觀之治,在短短的三、五年的時間,整個唐朝就大治了。

  我們看經典當中,談的不是只有國家,都是天下,因為希望天下都好。尤其我們中國強盛之後,像鄭和下西洋,都是去利益不同的國家跟民族。所以真心懷抱著天下,而且也以真心懷抱著每一個跟他有緣的人。真心是一念遍虛空法界,所以所有的宇宙都被我們的真心所感動了,所有的祖先、聖賢、佛菩薩,各個宗教的聖賢,各個民族的祖宗,都會冥冥當中護佑著我們完成這個中華文化的復興。

  我們立了這樣的大志,接著要一步一步非常紮實的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真的要利益天下,讓天下太平,「先治其國」,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把這個好的經驗帶動全世界的和平。「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其實這段話就點出了,道是有先後,不能顛倒,而且要一定找到根本,從根本做起。所以老祖先這段話,「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下手處在格物的功夫,格除我們的物欲,不然我們每天被這些物欲煩惱所障礙,那可能就「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了。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們看到一百二十六頁二百一十句,我們第一冊一百二十六頁二百一十句,講到「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治理百姓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心一意致力推動教育、教化。這個治民大可以到國家,小可以到家庭,就好像要治理好我們整個家庭,也要從教育下手。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理人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孔子回答,戰戰兢兢,就好像你今天拿著一個腐朽的繩子,在駕著馬車一樣的心情,一不小心可能這個繩子就斷掉了。子貢就問,為什麼要這麼樣謹慎惕勵的態度?夫子說,假如老百姓接受好的教化,那他們都循規蹈矩,是好事;假如老百姓沒有教好,那不就個個都變成我的仇人嗎?大家想想這個故事,有沒有給我們這個時代啟示?美國兩個年輕人動不動怎麼樣?用炸彈在這個馬拉松賽跑就炸出來了。請問這樣的孩子還有多少?那這樣的國家怎麼可以安定?所以孔子這段話講,你沒把他教好,那他像仇人一樣,那還得了!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事情,一個家族最重要的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下一代教好,而且要愈早教愈好。

  有一個年輕人,十八歲,有一天對著他父母講,「爸,媽,今天晚上我回家跟你們吃飯」,從這句話就聽出來,平常是不回家的。他父母非常的高興,兒子終於肯回來跟我們吃飯了,準備了非常豐盛的晚餐,坐在家裡等兒子。這兒子一進門,還帶了一個女孩,當然父母很意外,還有另外的人。坐下來,飯還沒吃,這個兒子拿出一張紙,然後遞給他爸爸,說爸,她是我女朋友,她懷孕了,我們要結婚,這一張紙上面寫著我要的東西,什麼房子、車子什麼的,我都列好了,你看著辦。大家體會一下這個父親拿著這張紙是什麼心情?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今天這一個父親哪怕是萬貫家財,他往後的日子決定不好過。所以人算不如天算!最重要的得要把,遵循老祖宗的教誨,要把下一代教好。不然,祖先、父母積財,針挑土,很辛苦,經營起事業,好幾代人才把它經營起來。所以父母賺錢像針挑土,子女花錢像什麼?浪推沙。那個浪一來,你堆得很高的那個沙,一下子「啪」,就全部被它推走了,講到這裡可能有人不相信,得再講一個事例。

  有一個企業家,他算是在一個企業算老成,在台灣很有名的一個企業,積累了二十億的財富。他積累二十億的財富,買了一棟房子一億。我當時聽到這個故事,說蓋房子,一棟房子蓋一億。「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也有徵狀,家要敗亡也會有徵狀。你拿一億去建個房子,房子是拿來住的,房子不是拿來炫耀的。台灣還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拿黃金做了一個馬桶,最後他很快就敗下來,而且身體很差。我們要記住老祖宗的教誨,福報不能亂花,「祿盡人亡」,把福報花得太凶,花完了,命都沒了。所以蓋一棟一億的房子,首先就是告訴孩子,你老爸很有錢,第二個是告訴盜賊,有空來我家坐坐,是不是?所以人要內斂,人要藏富教子,這些理假如不知道,努力了一輩子,最後是嘆息。好像很多父母想不開,不留個房子給孩子好像很對不起他,我們愈這麼想,他愈覺得應該的。所以現在很多孩子都直接跟父母要房子,我的朋友他的父母都給他,你為什麼不給我?《三字經》告訴我們,「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要給他智慧,不是給他一大堆財富讓他驕奢淫逸,就沒有智慧了。結果,他的房子建得這麼豪華,他中風,中風以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兩個兒子把他的二十億全部花光。

  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們,請問故事結束了沒有?有沒有花完了他的兒子跟孫子從此痛改前非,然後開始孝順他?連續劇有沒有這麼演的?沒有吧!有可能,除非有貴人出現。有,他的貴人就是剛好在四月二十號到四月二十三號,到我們香港參加《群書治要》論壇,把這些好的老祖宗教誨去送給他的兒子跟孫子,然後學了以後痛改前非,這樣才符合邏輯。假如沒有這樣的善緣出現,那這一個老先生一輩子的辛勞化為烏有之外,他的痛苦的日子剛剛開始,他的孩子、孫子那個惡習改不掉,不知道又會做出多少讓他痛心的事情。所以真正有福報的人,聽懂了老祖宗講教育孩子最重要,他的人生取捨就出來了,一定要把教育擺在最重要的地位。

  而我們要了解到,教育應該從哪裡下手,這個就是根本的問題。所以,我們翻到《群書治要.為政》當中,一百零五頁一百七十三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記得當時候我讀《孝經》,讀到這句話,在我們家手舞足蹈了幾分鐘,停不下來。因為我們也很苦,我們在學校教書,我們也很想把孩子教好,但是很無奈,到底要怎麼教孩子才會好?結果看到孔子這句話,心完全安下來了,沒有孝道的教育是無根的教育,很多變成徒勞無功。可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孩子一定慢慢會愈來愈好。而我們冷靜體會一下老祖宗講的「百善孝為先」,其實孝是百善之先,而那個先還帶著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它是百善、百德之根本。真正相信了,任何人懷疑,任何人批評你,你都堅定的一定從孝道抓起,一定從孝道教育起,你不會受影響。因為孝是根,悌、忠、信是本,禮、義、廉、恥是枝幹,老祖宗很能夠向萬物學習,向樹木的道理來體會,仁愛和平是花果。假如沒有孝了,就是無根的教育,我們教出來的下一代就像花瓶插的花,沒有根,好看可以看多久?一會它就凋謝掉了。

