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守護夜神章  (第二集)  1981  檔名:12-008-0002

  七百五十一面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個字開始,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見彼夜神坐光明普照一切宮殿摩尼寶王大蓮華藏師子之座。百千夜神而為眷屬。前後圍遶。】

  從這個地方開始。這以下是六個大段裡面的第二段,第一個大段前面我們介紹過,第一段經的名稱是依教去求,就是依老師的指教、推薦去參訪下面一位善友。在前面這一段,也把他在寂靜夜神那所得到的心得,都跟我們說出來。第二段是見境諮問,見到菩薩,這是這位善友他見到,見到之後,當然到這邊來參學要提出他的疑問。現在我們一看經文,見到了,『見彼夜神』,「夜神」就是「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夜神」,他是第六地的菩薩,是以夜神的身分出現。見到菩薩坐在『光明普照一切宮殿摩尼寶王大蓮華藏師子之座』。這個的宮殿與他的寶座,從這名稱上能夠體會到它含義,這個意思全都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般若是智慧,他這個殿是叫「光明普照一切」,般若智慧光明。這個座叫「大蓮華藏師子之座」,與般若智慧的體性、德用也都相應。

  摩尼是寶,一般都稱為如意寶,有了智慧才能夠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才是如意。沒有智慧不行,沒有智慧就有障礙;有智慧就沒有障礙,所以多半用摩尼寶來比喻。摩尼寶王,王也是自在的意思。蓮花是表清淨不染,這與般若智慧有密切關係,根本智是從清淨心生的。如果心裡面有染著,智慧就不能現前,不但是世間一切法不能染著,出世間法也不能染著,無上正等正覺還是不能染著。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所以真心理體裡面沒有無上正等正覺,沒有這一物,你要有這一物,無上正等正覺就不能現前。你要是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那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要懂得這個意思。

  我昨天在《彌陀經疏鈔演義》裡面,也把這些重要的意思透露給諸位。那就是我們現代學佛,都是違背了佛祖的教誡,沒有能夠真正會到他的意思。佛祖在一切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明白,我們說起來都知道,可是怎麼樣?沒去做。因此大乘佛法,我們始終是不得其門而入。我們的智慧不能開,智慧之所以不能開,就是有障礙,因為智慧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不是向外求的。把我們一切障礙去掉了,我們本有的智慧就現前了。馬鳴菩薩說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要相信這個話。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每個人統統具足的,所以佛在《華嚴》、《圓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教給我們一些方法去障礙的,我們沒用,什麼方法?《起信論》上說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就入門了。

  我昨天是沒得法子,用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害病,病了吃藥,在現在講吃中藥,不能講吃西藥,西藥這個比喻還沒有辦法比得很恰當。中藥是草藥要煎熬,煎熬取藥裡面的精華,你用它;你要是搞錯,把藥渣當作藥那就壞了。我把這個比什麼?言語、言說,經本白紙黑字,都把它比作藥渣,藥在哪裡?意在言外。你要是執著言說、執著文字,就等於說藥煎好了把它倒光,去吃藥渣,那不就壞了嗎?所以佛教給我們,佛講經叫你不要著言說相,要離言說相;看經,不要著文字相。古人常說要懂得弦外之音,意在言外,你能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那你就入了門,你才能開悟,才能得到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是自性,才能明心見性,才能得一心不亂,我們的根本智、後得智就能現前。像這個地方,那你所住的地方就是光明普照一切,你的智慧光明現前,它怎麼不普照一切!

  所以這個五十三參,諸位要曉得,你要找這些人,沒這回事情的,到哪去找去?看到這個善知識,這是登了地以後,你看這個南方的字樣沒有了。地前每位善知識推薦的時候,他住在南方,善知識統統住南方?東方、西方、北方都沒有,南方是表法的,南方代表智慧、代表光明。我們中國人講五行,印度人也講五行,南方是火,火代表光明。善知識所住的地方就是光明之方,是取這個意思。所以那個南不是我們方向,東南西北之南,它代表智慧的方向,代表這個。登地之後不說,為什麼?智慧成就。十波羅蜜是度度都圓滿,所以沒有方所,這個境界又提升了一層。善知識居住的地方,你看善財最初從文殊菩薩那裡,住在福城,有智慧的人他住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有福,就是福城。所以你要是查這個經到印度去找去,南方福城,你到哪裡去找去?你找這些善知識一個也找不到,它全是表法。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是自己性德,他居住地方、他的寶座,一切的一切,總沒有離開我們的一心,一心變現之物,從這裡面你才能夠覺悟到一心。

