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當生成就第一法門)  (第三集)  1990/7  香港  檔名:02-008-0003

  「法會聖眾第一」。在前面我們將本經的大義與經題介紹過了,今天就開始介紹經文。本經經文總共有四十八章,前面三章是屬於序分;序分當中前兩章是通序,第三章是別序,這在其他經典裡面,我們很少看到通序有這麼長的經文;當中有三十九章是屬於正宗分,末後六章是本經的流通分,流通分也有很長的經文。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這是六種成就。六種成就是一切大小乘經裡面都有的,可是隨著經論性質不同,它的含義也有淺深的差別。這部經是世尊出現在世間度化眾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它的重要性超過《華嚴》、《法華》。因此『如是』兩個字的意義就非常之深廣。如果簡單的說,我們要問一句,佛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說了些什麼?那可以講「如是」兩個字就統統包括盡了。也可以說四十九年所講的,就是講「如是」這兩個字而已。什麼叫如?所謂如,簡單講就是這樣;沒錯,這就是「是」。

  佛將一切法說為三分,體、相、作用。體是本體,相是現象、相狀,用是作用。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相如其體,體如其相,這叫如。這個意思諸位聽了一下不能體會過來,古人有個比喻,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作成器具,每一個器具就是黃金,金是體,器具是相,你做盤子也可以,做碗也可以,做杯子也可以,做手鐲也可以,做項鍊也可以,隨你怎麼做法,那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這叫「如」。佛告訴我們宇宙之間一切萬物,相,它的本質是什麼?本質就是真如本性。性在哪裡?性沒有離開相,正如同是金在哪裡?黃金沒有離開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這個意思再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宇宙人生一切萬物的真相,真相就叫如是。佛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

  這兩個字的含義,就本宗來說,這個意思就特別的明顯。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就是本性、就是本體,佛是現象。是心既然是佛,那菩薩是不是心?羅漢是不是心?我們這些人是不是心?一切動物是不是心?乃至於植物、礦物、虛空世界是不是心?統統都是的。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薩,乃至於妖魔鬼怪都是唯心所變。《華嚴》上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就是指的這個心,心能造萬法,所謂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十法界依正莊嚴,識變的,識是什麼?是分別執著。如果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一如,萬法平等。離開分別執著就是佛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在《華嚴》裡面叫做一真法界。法界是一不是十。十是什麼?迷了自心之後,這才說為十法界;悟了以後,十法界就變成一法界,一真法界。佛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說出,這叫做「是」。

  所以是心是佛,這是講的「理」;是心作佛,這是講的「事」。理與事是一不是二,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原來十法界是自己做的!你現在想不想作佛?如果想作佛,這部經就是教給我們作佛的方法,依照這一部經來做,那就恭喜你,為什麼?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不要等到第二生。當生成就的佛法。再告訴諸位,這當生成佛是唯獨此經,除這個經之外,說當生成佛,那是說來好聽的,不可能,唯獨此經是決定成就。這就本經的意思來解釋「如是」。『我聞』。這是講師承。「我」是集結經藏的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親聽釋迦牟尼佛宣說的,不是傳聞。所以這四個字是屬於證信,如是經典是阿難親自聽到為我們轉述的。

  『一時』是時成就。佛在什麼時候說的?阿難尊者為什麼不把年月日說出來,而含糊籠統說個一時?我在年輕的時候學佛,看到經典是樣樣都佩服,唯有這一句是不太滿意,為什麼不把年月日說出來?這一句話說的含糊籠統。這是我們以凡夫的心來看如來的正法,往往有一些偏差,偏差就是錯誤。殊不知這「一時」是妙極了!如果說出某年某月某日,這就變什麼?過去了。過去了我們還有分嗎?沒分。這個「一時」是活的,佛講這部經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參與?能,為什麼?不要說是佛的境界,可以說阿羅漢以上就超越時空,可以到過去,也可以到未來,過去、未來、現在合成一個,這個妙!一時是這個意思,絕對不是我們凡夫常識裡面所有的。

  就本宗的教義來講,就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的時候,只要這個條件具足。這個條件具足,給諸位說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我們天天念佛,嘴巴裡說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說得很好聽,這信願行有沒有具足?沒具足。為什麼?果然具足了,你不會到此地來聽我講經。你到這裡來聽我講經,這三個條件沒具足,為什麼?具足這三個條件,自己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還來聽你講經幹什麼?決定往生。所以很難很難。三個條件一具足,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一次跟大家介紹這一部大經,希望在這短短一個月當中,培養我們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果然能夠在一個月當中建立了,我們這一次法會就有殊勝功德。這叫時成就。

