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第十二集)  1991/6  加拿大  檔名:02-009-0012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一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從這裡看起。前面佛教給我們求學的心態,就是態度,這個地方接著要跟我們講具體的行持,也就是說我們要從什麼地方做起。前面兩句這是總說。『莊嚴眾行』,莊是講的端莊、莊重,嚴是講的嚴肅,也就是整齊的意思,嚴整的意思,行是行持,也就是說一舉一動要合禮。在我們中國人古時候,行持的標準是禮,在佛法裡面就是戒,戒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大部分佛家講作威儀,威儀實在上就是中國人所講的禮節,我們現在人講的風度,一種良好的風度。『軌範具足』,軌範是模範,要為一切眾生做個表率、做個模範,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是表現在外面的。

  後面兩句是說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這樣的看法才是正確的。『觀法如化』,法是指一切萬法,這一切萬法都不是實在的,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化就是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從哪裡看?從它的本質上去觀察,一切法都是剎那在變遷的,佛家講的無常,統統是在變遷。動物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講顯著、大的變化,我們很容易覺察到,其實這個變化是一分一秒在變,剎那剎那在變,永遠不會停止,這變化不會停止。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切萬法它的真相就是夢幻泡影,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覺悟到事實的真相,你對於一切萬法才不會執著,在一切萬法裡面,把得失的錯誤觀念打掉,這是個很錯誤的觀念,你說你能夠得到嗎?什麼也得不到。既然一樣都得不到,哪有一樣會丟掉?沒有,也不會有失的。世間人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得失心生的,哪裡曉得得失是個妄想,是一種完全錯誤的思想,它不是真實的。

  能夠把事實真相看清楚、明瞭了,你的心自然就定了,叫『三昧常寂』,就定了,心才能定。凡夫每天都在造業,為什麼造業?他心不定,心裡面妄想太多了,妄想是迷惑。迷惑,他對於一切事物的看法、想法全是錯誤的。因此,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罪業,既然造作罪業,當然要受果報,所以有三途六道的果報。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佛菩薩對於事實真相他認識得很清楚,在一切諸法裡面他不取不捨,這叫隨緣。緣來了,他也不必要把它避開,緣不來,他也不強求。所以他心就得自在,他的心是清淨的。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是講身、語、意三業行持的標準。不要說別人的過失,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別人哪有過失?過失是在自己,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過失現行。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為什麼別人沒有過失?因為一切萬法,前面講了「觀法如化」,是夢幻泡影,哪來的過失?所以這個心能夠在境界上不動,如如不動,沒有分別執著,從來不起心動念,他心永遠是清淨的。這樣你才能夠真正護口業,口業清淨。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佛家的律儀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禮節,但是現在中國人把禮也丟掉了,沒有了。民國成立以來,大概只有軍隊還有禮,有軍禮,軍隊之外就看不出來。現在民間所用的禮,婚禮、喪禮這些東西,統統還是用滿清的,還是用清朝的,民國一直到今天還沒有制禮作樂。所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個依憑,有些人學外國人的,有些人就學滿清的。譬如說喪禮,我們在台灣所看見的,有些人還是披麻戴孝,那是滿清的禮節;有些人穿著黑的長褂,是外國教會裡面的禮節。就有很多同修來問我,他說法師,這對不對?我說都對。為什麼都對?你沒有禮,沒有禮,你愛怎麼做就怎麼做,國家沒有制禮。所以老百姓沒有辦法,沒有一個依據,到底該怎麼做法,不知道。

