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九集)  1981  檔名:12-008-0009

  七百五十六面第六行中間看起:

  【又善男子。我以如是隨順作意。正念思惟。得如來十種廣大威德陀羅尼輪。普為眾生演說妙法。】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段是這一大段裡面的第二個小段。在清涼科題裡面他標了個小題目,蘊攝文義,這是講到說法,說法必定要得總持法門。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開悟,佛學名詞叫得總持法門,就是此地講『大威德陀羅尼輪』。因為只有悟了以後才能夠稱性的演說,能夠做到契機契理,就是絕對不違背諸佛所證的道理,不違背這個理。同時又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根性,我們今天講各種不同的程度,各個不同的需要都能夠契合。這是如果不得總持法門,是不容易做到的。佛法的演說不同於世間,雖然一樣的是上台講演,它這個目的不相同,所以方式、方法也就不完全一樣,這些我們都要曉得的。這段文有十句,十句都是說的陀羅尼,這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剛才我們念的這段是總說,我們應當注意的,他怎麼能夠得到總持法門的,菩薩自己說,『以如是隨順作意,正念思惟』。「如是」是總指前面所說深觀妙法,完全與《心經》裡面所講的,「觀自在菩薩」,以甚深般若智慧起的觀照作用。這個地方「正念思惟」,就是照見,「隨順」可見得他不用攀緣心,正是所謂隨緣而不攀緣。「作意」是心所的起用,遍行心所裡面觸、作意、受、想、思。觸在前面是凡夫,菩薩教化眾生這是乘願再來,他是作意在前。這個極其微細的起心,這是由於無量劫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大願,願力起的作用。

  他的用不落在分別計度裡面,他是以正念思惟,此地的正念跟思惟,八正道裡面所說的,正念、正思惟,正念、正思惟一定要離心意識,才能夠得到像如來果地上一樣的十種「陀羅尼輪」,這才能廣為眾生『演說妙法』,正是菩薩的大慈大悲。我們要學的也就是菩薩所說的深觀,隨順正念、正思惟,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經上雖然這麼說,可是這幾句話,如何能夠應用在我們生活當中?這就是要相當的功夫。要長時間,像這個經裡面所示現的歷事鍊心,鍊的什麼心?就是鍊的正念、正思惟。就是鍊的這個東西,這是得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如果一念失去觀照,一定又為境界所迷了,我們的修行不容易成就的原因就在此地,這是無始劫以來習氣太重。下面給我們說:

  【何者為十。】

  這是徵起,底下來為我們解答。

  【所謂普入一切法海陀羅尼輪。】

  『輪』就是法輪的意思,因為它這個都是用在說法上。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得出來,『普入一切法海』,這是我們所希求的,就是通達一切法門。像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成就我們無量的智慧,這一定是在八正道裡面所得到。也是菩薩身觀妙法所成就的,這個意思說得非常的明顯。

  【普持一切法藏陀羅尼輪。】

  『持』是受持,不但能接受而且能夠依教奉行;換句話說,將如來『一切法藏』,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這才叫做持,這底下有受。第三句說:

  【普受一切清淨法雲陀羅尼輪。】

  它所用的這些字,第一句講海是形容它廣大;第二句講藏,是說它裡面的含攝,就是它所包括的,好像個倉庫一樣。這一句是比作『雲』,經上凡是用這個字都代表非有非無,提示我們一個警覺心,就是不可以執著。也就是說明,佛法是要即相離相,離即同時才能夠悟入。所以「雲」字在此地含著有這個意思。下面一句:

  【普念一切如來智燈陀羅尼輪。】

  智慧用『燈』來表示,那就是無所不照,因為日月雖然光明,我們蓋的這棟房子太陽光照不進來,燈光可以照到。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燈可以照到,這是代表的無所不照。經上講這是『普念一切如來』,我們要懂得這這個「一切如來」的意思。它下面又說:

  【普演一切如來名號音聲陀羅尼輪。】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如果一搞錯了那個差太遠了。『一切如來』就是講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一切如來」的總名號。你看連課誦本裡面都把它列出來,「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意思是無量覺,確實哪一尊佛都是無量覺,所以這個名號可以說是一切諸佛的通號。所以我們讀這句經文,千萬不要想到許多佛的名號,像《大藏經》裡面有《萬佛名經》,這裡面列的有一萬二千多尊佛號,你要是去念那個就麻煩了。一句阿彌陀佛就統統都包括,所以阿彌陀佛就叫做一切佛名號。也真的,這句阿彌陀佛確實像「如來智燈陀羅尼門」,因為它深深提醒我們覺而不迷,豈不是像燈時時刻刻在前面引導我們嗎?