  『佛』是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主成就」。『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這是「處所成就」。佛在哪裡講的經?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靈鷲山。靈山,《法華經》是在這個地方講的,無量壽經也在這地方講的。『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這是「眾成就」。當時世尊宣講《無量壽經》,聽眾非常殊勝,我們在其他經裡面所看到的多半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這個地方是萬二千人,比平常加了十倍,這是表示這個法會殊勝,與《法華》無二無別。你看看《法華經》也是「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法華》純圓,圓教一乘,本經也不例外,跟《法華》、跟《華嚴》是相等的,所以「萬二千人」裡面含的這個意思。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兩句是讚歎大比丘們的德行,比丘不能稱大聖,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辟支佛在我們佛門裡稱為小聖,不能稱大聖。大聖是對誰說的?是對大乘地上菩薩的稱呼,大乘裡面登了地的菩薩,這才稱大聖。這個地方稱他們為大聖,諸位就要曉得這些佛的弟子們,雖然示現的樣子是個比丘的身分,其實統統是地上菩薩化身再來的,不是普通人!這到以後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證實,像舍利弗、目犍連早已成佛,古佛再來。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跟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個主角,其他的人來唱配角。配角是什麼人?配角有的時候是主角的老師,不是普通人!所以佛的弟子當中,許許多多是古佛再來的,這一台戲才唱得圓滿。所以佛在此地,這暗暗當中把他們的身分都透露出來了,「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達是圓滿通達,跟佛沒兩樣,就是佛。

  下面給我們列出幾位代表,這個代表是每部經上都不一樣,我們讀經對這幾個代表的人物要特別留意,這些人不是隨便說的。實在講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這些人統統都在,哪一會他也沒漏掉,為什麼這一會寫他的名字,那一會寫那個人的名字?諸位要曉得他寫這些名字是表法的,與這部經、這個法門有密切關係,使我們看了這幾個人,就曉得這部經的性質,用意在此地。就好像開會一樣,你看看出席的那些是什麼人,你就曉得他們開什麼會議,他們商量是什麼東西。佛經裡面列上首的德號,用意也在此地。

  第一個人列的是『憍陳如尊者』。這位尊者,諸位平常看經有沒有看過他擺在第一個,有沒有看到過?沒有看到,太少太少!他老人家除非不擺,要擺那就得擺第一,不可以擺第二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轉法輪度五比丘,他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所以在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他是大師兄。一切經裡面我們很少看到,唯獨這部經看到。這部經看到,他代表什麼?這個經是第一經,是度眾生的第一法門,是一切眾生得度的第一經,這意思深!《華嚴經》沒有看到他,那不算第一。把他擺在那裡,這是第一經,第一得度!向下經文,佛明白給我們說明,在「非是小乘」的這一章,這好像是第四十三章,第八十六面在第一行的下面,我們把經文念念。「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是指什麼人?就是受持本經,依照這部經修行的人,他是如來第一弟子,是第一個得度成佛的。現在看看你們是要當第一弟子,還是當第二、第三,由諸位自己去選擇,這是佛門第一經。

  第二位『尊者舍利弗』。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沒有大智怎麼會選擇第一經?佛這麼多經典、這麼多法門,你怎麼一下就選到第一?這是要大智,沒有大智慧是遇不到的,沒有大智慧他也不能接受、也不能相信。舍利弗代表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第三位是『尊者大目犍連』。目犍連尊者代表神通第一。這個神通不是離地三尺,不是身上放光。神通怎麼講法?通是通達無礙,神是神奇莫測,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他樣樣都通達,樣樣都明瞭,樣樣都自在,樣樣都圓滿,表這個意思。我們要想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也在這部經上,目犍連代表這個意思。智慧圓滿,通達自在圓滿,這經上所說的。下面代表的意義就更殊勝了。

  『尊者迦葉,尊者阿難』。「迦葉」代表的是禪宗,當年佛在世的時候拈花微笑,大眾茫然,唯獨摩訶迦葉懂得佛的意思,所以禪宗是傳給摩訶迦葉的,摩訶迦葉是禪宗第一代的祖師,他代表宗門。「阿難」是集結經典的一個人物,他代表著教下。這宗門教下就把整個的佛法都包括了。除了禪宗,其餘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所以迦葉表宗門,阿難表教下,宗門教下都離不開無量壽。所以諸位看看這五個人所代表的,你就曉得這部經的內容,這部經的性質,這部經的分量,這部經的重要性。這是一切經裡面我們看不到的。『等』。這等還有其他的人,多!同學們太多,『而為上首』。這一段是說與會當中的聲聞眾,就是比丘眾。下面是講第二類的,就是菩薩眾。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前面我們看到所表的是同於《法華》,因為萬二千人,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是讚歎無量壽會上的菩薩眾們,這跟《法華》相等。現在再看到菩薩眾裡面,它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這跟《華嚴經》相等。《華嚴》三聖,毘盧遮那兩旁邊就是普賢、文殊,而且跟《華嚴》完全一樣,《華嚴》是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你看他這裡排名,普賢排在第一,文殊排在第二,跟《華嚴》排法完全相同。不僅僅這兩位菩薩是代表《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而且還代表密宗。怎麼說代表密宗?密宗的承傳比較晚一點。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出現,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就是金剛手菩薩,把這個法門傳授給龍樹,龍樹傳下來的,密宗是這麼來的。

  金剛薩埵是誰?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普賢菩薩代表密宗。密也歸無量壽,禪歸無量壽,教歸無量壽,沒有一法不歸無量壽。他代表這一個深義。普賢在此地代表密淨不二,文殊代表的禪淨不二,文殊菩薩是大乘的禪宗。彌勒菩薩這是當來下生的第五尊佛,我們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賢劫第四尊,第五尊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本經地位非常重要,本經的前一半是阿難當機,後一半是彌勒菩薩當機,諸位就能想得到彌勒菩薩與淨土的關係。而且釋迦牟尼佛將這一部經特別囑咐給彌勒菩薩,交代他要弘揚、要護持。所以我們知道彌勒菩薩將來成佛,龍華三會一定講《無量壽經》,一定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在這部經上有明文我們能看到的,所以才真正體會到這經義之殊勝!

