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三集)  1981  檔名:12-008-0003

  七百五十二面最後一行,最後一句開始。請看經文:

  【時。彼夜神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為救護一切眾生故。汝為嚴淨一切佛剎故。】

  這個下面一共有十句,這十句是善友讚歎善財童子求法、修學的精神,這是一個老師對於學生讚歎、勉勵的意思。善財為什麼這樣的熱心求法?這也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再反過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對於求法可以說這個心是若有若無,沒善財那麼來得殷切、來得真實,這個原因到底在什麼地方,從善友這十句讚歎裡面,我們能夠得到一些啟示。『善哉』就是很好、很好,換句話說,他到這來參學,這正是孔老夫子所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就是志同道合的同學,雖然是學生、是晚輩,志同道合不容易,這是人生一大樂事,所以是禁不住的讚歎,「善哉、善哉」,太好了、太好了,太難得了。

  下面十句,體例就是第一句是總綱,後面是別讚。『汝為救護一切眾生故』,這句話裡面,就包含無量無邊的意思在其中,「一切眾生」實實在在的可憐,當然這個一切眾生是包括自己在內,自己也是眾生。可惜的就是我們迷失了自己,而不能夠自覺,感覺到在這個世間還很快樂、還很好,沒有想到這個可悲哀之處,沒想到。人在這個世間壽命非常的短促,縱然活上一百歲,在他一百歲回想這個光陰實在是太快,想到少年時候就像昨天、前天的事情一樣,百年光陰,彈指即過。年輕人不容易覺察,四十、五十以後的人,比較容易有這個感受,光陰太快了。我們三十八年到台灣來,一轉眼三十多年,想想就跟昨天的事情一樣,向後再有個三十八年亦復如是,輪迴的時間長,這個恐怖。幾個人曾經想到死了以後的事情?能夠想到死了以後的事情就比較容易覺悟,就曉得人在這個世間苦,太苦了。我們自己苦,看一切眾生迷惑顛倒比我們更苦。

  今天這個世間充滿了邪知邪見,邪知邪見是眾苦的根源,就是一切苦的根本,沒法子救,你說他知見不正,他反過來頭說你不對。邪正標準在哪裡?他把邪當作正的標準,把我們看作邪,沒有一個標準,你說怎麼得了?在從前國家政府設定個標準,以政治的力量來守護住。像我們中國從漢以後,是以儒家的學說為標準,以五倫八德為正宗,違背這個原則,則稱之為異端。佛法裡面則以三皈、五戒、十善為標準,這些標準都是從前帝王大臣,大力的守護,不容破壞。今天到民主時代,換句話說,護法神沒有了。從前帝王大臣是護法神,世出世間法他都護持,現在護法神沒有了。所以邪說、異端、邪知邪見充斥世間,信仰邪見的人多,信正見的人少,少之又少。這個世間就要遭難,這個劫難是眾生自己造的,是自作自受,佛菩薩也沒法子,眼睜睜的看到這些人造業受報,無法挽救。

  善財童子大慈大悲,他發救護一切眾生的心,這是菩薩心,非常非常的難得。我們發大心大願的菩薩們,在這個世間要盡自己的心力去救護眾生,我們自己的功德就算是圓滿,已經盡心盡力了。如果發了這個願,沒有盡心盡力去做,這就叫不圓滿;盡心盡力做了,事上依然沒有挽回,還是圓滿的。這個在大乘佛法裡面,所謂論心不論事。如何糾正世間?那就是一定要弘揚正法,光大正法,邪說、異端不要批評,為什麼?這愈批評就是愈麻煩。我們在人力上沒有它多,勢力上沒它大,所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必費那麼多唇舌。弘揚正法就行了,有智慧的人他會比較,他能夠辨別,他從來沒有接觸過正法,他信這個邪法。如果有一天接觸到正法,他自己會揀別,想想我過去做的事不大對,他就會回頭。回頭的人就得救,回頭的人這就是有緣之人,佛度有緣人,他能夠從邪回到正這就是有緣。

