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六集)  1981  檔名:12-008-0006

  七百五十四頁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常得親近諸善知識。摧破一切業惑障山。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心恆不捨一切智地圓滿白淨無礙法門。】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裡面是說明,菩薩修法布施的意思,就他為什麼要修法布施。文裡面一共是有八句,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三句,今天從第四句介紹起看起。第四句就是『常得親近諸善知識』,經裡面常說的「善知識」,就是我們中國人習俗所稱的老師,親近良師。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位都是他的老師。親近一個好老師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正是古人所說可遇不可求,好老師到哪裡去找?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來傳授他,比學生親近老師還要難,實在是不容易。這個我們一般講緣分,沒有這個緣分不行。菩薩修法布施,就是廣結法緣,因為他法緣結得深、結得廣,所以他就常常遇到善知識。所以遇到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絕非偶然。即使在這個世間,我們常常看到,無論是在佛門裡面,或者是在一般學校裡面,有的這些法師、老師就很有人緣,喜歡聽他講的人很多。仔細再去聽聽,他並不怎麼高明,但是他的徒眾就多;有些法師真高明,真有一套東西,沒徒眾。這就是法緣關係,有人有法緣,有人沒有法緣。

  因此學佛,一定要懂得跟人結緣,要懂得這個道理。如果你不與眾生結廣大的法緣,縱然你將來成佛了,成佛,佛佛道同沒有差別的,可是每一尊佛度眾生數量不相同。有的佛那個世界顯得很大,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有些佛度眾生數量就很少,他的世界也比較小一點。這個道理在哪裡?是在他行菩薩道的時候,與眾生結的法緣不廣。所以一定要廣結法緣,這個並不是有了貪心,將來我要作佛,我要度很多眾生,不是起這個貪心。如果有這個貪心就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那你決定不能成就。而是什麼?而是原本你就發了願,你說最普遍的,我們也念過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度了沒有?要度他才有緣,沒度光說空話,沒緣,那個沒法子結緣,一定要幫助他。所謂度,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為他服務,就是幫助他,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一切眾生,這叫行菩薩道。所以他在感應當中,一定能夠常常「親近諸善知識」,他有這種殊勝。

  說到親近諸善知識,這個地方又必須要提一提,親近諸善知識當然是參學,這個參學著重在「參」這個字。如果要不懂得參字的意思,那麻煩就大了,因為參學對你來講,是增長禪定,增長智慧,同時又廣結法緣。如果你不懂這個參字,隨便到這些知識所在去聽、去學,你所得到的跟佛法完全相反,你所得到的是增長邪見、增長無明、增長是非。古人講的知事多時煩惱就多,你知道的事愈多,煩惱就愈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認得人認多,是非就多了,你看看恰恰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所以你要懂得什麼叫參,關鍵在這個地方。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座下,要拿我們禪宗的話來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為什麼?他懂得參。

  所謂參是不用心意識,你看禪宗所常講的離心意識參。如果這個裡面有心意識,不叫參學。我們現在一般講研學,研究、研究,研究用什麼去研究?用心意識來研究,那就變成世間法;換句話說,落在心意識裡面,就是邪見、就是無明。知見愈多你的思想愈亂,你的心愈是定不下來;離心意識不怕,離什麼?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用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只要你不用心意識,你所用的就叫四智菩提。我不用第六意識,你所用的當然是妙觀察智;你不用末那識,當然就是平等性智;你不用阿賴耶識,當然就是大圓鏡智。諸位要曉得,四智是本有,那是本覺。馬鳴菩薩《起信論》上說得很好,「本覺本有」,四智是本覺,八識是不覺,八識本無,迷了本覺才現出八識。所以你不用八識,當然是四智當家,它來主事,用四智就叫做參,就叫做參學。

  所以禪家著重轉識成智,教下也不例外,連淨土念佛都以自性彌陀為理論的依據。所以這一句佛號,你看,蓮池大師一句佛號裡面,所包羅的就具足《華嚴經》四無礙法界,真正不可思議。這是特別提示出來,就是我們必得不用心意識,會用四智這個時候才有資格參學,那個時候希望你接觸的善知識愈多愈好,為什麼?成就你無量無邊圓滿智慧。妙觀察、平等性智沒現前的時候,為什麼就不行?這個道理非常顯然,而且就在我們現前。我們智慧沒開,實際上智慧沒現前,煩惱蓋覆智慧,煩惱當家,煩惱用事。我們跟一個人學,沒有問題,我們有恭敬心,有這番誠意親近一個老師,對這老師很恭敬。前面跟諸位說過,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兩個老師學生來講就有比較,這個老師高明,那個老師差一點,這一比較,對兩個老師的恭敬心都沒有了。這比較就落到是非裡頭去,恭敬心沒有了,誠意沒有了。

