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大意  (第六集)  1991  美國  檔名:02-011-0006

  諸位同學,我們今天看五十一面,「往生正因」。這章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特別是修淨土不能夠不知道,所以這章我們要說得詳細一點。請看經文,「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講修因,補充前面上輩往生的人,必須要修學的。經文一開端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我們要知道,這是決定不能夠疏忽的。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符合此地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我記得我們在第一天跟諸位介紹過,《觀經》上跟我們講的三福,佛說的三條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

  我也特別提醒同修們,這三福一共是十一句,十一句統統做到,就是此地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全部都要做到?因為這部經是大乘經典,這個法門是菩薩法門,所以菩薩善的標準具備十一句。如果是小乘人善的標準,像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善的標準只要具足七句就行了。再往下降,我們人天六道裡面善的標準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六道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超越六道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那要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二乘的善男子、善女人。再往上就菩薩,又要加四句,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所以這個它有標準的,不是說我們一看,大概我們都有分。你聞此經典的時候,就得這麼殊勝的利益了嗎?它有標準的。

  正如同像《地藏經》上,我們上一次講《地藏經》講這個善,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它都是這個標準,因為《地藏經》也是大乘經。否則的話,善男子、善女人聽到地藏名號,瞻仰、皈依、供養,就能夠得一百次往返忉利天這樣殊勝的果報,我們看了不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殊不知它這個善的標準高,這樣的人聞地藏菩薩名號,皈依、禮拜、瞻仰,那一百次往返三十三天,我們覺得這個說法是很保守,絕不誇張,它基礎的德行在此地。所以這個經典跟《地藏經》,都是屬於大乘經典,一定要具足三福。由此可知,修行要從三福下手,要從這下手。

  「聞此經典」,這個經典就是指這部《無量壽經》。受持,受是接受,佛在這部經裡面講的,理論、事實以及修學的方法,我們統統都接受,完全相信,依照這個方法去做這叫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這部經學幾天再換別的法門,這就不叫受持,那受底下持就沒有了,受了幾天他不再接受。持就是講恆久保持,所謂說盡形壽的來接受,我們只要活一天,我就依照經典上的,理論方法來修學,專修這叫受持。既然受持了,一定要讀誦,這就是三福裡面「讀誦大乘」,你每天要念,這個念對著經本叫讀,不對經本叫誦,誦是背誦,念熟了可以不要看經本,誦是背誦,當然我們先一定要展開經本來讀。因為現在誦比較困難,我們年歲大了背誦比較困難。誦經,背誦應當在什麼時候?在十六、七歲以前容易背過,二十歲以後背這個東西就很困難。所以我們背誦的年齡已經過去,現在我們讀就好了,能夠常常讀就好了。

  讀它有兩個重要的意義,我們一定要知道,第一個修行是修定,用它來修定。修定就是把經文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修定。為什麼說修定?假如我們不念經的時候就會胡思亂想,妄念太多止不住,一個念頭起來一個念頭滅掉,念頭生滅止不住叫妄想。沒有妄想就昏沉,這就是佛在《華嚴經》上講,這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妄想、執著這兩大病根。執著是屬於什麼?屬於無明。所以一個是妄想,一個是無明,我們讀經的時候把妄想、無明同時破掉,讀經的時候,不打妄想,讀經的時候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它也不是無明。這是一個方法,所以它就是修學念佛三昧的一種方法。所以讀經是修行,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三學一次完成。

  戒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把所有戒律統統都包括了。我們讀經不會想壞事,還想別的事情,讀經的功德就沒有了,所以讀經不會打妄想,這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特別是這部《無量壽經》,因為這部《無量壽經》,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所以你念這個經就是眾善奉行,戒具足了。念經專心,專心是定學;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這就是慧。所以戒定慧三學,就用讀經的方法同時都修了。我念一個鐘點就修一個鐘點,念二個鐘點就修二個鐘點,我念經是修戒定慧,這是一個意思,很重要。所以讀經是有目的,我的目的是修戒定慧,目的在修戒定慧,這個經裡面的意思不要去想它。一想經的意思,戒定慧三學破掉,就沒有了。這是一種方法,是用念經來修念佛三昧。