  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處所,在什麼環境裡面只說善的、只想善的,一切的惡緣、惡念統統斷掉,斷得乾乾淨淨,一念不生,我們人心就變成純善了。學善的人多了,這就是救護一切眾生。我們展開這個經典來看,句句都是善言,字字都是善法,而且是止於至善,這是我們的經裡所看到的。每天讀經親近善友,思善法、言善言,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了一個善人,不知不覺就變了。古人所謂是「讀書在變化氣質」,讀多了不知不覺就變了。《華嚴經》要是念多了,如果你天天念、天天想,天天跟朋友們在一塊討論,你有個十年二十年,不知不覺你就成了華嚴會上的佛菩薩,不知不覺就變了,就變成佛菩薩,你自己還不曉得,這是真正的佛菩薩,會變化氣質的。

  我們現在是一個星期有個三次在此地講演,如果再有三次熱烈得在一塊討論,也坐這麼多人大家熱烈討論,這個風氣一推展,對社會必定有幫助。光是來聽不討論,不行,討論長智慧,要把這些理論、這些方法如何應用在生活上,應用生活上哪些地方發生障礙、哪些地方有問題,大家互相來討論、來研究、來改進,怎麼樣把《大方廣佛華嚴經》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所謂是人間佛法,現前的佛法,不是過去的,不是未來的,現前的這是相當相當的重要。我們研學,總是向這個目標去邁進。尤其是年輕的同修們,要發心學善財童子,要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救護一切眾生最低限度。我們不要說法界眾生那太大,咱們把範圍縮小,地球上的眾生,這個很重要,眼光至少要有這麼大。我救台灣的眾生,別的地方不管,三次世界大戰打起來,我們台灣受不受連累?一定要受連累的。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放大,要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這個世界上眾生各個都善了,我們才有福享。四周圍別的國家都不善的時候,我們的福報沒有,享不成。我們對他客氣,他對我們不客氣;我們修善法,他不修善法。

  所以,佛法一定要向全世界弘揚,才能夠免除三次大戰的劫難。這個使命多神聖、多偉大,這是我們應當要去做的。佛法的好處,除非沒有接觸到,一接觸欲罷不能,我們自己如是,別人也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除非是沒接觸到,接觸誰不嚮往?基於這個理由,佛法可以弘遍於全世界,這沒人去弘揚。古人常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弘揚要靠人,要靠這些發大心的菩薩們,誰發大心,他就是菩薩,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努力。菩薩勉勵善財童子,就是勉勵我們;稱讚善財童子,稱讚我們發心的菩薩們,我們應當要向善財學習,要真正的發心。這句是總說,實在是語重心長,尤其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讀這句經文,真是有無量的感慨。

  第二句說,『汝為嚴淨一切佛剎故』,我們無論是讀誦、講解、修行,迴向裡面必有莊嚴佛國土,這就是莊嚴清淨一切佛國土。用什麼能莊嚴?給諸位說,就是前面救護眾生才是莊嚴。如果沒有捨己為人這種行願不能算莊嚴,一定要談正法才真正的莊嚴。這個道場布置得富麗堂皇,裡面沒有法,不是念念想善事,句句是善言,所做所為都是善行,這不叫莊嚴。如果所思善、所行善、所言善,這個道場就是再簡單、再簡陋都是淨土。不是裝扮得富麗堂皇就叫莊嚴,佛法裡莊嚴講清淨,心清淨、口清淨、身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叫莊嚴。第三句說:

  【汝為供養一切如來故。】

  所以,你看看人家他有這麼多的願行,在那裡推動著,他認真的求法;他不求法,這些他都做不到。而且他後面所說的,統統都是為了救護眾生。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機緣成熟弘法利生是法供養,機緣沒有成熟,所謂獨善其身,自己依教奉行是『供養一切如來』。我們在一切經典裡面都看到過,佛法自己沒有成就之前,努力的進修,修到成佛之後,沒有一尊佛不度眾生的,自利之後一定利他,這是佛法。哪一尊佛圓滿菩提之後閒著,他休息了?沒有,沒有過的。佛不休息,不疲不厭在度眾生,教化眾生這是法供養。如果我們福報大的,財、法、無畏三種供養具足;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最低限度要修法供養。