  軍隊裡面還有行禮,因為他有階級,階級沒有了,誰知道哪個大小,也就不便行禮了。在從前,文官都有禮服,像從前官員穿的衣服,衣服上繡的花紋都代表階級的,他便於行禮,連王公大臣都不例外。雖然皇帝、親王,像滿清貝勒都是穿龍袍,他龍袍有階級,皇帝穿的龍袍是五個爪子的,五爪是皇帝,皇帝穿的,四個爪是親王,三個爪是貝勒,你看看他都很清楚。所以一見面一看到這個章服,他就曉得誰應該先給誰行禮。這是禮服。戴的帽子也分階級,所以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章是彰顯,把你的身分都統統表明在外面。士農工商都有禮服,讀書人有讀書人的禮服,工人有工人的禮服,商人有商人的禮服,他在任何場合之下,他能夠不失禮,知道如何來做。這個就是屬於「不失律儀」。但是現在統統都亂了。我們自己,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尤其現在交通便捷,常常到國外旅行,每個國家有些法令規章不相同,法律不一樣,人情也不相同,風俗習慣也不相同,就入境問俗。為什麼要入境問俗?便於「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可見得現在不僅要懂自己國家的法令規章、風俗習慣,外國的也要懂得,因為常常去接觸,外國人來訪,我們到他那裡去觀光、去旅遊,都有必要。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意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理、精神、思想、見解,這個要清淨,不能受污染。三業當中是以意業為主。這幾句是莊嚴自己,完全屬於自己本分上的事情,我們應該要這樣的修學。下面所說是成就眾生的德行。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這是所講的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受用自在這是對的。所以能夠隨緣,能夠隨分,這樣子一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佛法修學功夫才用得上力。『國城』是指國家。像法藏比丘他本來是一個國王,他把國家捨棄掉,他去出家,這就是能捨,他不執著,能捨。早年到中國來弘法的,漢朝時候安世高大師,他老人家也曾經做了國王。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他做了半年的皇帝,他不做了,他也捨棄王位,他出家了,後半生都在中國弘法利生。他死在中國,對中國早期的佛教很有貢獻,在譯經的法師,在早期的,他是最有成就的一位。這就是能捨國城。『聚落』就是我們講現在的鄉鎮。他如果做鄉鎮長、縣市長,他也能夠看得很淡泊,他能夠捨。『眷屬,珍寶』,這是講一般大眾,他不執著,雖有,不執著,這就很自在了。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菩薩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眾生?就是用底下這六個方法,這六個方法實在上說就是菩薩日常生活的準則,菩薩行就是指這六條。菩薩自己這樣修學,也教大家這樣修學。『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棄,把什麼放下?你覺得有哪些困難的地方,有哪些痛苦的地方,你為什麼會痛苦?是因為你放不下。你把這個東西放下,不就沒事了嗎?你有煩惱,為什麼不把煩惱放下?你有憂慮,為什麼不把憂慮放下?甚至於你有生死,為什麼不把生死放下?這非常重要,就像前面的,他因為內心裡頭沒有執著,放下就很輕鬆,輕而易舉,他就能放下。布施就是捨棄、就是放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學綱領。

  『持戒』是守法,循規蹈矩,佛弟子決定是一個守法的人。『忍辱』就是講有耐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尤其是學佛,學佛這個道路是相當之長,如果沒有耐心,你就不能夠圓滿。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你念個大學要四年,你沒有四年的耐心,你就不能畢業,一定要有耐心。佛菩薩這個道路比我們世間求學要長得太多了,不僅是一生,生生世世繼續不斷努力的修學。『精進』,精進前面都跟諸位說的很多,要求進步,求進步必定要顧及純而不雜,這個進步才叫精進。一門東西學成了,學成功了,才能學第二門,同時學個兩門、三門以上的,很不容易有成就。一定要一門深入,要專精。

  『禪定』是說你心裡面有主宰,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禪定。所以此地這個禪定,不是禪宗裡面講的坐禪入定,不是指這個。這個六度是講在日常生活當中,譬如我修念佛法門,我的朋友當中有很多好朋友,他是參禪的,他是念咒的,他修其他的法門,他來勸我,我如如不動,我有定。如果他來勸我、來拉我,我就跟他去了,聽聽他那個也不錯,也想學一學,你就是沒有定,就是我們現在的話說,你心作不了主,你心是浮的、是動的。心裡頭有定,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禪定。

  『智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無論出什麼事情,他考慮一定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就沒有智慧。所以絕對不是用情,他是用智。佛以這六個原則教菩薩,菩薩也以這六個原則教我們,這叫『六度之行』。

  『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前面這六種就是日常生活行為的標準,依照這個標準去做,這叫菩薩行,你的行為跟菩薩沒有兩樣,你是真正在學菩薩。後面這一句就更殊勝了,要幫助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無上真正之道是什麼?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一生決定成佛,這就是無上真正之道;不能教我們在這一生決定成佛,這就不是無上真正之道。這個單憑口說不行,你遇到許許多多的出家、在家的,我們現在所講的知識,遇到他,他教給你,每一個人教給你都是無上真正之道,到底哪個是真的?這個要能辨別。怎麼個辨別法?佛在入滅之前教給我們的「四依法」,依就是依靠。佛不在世間了,我們依靠什麼?佛教給我們四條,你只要依照這四條,等於佛在世沒有兩樣。

  第一條,就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經典上佛是這樣說的,那沒錯,依法不依人。人,他怎麼說,他說的沒有經典作依據,這個我們可以不要去相信他。第二個是「依義不依語」。義是什麼?道理,我們要依佛所講的道理,言語沒有什麼關係,多說一點、少說一點,長說、短說,只要說的道理不錯就行了。我們依理,不是依語言文字,重要的是道理。

  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所講的經很多,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什麼叫了義經?就是此地講的「無上真正之道」,這是了義的。佛教給你生天,佛教給你做人,這個沒有出三界,雖然是很好,不是了義,為什麼?不是真正解決問題。佛叫你證阿羅漢果,佛叫你證菩薩,還不算真正了義,為什麼?沒成佛。一定要成佛了,才叫究竟了義。哪一部經典是成佛的經典?這個大家都知道,《華嚴經》是成佛的經典,《法華經》是成佛的經典,《楞嚴經》是成佛的經典,《無量壽經》是成佛的經典,像這些叫了義經。我們要依了義經為修學的依據。

