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10/10/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39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安!這幾節課,我們學習經文「忠孝友悌」。這個孝悌還有忠誠可以說,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我們儒道釋的聖賢教誨我們,倫理道德的教育都是從做人開始教的。

  所以孔子的教學四門科目,「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德行」都是擺在最重要、最基礎,才能談上其他的學問。而且「言語」,言語的修養。「政事」,古代讀書,要出來服務社會、照顧百姓,這個政事指的是當官的這些智慧。不過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有念書了,所以這個「政事」延伸開來是指一技之長。我們在哪一個領域,我們在哪一個位置,都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做事能力跟專業能力,這個就是「政事」。包含我們自己現在的工作,不管在哪一個部門,我們都精益求精把這個可以服務大眾的專業能力不斷向上提升,甚至於還有其他的時間,多學一些。剛好臨時團體這個同仁可能剛好有事,我們還可以幫得上忙。尤其同部門之間的事務能多熟悉一點,突然他家裡有喜事,還是要忙什麼事,不能來,工作還能持續下去。所以有一個態度很重要,叫「分工不分家」。每一個人有他最本職的工作,但是還是互相協作,身邊的同仁剛好有情況的時候,我們都能協助得上。不然,分工就變自我為中心,只想到自己,只會做自己的這個事情,這個在修學當中,可能就心胸愈來愈小,甚至叫我們幫點忙,我們就不耐煩。所以這個「不分家」就是時時大局為重,能多擔待、多承當,都是自己歡喜的事情。再來「文學」,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生活,以至於往後自己德行成就了,能夠把這些寶貴的經驗智慧留與後人作參考。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這一生要利益家族、利益社會民族甚至利益正法,都要以德為本。

  昨天我們提到「友悌」,兄長、長輩,要友愛弟妹;弟妹、晚輩,要敬愛兄長。可能在談這一段的時候,有些同仁會覺得感受不深,比方獨子、獨生女可能對昨天談的古人這些兄弟姐妹的情誼感受不深。大家覺得感受不深正不正常?我就一個兄弟姐妹,所以正常。請問大家,我們有沒有堂兄弟、表兄弟?你說,「我又沒堂兄弟、表兄弟。」那怎麼辦?你有沒有同學?有沒有?有沒有同仁?人怎麼可能離開群體?所以假如昨天我們在談古聖先賢這些友悌的榜樣,感覺不到,代表可能我們這一生跟同學、跟同輩的人相處,道義的心很弱。

  我也沒兄弟,我是獨子,但是我感覺,我讀書的過程當中,同學真的親如手足,從來不計較的,有什麼需要,拍著胸脯,「來,我們一起去做。」雖然也曾經一起做過壞事,那個是沒讀書之過。正義、正義,「義」要跟「正」在一起。但是那種不分彼此的態度、情義,是很能提得起來的。所以,不要把責任往外推,推到「我沒兄弟姐妹」。還是因為自己道義的存心不深刻。我們再回到源頭,一個人的情義、道義從哪裡生?百善孝為先。對父母念念不忘這一份恩德的人一定有情義、道義,孝順的人絕對友愛兄弟姐妹,「兄弟睦,孝在中」。有兄弟姐妹,聽古聖先賢這些故事,還沒感覺,那就要好好反省,代表我們對自己身邊的兄弟姐妹,也沒有用心去關心照顧,也是因為不能夠常常提起對父母的體恤。父母哪有不愛護子女的?孝子一定可以感覺到父母的心,一定用心照顧兄弟姐妹,讓父母少操一點心!所以悌道跟孝道也是分不開的。

  為什麼說修行習氣調伏不了、有瓶頸往往都是「孝」的源頭出問題?跟人相處會有不愉快,會有對立,還是孝道的問題。所以我們剛剛一起讀誦了「淨業三福」,第一個就是最重要的作人以致於作佛的基礎就是孝親尊師的基礎。所以一個人假如不懂得孝親尊師,這個叫悖逆,違背了人性。縱使他做再多的善行,還是虛的,不能夠成就他的道德。為什麼?孝親尊師是根本,就好像植物根壞了,外面再好看,撐不了幾天它就要枯萎。就像花瓶裡的花沒有根,幾天謝了,它就沒有生機。所以修行人最可貴的就是肯從根本下手,本立道生,就是肯面對自己的不足,不自欺,須「打破自欺一關,始有商量處」,才能談得上修行。自己不孝都不承認,自己心裡還有對父母兄弟姐妹的情緒、怨恨,那這個根壞了心壞了,很難修。縱使每天讀《弟子規》,那些經文進不去。「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號泣隨,撻無怨」。

