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三集)  1994/8  美國聖荷西迪安查學院  檔名:02-025-0013

  請掀開講義第八頁,「重重誨勉第三十六」。佛在《無量壽經》為我們所說的內容,幾乎將我們一生行業、果報都說盡了,文字雖然不多,義理確實是無有窮盡。本經它的宗旨,是極力的讚歎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勸勉我們求生淨土。我們也清楚,自古以來,尤其是在近代念佛的人很多,但是,往生的並不多。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實在講就是這個六品經裡面所說的,特別是前一章所講的惡、痛、燒。我們細心的去檢點,這些過失確實存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或是有意、或是無意都會毀犯,原因在哪裡?實在講這是我們每個人無始劫以來深厚的習氣。所謂習氣已經變成自然,自然這些毛病、習氣它就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障道。我們常講的業障,障礙我們的修行,障礙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

  所以佛在此地,特別用的痛燒,用這個字樣來警惕我們。實在講學佛,特別是修淨土而這一生不能得生,真是最大的痛苦,沒有比這個更痛的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這個原因就是五惡十惡,此地這個五惡裡面包括十惡。由此我們也能夠聯想到,佛在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果然能把這四條做到,這如是五惡就消除。縱然不能消除得很乾淨,也消除一大半,對於我們修學往生的障礙也就化除了,所以這是的確是非常重要。我們每天去念它,就是不能夠每天讀誦全部經文的,也應該每天以這個六品經做為晚課。讀誦的時候要思惟、要檢點、要認真的反省,改過自新。

  我們今天從第二個小段看起,前面這個小段昨天已經說過,在經文的第二行,第三個字看起。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第一個小段是就因果相生,因生果,果生因,從這方面佛重複的教導我們。而這段是從果相來為我們說明造作惡業之人,『或其今世』,「今世」就是現在世,我們常講的現世報,現報他得了重病,『病殃』的殃是災,災殃,得了「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這是大眾都看到的,像佛法裡面這些事情很多,最明顯的《慈悲三昧水懺》的悟達國師,他是唐朝時候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真的有道行,確實生生世世持戒精嚴,斷惡修善。所以他能夠十世不失人身,這個的確相當不容易的,而且世世都出家修行,這真是非常難得。因為這個十世累積的功德,這是功德大。所以在這一生當中為帝王師,這稱為國師,皇帝的老師,皇帝對他非常尊重,有學問、有道德。

  這一天皇帝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這個寶座就是我們平常講太師椅,是沉香雕的價值就高了。我們知道沉香是非常貴重的,這個放在水裡面它會沉下去的。他得到寶座就起了歡喜心,諸位曉得,這個歡喜心一起來,這是煩惱現行,道心失掉了。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七情五欲這煩惱,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他這個定力就不夠,功夫就不夠,煩惱就起現行了。這煩惱一起現行,修行人確實有護法神保佑他,護法神沒有情面好講的,他是尊重你的道行。你的道行一退失了,這護法神就走開了,他再不護持你,他也瞧不起你。怎麼接受一個沉香寶座就退了道心?於是乎他的冤家債主就找上門來,就得了一個人面瘡,這個人面瘡幾乎要了他的命,什麼醫生也醫不好。這皇帝的老師,當時國家第一流的高手,都束手無策。

  在這個地方我們也打個閒岔,這世間人總是免不了生病的。病有三種因緣,第一種是生理的病,我們飲食起居不小心,俗話常講病從口入,吃東西不乾淨,不小心的時候得病了,這屬於生理的。這一類的病一定要找醫生,以藥物來治療,這是很有效的。第二類叫冤業病,是冤家對頭找上門來,這一類的病醫生沒有辦法。有些求佛菩薩,或者求高僧大德誦經拜懺,給他調解,調解他要是接受,那他就離開,你的病就好了,他要不接受那也沒有辦法。但是,一般調解可以說,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有效,因為這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總不是一個好的結局。所以誦經拜懺是勸導他,他要覺悟了,算了,這就了了,他病就好了。悟達國師這個病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這過去生中的冤業。