  像這些了義經都被中國人找出來了,在中國普遍修學都是依這幾部大經。你要說,那麼多的經典,為什麼只選擇這幾部?這幾部真正是了義。如果講了義當中究竟了義,那就是這部經。為什麼?《華嚴》《法華》《楞嚴》不見得是人人能修的,那裡面理論很深,方法很周密,我們一般人往往不能接受。這個經理論雖深,但是它方法容易簡單,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學,人人可以成功。因此,這個經才是一切了義經當中的究竟了義,那就是無上真正之道。「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裡面所說的,能夠幫助我們把這個心真正安住在這部經上,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為什麼?等於幫助一個人這一生成佛。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

  這個『善根』是講前面,身語意這是三善根,六波羅密是菩薩善根,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那是究竟圓滿的善根。

  【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這一句有很深的理論,我們佛法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剛才他提醒我,這四依法還漏掉一條,只說了三個。末後一個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理智,識就是感情,我們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這是佛教給我們四依法,佛不在世了,我們遵守佛這四句教訓,就跟佛在世沒有兩樣,所以這個很重要。我們接著看這個。佛在經典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什麼?是物質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理。心善,外面環境就善,心不善,外面環境也就不善。這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去觀察,你才能夠得到真相。我們中國俗話說,人有福報,他住在什麼地方都有福;沒有福報的人,無論住在哪裡都困苦,都感覺到艱難。這個地方就是說,你要像前面修積這樣的善根,心也善、口也善、身也善,沒有一樣不善,你『所生之處』物質受用的環境決定不會缺乏。

  『無量寶藏,自然發應』,發是開發、顯發,應是一種感應,它自然的,這是什麼?這是你自己福德的感應。沒有福的人,這些寶藏自自然然就沒有了,就變質了。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要跟古時候人比一比,現在世界上的寶藏不如古時候。我們看歷史,古時候的帝王對於有功的這些臣子,賞賜都是黃金,黃金多少鎰,一鎰是二十四兩,百鎰,常常用這個,你就曉得黃金之多。現在它都到哪裡去了?不見了,現在變成稀有金屬,少了。從前世間七寶多,現在這個世間七寶很少,這個與每一個時代的眾生福報有關係。從前人,人心厚道,殺人的工具就不發達;現在人,人心薄,七寶沒有了,殺人的利器是愈來愈多,跟從前恰恰相反。這是與福德、因緣有密切的關係。學佛,佛法眼光看世間,跟世間人看的不一樣。所以,人一定要修福。底下說: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這是講果報。這個人福報大了,他就享福,小一點的『長者居士』。古時候的長者必須要具備幾個條件,當然條件裡面最重要的是富貴,他必需有財富,在社會上有地位,受到朝野的尊重,這樣才能夠稱之為長者。有道德、有學問,肯幫助大眾,這些條件才是長者。長者居士都是一般在家的,長者有很多在社會上做官的,居士大概都是不做官的,有學問、有地位、也有財富,也歡喜救濟一些貧苦,不願意做官,像這些人很難得。

  我在年輕的時候讀歷史,中國歷代史書裡面,都會有一類叫「隱逸傳」。我那個時候不懂,就想想這些人他有學問、他有能力,他不做官,不替社會做事,他天天去遊山玩水,去做個隱士,為什麼國家還要給他立傳?從前想不通這個道理。立傳,應該是對國家有很大貢獻的人,才會給他立傳,這些人有什麼貢獻?到以後學佛了才知道,他對於國家民族的貢獻是教化,不一定他是用口頭教化,他是以身教。有學問、有能力,不做官,這就是教給我們什麼?不爭名、不奪利。人人都能夠不爭名、不奪利,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所以這些人很了不起,國家替他作傳是有道理的。所以才明瞭隱逸是很難得,非常之可貴。

  所以在從前,像這樣有能力的人,有機緣,國家選拔他,他會替國家做事情;沒有機緣,他不怨天、不尤人,逍遙自在去度他一生。甚至於一生相當清苦,清苦他也快樂,絕對不會以為物質生活清苦就怨天尤人,他不會。因為念書人都明理,曉得一生的際遇都有因果關係,所以對於富貴,他不羨慕,他也不嫉妒,為什麼?人家富貴是他前生修的財布施,我今生貧賤,我過去沒修,怎麼能怪人?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社會才安定。社會不安定,大家都曉得,貧富不均,懸殊太大,就會有動亂。如果人人都念書明理,懸殊再大,社會不會動亂,為什麼?他安於本分。貧賤安於貧賤,富貴安於富貴。富貴也不會傲慢,也不會說瞧不起別人,貧賤的也不會嫉妒富貴,也不會怨天尤人,社會能安定。這都是需要良好的教育。所以說中國的教育跟外國教育在基本上不相同。中國教育基本上的觀念,是教給你認識自己,認識生活環境,教給你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很重要,這叫真正的教育。外國人教育對這個疏忽掉了,他們講的是功利;中國人講的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萬物的關係,是要了解這些。所以它跟佛法的教育非常的接近,佛也是教給我們這些。