  下面一句說得更具體了,『普演』,「演」是演說,一切佛的名號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實在說講不盡的。佛與諸佛來演說,也是說不盡的。名號就等於文章的題目一樣,這個題目在一個大文學家,他能夠以幾十萬言、幾千萬言、幾百萬言,都說之不盡,何況佛的名號都是稱性!性體不可窮盡,名號亦不可窮盡。所以這句不能把它看作很簡單。

  【普入三世諸佛平等願海陀羅尼輪。】

  佛的心是平等的,佛的願也是平等的,唯有平等心願才能入得了佛門。我們真正要想悟入諸佛的境界,先要除自己的障礙,諸佛的境界就是自己本來面目。佛法,諸位都曉得,所謂是「人天眼目,無上福田」,真正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今天下午有兩位中央研究院的學者來訪問,他們現在要編台灣的宗教誌,所以在最近這個期間,訪問佛教,談到佛教的過去、現在及未來,我們實在不敢抱樂觀的態度。他們訪問的時間很長,差不多已經訪問了將近一年,很客觀的跟我們談起來,我們佛教遠不如基督教,不如天主教。呈現在社會一盤散沙,他們也感覺到佛教的確是有力量,但是各個分散不能夠集中,無法發揮這個力量。所以單單講到這個教育、教會的組織,以及傳教的方式,確實我們是遠不如天主教跟基督教。基督教我接觸得少,天主教我過去接觸過,我參觀過他們的修道院,參觀過他們的神學院。我們佛教從三十八年到現在也辦不少佛學院,沒有法子跟人比,無論在哪方面。他問我,我說前途並不樂觀,原因就是什麼?絕對不合作那有什麼法子?有什麼力量、什麼方法能叫我們團結起來?我告訴他們,沒有方法,確實沒有方法。他也問到,佛教怎麼能夠傳到這麼多年,還能夠保持著?那是過去的方法好,過去佛教是團結的,僧團是和合僧團,從前是這個樣子。現在這個和合僧團瓦解了,我們一定要覺悟。再不覺悟再過個二、三十年,佛教比現在又不曉得要差到哪裡去了,說不定將來基督教、天主教真是取而代之,非常可能。

  佛法能夠傳到今天,是歷代祖師大德捨己為教,護持佛法,才能夠延續到今天。從前這些祖師大德沒有為個人著想的,我們看智者大師的傳記,他說的話很感慨。往生的時候對他的學生說,他是因為領眾,所以功夫只到個五品位,這就是捨己為人。他要不領眾,光顧自己,他的品位就很高很高。領眾必須要花許多精神來照顧大眾,貢獻給僧團,要分心,所以對於自己修持,功夫就打上很大的折扣。往生的品位低,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佛菩薩、諸上善人一定都非常歡迎,為什麼?勞苦功高,他對於社會、對大眾、對僧團貢獻太多了。這些祖師都是給我們做模範的,都是給我們做典型的,要能犧牲。尤其是在我們現代,表面上看起來佛法正法還是在我們台灣,我們如果再不團結,我想二、三十年當中,就有相當大幅度的變質。所以是一定要發平等大願。第七句說:

  【普入一切諸乘行海速疾圓滿陀羅尼輪。】

  『一切諸乘』,在佛法裡面,大體上可以分為有二乘、三乘、五乘,是以五乘說得最圓滿,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從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果要再加上一佛乘(一乘法),總共就是六種,這一乘還在大乘之上。唯有能入「一切諸乘」,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應機說法,能夠滿各種眾生的心願。他喜歡來生還做人,做個富貴、幸福之人,佛有辦法滿他的願,叫他能夠得到。他要想出離三界,他要想明心見性,佛菩薩也有方法幫助他,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願望,而且還能叫他迅速成就這是佛法,這才叫圓滿的佛法。當然根性利的人,暫時住在小果上,佛菩薩也滿他的願。但是並不就此為止,他還有許多善巧方便啟發他,讓他更發大心,然後幫助他不斷的提升境界,這個才是佛陀的教化。一直到他圓滿菩提成無上道,這個教學才是真正的圓滿。第八句說:

  【普入一切眾生業海淨諸垢障陀羅尼輪。】

  這句我們一看就曉得,幫助眾生消除業障,尤其是六道的眾生業障習氣非常的重,這些在菩提道上都變成了障礙,障礙我們成就決定是自己。外面環境裡面,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沒有好壞,這是特別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都認得非常清楚。環境看你怎麼用法,你要有智慧善巧的運用,沒有一個環境不是成就你的定慧。特別是在本經裡面,善財童子就是非常善於利用環境的人,這個五十三參就是代表我們一個人,從早到晚六根所接觸外面的境界,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就是這個意思。人家一接觸成就自己智慧,成就自己的禪定,成就自己的功德,絕不為外面環境有所影響。

  為什麼?他對於每個境界裡面,你看末後就「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激這境界成就我,禮辭是一塵不染,他心裡頭不落印象,這高明。不像凡夫心裡面著境,著了境界相,不肯放下,不能禮辭。人家的高明處就是禮辭,禮辭就是三輪體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論遇到什麼人、無論遇到什麼事。所以他的智慧是念念增長,定功是念念加深,這樣才能成無上道。他所修學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而且他念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經中屢次提到一切如來名號,就是指的阿彌陀佛。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在經典裡面看得出來,要認真的學習,曉得這個法門是怎麼個學法。真正懂得這個意思我們的生活就是道場,無論是順境、是逆境統統成就自己道業,沒有障礙。

  遇到個惡人,這個惡人把我罵一頓,他罵的那些話我聽清楚,那是智慧。他罵的我,我沒有接受,雖然觸我沒有受,我不影響。譬如說他在那罵,他罵旁邊那個人我受不受氣?不受氣,為什麼?他不是罵我。指著名字罵,這名是假名不是真的;指著我身體,身是假身,也不是真的。身是依他起性,名字是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裡面什麼都沒有,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成就自己定慧。所以你要會運用,會運用一天到晚都是觀照,一天到晚都是修行,這種功夫什麼時候間斷過?一間斷無明、邪見就生起來了。善財一生成無上道,就是這個觀照功夫從無間斷,我們在這個五十三參裡面所看到的,這個真正了不起。任何一個人,如果要是懂得這種巧妙方法,依照這個來修行,他一生怎麼不成佛!善財能成就,各個都能成就。

  我們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善財這個意思,就是他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做善財童子,他是一切修行大乘人的總名稱,不是指某一個人。凡是依照這種理論方法來修行的人,這個人就叫善財。會用這個方法、這個理論在生活當中修行的人,你所接觸的任何一個人都叫善知識,就是五十三參裡面的善知識。五十三參某位善知識指某個人,錯了,找不到這個人,沒這個人的,統統是表法的。所以《四十華嚴》是真正的人間佛法,這個人間的佛法不是十法界的人乘,這個五乘裡頭人乘,不是十法界裡面的人法界,一真法界,我們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

  消業障,業障要如何才能真正的消除?那我們得曉得業障從哪裡生的?業障是從妄心裡面生的,真心裡頭沒有業障。真心本來清淨,它怎麼會有業障?我們用心,如果要用妄心,那就決定不能消除業障,只有增長業障,哪能消除?妄心造業,惡業是障,善惡還是障。真正消業障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不造業,真心是至誠心,誠到了極處它就不造業了,才能真正消業障。所以大乘佛法裡面教我們用菩提心,教你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怎麼樣?發了要用。不是菩提心發了,發了沒用處,還用妄心那就錯了,那不叫發菩提心。菩提心從發起來之後,從此之後就用菩提心,不再用妄心,菩提心就是真心,就是至誠心。如果我們用《觀經》裡面的解釋那就很清楚,《觀經》菩提心的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誠到了極處;第二是深心,深心是自受用。至誠心是體,是真心的本體,誠到了極處;自受用叫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心。他受用,發願迴向心就是大慈大悲,對待別人大慈大悲,對自己清淨不染,自受用是清淨。

  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決定不染污。自受用裡面絕不起心動,同時也大慈大悲,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這是真心。真心是三個同時起用,一而三,三而一,有體有用。其實儒家也講這個道理,儒家講的菩提心它是講兩個,誠意、正心,誠意那是真心的本體,正心就是誠意的起用。它是把自受用、他受用歸納成一條,叫正心;我們佛法把這個作用開作兩條,自受用、他受用,開作兩條意思完全是一樣的。所以儒家那個功夫也是不得了,真正做到誠意、正心,然後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是自度度他,修身是自度,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度他,亦是自行化他。跟佛法裡面講的沒有兩樣,儒家提個綱領,佛法的經文多,發揮得細緻。