  『賢劫中一切菩薩』。賢劫有千佛出世,除了這五尊之外,還有九百九十五尊菩薩,這都是當來佛,將來要成佛的。現在他們統統參加這個法會,統統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我們就明瞭將來千佛出世,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沒有一尊佛不弘揚念佛法門,才知道念佛法門殊勝無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同所弘揚,其他經我們沒有看到這個現象,唯獨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這些,總而言之,它都代表這一句萬德洪名,就是阿彌陀佛真如本性裡面本具的圓滿般若智慧,智德也就是我們自己自性本具,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這是我們在通序第一章裡面所看到的,這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的確是殊勝無比。

  底下一章是這一章的繼續,就是接著的。接著夏老居士特別給它另外標個題「德遵普賢」,這個用意很深很深。實在是可以連起來的,他特別加上這個標題,提醒我們。提醒我們,說明這一部經就是《華嚴經》。《華嚴》的分量太大了,這是《華嚴經》的精華,本經的內容、經義與《華嚴》無二無別,《華嚴》說得詳細,這個說得簡單,但是只有詳略不同,義理並無二致。我們看經文: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個地方給我們說了十六位菩薩,這代表的意義就不平常。這十六位菩薩,給諸位說統統是等覺菩薩,跟普賢、文殊、彌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菩薩,等覺菩薩。而且再告訴諸位,這十六位是在家菩薩不是出家的。前面所講的是出家菩薩,普賢、文殊、彌勒是出家菩薩,這十六位是在家菩薩。只有在家、出家不同,他所證的果位是相同的。這叫我們一看,這經上是在家菩薩多過出家菩薩,這用意大家就知道了,這個法門是以度在家菩薩為主的,是在家同修一生圓成佛道的經典。

  現在我們看看眼前的佛教界,正如同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現在這個世界顛倒,我們佛教裡頭也顛倒了。怎麼個顛倒法?從前在佛門裡面的成就,排名順序第一個是出家比丘,第二個是比丘尼,第三是優婆塞,第四是優婆夷。現在顛倒了,現在排名第一個是在家女眾,其次是在家男眾,再其次是出家女眾,最後的是出家的男眾。諸位要不相信,你看看我們現在講經,豈不是在家女眾多過男眾。你再看看《往生傳》,最近寬律法師寫的《往生傳》,寬老聽說還在南華寺,我在新加坡得到他這個本子,在台灣我把它重新印了一萬本。《往生傳》一打開,我們看到念佛往生的,最多的在家女眾,排名第一,男眾排名第二,出家人往生的不多。這就說明這個經是以度在家眾為主。通常我們講在家業障重,殊不知現在出家人的業障比在家人還重,這個世界的確是顛倒了。所以在家同修死心塌地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決定成就。

  這十六位菩薩,除了賢護之外,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薩,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都來參加這個法會。這個意思就又代表了他方世界諸佛如來統統宣說這個法門,所以佛一說,他方菩薩都來了。說明這部經、這個法門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同所弘揚,實在是非常希有,我們在其他經典裡面沒有看見過。『賢護』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位在家修行的長老,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名號上的含義是代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金剛經》上說的。佛護念菩薩,大菩薩護念小菩薩。所以你真正發菩提心,真正一向專念,你必然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諸佛菩薩護念,怕的就是你心不向道。心不向道,也有人照顧你,什麼人?妖魔鬼怪。他常常護念你,常常照顧你,將來你跟他同一類去了,你也做了妖魔鬼怪。佛與魔就是在一念心,一念心清淨、一念正就與佛菩薩感應,一念染、一念邪就跟魔感應,這是不可以不注意的。我們看底下這些菩薩。

  『善思惟』代表正智明瞭,覺而不迷。思惟是明瞭的意思,並不是真正的去想一想,去想一想落到意識裡頭去了,所以思惟是代表明瞭的意思。那什麼叫善?不要想就明瞭,那才叫善,想了又想才明瞭,那不善。這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直覺,眼一見就明瞭,耳一聽就明瞭,不需要加以思考的。就是不要落在意識裡頭,自然通達明瞭,這叫「善思惟」。這實在講就是般若智照,《心經》裡面講照見,是這個意思。

  『慧辯才』。慧是智慧,有智慧一定有辯才,有辯才才能夠接引教化一切眾生。『觀無住』。這《金剛經》上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菩薩就表這個意思,無住生心。『神通華菩薩』。他代表的是行願方便,華代表的是修因。『光英菩薩』。光是光明,英是精英,就是精華的意思,光明之中的精華。『寶幢菩薩』,寶幢是代表智慧殊勝,凡是幢,幢是高顯、明顯的意思,我們可以用殊勝來稱他。『智上菩薩』是表無上的妙智。『寂根菩薩』,他代表的是六根清淨,這是淨宗修學的根本,也就是小本《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