  所以這個一心不亂,尤其是理一心不亂跟事一心不亂不一樣。事一心不亂是禪定,理一心不亂是境界,絕對不相同。盡虛空遍法界,佛法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個理一心。所以我們如果真正能夠悟入了一些,這修行實實在在得力,一點都不假,六根接觸六塵就是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經上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裡面一切法的本體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心。一就是不二,不二法門,一就是這個經題裡面講「不思議解脫境界」。諸位能夠體會到這些,換句話說,雖然沒證得,總算得到一點消息了。從此之後只要自己會,古來祖師大德常問「會麼?」你會不會?你只要會不久就能證得,不會就沒有法子。會是什麼?是悟。你有沒有覺悟?覺悟。覺悟了萬法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萬法。所以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跟識都是自己,這樣才能入不二法門。諸位聽了之後,對這個道理好像是有一點彷彿,好像是懂了,其實有沒有懂?沒懂。為什麼沒懂?因為不會用。你懂了就會用,懂了你一定會用,為什麼?得大自在。

  這個裡面有真樂,比三禪天的禪定那樂得太多了,三禪天不能跟它比的,你要得到當然享受,這是一定道理,就是你會修了。你還不會修;換句話說,還是沒懂。這個事情,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說的「知難行易」。所以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說了四十九年,知難;行,你看《彌陀經》上,若一日到若七日,易!知太難太難了。行是轉境界,一悟就轉,這個佛法確確實實是如此。你要是能體會到這個修行就是生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一接觸就是三學三慧,圓圓滿滿一點都不缺。一個覺悟的人,舉一個例子眼見色,了了分明、清清楚楚這是慧;如如不動,是定;無取無捨,戒。不是戒定慧具足了嗎?戒定慧具足,三慧就具足了,三慧是菩薩大乘所修的。

  塵相接觸的時候,叫聞;這一接觸的時候他就明瞭,明瞭就是思慧;明瞭之後,他沒有妄念,他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就是修慧。所以三慧是什麼?就是戒定慧那個慧,那個慧起作用,一剎那之間就具足了聞思修,眼見色是聞思修三慧,耳聞聲也是三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都是三慧。一句阿彌陀佛它怎麼不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這一法會了,法法都如是,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參禪,你參究的時候也是如此,參話頭也是如此,觀心也是如此,密宗的持咒也是如此,樣樣都是三學三慧同時具足,妙不可言。這個修行怎麼不得力!一天到晚自在得不得了,活活潑潑,真是離苦得樂。

  般若智慧現前,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決定不染,一切事一天比一天明瞭,後得智就開了。要接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告訴你,一一法都要接觸,一接觸的時候統統是戒定慧,正所謂說「煩惱即菩提」。悟了是菩提,迷了是煩惱,迷了是業障,悟了是圓覺,這個東西要會才行。這個地方講的座,用「大蓮華藏師子之座」,獅子是獸中之王,比喻佛菩薩智慧威猛無比取這個意思。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手上拿的是劍,智慧之劍,騎的是獅子,也是表威猛無比的意思,表法的,取這個意思的。菩薩他的學生很多,『百千夜神而為眷屬,前後圍遶』,這就是說,他的徒眾、他的學生很多很多,「前後圍遶」就是時時親近他,接受菩薩的教誨。下面有十句,這十句是讚歎:

  【現普應一切眾生色相身。】

  這個十句我們句句都要留意著,就是我剛才所講的意思,會了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一切法裡面,只要一接觸全是般若現前。第一句是講『現普應一切眾生色相身』,這是說菩薩現身。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什麼樣眾生感菩薩就現什麼樣身,他隨類現身;什麼樣程度的眾生感,菩薩就現什麼樣程度的身。總而言之,那感應恰恰好相應,這樣才能叫眾生得利益,才能叫眾生歡喜學。差不多就是示現同類的!