  而這整個教育它也是順著自然軌跡,人最親的就是父母,生下來天天看著父母,所以這個是事親,侍奉自己的父母親,這個是父子有親的天性。悌、忠、信,悌是尊重長輩,所以這個是敬長,尊重長者,長者交代的事情不敢馬虎,盡心盡力去做,決定誠信待長者,敬長。接著,禮義廉恥。到了單位去了,事君,尊重國家的領導,事君。現在很多國家動不動就罵自己的國家領導人,這是非常無禮的。大學畢業只想著自己怎麼趕快賺到很多錢,沒有想到家庭父母、社會對他的栽培,這就沒有義了。這樣的人怎麼事君,怎麼樣服務社會?接著,仁愛和平是花果,這是愛一切的眾生。所以從他的家庭自自然然延伸到整個社會國家,這是順著人性的成長。所以老祖宗的教育不用很嚴苛,不用費很多力。

  講到這裡,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請問大家五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兒女哪一代人花最多時間教下一代?哪一代人?我們這一代人,是吧!您看上一代的人,我在馬來西亞觀察到的上一代的人,一般生六個、八個正常,生十二個叫很有本事,這上一代人生的孩子多,我們這一代人生的孩子少。那上一代的人,父母很辛苦還去種田,常常還不在家裡,而這一代人反而很多時候還可以陪陪孩子。但是,我們這一代人花最多時間教孩子,那請問五千年來,哪一代人教的效果最差?你們說的,我沒有說,我沒有逼你們。所以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因為假如本末倒置,怎麼可能會有好結果?「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所以所有的苦難在於我們的心不能辨別本末,這是孩子的教育有沒有抓到本是德、是孝。

  再拉回來,五倫關係當中,我們本末對了嗎?請問大家,現在結婚找對象考慮的第一個條件是什麼?錢。財者末也,德者本也,您看現在娶太太都是錢擺第一位。找單位的人才,是把德擺第一位,還是把才華先擺在第一位?所以您看,當我們的心沒有辦法辨別本末,事實上我們整個五倫關係可能都是本末倒置的現象。所以,這個孝能夠紮了根,實實在在講這個孩子一輩子都不用擔心。但是孝根沒有紮下去,一輩子都得擔心。很多父母他在陪伴孩子讀書,也花了不少時間。我這一次來,有一個老朋友沒有來,我問他,「怎麼我們余主編沒有來?」他的兒子要考大學了,所以不能來。所以您看現在我們中國的父母辛不辛苦?聽說連幼兒園,父母就要幫孩子補課了,是吧!真的花的時間非常多。可是我們在這樣子陪伴孩子讀書,請問有沒有發現他的動力是什麼?他有沒有根本動力?他小學,你陪伴他推呀推呀,讓他成績不要掉下來,而且還告訴他,你考一百分給你一百塊港幣。請問現在香港的行情是多少?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你的每一個方法,孩子起的是什麼心念?這才叫教育,「長善救失」。其實我們都已經被外在的虛榮給障住了,抓不到教育的本。比方,今天我們孩子考完試,發考卷,考完試是教育結束了嗎?什麼時候是教育?這個孩子接了這一張考試卷,他的德行是往上升還是往下降?所以真正有智慧的老師知道是教這一顆心,這考卷發下去正是他教育孩子的最佳時間。今天你能考試考得好,你知道是父母的養育,知道是這一科老師對你的教導,你要感恩。所以他一百分是生感恩,不是生驕傲。這個人考試考得不好,你假如罵他,他沒有信心;你假如把他找過來鼓勵他,一定要找出自己考不好的原因,去跟考得好的同學請教,「見人善,即思齊」,他不就從這次考不好當中增長他的智慧了嗎?

  假如老師不引導,我們都生病了!我就是病得滿嚴重的,因為我記得沒有老師這麼引導,人家考得好,我說:「有什麼了不起,運氣好而已」。雖然這麼說,可是還要裝得很有風度,「恭喜,考得不錯」,這叫虛偽。人的福報,一念之間都有加減乘除,每天很虛偽,福報都花完了,所以這個才是我長得瘦的根本原因。看同學考得比較差,落井下石,拿個考卷,「我沒怎麼讀書,不小心就考得比你好」。這個心壞了,第一名又怎麼樣?而且很多第一名,就是因為每一次都一百分,慢慢得失心愈來愈重、愈來愈重,最後念研究所,名次一下來受不了,跳樓自殺了。所以事情發生沒有好壞,父母、老師用智慧、用正確的心態,事事是好事,每件事都是增長孩子智慧的時候,哪有壞事?

  當我們都是用錢去讓孩子去讀書,那叫利誘。而且利誘是欲望。他上了初中,會說:「爸,一百塊錢太少了,我要漲價」,要更多。高中,我要去德國留學,我才要考好。那條件愈來愈多。那請問大家,他上了大學,會不會有一個東西比錢更引誘他?因為你是利誘,會不會遇到比錢更引誘他的東西?有可能,是賭博,是女色,是網路遊戲,這個時候他一下子有比錢更吸引他的東西,他完全陷下去。現在多少大學生,「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就是他人生的根本動力就是欲望。假如他的大學變成這樣,請問他踏出社會能是個人才嗎?他沒有責任感,他一踏出社會不工作了。現在在家裡玩樂的啃老族很多,白領一族也很多,白白領父母的退休金,這個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別人的錯誤馬上給自己覺悟,就要從這些事件當中,我們絕不重蹈這樣的覆轍。一個人沒有孝心、沒有責任心,他一輩子都會做出讓你很有負擔的事情,因為他不負責。他今天結婚了,生了孩子,「媽,給你」,就讓妳去養了。不去工作,還要你去幫他透過關係找工作給他,然後他說:「好吧!給你面子,我去上班」。結果一個禮拜回來了,我把老闆fire掉了。那你要操到什麼時候?

