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弘揚《群書治要》振興中華文化—《群書治要360》齊家治國之智慧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3/4/21  香港國際博覽館HALL2  檔名:55-074-0002

  尊敬的王會長賢伉儷,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長輩、諸位老師、諸位兄弟姐妹們,大家晚上好。剛剛我們主持人提到,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是自己決定的,隨著我們恭敬的程度不同,所以萬分誠敬可以得到萬分的利益。我認識我們吳董事長剛好是去年九月底,很有幸能夠遇到吳董。後來十一月份,剛好跟隨師長到斯里蘭卡,吳董剛好跟我同一間房,所以我們是親密的室友。祖宗對我非常好,這麼好的善知識,這麼把經典完全落實在他的修身、他的家庭,還有他的整個企業的大家族當中,那幾夜挖到不少寶。而吳董讓我們最佩服的,是他聽到師長老人家講要落實家文化,他聽了就馬上去做,這是老實聽話的人,是最有福報的人。所以一個人聽父母的勸告,他有福;一個人能聽善知識、能聽老祖宗古聖先賢的話,他是有大福的人。所以老祖宗留給我們「福在受諫」,接受別人的勸諫,很可能就能逢凶化吉,很可能人生就能再上一層樓。

  而師長老人家確實對整個中華文化的承傳,常常說到,寧可犧牲了生命,他老人家也要把中華文化傳承下去。老人家講到,我們中國有二十個企業完全依照老祖宗的教誨去落實家文化,整個企業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就能把中華文化弘揚到全世界去。所以我相信,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今天下午聽完吳董事長的分享,大家有沒有信心二十個企業真落實了可以把中華文化弘傳到全世界?所以這個時代,這個關鍵的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就是立榜樣。因為榜樣立住了,所有的大眾他就不會懷疑,他就不會動搖了。所以能成就一個榜樣,這一個領導者,這一個公司、這一個團體,真的是功德無量,真的為傳統文化的復興建立了最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我們也要期許自己,我自己是落實傳統文化的榜樣,我的家、我的社區、我的單位,我的省、我的縣,我所在的地方,我們中國要是全世界傳統文化的榜樣。有了這種責任心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所謂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

  我們看到像海南省監獄系統有我們張發廳長,當時候,我記得他開始要推展傳統文化的時候,他是親自帶著他的骨幹到了北京請教師長。他覺得他還剩幾年在這個位置上,他希望能夠為國家、為社會多做一些事情。尤其他非常心痛是看到這些服刑人員又二進宮、三進宮,他非常心痛。因為當時候,我從二00三年在海口,很幸運就有機會能夠認識張發廳長,張廳長是一個非常講道義、講情義的漢子。我記得當時候他看到服刑人員那種親切,服刑人員看到他那個眼神,就好像看到自己最親的人。我被那一幕感動了,他真的把這些服刑人員當作自己親人一樣的愛護。所以看到他們又二進宮、三進宮,他心非常痛。而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天必佑之,所以他感來他底下的這些幹部都響應他的這種責任感。而且他那些幹部個個都是孝子,我們後來了解到都是孝子,難怪是忠臣,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結果四月底他們去了北京,師長強調學習倫理道德,人羞恥心起來了,恥於作惡;弘揚因果教育,大家有敬畏的心,種善因得善果,你種惡因必然得惡果,所以學習因果報應的真相,人不敢作惡。有了這個指導原則,張廳長回來之後沒多久,五月初,應該就是我們五一大假的時候,他們九個人的幹部團隊到廬江聽了五天的課,坐在第一排,目不轉睛聽了五天。結果張廳長聽完以後,最重要的第一個結論,他說我們要教別人,要自己先學好,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因為他的觀念非常正確,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順序錯了,不只不能有好的效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假如我們覺得傳統文化好,我們都沒有落實,都強迫別人去做,那可能對方的心裡會覺得,你都沒做,還要我做。比方父親要兒子孝順,兒子心裡犯嘀咕,你對爺爺這麼不好,還要我孝順你。那就人家心裡面就不可能心悅誠服的接受了。

  張廳長回去之後帶頭所有的警官學習,整個海口市的警官全部輪訓一遍,之後才向服刑人員開課。而他們所派去的警官,學習一、二個月的警官,就有六十幾個人,他是非常有決心,自己培養自己團隊當中的骨幹。而且他的整個推展是遵循著自然的法則,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他從一個點到線、到面。所以這個就考驗我們心態,人做好事也不可以心急,不可貪快。一貪快,一下子鋪的面太大了,精力、人力種種都跟不上,最後很多因緣可能就不能延續下去,甚至於參與的人都喪失信心。所以這個帶頭的人,他的整個戰略、策略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則來做才好。

  當時候我們人在廬江,張廳長這麼仗義,我們也要盡一點綿薄之力,就回海口跟警官分享。我記得當時候張發廳長親自來接我們,而且親自開車,親自幫我們提行李箱,不給他提還不行。當時候我們很感動,他的年齡都是我們的父輩了。而他邊提著行李箱邊對我們講,他說我還有三年,一定要為國家好好做一點事情,一定要把這個服刑人員的教育抓好。當時候我聽到真的頭皮發麻,真的是感佩他這一分對國家民族的忠義。所以有他這樣的領導,這個事業必定可以成就,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由張廳長的他的這個貢獻,我們想起了《群書治要》一百九十頁三百一十八句,就是「敬慎」當中的「應事」。人這一生會遇到很多的因緣,都應該非常恭敬謹慎來對待。比方走入婚姻的人,要承先啟後,要把老祖宗的家道傳承下去,他要用恭敬謹慎的態度來保持他的家道,這要敬慎。同樣的,我們今天處在一個領導的位置,處在一個大家長或者是校長的位置,這是一個因緣。因為這個位置,沒有福報的人還做不了,有福報的人他才有這樣的地位,可以去影響更多的人。當我們有這個地位的時候,這個地位不是拿來耀武揚威的,不是拿來放縱欲望的,這一個機緣是拿來造福人群的。

  我們對祖先的感謝,真的是愈學那個感恩之心愈深,老祖宗一句話就可以把我們的人生完全轉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對自身來講,明明德就是用這一生恢復自己圓滿的明德、圓滿的性德,這是人生的價值,讓自己的靈性提升到圓滿的智慧,這是人生的價值。可是假如我們沒有這句話的教導,像我之前還沒有遇到我們師長跟老祖宗的教誨,我也是隨波逐流,也是追名逐利。看電視的時候常常看到,一個男人開著一台很豪華的汽車,然後開來的時候,開到一個大別墅前面,那個女子長得很漂亮。然後這種畫面看多了,好萊塢電影看多了,就覺得那個就是人生的追求,那個是追求整個享樂的人生。但是大家了解到,樂極會怎麼樣?生悲。假如我們的追求是人生欲望滿足會快樂,就落入了一個非常錯誤的人生方向。因為欲似深淵,它滿足不了,只會愈陷愈深。

  科學家調查了一個現象,對我們現代人是非常大的警惕,就是科學家統計,一個人在一、二歲的時候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成年以後平均一天笑七次。諸位長輩、兄弟姐妹們,你們今天都超過平均值了,你們對社會很有貢獻,把這個笑的平均值往上拉了。那我們看到科學的這一個數字,給我們人生什麼啟示?這一個數字所呈現的現象就是說,人是愈活愈笑不出來。好,請問您的親朋好友當中,您有沒有曾經聽過哪一個人他說,我的人生目標就是要愈活愈笑不出來?您有遇過這樣的人請舉手。假如有,可能精神有點狀況,正常的人不會這樣。為什麼愈笑不出來的人生卻所有的人都往這個方向走?因為沒有人給他講明白,那個是錯誤的。