  福報更大的,在世間就做國王。『剎利國王』,剎利這是在印度的王族,印度的階級自古以來就分得很清楚,剎帝利是王族,或王族或者做國王。福報更大的就做『轉輪聖帝』,轉輪聖帝在我們可以說是有歷史以來,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什麼樣的帝王是轉輪聖帝?如果講到最小,是統一了全世界,這個地球,這個地球完全統一,他是這個地球上的王,那叫轉輪聖王。我們翻開古今中外的歷史,還沒有一個人統一過全世界,所以轉輪聖王在我們世間還沒有出現過。這是有大福德的人,確實他的道德為一切眾生所尊重,為一切眾生所仰慕,那就很可能統一全世界。所以統一是用教育、教化,不是用武力,武力統一的都不能夠維持很久。

  『或為六欲天主』,這就是福報更大的了,更大的福報,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到哪裡去?到天上去了。六欲天主,我們看其他宗教裡面講的上帝、天主,大概都是這些。為什麼曉得他是這些?因為他的欲沒有斷,欲沒有斷就生在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從我們這個地面上去有四王天,就四大天王,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忉利天;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彌勒菩薩就住在兜率天;兜率天再上去叫化樂天;再上去,這是欲界最高的,叫他化自在天。這六層天都是屬於欲界,所以叫六欲天主。愈往上面去福報愈大,到化樂天,化樂天一切受用都是變化所作,不需要製造,真是你心裡想什麼他就會變現什麼,就非常自在。到他化自在天就更自在了,為什麼?都不要自己變了,由別人變了送給他來供養。叫他化自在天,別人變化供給他享受,那是最自在的了。

  從欲界再往上面去,欲斷掉了,沒有欲了,那就叫禪天,就是四禪天,這一點我們也要曉得。所以禪不容易成就,諸位很有興趣學是可以,能不能學得成功?很難。為什麼?確實五欲六塵從內心裡面捨掉了,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絕對不會有一念貪心,如果有一念貪心,你還有欲,色界沒有分,去不了,不容易!五欲六塵擺在面前,你能不動心嗎?你能夠不沾染,那是另外一樁事情,那個沒用處的,要不動心。還會起心動念,你還是有欲,你有欲你就得不到禪定;換句話說,四禪你沒分。真正在一切情欲裡頭不動心、不起念了,才有資格生到四禪天,得禪定。『乃至梵王』,梵王是四禪天的天王,這就到色界天。這些統統說的福報,你修積善根,積功累德,你才能得這樣殊勝的果報。

  所以世間一切榮華富貴的果報,都是他前生修的。沒有學佛,我們看到好像很不平,有的時候嫉妒;學了佛之後,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他享福應該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應該享的;我們沒有福報,沒福也是應該的,沒種。明白這個道理了,現在種來得及。所以往往你冷靜去觀察,窮人修福真心在修,富人修福就修不過窮人,為什麼?富人他有傲慢,比如在佛門裡面布施,他布施一點錢覺得很了不起,架子很大,要人家侍候招待,稍微得罪他一點,下次就不來了。他捐的雖然是多,但是在他整個財富比例太小了,他所拿出來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但是那個數字很可觀,他財富很多。窮人一個月只賺幾百塊錢,到這邊來捐幾十塊,是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甚至於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從比例上比的時候,窮人種的福比富人大。富人譬如說他有一百萬,他捐了一萬,才百分之一;這個窮人一個月收入一千塊錢,他在這裡捐了兩百塊錢,人家是百分之二十,那你怎麼能比得過他?將來得的果報不一樣。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才曉得天道滿公平的。富人他不可能生生世世富,窮人不可能生生世世窮,這就是我們中國俗話講「風水輪流轉」,就是這麼個道理。往往窮人的時候,布施幫助人慷慨大方,他沒有計較;富人往往捨的時候,他還計算,我做的好事將來我要得什麼果報,斤斤計較。愈計較果報愈小,愈不計較的果報愈大,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一切,人這一生,連這個身體也是如此,身體的健康長壽也是果報,你怎麼樣去保養沒有用的,命該如此,怎麼保養,救不了命,轉不了業。真正轉業,轉業是多做好事,這才真正轉。所以你保養身體,希望身體健康長壽,怎麼保養?不是吃補,不是進補,是多多幫助病苦之人,你幫助他們,你就得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報,你懂得這個才叫真正會修。我天天吃這些補品,我把這些補品省下來,捐助作醫藥費。你自己不會生病,為什麼?醫藥費捐掉了。你不捐掉,你應該生病,因為醫藥費沒用掉。這個道理諸位去想想,你就會明瞭了。每年去捐助那些病苦的捐一筆,這一年不生病,要明白這個道理。