  所以要找到一個人學業、事業、家業、志業、道業的根本動力,就是孝道,就是責任心。其實這些道理我們並不難理解,重點是我們這個社會步伐太快了,人都沒有冷靜下來,原來真理就在眼前。我父親那一代的人有傳統文化的孝道承傳,我們所見到的父親這一輩的人,我在我的爺爺的臉上從來沒看過他為我父親皺過一次眉頭,沒有讓我爺爺操過心。從我開始長記憶,這三十多年來,沒看過我父親讓我爺爺操過心。這才是我們上一代而已,根源就是孝。讀書不只不用人家催,我聽我三叔在講,我爺爺叫他們去睡覺,孝順,爺爺一講就躺下去躺好,可是聽到我爺爺睡著的聲音,全部又再爬起來讀書。要常常聽自己的長輩談自己家族的歷史。我三叔說當時在幫爺爺插秧種田,常常腰酸抬起頭來看著藍天,我一定要讓我的父親早一點過上好日子,不要再這麼辛苦了。所以我爺爺好像不到五十歲就退休了,就孩子很早就奉養他了。

  我們看,這個孝字很有玄機的。你看這些,事實上,這十一個德目就涵蓋了所有的德行,這十一個德目的根就在孝。悌,我們看悌怎麼來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悌。忠是盡心盡力,「親所好,力為具」。諸位長輩兄弟姐妹們,「入則孝」短短一段經文內藏玄機。信,「父母命,行勿懶」,父母交代的,信,趕緊去辦好,絕對守信用,是從這裡來的。現在人,父母的事拖拖拉拉,客戶的事趕快去做,那是真的信嗎?那是信人民幣,不是真信,他就是為了錢而已。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教,須敬聽」、「出必告,返必面」,你看這麼樣的恭敬。義,「喪三年,常悲咽」,您看這種情義。很多讀書人,就像歐陽修的母親去世以後,每一次有好吃的東西出來他就流眼淚,他的太太覺得可能是因為她的婆婆剛走,所以先生滿傷感的。結果她發現,終其一生,她的丈夫一輩子到他離開,就是每一次看到好吃的東西都流眼淚,我的媽媽不在了。祭之豐不如養之薄也,現在祭祀拿這麼好的東西,都不如母親還在世的時候能用青菜豆腐供養她,她吃得到,她多歡喜。終其一生對父母那一分情義都沒有改變,義。廉,「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恥,「德有傷,貽親羞」,人的羞恥心從不給父母丟臉,不讓父母蒙羞,這個羞恥心就出來了。

  仁,設身處地,「冬則溫,夏則凊」,多麼的細膩的關懷!愛,「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您看胡小林董事長,他母親病得比較重的時候,他都不敢睡覺,綁著一條繩子,跟他母親綁在一起,他母親稍微動,他就趕快起來,怕母親有什麼狀況。您看那一分濃濃的父子有親的愛。和,「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諸位長輩、兄弟姐妹們,你們有沒有勸人勸到自己很生氣的?有。那《弟子規》就教我們,「怡吾色,柔吾聲」,不能講兩句火氣就上來了,「你真是」。我怎麼好像裝不出來。所以今天我們勸人會勸到發脾氣,那是一個結果,根源是我們跟父母講話還是會動氣。所有修行上面的瓶頸都因為孝根沒有做好。所以就像治病一樣,不把病根找到,你那些症狀沒有辦法改善。所以真正對父母「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這麼有耐性,那就和了。

  而這個平,平到什麼程度?任何情況不會讓自己起情緒。「號泣隨,撻無怨」,父母有點動怒了,你明明為父母好,父母不能理解,還打你,你難不難過?很可能我們會很難過,甚至更嚴重的還會記父母的恨,這樣不好。我們時時心中都把父母擺在第一位,就不會不平。而且始終都是一個態度,我的目的是為父母好,父母不能理解,我繼續的能夠在他高興的時候再去勸,非常的、細膩的怎麼樣去真正成就父母,這個是他的目的。他不會被其他的情緒所干擾。包含,曾子是孝子,有一次他不小心把那個瓜藤弄斷了,他的父親一下子太生氣了,拿著那個鋤頭把他給打昏了。結果當他醒過來,他的心這麼平,他醒過來的第一念不是自己想自己痛或者責怪父親。他第一念是想,父親在我昏迷的時候,一定在擔心我會出事了。所以他一醒過來,馬上去把古琴拿出來高歌一曲,彈給父親聽。父親一聽到古琴,說孩子沒事了。所以您看這樣的心,任何事怎麼可能讓他起情緒?所以我們看到十一個德目統統從孝生出來的。所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話我們就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了。從自身來以身作則,傳這個家道。

  這個「治民之道」,我們再翻回來,一百二十六頁二百一十句,這個「務篤於教」,這個務是非常的盡心,這個篤是紮紮實實。既然我們要從事教育了,不管遇到任何的挑戰瓶頸,我們一定百折不撓把它做好。因為既然是我們選擇的,好人就要怎麼樣?做到底,送佛要送到西,人做每件事應該有這個態度。我剛好前不久,我們大馬中心辦了一個校長營。那校長營校長們很多都是幾十年從事教育工作,所以他們是懂教育的人。今天要把小孩教好,請問大家,應該先教誰?教他的父母。不然他父母不懂,不就跟學校的老師、校長唱反調?那這就達不到我們教育好下一代的目的了。所以我們所有教育界的人,除了教學生以外,還要教他的父母,這樣子父母跟老師才能配合好。

  所以馬來西亞很多學校都有家長的課堂,家長來上課。甚至還有學校在晚上開放,讓所有願意來學的家長到他們的學校來。等於是除了教育他們學校的學生,還晚上開放教育社會大眾。所以這些校長統統都到了這個夜校,晚間的學校,親自上去跟社會大眾,大部分都是為人父母者,講如何教育孩子。所以從事教育的人,現在應該要視天下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學生,只要有緣的,我們能盡到多少力,要盡力去做。所以這個「務篤於教」,就是毫無保留,只要能真正把事情給成就,我們不辭勞苦去做。包含現在企業家,我們的員工他們可能都是成人,但是他也不見得接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這個時候我們也非常認真的領導,帶領他們來深入。像我們吳念博董事長,他們員工一批一批,一、二百個人輪訓,讓二、三千個人全部都學習傳統文化。而且他大家長親自,每一期帶他們一起學習。所以他非常用心。