  而且大家要了解,「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你這個爸爸很奢侈,兒子更奢侈;你欲望很強,你的下一代更嚴重;你很有德行,從小教他,他以後的德行超過你,這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當他欲望已經大到他都覺得應該的時候,你要再教導他就很困難。我曾經遇到一些媽媽,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她兒子說要配眼鏡。他媽媽說那個眼鏡還好。他說這個款式我不喜歡。他媽媽說我是打工的沒錢。他自己去配好了回來,跟他媽說去付錢吧!而且她這個兒子打電話,當時候我在台灣,打電話一個月打超過一萬塊錢。

  所以事實上講,我們現在人生所遇到的這些不幸都是結果。原因在哪?原因在我們太晚看出問題,後知後覺只有亡羊補牢。但是有智慧的話是防微杜漸,根本不會出現這些現象。所以在《易經》當中告訴我們,「臣弒君」,臣子傷害君王,「子弒父」,兒子傷害父母,「非一朝一夕之故」,他絕對不可能是一、二天就變成這樣的。「其所由來者漸矣」,他是漸漸變成這個樣子的。「由辯之不早辯」,我們當父母、當領導、當老師的,沒有很早發現人的心已經偏掉了。但是畢竟已經偏掉了,我們應該攜起手來,把它扭轉乾坤才行。而且大家要有信心,只要有一個人是明白的人,就像一盞燈,他一定可以再去點燃無數的燈。所以這個世界不管現在怎麼樣,我們期許自己這一生當個明白的人,當個有智慧的人,去點燃所有跟我們有緣的親朋好友他人生的明燈,就對了,心燈把它點燃。

  這個也牽扯到我們對於教育理解得不夠深入,待會我們在這個教化篇裡面就有講到什麼是教育。可能對我們很多現代的人來講,會覺得什麼是教育?考試、分數、學歷是教育。這個偏離我們老祖宗的教誨太遠了,應該在教導他成為善人,成為聖賢才對。教育的核心在哪?《禮記.學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他的善心有沒有每天增長?他的惡習有沒有每天改掉?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人沒有關注到他整個德行智慧的提升,反而關注到他考試的分數。最後,真的孩子出事的時候,父母、老師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大學生跳樓自殺,結果他的父母、老師都說,這個孩子挺好,怎麼會突然想自殺?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說法?請問大家,一個人自殺是突然的嗎?這是值得我們冷靜來思考。

  因為我上一次,去年九月份到新加坡,有一個婦女她到機場接我們。在車上她就說,我有一個鄰居,這個鄰居我看他長大的,這個孩子挺乖的,結果前不久,十八歲而已,他的父母說他突然自殺了。我就跟她分享到,我說這句話有嚴重的問題,怎麼可能一個人心理生病了,都沒有人發覺?我們觀察一下,您到嬰兒房裡面去看,哪一個嬰兒像想自殺的樣子?哪一個嬰兒是長得像有憂鬱症的樣子?每個人的笑容都是這麼燦爛,為什麼最後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連他親生的父母都沒有真正體會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教導他那顆心,他的心已經脆弱痛苦成那樣,父母不知道。

  所以我們今天吳董事長講了一句話,我們聽了很感動,當孩子的心中有傷的時候,你會馬上能感覺到痛,這叫家長。而這是我們跟孩子之間的天性、本能,沒有人教就有的本能。聖人就是讓我們父子有親的天性這一生終身保持,這個人是幸福的人。就像我們翟俊傑翟導演,他說,他那時候六十幾歲了,他說他人生覺得最幸福的是,當他推開家門,他還能喊一聲娘!他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他還能親自自己帶著老花眼鏡幫他老母親剪指甲。你看,那都是他覺得他最幸福的事情。而他那種至誠的孝心,自自然然就感動他的兒子。所以他的兒子是主動告訴他爸爸,爸爸,我來給奶奶剪。那他告訴兒子,你能有九十幾歲的老奶奶可以侍奉,這是你人生的福報,你人生的造化,你要好好珍惜。

  而剛好禮旭,因為我的姐姐懷孕待產跟坐月子剛好在我們家,所以這個父子有親在我那個小外甥身上我感覺到了。比方我跟我母親跟我姐姐在吃飯,吃得好好的,突然我姐姐蹬就跳起來往房間走。發生什麼事了?孩子哭了。奇怪了,我的年齡比較輕,應該這個耳朵比較好,怎麼每一次都是他母親先聽到?還有一個情況,這個小外甥在學講話的時候,他講話講半天,我一句都沒聽懂,他媽媽每一句都聽懂了,還做翻譯。所以這個是什麼?母子連心,誰教的?天性。所以老祖宗通達人性,通達天性,他的教育第一個目的就是讓這個父子有親的真愛天性終身保持。再從這個真愛推演到愛兄弟,愛所有的家族,愛鄰里鄉黨,愛一切大眾,愛不同的種族、宗教、民族,這個就是我們老祖宗的教育。而現在居然變成孩子痛苦到父母都不知道,那不是都這個天性一直在往後退了嗎?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是要恢復天性,把父子有親一定要找回來。所以這個長善救失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們找到了這個本就很清楚,每天言教身教,包含自己家庭的環境,都在長這個孩子的善良。

  剛剛跟大家談到這個三百一十八頁,我們講到老祖宗,《大學》的第一句話,讓我們人生不再迷茫。第一個人生最重要的價值,恢復圓滿的智慧德能。接著再親民。親民,這個親民是去利益人民。首先利益誰?利益自己最親的親人。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看止於至善,企業家的企字,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止,所以企業家就是這個人他要止於至善,這叫企業家。他這個企字能止於至善,他就創造了世間美好的事業,造福了廣大的人群。不只是企業家,每一個人你這一生在哪一個位置,都可以明明德,都可以親民,都可以止於至善,這是我們對人生的一個態度。比方說張發廳長,他在這個位置當中,他沒有增長他的習氣。很多人當官當久了會有官氣,官氣一大起來,他的德行就往下降,所以他就在他的人生因緣當中墮落下來了,那這個就沒有智慧了。人應該在每個因緣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才對。

  所以人生決定不能愈活愈笑不出來,那是倒退。大家有沒有遇過人活著愈笑愈笑得出來的人?你們沒有反應是身邊都沒有這樣的人?請問大家,學聖教的人是小時候的德行好,還是長大的時候德行好?長大。范仲淹的德行是小時候好,還是長大時候?這叫正常,這樣才叫真正是讀書,愈讀愈有智慧。不能愈讀智慧愈低,這讀錯了。那請問大家現在的學生是小學的時候的德行好,還是大學的時候德行好?那麻煩了,那我們不是殘害民族幼苗嗎?那我罪過很大,我是小學老師,那家庭、所有的學校都應該檢討了。甚至講得再直白一點,是大一的時候德行好,還是大四的時候德行好?對,那這個墮落的速度太快了。我們得體會到,假如沒有遇到聖教,他的人生是在往下掉的。

  我曾經看過,像我們師長,他的德行智慧愈來愈高,而且笑容之燦爛就像嬰孩一樣,這叫返璞歸真。我們都不敢站在師長旁邊,因為氣色差太多了。我是他的孫子輩的,結果氣色比他差很多,所以都不敢站在旁邊。包含新加坡許哲女士,活到一百一十四歲,她一百一十二歲、一百一十三歲的時候,我們中心有幸請老人家到我們中心去,那個笑容跟孩子一模一樣。所以應該是德行愈來愈好,這個才是正確的。可是為什麼科學家呈現出來的客觀是愈來愈笑不出來?因為我們的人生不是追求明明德,不是追求親民,而是追求享樂、欲望的滿足,就落入了一個無底深淵。因為什麼?欲望滿足不了。所以一直貪求貪求,最後求不到的痛苦愈來愈多,所以就愈來愈笑不出來。所以笑不出來的原因,三個字就講完了,求不得,苦就愈來愈多。