  一切如來是指十法界有情眾生,上到諸佛,下至三途眾生,眾生我為什麼修法供養?是為了「供養一切如來」。正如本經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為什麼修行?為什麼修法供養?是為了供養一切諸佛。所以諸位要曉得,真正修行人知見是圓的,法中雖然有邪有正、有善有惡、有是有非、有真有妄,法裡頭有這些事情。菩薩心裡面有沒有?沒有,只有一味,這一味就是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佛法裡面所講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止於至善。菩薩是法法圓融沒有隔礙,所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了悲憫一切眾生,要修無量無邊的法門,那就是普度。修這些是什麼?給眾生做榜樣,希望眾生見到、聽到,自己能夠感悟他就得度,他就回頭,是這麼個意思。常常要表演,這個表演就是教育,就是教化,就是誘導人開悟。悟了,他就能夠自修、自度、自證,他就能,所以這叫做真供養。

  現前這個時代,就是經上常說的「邪見稠林」,佛不到這裡來度眾生,佛都不來。邪知邪見太多,佛來了也要受誹謗,佛不來,你要曉得什麼佛,藏佛不來。為什麼?藏佛的功夫還不到家,藏佛沒有見性,藏教的佛沒見性。圓佛當然來,別佛也會來,為什麼?他見性,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雖入邪見稠林,他心清淨平等,不為境轉,在這裡面種種示現,那真是得心應手,他能。換句話說,二乘、權教,藏佛他不願意到這種環境來教化眾生。可是圓教根性的菩薩,他就不一樣,他能夠受得了,他能承受得了。正所謂是像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入地獄幹什麼?給那些苦難的眾生示現覺悟的榜樣,這就是教化,這就是供養,這是我們要發心學習的。第四句說:

  【汝欲住一切劫救眾生故。】

  前面雖說很多,但是究竟是一時還是長時間的?長時到底是十年二十年,還是三十年?這給我們說出來,在時間講相續不斷,『一切劫』。這種修學、這種救護眾生沒有中斷過的,永遠沒有止境,菩薩這個悲願實在不可思議。尤其是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難化他能化,難忍他能忍,難為他能為,不是一天二天,短時間我們這樣做容易,長時間就不容易。菩薩這個事業是永無止境的,是永久性的,不是暫時的。

  【汝欲守護一切佛種性故。】

  這句要說說,也就是救護眾生,在一切救護的目標上,有一個主目標。你看我們今天佛教,大家都推崇、讚揚的,慈善福利的事業,哪個地方人有病苦趕快去幫助他,去救濟他,做這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可是這在救護眾生上來說,不是主目標,主目標是什麼?是他的佛性、是他的覺性這是主目標。為什麼?法身慧命。他今天貧苦,沒衣服穿、沒飯吃,你去救濟他,那是身命,只是肉身這個身命,這個身命是無常的,是生滅法。你要曉得,我們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法身慧命,佛菩薩救護一切眾生,是要以法身慧命為主。換句話說,如何去把他迷失的自性,把它喚醒,叫他破迷開悟,返妄歸真,這是救度眾生的主目標。我們不能把主目標忘掉,把那個附帶的當作主要的,那就大錯特錯。主目標是佛法裡面的本分事,孔老夫子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人人都能把他的本分事情做好,世界就好了,眾生就得度。

  佛門裡本分事情是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年輕的時候他修學、求學,三十歲成道就畢業、開悟了。悟了以後從事於教學,一直教到老,他八十歲圓寂的,沒有一天休息。「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教給我們佛門出家人本分的事情,教學。我們現在把本分事情忘掉,社會那些慈善事業自然有慈善家他們去做,我們何必去搶他的事業?我們應當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譬如像學校,學校它是在教學生的,看到這個社會福利事業大家很讚揚,那學校招了一些學生,天天不要上課,先生也不要教書,辦什麼?辦慈善事業到處去救濟去,這學校還成學校嗎?佛門本來就是個學校,寺院在從前就是學校,是個教育機關,我們現在幹的叫捨本逐末,幹這個事情,不務本分,這話說起來不好聽。