  我們走在修道的路上,大家也是累世的善根、善心都有喚醒,所以聽到師父談大乘佛法,心裡還是踴躍歡喜,希望能效法學習。所以四弘誓願講,「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相信在我們修學的過程,大家都有被佛菩薩這些行持所感動而發起這樣的存心。佛陀接著教誨我們,雖然發了願,緊接著,「煩惱無盡誓願斷」,要利益別人,首先要有德行的根基,要把自己的習氣去掉。德行,「孝悌忠信」,德行就是「忠孝友悌」。接著要「煩惱無盡誓願斷」才行,而且還要「法門無量誓願學」。當然這個法門無量,首先,「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貴以專」,也是從深入一個法門,通了再學其他法門,這個次第很重要。龍樹菩薩,他有修學一門深入了開悟之後,當時所有的佛陀的經典,他好像幾個月就全部學完。先開根本智很重要,你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開不了根本智。一下子學好多東西,好幾個法門,那就變佛學、變儒學、變學術研究了,那個是知識,不是智慧。

  所以《太上感應篇》的經文,接著是:

  【正己化人。】

  『化人』是利益人,『正己』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有這個基礎了,才能「佛道無上誓願成」,才能利眾。而「正」在《感應篇彙編》註解當中講到,「正者,確不可易」,就是確實不能夠改變,才叫「正」,就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才叫「正」。這個「正」字就提醒我們,首先我們要明理,是非、善惡、邪正、利害、覺迷,我們要清楚,清楚了才能拿著這個標準來改正自己,來對治自己的習氣。

  所以修學初期,薰習的時間不可少,總要把道理搞明白。有了「解」才知道怎麼去行,怎麼去對治,怎麼去放下習氣。而「薰聞成種」,不斷薰習,變成金剛種子,這個種子很扎實,它會發芽,它會茁壯,就是薰習到,遇到境界來,能馬上提起觀照,提起正念,這個才是薰得夠。假如每一次遇到境界都是發完貪瞋痴慢之後才後悔,那就是薰得還不夠。這個時候就要老實面對自己,薰習的時間不可少!可以少睡一點,少浪費時間,都要加緊薰習。

  當然薰習之後,尤其在薰習的心態也很重要,就是自己是當機者,這個道理是講給自己聽的。而且就像印祖那一段開示,「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這些話都是過來人的話。假如我們這個心態沒有形成,聽愈多反而變成看人過失,甚至於變成「好為人師」。可能自己家裡,自己先學了,聽了一些道理,回去教訓父母,回去講兄弟姐妹這個不是、那個不是;或者在當主管,變成教訓人家。這個都很可能在人情當中,讓人家受不了。所以印祖這些話很重要,真正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有這個心態。「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真正是如此,我們不見人過了,都是看別人的優點,都是感謝別人的付出,那每一個人不是菩薩,不然是什麼?都在利益我們,都在成就我們的修學,那真是把大家當菩薩,那不是硬當菩薩,是真正感激每一個人。

  所以儒家講「誠意、正心」,這個就提醒我們,「正己」要從心地的根本起心動念,開始去調整。所以心有所好樂,不得其正;心有所忿懥,不得其正;心有所恐懼、憂患,不得其正。這英雄所見略同,好樂是貪,忿懥是瞋,一個人會有憂患、恐懼是不明理,遇到這些境界心生情緒、擔憂。「理得心安」,道理明白的人心就安,他不會有憂患,不會有恐懼。我們只要有憂患、恐懼,一定是我們的思想跟經典不相應。不只佛家如此,儒家也是這樣,「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君子應該是不管在任何境界,都能自在歡喜。假如我們常常生煩惱、生煩悶,那我們就要考慮我們的心思偏掉了,不順自己意可能就生煩惱。