  而且每位老師,他都有他的思想,他都有他的修學方法,甚至於完全不相同,這個時候怎麼辦?親近三個老師、四個老師,無所適從,問題就來了。所以今日之下我們佛教裡頭沒有人才,佛學院辦了幾十年沒成就,毛病就在此地。我們再看看老一輩,就在台灣老一輩這些法師們,弘法利生這些法師我們去看看,他們是怎麼學?他們都跟一個人學的,都有師承,不是年輕的時候同時跟許多老師學的,沒有過。演培法師諸位曉得,他的基礎是諦閑老法師給他奠定的,他從小出家做小沙彌,親近諦閑法師。諦閑法師看他很聰明,常常叫他講小座(複講),他是小座出身的。凡是有成就的人,你去問問他,他都是跟一個老師成就的。而我們現在佛學院則不然,課排得很密,請了十幾二十位老師。換句話,就是十幾二十條路,你怎麼走法?這是講佛學院的失敗。

  再說我們台灣這麼多年,大專佛學講座,也不是成功的,同樣也犯了這個毛病,講座裡面開了好幾門課,請好幾個老師來講,結果怎麼樣?也是許多的思想、許多的途徑,學生聽了之後無所適從,不曉得走哪個路好。所以有些年輕的同修們,他們常常來問我,寒暑假大專講座,我們要到哪裡去學去?我都介紹他到台中去。台中雖然它也有六門課,五個老師教,但是那五個老師,除李老師之外,其餘四個老師都是他的學生,他們一個思想、一條路子,這沒有問題。五個老師所講的是一個宗旨、一個方向,這沒有問題,其他地方就不然。所以這些年來,許多地方大專講座請我,我都謝謝,我都不去,為什麼?到那裡去,是參加講演比賽大會,浪費時間,我覺得沒有什麼意思。

  我圖書館裡面也辦了幾次講座,請老師難,我今天能請的只有到台中去請去,為什麼?他們跟我的思想是一個路子、一個方向。那要請不來?那就沒法子了。所以好像我在講席當中,也跟諸位透露過消息,近些年來,我講經都保存了錄音帶跟錄影帶,都保存著,大概現在一共有二十多部將近有三十部了。所以我想再過一、二年,我可以辦個佛學院,辦佛學院我不要請老師,我有這些錄音帶、錄影帶,有這麼多課程,讓同學們自己去選修去。我在大專講座試驗過兩次,就是用電視上課,效果很不錯,此地還有幾個同學曾經參加過的,一天看六個小時的電視,兩個小時的研究討論,所以跟同學們在一起的時候,就是開研究討論會。譬如說我有六個學生,每個學生一個電視機,他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必大家學相同的,可以各人學各人,開討論會的時候大家在一塊來研究討論,把你的問題提出來,你的看法、你的想法、你的做法,或者遇到些什麼困難,都可以提出來大家共同來研究,共同來解決。這個方式非常之好,不要到外面請老師,一個人也可以辦佛學院了,一個人也能辦大專講座,同樣開不少課程,採取這個辦法。這是近代科學幫了我們佛教的忙,不然的話,這個問題真是難解決。

  一定要到自己不為外境動搖,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才可以談到參學,任何異端都可以接觸,決定不受影響。諸位要曉得,不動搖就是真心,八萬四千法門不管哪個法門,到如如不動才是成就。見異思遷沒有成就,一定要到如如不動。所以說縱然接觸到異端,你能夠了了分明,這是智慧;你如如不動,那是禪定;接觸的時候沒有疑惑,沒有疑惑是智慧。在這個境界裡面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大定,真心顯露。佛法要我們成就的就是成就這個。我們想修、想學的也是這個,這是決定錯不得的。法門那是手段,手段不一樣,大乘的目標是一個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說到「親近諸善知識」,就是尋師訪友的時候,要曉得具備些什麼條件。