  諸位長輩、兄弟姐妹,我們昨天寫了一行字而已,大家記住沒有,「聞教便行,奚待更勸」,是吧?你只要聽懂了,馬上去做,你這一生有大成就。我們剛剛說,所有的痛苦就是三個字,「求不得」,變成這樣。那今天真的聽懂了,從今天開始,Right now,是吧?我們香港也可以講英文。從當下把什麼放下?求。我從這一刻開始對任何事我都不貪求了,你的好日子,你的太平日子,從現在就降臨了。很多人聽到這裡,心更不安,我都不求了,我明天有飯吃嗎?你放心,沒飯吃,我們主辦單位一定會招待你。所以人心怎麼安?明理才安得了,理得心就安。因為你不求,該是你的還是你的,跑都跑不掉。這個你要真的去做過,去放下過,你就感覺到。所以老祖宗教我們捨得捨得,有捨就有得。

  我記得有一次我剛好參加考試,當代課老師,全高雄縣考五十個名額,我剛好考了三十三名,我一個同學她考三十四名。剛好看到一個比較接近市區的學校有兩個名額,我跟我這個同學打個招呼,我們待會上去當同事。我話才跟她講完,頭轉回來,那個名額已經被三十二名選走了。然後我就這樣看著她,上台了,沒有兩個名額,只剩一個名額了。她的孩子還不到一歲,我一個女同學,其他的學校不是上山就是下海,都比較偏遠,那偏遠就要住校,她的孩子這麼小,怎麼辦?師長教導我們要捨得,我就填了一個我根本都沒去過的學校,就把它填上去了。結果,填的那個學校是全高雄市最漂亮的學校。所以該是你的跑不掉。這個學校漂亮到什麼程度?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一所小學,它的小學裡面有一座山,每天教完書,還可以爬自己學校裡面的那一座山。你看那一年的日子多麼的自在快活!所以真的,該是你的福報跑都跑不掉。那既然是這樣,那幹嘛還去擔心明天有沒有飯吃?那這個不就叫杞人憂天嗎?

  坦白講,一個人在貪求的過程當中,他真能享自己的福報嗎?比方說,他今天有一千萬了,他又想要兩千萬;他有兩千萬,他又想要三千萬。其實他都一直在生煩惱,他沒有真正去享受他的福報。因為他的貪心去不掉,他每一天都在那裡比來比去,他不是真正有福報的人。知足常樂的人才是有福報的人。他那個貪求的心不放下,人比人,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氣死人。所以這一句大學之道指正了我們的方向,讓我們的人生不要方向錯了,最後終身遺憾。

  所以我們今天知道,在每一個崗位當中,提升自己的智慧、德行,而不是增長自己的習氣,這樣在福報當中,在有權力當中,才不會暈頭轉向。比方張發廳長,他的心胸懷著整個國家社會,他的德行一直升高。而且我所聽說的,在全國的論壇當中,出席率最高的就是張發廳長,他已經講了一百多場,可能差不多兩百場,不辭勞苦!結果他喚醒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的信心,他愈忙愈強壯,氣色非常好。所以這個也是證明,老祖宗告訴我們的,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他把道理講明白,更多人更心安了,更多浪子回頭了,那他當然身體會愈來愈好。所以他在位子當中不斷的擴寬自己的心量,他的明明德愈來愈彰顯。他利益的人群,除了海南省監獄系統的幹警,還有服刑人員之外,他利益了全中國的人。因為國家以海南省監獄系統的經驗推向全中國,而且還讓他們編在監獄系統要用的教材。所以他編了以後,利益全國,功在國家。所以這個親民、止於至善,張廳長做得非常好。有他們這些榜樣,大家都有信心了,大家不會懷疑,因為榜樣就立在那裡。

  所以企業界,有像吳念博董事長,有像胡小林董事長,這樣的榜樣立起來,大家的信心決定不會動搖。而且他們的經驗又這麼無私的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能更好的把傳統文化學習好,在自己的單位弘揚好。所以我們也感謝吳念博董事長下午這麼真誠的分享。

  我們要堅信老祖宗的教誨它不是理論。大家冷靜去看,西方有很多的這些教育的理論、方法,都是設想出來的,它不見得是實踐出來的。比方說,在教育界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愛彌兒》,而這個《愛彌兒》的作者,他在談兒童教育,他自己拋棄孩子不照顧,他還寫了一本教育的理論書籍,很奇怪。這樣的人在中國出現,鐵定被人家吐口水,你自己都做不到,還講給別人聽;自己都不好好照顧孩子,還大談教育理論,這個邏輯在我們中國它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在西方,很多邏輯我都想不通,比方說,這個官員不孝順父母,他們就會說,不孝順父母是他家裡的事,他現在是在公家機關當官,家裡的事歸家裡的事,這個公家機關歸公家機關。這個邏輯很難苟同,是吧?

  所以這個時代沒有老祖宗的經典,全世界真的開不了慧眼,都會被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搞得一愣一愣的。所以全世界這似是而非的話,你只要把《論語》拿出來,把孔子的教誨拿出來,馬上就能分辨真偽。所以我們在看到那一句,「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那個感觸就非常的深。孔子在《孝經》裡面,包含《群書治要》都有,我們都有選取,「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他違背他的性德了,不正常了;「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去尊重別人,「謂之悖禮」,這都是違背人性的,不正常。所以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個才是對的。所以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唯有深入經典我們才有判斷的能力。

  接下來的是重點。因為我們老祖先他的經典,統統不是他想出來的理論,而是他完全做到的。比方「禮運大同篇」,就是講堯舜時代的國家的盛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真的是做到「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而《論語》裡面所記載的,都是夫子怎麼樣教學生,怎麼樣教化當時候的人,跟他們的互動,全部是做出來了,不是理論。而且又經過了幾千年的印證,統統都是真理,不能夠懷疑。一懷疑就不真誠,就沒辦法神交古人,沒辦法跟老祖宗的心相通,所以懷疑是大障礙。

  而《大學》裡面告訴我們,「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請問大家相不相信這一段話?相信。那這一個道理代表什麼?每一個人的人生都能達到這樣的價值。比方,吳念博董事長他家安定了,他很照顧家庭,又把這一分仁義、這一分道義來照顧他二、三千個員工,這齊大家!家齊而後什麼?國治。我們中國有一千多個企業,而且都不是小企業,都曾經去過他的公司參觀,把他們寶貴落實家文化、傳統文化的經驗拿回去自己公司用。有沒有對國家做出貢獻?有!治國,真正利益國家。

  再來平天下,這個平天下就是弘揚倫理道德,讓所有國與國,種族、宗教之間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就是平天下的功德。而吳董事長在去年剛好參加一次企業界企業管理的高峰會議,那一次主題好像是以美國的彼得.杜拉克的管理為主軸。當時候有韓國新範式的負責人,他還曾經競選過總統,他是在韓國的影響性非常大,他的企業被韓國評為新範式的管理模式,所以他的管理也已經在韓國是頂尖的,他也來參與這個彼得.杜拉克的課程。剛好吳董事長參與了那一個分享,分享完之後,這個韓國新範式的負責人把吳董事長找到旁邊去,握著他的手講,我們亞洲應該有新的管理模式出來。吳董事長分享讓他對整個東方的管理智慧生起高度的信心,馬上就邀吳董事長,沒多久就到韓國去,把他公司做的分享出來,而且層級都很高。這已經在利益其他的國家。包含我親眼看到的馬其頓的大使、馬達加斯加的大使,看完吳董事長拍的那個他們公司才十幾分鐘的介紹短片就很感動,就對我們整個中國的企業生起信心。所以每個人的人生都能產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