  第三類的病,那個叫做業障病,既不是生理的傷風感冒,也不是冤家債主,是自己造的罪業太深,這就很麻煩。這種病醫生醫不好,求佛、求菩薩誦經拜懺也不會好,這是最麻煩的一種。這一類的病,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常常看到,現在社會上叫什麼?叫老人病,真的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每天躺在床上,這一病就病多少年,有病十幾年的,病十幾二十年的,每天三班護士照料,他就是一口氣不斷,什麼醫藥也沒用處,他又不死,這一類叫冤業病。實在講這一類的病能不能治?能,可惜世間人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這一類病要真實的懺悔叫懺除業障,它不是屬於調解的。

  不像悟達國師這個病,是冤家債主找到頭上,畢竟他是個好修行人,有十幾世修行的基礎,也非常之難得。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在早年悟達國師年輕的時候沒有成名,那個時候還算是一個小和尚。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個要飯的乞丐,這個乞丐身上長了一身的毒瘡,其臭無比,沒有人敢接近他。他見了之後生慈悲心,照顧這個得病的乞丐,他問乞丐這個瘡怎麼樣的時候才能好?他說你給我舔,舔這個瘡的時候我會感覺到舒服一點,悟達國師這個時候真的就給他舔瘡,以後把這個病人照顧得能夠自己行動。這個乞丐就告訴悟達國師,他說你將來如果有大災難的時候,你來找我。你今天幫我的忙,我很感謝你,到你將來有大難的時候你找我,我住在四川,住在一個什麼地方的山上,這山上是有二棵樹,你在那個樹旁邊叫我,我就會答應你,就會出來見你,就預計這麼樁事情。

  其實這個乞丐是阿羅漢,就是迦諾迦尊者變現的,來試驗試驗他,他這個慈悲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一試驗果然不錯。所以就預先知道,他將來有人面瘡這個災難。所以那個時候悟達國師走頭無路的時候,忽然想起從前他救的那個乞丐,那個乞丐曾經講了,遇到大難的時候去找他。他就到了四川,找到了這地方,果然看到有二棵樹,他就摸著這個樹叫的時候,忽然看到裡面有寺院規模很大,迦諾迦尊者就出來了,就跟他見面,這個時候才曉得他是阿羅漢。他用慈悲三昧水給他洗人面瘡,給他調解。這個人面瘡就說出他的原因,原來在漢朝時候,他們兩個是同事,袁盎、晁錯因為意見不合,這樣結了冤仇,晁錯被他害了,那個冤仇生生世世他都想來報復。但是他生生世世出家修行,有護法神保佑,所以他一點辦法都沒有。這一世當中,因為沉香寶座他起了傲慢心,護法神走了,他才有機會找上門來,把這個原因說出來。你說這個冤仇(冤結)在心,生生世世都不會忘記,要找機會來報復。可見這個病殃真是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慈悲三昧水懺流傳到現在,這個懺法就是當年迦諾迦尊者,為悟達國師治人面瘡的這個法事。這是古時候。

  近代也有這麼樁事情,很類似的,諸位要是看了倓虛老法師在佛七裡面的講話,有一個錄音帶。倓老法師是北方人,好像是營口那邊的人,靠近天津營口那邊的人,他的話不太好懂。我當時聽到這個錄音帶,細心聽了三十幾遍,大概才可以聽到八成,還沒有辦法完全聽懂,可是所講的意思我都能夠明瞭。他常常講,諦閑老法師早年有一個徒弟,諦閑老法師是他的老師,他那個徒弟等於是他的師兄,但是沒有見過面,因為那個時候他已經過世。這個倓虛親近諦閑老法師的時候,他那師兄已經過世,但是諦閑老法師常常拿這段事情勉勵大眾。他說這個徒弟早年跟他出家,在沒有出家之前他曾經有家,也就是他結過婚,而且有個小孩,有個女兒很小。可是他學了佛之後一定要出家,太太不答應,不答應他也出家,老和尚給他剃度。以後太太這一氣就跳水自殺,那個冤魂也就是跟著他。但是他發心很真誠,修行很用功,所以也有護法神保佑他,這個冤鬼也沒有辦法接近。