  底下一句說,『摧破一切業惑障山』,「業」是造作,「惑」是迷惑。一切迷惑的造作都是障礙,障礙我們的菩提涅槃,其實菩提就是慧,涅槃就是定,障礙自性本定,障礙自性本覺,這是一定要破除的。這個話雖然這麼說,真正講破除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是迷惑,都是造業,造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所以佛教初學的人,初學的人要想破迷開悟做不到,先勸你斷惡修善,把惡業斷除,去造善業,惡業是迷惑,善業還是迷,這並不究竟。不究竟為什麼要這麼教?有好處。因為善業所感的果報是三善道,六道裡面所謂人天小果,比三惡道那個苦要減輕很多。先教給你不墮三惡道,這是第一步,是我們救度一切眾生,第一個別叫他墮三惡道。別墮三惡道,這三惡道是哪些條件墮落的?一定要很清楚,這些事情決定不能做。諸位要記住這個話,當然更不能多做,那多做的時候那是沒有法子,決定不能做,可是這也相當不容易。

  三惡道的業因,當然不是幾句話能說得完的,它的因素也是無量無邊。歸納成總綱領,佛跟我們講,三毒,這個三毒是貪瞋痴,這是三惡道的業因。貪是講貪心,對順境我們心裡頭喜歡的,就起貪心,貪心是三惡道的業因。在逆境裡面,自己心裡不歡喜的、不高興的,就起瞋恚心,瞋恚心也是三惡道重要的因素,也不能有。第三個是愚痴,愚痴是對於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不能夠辨別,把它搞顛倒了,把假的看作真的,真的看作假的,這也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今天講學佛,佛法什麼叫正法、什麼叫邪法?《大藏經》裡面所有的這一切法,都是正法;《大藏經》沒收進來的,暫時打個問號,正不正還不曉得。這是不是個標準?是個標準,這只是在教下所建立的標準,對我們修學不行。

  我們修學這個正法標準是什麼?剛才跟諸位說過,你在佛法裡頭選定一個法門,在這個法門裡頭不動心,這是正法;心一動了,正就失掉。我修的是念佛法門,這個大禪師來,可以親近他、可以聽聽他的,聽他說得也不錯,我這個淨裡頭還得帶一點禪才好,那個法就是邪法。為什麼?把你的正法破壞了,你原來修的淨,他來了,這個淨不純了,摻雜一點禪進去了。再遇個密宗上師來,聽了也不錯,我這裡頭還得加點密進去,愈加愈多加到後來就不成樣子。用功裡頭邪正是這麼分的,別說是什麼有名氣的法師、上師大德,十方諸佛到你面前來勸你,也勸不動,這是正法。為什麼?佛法是教我們修清淨心的,我心清淨了就是正法,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心裡頭摻雜一點點東西,就不清淨了。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八萬四千法門,隨便哪個法門都是叫你修到本來無一物的,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怎麼對外面這個法塵稍稍得吹來,你馬上就被染污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這行門裡面的正邪,跟這教中的正邪不一樣。教中凡是佛菩薩所說的都是正法,行門裡面,我自己修行的,我自己修行這一門叫正,決定不能夠動搖。我在這一門當中,很快速的成就了,得到一心,得到清淨,成就定慧這叫正。心裡頭染污、摻雜了那就邪,摻不得的。所以前面這講到親近善知識,你在親近、接觸的時候,多聽,成就慧;如如不動,成就你的定,這樣才能夠「摧破一切業惑障山」。這個清淨有的時候也可以試試,我一聽到那一段心裡就受不了,就有分別執著心裡又不高興,或者生歡喜心,生歡喜心也不行。因為清淨心裡頭,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這是七情,七情五欲虛妄的,沒這個東西,你生歡喜也錯了,不可以有。裡面要染了七情五欲,你這個心已經被染污,已經不清淨。順境裡面沒有歡喜心,逆境裡頭沒有瞋恚心,又是樣樣分明。