  可能談到這裡,大家又會說,那我又不像吳董事長,而他是董事長,他才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我們中國有一個老者,他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就是白芳禮老先生。老先生七十多歲的時候,看到自己故鄉的孩子,小學生,沒有去念書,了解原因,這些孩子家裡太窮,繳不出費用。他非常心痛,因為他不識字,他一輩子感覺自己不識字很辛苦,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看到孩子不能讀書,他非常心痛,把一輩子積攢下來全部的財產五千塊錢全部捐給學校,這是毫無保留的愛心捐出去了。不只完全捐出去,七十幾歲的老者重操舊業,到火車站踩三輪車,把所有賺來的錢統統去幫助孩子讀書。七十多歲到九十幾歲,踩腳踏車賺了三十多萬,幫助的大學生就有幾百個大學生,那其他小學中學就不知道有多少。而且他所幫助的孩子,有非常多當從他手中接到給他的獎助學金,都真感動的流眼淚,為什麼?看到老人家那粗糙的手,他的這個白髮蒼蒼,都覺得這樣的老人都一心一意在成就他的學業。所以很多人畢業以後都做公益事業,把白老先生的精神傳承下去。

  白老先生在他往後一、二十年的人生踩了多遠的距離?踩了赤道十八圈,這麼長的距離。而且有一次載客人整晚沒有回來,因為剛好那個客人距離比較遠,剛好遇到春節。結果他的孩子找他找到心急了,都找不到。隔天早晨老人家回來了,孩子看到之後說,「爸,你不要命了,整夜不睡在踩腳踏車!」老人家只是微微一笑,沒有說什麼。在這一、二十年的歲月當中,老人家多少餐都是邊踩邊喝著白開水,邊咬著白饅頭,他的吃飯都是這樣解決掉的。所以我們從白老先生他的人生我們來反省,這個老人,我們的財富超過他,我們的體力超過他,我們的種種超過他,這個老人家沒有任何一個條件超過我們,可是他卻用了一顆無私奉獻的心喚醒了無數人的道德,所以他是真正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的人生有沒有價值決定不是外在的條件成就的,而是一顆真心成就的,而真心我們每個人都有。

  三百一十八句就講到,「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聖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人倫正焉」。這個職位就是好比建立仁德的紡織機,我們手上所擁有的權勢好比是施行道義的梭子,這個就是我們老祖宗很善於用譬喻,因為譬喻它很具體讓我們去感受。就好像每一天不管你在哪一個行業,你都可以做出貢獻來,就像這個紡織機編織出天地之化。就好像現在很多的企業家,像南京菲尼克斯的李慕松總裁,他在全企業推展傳統文化。他有一個員工的父親好像是住在大西北,特別趕到南京一定要見李總,對他講,說我的孩子我教了三十多年,他都不懂事,現在你這麼好的總裁把倫理道德教給他,他現在懂得孝順我了,以前都不給我生活補助的,現在會給我生活補助了。我說奇怪了,發生什麼事情了?趕緊要來看一個明白。我們看這樣的企業家利益了多少的家庭的下一代,把他們教明白了,那在這一個企業主的位置是不是在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吳念博董事長他的公司,你看員工的愛心被喚醒了,整個在蘇州他們公司的義工就有幾百人,所有環保工作他們歡歡喜喜的去參與,重視環保,對於整個萬物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人是萬物之靈,只要人有愛心,整個天下世界都會愈來愈美好的。人倫正焉,他底下的人都懂得怎麼樣做人。

  我看到這一段就想到我們廣東有一所學校,它的教務主任在二00四年帶著三個同仁到了深圳參與了五天的「幸福人生講座」。這個教務主任他五天上完以後跟我們分享到,他這五天抄的筆記超過他大學讀四年的筆記,五天抄的比四年還要多。其實我聽到他這麼談,我很心痛,心痛在哪裡?這是多麼有教育使命的教育界的同仁,可是他沒有遇到老祖宗這些教誨,沒有辦法把他的整個積極性調動起來。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念的都是西方的理論,他教的都是一些語文怎麼教,生物怎麼教,化學怎麼教,都是方法,沒有把老師的教育愛給喚醒,沒有清楚明白原來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是要傳道授業解惑。

  假如所有全國的師範學院的校長都把唐朝的「師說」,把《禮記》的「學記」,這些最精闢的教育哲學,都讓這些師範學生在他四年當中完全深入,那整個師範學院不知道能產生多少作育英才的好老師。在座有沒有師範學院的校長跟主管在?沒關係,沒有也沒關係。你們有沒有親戚是在大學裡面負責管理工作的?有。有舉手就有責任,您今天舉手了不做叫見義不為。其實人真有心的時候,都會覺得每件事都跟我有關係,以天下興亡為己任。您有沒有親戚朋友是在監獄裡面做領導的?那就可以把張發廳長他們「遲來的愛」那個光碟送給他們,對!您假如有在教育界的,就可以把呂杰校長、王琦老師那個光碟送給你教育界的親戚朋友。現在倫理道德衰敗得太快了,每一個人都要盡全力的扭轉乾坤,把它拉起來,去造更多殊勝的緣。

  而這一位教務主任他上了五天以後,回去找了三個同事,又派這三個同事去上海上了五天的課,四個人在學校開始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然後這三個都是班主任,又在他這三個班落實《弟子規》。結果他的校長就感覺到這三班的學生不一樣,就去了解情況,原來這三班都有教《弟子規》,有教孝親尊師。校長就很重視,是長安區的一個學校,就在全校推展。推展沒多久,她的先生在報紙上看到有一個教授寫說,《弟子規》有愚孝,不能學。請問大家,《弟子規》有沒有愚孝?沒有。《弟子規》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沒有愚孝。可是這個教授這樣批評,可能會讓很多人喪失信心。所以一個人地位愈高,講話要愈謹慎,要負責任的,要負因果責任,你把很多人誤導了,把很多人信心喪失了,這個罪過很大。所以人地位愈高,愈應該想著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要利益更多人才對,而不是去誤導別人。而我們每一個話都要自己真正了解了以後才能講,都沒有讀過就批評愚孝,這是不負責任的。

  而這一個校長很有修養,她的先生告訴她,「報紙上說《弟子規》有愚孝,妳還在學校全面推展,可不要犯了路線錯誤,妳的烏紗帽就掉下來了」。這個女校長對著她先生講,她說他有他的看法,我有我的責任。很有修養,還沒有批評這個教授。接著她說,在我們學校附近的初中,每一次放完長假都有一堆女學生去墮胎,我不願意我的學生以後的命運是這樣。一個孩子十幾歲墮胎,她的身體、她的福報不就眼看著就毀完了嗎?所以我現在把她們的德行牢牢的扎根,她們往後決定不會走那樣的路。當下她的先生眼睛瞪得很大,看著她說,「我覺得妳很適合做國家領導人」。念念想著下一代的人生幸福。

  所以呂杰校長,其實他有很多升官的機會,包含王琦老師他本來可以做副校長,但是他就為了落實傳統文化,他寧可當班主任。呂杰校長他說,「我到退休就在這裡不動,一定為我的學生一生的幸福打下最好的基礎」。所以我們在看到這一句,確實一個人在一個高位當中,真的可以建功立業,可以效法天地,教化所有跟我們有緣的人。所以這個人生就是明明德,就是親民,就是止於至善。