  他喜歡參禪,我們曉得,諦閑老法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他是學教的。所以他喜歡參禪,就把他送到禪宗的道場,那個時候中國禪宗最負勝望的道場,就是鎮江的江天寺,也就是金山寺,《白蛇傳》金山寺就是江天寺。因為這個寺廟是在長江島上建立的,四面都是水,所以叫江天寺,就是金山寺。他在禪堂裡面很用功、很認真,初去這當清眾,以後過了差不多有十幾年,逐漸逐漸這個道場裡面老和尚把他提升,升到首座和尚,這個地位就高了。首座和尚僅次於住持,就好像一個學校,住持是校長,首座是教務主任,這個地位很高了。他一當首座和尚傲慢心就生起來了,因為什麼?皈依的信徒多了,供養多了,這個生活過得比較富裕,傲慢心生起來了。

  這個傲慢心一生起來,護法神就走了,於是這個冤鬼就附到身上。附到身上無緣無故他要跳水,那個江天寺四面都是水,這跳水,跳水被人救起來,過了幾天他又跳水,就又被人救起來了。這寺院裡的老和尚趕緊給諦閑法師送信,他說你這個徒弟無緣無故要跳水自殺,在這個江天寺他是首座和尚。首座和尚搞得這個樣子,就會把這一個寺廟裡面修行人,搞得心都不安。所以諦老知道這個事情,趕緊到鎮江,把他這個徒弟接回來。接回來這一路上相安無事,他很正常,一點也看不出他不正常的所在。諦老是住在觀宗寺,這個觀宗寺在天台山,在溫州,所以他們就坐船回到溫州,從長江沿海這樣子一直坐船到溫州。回到觀宗寺之後,諦閑老法師對他也很尊重,因為他畢竟是江天寺的首座和尚,這在佛門裡面相當有地位的。所以單獨給他一個寮房,他單獨有個房間,這是對於寺院出家人,有身分、有地位的待遇,一種優待。

  因為他這個身分、地位特殊,所以寺院裡面早課他不隨眾,不跟大家一起做,這個講得過去的。有一天吃早飯了他也沒來,老和尚就奇怪了,你不上殿就罷了,這吃早飯還不來,難道睡覺睡得這麼遲還沒起床?就派查房去叫他,查房叫也沒人答應。這查房心裡一想,這個不妙了,就把門打開,打開之後房間裡頭沒有人。他房間後面有個窗戶,窗戶開了,大概是從窗戶出去,這趕緊回去報告老和尚,老和尚說不妙,恐怕他又去跳河去了。觀宗寺那邊沒有江,有河,河裡頭也可以走帆船,他說那也能淹得死人,趕緊派人到河邊上去找。結果找到下午的時候就發現,已經淹死了,這就沒有法子。把屍首找回來,找回來時候這是按照佛門的規矩,給他誦經超度再把他安葬。正在這個時候,他的女兒也長大了,他從前有個小女兒,父親出家了,母親跳河自殺,她是親戚撫養大,她也長大成人了,就哭哭啼啼到觀宗寺來找老和尚。老和尚就問她:妳來得正好,我正要派人通知你,什麼事情?你怎麼哭哭啼啼的?

