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10/8/1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08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剛剛讀《弟子規》,我剛好有查了字典,「勿踐閾,勿跛(音必)倚」,「跛」字,念兩種念法,跛(音簸上聲)是走路不方便,走路的時候一拐一拐的叫跛;跛(音必)是傾斜了叫跛。所以應該是「勿踐閾,勿跛(音必)倚」。為什麼提出來?因為我們念對了,後面才念得對,接觸我們的人或者是下一代,他才念對。雖然只是一個字,但是還是要謹慎。因為我曾經在跟大家分享課程的時候,有朋友下了課就過來說,我這個字念錯了,念錯一個字,可能人家信心都會影響。謹慎在修身跟處眾還是必要的。

  另外剛剛吹冷氣,我趕緊到沒冷氣的地方去。因為修道,習氣不能去掉,往往孝道不圓滿。念念為父母著想,力行孝道,很多習氣就能放下。所以《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這個身體有損傷,有時候往往是逞強、好面子,人家都沒穿外套,只有我穿外套,不好看。是面子重要還是孝道重要?這個天平大家秤一秤,哪個重要?當然是孝道。人能從「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觀照,他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謹慎。

  我們小的時候都說,這個人真沒家教,我們就是以身侮辱父母。人有孝心,誰願意羞辱自己的父母、羞辱自己的家門?有了這一份孝心,內化的人延伸到團體、企業,他這個心就很自然了,他也不願意以自己的言行,羞辱了自己的團體,那他怎麼會不謹慎?所以修行,從根本修,從存心修行。延伸開來,我們身為炎黃子孫,誰願意以行為侮辱自己的民族?所以學習,學貴心悟。我們有沒有用心去感悟一句話的道理,然後轉成我們的存心,我們處世待人接物的原則就重要了。每天有所感悟,心靈都在提升;每天渾渾噩噩,心靈都在退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個要很謹慎。

  我們說實在的,福氣很大,這一段時間師長在我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講經五十六個小時,大家也有機會親近師長。緣分殊不殊勝不是師父決定的,是自己決定的。我們聽了一句就像顏回的態度一樣,「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得到一個好的教誨,念念不忘,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這樣聽一句,就有一句很大的受用。而且師長這一次講經的內容包含彌勒菩薩的發十種心,可以往生極樂;還有普賢十願的修行,人到命終的時候,行普賢行的這個力量,會帶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至於這五十幾個小時內容都在闡述普賢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諸位同仁,為什麼剛好師父這一段時間講普賢大士之德,剛好就在中心講了?這是偶然的嗎?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人是珍惜、是向上,還是渾噩、墮落?就在這個關鍵上。佛菩薩來給我們講普賢行願,我們還聽不入心,那這麼大的福報就被自己給糟蹋掉了。所以師父這一段時間給大家的開示,大家有機會在網上,哪一集對你的提醒特別大要重複聽,要把這些法語印在自己的身上,這樣才是不糟蹋師父的教誨、苦心。

  老人家這一次講的是淨土大經,重要的是勸我們要念佛求生淨土。諸位同仁,大家想不想往生極樂?想。大家有沒有把握往生極樂?但《無量壽經》上面講「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它不是很難去的,可是為什麼很少人去?難在念頭,師父常舉劉素雲居士的例子,劉居士,她修學最重要的態度是老實、聽話、真幹。什麼是老實?腦子裡面沒有自己的想法,隨順經典教誨、隨順師父教誨,這樣叫老實。你說這樣很難嗎?說難不難,肯放下就好;說簡單也不簡單,自己習氣不放下,還是很難轉念頭。你說師父最常講的,怎麼轉?「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不要為自己了」,這一句話我們念得都會背了,但是變成口頭禪還是入心了?就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勘驗,這個心態我們有沒有真正去落實。

  我們反問自己一個問題,既然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菩薩哀憫眾生就像父母愛子女一樣,請問,子女想回家,父母有可能不接嗎?有沒有可能?不可能。而佛菩薩的慈悲遠超過父母,父母是對我們一生一世的愛護,佛菩薩是生生世世不疲不厭。佛菩薩這麼大的慈悲,我們肯回去,哪有不接的道理?這個邏輯不複雜,但為什麼還是去不了?什麼把我們綁住了,什麼讓我們放不下?這個是我們自己要思考的重點。這個就是生生世世讓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六道的根源。所以為什麼說修行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不然,又是當面錯過一個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法緣。