  所以本宗的修學求什麼?就是求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在哪裡求?要在境界裡面修。菩薩跟凡夫不一樣,凡夫在境界裡頭怨天尤人,這個環境不好,這個人對不起我,怨天尤人,那是凡夫。菩薩是這一切境緣都是我的善知識,為什麼?要在一切順境、逆境裡面去練一心不亂。順境裡面沒有貪愛之心,逆境裡面沒有瞋恚之心,把這心在境界裡面練平了,我們經題裡面講平等心、清淨心。所以一切善惡境界都是我的善知識,在這個境界裡頭真是感激不盡,哪裡會怨天尤人!你不在這個境界裡,你怎麼能成就清淨平等?

  所以凡是怨天尤人,我們聽了這個,笑笑而已,不要去理會。為什麼?他不是修行人,諸位自己明瞭就好了。特別要緊的我們自己是不是真正修行人?是不是在真修?《華嚴》裡面講歷事鍊心。歷是經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種不同的境界,他在裡面磨鍊,磨鍊出清淨平等,他成就了。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善、有惡,就是我們現在現實的社會,男女老少,善人惡人,順境逆境,你看五十三參就是這個。善財童子在這個裡面磨鍊,磨鍊出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那叫做修行。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用一句阿彌陀佛來鍊自己的心,修成一心不亂,修成六根清淨,叫寂根菩薩。

  『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這是三資糧裡面信願行兩個項目。特別是信,這有智慧才信,才相信這部經典,才相信這個法門。真正有智慧他才願生淨土,凡是不願意生淨土的,沒有智慧!到向下經文我們會看到。『香象菩薩』是代表願力無邊,在古時候,象力氣是最大的,尤其是香象,是象裡面最特殊的、也最大的。『寶英菩薩』代表的是願海莊嚴。『中住菩薩』代表的是安住中道。『制行菩薩』代表的是持戒念佛。『解脫菩薩』,他代表的是圓滿的成就。這十六位,除了賢護之外,十五位是他方世界來參加這個法會的等覺菩薩,統統是在家等覺菩薩。名號上表的法,全部是讚揚信願持名,讚揚本經的功德殊勝。接著這是歎德,前面這個歎德是「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是略歎。這個地方是要廣歎,詳細來說明。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這一句話要緊,所以夏蓮居大士就用這句話作為這一章的標題,「德遵普賢」。修淨土的人要想在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不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古大德就把它列在朝暮課誦當中,教我們每天記住,把普賢菩薩十大願念一念,念一遍。念是念了,念了沒照做,有口無心,有口無行,這念了沒用處,這不作數。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面種一個種子,這個種子到哪一生哪一劫開花結果,這不得而知,很渺茫。諸位要想成就,這十大願王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我們修淨宗,淨宗經論雖然現在說的「五經一論」,其中最重要的三種,《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三種最重要。我自己修學是依靠這三種,我到處弘揚也是這三種,沒有想到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他也是選擇這三種,我們是不謀而合。他老人家一生提倡的也是這三樣東西,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十大願王確實是難修,為什麼難修?凡夫你有分別執著,你就沒有法子修十大願王。十大願王要到什麼時候你才能修?你的心真正清淨、真正平等了,這時候就有資格修十大願王。換句話說,至少要跟善財童子一般才行,你有分別執著那不行。這個十願要略略的介紹一下。

  第一個是「禮敬諸佛」。因為這一部經、這個法門是直截成佛的法門,不是普通法門,它的要求水準當然是高水準,你能夠做得到,你的一生決定成就;做不到,那只是在淨宗裡面種個善根而已。禮敬是屬於性德,成佛是性德的流露!唯有性德才能夠開發性德,「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與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我們性德透不出來?為什麼佛的性德能顯露出來,我們顯不出來?性德好像是寶藏,好像是個金礦,人家都開採出來,得受用;我家有一金礦,埋在地下沒開出來,還是貧窮窶陋!用什麼東西來開?要用性德來開,什麼是性德?孝親尊師,所以就講到禮敬。

  在中國大乘表法的菩薩四位,地藏、觀音、文殊、普賢,這是代表性德顯露的四個層次。從哪裡學?從地藏學。地藏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佛這樣教給我們,儒家孔老夫子也是這樣教給我們。孔老夫子教學,你翻開《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從這個地方學起!那個人不敬我,我還敬他?他不敬你,他是搞凡夫,要搞輪迴的;我現在要想成佛,他不敬我,我不應該敬他,換句話說,他搞輪迴,我跟你繼續輪迴。那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我們今天既然真正覺悟了,不跟他一樣,他不敬我,我敬他,他虛情假意待我,我用真誠心對待他,這就跟他不一樣!他是天天煩惱做主,七情五欲煩惱在作祟,我們智慧光明樣樣照亮,這不一樣就在此地。