  【現普對一切眾生之前身。】

  前面講現的色相身,如果這色相身距離眾生很遠,眾生無法親近,必須要示現在眾生的前面,這個前面也不是說面對面,示現在不遠的地方,很容易就親近得到,這個叫『前』。可見得菩薩慈悲!

  【現不染一切世間身。】

  這個裡面是句句都要緊,不能說哪句最重要,句句都最重要,這是身教。般若在哪裡?你看就在他自身裡頭表演出來,他不染,『不染』就是般若。『一切世間』,佛經裡面把世間分為三大類,有情世間、器世間是無情的,我們今天講有情世間,動物都是有情的,有情識的;無情是植物、礦物,我們現代這個分法。佛法裡面講的範圍還廣大,除這兩種世間之外,還有一種叫知正覺世間。知正覺世間是指阿羅漢以上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這個不染是六凡、四聖,依報、正報統統不染,這個事情我們很難做到,太難太難了。好,我這什麼都不染,你的心染不染?還染上自己。我們愛惜這個身體就是染著,我們喜歡長壽,染著;我們希望一心不亂,染著;我們希望無上菩提,被無上菩提染著,你就想像這不染一切法的境界。就是說本來無一物你染著,染著本來無一物,我要本來無一物,還是被染著,你去想想這裡頭的味道。所以叫你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那一切不染著,這個意思才能體會得到,真正能得到。

  這個得到不是思惟,如果用思惟裡頭染著,第六意識染著。不是執著、不是妄想,這裡頭離開八識,當然也離開了五十一心所,才是真正的「不染一切世間身」,這叫清淨身,這個清淨身給諸位說,就是理一心不亂。你就曉得念佛這個佛號那之妙了,就用這六字洪名就能達到這個境界,你要怎麼個去念法?你要會了。用其他的法門,一生當中到這個境界不容易,實在很難很難;用念佛這個法門,我可以說可能達到這種境界,不能說一定,說可能。就是你真正通達理論,通達方法,你會用功,會用功是念念都是功夫,念念都是三學三慧、三資糧,所以一生當中有可能達到。這個修行方法實在是太巧妙了!這些境界,我們到這才講了三句,這裡一共十句,這些境界就是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現實的生活、現實的境界就是大道場。你要會了從來沒離開道場,沒離一步,真是禪家所謂的「左右逢源,頭頭是道」,沒錯。會了,會了是這個境界;不會,要找個道場,到哪去找去?找不到。清淨的寺院庵堂,你心不清淨也是枉然,找不到的。第四句是:

  【現等一切眾生身數身。】

  這個地方說一切眾生,前面說一切世間,這是文章的文法,意思是一個意思,一切世間跟此地的「一切眾生」是一個意思。眾生裡頭有有情眾生、有無情的眾生,九界有情眾生就包括了知正覺的世間。眾生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相,或者叫生起,生起就是現象。我們要問一心不亂在哪裡?般若波羅蜜在哪裡?這所現的一切眾生相,統統現的般若波羅蜜,統統現的是一心不亂。所以當你成正覺的時候,你見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為什麼?你見了,你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所謂都是佛就是都是無上正等正覺;都是菩薩,都是正等正覺,你入了這個境界。念佛的人什麼時候得一心?看到個個人都一心不亂,得一心。我得一心,他沒得,你也沒得,沒有這個道理,跟你說吧,沒這個道理。事一心可以,我得了他沒得;理一心不是的,理一心在這邊講是境界。理一心跟禪家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圓教的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頭分證佛位,是真佛,不是假佛,他不是相似佛,不是觀行佛,他是分證佛,他是真的。如來果地是圓滿究竟即佛,他是分證位佛,從圓初住到圓等覺,都叫做分證佛,都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禪家講都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所以修行首先修什麼?平等心,一切法裡面要求平等,那就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怎麼個轉法?一定先轉第六識,六識分別,在一切法裡不分別,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然後才能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所謂見性,就是見到真我,見到大我,見到本來的我。這個意思很難懂,我們常常用夢境來做比喻,如果諸位常常想像夢境的時候,對佛法裡面很多的道理,你自然就解開。夢境的時間很短,當我們一覺悟了,回頭想想,那個夢裡面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樣樣都是自己。如果在夢境裡面忽然覺悟,我現在作夢,夢裡山河大地、一切眾生、一切法都是我自己,沒有一個不是我自己,全是我自己變現的。除了我自己之外,沒有一個人,你就找到你真正的我。如果在夢境裡,只曉得自己身體是我,別人不是我,那別的是什麼變的?一個心變的。夢裡自己是自己,夢裡冤家對頭還是自己,你一下覺悟哈哈一笑,什麼冤仇也沒有,什麼結都沒有。夢裡頭很可愛、很喜歡那個人是自己,結果一下覺悟了還是自己變的,那個歡喜心也沒有了,心就平。平等心裡面生智慧,生真實的智慧。