  她說昨天晚上她做了個夢,夢到她的爸爸媽媽說今天要去上任去。老和尚聽到上任,上什麼任?她說他們去做土地公去了。諦閑和尚一聽就明白了,他這個跳水是他太太的鬼魂附在身上,他自己並不知道,那他這一生的修行,到最後被他太太拉去當土地公去了,太太呢?當土地奶奶去了。正好觀宗寺旁邊有個新的土地廟蓋成了,他說想必就是,就到那個土地廟裡面去給他做超度的佛事。諦老也很有趣,他說你既然做了土地公,我們來誦經超度你,你要是真的話,你得顯點靈給我們看看。說了之後果然就有一陣旋風,就像龍捲風一樣很小,就在他們佛事前面有個小的龍捲風在轉。諦閑法師看到點點頭:我看到了,果然沒錯。這都是屬於冤家債主找上門來的,是這一類的。更嚴重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老人病,那個既不是冤鬼,也不是生理,純粹叫業障。這個業障有過去、有今生的,過去有因,這一生有緣,所以因緣聚會他就得的病殃,確確實實是生死不得,示眾見之。我們從這兩樁事情曉得,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一生當中寧可以吃虧上當,決定不跟人結冤仇,這個冤仇結起來之後,要解開很難、很不容易,這是很麻煩的一樁事情。

  後面這段,『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這種現象,如果我們留意也不難看到,人臨走的時候相不好,你看他走的那個時候相非常愁苦,相貌憔悴,你能看得出來。他雖然那個時候沒有力氣說話,也沒有聲音,但是從那個表情上能看到,這是入惡道之相。如果是善道的時候,他的面貌就很慈祥、很端莊,人死了就像在睡覺一樣,能夠看到這樣的好相,就可以斷定他不墮三惡道。假如他的相貌是很凶、很惡、很苦,那是決定墮落在惡道。「自相燋然」是說一類罪業極重,死了之後墮阿鼻地獄,自自然然就出生這個猛火。人在臨終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他這個愁苦的相,而且能看到他身上顏色是黑色的、灰黑色的,就像被火燒的那種情形一樣,那是很苦,這是惡道裡頭最痛苦的。這段是從果相上,告訴我們這些事實的真相。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這個再從因上說,因上就是冤仇的報復,這也是很慘的一樁事情。『更相殺傷』,像前面所講人與人,人與畜生,畜生與畜生互相的殘殺。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是說明互相的殺害,互相的吞噉。這些事情我們現世就有,但是這個因果很明顯的顯露出來,似乎是不多。可是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可以說在在處處都能夠見到。我過去在台北講經,台北有位巫老居士(人已經很多年不在了),他學佛的因緣,是親眼見到這個因緣果報,他相信了。他說他早年間在上海,在抗戰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一個德國人在上海經商。因為戰爭他回去了,把他的事業交給一個中國上海當地人,小夥計,這個小夥計也很勤奮,對他也很忠心,就把整個生意委託給他,他回去德國,以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這一個人因為這個基礎以後就發了財,在上海很有地位、很有聲望。以後結了婚也生了個兒子,這個時候他兒子已經有十歲了,可是他的兒子生下來就很頑皮,這個小孩就很會花錢。

  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在路上看到他,他身上裝了十塊錢的鈔票,在那個時候,十塊錢是很多、很大很大的,掉在地上他把它撿起來了,他叫小朋友轉過來,他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這錢就還給你。這個小朋友怎麼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再給你十塊,這麼樣頑皮的。到他這個朋友過壽、過生日,巫老先生也去參加祝賀,他朋友忽然看見他這個兒子,就是從前那個德國的商人。這才曉得,原來是他的老闆死了以後,投胎做他的兒子,原來來討債的,整個財物都是他的。這一下他明白了,他很聰明,他當時就向大家宣布,所有的財產都歸他兒子名下。所以他看到這是再投生到他家裡來,討債的,看到這麼樁事情。所以這是知道佛家所講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所以說是欠命的,那是要命;欠債的,要還錢。他把整個家產統統交還給他,那他的兒子對他還算不錯了,還能夠照顧他。這是抗戰之前,上海發生的這麼一樁事情,這是巫老先生告訴我的,他親眼看到的。聰明人,他這個人算是相當聰明,覺悟得很快,這個問題馬上能夠解決。如果是欠的命債,或者是迷惑顛倒,在世是要佔據這個財產,或者是來對付這個小孩,小孩還年歲小,還不懂事,實在講還可以欺負,那到以後報償就更殘酷了。所以,巫先生他這個朋友相當聰明,也真的是很厚道,所以能夠保全,把這個冤業化除。『小微』,就是很小一點點這是怨恨,但是小怨要不能夠化除,一定轉結成大冤仇了,那個時候就很麻煩了。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