  所以你真正想學佛,真正想往生,沒二話說,一切恭敬。你怎麼樣敬佛,你就怎麼樣敬人,善人要敬,惡人也要敬。為什麼?佛在《華嚴》、《圓覺》上都說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對一切眾生的恭敬就是對諸佛如來的恭敬;對一切眾生不敬,就是你性德上又起了無明,說個不好聽的話,就是又起了業障。你天天想消業障,這業障不斷的起來,你哪能夠消得掉?如果真正想消業障,那就得一切恭敬,真正做到一切恭敬,那恭喜你,你的業障消掉了,你沒有業障了。我們古人說得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人家給你說這個是非、那個長短,笑笑,心裡明白那就是個是非人,佛門叫業障鬼,是個業障鬼,他不會成就。所以諸位一定要修禮敬。禮敬,不但對人要真誠恭敬,誠心就是沒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不誠。對人、對事,對事是認真負責,把這樁事情做好;對物,物是要愛惜,要把它保持整齊清潔,這是對物的恭敬。這一張桌子擺得整整齊齊,沒有把它擺歪擺斜,這對它多恭敬;每天把它擦得乾乾淨淨,不要讓它有灰塵,這是對它的禮敬。

  所以「禮敬諸佛」裡面含義非常之廣大,你不要看到這個「禮敬諸佛」,看到佛菩薩恭恭敬敬,頂禮拜三拜,看到人就發脾氣,那怎麼行?這就錯了!一切眾生統統是佛,不但一切人是佛,剛才講桌椅板凳也是佛,一切事也是佛,這個佛裡面的含義是廣大無邊,你想想看這真的不容易做到,所以這是如來與大菩薩的境界。說老實話,小乘阿羅漢做不到,辟支佛也做不到,權教菩薩也做不到,為什麼?他還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不能成就。他幾時能做到,那他就成就了。所以一句「禮敬諸佛」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來對待,這是我們性德開發自性的光明,那個功德利益是無比的殊勝。不肯做,他不知道!你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你自然就能體會到了。

  第二願「稱讚如來」。前面第一個是講「禮敬諸佛」,第二句他不說諸佛,他說如來,這什麼意思?諸佛跟如來一樣不一樣?如果是一樣,那就用諸佛就好了,何必要用個如來?給諸位說不一樣,真的不一樣,說諸佛是從事上講的。《金剛經》上一會兒講如來,一會兒講諸佛,意思不相同。說佛是從事上說,事上要恭敬,平等的恭敬。稱讚要從理上講,如果這個人盡做壞事,盡在害人,你還去稱讚他,這就錯了,那個壞人我們對他恭敬,是對的。惡人、壞人對他恭敬是對的,事上是對的,為什麼?他有佛性,但是稱讚就不可以,稱讚是一定他有善、有德,我們才稱讚,沒有德與善,我們只恭敬不稱讚。

  所以如來是從性上的稱號,佛是從事相上的稱號,這不一樣。我們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得到了證明,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的確有善人、有惡人,有學佛的,還有學外道的;像勝熱婆羅門就是外道,遍行比丘也是外道,外道有好幾個。要拿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不是我們佛教,其他宗教的教徒,善財童子一律平等的恭敬。可是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有三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只有恭敬沒有讚歎。善財童子去參訪都讚歎的,唯有三個人沒有讚歎,這三個人是哪三個人?第一個是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這個人愚痴,所以他這三個人是代表三毒煩惱—貪瞋痴,他代表的愚痴。愚痴是根本煩惱之一,當然善財童子不能讚歎,讚歎我們大家都學他,還得了嗎?第二位是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代表什麼?瞋恨。脾氣非常之大,稍稍得罪他,他就要用嚴刑來對付,殺人如麻,在我們眼裡是魔王,善財童子去參訪,禮敬不讚歎。第三位是伐蘇蜜多女,她是一個妓女,善財童子去參訪,這是代表貪欲,所以有禮敬沒有讚歎。

  由此可知,讚歎是要符合於性德,性善的,這用如來,不用諸佛。禮敬裡面沒有分別,讚歎裡面有差別。經文上往往用一兩個字的差異,裡面的境界就不相同,這些地方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中國人俗話說「隱惡揚善」。揚就是讚揚,人家有好的地方要讚歎,見到人家有過失的地方一字不提。我們都能夠這樣去做,社會的風氣必定慢慢會淳厚了。為什麼?作惡的人,惡人有時候也會做一點好事。好事你就讚歎,惡事不提,到後來他會生慚愧心,你看看這人對我多好,我做了小小的好事就讚歎,我做那麼多壞事,你看他們都不說,他慢慢會反省,會改過自新。

  現在社會,實在講,我們所看到的是適得其反,凡是好事、好人沒人提;惡事、惡行,你看看那個報紙大篇大篇都在那邊報導,這是什麼?鼓勵作惡!使這個作惡的人心地麻痺了,不知道作惡是錯誤,這就是迷惑顛倒。學佛的同修一定要知道這個事實。從自己本身,影響到我們附近的一些人,人人都能夠認真修學,自然能夠轉風易俗,能夠造福社會、造福人群,所以這一點相當的重要。

  第三願是「廣修供養」。供養是對上說的,對平輩講布施。六度裡頭有布施,布施跟供養是一個意思。因為是普賢菩薩所修的,普賢菩薩眼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他沒有布施只有供養。對人、對事、對物統統供養,用最尊重的心,最虔誠的心來修這個法門,所以不叫廣修布施,叫廣修供養。供養就是放下、就是捨,能把一切放下,心就清淨了。