  另外一種方法也是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這個讀經的時候就要想裡面意思,也不要去深想,深想就胡思亂想,猜測那就不對了,經典上很明顯的意思。譬如說在此地,佛教給我們受持讀誦,我們有沒有做?佛教我們書寫供養,我們有沒有做?拿這個來檢點,佛教給我們,我到底做了多少?沒有做,努力來學習,希望把它做到;已經做到的要保持,天天要做,不要把它丟掉,不要失去了。讀經這兩個都是真正得受用!千萬不要誤會:我每天念經念給佛菩薩聽,佛菩薩就喜歡我,就保佑我,那就錯誤了,這個想法就錯誤。念經、念佛都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是要達到自己修行的兩個目標,一個是得定,一個是改過自新,是這兩個目標,這樣讀經的利益就非常之大。在佛菩薩面前念的,這是求佛菩薩給我做證明,加持我、勉勵我,就好像我對真佛一樣,不敢有一點怠慢是這個意思,修誠敬,以真誠恭敬的心來讀經,這樣的受持讀誦。

  書寫這是屬於流通,前面的受持讀誦是自己自利,下面書寫供養是利他。我們行菩薩道,一定是自利利他,我自己得到利益,我還要去幫助別人。在古時候沒有印刷,印刷術發明很晚,我們中國印刷術宋朝時候才發明,但是進步都很慢。一直到最近科技的發達,用照相製版,這個印刷術才真正發達,價廉物美才真正做到了。像在民國初年,大概在民國二十年左右的樣子,我還能記得的時候,商務印書館賣的《辭源》字典,《辭源》上下兩冊這麼厚的本子,大概還沒有我們這個本子大,我們是二十五開,它好像是三十二開的,從前的老本子,你們都沒見過,這麼厚的上下二冊,後面的價錢是什麼?定價是大洋五元。大洋五元在當時的生活標準,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四口之家一個月生活費用只能買二本書,一般人買不起。所以就曉得那個時候印刷術不發達,書很貴很貴;不像現在機器進步,它印得快速,印的量多,愈多成本就愈低,這一定的道理。

  從前因為沒有印刷術,經書的流通都要寫,你看,宋以前的經書都是寫的。所以我們講書幾卷幾卷,它沒有裝訂的,它是個長卷子捲起來的,像書畫一樣把它捲起來的,展開來讀,讀完之後就捲起來,這一卷一卷的。現在我們裝成冊了,還叫它一卷一卷,其實它已經成冊了,不是一卷一卷的,所以這是我們要知道。這是叫你寫經,寫經可以送給別人,給別人讀;現在不要寫了,現在印經就行,所以書寫現在就改成去印經。從前書寫經的時候,你寫這一本要寫很多天,如果恭恭敬敬的寫,這要寫好幾個月。

  我今年年初,好像是四、五月在溫哥華講經,遇到一位張老居士,他是書畫家,也很有名氣的書畫家,字寫得非常之好。他寫了好幾部《金剛經》,送了一部給我,我把它印出來,寫得真美。我就建議他老人家,我說《無量壽經》好,您老人家能不能發心寫一部?他說好。這部經我今天才收到,統統寫好了,寫得非常之美,回到台灣之後我就把它印出來,這是高度的藝術品。那是書寫,書法家書寫這是流通給世人,讓每個人展開經本,非常歡喜的來讀誦,這是無量功德,我一定會把它印得很精美,這叫印經。當我們要真正修福的時候,要想消災,消災祈福,這個印經效果最大。所以這是今天我們看到佛教的書寫,我們曉得這要流通。

  供養不是叫你把經書放在家裡供起來,那就錯了,供養是供養別人。我書寫了,我就要供養別人,供養大家,就是布施。供養就是以更恭敬的心來修布施,供養,是一般下對上稱供養,平輩、對下面叫布施,布施、供養是一個意思。這就是以恭敬心,以經典、佛像來供養一切有緣的大眾。什麼叫有緣?他歡喜接受。他要不歡喜接受,我們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只要他歡喜接受,我們統統供養,供養是這個意思;不是拿到家裡供起來,這就不對了。這就是教你流通經書。

  「晝夜相續,求生彼剎」,這是我們發願求生淨土,念念要有求生淨土的心。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很苦,人生壽命很短促,煩惱很多,這個要覺悟。所以印光大師他老人家自己勉勵自己,也教誡別人,他說真正修道人,應該把死字貼在額頭,想到我就要死了。人到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放不下也得放下,你帶不去,這種心就比較懇切了。所以我們到蘇州靈巖山,看看印光大師自己住的小房子,他的寮房一個小房間還非常簡陋,一個小佛堂,佛堂裡面只供一尊阿彌陀佛,一個香爐,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佛堂佛像後面掛了一個小條屏,他老人家自己寫個「死」字。這個東西我們把它照相,帶回台灣印出來,現在這邊有,印祖自己寫的,印出來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勉勵我們。因為上次到大陸帶回來的碑帖,帶了差不多有三十多種,我統統把它翻印,在台灣都翻印了。老法師寫的是白紙黑字,我因為看碑帖看得很漂亮,所以我就叫它反白,把老法師寫的也用碑帖的方式黑底白字,果然很好看。所以這次印出來也送了一部分到此地,我們每天晚上會帶一些來不同的,來跟同修們結緣,不夠以後我們再印。