  而在因緣當中我們也要很小心,因為一不小心,「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昨天跟大家交流到一百二十五頁二百零八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每個人都有明德、都有性德,但是後天的環境不同,遇到好的因緣他可以恢復,遇到不好的因緣他的德行就愈墮愈低了。而我們今天要去護念孩子,要去護念所有的有緣人,首先我們要懂得能護念好自己的清淨心跟善心。比方,我曾經聽我一個朋友講,他說到,一個人娶太太不要找小學老師做太太。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怕這個小學老師在學校是小學老師,回到家還是小學老師。她回到家對她先生講話,你給我過來,站好,不要動。她先生鐵定昏倒,是不?所以變成什麼?我們的內心已經染污了,在當老師的時候慢慢什麼?那強勢起來了,控制起來了。所以當老師是讓我們更無私,更有教育愛,成就更多學生,而不是自己習氣愈來愈重。

  所以人要搞明白,在每一個因緣當中是提升靈性的。包含自己做媽媽也是提升靈性,為什麼要做媽媽?因為要做聖人的母親,叫太太。周朝三太,培養出那麼多的聖人,太姜、太任、太姒。你們有沒有遇過有一個女士,你問她,妳為什麼想結婚?她跟你說,我想做聖人。你們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女士?應該會有。不只她想做聖人,她要教育出她的孩子成為聖人,這個就是選擇當家庭主婦的人生定位。

  所以當老師的人要定位在哪?要當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人一定要懂得立志,你的目標愈明確,你的每一個步伐都走得紮紮實實的。而且一定這個目標要定得高。我們這個民族是倫理道德起家的,而且各行各業都有聖人。我們在醫學界,孫思邈、張仲景,這些都是醫界的聖賢人;在老師方面,我們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在商業界,也有聖賢人,是吧?晉商、徽商,整個事業能幾百年不衰,都是因為有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那一天有一個記者跟我們交談到,說企業界最重視的就是他能不能夠事業做得好,那傳統文化會不會跟它衝突?我說怎麼可能會衝突?企業界幾百年不衰的都是因為有傳統文化,同仁堂三百多年,比美國建國多一百多年,它現在還長盛不衰,憑的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它一直把它傳下去。所以它有厚德,它福報愈來愈大。

  所以諸位長輩,諸位兄弟姐妹們,我們在家庭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我們在單位、我們在各行各業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是要讓我們在這個因緣當中成為聖賢,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去造福更多的人。必須要時時能夠觀到自己的心不要染到這些習氣。所以今天在小學教書,面對孩子就是好老師,回到家就是好太太、好媳婦、好媽媽,因為她的存心就是仁慈博愛的存心,會用在她每一個角色,這個才不會在自己的人生因緣當中墮落下來。我曾經遇過一個東北的企業家,他事業也做得挺好的。東北人有一個特質,很直率,學了之後就馬上幹。所以他聽了課以後,當天回去很激動,端了一盆熱水要幫他媽媽洗腳。結果端過來說,「媽,我幫妳洗腳」。他媽媽嚇得馬上把身體轉過去,講了一句話說,「我不敢給董事長洗腳」。所以請問大家,站在他老母親面前這個人是誰?董事長,不是兒子。所以等於是他回到家,那個講話的語氣還是跟董事長一樣,把他媽媽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這個就在董事長的位置就墮落下來了。所以我們要利益別人,首先得要護念好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清淨心,不能受染污了。

  我們了解到人有本善,那怎麼讓這個本善恢復?就要「長善救失」。我們二百零九句就是講「長善救失」,我們來看一下經句,「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先王指的都是聖人,通達人性,了解到人有這個好善崇尚美德的本性,又觀察到假如不好好教他,他會染上貪慕虛榮、貪慕這些名利的習性,所以這個就要長他的善,防止他的過失。這個當父母的人,當老師的人,當領導的人,對這一點要非常非常的清楚,不然我們雖然愛孩子,可是很可能在給他不好的影響。

  我回想自己成長過程當中,聽到人們在談,比方考大學了在選科系,都是選哪一個科系以後出來錢賺得比較多的那個科系。請問大家這樣的思想觀念會不會形成整個社會都在向錢看?包含我考上教師要去學校教書,遇到長輩,他說你當老師的,鐵飯碗,一輩子都有保障了。都是講錢。可是這個行業背後最重要的是那個道義、那個責任。包含我們那個時代,父母最希望孩子當醫生,因為賺錢賺最多。那諸位長輩、兄弟姐妹們,假如一個人當醫生的目的就要賺更多錢,你敢不敢給他看?你們假如敢,真有勇氣,可能是因為前輩子欠他錢,所以才這樣,不然哪敢去給他看!甚至包含這一個偏頗的人生態度,應該每一個行業是以服務為目的,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我們的思想什麼時候偏掉了,可能我們都搞不清楚了。

  所以當時候我就跟這個長輩講到,我說你應該提醒我,你要當老師了,尤其在小學,這孩子最聽老師的話,都說我們老師說、我們老師說,一定要把他們的思想觀念引導正確。而且這些孩子是他父母的心肝寶貝,他們信任你,把孩子交給你;整個政府信任你,把孩子交給你;納稅人的錢來給你發薪資,你要對得起他的家,對得起整個納稅人才對。這個長輩聽完說對對對,你講得很正確。應該我們跟每個人在交談的過程當中,是把他的道義喚醒起來才對,我們不能再見利忘義了,要從我們每個人都能先把義擺在前面。

  整個中國的教育,它的目標我們要搞清楚,「讀書志在聖賢」,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教育。請問現在整個風氣,讀書志在什麼?賺錢。這個現象其實已經不是短時間之內形成的價值觀。而它的內容是什麼?傳統的教育特別重視道德,就五倫大道的教育,是用六經、十三經這些教材,這是內容。現代教育比較偏重知識、技能。而整個教育的基礎,它打下的根基就是天倫,五倫的根基。而現代這個重視知識考試的話,它的基礎是什麼?是功利。所以整個西方它的功利主義就很強,它整個發展下去就是貪榮而重利反而變成大多數人的價值觀。

  在馬來西亞有一個企業家跟我談到,他事業做得很好,他說他的朋友裡面有受華文教育的朋友,也有從小受英文教育的朋友,從小沒有進去華文學校讀過,但是他是華人。發現一點什麼?讀過華文學校的人,退休以後都去做義工,人生的目標助人為樂。您看好善尚德之性。可是他從小就受英文教育的朋友,也很有錢的,一退休以後沒有去做義工,打高爾夫球,每天都要去餐廳吃很貴的東西。因為讀華文學校的人覺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他縱使已經退休了,他覺得應該要回報社會。可是受英文教育之後,在整個現在全世界的風氣,他就是一個功利的思想,他覺得我賺了錢,我應該把它花掉,所以他都是退休以後繼續享樂,這個是貪榮而重利了。所以整個接受的教育內容會影響整個人的人生。

  而更嚴重的是美國的教育影響了不少的人,美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就教競爭,所以那個路是完全走錯了,自私自利,自我很重,就競爭。競爭提升變鬥爭,鬥爭提升就變什麼?戰爭。這個路是死路,現在很多國家都出現這個危機了。那我們中華文化以孝為本,孝是仁愛的核心,懂得孝了,他有仁愛心,懂得互助互愛,他的目標是大同世界。所以這句話告訴我們,走對了,往大同世界走;走錯了,往毀滅走。