  像善財童子的參學,你看每段到最後,「戀德禮辭」,這四個字意思很深,戀,你看很濃厚的人情味,依依不捨,有這味道。德是什麼?我自己真正成就了,成就什麼?成就大定,成就無量的智慧,又成就與善知識,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都成就了。禮是什麼?是恭敬心,就是誠心,至誠心,也就是覺心,至誠心,覺決定不迷。辭是什麼?辭是放下,一塵不染,這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辭是心地裡頭絲毫不染著。諸位要曉得,這四個字念念之中都具足,所以讀這個經不要讀到最後,這是善財童子戀德禮辭,文章不能不這樣寫,話不能不這麼說。其實事是怎麼樣?事實真相是念念戀德禮辭,這是真修行!念念當中成就定慧,念念當中廣結法緣,念念一塵不染。尤其是這個經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性相圓融,一多相即,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經的字沒有先後,每個字都是貫穿全經,換句話說,每個意思都是圓融法界。我們要不曉得這個原理原則怎麼個修法?修行當中,怎麼能夠不長邪見?怎麼能夠不增無明?這是我們讀大經能夠把這些意思明白,就很大的收穫;換句話說,能認識路,從此以後不再迷惑。造作一切善業,也不能起心動念,正是佛菩薩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從事法界上來看,有做,事是現相,是相分,如果以體相用來說,它是相用,從體相作用上有,理上沒有,體上沒有。所以作而無作,相用上有作,體上沒有作,體是什麼?心。所以做一切善不能動心,這就相應,就是作而無作了。我的身、口在做,心裡沒作,心雖然不作,身口在做,有這個身、有這個口發揮它的效用,發揮它的功能,它有用。身跟口都不做,你想想看這個肉身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

  我們今天講人生的意義、人生價值何在?身與口天天要做,做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業。心不能作,心清淨的;心裡頭一有事可麻煩大了,就是迷惑顛倒。心要清淨,這就叫出世間法,出世間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一個是心裡頭沒有,一個是心裡面有,心裡面有就是世間法,心裡面沒有就叫出世間法。心沒有行嗎?心沒有,真行,心本來沒有。你要說心裡面有,妄心裡頭才有,真心裡頭沒有,真心裡面沒有,本來無一物。所以佛菩薩教我們用真心,別用妄心,這就叫修行,用真心就能夠摧破一切業惑障山。每個人都有真心,你自己感覺我無量劫造的業障太多了,到什麼時候才能把這業障斷盡?你用真心就斷盡了。

  業障好比是黑暗,真心好比是光明,古人有個比喻說「千年暗室」,這個黑洞幾千年都沒有過光明,你不要以為太久了都沒有光明,什麼時候才能光明?點一盞燈就光明,黑暗就沒有了。所以要曉得,業障本來空。可是你的真心要不顯露出來,那業障就空不掉。諸佛菩薩苦口婆心叫我們用真心,人人都有真心,為什麼不用?真心在菩提心裡面叫做直心,在《十六觀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叫「至誠心」,我們把這合起來對照,這些名詞對起來看一看,意思就非常明顯了,原來直心就是至誠心,誠到了極處,這就是真心。誠心裡面沒有一物才是真誠,有一點摻雜,心就不誠。曾國藩在他筆記裡頭,解釋這個「誠」,就是給誠字下了個定義,這在《求闕齋筆記》裡面有一段。誠怎麼講?「一念不生是謂誠」。你心裡面起一個念頭就不誠了,所以誠則靈。

  你看世間畫符的人,那個符怎麼靈?他畫靈,你畫也靈,誠心畫就靈了。所以符平常要練,練得很熟,這一筆點下去,到第一道符畫完成,心裡頭沒有起一念,這符就靈;你在畫符的時候要打妄想,這符就不靈。畫符是如此,念咒也是如此!所以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之後,你要曉得那個咒愈長愈不容易。你看楞嚴咒很長,你一遍念下來之後打了幾個妄想,這咒不靈了。所以不管是哪個法門,要能夠做到誠則靈,愈精簡愈好。所以蓮池大師念佛就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六個字,他念四個字,就減少了三分之一,四個字,阿彌陀佛裡頭沒有一個雜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四個字來得精簡,所以他就念四個字。

  這在《竹窗隨筆》裡頭有記載,有人向他請教,說您老人家念佛怎麼念法?他說我念四個字;你教別人怎麼念法?我教六個字。教別人念六個字,他念四個字,為什麼?我自己這一生當中,想求的是決定往生,所以就念四個字,不要客氣了,什麼客氣話都不要講。因為《彌陀經》裡面講,「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為什麼教別人念六個字?因為別人還不想往生,不想往生要加個南無,南無是恭敬的意思,就是禮敬阿彌陀佛;也有皈依的意思,皈依阿彌陀佛。這就是你不想求往生,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等到以後機緣成熟了再說。真正想往生,南無是客氣話,可以不要了,不用客套,四個字就可以。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念四個字,他也不念經,也不念咒,他什麼都沒有。古來許多大德是一天十萬聲佛號,真的,像大勢至菩薩所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什麼都不要了。