  以下這段文,是佛從因果這些事實為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為什麼會給一切眾生結深重的冤仇?起因都不外乎『貪著財色,不肯施惠』,這是他的起因,從這上面發生了爭執,所以「結忿成仇」。到嚴重的?就是殺害,家破國亡,這我們在前面都曾經讀到過了。『各欲自快』,每個人都想自己快樂,都想自己享受。『無復曲直』,這就是所謂說利令智昏,利欲當前理智失掉,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還是不對,合理還是不合理,「曲直」就是這個意思。『痴欲所迫』,這愚痴到了極處,『厚己爭利』。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世間人哪個不貪圖榮華富貴?可是榮華富貴能享幾天?如果不是多生多劫這個善因所得的,僥倖得到的榮華富貴,決定不是好事情。所以說『當時快意』,這個快意沒有幾天。『不能忍辱』,「忍辱」就是事事要忍耐,要懂得修善。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第一位是孔老夫子,第二位范仲淹先生。范先生我們讀他的傳記,知道他小時候、年輕時候家境很清寒,三餐飯都吃不飽。當秀才的時候在寺廟裡面念書,每天煮一小鍋粥把它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過這樣苦的日子。有一天他在這個寺廟裡面,發現人家藏的金子,無意當中發現的。那在一般人說這發了大財,可是他發現之後他又把它埋起來,也不告訴人,也沒有人知道。

  後來他做到宰相,這個官做大了,地位高了,俸祿也厚。可是我們在古文裡面讀《義田記》,你就曉得真不簡單,這個經上講的「忍辱、修善」,范先生做到了。他做到那麼大的官,他的生活跟他做秀才那個時候沒好到多少。他那些財富到哪裡去了?幫助窮苦的人家,他養了三百多家人。又辦義學,鄉下年輕的小孩,看他很聰明可以讀書的,家境清寒,他統統把他找來,他來養活,請老師來教導,為國家培育人才。這個時候寺廟裡頭也找他,這個廟年久失修,范先生從前在廟裡念過書,向他化緣,他老人家也真的慷慨,緣簿上一寫黃金多少,幾百億,這寫了之後又沒有,這廟裡頭怎麼回事情?他老人家就告訴他,他說這個金子在你們廟裡頭什麼地方,哪棵樹底下,你去挖,一挖出來果然沒錯!他能忍。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人才,祖宗積德。

  我們再看現代的人,有哪個家庭能保三代?幾乎我們都很少能看到。甚至於說自己一身到晚年都保不住,中年的時候發達了,晚年時候衰了,我們都看到了,自身都難保。還能到第二代、第三代嗎?人家八百多年,幾十代不衰,能忍,在物質生活上能夠節儉,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修善就是修福,福澤綿長,范先生到晚年,把他家裡住宅捐獻出來做寺院。他好像有五個兒子,官都做得很大,其中兩個兒子做到宰相,有一個兒子做到御史大夫。如果像現在我們台灣這個政治制度,就是兩個兒子曾經做過行政院長,一個做過監察院長。這麼樣高的地位,范仲淹死了之後棺材買不起,什麼原因?兒子效法爸爸,自己都刻苦節儉,努力行善,一家人行善,世世代代行善,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所以「不能忍辱」,就是在得意的時候,盡量過奢侈的生活,不肯幫助別人,盡情去享受。『威勢無幾』,這真是所謂人的壽命石火電光,能有幾天?『隨以磨滅』,值得我們警惕的。