  而這個好善尚德之性,事實上,我們回想我們自己成長的過程當中,就可以感覺到,我們的長者統統在做給我們看。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們家門口有些人走過去,不認識的人,那剛好是吃飯的時間,爺爺奶奶都會很自然的就說,來來來,到我們家來吃頓飯,很有人情味。我們從小都受爺爺奶奶這個影響。包含有一個朋友,他說他的奶奶有一次把一桶水搬到門外,剛好在路旁。她的孫子很多,看到奶奶把這一大盆水端出去,這小朋友心裡就想,有人會喝嗎?小孩子很好奇,躲在一棵大樹後面看看有沒有人喝。結果看到第一個行路的人喝那一杯,好幾個孫子一起衝回家對著奶奶說,「奶奶,有人喝了,有人喝了」。所以奶奶那一桶水把所有孩子好善尚德之性那個根基給他紮下去了。就好像許哲女士的母親,常常在吃飯時間,那個餓了好幾天沒飯吃的人到他們家裡來,她母親把那個飯端出去給他們吃。那些餓到都已經臉色發白的人一吃完,那個臉上的歡喜,她的孩子都看在眼裡。所以許哲女士的母親也是活到一百多歲。她所有的孩子個個都是慈善家,這個都是好善尚德下去的。所以我們的老祖先常常教導我們,人要學習厚道。所以這個好善尚德之性,首先從厚道來學起。

  我們翻到一百九十七頁,三百三十五句,什麼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這個剛好是「邪正」,明辨邪正。三百三十五句講到,「君子掩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這個君子跟小人,他的最大的關鍵就是那一顆存心。君子他會遮掩別人的過錯來長養自己的厚德、美德,小人則會詆毀他人的善心、善行來標榜自己。我們冷靜想想,一個人能掩人的過,他的德行、厚道就不斷增長。假如一個人的態度是常常去詆毀別人的過失,他每一天都在造罪業折損自己的福報。那我們冷靜想一想,現在的孩子嘴巴都很厲害,好像講話都要講到讓人家接不上話,然後他還覺得這樣是本事。那這樣孩子的思想觀念連邪正善惡都分不清楚。所以這個長輩首先要把厚道演出來才好。所以厚道具體的落實,第一個,「不彰人短」。人積陰德,可以用嘴巴積陰德,每天可以讚歎很多好人好事。但每一天也可以用嘴巴造很多的罪業。所以人要積厚德,一定要先從口德開始修起。

  在我們《群書治要》當中有一個故事,就是楚莊王,當時候他是楚國的國君。他有一次宴請群臣,在吃飯的過程當中,有一個下屬酒喝多了,剛好風吹來了,整個蠟燭熄掉了,他那個下屬就去拉了他一個妃子的衣服。他那個妃子動作也很快,馬上就把那個人的帽帶給扯斷了。然後這個妃子就跟楚莊王講,有人拉我的衣服,對我非禮,你趕快把蠟燭點亮,把那個人揪出來。諸位男士,假如有人拉你太太的衣服,你會怎麼處理?假如你是楚莊王,你會怎麼處理?這個決擇很重要,因為你一決擇,整個事物的發展就出去了。大家想一想,假如真的揪出來,這麼多的大將,大家在那裡喝酒喝得正快樂,整個臉不都黑掉了嗎?是吧?所以他當下就跟他的太太講,跟這麼多大臣、大將,大家很盡興,你這個時候讓我去把人家的惡指出來,好像很不妥當。所以他不肯。他就對著所有的人說,今天我們一定要喝個盡興,沒有喝到把帽帶扯掉不行。結果所有的人一聽完,唰,全部扯掉了。然後再把火點起來,就不知道是哪一個人了。

  結果,有一次楚國跟晉國打仗,突然有一個人衝上去救楚莊王,那也是逼退了很多的敵人,結果楚莊王命就撿回來了。然後就對那個人講,平常好像我也沒有特別厚愛你,你為什麼差一點就為我犧牲性命你都在所不惜?他說,大王,我就是很多年前在那個宴會當中拉你太太衣角的人,當時候你就是不把我的過失講出來,我記你這個恩德。所以您看,真正不彰人短是因,結果是什麼?救一條命回來。你假如彰人短,很可能是丟一條命走。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想想,一念之差,人生可能會天壤之別。而人的厚德就從這些地方,處世的細節當中培養出來。

  韓琦是宋朝的大將。韓大人有一次他在看書的時候,旁邊那個士兵幫他拿蠟燭。結果拿拿拿,有一點分神,燒到了他的鬍子。結果那個韓大人這個手這麼一劃,繼續做他的事情。結果過沒有多久,他往旁邊一看,那個士兵被換掉了。他馬上安排把那個人找回來。那旁邊的主管就說了,他把大人的鬍子都燒到了。結果他,不要怪他,不要怪他,他已經知道如何不燒到鬍子了,把他叫回來。大家想一想,這個下屬假如被調走了,是什麼命運?可能要被處罰得很慘,他趕緊把他找回來。大家不要看一個小事在一個領導者當中,不只感動了這個士兵,他整個軍隊的人會不會知道這件事情?會,軍心大振。往往都是領導者一個厚道的心,感得所有團體的效忠。

  所以諸位企業家,諸位在各個行業的領導者,您的一個無微不至的問候,很可能感動你的員工,很可能感動整個團隊。比方說他的父親生病了,你能持續的關心,讓他感覺到你是真的把他當親人一樣的關心、愛護。尤其我們現在這個整個生活的步調、工作步調都很快,好像同事之間都講不上知心話,講不上心裡話,好像每天工作跟打仗一樣。常常形成彼此之間都是那種真心的關心問候,這個團體的整個氛圍一定不一樣。而那個整個團體的氛圍不一樣,雖然它看不到,可是卻有很強的力量。比方說,員工要進公司都覺得像回家一樣,看到自己的董事長都像見到自己父母一樣,您看這個公司的凝聚力強不強?凝聚力這麼強,怎麼可能他公司的事業會做不好?這是看不到的。但是假如都只有利,人與人當中都沒有真心的關懷、愛護,其實這個企業是很脆弱的。甚至於有可能什麼?毀於一旦,因為它不團結。就好像那個房子蓋得不牢固,隨時有可能會垮下來。其實現在很多大企業一夕之間就垮掉了,因為它的人心早就已經離散掉了。所以第一個,不彰人短。

  第二,人的厚道要能念恩、念舊。一個時時不忘父母,還有生命當中給他幫助的人的恩德,這個人一定厚道。所以我們中華文化強調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個人的心就很厚道,很講人情味。所以這個念恩、念舊,像廣東我們趙樹棟趙副總,他在交通銀行服務。他調到一個單位去的時候,前面的負責人是犯了錯誤。他到了以後,他沒有去批評過這個曾經犯錯的這個主管,畢竟他現在團體裡面都是曾經跟過這個主管的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些同仁本身都跟前面的這個主管相處過,人都是有感情的,假如這個時候去批評本來的那個領導,就讓曾經被他愛護過的人就很難過。所以他到這個單位去之後,成立了一個他單位的一個歷史館,叫行長的歷史館。不只是把上一任的行長對這個單位的貢獻都把它展示出來,連前面幾任都展出來。所以過不去批評,他們曾經對單位有的恩都把它彰顯起來。所以行長是空降的元帥,可是卻贏得了所有人對他的支持,因為他很厚道,他不去彰人家的短,他還念前面的人對單位的恩德。所以往往人心的向背都在我們這一念苛刻還是一念厚道當中,截然不同的團體風氣就出來了。所以傳統文化這些心法、這些內學,我們用心去感受,就能體會得很深。