  在美國,大概加拿大也是如此,有健康保險,這很好,這等於是捐助醫藥,幫助那些生病的人。你為了自己健康買保險,你是準備生病,心理上準備生病;我不是這個觀念,我是把這個捐助作醫藥費,幫助那些生病的人,你就不會生病。同樣付這個保險,心理上一轉,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就生病,自受用嘛!他受用就不生病。佛法就看你這個念頭怎麼轉,這叫心地功夫。所以你要明瞭事實真相,才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做法。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這是說他善根非常深厚,雖然得福報享受富貴榮華,還不斷的在修因,這很殊勝,他還知道供養三寶。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鉢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當然,這些都是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他們心地清淨,心地慈悲,得的身也是福德之身,他有福,福德之身、智慧之身。身不但有光明,而且有『妙香』,『猶如栴檀』,栴檀我們叫檀香,但是現在我們一般講檀香都不是真正的檀香,真正的栴檀也很不容易得到,那個香氣跟一般香就不一樣,香氣能夠遠聞。下面比喻是比喻著蓮花,蓮花有清香。這是講身香的莊嚴,『普熏無量世界』。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

  前面一段是講他的體質,這個體質就非常之尊貴,後半段是講他的色相,『色相端嚴』,這些實實在在都是福報。真正有大福德的人不需要化妝,不需要用任何化妝品,他身上自然有一股清香,那個味道不難聞。諸位如果要留意,特別在那個真正修行人,真正修行,不管是在家、出家,出家法師、在家的居士,他什麼化妝品都不用,甚至於好幾天也不洗澡,他身上沒有怪味道,確實有一股清香,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證明經上所講的不是假話。為什麼?修行心清淨了,他體質變了。

  如果你再細細觀察,假如說這個人死了,真正修行人,那個人死了的時候,身體不容易腐化,所以有能夠留肉身的,不容易腐化。心不清淨的人,腐化的很快,平常身上他就有一股很難聞的味道,心不清淨,身不清淨,死了之後很快就爛掉,氣味就很難聞了。真正修行人,死了之後,停在那裡,身上不會有臭味道,不會有味道的;甚至於更好的,他有香味,這真正不可思議。這些情形我們稍稍留意都能夠觀察的到,親身可以體驗得到。從這個地方證明佛給我們講的,依報確實隨著正報轉。我們身體是最直接的一個依報,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心不清淨,這個身怎樣去化妝、怎樣去保護,還是不會清淨的。學佛真正的好處、功德利益,從這些地方也能夠體驗的出來。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菩薩慷慨大方,尤其是這樣的大菩薩,連欲界第五天,一切物質受用都可以變化所作,何況這些大菩薩們?他們的智慧、能力、神通遠遠超過欲界、色界。我們要問,菩薩既然有這樣的能力,我們現在世間貧苦之人太多了,為什麼不來幫助我們,解除我們苦難?這樣菩薩豈不是不慈悲?我們的想法、看法是感情的,菩薩的想法、看法是理智的,他的看法不相同。眾生造作這些罪業,他應當要受報。菩薩確實有能力幫助他解決他眼前的問題,但是他後來的果報會更苦,所以應當要叫他受,果報受完了,他這個心回心轉意了,佛菩薩再來幫助他,這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怎樣想,真的都是想錯了,沒有佛菩薩看得那麼圓滿,設計得那麼樣周到。這一點我們明瞭之後,你對於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一切設施,種種善巧方便,我們會生敬仰之心。他不是不照顧,他在照顧,真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照顧得非常周到。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由於前面講的這些種種因緣,能夠使一切眾生感動,都發了無上道心,就是學佛,希望自己也能成佛,成佛之後,希望自己能夠與諸佛一樣,都發這樣的心。如果對於佛法,實在講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搞不清楚,這才迷惑顛倒;真正搞清楚了,哪一個不知道向上?誰不願意學好?無上道心他自然就生起了。

  上面從第四章一直到此地,都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所發的願,所修的行門。從底下這一章起,這是講彌陀果德上的成就,前面統統講修因,後面這是結果,他所得的果報。我們看:

  【圓滿成就第九】

  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認真的去思考、去體會,修好因一定得好的結果。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夠把這個理論搞清楚了,能夠向這個方向去學習,我們所得的受用就很多。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這裡說到『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是總結前面的經文,總結前面他的修持。說不盡,佛能給我們講的也不過是在許許多多行門裡面拈舉一、二而已,哪裡能說得盡?他所得的果報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是總說。如果在一切法不能得自在,他的世界怎麼可以叫極樂世界?極樂的意思就是一切自在,一切都能夠隨心所欲,那才會極樂。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他修因跟結果實在是太深廣了,說不盡。不但說不盡,我們連想也沒有辦法想得那麼樣的周全,也不能想得圓滿。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這就是說前面所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願願都兌現了。