  【天道施張。自然糺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天道』就是講的善惡的果報,善惡果報是自然之道,行善一定得善果,造惡必定有惡報。『自然糺舉』,這個事情雖然好像沒有人檢舉,自自然然有鬼神在裡面主宰著,鬼神司命。『煢煢忪忪』,這一句是形容,「煢煢」是驚慌失措,到威勢失去的時候、災難現前的時候,這個時候驚慌失措。「忪忪」是無依無靠,身心不安,是形容這個狀況。『當入其中』,「其中」就是惡道,三惡道。『古今有是』,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的,善惡因緣果報的確是絲毫不爽,所以作惡得三途果報,『痛哉可傷』。佛在這段經文裡面,是好幾重的教誨。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

  這是佛在告訴我們,你們得到佛的『經語』,這一句話實實在在就是指《無量壽經》,就是的指本經,得到這部經的確是不容易,真實的大因緣。得到之後呢?要『熟思惟之』,所以我勸大家修學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把經文背熟,我勸大家一天念三遍,三年念三千遍,大概這個經就很熟了。第一要熟,為什麼?熟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會想到佛怎樣教我的,你才能想得起來;你不熟,不熟你就記不起來,那就把佛的教訓忘掉了,那個怎麼修法?所以頭一個要熟,經要念熟。熟了以後要思惟,就是對於經典教訓要明瞭,也就是要正確理解經中所講的義旨,它的意義、它的宗旨我們明瞭。第三就能夠把這些教訓、這些道理,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這才叫真正修行。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佛的教訓,都依照佛教訓去做,我們這一生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來生決定得生淨土,這個叫真正修行。所以真正修行是要把它統統做到,我們要做到,一定要理解,一定要熟,這個經文一定要熟,這個才有用處。

  【各自端守。】

  這就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確實應當要依教奉行。

  【終身不怠。】

  我們在一生當中,盡形壽要精進努力,不可以懈怠。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

  我們要把志向、目標定在這個地方,『尊聖』,怎樣尊聖?聖賢人的教訓我們常常記在心裡,不敢違犯,這就是真正的「尊聖」。『敬善』,對於善人我們尊敬他,對於善事我們敬它,總希望我們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在這個世間做個好人,做個善人。『仁慈博愛』,你看「博愛」兩個字,也是出在《無量壽經》上的。我們這個經是漢朝翻譯的,所以可見得佛教對於我們中國人的生活,影響是多麼深,許多我們口頭上常常用的這些術語,都是出自於佛經的。對人、對物一定要仁慈、要博愛。這個一句話,就是對於眾生這個愛心是平等的,是普遍的。『當求度世』,不但自己要超越這個世間,此地這個「世」,就是指三界六道輪迴,我們自己要超越,我們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超越,要有這樣的心量。

  【拔斷生死眾惡之本。】

  生死的根本,就是『眾惡之本』,「眾惡」就是前面講的五惡十惡,這個東西是生死根本,也是煩惱的根本,一定要把它『拔斷』。

  【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

  叫我們常常想到六道輪迴的苦痛,六道輪迴裡面的恐怖,要時常有高度的警覺心,這樣我們出離三途、出離六道的志願才能夠堅定。末後一段,佛就三業端正這方面,來教誨我們。

  【若曹作善。】

  『若曹』,就是假如你們大家修善,要發心去行善。

  【云何第一。】

  哪一個善是第一?

  【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這是把一切善行裡面第一善,佛為我們說出。而佛的標準,確實是為我們大家現前生活狀況裡頭著想的,因此這個標準不高。『當自端心』,「端」是端正,你的心要端正,正是佛在本經前面教給我們善護三業,「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就是端心,心就正了。所以這個心正,正的標準是清淨無染。心裡面有分別執著是污染,有妄想,有煩惱。有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這都是污染,這心不清淨。淨宗的方法比其他宗派,的確是巧妙太多,其他的宗派,到這個心清淨無染真的很不容易做到。我們淨宗只要用一句阿彌陀佛,來淨化這個污染就行了,心裡面常念阿彌陀佛,常想阿彌陀佛,不要去想別的。因為阿彌陀佛在前面經裡頭都說過,是我們真心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佛,哪有不清淨的道理!所以念佛的心最清淨。