  這個問題得靠自己,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各人。師父講經今年五十二年。我們客觀看一看這五十二年來師父的教誨,我們把哪一句放在心上?而且是念念放在心上,任何境界都提得起來?一句就好。所以為什麼說孝順是性德的大根大本?要孝順父母,我們不能糟蹋父母的養育、教育之恩;我們要孝順師父、孝順佛菩薩,不能糟蹋他們的苦心。這個心真的發出來,不玩弄、不糟蹋這些教誨,「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這個都是《無量壽經》非常苦口婆心的提醒。

  所以人要脫離六道,做個清涼漢,得下大決心。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我們聽聞佛法了解到最大最大的福報,是聽聞佛法、聽聞念佛法門當生可以成佛。我們已經遇到宇宙間最大的福報,「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大家假如心情不好,趕緊把這一句話拿起來念。你們的表情好像沒有接到這句話的喜悅?你們沒有融在剛剛這句話裡面,你們是不是還停留在剛剛的情緒當中?蔡老師今天挺凶的,罵我了,我好難過。諸位同仁,我敢對天發誓,我沒有要罵哪一個人,而且我剛剛哪一句話是用罵的?這個句句都是經典的話、師父講的,我沒有罵人,《太上感應篇》說要語善、視善、行善,不可以語惡,我假如罵人,我就語惡了。語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我已經明白這個積福的方法,不能再幹語惡、視惡、行惡的事情。

  所以念佛當生成佛,這是人世間、宇宙間最大的福氣,再不珍惜,那就是最可惜的、最後悔的事情。師父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就是這一些執著、欲望給我們綁住了手腳,跳不出去六道輪迴,往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用功還得從格物下手、從息滅貪瞋痴下手。

  修道的過程,重在自知之明,不自欺,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其實說到感應,隨時隨地都可以印證感應。比方諸位同仁現在坐在底下,在中心服務是不是感應?是不是?今天大家沒有發為往聖繼絕學的心會坐在底下?有沒有人是夢遊過來的?沒有,這就是感應,有感有應。今天大家沒有這個承擔,會遇到剛好八月三號辦宗教和平會議嗎?都被我們遇上了,而且我們還有機會去服務大眾,服務各個宗教的代表,廣結善緣、廣修福田,這些因緣是大家的心自己去感得的。

  我們在娑婆界,這一生是業報身也是感應。為什麼會到娑婆界做人?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重不生娑婆。師父最近常講情執一定要淡,就是這個情愛,迷惑、造業、受報了,才會到這個五濁惡世來。所以明白了情執太重,就要好好的下功夫,要把情愛放下,尤其是控制佔有的念頭,這個要在一切人事境緣當中,練功夫要放下。所以娑婆有一愛之不輕,你貪愛什麼人事物,那個愛有增無減,放不下,有人會對物品貪愛都有,對人、對事都會,假如這個貪愛放不下,臨終被此愛所牽,一生的努力就泡湯了。所以怎麼可以不謹慎?觀照自己對任何東西不能貪愛要放下。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往生極樂,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所以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個都是感應。

  「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來娑婆界,就是我們這個貪愛重,貪愛再講直接點,自私心太重,這個是根本。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號「釋迦牟尼佛」?是透過這個名號,點出我們最嚴重的問題。從名號當中都可以感受佛菩薩大慈大悲。任何做法,哪怕是名號甚至是一舉一動都是為了教化我們,用心良苦。「釋迦」是仁慈,對治我們嚴重的自私自利;「牟尼」是寂滅,是清淨的意思,讓我們對一切物品、對一切境界不貪愛,常保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句句都跟感應有道理?我們剛剛念的這些句子,都不脫離感應的道理。

  所以「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我們還有貪瞋痴慢這些念頭,就被它轉掉了,那一生的努力化為烏有,就很可惜。所以師父常常期勉我們「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要能念念保持佛號提起,能放下貪愛,放下習氣,這個就很重要。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深入經典的過程當中,很重要其實是了解事實真相以後產生信心,在一切境界當中,不懷疑經典這些真理。而真正信心堅定了,任何境界來都不會被轉。所謂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定了,不會怨天尤人,不會自暴自棄。惟人自召了,自己負完全的責任,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不會自暴自棄?因為明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有如來智慧德相,本有一定可以恢復;不覺,煩惱、執著、分別那是不覺、是妄心,它是沒有的,它是虛幻的,我們不給它力量,放下它了,它就控制不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不會自暴自棄。又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變現的,這個道理了解了,那既是一念變現的,那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念轉過來,境界不就完全轉了嗎?所以守住當前這一個念頭,就非常重要。我們說從根本修,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宇宙是自己一念變現,想那麼複雜,回到自己的念頭,正念提起,這個最重要。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我們有時候在面對境界的時候,提不起教誨,想得很複雜,腦子裡又轉了一大堆錯誤的念頭,沒有這個必要。