  所以你要問,菩薩『現等一切眾生身數身』,到底在哪裡?眼前看的統統是。所以《金剛經》教給我們那個綱領,那是好得不得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的,這是修行,我們一般講修觀照,那是觀照裡面最高的指導原則。能夠在一切法裡面,一切法有受用,自在的受用,自己變現自己受用,我們欲界第五天就是如此。欲界第五天化樂天,自己變現自己受用,有這個本事。譬如說天天晚上作好夢,想作什麼夢就作什麼夢,總是在那裡享受,就有這種能力。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別人變化,他去受用,那福報就更大。所以說是在受用裡面不取相、不著相,剛才講了沒有取捨,不取不捨,不捨是有受用,有受用裡頭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離相,離即同時。所以離即不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二法就迷了。離即是一,同時的,不二法門。

  諸位要是明白這個意思,你細細去揣摩,離即是同時的,凡是相對,統統是同時的,真妄是同時的,善惡是同時的,邪正是同時的,無有一法不是同時的,就是迷悟。迷悟也是同時的,也不是一時,才能夠入不二法門;一同時裡頭,兩邊都沒有了。為他人說有,自己沒有了,為別人講有離有即,離即同時,自己有沒有?沒有。正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自己確實是本來無一物,在一切境界裡面入不二法門,這是功夫,是境界。這也就是佛法裡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現等一切眾生身數身」,就哪一法不是佛法!無論是有情、無論是無情全都包括在其中,一法不漏,一法不捨。第五句是:

  【現超過一切世間身。】

  前面是「不染一切世間」,不但不染,超越了,不染的功夫淺,剛剛得到;超越的功夫深了,得大自在。

  【現調伏眾生隨轉身。】

  『調伏』是教化,「調」就是教,調教,「伏」就是化,這在教學裡面,因與果都包括。調是因,伏是果,它有結果,拿現在的話講有成就,拿讀書講有成績,伏就是成績,調就是調心、調身,用這個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學。教學的成果能夠降伏其心,像《金剛經》上說的「云何降伏其心」。你把你的妄想心都伏住了,這是結果。伏不住的時候,凡夫;伏住了,就是聖人,它不起作用。內沒有煩惱,把煩惱都伏住,伏住煩惱叫定,禪定成就。我們念佛,這一句佛號能把煩惱伏住了,就叫做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亂。理是什麼?理是把它變化,把煩惱變化成智慧,一定是先把煩惱伏住,然後煩惱就統統變成智慧了,變成智慧叫理一心不亂,決定不會亂。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轉變。

  所以它底下講,『隨轉身』,「轉」就是轉變,我們一般講超凡入聖、轉凡成聖,轉業報身成智慧身,這就是成就。或者我們把這境界再說低一點,轉我們娑婆世界的業報身,變成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身,這是我們通常講的帶業往生,那也是轉,不轉不行。在我們這個世界如果不取往生西方,必得要轉業報身為智慧身,才能夠超凡入聖,轉不過來不行,一定要轉。這是我們每位同修都曉得的事情,可是怎麼轉也轉不過來,這是苦惱。為什麼怎麼轉都轉不過來?那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煩惱薰習的力量太強大,佛法薰習的力量時間太短、太少,問題出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講聽經、讀經、念佛,在二十四小時當中佔幾個小時?除了這個之外,統統是煩惱習氣在薰習,何況我們無始劫以來都是煩惱習氣在薰習,這個薰習力量多大?這一點點佛法怎麼能轉得了煩惱?真是杯水車薪沒用處,起不了作用。只有那個什麼?根基深厚的人屬於再來人,他前世修,修得已經差不多,還有那麼一點點沒轉得過來,這一世一碰到的時候他根利,一碰到的時候他一下就覺悟,那畢竟是很少數的人,不是多數人。