  如果說是我們一般的看法來講,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這麼教導我們,業障不消除真心不能顯露,智慧不能現前。這是菩薩以甚深智慧的妙觀,才能夠『普入一切眾生業海』。入這幹什麼?當然是幫助一切眾生,幫他們消業障,幫助他們斷煩惱。菩薩雖然是這麼慈悲肯幫忙,那眾生得肯接受才行,要不肯接受還是枉然。菩薩對我們來講,只能做到增上緣,像老師,老師很熱心他來指導、來教學,學生不肯學,那老師對他無可奈何,老師不能把智慧本事給了他,這個沒法子的。老師只能以善巧方便啟發他,還是要他自發自動的自修自證,要他自己度自己。大經裡面所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誰也不能代替誰。再看下面一句:

  【疾轉一切業海清淨陀羅尼輪。】

  這是講轉業,這個文句都是一些相連的,業障要是消除了就轉業了,轉染業成淨業,轉八識成四智。不但人生宇宙觀轉了,境界轉了,連事相上都轉了。正是佛門當中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全都轉,這是我們能信得過的。因為一切的果報它的原因就是業力,因上轉了,果上當然轉。如果說因沒有轉,單單說講轉果報,這是不可能的,理上講不通,事上決定沒有。如果說有,那是一種幻術,是假的,決定不是真實的。可是現在有許多人心理就不健全、就不誠實,想轉業不用真心,要去投機取巧,而且這些人還很多,這真叫迷惑顛倒。佛菩薩以正法教誡我們,我們覺得這修學好長、好難,要費多少功夫才能夠消業障、才能轉境界。如果有個人說,不必要讀那麼多經,不必要那麼苦修,你到我這來,我跟你摸摸頂就轉了,他馬上就來了。這個快,這個不費力氣,真能轉得了嗎?如果要真的這麼方便就能轉,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應當把我們每個人都摸一下,都轉掉了,何必費那麼多事情?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豈不叫冤枉。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理,不能被人欺騙了。這個年頭,正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幸虧好,佛提示給我們,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依人會上當的,法是經典。所以我們讀經典要講求版本,為什麼?怕這個經傳的時代久了,當中抄寫的或者刻版的有字刻錯了,一定要找善本書,保持原來翻譯的,沒有摹錯,我們以這個為依據。可是現在我們已經發現到有人改經,當然這個不是佛教徒,我看到有他們印的《金剛經》、《心經》,那個註解當然不必說了,那是胡說八道,連經文有的句子都改了,這還得了。將來他們的勢力大,有財富,這個經到處印,到處結緣,人家看到了這是真的經,將來發現真的跟它對一對,這個句子不對,把真的當作假的,這個不得了,這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想達到真正的轉境界、消業障,一定要依正法,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連世間法都沒有不勞而獲的,何況成佛的大道,哪有不勞而獲的?這個大法給諸位說,絕不是金錢可以能夠買得來的。如果成佛可以花錢買得來的,那窮人就永遠不能成佛,這個未免太不公平了。因為現在有些地方聽說傳法是要花錢,錢花得多他的品位高,錢少品位就低,這種傳法還有人去,這未免是太顛倒了。這個道業能夠花錢買得到的,真是奇怪,這是查遍《大藏經》也沒這個說法。所以千萬不要被人騙了,決定是謠言,決定是假的,不是真實的。佛法的成就,菩薩階位高下是清淨心的程度,心愈清淨品位愈高,是這麼回事情。譬如說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怎麼來的?因為有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地位升一級,是這麼來的。初破一品無明這是初住菩薩,破兩品無明叫二住菩薩。四十品無明破了還有一品,叫等覺菩薩;四十一品統統斷盡這叫成佛,是這麼回事情。

  這個斷煩惱、破無明,絕不是花錢能辦得到,也不是交情能辦得到。你看,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那個關係深厚,阿難尊者就打了個妄想,以為你們需要修行,我不要修行,到時候我那個大哥一定就把佛位、菩薩位授予我。哪裡曉得,到最後才知道是一場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成就與否一定要靠自己修行,修定修慧。定慧,諸位想想什麼人能夠給你?財富可以給人,我有財富送給別人,別人可以享福,我的智慧、能力沒有辦法給人。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成佛是用定慧的功夫,所以叫功德。佛他自己具有的圓滿功德,他沒法子給人。他要能給人,我相信佛一定大慈大悲,絕不吝法,早就給我們。諸位要是明白這個基本的道理,在末法時期,雖然是妖魔鬼怪充斥人間,你也不會上當,也不會受騙。這是講到轉業,所以轉業要從心地轉。先要要求心理建設,有了健全的心理,你的身體、你的境界自然就美滿。末後一句說:

  【速疾出生一切智智勇猛成就陀羅尼輪。】

  這句就是講菩薩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度化眾生。如果拿現在的話,就是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現在叫服務,度化就是服務。無條件的服務,不需要任何代價的服務,這是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什麼理由?世間人要談到服務一定有報酬,如果沒有報酬誰去做?菩薩為什麼這樣熱心來服務大眾?菩薩對於這個世間的真相,了解的跟我們不一樣,菩薩覺悟,覺悟什麼?真如法一。他服務一切眾生就是服務自己,所以叫同體大悲心,他知道一切萬法是一不是二。我們迷失了真如法一,我們迷了,他覺悟,我們迷了的時候不肯做,他覺悟的時候肯做。所以只要是一個覺悟的人,沒有不熱心為大眾服務。真正覺悟的人不疲不厭的,為一切眾生貢獻自己的智慧、貢獻自己的勞力,這是個覺悟的有情眾生,就是菩薩。所以他的所作所為決定是基於理智的,是大智慧的。這『一切智智』就是一切種智,兩個智連在一起就是實智、權智,我們或者稱之為根本智、後得智。所有的事業是從智慧裡面出生,不是感情的,不是從分別、妄想心裡面建立的,是從大智慧裡面出生,所以才能夠勇猛精進成就菩薩事業。下面這是總結,這個十句說完了。

  【善男子。此十陀羅尼輪。以十千陀羅尼輪而為眷屬。恆為眾生演說妙法。】

  總結裡面,又說出了『眷屬』,這就是顯示十十無盡,以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善巧、無盡的方便、無盡總持法門,為一切『眾生演說妙法』。再看下面一段,他具有這種能力,這個總持法門得到,具這個能力,下面就舉個例子,說明他說法的情形。

  【善男子。我或為眾生說聞慧法。或為眾生說思慧法。或為眾生說修慧法。】

  這就是舉例說明,這三句是說明三慧能入,這是講的聞思修,聞思修是一,一而三,三而一,一體的三面。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明他自己的悟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佛的境界,我們俗話講證果,或者講成道,他是怎麼證果、怎麼成道的?他是從聞思修而入。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在淨土經典裡面所講的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他代表的是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經》前面讀過「觀自在章」,那一位觀音菩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觀音菩薩。可是他到華藏會上他把他身分就貶低了,他是第七迴向的菩薩,正是無處不現身,隨類隨機現示他各種不同的身分,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楞嚴經》上就教我們入門,所以他示現有入門的樣子,教給我們如何入門。

  但是聞思修三慧要注重在慧,不可以把聞思修就當作慧,那就搞錯了。要著重這個慧,這慧是什麼?戒定慧,所以慧成就之後,修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如果慧沒有現前,那聞思修不管用的,這個不能誤會。你要誤會,觀音菩薩修聞思修就入三摩地,我天天都修聞思修怎麼不入?我們慧沒成就。為什麼慧沒成就?定沒成就。為什麼定不成就?戒不精嚴。所以你要想慧現前,一定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必定要經過這個程序,不持戒決定不能得定。所以佛法的修學是建立在戒學的基礎上,戒能夠幫助我們得清淨心,幫助我們遠離一切的過失。定能夠幫助我們消除一切業障,所以定功能斷見思煩惱,戒的功夫能伏煩惱,定能夠斷煩惱,斷煩惱之後這是智慧現前,這開慧了,然後聞思修才能稱之為三慧。所以三慧是大乘菩薩修的,這戒定慧三學是小乘聖人修的。

  大乘佛法一定要以小乘做基礎,所以沒有小乘的三學哪有菩薩的三慧?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能夠誤會,絕對不能夠把聞當作聽經,我們天天聽經我這是聞慧。聽了之後,想想這個經裡面的道理,這叫思慧,我天天在思惟、在思考。想好了之後,我就照這個方法去做,我這叫修慧,那就全都錯了。這個意思統統解錯了,不是這麼回事情。三慧怎麼個講法?剛才我跟諸位說了,這三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所謂慧,真正的智慧決定不動心的,覺心不動。起心動念那是無明,那哪是慧?聞,聞了之後這個心不動,就是慧。有沒有聽清楚?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時候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聞才叫慧。我們凡夫之難,難在哪裡?一聽了之後,這心裡馬上就反應,它就起反應,它就起思惟,就有分別執著,有思惟在裡頭,沒有慧了。所以這聞慧是聞而無聞,無聞而聞;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才叫聞慧。