  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我們明白這個真相就不迷信了。師父有提到,佛菩薩雖然非常慈悲,但不能給人們添一點福,也不能代人們受一點罪,更不能免除人們一點罪業,求佛菩薩保佑,求神明赦免自己的罪過,這個都是迷信,不合感應的原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還是在自己這一顆心造作的。整個這個虛空法界,就是一個大型的因緣果報。不管是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還是不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在事相當中,佛菩薩所教誨的不離因果兩個字。

  今天社會動亂、世界不安都是共業所感,如何化解這些劫難?唯有大家斷惡修善。「惟人自召」,那是心感召來的。所以,我們挽救世間的劫難,最重要的還是斷惡修善。而斷惡修善要靠教育,他才能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才懂得改過遷善。

  確確實實,還沒遇到經典以前,很多人的善惡都有偏頗。所以《了凡四訓》裡面告訴我們,「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了凡四訓》的義理講得非常好,大家聽過師父二十集的教誨,希望大家每個禮拜最少讀一次,這樣前面的學習所體悟到的東西會愈深刻,那二十個小時就沒有白費,就會產生更大督促自己、提升自己的力量。

  師長後面幾天,都有講到教化眾生要善巧方便。善立方便很重要。而這個方便當中,第一個,幫助眾生建立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人家不能建立信心,他就沒有辦法有成就。不管是道業還是事業,甚至是家業,沒有信心誰也幫不上他的忙。「天助自助者,天棄自棄者」。所以從這裡看,信心很重要。

  第一個,首先我們自己有沒有建立對經典百分之一百的信心?這個得要問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信心都不足,講給別人聽,也很難讓人產生堅定的信心。我們在其位謀其政,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單位,自己都沒有信心,名不副實。要進來做這個事情,就是要我有信心、有使命進來做,不然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講出來的話,甚至於還影響別人的信心,這個就不妥當。假如我們真的信心還不夠,那一定要趕緊下功夫,「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要有這個主動的態度。自己都不覺得有信心的事、不覺得重要的事情,我們在工作當中,就不能盡心盡力去做,就沒有盡忠。這個是享福、折福。修道之人,只希望這一生過得有意義,不是來享福,不是來折福的。所以,第一個,自己要有信心。

  第二個,我們要了解,要讓大眾對傳統文化生起信心,就要有榜樣出現。我們思惟到這裡,人要有志氣,我能給眾生立什麼榜樣?這是我們思惟的習慣,每一個道理,最後一定要有下手處,不然叫白聽了,不然叫玩弄佛法了。念一念,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糟蹋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明白了,我自己要給眾生信心。我是男子,男子的榜樣是什麼?是擔當、不退縮、值得信任,而不是懦弱。女子的榜樣是什麼?是柔和、是厚德載物,而不是強勢,而不是控制。當下都可以落實佛菩薩的教誨,包含家庭,包含我們扮演的每一個角色,有沒有這種使命,給世間做一個好樣子?

  這個時代,我們的根性都不好,怎麼出六道?唯有靠自己的願力超過業力,這個信念太重要。願力要大,大心凡夫才契機,能一舉一動都為了給世間人一個好樣子看,這個就是大心,這個就是願力。尤其我們穿的衣服代表文化,代表我們自己的中心,所以我們互相期許,一舉一動都要得體,不要隨順壞習慣,讓人家一看,這個傳統文化中心的人,一舉一動都這麼隨便、這麼粗魯、這麼傲慢、這麼粗俗,就很不好。沒有人願意到中心來造業,但是也唯有我們謹慎,才能夠保住我們的修行,才能保住難得建立的一個大眾對我們的信心。信心太重要,對我們自己、對一個團體的信心,我們要對得起大眾對我們,還有對團體的信心。希望大家一起護念這一個難得的因緣、難得的形象,為眾生、為正法,我們多做一些事情。

  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