  【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這一句是形容他所居住的世界,他所成就的國土。『如實安住』,實是實實在在,這不是虛妄的,不是虛假的。十方世界都是虛假的,都是夢幻泡影,《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世界就不一樣了,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這個不相同。為什麼?因為它那裡沒有變化,我們這裡人有生老病死,它沒有,它那邊人永遠不老、也不死、也不生病,所以它是常住的。一切萬物、花草樹木它不會變易,它不會枯,花也不會謝,果也不會落下來。那個世界是永恆的世界,這個不一樣,如實安住。

  『具足莊嚴』,具足是沒有一絲毫欠缺。就像前面我們所見到的,十方諸佛世界所有一切的美好,西方世界統統有;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的缺陷,西方世界都找不到,這叫具足莊嚴。『威德廣大』,這就是講在裡面享受無有窮盡。『清淨佛土』,清淨到什麼程度?不但這裡面一切染污之事沒有,一切染污的名詞都聽不到,這才是真正清淨。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

  阿難聽了釋迦牟尼佛這個樣子把西方世界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他老人家有問題提出來。這個問題是我們大家共同的問題,我們也有這個疑問,他代我們提出來。

  【法藏菩薩成菩提者。】

  『成菩提』就是成佛了,他成佛了。

  【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

  他是不是過去的佛?還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佛?現在佛當然不在這個世界,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現在佛那一定是他方世界。

  【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這就問了,法藏成佛,到底是現在佛,是過去佛,是未來佛?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阿難所問的是從事相上問,佛所答的是從理上答,理上「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哪有來去?哪有先後?所以諸位要曉得,有很多人問,哪個佛在前,哪個佛在後?有人說古佛今佛,哪個佛大,哪個佛小?這都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分別執著。其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沒有成就的時候,就像江裡面的水、河裡面的水,真的有前有後,長江後浪推前浪,有前有後;成佛,就像到大海裡面去了。流到大海裡面去,那問問哪個先哪個後,哪個大哪個小?沒有了,一入大海一切平等。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裡面,這成佛,佛法裡面平等的,沒有先後、沒有大小。沒成佛之前,有先後、有大小;成了佛,沒有先後、沒有大小。

  所以『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也是如來這個名號的一個意思,《金剛經》上也說得很好,「如來者,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也有這個意思。『無生無滅』,既然無生無滅,沒有來去,還說得上什麼過去現在未來?這個話說不上。那是有分別、有執著了,那個就不平等了。所以統統說不上,這從理上來講。我們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也是如此。下面再從事上來答覆: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這就給我們說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報土,是阿彌陀佛在那邊示現的,正如同本師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示現成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一樣的。不過我們這個世界不是釋迦牟尼佛當時製造的、當時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建立的,這一點不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是用它來接引一切眾生,幫助大家快速的圓成佛道。所以它不是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切眾生大家業力變現出來的。你說這個世界有沒有?說實話是非有非無。你不要認為真有,看到好像是實在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晚上一睡覺的話,這個世界就沒有了,你夢中另外有世界,變現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沒有了。人死了之後就像作夢一樣,不會醒,他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這個世界就脫離了,就沒有了。所以,這個世界是假的,不要以為到死了之後,這個現象才出現,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想想看對不對?睡熟了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了都不曉得,還有什麼世界?你才知道,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沒有一樣是自己的。

  你只要把事實搞清楚了,你不去執著,你的生活就自在、就快樂了;你要是執著,你就苦不堪言。離開一切妄想執著,怎麼不快樂?富有富的快樂,窮有窮的快樂。我們今天講窮,還沒有窮到顏回那個樣子。顏回過那麼窮的日子,孔老夫子說「回也不改其樂」。他樂的什麼?他樂的看破、放下了,他了解事實真相。顏回之樂是把貧富放下了,在他的精神生活裡,他沒有貧富,他是平等的,那叫真樂。我們這個世間人他放不下,他要捨離貧窮,追求財富,那是苦不堪言,一天到晚自己在找罪受,他能追求得到嗎?追求不到。追求到的,是命裡有的,你不追求它也有!何必要去追求?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來。所以真正搞清楚了,樂得清淨自在,一切享受自然,那多快樂。

  所以彌陀在那邊是示現。『但以酬願度生』,願是他當時發的大願,酬願,我所發的願我要兌現;度生,我要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實在講這四弘誓願,《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講的一切,西方極樂世界跟它完全相符。你要是不知道淨土,實在講那四句話裡面的含義,你就沒有辦法搞清楚,那四句話完全說的淨土的狀況。所以他『現在西方』。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