  我們想修清淨平等,為什麼得不到?這心裡頭有牽掛,放不下!佛教菩薩要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普賢菩薩修供養,也是教我們統統放下。從哪裡放起?先從身外之物放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與這些外物不要有貪戀之心,放下是從心地上放下,沒有牽掛,沒有取捨,沒有得失,你就自在了。一切法隨緣,隨緣就是正確的,所以菩薩自在。你命裡面有財富,有財富偏偏把財富捨掉,不要了,這個對不對?這個也是不對的。為什麼?你有心。沒有財富的人一天到晚動腦筋想辦法賺錢,這也錯誤的,為什麼?都是你的妄念,起了妄念了。能夠六根在六塵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就對了。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

  佛法,本經裡面也明白開示我們「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這是菩薩大慈大悲,眾生沒有請他,他就來了。來了幹什麼?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一切眾生,開導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不請,菩薩就來了。可是菩薩也要觀機,他不請是什麼?看他機緣成熟了,他能夠接受佛法,歡喜佛法,菩薩才來。如果菩薩來給他說法,他聽了就討厭,拒絕排斥,菩薩不會來。你歡喜,你願意接受,肯依教修行,那菩薩怎麼會不來?他當然要來,正是所謂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發心,菩薩都不會捨棄他。為什麼?一個人真正要是信願這部經典,依照這部經典修學,那是一尊佛,不是普通人!正是所謂這個眾生現前成佛的機會成熟了,那菩薩要不幫助他,這是過失。這個機會正如彭二林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十方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這種機緣成熟,他怎麼不來幫助?他要不來幫助,那對不起眾生,那也就是他的迷惑顛倒。

  所以放下就是放下妄想,放下執著,放下憂慮,放下牽掛,放下煩惱,這叫真正的供養。《行願品》裡面,十大願王講到「廣修供養」,這一段經文特別長。末後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裡面第一個是依教修行供養。我們就明瞭怎樣廣修供養?依教修行就是廣修供養。特別是這個法門,這部經典剛才說過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宣揚的一部經典,我們能夠信願受持,就是虔誠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必搞這些東西,這都是假的,這佛菩薩都不要的。我們講「廣修供養」怎麼個修法,這都是性德的開顯,這工具!把我們真如本性的寶藏開發出來,這三條是基本條件。

  恭敬、讚歎,恭敬如果說得粗淺一點,對治傲慢。人都有傲慢的心,傲慢也是根本煩惱,根本煩惱五個,貪瞋痴,底下就是慢,所以禮敬是對治傲慢,稱讚是對治嫉妒。嫉妒心也是與生俱來的,不要學的。你看那個兩、三歲的小孩,分糖果分得不均,他就會嫉妒,誰教他的?沒人教他,他就會嫉妒,可見得嫉妒、煩惱是與生俱來的,這個不要學的。廣修供養是斷慳貪。我們曉得傲慢、嫉妒、慳貪都是真如本性裡面根本的妨礙,根本的障礙。普賢菩薩用這個方法把我們這些障礙去掉,使我們的真如本性能夠重獲透露出來。所以這三樁一定要修學,要認真的修學。

  第四是「懺悔業障」。學佛的同修常常掛在嘴邊,怎麼樣消業障?什麼叫業障?拜個《大悲懺》能不能消業障?拜個《梁皇懺》可不可以消業障?我相信你們同修多多少少都拜過,業障有沒有消掉?先要曉得什麼叫做業障,業是造業,造業就有障礙,障礙什麼?這經上講得好,障礙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本心,清淨平等覺不能現前就是有障礙,什麼障礙?業,就造業!現在這個社會,從中國到外國,從學校裡面,你看那個小孩念書筆記本叫作業簿,他就造業了。外國公司還考核業績,你那個業積了多少了?這有什麼法子。業就是動,就是事,我們常講事業。你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完了的時候叫做業,這結業。我們從早到晚不停的在造業,連晚上睡覺還會作夢,作夢也造業,他不造業就不作夢了。所以這個造業是日夜不停,這個業障怎麼能消得了?

  業障是一回什麼事情我們搞清楚了,我們的思想見解、活動、言語統統是業,這些業裡面有善、有惡,惡業是障,善業還是障。所以佛教給我們修什麼?修淨業。淨業是什麼?心清淨了,業就清淨,心不清淨,業不會清淨的。善業果報在三善道,惡業的果報在三惡道,這個事情很麻煩,業障想消除是真正不容易!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個方法,教我們在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這也是造業。阿彌陀佛,三善道沒有,三惡道也沒有,果報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叫淨土,所以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這叫造淨業。淨業成就了,就往生了,從前所造的善業、惡業一概不要去理會,叫帶業往生。你也不要問我從前那個業有沒有消掉,不去理會它,想這些都叫打妄想,又再造業障,障礙你清淨心!所以除了阿彌陀佛這一念,把其他的念頭統統打掉。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