  今天搞成這個樣子,經懺佛事這不是我們的本分,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沒有,你在哪部經上看到,有哪個信徒家的老人過去了,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帶些比丘,到他那裡去給念經超度,有沒有?沒看到,沒有這個事情。這點子到底誰想出來的不曉得,現在把這個當作本分,真正本分都忘掉,忘得乾乾淨淨,這怎麼得了?所以我們本分的事情,佛法的教學就是守護一切眾生的佛種,這是佛法教學的本分。佛法教學的目標,它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的教學,它是增長你的見識、增長你的能力、增長你的才藝,它目標在此地;佛法教學的目標是教你如何恢復法身慧命,這是跟世間法教學不一樣的。

  所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你要曉得,一切眾生人人都有佛性,他迷了,你只要教他覺悟過來,就是守護他的佛性。就這點我們今天講這個在社會上,他對這個社會貢獻有多大?絕不是世間法能夠比擬的。這樣神聖、這樣偉大的事業他不去做,去搞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這叫顛倒錯亂。所以學佛在經典裡面認識佛教本來面目,我們對於佛法那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無以復加。不能看現前這個佛教的形式,那一看形式我們完全灰心,我們就不想學了。所以佛教的本來面目在經典裡面,我們學佛依照經典來修學。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告訴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人那他怎麼個做法,我們不去理會,我們依法要緊,依法不依人。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來修學,守護我們自己的佛種,幫助別人守護他自己的佛種性。底下一句:

  【汝欲普入十方修諸行故。】

  這是自行也是化他,行是從事相上說無量無邊,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一年到頭所接觸的。在這個裡面入怎麼個修法?最簡單的,就是記住三皈的綱領,就是修行。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迷了,迷是錯誤的,立刻修正過來,覺而不迷。你要曉得,迷的樣子是什麼、覺的樣子是什麼,這個一定要知道。否則的話,自己迷了,自己不曉得,迷了、還是覺悟?其實自己迷了。覺心是清淨的,我們這個心被染污就是迷,什麼被染污?心裡面有了就染污。所謂有了,再說個粗一點有了牽掛、有了念頭就染污。譬如你吃這個東西,很好吃,已經被那個東西染污,被味塵染污了。怎麼染污?它把你貪心勾起來,貪不是清淨的,是煩惱法,這個你要覺悟。覺心裡面沒有,知不知道味?當然知味。如果不知味的話那不是變成白痴了,知味不染著,這個高明。知是什麼?是慧,是智慧,不染污是禪定,有定有慧。這一染污,定慧都失掉、都沒有了,一有一切有,戒定慧三學統統都有。不會說我這裡頭有一樣,還有幾樣沒有,沒這個道理的。一有是一切有,一條沒有,統統都沒有,諸位好好去想想這個意思。

  所以要曉得這個境界,你就懂得怎麼樣去修。在一切法裡頭,一定要修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邪是邪見,正是正見、佛知佛見,把邪知見修正過來變成正知正見。把染污修正過來變成清淨,染污心變成清淨心。信覺正淨,你的言、你的行自然是覺正淨,沒話說。所以修行是修心為主,禪家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地。心覺正淨了,言行就不必再去考慮,自然就轉變過來,這叫從根本修。自己這樣修就是教化眾生,為什麼?給別人做了個榜樣。凡夫苦惱,他自己也曉得苦,你是個如法修行人,一天到晚法喜充滿,他見到你就生歡喜心,他就很羨慕你,你為什麼這麼樣自在、這麼快樂?我怎麼這麼苦?他要有這一念他就回頭,你就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會苦?我為什麼會樂?你要想我這個樂,你就照我這個方法來修,他就被感化,所以這就是自行化他。會修的人不會被境界所轉,凡是被境界所轉,都是修行功夫不到家;換句話說,不會修他被境界轉。