  孔子陳蔡絕糧,七天沒有飯吃,在一般世間人來看,這是很大的挫折跟厄難。大家有沒有七天沒飯吃的經驗?沒有。建議大家可以七天不吃飯試看看,不然感受沒那麼深刻。真的,體會的學習也是挺重要的。七天沒飯吃,不怨天不尤人,彈著古琴,心情還是很愉快。不過,學生就沒有夫子境界這麼好。結果子路性格比較剛強,首先就講了,夫子,你不是說,為善天報之以福,為不善天報之以殃,我們都是做好事,怎麼落得七天沒飯吃?

  所以告訴大家,我們都算好命,福報都挺好的。孔子那個時代弘法,哪有我們這麼輕鬆?周遊列國十四年。所以跟夫子、跟聖賢比一比,我們現在接受的這些考驗,小巫見大巫。結果我們才見小巫,就已經憂患、恐懼。大家要注意一個重點,請問夫子那個時代弘法困難,還是現在弘法困難?難度應該是現在,因為現在的人倫理道德的基礎更差。所以我們的忍受挫折力,最少最少不能小過夫子,這個邏輯大家可以接受吧?那大家看著辦,我們現在的level(水平)要調到哪裡,自己心裡要有數。所以師長給我們打預防針,「我們這個時代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大家別搞顛倒了,不是叫別人跪著給我們送,弘法、護法的人要跪著送出去!不是自己鬧情緒要別人跪著給我們送。所以說「顛倒」、「可憐憫者」,那不是講不懂的人,是講懂了還搞顛倒,叫可憐憫者。

  夫子給子路講,「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夫子很會譬喻,芝蘭這麼芬芳的花朵,在深林當中,不會因為沒有人,它就不香。一個君子修道立德,絕對不會因為沒人肯定,遇到了一些瓶頸,他就退步,他就不行道了,他絕對不會這樣。夫子很了解子路,一句正氣的話出來了,他馬上就充滿能量,「對對,君子應該是這樣才對。」當然夫子也把道理告訴他,「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為善,沒有說馬上福報就現前的;為惡,也沒有說馬上災難就現前的,因果通三世,不要懷疑真理。還是理得心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公修公得,婆修婆得,絕對是功不唐捐,不懷疑真理。

  接著子貢說話了:夫子,您那個標準可不可以降低一點?世間的人就比較容易接受了。請問大家,可不可以降低一點?我們這一代降低一點,穿涼鞋,請問在三十年後,再降低穿什麼?就不穿鞋。標準不可以隨便降。我們就看這三十年就好了,那標準一降,面目全非,人都不像人了。所以要堅持道統,堅持五倫八德的標準。接著孔子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就問顏回,顏回,你覺得標準應不應該降?顏回說道,我們今天盡心盡力來承傳道統,這樣我們對得起天下的人,問心無愧。天下人不能理解,那是他的福報問題,那是他不珍惜夫子的這個教誨,我們就沒有對不起大眾。這是很明白的人,確確實實盡自己的本分,絕不埋怨任何的人。結果講完,孔子對著顏回講,顏回,你以後發展得好,飛黃騰達了,我到你們家給你當管家。師生之間那種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情感。

  結果七天之後解圍了,子貢駕著馬車載著夫子。子貢說,這麼大的危難,這是我們這一輩子最可憐的時候,希望以後不要再遇到這麼可憐的事情。結果夫子馬上說,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所有經過陳蔡絕糧的弟子都是他人生最幸運的事情。為什麼?沒有這樣的磨難,他的志氣激發不出來,他不知道自己功夫能耐到什麼程度。夫子又說,以後有成就的,可能都是經過這次陳蔡絕糧的弟子。所以聖人處世跟一般人的心態就是不同,「於順違境,無愛恚心」,夫子是表演給我們看。

  所以「正己」從調整自己的這一顆心開始,從格物開始,從不貪、不瞋、不痴、不慢開始下手。而這個「化人」的「化」字,自然而然,叫感化,它不是刻意的,不是造作的,不是好為人師的,也不是有控制的念頭的,那叫春風化雨。

  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