  學佛,對這個世間決定不能有牽掛,世間事,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告訴我們:世間事可以做,世間意不可以有。意是什麼?意念、牽掛,這個不可以有。虛雲老和尚出家之後,他在福建鼓山聽說他父親過世了,以後跟家裡面就一刀兩斷,從此以後就沒有往來了。他的母親,他還有兩個太太,以後統統都出家了,決定沒有牽掛。我這一次講經完了之後,要到上海去看看我母親,不能不去。為什麼不能不去?我聽說她天天在想我,這還得了嗎?這不得了!我這一次去的目的,就是改變她的念頭,教她天天想阿彌陀佛,不要再想我了。想阿彌陀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想阿彌陀佛,將來一定是六道輪迴,這不得了!她要真的斷掉這個念頭,一心一意想阿彌陀佛,我以後可以不要再跟她見面了。下一次再見面,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面。所以這是不能不去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諸位要知道什麼叫業障,怎樣懺悔。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懺悔法,一切業障統統能夠快速的消除,不要再去搞其他的方法。其他的方法未必有效,真正有效是這個方法,你就念《無量壽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第五願是「隨喜功德」。這一願也是對治嫉妒的。這個嫉妒是大害事,世出世間法所以不能成就,說老實話,這是很大的一個關鍵。所以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稱讚還不夠,還教給我們還要隨喜。隨喜是什麼?是成人之善,成人之美。即使是冤家對頭,他做一樁好事情,我們不要記這個冤仇,我們還要從中盡心盡力幫助他。為什麼?這一樁好事是利益社會的,利益大眾的,不是他個人的。如果為他個人利益,我們可以不必去贊助他;他這個事情是關係於大眾的利益,那即使是冤家對頭也要去幫忙。這是修隨喜功德。盡心盡力去做,功德的成就,說實在的話,他的功德多大,隨喜的人也那麼大,這個不可思議。

  第六「請轉法輪」。轉法輪是比喻講經說法。一定要請善知識到我們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這一點也得要智慧,沒有智慧,你會把這一願錯會了意思。佛法無論大小乘沒有不善的,沒有不好的,但是要想成就,必須一門深入。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好,你要想修行證果,你只能走一門,你不能走兩門。像這個佛堂有好幾個門可以進來,你只能選擇一個門,你才進得來;你同時想走兩個門、三個門,你是決定走不進來的。所以諸位要曉得,你展開經典看,佛講一切經都有當機者,當機就是對象!

  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我們的祖師大德確實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所以建立了宗派。宗派就是提倡一門深入。古時候寺院叫高豎法幢,建立宗旨,這是一個道場。你這個道場宗旨是什麼?我們今天國內外寺廟很多,不能稱為道場。為什麼?沒有宗旨,沒有宗旨是個什麼現象?雜修、亂修,他怎麼能成功?請轉法輪,各宗各派的法師大德我都請,聽眾聽了之後,不曉得學哪個好。這個法師好,我教你念佛好;下一次來個參禪的,念佛不行,參禪好;再來個密宗仁波切,禪與淨都不行,這個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搞得你不知道學哪個門好。這樣請轉法輪的時候,意思完全錯了。

  所以印光大師靈巖山的道場,你看看他的規矩,他不請法師講經,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這是絕對正確。為什麼?請法師講經,請這個不請那個,得罪人。請來的時候,宗派修學不相同,把大家的信心亂掉了。古德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尤其現在這一些講經的人,特別是一些年輕人不懂得講經的規矩,處處他是好心,效果?破壞道場。古德講經是讚歎,譬如說你是禪宗道場,我是修淨土的,你請我到這裡來給大家講開示,我絕對不會勸你修淨土,我勸你修淨土,把你道場破壞了。我一定是讚歎你的道場,讚歎你的老師,使大眾對老師更有信心,這是對的!

  我記得我第一次到此地來,一九七七年,聖一法師在這裡聽了幾次,以後請我到寶林寺去講開示,它是禪宗道場,我到寶林寺去講完全讚歎禪宗。使大眾對聖一法師更有信心,這幫助他們成就。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師請我去講開示,演培法師修彌勒淨土的,我修彌陀淨土,不一樣!所以我到他那裡講開示,彌陀淨土一字不提,統統講彌勒淨土的好處,希望同修們認識演培法師,真正是親近、學習演培法師,他才會成就。現在一些人不知道,就說我這個好,他們那個是要差一點,這就糟糕了!這實在講是謗佛、謗法、謗僧。一切法都是佛說的,你說它不好,豈不是謗佛!自古以來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不知道成就多少人,你在這裡毀謗,這謗僧;謗佛、謗法、謗僧。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稱讚不能毀謗。要像善財童子一樣,自謙讚歎別人。他們問:你既然講彌勒淨土怎麼這麼好,法師你為什麼不修?你去修彌陀淨土。我只說我不如你,你的根機好可以修,我不行!他聽了也歡喜、也高興,所以這個請轉法輪非常非常不容易。