  可是諸位一定要把這個事情仔細的看清楚,你現在要學,好了,我現在什麼都不要,我就四個字阿彌陀佛就行。你念的四個字就不如他念那四個字,他念那四個字是句句都相應。好像這個打電報一樣,跟阿彌陀佛這打過去,那就有回來,它靈得很。我們念這四個字的時候不靈,這電報發出去沒有回音,消息都沒有。時間久了你就疑惑,沒有迴響你就懷疑了,你信心就動搖。他為什麼會有成就?他在經論上都通達,疑惑真的斷除了。我們看看,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博大精深,他裡面所引用的,世出世間法這些經典幾乎都引用到了;換句話說,他對於世出世間法都精通,通達之後再放下。單提這一句阿彌陀佛他管用,他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把一切經典統統都念到。換句話說,把一切經的精華,濃縮成一句阿彌陀佛,我們沒這個能力。他那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的一句就是一句,一句不是一切,所以沒有他的力量大,沒有他那麼大的效果。

  這就是說明,通途的辦法,就是普通的辦法,一定是信解行證這個順序。第一個是建立信心,然後理解;這個理論、方法、境界都明瞭了,這才實行、才修行;修行有成就,這才證果。淨土法門也離不開這個原則,它的方便在哪裡?方便在解行同時,絕不是有行無解,這是特別特別要注意到的。有很多人誤會了,我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行了,我不需要了解經義,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你們看看淨土宗,哪個祖師大德他不通這個教義的?他都通達。連印光法師你看看《印光法師文鈔》,他世出世間學術都通達,他沒有說他不通達,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成功的。解行同時,一面念佛,是一面求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古德有所謂老實念佛那行,像蓮池大師到晚年專持一句阿彌陀佛,那叫老實念佛,那算老實。我們算不算老實?心裡起個妄念就不老實,老實談何容易?老實人決定成就,為什麼?老實人用的是真心。我們用的妄心,談什麼老實?換句話說,你只要用心意識,你有分別心,有執著、有妄想,你就不老實,老實真可貴。

  我們淨土法門必須念到理一心不亂,才叫老實人,從得理一心以後那才叫老實念佛,這四個字我們不能誤會。要不我現在老實念佛就行了,大錯特錯了,你完全誤會,把自己當作個老實人,其實一點也不老實。這就不認識自己,這就叫愚痴,他是真的誤會。老實是決定用真心,不用妄心;換句話,菩提心現前。禪家是見性之後這就叫老實,教下是大開圓解以後才叫老實,念佛要得理一心不亂才叫老實。所以這老實有標準的,不是隨便說哪個都算老實,不能這個說法,一定要明瞭它的定義,才不至於誤會。老實是我們本人,我們本來就是個老實人,現在變成不老實;本來我們有個真心,現在我們用妄心,所以業障一天比一天重,一天比一天多,沒法子把它破除。我們明白之後從今天起,我們學用真心,我們學老實,這個業障不必破,自然慢慢就沒有了。用一分真心,業障就消一分;用二分真心,業障就消二分,完全在乎我們自己肯不肯用真心。

  我們希望成佛,希望了生死出三界,希望這一生成就無上菩提,不用真心,決定達不到,一定要用真心。千萬不要以為我在這個世間,如果我用真心待人,別人都用假心待我,那我不就吃了大虧,這個想法的人很多很多。所以怎麼樣?他用假心對我,我當然也不能用真心對他,這個意思就是說他要不離開輪迴,要墮三惡道,我也都要奉陪,不就這個意思嗎?他用假心對我他,還沒想到出三界,他還沒覺悟,還在迷惑顛倒。我既然覺悟還要跟他一樣,那不也是沒悟,悟了以後跟沒悟不一樣。真正佔便宜的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決定佔便宜,如果你要真正能相信因果,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用真心,真心不壞因果;用妄心,妄心也不壞因果。你吃什麼虧?不會吃虧的,只有佔便宜,絕沒有吃虧的道理。所以於事於理,諸位要真正能夠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必定會依教奉行。你曉得依佛教去做,確實得大利益。這是斷惑,破除業障。

  底下一句,『集一切智助道之法』,集結,它這個八句格局也是後後深於前前,業障要不能拔除,功德不能成就,一定有障礙,業障把你障礙住,所以首先要懺除業障。懺除業障,諸位必須要曉得,要記住,也許說你在家庭只有你一個人學佛,家裡人都不學佛,你在家裡供個佛像,天天在拜梁皇懺、大悲懺,你家裡人看到都不舒服、都障礙你,你怎麼辦?你說我的業障這麼重,你看看想懺除、懺悔,還有這麼多障礙擺在面前不讓我懺悔。你想的這一套那叫做形式上的,這無關重要。寺院裡面法師修懺悔做這些儀式,諸位,是給外人看的,就跟唱戲一樣表演,他們那些人在幹什麼?在拜懺,懺悔業障,想想我有業障,我應該要懺悔,告訴他這個的。你個人懺悔需不需要這個儀式?儀式不重要,這個諸位要懂得。沒有儀式能懺悔得了嗎?能,前面講用真心就懺悔了。從今以後待人接物,處理一切事物用至誠心,就懺除業障。