  像六祖賣柴的時候聽人家念《金剛經》,聽的還不到一半他就開悟了。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他一個,沒瞧第二個,這是個特殊的例子,不能學的。古來這些大德他們就大慈大悲,建叢林,叢林就跟佛教大學一樣,每天叫你聽八個鐘點經,叫你念八個鐘點佛、參八個鐘點禪,你已經精疲力盡了,想打妄想都沒有時間打,要休息,沒時間,這個薰習力量大。所以那個叢林住上三年,不會不開悟,他薰習的時間長,力量大。我們今天是煩惱薰習的時間長,力量大,佛法的薰習敵不過煩惱的薰習,所以轉不過來。這實在是很嚴重的一個問題。

  我們今天佛教界裡頭,無論出家在家大家都要發願,我們要利益眾生,要成就眾生,先別說別人,如何來成就自己?這個問題很大。要成就自己,唯一的辦法,還是要用古老的辦法,新時代的辦法不能成就,要用古老的辦法。古老的辦法怎麼樣?還是有些志同道合的人,長時期在一起共修,互相的切磋琢磨,共同在一起警策勉勵。所以依眾靠眾這是個非常好的構想,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都用這個方法。諸位要去看看世界的佛教史,任何一個國家,沒有我們中國人成就的多,原因在什麼地方?得力於叢林。叢林的佛教是我們中國佛教的特色,其他這個世界各國有佛教的地方,沒有我們中國的叢林制度,所以叢林是個大冶爐。叢是那個樹叢的叢,林是樹林的林,叢林。這是從前一個名詞,因為這寺院都建築在山上,山上樹木很多,它就比喻人才多就像樹木一樣,取這個意思。所以那是個佛教大學,這個理想非常之好。

  所以我們看成就,在一般像在傳記裡面,在《高僧傳》裡面,或者在語錄裡面,在叢林志裡面去看,絕大多數人的成就,三年到十年就成就,根利的三年就成就,中等根性的人十年、八年都有成就,太多太多,這是教學法好。我們今天把這個制度捨棄掉,所以佛教衰了。我們今天沒法子入門,所學的是皮毛的佛教。就像我這舉的比喻一樣,曉得一生病吃的什麼?吃的一些藥渣,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把病加重。佛法叫我們不去分別執著,你看我們學了佛之後分別執著更重,比世間人還重,那有什麼法子?加深了病怎麼能開悟?怎麼能得一心?

  我們看看現代這個時代,這個說話大話不能說,好聽的話也不能說,頭一個是什麼?要救自己,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之苦,我再不想受了,頭一個要覺悟的,要想方法來救自己,要製造機會來救自己,所以有很多的機會要自己去造。我小的時候在學校念書,我在小學二年級,學校裡把我挑選出來參加講演比賽,我第一次,念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講個故事,「鐵杵成針」。那個故事大概有七、八百個字,是背稿子,背在上面講。這一上台之後一緊張後面一半忘掉,好難過這下了台的時候,那是難過得不得了。講演,這是樁好事情,應該要學。所以我學校沒有這個機會,我就製造機會,我們在學校組織班會、組織學生自治會,我都是做學生頭,所以常常有時間上台去講演。我這個一出家就上來講經,我講演有很深厚的基礎,我做學生的時代都是學生頭,所以常常有上台的機會。自己要找機會來訓練自己,這很重要。