  那這一句「務篤於教」,這個教字讓我們再從更根本去思考,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包含為人父母者,要教育別人,更重要的要能夠先教育自己。我們把自己能夠教得好,才有可能給孩子做好榜樣。所以第一步,務本來講,還得要先把自己教好。所以我們《群書治要》一開始,第一頁就是談修身。而修身當中首要的是戒貪,要把貪心能放得下,那這個就屬於自我教育。事實上要自我教育並不容易,像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很多時候都是講給別人聽,教別人,要再回來教自己都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除非有高度的警覺,常常反過來提醒自己。像那一天我們馬濤老師有講到,說我的體重比較輕,比較苗條,說我太辛苦了。這個是給我台階下。那為什麼會變瘦?這一點需不需要我自我教育?假如我就覺得我就是太辛苦了,那我可能找不到我變瘦的原因,那我不就欺騙我自己。所以時時要用經典對照自己。因為師長講,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耗在妄想、妄念,所以我就是妄念太多,這個才是根本。別人給我台階下,我馬上自己就下去了,那我就發覺不到問題了。可能有人會跟我講,你的事情太多了,太辛苦了。事情太多是不是做事的方法不得當?應該要調整提升自己做事的能力,這個才是我的根本問題所在。那假如每件事都沒有自我教育,還自我騙自己,那更不可能去教別人。所以這個修身就是自我教育。

  這個「戒貪」,我們看第二句講到,「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這一段教誨,我們可以了解到,所有的事物發展太快了,它衰敗的也會快。反而它能夠緩慢穩定的發展,則容易有圓滿的成果。可是我們這一顆貪快貪好的心是很細微的,是要能很冷靜來觀照才觀照得到。經句當中講的,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我們可以從很多成語來體會到,比方,厚積薄發、水到渠成、穩紮穩打。反而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早上開花的草,可能到這個傍晚、晚上它就凋謝了。這個讓我們想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少年得志大不幸」。這個人整個德行的培養過程,他決定不是一蹴可幾的,都是要非常紮紮實實來對治自己的習氣,才能提升上來。比方我們要對治一個壞脾氣,可能都要下三、五年的功夫。所以這個實修的功夫,不能來半點虛的東西。

  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松樹、柏樹在非常寒冷的冬天它也不凋零。所以真正有德行、有見識的君子,他忌諱速成,惡速成。這段話事實上對我的啟示非常大,我們曾經很多同仁,我們在培養他們成為講課的老師。而今天假如他的德行的根基不夠穩,他一下子上台去,讚歎掌聲如潮水一般來,一般受不了。而且我們假如長輩們接觸到這些年輕人在講傳統文化,他們有時候看了也會很激動。聽了這個年輕人講了一堂課,他一下來,馬上過來,「你真是孔子在世」。這個讚歎可能第一次聽了會誠惶誠恐,這樣的讚歎聽了三次、五次,他會覺得挺正常的,慢慢的他就覺得,好像我真的很厲害。所以孔子讚歎人都不隨便讚歎,都是很清楚他的德行真的到那個位置了才這麼讚歎。所以很多年輕人是因為很多人給他讚歎太過了,最後他自滿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最後連長輩、老師的話他都聽不進去了。

  所以這個就怪我們自己在栽培一個人才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他的根基問題,馬上就把他推上去,然後很多這些境界他又染污了,我們又沒有護念他。所以決定不能怪下面的人,是自己沒有穩紮穩打的栽培一個人才,把他的德行紮穩,時時能夠護念他的道心、他的善心。所以底下的人出了情況,決定是自己智慧不足,甚至於還要更深入的去思考自己有沒有求名利的心?辦了課程,大家都非常讚歎,在這個讚歎聲中自己有沒有陶醉?繼續辦課程,結果自己的人墮落了;繼續辦課程,結果自己的人累垮了。自己的人累垮了、離開了,我還說他,你真沒有善根。那可能雖然我在辦傳統文化的課程,可是是不是也是心裡面有很多的名利在增長才會求快求好?

  所以我們傳統文化是愛的教育,不能說社會大眾聽了課,收穫非常大,我們就非常歡喜。反而我們身邊的人痛苦了,身邊的人身體不好了,身邊的人我們都關懷不到了,這樣的情況是不正常的。因為身邊的人就好像自己的家人一樣,應該家要先齊,接著是利益社會大眾。所以我曾經聽一位單位的負責人講了一段話很感動,他說我們首先要讓團隊的人家庭受益,要讓所有的義工受益,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的人,他們是付出最多的人,應該我們對他們的愛護、關心要更體現出來。尤其我看到很多年輕的義工,他們很多二十出頭來做義工,看到都非常感動。為什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不為世間的名利追求,為了聖教的弘揚來做義工,這是社會的寶貝,我在他們的年齡的時候還在追名逐利。面對這樣的年輕人,我們多麼珍惜他們學聖教的因緣,他們承擔弘揚文化的這一分使命感。所以更要關心護念他們每一個人好好的成長。假如沒有顧及到他的成長學習,反而讓他們非常的體力耗損了,又沒有好好的深入學習;生了煩惱,我們又沒有引導他們,最後他們不能理解的離開,感覺這是非常非常遺憾的事情。

  所以面對任何一個緣分,都應該用愛敬的心來經營這個緣分,愛護這個年輕人,愛護這個有緣人,尊重他的因緣。假如今天我們緣分結得愈來愈多,但很多身邊的人、老人都沒有照顧好,他們都離開了,事實上自己想一想,我到底是在弘法還是在謗法?這身邊的人都得不到我的愛,都離開了,都喪失信心了,那我是在謗法,而且我還在花老祖宗的福報。因為他們願意來,是因為老祖宗的智慧好,是因為師父的威德,我假如不能好好護念他們,那我花掉的是祖宗跟師父的福報,那對我這個弟子來講是非常大的罪過了。所以老祖先告訴我們,「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最親近的人都不能感動,怎麼可以感動遠方的人?所以這些教誨也提醒我們「君子務本」。