  所以古人提起兩句修行的綱領,聽教就是聽講經,聽經、讀經要在消歸自性。消是什麼?消化。回歸到自性裡面去了,自性本定,自性本覺,與本定、本覺完全交融,本定、本覺好像是大海,你看經、聽經好比是江河,都流到大海裡面去,流到大海裡面都沒有分別,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這兩句話雖然是說得不一樣,一個消歸自性,一個轉識成智,其實一樁事情,智就是性,轉識成智就是消歸自性。所以大乘的修學不拘形式,團體當中有這個儀式那是大家在一塊共修,一定要有個儀規整整齊齊,這是團體的誠敬。個人所修,個人誠敬跟團體不一樣的,團體裡面特別是有教化眾生這個意味在其中,他要影響別人。譬如佛門裡面特別是音樂,這一門實在到現在是將要失傳。儒家重視禮樂,孔老夫子教學,他的教學手段就是禮樂,以禮修身,樂修調心,人都有情緒,有喜怒哀樂,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所以樂章能夠調理你的情緒,使你情緒保持一個正常。所以它是教育上非常重要的手段。

  我們佛門裡頭也是如此,佛門裡戒律,戒跟儒家的禮沒有兩樣,以戒律來修身,也是以音樂、樂章來調心。所以你看佛經裡面偈頌很多,那偈頌都是歌詞可以唱的,譜上曲子可以演奏的,我們稱為梵音、稱為梵唄。古代有許多在家出家的音樂家,現在我們佛門裡面可以說是人才凋零,這些文學家、藝術家都沒有了。在從前佛門裡面這些人才,在世間第一流的,所以佛教的音樂我們應當要非常的重視它,要努力認真的去學習,要把它發揚光大,這個東西能調心。佛門裡面這個音樂,對於初學的人來講調心,對已經成就的人,當然無所謂,他不需要這個東西,他心得清淨。沒有得清淨心,音樂的功能很大。但除這個之外,還有個意味招生廣告,因為佛法是教育,教育古時候中國跟印度都是一樣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來學是你自己真正發心來求學,不帶一點勉強。

  這個老師這麼好,有些人很想求學找個好老師找不到,怎麼辦?這個唱歌就是招生廣告。唱歌怎麼?讚歎佛菩薩的功德,這個有心學的人一聽到,原來釋迦牟尼佛有這麼高的智慧,有這麼大的學問,那我們趕快去親近他。所以這唱歌讚歎三寶的功德,就是招生廣告,你聽了之後,你看非常的客觀,你聽了之後,你願意來學,歡迎:你不願意來學也沒關係,不勉強。譬如說我們介紹一個人,拉一個人到這來學,他要不樂意,兩方面都不好看,都不愉快。所以佛法用這種方式來招生。這個佛的讚頌不是說一定在法會裡面才唱,不是的,隨時都可以唱。唱的時候,這就是宣揚三寶的功德,為一切眾生介紹他來皈依三寶,來修學佛法,意思在這個地方。當然現在有報紙、有雜誌,有廣播、有廣告,那比從前方便多了。從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用這個方法,除了這個唱歌之外,再沒有第二個方法。現在方法多了,可這個音樂還是非常重要,我們還是不能夠疏忽。

  所以業障消除之後,才能夠進一步求定慧。文裡面雖然講的,「一切智助道之法」,那是什麼東西?戒定。戒幫助定的,定幫助慧的,一切智助道之法就是戒定。把慧說上去也可以,就是戒定慧三學,這是要修的。這個戒學尤其是在我們現代,聽講經的機會還多,常常還有人講經。不過諸位要曉得,這講經的機會我看是愈來愈少了,為什麼?現在年輕的人不肯學,太苦了,所以愈來愈少。現在人沒有耐心,現在人想學東西,最好不要超過三個月就學會了,他就很高興。如果我這裡貼上個招牌,我這裡教講經期限要十年,一個學生都招不到,他沒有耐心。十年是最少的,不能再少了,我跟李老師就十年,我從民國四十七年跟他,五十六年離開他老人家整整十年。古人跟老師二十年、三十年的,你們去看看《高僧傳》,有的跟一輩子的,十年是少的,沒有十年怎麼行?根不穩固,根深蒂固,他根不穩固。