  再來,人要厚道,不計較,肯承擔。再來,人的厚道可以從時時能夠包容別人的錯誤。古代有一個教育部長叫馬森,他的父親四十歲才生兒子,結果生了兒子很寶貝。有一天那個婢女,他的僕人,不小心把這個孩子抱的時候掉下去了,結果當場這個小孩就死掉了。大家想想這個情境,四十幾歲把這個唯一的寶貝兒子生出來,但是眼看著沒有辦法挽回了。在喪子的狀況之下,他居然是為這個婢女著想,他說妳趕快走。因為被他家裡的人發現,這個婢女鐵定,家裡的人控制不了情緒,可能會把她打死,就趕緊讓她走。結果他的太太來了,他還說是自己做的。他太太往他身上撞了好幾次,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悲慟。突然問說,那個婢女呢?已經走遠了,追不到了。結果這個婢女回去之後,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她的父母。她的父母每天跪著向上天祈求,這麼好的員外不能讓他絕子嗣。每天跪著給上天求,這麼好的人,這麼厚道的人,一定要降福給他。結果沒多久以後,他的太太又懷孕了,就生了馬森,就是最後做了教育部長,尚書。而且那個婢女不小心抱,掉下去就撞到額頭去世了。所以馬森生下來,額頭就有一個胎記。馬森是誰?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所以您看這個包容、厚德,最後他的孩子做到部長,這麼大的福報。

  這個包容,這個韓琦大人也是做得非常好。他有一次給人家買了一對玉杯,那玉杯很珍貴,他也花了不少錢買的,大家都知道他有那個玉杯。有一次宴請很多同僚、官員,結果不小心有一個官員的僕人把那兩個杯子給撞壞了,當場掉在地上壞掉了。所有的人嘴巴張得很大,很擔心,怎麼辦?這麼貴重的東西被底下的人撞壞了。就看到韓琦笑著說,「每一個物品做成之後,總有一天它是會壞掉的。所以今天就是它壞掉的時候了。你又不是故意的,不要罣礙。來,大家吃飯」。大家看一下,當場所有的這些同僚對他非常佩服。所以古人在歷史當中演出的場場好戲,也要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搬出來。

  像同樣是宋朝,有一個名相叫王旦,王旦的父親叫王祐。他們這個家王姓,叫三槐堂。有沒有朋友您的尊姓是姓王的?好,待會這個故事你們要注意聽,可能跟你們認祖歸宗有關係。這個王祐他當時候當官的時候,皇帝懷疑一個官員是不是有要謀反,結果就派王祐去調查。而且還告訴他,「你去調查,調查假如屬實,回來我給你做宰相」,皇帝給他這麼講。結果他去了以後,發現是這一個大官底下的人自己亂來,跟他沒有關係。回來就告訴皇帝,「皇上,我調查清楚了,他決定沒有叛亂,他很忠誠。您假如不信的話,我們王家一百多口人做保證」。你看王祐這麼忠義,保一個同仁,用他一百多口人做保證。

  接著還勸皇上,就是勸趙匡胤,皇上,前面幾個朝代為什麼皇帝做這麼短?就是因為疑心太重,所以你不能亂懷疑這些大臣。皇帝聽了很不高興,就把他貶官,就讓他離開京城了。好朋友排在那裡,本來要做宰相的,怎麼落得被貶走了?這個王祐非常的灑脫,他說你們不用擔心,我不做宰相,我的兒子鐵定做宰相。他對老祖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真理沒有絲毫的懷疑。所以真的,他的兒子王旦就做到了名宰相。王祐在他們家門口種了三棵槐樹,所以王氏後面叫三槐堂,這個就是王氏的堂號。我相信這麼厚德的祖宗,他後代子孫應該都會很興旺。而這個王旦當時候他當宰相,當的時間幾乎是所有宰相當中最久的。

  而另外一個歷史人物,大家可能認識,叫寇準。寇準有一天就跟皇上批評王旦,皇上聽了沒怎麼反應。之後又說了好幾次,最後皇帝受不了了,就跑去給王旦講,寇準都說你的壞話。那諸位長輩朋友們,假如今天你在單位當中,你的老闆說某某同事打你的小報告,你會怎麼反應?假如桌子一拍,豈有此理!那我們的公司就要開始打仗了,就要開始分好幾派了,是吧?大家注意,以大局為重。我們念老闆念整個公司的恩,不願意再添一點麻煩。所以,王旦怎麼回答?王旦說,「皇上,我當宰相這麼久,一定有做很多不足的地方。寇準提出來是因為他愛國,所以他才這麼提」。不只沒有不高興,還肯定寇準愛國,所以提出了這些寶貴意見。其實大家想一想,寇準假如聽到王旦是這麼反應,就生慚愧心了,就被王旦感動了,而且不只感動了寇準,感動了整個文武百官,都佩服王旦的度量。那整個朝廷的風氣也就愈來愈好了,有這些這麼有德的人帶頭,就不會去計較跟對立。

  後來王旦年紀大了,皇帝就問他,因為他也將離開這個世間了,就問他,「誰可以做宰相?」結果王旦給皇上建議寇準做宰相。他不只沒有計較寇準批評他,還是為國家取才。而寇準之前還自己跑去給王旦說,「你推薦我做宰相」。那王旦跟他講,「宰相怎麼是這樣要來的?」沒有給寇準答應。寇準心裡還不大高興。後來王旦離開人間,寇準做了宰相,去給皇上謝恩,「謝謝皇上,皇上的厚愛讓我做了宰相,我一定好好為國家服務」。皇帝對他講,「不是我讓你當的,是王旦讓你當宰相,推薦你當宰相」。我們可以想像,當下寇準的內心非常的感佩王旦的度量。所以這個包容也是厚道的呈現。

  再來,人的厚道從哪裡培養?設身處地。這個包容我再跟大家講兩個例子。我們胡小林董事長,他的父親也是我們國家的很優秀的領導者。當時候文革時期,他底下有人拿著那個工廠裡面的機器,把老人家的眼睛都給打壞掉了,把腰都給打得重傷。所以底下的人對他傷害這麼大。後來整個文革過去了,然後就要追究這些責任。就有人建議老人家,建議胡老先生,「那個人把你的眼睛打成這樣,把你身體打成這樣,你趕快把他找出來」。結果胡老先生講,「當時候很多領導者都在犯錯,怎麼可以去怪底下的人?」您看這種包容性。而且確確實實領導者有教育底下人的責任,我們領導都犯錯了,怎麼都是要責怪底下人?這樣是不妥當的了。

  因為我們聽到這個事例,就可以了解到胡董事長事業能做這麼成功,也是他父親跟祖上給他的庇蔭。這些事例都能讓我們體會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包含師長老人家講到他年輕的時候,剛好坐椅子,那個椅子他稍微往後仰,剛好在稍微往後仰的時候,他的主管進來了。他自己也很不好意思,在晃那個椅子。結果他的主管沒有指責他錯,反而跟他說,「小心,這樣會受傷的」,包容下屬的錯,而且還表達一種關心,你可不要摔傷。師長講這個例子的時候,他的主管給他那一分感動,他終身都沒有忘記。

  那接著這個設身處地,明朝有一個官員叫楊誠齋,他的夫人七十多歲了,常常都是凌晨起來煮熱粥給底下的人吃。她的孩子看得不忍心,「媽,妳年紀那麼大了,別這麼操勞」。這個老太太講,現在是冬天,冰天雪地,底下的人這麼早起來幹活,假如他的肚子裡面沒有熱氣,對身體傷害非常大,一定讓他們喝了熱粥以後再工作。因為他們都是父母的孩子,我們要把他當自己人一樣愛護。這個老太太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沒有任何一個是讓底下的人哺乳。因為她說,只要讓底下人哺乳,就搶了她孩子的母奶,她都是親自自己哺乳。所以時時都是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她生了四個兒子,有三個都考上進士。所以厚德的人就有厚福,這個是設身處地。