  接著我們看第四頁第五句。這個剛剛是戒貪快,能夠水到渠成,道法自然。接著這一句講的是好幾個角度的貪欲了。這是夏皇祖大禹,夏朝的開國皇帝對他後代子孫的一句話。「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他提醒他的後代,就是假如在家裡面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這個就像成語當中講玩物喪志,喜歡打獵,玩物喪志;迷於女色,玩人喪德;甘酒嗜音,喜歡喝酒,又喜歡聽靡靡之音;峻宇雕牆,又喜歡住很豪華的房子。有一于此,未或弗亡,這上面提了五點,就是色荒、禽荒、甘酒嗜音,還有峻宇雕牆,而只要有其中一條,這個國家就要亡國了。那我們冷靜看看,我們的下一代這幾條有幾?這五條犯了幾條?可能不止一條。所以戒貪欲確實是非常關鍵的根本。所以我們佛門有講,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怎麼讓孩子不去貪著這些欲望?他要有非常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行。

  那比方我們看這個財,人要能放下對財的貪著,首先一定要先明理,理得心就能夠安。胡小林董事長他在還沒有學習《了凡四訓》,沒有接受師長教誨以前,他常常睡不好。因為覺得那個事業又被人家拿走了,這個事業又沒有接上,非常多的擔心,又患得患失,很苦。但是他學完《了凡四訓》之後,他就知道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所以該是他的就是他的,他只要努力的去行善積德,自有他的福報。所以有一句話講,「預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所以你好好的行善積德,不用去擔心以後沒有福報,不然就變成杞人憂天了。這個是明瞭財富的真因是財布施得財富,這個心就安了。

  而一個人不貪財,會得非常好的果報。在古代有一個楊公博先生,他的父親是一個商人,他有一個朋友,有一次很緊急,就交給他千金的財物讓他保管。兩年之後,這個朋友都沒有回來拿。他就去了解情況,原來這個朋友已經去世了。他就找到他的兒子,把這千金還給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不敢接受,怎麼會有這一筆這麼大的數額?所以這個商人很講信義,沒有貪這個財。結果他的兒子就當到吏部尚書,是部長,還當太師,皇帝的老師;他的孫子還做到戶部的尚書,都是部長級的。所以不貪財,在財富面前不貪,後福無窮。

  假如貪不義之財,那個災禍會來得非常的快。這個在歷史當中也有記載。有一個定遠這個地方,有個縣長姓狄,這個狄縣長剛好當地發生一個案子,一個男士去世了,他的太太就要繼承他的財產,有數萬金之多。可是他的小叔起了歹念,就要奪這一筆財產,就跟這個縣長串通好,逼那個大嫂把錢都拿出來,最後這個大嫂都死在獄中。結果他貪了這個不義之財沒有多久,他自己就全身長膿瘡去世了,而且他有五個兒子、七個孫子,統統都長了這個膿瘡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一個孫子活下來,而且那個孫子還沒有立錐之地,根本就活不下去的狀態。所以了解到這些真實的故事,那我們對財決定不會起貪不義之財的念頭。這是財。

  第二個是色。色,貪色也是煩惱。去掉煩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就是知道其實這個煩惱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因為把這個煩惱當真的,覺得我就是這樣,我沒辦法不這樣,就被這個煩惱給控制了。所以煩惱叫煩惱賊,它就是要爬進我們的清淨心污染我們。那這個小偷他爬上牆來,主人只要桌子一拍,這個賊就掉下去了,是吧!因為作賊心虛,他是虛的,他不是真的。有這個認知,我們就知道,我是主人,怎麼可以讓賊做主?怎麼可以認賊作父?這個習氣都是賊,我不能認它作父親,我是真心,是明德、是本善,那個習氣是假的。《了凡四訓》裡面有一句話講得非常重要,「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那些邪念都是假的,你正念一來,它就煙消雲散了。

  所以古人舉了一個例子很有意思,比方說有個男人,他的一個朋友跟他講,我們這個都市最漂亮的女子今天要跟你過一夜,我已經安排到某某飯店了,你趕快去。這個人平常不搭計程車,馬上搭計程車過去了,他以最快的速度到了那個房間。門一打開,本來整個人都被那個欲望控制住了,突然看到那個女的是他妹妹。他說妹,妳怎麼在這裡?請問剛剛那個色欲在哪裡?假的,怎麼是真的?那我們怎麼被這個虛幻的東西給控制得無法自拔?所以什麼是自由的人?任何欲望都不能控制我們才是真自由的人。所以很多高僧大德教我們怎麼樣把色欲去掉?看到年長的女士把她當媽媽看,看到年齡相差不多的當姐妹看,年齡比較小的當自己的女兒看,這個心念一起來,這邪念就污染不上。假如這麼做還沒辦法,那你就把漂亮的女士當毒蛇看,就是你假如陷進去,牠一口就把你的頭咬掉了,把你的家庭給毀掉了,那這個比較強烈一點。那最重要的是在關鍵的時候能夠把正念提起來,這個非常重要。

  在《群書治要》當中講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個是在「謹慎」,《群書治要》的這個「貴德」當中的「謹慎」。從惡若崩,這個惡念沒有止住,就好像一個腳步踏空了,從山上掉下來。有兩個兄弟雙胞胎,幾乎是同時生下來,而且兩個人的相貌完全一樣,連父母都認不出來。然後同一年考試,那個成績都差不多,得到的國家的獎學金都差不多。然後連娶太太是同一年,生小孩也是同一年。而且還怕兩個媳婦認不清楚,所以穿的衣服都不一樣。所以認識他們的人都說,這兩個人的命運根本就是一模一樣。結果他們兩個就一起進京考功名,剛好住下來的地方,隔壁有一個年輕的寡婦,這個寡婦看到他的兄長就對他示好。他的兄長很有正氣,斥退了這個女子。哥哥馬上想到,弟弟跟我這麼像,趕緊去提醒弟弟,你可不能違背良知,毀了自己的一生,提醒他弟弟。

  但他弟弟沒有守住做人的底線,所以就跟這個女子發生關係。後來還騙這個女子,說他考上功名,其實是他哥哥考上了,還騙這個女子說,他考上了,還把這個女子的錢拿去花。這個女子以為是他一直在往前提升,最後還考上進士,所以這個女子就一直等著那個男子來接她。最後鬱悶成病,寫了一封信寄給他。結果是他大哥收到了,這個哥哥就知道弟弟犯錯了。大哥考上進士,接著整個家族非常發達。弟弟犯了嚴重的過失,沒多久,自己的親生兒子死掉了。這個弟弟傷心自己的兒子死掉了,哭到瞎了眼,沒多久也死了。所以雙胞胎,同樣的命運、同樣的福報,就因為這個色欲的誘惑沒有抵擋,最後毀了自己的人生,甚至於斷子絕孫的結果。所以一失足成千古恨,在面對這些欲望的時候,確實要慎重提起我們的正念才行。這是財色。