  現在人是三年的耐心都沒有,那怎麼能成就?三年在佛法裡能學到什麼?修學都不夠。所以在我看起來,將來弘法的人才是愈來愈少,大概可能的只有佛菩薩再來了;佛菩薩不再來的話,凡夫想學不太容易。佛菩薩再來,他來示現行,那得眾生有福報;眾生沒有福報,佛菩薩就不來。所以修行,你看經上一再說的,要長劫,要有耐心,無量劫的修行,豈止十年?因此,這個講戒的人就更少了。為什麼這個戒不能講?如果自己持戒不嚴,在這裡講戒,講一條自己心裡難過一次,再講一條又難過一次,講不下去了,所以乾脆都不講了。除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忌諱,那人家不守戒的人到這來聽聽,愈聽愈難過,掉頭走了。不但走了還埋怨你:這個人好事不幹,盡幹壞事,天天來說我毛病、天天來罵我。沒人講了,大家都做好人,隱惡揚善,大家都走了,都不說了。所以講戒的人沒有了,但是不從戒學上修,很難得定,因此這戒律的精神,我們要把握住,那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就是自律的;眾善奉行是菩薩戒,大乘戒。

  但是善惡的標準,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凡是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他的都是善。我們起心動念都想別人、想大眾的,這是善,想自己的都是惡。諸位聽到這個話,也許覺得這個太不公平,我怎麼想想自己就是惡?難道我自己什麼都不要,統統都為人?我得再問你,你是不是想明心見性?是不是想求的無上菩提?是,我是要明心見性,我是想得一心不亂。你要想得一心、要想明心見性,你要常常想自己就不能成功,為什麼?增長我執,你懂嗎?所以稱之為惡。每想一次自己我執就增長一分,你看破了我執才能成個阿羅漢,破法執才能得理一心不亂,破我執得事一心不亂。你要是我執都不破,那有什麼辦法?這個惡的定義是從這裡下的。起心動念想到我,我執不能破,我見不能破,你就不能成個菩薩。你看看《金剛經》上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還念念都想我,那怎麼行?所以這個善惡是這麼說的,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標準,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再把它說明白一點,起心動念只想別人的,這個福慧絕不要想自己,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念念都替眾生著想,你自己的福一定一天比一天大,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麼來的,為什麼?沒有障礙,障礙去掉了。什麼事情起心動念先要想到自己,你就是跟著十方諸佛做學生,你也沒門可入,為什麼?你煩惱障不斷,我執不破,天天在增長,十方諸佛做你的老師,你也沒有法子,也不得其門而入,就是你的業障只有增加,沒有減少。所以這戒律的精神在此地,你要懂得這個精神好修,雖然不學戒律也能修。這個《戒經》可以看,不是不能看,但是佛非常的慈悲,在家人不能看出家人的戒律,這是佛的特別慈悲,你們最好別看。佛慈悲在哪裡?不是出家戒律裡頭有祕密,告訴你,佛法裡頭沒有祕密。有祕密一定不是好事情,不可告人的事情,才祕密。佛法是光明磊落,佛門裡頭沒有祕密,就是密宗也不是祕密,深密,它太深了,不是一般初學人能懂。所以佛門裡頭有深密,沒有祕密。

  戒律為什麼不能看?怕你有煩惱習氣沒斷,你看了之後這個出家人,你看哪一條戒哪一條戒他犯了,你一天到晚去數別人的過失,你就造罪業了。所以不叫你看,對待任何出家人都很恭敬,為什麼?沒有看到他的毛病。那個戒律一看了,就等於你拿了一個尺碼子,天天去量出家人,來一個量一個、來一個量一個,那你就造了無邊罪業。所以不叫你看,叫大慈大悲,叫你對出家人統統生恭敬心,是這麼個道理,沒有別的祕密。你如果說我看了我對出家人都恭敬,絕不挑他的毛病,那可以看,不是不能看,道理在此地。可見得佛用心,真正的慈悲到了極處。