  在現代這個社會學佛,年輕人都要忙事業、忙學業,不能夠專心。你說到寺院裡面去住上三年、住上五年,他就活不下去,他沒法子。所以現代學佛的人,是什麼人才根性成熟?就是有這個機緣?退休的人。退休的人他什麼事沒有了,如果有個大道場,讓他再住個三年、五年,他成就了。這個時候他應該什麼都放下了,他兒女都長大了,家裡什麼事情都不要管,生活也無憂無慮的,一心在這裡研究經教,在這裡念佛、參禪,有個三年五載,我相信成就絕不亞於古人。現在沒這個地方,所以我那個時候一學佛,就希望將來有這麼個地方。這個願望我想不久一定會現前,這是我老師告訴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是這麼多年來,真的,差不多心裡想求個東西都有感應。

  這個祕訣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後面還加了個小註,他老人家教給我加個小註,他說你求還求不到的時候,有業障,必須把這個業障懺除就滿願。所以要加緊懺悔業障,這個願望就會實現。實現的可能,我有這個信心,就是我跟許多年歲大的,將要退休的人談論,他們都贊成,有很多人贊成,有很多人響應,可見得這個事情是可以能做得成功的。所以退休之後要忙著我們生死大事,在這個退休年齡之前我們對社會、對國家、對家庭,都已經盡到責任;退休之後要為自己生死大事來盡責任,要為佛法來盡責任。這是我們講到「調伏眾生隨轉身」,這在教學上非常重要,教學一定要有成績,一定要有結果。底下一句說:

  【現速往一切十方身。】

  這一看諸位就曉得,要把教學成果擴大,不能限在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有成就,別的地方它就響應,它就模仿,十方都會有類似的道場出現。像我們中國最初百丈跟馬祖兩位大師,最初建一個叢林,以後大家都仿照,在中國各個省分裡面,許多名山道場都建叢林,那就是『一切十方身』。有一個開端、有一個帶頭,後面接著仿效,非常之多。第八句是:

  【現圓滿一切大願身。】

  大願是要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大願。希望出三界,希望了生死,希望作菩薩,都不是圓滿大願;圓滿一切大願,一定是要發成無上菩提心。你看善財童子參學,每遇善知識,他一定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一句就是『現圓滿一切大願身』。有願他的生命就有意義,他有目的、他有方向就有意義;沒有大願、沒有目的、沒有方向,迷途這很苦。所以有大願的人,那是有福,真正幸福,他曉得我這一生我要做什麼、我要達到什麼、我要成就什麼。善財是個榜樣,這個人的人生有意義。第九句:

  【現滅除一切障礙究竟如來體性身。】

  有願,願要能夠圓滿那就要修行,如果沒有行,那個願是空願,所以佛法裡常說以行填願,要把這個願填滿,要用行來把願填滿。行門裡面就是去障礙而已,因為無上正等正覺是本有的,不能現前是迷失了,要把迷破除,破迷開悟,要把這些障礙去掉。去障礙首先要曉得這些障礙的性質、作用,要曉得,然後才能夠去得掉。實在說去障礙不難,難在什麼?迷念在障礙上,不曉得它的害處。譬如貪瞋痴慢,我們佛法叫這是煩惱,根本煩惱你貪不貪?還是貪,貪財、貪名、貪色、貪利,還是貪。甚至於貪佛法,佛法還是貪,它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對象。我不貪世間名聞利養,我貪佛法行不行?不行。你那是什麼?你只換了個對象而已,它是去貪心,它不是叫你換對象的。你有了貪心的時候,你還是不能得禪定,不能得一心。要去貪心,不是叫你換對象;你換了對象,貪著佛法,世間有漏福報,那個學佛怎麼樣勤苦、怎麼樣認真不能成就。而把佛法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你用貪心學佛這怎麼行?

  首先要認識障礙,煩惱性空,它不是真實的。再說一切有為法,諸位要讀《百法》曉得,心法,八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色法,色法是指一切物質。心不相應行法,這九十四種就是一切法的歸納,世出世間一切法要把它分析,總不離開這九十四種。這九十四種都叫有為法,《金剛經》上給它下個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能常常提起這個警覺,就叫做觀照,你在一切有為法裡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絕不會再生分別執著,就斷了煩惱。所謂用功,什麼叫功夫?功夫在觀照,《般若經》裡面講的,所謂觀照就是時時提得起。你一念觀照功夫提不起來,迷了,在有為法裡頭又執著、又分別,這是習氣。所以要時時刻刻提起來,一切有為法夢幻泡影,你要能夠把這個經意思會通了,你怎麼看?一天到晚你睜著眼睛就是作夢,什麼境界?夢境,念念想著這個夢,夢幻泡影夢境,你就會覺悟。順境裡頭你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頭你也不煩惱,漸漸在這裡面心平,平息你的分別執著、妄想。