  名,我們看到第五頁第七句,「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知所要矣」。一個領導者最大的禍患沒有大過愛好虛名的禍患,因為人主好名是因,會感得底下的人給他奉承諂媚,這個給他拍馬屁,這些也是他感召來的,會投其所好。人主假如還沒分辨出來,都用那些給他講好話的人,這些都是諂媚之人,他不會是真正有本事真正為公的人,他是有私心所以才討好。假如用的都是奉承的人,那真正正直的人他就會離開了。正直的人他希望的就是領導者能夠真正不斷提升德行,真正把這個團體事業做好,這是他的目的。最後領導者都是好虛名,這個磁場不對,可能正直的人就會離開了。

  而事實上,人這個好名是因為對名不清楚。其實名也是福報,一個人的名太高,都在消自己的福,所以有很高的名聲也不是好事情。大家有沒有聽過,比方說一個年輕人,很年輕出名了,沒多久去世了。因為他的德行不夠,可名又太高,一下子福報花光了。有些人當官,剛升少將,明天要公布了,前一天晚上請大家吃飯,那一天晚上心臟病發去世了。就是他的福太薄了,這麼高的名把他給壓垮掉了。就好像一個人只能扛二十公斤,但這個名是三十公斤,就把他給壓垮掉了。這個真相在《了凡四訓》當中講得非常清楚,《了凡四訓》當中說,「名者造物所忌。世間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一個人享盛名,但是他的德行根本很差,他慢慢的這個名的福報花完了,他就要出事了。所以我看到這句話以後,這句話就是講我,所以我走路過馬路都特別小心。自己德行、習氣還很重,名氣太大了。所以老祖宗很仁慈,讓我能夠在我們大馬先靜下心來好好讀書,這德行太差了。所以走路都特別小心。

  而下一句也很重要,「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一個人他沒有犯錯,反而被人家毀謗、侮辱,壞了他的名聲,無過咎橫被惡名,子孫往往驟發。所以人欠你,人侮辱你、毀謗你,人欠你,誰還你?你們聲音太小,就代表我今天要趕緊下來再動一動。因為這段話太重要了,這段話聽懂了,您的太平日子,極樂世界的日子,就要到來了。一個人沒有過失而被人家侮辱,子孫驟發。這個道理你聽懂了,從今天開始,你被人家侮辱,被人家毀謗,你會跟他鞠一個躬,「謝謝你送福報給我」。所以明理的人事事都是好事,沒有壞事。這句話我們全聽懂了,這個世界會開始改變,因為很多人罵人以後說,那個人還對我笑,還很高興,這到底是他是學什麼的?原來是學《了凡四訓》的,原來是學傳統文化的。那就給他完全不同的感受了。

  所以今天我們有一個名,那背後就是責任,好好盡這一分責任。今天人家毀謗我們的名,那對於我們也沒有損失,一來送福報給我們,二來讓我們修忍辱。他是好老師,考驗我們的修養到哪裡,哪有壞事?所以我們有一句成語叫不知好歹。人真的知好歹嗎?人家很恭維我們,把我們捧得好高,好事還是壞事?福報都消光了。我們沒有錯,人家侮辱我,好事、壞事?好事。您看,這才是知好歹。假如一個人被人家罵了,回去很難過,那叫不知好歹。

  那一天我聽一個朋友講,他說我平常都很守規矩,沒事想偷懶的時候,突然就有同修看到了,真衰!然後他還在那裡很尷尬,「我平常都摺得很整齊,今天偷懶一下了」,他還在解釋,回來說到真衰。我說你不是衰,你是很有福報,你的祖先加持力太強了,你稍有一點不好的念頭,他馬上「咚」,就把你腦袋敲下去了。護念你的人太強,這是好事,結果我們把它當壞事了。有些人很聰明,偷偷摸摸幹一些不是很好的事情,都不被人家發現,他覺得自己很厲害、很得意。那不是好事,那是大禍要臨頭了。人常常犯一些小過失,都沒被發現,還自鳴得意聰明,這個人以後一定聰明反被聰明給誤了。所以這些經句、這些道理要真正體會懂了,我們才真知好歹。

  剛剛有跟大家講到,自己確實名不符實。因為這個因緣使然,剛好我二00三年到了海口去。因為剛好被我碰上了,我就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而事實上自己在整個修學的實修方面還遠遠不足。真的要改一個貪、改一個瞋,那沒有真下功夫,對自己習氣那種趕盡殺絕的決心,沒有三五年,那個要扭轉過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真正感受到老祖宗講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羞恥自己講的超過自己的實際的行持、德行。我有時候剛好到一個地方,比方素食館,剛好那個素食館在放「幸福人生講座」。結果我邊聽邊流冷汗,我講給別人,我自己都沒有做到,很羞恥、很恐慌。可能待會下完課,就有可能有我們朋友們就說:「蔡老師,你真謙虛!」其實這句話再來,又是對我的一個考驗。

  您看歷史當中蘇東坡先生,他也很有道德學問。可是他跟佛印禪師應對當中,他有一天自己覺得坐在那裡打坐,感覺非常好,他說:「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其實我們起一個自己八風吹不動的念頭,八風動了沒有?動了,沒有察覺到。所以八風要不動談何容易!所以今天確確實實因為看到這個經句,真實的自知自己的程度。但是假如這麼一講完,別人又說:「你好謙虛」,又恭維來了,我假如又接受了,那我又墮落下去了。所以懺悔自己是發自內心覺得自己錯在哪。但是假如懺悔完,別人又說:「你好不簡單,敢在別人面前懺悔」,那這八風又吹過來了。那以後懺悔的時候,不是打從內心懺悔,是等著下一個讚歎再來。所以人每一天能遇到幾個境界?萬境交集,很多的境界都在給我們考試。所以我們要善觀己心,這個心念是覺還是迷、是正還是邪、是淨還是染?每一念都有加減乘除,都有進退。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可能就要往後退了。所以這個好名也是必須要下大功夫來對治的。