  『俱胝』是印度的數目字,『那由他』也是數目字,這到底是多少?其實就是《彌陀經》上講的十萬億佛國土,就是十萬億。李老師在此地有簡單的註解,十萬億。去我們這個世界過十萬億個佛國土,那一邊有個世界「名曰極樂」,拿我們現代的話講,就是外太空。這個太空,佛講的一個世界,就像我們現在講的一個銀河系。所以這個西方不是我們地球的西方,是我們這個銀河系的西方。地球的西方,地球天天在轉,哪有西方?找不到西方!銀河系的西方,那你能夠了解了。銀河雖然在動,但是它的範圍太大,佛給我們說法到現在三千年,三千年在整個銀河系的轉動,它的角度是很小很小,微乎其微,幾乎這個方向還是決定正確。何況佛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銀河系移動的話,恐怕不會到一度,不可能有那麼大,只是幾分幾秒而已,所以它的方向非常正確。這個諸位要記住,不是講我們這個地球的西方,是講『閻浮提』,不是講地球。

  【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這跟《彌陀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成佛到現在已經有『十劫』了,有這麼長的時間。十劫在我們看起來是很長很長的時間,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看起來,很短很短的時間,為什麼?他們的壽命是無量劫。無量劫,這才十劫,所以照他們那邊的時間觀念來講,才開張沒多久,西方世界才開張。我們現在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在前面跟諸位說了,以後都是元老級的,十劫我們就來了,這是元老級的。所以這個機會要把握住,千萬不要把它放過,因為你要是一放過今天的機會,來生再遇到這個法門,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所以這個機會決定不能夠錯過,誰能把握這個機會,誰就一生成佛了。你能夠把握這個機會,不肯捨棄這個機會,給你說,你有福了,為什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你,護法善神龍天保佑你。為什麼?因為你馬上要成佛了,這是真正可貴,才能感動諸佛菩薩、天神擁護。可是你得要真心,你假心不行,你是真心還是假意,諸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你是假意他不來,你是真心,他就來,他就來護持。假意,那假的,不是真的,他不會來,不可能有感應道交。所以,一定要用真誠之心。

  【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這個跟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的完全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是不是也像我們這個社會有種種的行業?給諸位說,沒有,它那裡什麼行業也沒有。實際上那邊就是個學校,所以進去身分、地位完全平等,統統是學生,彌陀是老師,平等的,到那裡全是平等,大菩薩、小菩薩統統平等。為什麼?都是直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文殊、普賢受阿彌陀佛教導,我們生到那邊去,帶業往生,下下品往生,也是親自接受彌陀指導。所以它是平等的。那邊就是讀書、修學,完全是學生,所以種種行業統統沒有。

  如果你要從事於某種行業,那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到他方世界去,你就可以現種種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你可以現國王身,前面八相成道,是成佛身,示現菩薩身,示現各行各業都可以,像《華嚴經》的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隨心隨意的變化。所以在西方世界是念書,是在那裡學習。凡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發心去上學、去念書,親近阿彌陀佛,到那裡去學習,一直到畢業,畢業就成佛了。

  我們再看底下一章:

  【皆願作佛第十】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

  這一句指前面九章所說的,承先啟後。

  【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

  這是當時在會的聽眾,聽眾裡面有阿闍王子,還有五百長者。他們這一幫人在過去生中有共業,所以形成了一幫。

  【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

  這些人聽了歡喜,聽了非常感動。說法是佛對我們的恩德,佛不給我們說,我們怎麼知道有這個事情。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們推薦阿彌陀佛,這是佛對我們的莫大恩德。為了感謝佛,這是供養,以『金華蓋』來供佛,供養佛之後,回到自己的座位,繼續聽經。可是心裡面動了個念頭,希望我將來成佛要跟阿彌陀佛一樣,沒說出來,心裡動念頭。釋迦牟尼佛有他心通,所以你心裡一動念頭,他就知道了,這種請法叫「密請顯應」,密是沒有說出來,心裡面動念頭,可是佛呢?佛是給你說出來,佛是明顯的說出來,這是顯應。動這麼一個念頭。

  【佛即知之。】

  他一動念,佛就曉得。佛就告訴大家:

  【告諸比丘。是王子等。】

  就告訴大家,這一批人,這五百人,這一幫人。這一幫人:

  【後當作佛。】

  他們將來會成佛,也等於給他授記了。

  【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

  可見得這些人善根非常深厚。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們都學佛的,而且曾經親自供養過四百億尊佛,你說這個善根多厚!