  再來,我們這個厚道還表現在送禮上。還有第七點,不給人難堪。我們這個厚道,在歷朝歷代,整個來朝貢的國家,我們中國的皇上,回禮一定都加倍還給他,不佔人家一點便宜。《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先生,他的姑父叫沈心松先生,還有他的姑姑都非常厚道,表現在哪?送禮。有一個農民,他們底下的農民來看他姑父,因為他姑父生病了,來看。結果他的姑姑就煮了一餐豐盛的午餐給他吃,然後他是坐船來的,又把坐船的費用給了這個農夫。又衡量他拿來的禮物,又加倍還給他,因為農民賺錢不容易的。所以在這個送禮當中都顯現出那一分厚道。這第六。

  第七不給人難堪,就是讓人有台階下。我們有時候別人犯錯了,反而自己很生氣,然後又把他罵得死去活來,這樣對方會很痛苦。所以厚道的人要能伏得住脾氣。不然當下控制不住了,他已經犯錯很難過了,你又繼續這樣責罵他,他更痛苦。所以見人錯事,見到一個人做錯了,不指責,要先協助。這個就是能體恤他的心情。而我們冷靜的想一想,每一個心態都會延伸出不同的結果。比方,這一個人犯錯了,我們馬上當著很多的人罵他,他一定不好受。他這件事情過了以後,他會覺得很倒霉,被發現了錯誤,他可能對領導也很不能接受。但是假如是犯錯了,你馬上去幫助他,他會覺得領導能體恤別人,而且反而他更反省自己。這個都是人心的變化,因為自己錯了,他已經很不好意思了,你沒有指責他還幫助他善後,他反而更感動。而他那一分感動,就是你好好的引導他下次不犯錯的非常好的機會。

  舉個例子,今天這個孩子給你端一杯水,高高興興的幫你端一杯水,端過來給媽媽喝,結果不小心水倒了。那這個媽媽馬上說,「你知不知道這個是兩百塊錢買回來的,還把它打破了?」那請問大家,是那個杯子比較重要,還是教育孩子比較重要?其實人生隨時都要有一個天平,是一個杯子重要,還是教育孩子重要?可是我們往往這個當下脾氣控制不住了,還是會覺得杯子重要,教育孩子反而變得不重要。而且這個孩子他是想要倒一杯水給媽媽喝,他沒有被理解,反而被罵一頓,他的善心就被罵回去了。可是這個母親能體恤到這個孩子的心,這個杯子打破了,媽媽告訴他,別急,不要傷了手。一件事情發生了,好壞其實不是絕對的,是看我們的心態。他打破了,你叫孩子別急,別傷了手,你在教導他怎麼處理這些情況,怎麼做事情,陪伴他,把它收拾好了。

  然後告訴孩子,孩子,你這一分孝心媽媽有體會到,媽媽也很歡喜。他一下子被理解了,他那個孝心會不斷的出來。妳一理解他,他就很感動,然後妳接著再告訴孩子,孩子,以後端東西不要那麼慌張,要記住《弟子規》說,「事勿忙,忙多錯」。有時候發生事情的時候,你一提醒他,他記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可是你假如罵他一頓,他的孝心罵回去了,做事方法也沒有學到。所以見人過失不要指責,要先協助。這個對於做父母、做領導、做老師非常的重要,而人的修養就是在這些境界當中不發脾氣,反而是用智慧、仁慈去引導孩子。

  另外,在漢朝有一個劉寬,這個官員他有一次,因為他是坐著牛車在代步的,剛好那一天,突然有一個鄉民過來了,說這一頭牛是我的。講得很肯定,就要把他那一頭牛帶走。這個劉寬,他父親給他取這個名字,就是讓他時時都很有度量,能寬恕別人。他也是大官,他就說,對不起、對不起,他還給那個人道歉,你拿回去吧。這個農民把牛牽回去以後,沒多久他的牛回來了,很不好意思,又知道是個官員,那個農民都抬不頭來,趕緊把這一頭牛還回去。結果這個劉寬大人怎麼講?動物長得很像的很多,這個不是你的錯,這個太正常了,而你又把牛親自給我牽回來,謝謝你。所以你看他不給人難堪,很有度量。他的太太覺得說,從來沒有看過他生氣,就有一天讓底下的人端那個熱羹,在他還沒有上朝,穿著盛服坐在那裡的時候,把那個熱羹湯端過去,故意把那個羹湯翻倒,然後倒在他的身上,看他會不會生氣?我感覺他太太好像有點無聊。這個僕人把那個肉羹倒在他的身上,他要去上朝的,那個劉寬大人馬上說,有沒有燙到你的手?

  所以這些留名青史的聖哲人,他們確實都是非常厚道,也就像這三百三十五句講的,「君子掩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所以我們學習這個「不彰人短」,包含剛剛我們舉的這些人生的態度,來不斷增長自己的厚道。我們回到一百二十五頁二百零九句。就不斷的長他好善尚德的這個性德,而且又能夠,它講到「貴其所上」,非常重視增長他這個純善純淨的心,而又「抑其所貪」,把他這個貪心去掉,不讓它增長。「貴其所上,故禮讓興」,大家這個道德、仁德都提升起來,互相尊重,互相禮讓,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抑制他去往這個貪求的人生走,反而廉恥之心能夠保存、能夠增長。

  這個現象,當時我們在湯池跟老百姓交流《弟子規》,本來整個湯池鎮的風氣都是在比建房子,誰的房子建得高、建得大,然後互相攀比,那就變成貪榮,都很愛慕虛榮。但是後來整個政府的支持,推展倫理道德教育,就不攀比房子了,反而是什麼?崇尚道德。所以我們那時候有舉辦好婆婆、好媳婦、好爸爸、好兒子、好勞動模範,種種這些好的代表表揚。結果這個風氣就轉成,人就貴其所上。我們到那些好媳婦的家裡面,她們都把那個獎狀框得非常的漂亮,就放在她客廳的正廳上,人們一進去,馬上就看到那個獎狀。他們變成什麼?不是重視攀比物質,是重視道德。所以其實看領導者、看父母老師怎麼教,人決定都是可以教得好。包含當地有一個司機撿到了七萬塊錢,還有電腦,最後都是還給,還主動的去找那個失主,然後還給他。因為他們已經接受教化之後,廉恥存,他有羞恥心,他知道不能對不起老祖先的教誨,不能丟自己湯池鎮的臉面。所以當時這麼做,那個老闆也非常感動。

  所以這些事例讓我們都很有信心,雖然現在功利時代很嚴重,但人的本善還是在,只要有人給他講明白了,都會往這個道德的方向來走。像斯里蘭卡的人民,他們從小都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甚至於小學生每個禮拜天都到佛寺去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我們當時去斯里蘭卡的時候,看到所有的孩子都對我們微笑、行禮,他們是禮讓興。而且我每一次坐電梯,遇到當地的老百姓,出電梯他一定要讓我先出去,一定要服務我先出去,因為他一看我就是外國人,他一定會讓我。而且真的,有受教育以後,他們對於經濟發展他不去強求,他覺得經濟發展要跟道德並進,不然整個社會風氣會扭曲掉,所以他們這個貪榮重利的風氣沒有。而且父母,尤其父親都會回家吃飯,不去應酬,非常重視家庭的倫理。所以這個都是他領導者的教化產生,老百姓都有這些非常正確的價值觀。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