  最後這個食,吃。其實吃只是三寸舌頭有感覺而已,那個吞下去以後就沒有感覺了。而這個生命牠被宰殺的時候都是很痛苦的,「何必戕彼之身,損己之福」,何必讓牠們那麼痛苦來損自己的福氣?我自己吃素是因為有一個感悟,我有一天在切橘子,不是橘子是柳橙,結果切的時候,不小心那個刀滑了,就刮到了我的食指,傷口差不多只有零點五公分,還不到一公分。我痛得在那裡頭皮發麻,一直跳,好痛!突然在那一剎那,我的眼前浮現了一個景象,就是豬被殺的景象。我說我這個傷口才這麼一點就痛成這樣,那牠們被殺的時候那個傷口更大,不更痛嗎?突然有這個感受這些生命的痛,很不忍心再吃牠們的肉。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有感受到了,要去做就比較自然了。這個是要去貪,把這個欲望能夠慢慢減輕,這個叫窒欲。那能夠完全把這些欲望能夠放下,那是真功夫了。

  接著我們看,修身當中還有第二個重點,勤儉。其實老祖宗的每一個德目都是通達人性的智慧,你照做了,得的受益無量無邊;不照做,得的害處太大了。我們看這兩個字,勤勞的好處,首先第一個,一個人勤勞,他常常勞動,身體好。我的父親他小時候都幫我爺爺幹活,身體非常壯,年輕的時候都扛過大便。請問大家,您扛過大便的請舉手。這些都是有福報的人,一來盡孝,二來練身體。所以我父親很壯。結果我這個兒子反而很瘦弱。其實我也很有胖的本錢,因為我的肩膀挺寬的,所以我應該有本錢慢慢把它胖起來才對!你看第一個好處,對身體好,對他身心的影響,因為常常勞動,整個經絡非常好。第二個,習勞知感恩,他有感恩的心,因為他做了以後就知道父母的辛勞,所有付出的人的辛勞。

  第三,常常勤奮的人他會去承擔責任,所以他的責任心很重,他到學校去他都會主動去幫忙、去承擔,責任心,這是對他整個心境的影響,身心。再來,因為他常常付出,他就能設身處地別人的辛苦。我自己曾經種過菜,我花了二、三個禮拜種的菜,結果端上飯桌,不到一分鐘就吃完了。因為是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有機的,所以他們一吃,很好吃,就吃完了。那一次經驗,從此以後我不可能剩菜,因為知道種得很辛苦,就知道農夫很辛苦,設身處地。再來,因為一個人很勤勞,都會主動付出,他的人際關係會非常好。因為一個人很勤勞,不斷的去承擔,他是能力提升最大的。老祖宗教誨我們「吃虧是福」,人家不肯幹的活,他都不計較去承擔,他的老闆一定慢慢的可以看到這個人非常老實,肯承擔,一定栽培他,他的能力會好,而且會很受到重用。因為他很勤奮去幫父母去承擔,他的心量大,所以福報大。因為黑板只到這裡,所以我們就不寫,自己想,要用心去體會,你的感悟就會更多了。

  接下來我們要從一體兩面來看,勤勞有這些好處,懶惰呢?懶惰的人怎麼樣?身體差,懶惰的人不知感恩,懶惰的人推卸責任,懶惰的人都覺得人家對他的好都是應該的。懶惰的人你要不要跟他合作?人際關係不好。懶惰的人根本都沒有好好的去付出,去提升自己的能力,懶惰的人誰要用?你又不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懶惰的人沒有福報,都是消福報。所以勤儉為持家之本。我們的孩子不勤勞,那就種下他人生的禍患。所以古聖先賢留了一句話,「百種弊病皆從懶生」,一個人很多惡的習氣都是從懶惰當中生出來的。大家看,我們這麼去體會、去分析他的整個心態,老祖宗這句話講得非常有道理。

  勤重要,儉也很重要。一個人節儉,省下來又肯去布施幫助飢餓可憐的人,「儉而能施,仁也」。節儉的人,他就沒有那個貪欲,所以他不會去取不義之財。所以「儉而寡取」,他用得很少,不求人,所以他儉而寡取,他絕對不會去貪財,「義也」。他讓節儉變成他的家訓,變成他的家道,「禮也」。他把節儉拿來教訓他的子孫,他是有智慧的人,「智也」。而且節儉是美德,真的做出來,做久了都能感動人。我自己小的時候,我們是由爺爺奶奶照顧我們成長。我記得我們三個姐弟都出社會工作,我爸爸媽媽有一天就說,「你們三個人怎麼比我們還省?」當時我們三個孩子毫不考慮的回答爸爸媽媽,「因為我們家的掌門人是奶奶」。

  我奶奶特別省,那個一張衛生紙要用三、四次,分好幾次用。當時候,小的時候就皺著眉頭,幹嘛那麼省?我奶奶走到哪,電燈就關到哪,所以那個印象很深。雖然心裡面在想,真的要這麼省嗎?可是這個德行就落在自己的心田裡。慢慢慢慢的自己出去工作,拿到那第一份薪水,我拿到那個薪水的時候很感觸,我說假如拿我自己的薪水,我連大學都沒有辦法讀了,就想到父親賺錢不容易。結果反而奶奶這些影像慢慢都出來了,所以變得不知不覺奶奶那個行為自己就做出來了。所以其實諸位長輩父母,你們所做的一切有德行的行為,統統沒有白做,都落在了孩子的心田當中。但教育要有耐性,慢慢慢慢他就會結成好的果實,大家不要急於馬上看到成果。

  我們看節儉,但是要往仁義禮智的這個德行去提升,一個人假如儉變成吝嗇,那就不仁。一個人很節儉,然後節儉到公司的公物,他捨不得花自己的錢,還把公司的紙都拿回家去,那叫儉而多取,這就不義。一個人節儉,然後給母親的供養非常的吝嗇,這叫無禮,對父母就無禮。一個人節儉,節儉到把財產都要留給孩子,這叫不智,無智。所以老祖宗又留了另一句話講,「勿以嗜欲殺身,勿以財貨殺子孫」。一個人染上不好的欲望,他在殘害自己的身體,有虧孝道,勿以嗜欲殺身。勿以財貨殺子孫,你留了那麼多錢財,變成後代子孫衝突的根源,那這個就真的是沒有智慧了。