  《楞嚴》上說「若能轉境,即同如來」,你要會轉境界。怎麼個轉法?不管是順境、是逆境,境界現前說老實話,外面境界沒善惡,也沒有好醜,外面境界沒有。你要說好、說醜,好醜沒有一定標準,一個人一個標準,就變成沒有標準。沒有標準;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好醜。好醜善惡是自己的心變現的,這點要覺悟。我覺得那個好,是自己好的心、念頭,跟外面境界起現行,不是外面境界好;覺得醜,是自己醜陋的心跟外頭境界起現行,誰醜?自己那個醜陋的心醜,與外界不相干。外面境界永遠是一真,外面境界是一味,所以一切境界都是隨心所變。

  你如果真正能夠覺悟到,在自己起心動念之處覺悟,《華嚴》是用念佛的方法為主,你一聲佛號馬上把它換過來,就是轉境界。不管什麼念頭起來,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掉就轉過來。阿彌陀佛是無量覺,真正不可思議,才有念起來,這念是迷,這念是無明,這個念不是個好念,立刻轉過來無量覺,覺而不迷,覺當然就正,覺當然就清淨,一轉一切轉,所以你這個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的人有福,清淨的人在這個世間得大自在,清淨的人一天到晚法喜充滿,清淨的人才有真正的真善美慧,才有真正的幸福快樂。佛法標榜的離苦得樂,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如此。這種成就每個人都能夠得到,問題就是你會不會在起心動念之處,修正你自己的覺心,問題在這個地方,正是古德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得快,莫為境界所轉,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相續了,第三個念頭再接著了,就被境界轉。

  一個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頭就變成阿彌陀佛,什麼事都沒有了天下太平,煩惱不生,無明不會增長。煩惱不生,無明不起,這就是受用,這是真正的福,福慧雙修。你要是懂得這個祕訣,什麼地方不是修行處?一天到晚六根對六塵境界才起心,順境起貪心,一個貪念剛一起來,阿彌陀佛把它換過去。逆境起了瞋恚心,心裡不高興,那個不高興的念頭才一起,阿彌陀佛又壓下去,永遠保持清淨,外面境界平等的。逆順不二,那你就是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淨土裡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這高等的修行法。在乎你自己會不會用?你要是會用,真是活活潑潑,修行不著修行相,修行一點痕跡都看不出來,你說他多自在!真是像《起信論》所說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二六時中永遠是清淨心現前,永遠是正覺現前。佛在一切大乘教裡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都是這樣期望我們,尤其是《華嚴經》,特別以善財童子做個榜樣,來給我們看,來教我們。

  這就是『普入十方修諸行故』,所以你要懂得。「普入十方」,事事無礙,在事事無礙裡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要會。在過去可以說是一百年以前,修小乘人容易,那是小乘人的環境。今天在這個時代修小乘不容易,傳小乘人,沒人理你,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誰理你?這個佛法修它幹什麼?你看學了戒條學得動都不能動,一動就犯罪、一動就犯罪,我學它幹什麼?我什麼也不要學。我不學沒有罪,一學的時候動不動就是罪,那還得了嗎?現在這個年頭不是學小乘的年頭。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佛法,你看釋迦牟尼佛三千多年之前就曉得了。現在這個時代講大乘佛法,大家都願意接受。為什麼密宗普遍為大家歡迎接受?它沒有這些障礙,裡頭很自在,學這個又能夠即身成佛,又不妨礙我的日常生活行為,一點不妨礙,所以大家一窩風去學去。殊不知佛法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決定不能夠誤會,決定不能有一絲毫的差錯。