  所以你要懂這個慧的意思,慧是清淨心的照用,《心經》裡面「照見」,那是慧,決定不落在心意識裡頭,心意識都不落了。如果落在心所法裡頭,那不更糟糕了嗎?所以諸位仔細想想,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幾次沒有掉在心心所裡頭?能離心心所,聞思修才稱之為三慧,這是菩薩修行的功夫。換句話說,聞是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用一個字做代表,用見也可以,用一個字做代表。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體接觸,就一個字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叫聞慧。菩薩就修的這個,修聞思修他真能入三摩地。這就是一般所講的「捨識用根」,離心意識,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

  思慧當明瞭講,聞當作接觸,接觸就是聞的意思,思是明瞭,一接觸就明瞭,絕不落在思惟裡頭。因為落在思惟裡頭,落在意識裡面去了,意識才有個思惟,真如本性裡頭沒有思惟,一接觸都明瞭。為什麼明瞭?真如本性具足萬法,法爾如是,這東西不是學得來的。何況大經裡面明白給我們說出來,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現在你的心這麼樣清淨光明,心現識變的一切萬法哪有一法不明瞭!當然一接觸就明瞭。所以這個用不著學,這個智慧,經上常講的無師智、自然智,是從清淨心裡面現出來的。所以這個思,你要把它看作思想、思考,那全掉在意識裡頭去了,菩薩還用心意識?小乘人用心意識,菩薩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怎麼能見性?

  初住以上的菩薩絕不用心意識,十信位的菩薩還是用心意識,那叫權教菩薩,那都是《金剛經》所講的,不算的。《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十信位的菩薩還著相,還有四相、還有四見,十信位的菩薩。初住以上沒有了,初住以上已經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初住以上用真心,用菩提心。所以這菩提心除非不現前,一現前就是圓初住的地位,所以這個標準高。你看《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是大乘起信,剛開始,那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地位。《金剛經》裡面講的菩薩也是圓教初住菩薩,那麼高的標準,這些菩薩們開始修三慧。修慧是從破迷說的,破無明,斷煩惱這叫修。你一接觸,從接觸叫聞慧,明瞭叫思慧,不迷才有修慧,所以一而三,三而一。

  所以這個三樁事情是一剎那之間,同時完成的,沒有先後次第,真正是稱得上不二法門。也是六祖所說的,二就不是佛法了,二就入不了佛法;它這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才能入佛法。所以這些意思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那差一點點都不行,你就會發生誤會、發生曲解,障礙自己的修學。不但在行門上產生了障礙,解門上都有障礙。這個三句是分成三段,就是無論從哪個地方,它都是三個詞連著的,這個意思很有像如來三轉法輪的味道,示相、勸說、作證,那是如來對初學的人,特別是對小乘人才用這個方法。像這種智慧這麼高,大乘見性的法身大士,那用不著,一點就通了。這裡頭也有這點味道,無論是從接觸上、是從明瞭上,或者是從斷惑上,無論從哪方面來下手,三個一定是連帶關係的,所謂三慧是一體,這三慧是能入。下面有十句這是講所入。

  【或為眾生說一有海法。或為眾生說一切有海法。】

  這個底下的經文可以說是倍倍增加。像說法無量無邊的說、不間斷的說、熾然的說,才顯示出菩薩陀羅尼門的高明。所以十方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從來沒有間斷過,從來沒有休息過。你要問在哪裡?我怎麼沒有見到、沒有聽說?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是說法。讀了《華嚴經》要會這個意思,果然會了,見色聞聲哪一門不是道!所以會了之後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尤其是經上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豈不是一切諸佛無間斷在說、熾然在說。只是我們肉眼凡夫迷惑顛倒,見而不見,聞而不聞,不能成就我們自己的無上道。所以在這一段的前面說出這能入的三慧,意義很深。三慧意思真正懂得了,如果會運用,眼前的境界就是底下十句所說的,就是講我們眼前境界。所以菩薩的修學,確確實實他的功夫從無間斷。他能夠體會到,這十方諸佛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是在念念當中都能體會得到,念念當中都能夠圓滿成就,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今天時間到了,底下這段經文不難懂,只說出一個原理,就是一有一切有,無論是從事、是從理,理上是一,事上是無量無邊。所以一即一切,理是一個,一個理含一切法,一切法是一個原理,大主意是教我們體會這個道理。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