  而這一個「儉」字再把它延伸開來,那個很有味道了。包含不必要的應酬要減,不要多,這個都是儉的精神;包含不必要的胡思亂想不要想,這個亂想很耗精神;包含不必要的話不要講太多,話說多不如少,話太多了講錯話,那得罪人,而且話太多傷氣,對整個身體狀況也不一定好。所以這個都是儉的精神。

  我們接下來這個句子有兩句,第一句主要講勤,第二句主要講儉。我們看到這一句,第八句講的,「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這個也講勤、也講儉。而我看到這一句的時候非常感動,感動在哪?老祖先是倫理道德起家,所以我們中華民族接受了這個倫理道德,各行各業都有聖賢人,連農夫都是聖賢人,因為他時時都念著天下的人。從這句我們看到,古代的人都說,一個農夫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餓了。所以這樣的存心,他會非常勤奮的去耕作。所以為什麼每個行業都是高貴的?因為他時時存著服務大眾的心。一女不織,或受之寒,一個婦女不織布,很可能就有人受凍了。所以常存這樣的心,就非常勤奮的每一天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接下來分析到,生之有時,萬物的生長都是有時節;而用之無度,但使用卻沒有節度,那這個能量資源整個就會耗掉,物資必用盡。所以好像很多科學家都講到,假如整個人類用美國人的消費方式來過日子,那不知道要幾個地球才夠這樣消耗掉了。這句話其實對我們中國人是最大的提醒,因為我們將近四分之一世界的人口,我們不能跟著美國人那種消費的意識去走。我們要愛護這個資源,愛護整個大地母親。而且我們更要想的,我們省下來,很可能就有人不會餓死了。

  所以古代治理天下,他考慮得非常的細緻、非常的周詳。那老百姓都有這樣的存心,那當然都會盡力的去生產,這叫生之者眾,都能盡力的去勞動。故其畜積足恃,國家就有足夠的積蓄可以依靠。甚至於遇到一些臨時的災禍,都有足夠的存糧來應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災禍。而且以前的存糧,都能存到九年的存糧。假如沒有存到九年的存糧,叫不足;沒有存到六年的存糧,是急;沒有三年的存糧,叫國非其國,這個國家可能突然的一個變故,它就沒有辦法應對了,老百姓可能就沒飯吃要餓死了。所以您看古人這些做法,真的都是為蒼生在著想。

  我們看下一段,第九句,「修身治國也,要莫大於節欲」,修身和治國沒有比節制欲望更重要的。「傳曰:欲不可縱」,這《禮記》上說,欲望不可放縱。「歷觀有家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這個結論是從整個歷史發展當中,大家族,還有這些國家,都是能興旺就是節約、儉約,會敗亡都是奢侈。「儉者節欲」,節儉的人懂得節制欲望。而且節制欲望的人,欲望愈來愈小,他的靈性愈來愈提高。那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有智慧的人生。「奢者放情」,奢侈的人放縱欲望。「放情者危」,放縱欲望非常危險。「節欲者安」,節制欲望的人安全。

  有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朋友,他們剛好相約,因為他們被分派工作,考上功名被分派工作。一個到黃州做教授,一個到鄂州去做教授。但是因為兩個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命運很相近,連分發的時間都一樣,兩個人互相約好,我們兩個命差不多,你假如有什麼三長二短,一定要來通知我。古人知道這個命運是自己修來的。結果其中一個不幸去世了,另外一個來幫他辦喪事。當天晚上就對這個朋友講,說老兄你先走了,可能我也差不多了,你假如有知,也給我打個招呼,讓我做個準備。結果晚上真的作夢,他那個朋友跟他講,我從小在富裕的人家,花錢花習慣了,所以我的福報已經花完了,祿盡人亡;你從小家裡貧窮,你又特別節儉,你的福報還很多,所以你好好要惜福。所以這個朋友一醒過來,就好好保持這個節儉,多修德。所以同年同月同日生,福報一樣,一個花得太凶,就英年早逝了。所以一個人假如只能活六十歲,可是他特別節儉,可能可以延壽二十年。一個人假如可以活八十歲,花得特別凶,可能五十歲福報就花完了。所以真正養成節儉的態度,真的是給孩子最重要的福祉、福報了。

  不只是個人福報不能亂花,一個地區假如形成奢侈的風氣,很可能那個地方就會出現災禍。這個在楝塘這個地方,有一個讀書人叫陳良謨,以前這些道理讀書人都懂。他們那個村莊剛好有一年旱災,結果他們的水利工程比較好,那整個地區都免稅,但他們水利工程好沒有損失,也免稅。第二年水災,因為他們那個地方比較高,沒淹到,其他地方都淹了,他們又免稅。所以兩年都免稅,根本沒有損失,都得到免稅,他們就積了不少錢。那請問大家,免稅是福還是禍?禍福相倚,得謹慎!

  結果因為他們兩年都免稅,積了一些錢,其他地方都受災殃,都開始出來賣東西。結果他們就都去買這些東西,慢慢慢慢那個地區就愈來愈奢侈。結果奢侈到一定程度,這個陳良謨先生看了就說,「這樣發展下去麻煩了,我們這個地區會有災殃」,他給他一個親戚講,那個親戚不信。結果沒多久,他們那個地區發生瘟疫,其中有四個姓氏的人幾乎死光了。他那個親戚看到這個現象,跑來找他,「怎麼被你說中了,那我們其他三個大姓?」那四個小姓,幾乎後代都死於瘟疫了。那這三個大姓,沒有那麼嚴重,但是還是要遭禍。後來陸續發生火災,還有一些災禍,把他們的財產都損失掉。所以奢侈確實會折福,會感來災禍。

  所以古人這些道理,還有這些事例,確實讓我們深深感覺到,要齊家、要持家一定要勤儉。所以諸位還沒有結婚的男同胞,找對象一定要找勤儉持家的太太、對象。那可能有人會說,「那我都娶了,怎麼辦?」你不要擔心,只要有中華文化,就有辦法。已經娶了怎麼辦?「人之初,性本善」、「正己化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你做起,一定你們家道就因為你轉變過來了。好,那今天晚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