  『當自端身』,端正我們身行,也就是「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心是無形的,身這是有形的,我們身體處事待人接物,與大眾相接觸要遵守律儀。律是戒律,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哪些事情是我們應當要去做的,哪些事情是不當做的。除了佛的教誡之外,現前這個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統統明瞭,統統要遵守,這就是「端身」。『耳目口鼻』,三業裡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幾句經文是本經前面所說的。「耳目口」,日本東照宮門口三隻猴子就很有味道,我們印在那個卡片上,這是我們從那裡照相照下來印在卡片上,三隻猴子。那個猴子,諸位一看就能體會到那個意思,實在就是我們中國儒家講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實在說我們功夫還沒有得到大自在,功夫得到大自在了,那沒有關係,那事事無礙。我們今天不行,事事真的有障礙,那有障礙怎麼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小心謹慎。凡是會破壞我們清淨心的,會染污我們心性的,這些色相我們不看,這些音聲我們不聽,這些事相我們不說,這樣就好。耳聽念佛聲,目(眼)觀看佛像,觀像念佛《十六觀經》裡面第十三觀看佛像。口稱誦佛號,鼻嗅栴檀,檀香跟其他的香不一樣,檀香聞到清心寡欲,不像其他的脂粉那種香,聞到之後會亂心。檀香不會,清心寡欲,所以在從前,不僅是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讀書的人他書房裡也燃一爐檀香。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能夠這樣去修,與前面所講的五善,「五大善也」就相應。底下又特別給我們提出了警告:

  【勿隨嗜欲。】

  『嗜欲』是你的嗜好,你所喜歡的,喜歡吃的、喜歡穿的、喜歡玩的,這些都容易造惡,這是意惡。不可以隨著自己的嗜好,隨著自己的愛欲,不可以。

  【不犯諸惡。】

  『諸惡』就是前面講的五惡十惡,決定不犯,不犯就是行善。所以十惡反過來就是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身業的三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口業的四善;不貪、不瞋、不痴是意業的三善。反過來就是十善。

  【言色當和。】

  這是口善,我們的言語、顏色對人要溫和。

  【身行當專。】

  不僅僅是修道,在世間無論是求學,無論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你要一心一意專心去做,就很容易成就。學道更是要專,唯有專精才能成就功夫。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中國古人對於這個非常重視,現在人不太重視。古人一舉一動都講求穩重、緩慢,絕不輕浮、絕不急躁,一定要穩重。這些事情,如果諸位讀曾國藩的家書、家訓你就曉得,曾國藩對子弟一舉一動、言行都是再再次次的,看他書信裡頭都要教他要緩慢、要穩重,這個很重要。我們看做大事業的大人物,無論是中國外國,他跟一般人,你仔細看,他決定有不一樣的地方,他穩重,絕對不會表現的輕浮、輕躁的跡象,決定沒有。所以要安,心要安,身就安,要定。徐是緩慢,『動作瞻視』都要『安定徐為』。否則的話:

  【作事倉卒。】

  『倉卒』就是跟安定恰恰相反,匆忙,倉卒。

  【敗悔在後。】

  你將來一定要失敗,以後一定會後悔,由此可知,「安定徐為」是非常重要。現在這個社會跟古時候不一樣,現在科技日新月異,所謂是突飛猛進。而我們人生活的跟著它一道緊張,顯出來的相是極度的不安定,確實是倉促。但是我們要問一問,我們這樣的態度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問題。可是你要是仔細去觀察那些科學家,就在科技上大有特殊成就的人,他們確實還是安定徐為,他絕對不是做事匆促。他做事匆促的話,在研究發展上他會一無所成;他心很細、很定、很穩重,他才能有新的發現,有新的突破。還是不能違背這個原則!

  【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諦』是真實,你要做事情不真實的話,你就不可能有功夫,你的功夫會亡失掉,也就是說做事情不真實,不可能有成就,這意思在此地。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