  所以一個道場確確實實要建立起宗旨,我這個道場修什麼,學的什麼。我在台北兩個道場,景美圖書館這個道場只講兩部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講完了重頭再講,是永遠不換的,就兩部經。杭州南路這個講堂是專講《普賢菩薩行願品》,一遍講完了重頭再來一遍,永遠不換的,這就是確立宗旨。在國內外有法師大德,居士也一樣,從我們那邊經過,短時間我們接待,住宿我們都供應;我們供養,我們不請講經。為什麼?因為我們大眾都是修淨土的,你萬一來破壞大眾信心,我對不起大眾,所以我們是不請講經。這是請轉法輪。除非是你要講我這個宗旨相同的,我禮請,恭恭敬敬禮請。你講跟我不一樣的,那我沒有法子,我只有不請。所以我不在台灣的時候,我由學生們去講,學生們代我去講,不請外面人。同修們真正想修學,自己有道場的時候不能不留意,我們建立道場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同修這一生當中真正有成就,確確實實有成就。

  往生,是要看到阿彌陀佛來接他走的,這才是真的往生。沒有見到佛來接引,往生死了之後瑞相很好,不能證明是往生。可以證明什麼?不墮三惡道。他走的時候相非常好,他來生生天,相好;來生得人道,相也好,所以不能證明他是往生。真正往生的,是他沒走之前,他告訴大家我看到佛來接引我,那是決定往生。我們希望是真正幫助這些人。一個道場,說老實話,能夠有三個、五個往生的就不得了!這個道場就殊勝莊嚴。所以這請轉法輪要注意。

  第七是「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是請講經,哪有聽一次經就開悟了?這太希有了。所以要想大眾真正得利益有成就,必須要請善知識長住在我們這裡,領導我們薰修,大家才有依靠、才有依止。沒有真正善知識,依止很難。所以遇到真正善知識,要請他長住在這個地方,這當然要有緣分。現在在我們這個世界,由於交通便捷,距離縮短了,全世界哪些善知識,幾乎我們都能知道。可是這些善知識都有自己的道場,請也請不來,想請他來住世,那談何容易?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交通便捷有一個好處,我們不能把他請來,我們可以到他那裡去參學。像現代演培法師,是我們當代唯識宗的第一個人。唯識在佛法裡面相當重要,所以我總是希望有年輕人真正發心來學唯識,弘揚唯識,到新加坡去跟他學。跟他三年、五年,把他那個東西學過來,這真正有心人,真正發菩提心,使法相唯識一宗不至於斷滅。

  所以修學的時候,有善知識,則去找他,親近他,向他請教,這也是個好方法,可以彌補請佛住世。他不能到我這個地方,我到他那裡去。等到自己學成了,回到自己這個地方來教化一方,這是菩薩發心。世間我們要真正講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人生真正的意義、真正的價值,說老實話,就是弘法利生;除此之外,你們想想人活在世間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價值?世間人認為的意義價值,在佛法裡面看一場空!歷史上留名也是假的,因為地球有成住壞空,地球壞掉了,那歷史留到哪裡了?沒有。所以真正有意義的無過於弘法利生。自己這一生能超越六道輪迴,也能幫助別人了生死、出三界,這有意義。可是真正認識這一點的人,不多!這是希望我們同修要很冷靜、細心去體會。更希望年輕人能夠發大心,救度一切眾生,不但救自己,救眾生。佛法展現在我們眼前並不很困難,如果依照本宗來修學,有五年的時間足夠了。五年的時間足足可以自己往生淨土,決定有把握,也有能力幫助別人。五年的時間不長,自己肯不肯認真努力來修學。

  十大願從第一到第七,到請佛住世,這是願。後面三願都是迴向。所以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後三願合起來講。「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學佛一定要找一個榜樣,最好的榜樣是佛,我們跟佛學。一切諸佛當中,阿彌陀佛又是最殊勝的榜樣,本師釋迦牟尼佛對彌陀的讚歎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跟誰學?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就在這部經上。阿彌陀佛是怎樣存心、怎樣發願、怎樣修行,對於宇宙人生怎樣的認識,統統在這部經上。只要我們自己的心願解行完全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就學到手了,學到家了。學其他宗派,經論很多,不容易學,要很長的時間。學阿彌陀佛容易!這一部經就夠了。所以學佛一定要找一個典型、找一個模樣,照著這個模樣來塑造自己,使我們自己學得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是講自己的修學。

  我們沒有往生之前,我們這個身體還在人間,我們不能離開這個社會,不能脫離這個社會,要跟大家在一起相處。相處要以什麼態度?「恆順眾生」,要學著順。換句話說,不與任何一個人結冤仇,不與任何一個人有衝突。他看我不順眼,我躲開他,他心裡歡喜。這不是怕他,恆順,讓你心裡歡喜。這是佛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樣樣要順,順就是孝道,所以孝底下是一個順,什麼叫孝?順才叫孝。這個順是智慧、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

  「普皆迴向」是把心量拓開。我們自己所修一切的功德,讓一切眾生去分享,絕不自己享受。所以普皆迴向是拓開心量,心量之大跟虛空法界完全相等,把所有的界限統統破除,這叫十大願王。所以菩薩的德號「普賢」,普皆迴向就是普的意思,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是賢。我們通常講,講道、講德,道德的標準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就是道,好善喜賢就是德,絕對沒有嫉妒障礙,這是德。所以這個法門成就道德,比其他法門的確是來得容易、來得殊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