  定簡單的講就是清淨心,諸位千萬不要迷惑,我這一坐可以坐三、四個鐘點,我這個功夫不錯了。你要是這個功夫大,你看泥塑木雕的佛像,它一坐坐幾千年,你能比得上它嗎?你比不上它,別搞錯了。定是心清淨,你看《六祖壇經》,六祖大師在《壇經》,第四章所講的「教授坐禪」,你看看,「教授坐禪」他怎麼講的?他不是叫你盤腿面壁,一坐坐幾十個鐘點、坐幾天不倒單,不是的。他把禪定兩個字講得很清楚,不取相就是禪,不著相;不動心就叫定。所以這坐禪,坐就是定的意思,因為人坐在這個地方他不動,最穩當。站的時候,有時候精神不好還東倒西歪的,走的時候是動,只有坐是不動,取不動的意思。不是叫你真的一天到晚坐在那裡不動,那個禪定有什麼用處?對社會、對眾生能起什麼作用?不起作用。各個人都在那裡盤腿面壁,我們這社會上什麼事也不要做,飯也沒人燒,坐在裡頭活活得餓死了,沒這個道理。

  這個坐禪講心不動,不是身不動。六祖在黃梅,你看每天在那裡碓房裡頭舂米、破柴,做這些苦工服務大眾,他那是什麼?他那就叫做禪。他每天工作很認真,他不覺得累,為什麼不覺得累?他有禪定,他不取相,他不動心。我們做一點事情累了,就是著相,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情,累了,著了相。六祖一天做到晚,沒做事情,心沒做,身雖然在那邊動,心沒做,他心裡頭不著相,不著相就是禪,不動心就是定,他那禪定管用處。一天到晚在禪定當中,你看看真正能夠為大眾服務,盡他自己的能力替大眾造福,這叫禪定,這叫做坐禪。

  所以這個《華嚴經》裡面,經裡頭你看鬻香長者講修禪定,他到市場裡面去修,這對的。像今天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你看這個裡面新的產品,我好久沒有去,好久沒有去修禪定。去看看,天天有新東西出來、新產品出來,你看得清清楚楚,你開智慧。不是說一問你都不知道,你有智慧,看得怎麼樣?不動心。不是一看到好東西,趕快要買,我要有一樣,那你定就沒有了。定沒有了,慧就沒有了,定慧是一體,有定一定有慧,有慧一定有定。一個沒有,兩個都沒有;一個有了,兩個都有。樣樣都清楚是禪,樣樣都不動心是定,這樣的修禪定,這個定中才能開智慧。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很多修行的,這些理論、原理原則,的確跟一般的不相同,不愧為圓教一乘,就是一乘法。《法華》裡面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究竟的佛法,最圓滿佛法,確確實實一生成佛的佛法,這講的助道品。我跟諸位介紹的,全是原理原則,大綱領,那要細說那是數不盡。

  再看底下一句,『心恆不捨一切智地』,這是目的。「一切智地」就是證道法,前面講助道,這是證道。地是地上菩薩,「一切智地」這就不一樣,就是圓教如來果地,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恆不捨」,這條我們不能夠看輕了,一定要念念不忘,我求什麼?一聽說我執是障道的馬上捨掉。為什麼?我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有了我執,連正覺都得不到,哪裡還談得上無上正等正覺?有了法執,正等正覺不能證得。破我執能證得正覺,正等正覺不能證得。破了法執,才能夠證正等正覺。到最後一分生相無明破除,才能證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他肯捨,他真正明理。你說為自己享受,真的,一點沒錯。起心動念先想自己的時候,正覺都沒分,那不是惡是什麼?念念都想一切眾生,叫大而化之,念念都這麼想,久而久之「我」沒有了。你看我執不斷,自己沒有了,這個法子妙極了。比小乘阿羅漢,阿羅漢叫笨阿羅漢,他要破個我執不簡單,證得須陀洹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把我執破掉。

  所以這大乘法太巧妙了,不破自然沒有了,就是你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著想,從不肯為自己想個東西。要曉得,只要替自己著想,我執就不能破。我們念佛想求一心不亂,事一心決定得不到。事一心裡頭沒有我,才能得事一心;沒有法執,才能夠得理一心。千經萬論,無量法門,不破二障決定不能成就;如果說不破二障能成就,那叫魔說,不是佛說,決定是魔說。這是我們千千萬萬要記住,永遠不變的真理。目標要求無上道,『圓滿白淨無礙法門』。白,印度是以黑白代表善惡,白就是純善無惡,淨是清淨不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才能得到究竟圓滿,這是自利利他圓滿,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把菩薩修法布施的意思表達出來,菩薩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為這些緣故,他才努力精進的修法布施。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