  我們應該怎麼樣修法?要講解大乘的道理,大家心開意解了,行從哪裡做起?還是從小乘做起。大乘道理明白了,心開意解,那個小乘行你不要勸他,他自己會修,他曉得什麼?我不從這個根基我上不來。他自自然然他會修戒、會修定、會修慧,自然就會。你要去勉強,一定要叫他、強迫他不行,你愈是強迫他反抗的力量愈大。所以這個東西真正他明白了,好處懂得了,他曉得應該從哪裡做起,他自己就會做,不必勉強他,他自己會發憤,他不會懈怠。所以,我們戒律也是偏重在大乘戒律,我們弘揚梵網菩薩心行。所以諸位明白這個意思,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必要自行,自行是身教;別人來問你給他解說是言教,心言要合一。心言要相違背,學的人就懷疑,學的人就不能相信。底下一句:

  【汝欲普入一切法門海故。】

  行門裡面注重在轉境界,前面這句,修行轉境界,轉識成智。解門裡面破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大開圓解,理事圓融,事事圓融,這是解。這就是『入一切法門海』,解與行是相輔相成的,行幫助解,解幫助行,解行相應,解行不二就入了,就叫證了。什麼叫證?解跟行融合成一個,那就叫證,就叫入,不是另外一個什麼入。解即是行,行即是解這就叫悟入,或者叫證入。如果解是解,行是行,解跟行總是合不起來,那沒有入,沒有入沒證。第八句說:

  【汝欲以平等心遍入一切所知境故。】

  『所知境』是現量境界,現前境界怎麼樣才能入得進去?諸位要把這個字看清楚,它這個句子,一層比一層境界高。你看前面第一句,這講的是修行,「修諸行」,第二句是講「法門海」。頭一句講行,第二句講解,這一句講證,行、解、證。證從哪裡看?平等心就證入。你就明瞭了,一切法中,如果是不平等的心決定不能證入,千萬要記住。所以你要自己問,我要什麼時候才能念到一心不亂?那就問你,什麼時候你平等心現前,你就一心不亂。看這個順眼,看那個不順眼,你就別想證入,為什麼?不平等。不平等是自己障礙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外面沒有人能夠障礙你。既然沒有人能障礙你,要記住,也沒有人能幫忙你,什麼人能幫忙你平等心現前?沒有人能幫忙,這個事情自己的事情,所以也沒有人能障礙你,信解行證全是自己的事情。

  所以你要證,別說證大乘,一心不亂是大乘法,連個小乘阿羅漢都要平等心才能證得,他要破我執。破了我執就我人平等,你看看才能證個阿羅漢果,才能成就九次第定。你看有人、有我就不能成阿羅漢,小果都不能證得,何況大果?所以一定要生平等心。別人對我不平,他的事情,他不想證果,他不想入一真法界,他的事情,他樂意住十法界,他還是迷惑,還沒覺悟。我覺悟了,覺悟還能跟他一樣嗎?不能跟他一樣。不能說是他不平對我,我怎麼可以平等對他?好像理所當然的,天經地義的。他對我好,我也對他好;他對我壞,我也不應該對他好,這是錯了。換句話說,他墮地獄,我也應該下去不就是這個意思,他入三途,你也甘心情願,好像不陪他不太好意思,愚痴,沒這個道理。迷不知道覺的境界,覺曉得迷的境界,覺悟的人看迷惑眾生清清楚楚,正是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真是可憐憫者。

  所以我們學佛最可貴的是自覺,自己一定要覺悟,自覺就是平等。所以學佛,平等心從哪裡學起?先從怨親平等,從這學起。因為這是最不平等,從這個地方學起,這是舉一個例子。你要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佛法講的一聞千悟,你才真正能夠修成平等心性。譬如現在講的顯密最不平,從最不平的地方你平等了;佛魔最不平了,在你眼睛也是平等的,無佛亦無魔,這才行。怨親我不執著了,佛魔還不行,這是魔法,一定想辦法排斥它,佛法我們要守護,二心,還是不平等;換句話說,你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這就麻煩大了。所以說是一聞千悟,告訴你兩種法是平等的,一切法裡頭沒有一法不平等,平等法是佛法;不平等的法是世間法,不是佛法。所以我們往往初學的時候先入為主,他對這有成見,成見是什麼?見取見。在接受第二種說法的時候心裡起反抗、不平,這時候馬上要覺悟,馬上要覺悟我自己錯了。要曉得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不但是佛說的一切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沒有一法有高下。