  平等心現前,就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那個時候的受用就是深心,對待別人就叫大悲心,菩提心是在這個時候現前的。所以我們修的、學的都是這個東西,這才真正能夠『滅除一切障礙』,才能夠『究竟如來體性』。「如來體性」,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禪家所講的自己本來面目,《楞嚴》上講的「常住真心」、「妙淨明體」,就是這個。《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一個東西,名詞不一樣,是一樁事情。才能夠究竟,這究竟圓滿,究竟現前。這究竟兩個意思是在圓教佛果上說的,這才是終極的目標,圓滿的大願。為什麼一定說圓教佛?別教佛不行,別教佛不究竟。因為別教佛只相當於圓教第二行的菩薩,別教初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四十一品,從初地到十地破了十品,等覺破一品破十一品,妙覺位就是如來果位才破十二品,所以他叫正等正覺,不能說無上,因為他上面還有很多。

  無上正等正覺只有圓教佛可以稱,藏通別圓,是藏通別都不能稱,只能稱為正等正覺,不能加無上。所以無上只有一個人,就是圓教究竟佛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究竟是這個意思,究竟是指圓教佛果。我們修行要以這個為目標,以這個為我們終極的目的,這個叫大願大行。由此可知,他這個地方「一切障礙」,就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指這三大類,要用定、要用慧去把它滅除。一定要依照理論、方法來修行,一定要曉得每個層次的境界,好像我們走路,我們走了多遠、走到什麼地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認得路,不迷路,這是要懂境界。末後一句說:

  【現究竟教化成熟一切眾生身。】

  這了不起了,這才叫真正的圓滿,前面這句是自己成佛,這句是自己成佛之後要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都成佛,成什麼佛?也是成圓教的究竟佛,要幫助別人。不會說自己成就之後就不管別人,沒有這個道理,自己成就之後一定是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成究竟佛果。這是善財童子所見到菩薩的境界,所以這個十句是菩薩的境界,也是善財童子的讚歎。也是我們學處,我們要學的處所。

  【善財見已。歡喜踊躍。心願圓滿。欣慶無量。】

  諸位想想,我們在這裡念這麼幾句,得這麼一點點消息,已經很歡喜了,覺得法喜充滿了。善財在這個境界裡面,他那種法喜充滿,我們也能夠想像到一些。見到就入這個境界,不入這個境界見不到。善財童子到這個時候,他參訪哪一位善知識,就代表他自己已經到達某個境界,他參訪五地他就是五地菩薩,他參訪六地他就是六地菩薩。所以善財童子表演的是一生成佛,當生成就的佛法,一生圓滿菩提。可是他圓滿在哪裡圓滿?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的,就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的無上正等正覺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的,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把它看得清清楚楚,他不是在別的地方圓滿的。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殊勝,從這個地方可以能看得出來。

  【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於前合掌。】

  這是禮節,參訪善知識的禮節,實實在在這個善友值得他尊敬,使他佩服得五體投地。『頂禮其足』,行最敬禮,這是佛門禮節裡面最敬禮。『遶無數匝』,也是最敬禮的意思,都是致敬。『合掌』是表一心,如果不是一心求教,這個善友不會給你說真話,會說幾句好聽的話敷衍敷衍你,不會真正的教給你。為什麼?因為你不能接受,你心散亂的,你誠意不夠。這是我們求學的時候,要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你能夠表達有十分的誠敬心,這個老師看到了,他一定也教你十分;他如果教你九分,他對不起你。你要是沒有誠意,他不會教你,他教你是白費口舌,再怎麼樣勤苦教你,你入不進去,沒有誠意。所以是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佛菩薩講經,聽眾那麼多,各人得的利益不一樣,你要問,是不是各人天資不一樣?世間法可以這麼說。出世間法不是這麼說法,出世間法的誠敬不一樣,因為出世間法它不通過心意識,不通過心意識這個法門是平等的。世間法要通過心意識,那是聰明才智不相同。出世間法不要通過心意識,完全是誠敬,所以才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用清淨心去感應,不通過思惟。這個「合掌」代表一心,十個指頭代表心散亂的,亂想一會想東想西,現在我什麼都不想,合成一個,合掌要合齊、要合緊,合一,我把所有妄念都停下,一心一意來聽法,合掌是這個意思表一心,是代表心裡的恭敬。經上常講「諦聽、諦聽」,就是代表諦聽的意思,一心來接受表這個意思。下面這是請教的言辭,這一段請教的言辭很多,通常我們只看了三句,實際上只有兩句,首先敘明他自己發心,然後請教兩個問題,這個地方的問題多,他所問的都是屬於般若。我們看經文:

  【白言。聖者。】

  這個『聖者』是稱讚菩薩,前面這個禮敬,就是十大願王的綱領裡頭「禮敬諸佛」,「聖者」的稱呼就是「稱讚如來」,請教佛法就是「廣修供養」。請教怎麼廣修?給諸位說,供養裡面法供養是第一。何謂法供養?依教奉行是真供養,請教是廣修供養。

  【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你看看這是每遇一位善知識,第一句話先要說明,我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就是我發心要求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我到你這裡來,不為別的事情,就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來的,這個了不起。所以說我們常常想想,我們要是親近一個善知識,我們為什麼去的?的確我們沒有這個心,沒有這麼大的願。所以我們讀《六祖壇經》,看六祖的時候實在佩服,了不起,我們比不上。六祖一到五祖那裡去,一開口我是為求成佛而來的。我們哪個到哪個寺院親近,我來學作佛的,有沒有?沒有,那個念頭從來沒有過,所以你不能成佛。他見了五祖說,他是為成佛而來的,善財童子說他是為無上正等正覺而來的,這比成佛說得還要清楚,因為什麼?圓教佛。六祖說成佛而來的,那藏通別圓都是佛,含糊籠統沒那麼清楚。這句話就是確實指定圓教佛,不是藏通別的佛,是圓教佛。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所以讀經的時候要能夠啟發自己,人家是什麼樣子?我是什麼樣子?我們一定要求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求不到,還會得個正等正覺,古人所謂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可以,我還能得個正等正覺;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糟了,那結果一定要落空。所以人一定要有大志,力爭上游。

  所以講到淨土往生,別人對於陳建民老居士有成見,我沒有成見,我聽了那個話的時候很有受用。帶業往生是給我們堅定的信心,我們每個人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消業往生,鼓勵我們提高品位,我多消一點就少帶一點,消得愈多愈好,品位愈高。如果連見思煩惱都帶去,你是凡聖同居土;你能夠把見思煩惱消掉,你起碼是方便有餘土;再能把塵沙也消掉,根本無明也消掉一分,那你是實報莊嚴土,提高品位。兩個說法都對,都沒有錯,裡面沒有衝突。你要說這有衝突,那你沒看清楚,這個事實真相沒有看清楚,看清楚沒衝突。所以這個發心非常非常重要,決定我們成敗的關鍵。我們再看底下,他老人家提出的問題:

  【而未知菩薩修菩薩行時。】

  這個語調不太一樣了,廣為般若波羅蜜而說的。

  【云何利益安樂眾生。】

  怎麼樣利益眾生?怎麼樣叫眾生得到安、得到樂?沒有般若智慧得不到的。

  【云何以無上攝攝取眾生。】

  攝受的方法很多,無上的妙法是般若波羅蜜,所以這『無上攝』專指般若波羅蜜的。

  【云何學菩薩道。云何住菩薩業。】

  『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跟下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上求就是下化,下化就是上求,不是兩樁事情。

  【云何順諸佛教。】

  這個『順』字,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云何近法王位。】

  近是接近,這是講證果,前面講修行,順佛的教誨是修行。接近『法王位』那是證果。你看看這個意思很圓滿,面面都問到。

  【唯願慈哀。為我宣說。】

  這是請求菩薩要為他開導,要教給他,教給他修行方法,滿足他的大願。向下經文,就是菩薩答覆他這些問題,教給他這些方法。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