  【迦葉佛時。】

  迦葉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迦葉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補處菩薩,也住在兜率天,叫護明菩薩,是在那個時代。

  【彼等為我弟子。】

  他是護明菩薩的弟子。就好像現在,現在補處菩薩是彌勒菩薩,有很多人修彌勒淨土的,那就是彌勒菩薩的弟子。『彼等為我弟子』。

  【今供養我。復相值也。】

  現在我成佛了,他們又來供養我,又遇到了,敘說過去生中的因緣。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這個事實,我們人與人間見一面,過去生中都有緣,沒有緣,見不到的。所以這個緣要珍惜,難得,多少生多少劫才碰一次,何必過不去?有什麼過不去的?那個錯誤,都想錯、看錯了。你要知道從前無量劫這個因緣,縱然有什麼,都沒事了,就很好相處。現在見面聚會的時間很短,短短幾十年又離開了,再碰頭,又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了。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冤家要化解,不要再結。

  要與一切眾生結法緣,法緣是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的學習、研究、切磋、琢磨,這個緣好,最為殊勝。不要結惡緣,惡緣就是生生世世做冤家對頭。也不要結愛緣,愛緣不得了,這個事情,那是繩索愈纏就愈緊,到後來都變成惡緣,這是真的。所有一切的惡緣最初都是愛,愛到最後就變成惡,就變成痛苦,互相殘害,苦不堪言,這種緣不要去結。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理智,不要動感情,道理就在此地。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與會的大眾,聽到佛說明他們這些人過去生中的緣分,各個都替他們歡喜。這一段經文裡面含的意思很深,不僅僅給我們說了三世因果,李老師在眉註裡頭給我們註了三條,「應警三點」,警是警覺,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要警覺。第一個,你看看他們在過去生中,無數劫來,他是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從前是菩薩,現在做王子、做長者,退下來了,退轉了,退得很厲害。從菩薩退到王子、退到長者、退到一個在家居士,這退得太厲害了。佛要不說,他們過去生中事情都不知道,隔陰之迷。一生死、一輪迴,前生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這個可怕。這不是普通人,菩薩供養四百億佛還有退轉,還有隔陰之迷。我們要多想想,這個給自己的確是很大的警惕。

  第二,佛雖然說了「後當作佛」,換句話說,將來他總會,因為有緣,他將來總會成佛。但是什麼時候成佛?時間太長了,沒成佛之前還要搞輪迴,不曉得輪迴要搞多少次,這很可怕。他們這些人,我們想想,我們跟他比一比,我們到底是超過他,還是不如他?如果我們聽到這個法門,馬上就發心,我要這一生當中求生淨土,你超過他。換句話說,你在過去生中一定是住菩薩道,你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絕對不止四百億佛。四百億佛,他還沒想求生西方,經上沒說,他沒有說求生西方,只說我將來作佛希望跟阿彌陀佛一樣,他沒動心。雖然聽了,聽了很歡喜,沒有發願,不肯念佛,還不想求生西方。

  這就是說明,菩薩供養四百億佛還是善根少,《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們這一類是少善根少福德的人,不容易。我們今天一聽了就會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想一想,雖然佛沒有在此地,沒有給你作證明,沒有說你前生,我們能想到我們的善根比他深厚。我們過去生中,絕對不只供養四百億佛,如果供養四百億佛的話,跟他一樣。所以不要輕視自己,不要小看了那些念佛人,有些念佛的一些老太太,不認識字,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能小看,甚至於他們善根、福德超過他太多了,我們怎能小看她!

  所以李老師在此地下了個結論,末後第三條,「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要不求帶業往生,你不是個大笨蛋,就是個狂妄之人。為什麼?一個頭腦清楚的人,誰不願意抓住這個機會求解脫,還能再搞生死輪迴嗎?還會這麼傻?還會這麼愚痴?不會了。所以,李老這三點,我們一般人讀這段經看不出來。佛說這部經,把這一段說在此地,用意就在此地,教我們要警覺,教我們自知善根、福德、因緣超過阿闍王子,超過他們很多很多。這都是在你一念之間,如果你也沒有這個意思求生西方,信不深、願不切,念佛也不用功,你就跟阿闍王子差不多,甚至於你還不如他。

  由此可知,這個事情能勉強嗎?不能勉強。我們常常勸家親眷屬,我們勸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他不相信,我們也很難過,還得想種種方法。給諸位說,沒有用,為什麼?善根不多。他一聽就接受,他是善根成熟;聽了不能接受,不要勉強他,勉強沒有用的,不是少善根福德因緣能生彼國的,所以沒有用。我們自己清楚,自己認真努力學習,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之後,你的家親眷屬,不管他在哪一道,你天天看到,他的狀況你完全明瞭。等到他什麼時候善根成熟,這個成熟就是他能信、能願、肯念佛,善根成熟,善根一成熟,你一定去幫助他。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的能力廣大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變現什麼身得度,就可以能幫助你的家親眷屬。所以說真正要度家親眷屬,除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真的,度自己、度眾生統統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個段落,我想就到這裡結束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