  所以說無有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為什麼?法法裡面都成就覺正淨。它能夠叫你修覺正淨,能夠幫助你成就覺正淨,這不是佛法是什麼法!《大方廣佛華嚴經》經典幫助你修覺正淨,那個禪宗乾屎橛也幫助你修覺正淨,你說乾屎橛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平不平等?當然是平等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情與無情沒有一樣不平等,這個心多清淨,這多舒服、多痛快。有一法不平等好難過,就是障礙、就是煩惱。佛法沒別的,去你心裡面這些結,把這些結統統解開,這些結是什麼?就是不平等,執著、分別、妄想這都是結。真如本性裡面絕對沒有這個東西,全是虛妄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我們在《彌陀經疏鈔》裡面各位也看到。所以經不要學得太多、不要學得太雜,我現在覺得《梵網經》、《彌陀經》,跟《四十華嚴》足夠了,我們這一生依照這三部經,這是修覺正淨法,圓滿無上菩提,我看夠了。不必再搞得太多、搞得太繁,反而引起許許多多的執著,麻煩。

  所以要記住,不平等不能證入,念佛人不平等,不能得一心不亂。在一切境界裡面去修平等心,所以一切境界統統是善知識,善人、惡人都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他兩個人在一起,我心平等了,他幫助我平等,幫助我清淨,兩個都是善知識,沒有高下;沒有說這個高一點,那個差一點,沒有。如果你有這個念頭,這兩個人現前,把你的一心不亂統統破壞,惡人破你的法,善人也破了你的法,惡人叫你心起染污,善人還是染污。諸位要在這個地方得到訣竅,你在修學上就事事無礙,邪見稠林裡面,正是修無上道最好的道場。但是要是不懂得這個訣竅,這個環境裡頭,那是最容易淘汰、墮落的一個場所;曉得這個訣竅能把握、能守持住,是成就無上道最有利的道場。可見得這個東西還是在人,不是在法,是在覺,不在環境。《華嚴經》可以說是句句字字都啟發我們正覺,正知正見。第九句說:

  【汝欲普遍聞持一切如來正法輪故。】

  這句是講的求學,一定要求佛的正法,這是在我們自己功夫不得力的時候,我們自己本性般若智慧沒有現前,必得要借重諸佛的正知正見,用它來引發我們自己的正知正見,這就是佛力加持。釋迦牟尼佛,這些菩薩文殊、普賢,這些善友善財,用什麼方法來加持我們?這就是加持,你看句句字字引發我們的自覺,這是加持我們,俗話說這就是保佑。我們真正是在這個字字句句裡覺悟,依教奉行,真是無往而不利,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都是得大自在。一定要聞正法這就是依法不依人,非常的精深,要細心去體會,千萬不要當面錯過。末後一句:

  【汝欲普隨一切眾生心之所樂雨法雨故。】

  這一類是隨類教化,眾生想得什麼法、想學什麼法、想聞什麼法,你都能夠給他,滿一切眾生的心願,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言教,就是這個意思。

  【問諸菩薩所修行門。】

  到這是一段。前面這個十句讚歎,就是十種理由,他為什麼這麼精進、為什麼這樣勤求有十個原因。我們今天求法沒有這種熱忱,這十條裡頭我一條都沒有,所以仔細一反省,拿這個經念一念,經就是鏡子,照照自己,我們有沒有?所以我們求法沒有善財那麼熱忱,我們的成就沒有善財這麼樣的殊勝,道理就在此地。善財也是人,我們也是人,他一生能成就,我們一生為什麼不能成就,缺乏的就是這些。如果我們真正反省,回過頭來要學習,自己也培養,也具足了,我們一生跟善財童子一樣必定成就。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