  這就是提醒我們日夜不要忘了,我們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願心,我們對於這個世間自然就淡薄了,才會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心就定了,心定下來之後就會生歡喜心。為什麼?欲望少。前面跟諸位講過,「少欲知足」,生活只要過得去就行了,每天三餐吃得飽,穿得暖,有個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夠了。還要搞什麼?不要跟人家比富貴,那是假的,那個心操得太冤枉了。我們要跟人家比西方世界將來蓮花大小,那真的,那個長久。這個人間富貴太短暫了,這幾十年,不跟人家比賽,我們跟人家比賽什麼?要比賽無量壽那是真的。所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妄,我們要認識得很清楚。這是教給我們「晝夜相續,求生彼剎」。印祖他寫一個死,又寫了一個生,明天我找找看,找到我把它帶來。生是什麼?教我們求生淨土。

  「發菩提心」,這發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真正覺悟。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換句話說,對於人生宇宙的真相明瞭,不迷惑、不顛倒,這叫做菩提心。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叫大菩提心,叫無上的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宣說的,說得真好。「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這個地方的禁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狹義的禁戒,就是五戒、十戒、八關齋戒、比丘戒、菩薩戒,這是狹義的。此地廣義的戒,凡是佛的教訓都是戒律,都是教誡我們的,這部經從頭到尾所講的教訓,統統都是教誡。哪些事情,佛教我們要做;哪些事情,佛叫我們不可以做。凡是佛教給我們做的,一定是善行;不教給我們做的,一定是造的惡業。對於佛的教訓要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多替眾生想,多多的幫助別人,饒益是豐饒,就是最豐富的利益給別人。今天在這個社會裡面,可以說物質生活都能過得去,尤其是在美國生活水準,在這個世界上來說是個高水準。你到中國大陸去看看,兩相一比較就相差太遠太遠了。物質生活是很高,可是精神生活非常貧乏,西方世界確實是如此,他最痛苦貧乏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幫助他。這個幫助在今天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典,送經典給他,送錄音帶給他,送錄影帶給他。我們講經的錄音、錄影,他在家裡沒有事情,年老的人可以在家看看電視,年輕的人上下班的時候車上可以聽錄音帶。所以錄影是供給年老的、退休的人,是供養他們的;錄音帶是供養年輕上班的,他們很辛苦的,他可以在車上聽聽。我們用這個方法,這就是饒益有情。

  我們自己在生活上,能省個五塊錢、十塊錢,就想到我就可以買一卷帶子,可以買二卷帶子,可以印幾本書。像韓館長印的本子,台幣七十多塊錢,合美金多少?大概三塊錢的樣子。我們能省三塊錢,這個世界上就多一本《無量壽經》,這樣精美的《無量壽經》。如果印這個本子一塊錢都不到,在我們台灣印一塊錢不到,大概這個本子一本十幾塊錢台幣,大概一塊美金可以印兩本,你看這多便宜,我們省一塊美金,這樣的本子兩本。但是,這樣的本子,是真正學佛的人他喜歡,那樣的本子不學佛的人也喜歡,它印得太好了。所以說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錢,學佛的人就會想到,我能夠節省一點錢,這個世間就多了幾本《無量壽經》,就多跟幾個有緣的人結緣,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這個功德是真實的,絕對不會落空的,是佛教給我們這樣做法。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我們自己幫助人做種種的善行,我們都迴向給一切眾生,我修福我不要享福,我希望福報讓大家去享。這個好,這個自己真快樂,所謂法喜充滿!人生在世什麼叫真正快樂,什麼叫真正幸福,一般人不知道。幫助人的人最幸福,幫助人的人最快樂,古人講「助人為快樂之本」,那話是真的,一點不假。我能夠捨己為人,使人人都能夠得安樂,這個社會就安定,世界就和平。從哪裡做起?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不要認為自己本身的力量很薄弱,無濟於事,不是這樣的。它有影響的,你逐漸會影響你的周圍,周圍再影響他的周圍,逐漸逐漸會擴大,假以時日這個效果就很顯著,很明顯了。

  下面是教給我們修西方的正行了,就是「憶念西方阿彌陀佛」,這就教給我們念佛。憶是心裡面想,常常想佛,常常念佛;念佛的人心裡不想佛,這個念是空的。心裡常常想佛,不念佛的時候一樣,那個功德殊勝,因為它是心法。所以最重要的心裡頭要有,口裡沒有沒關係,心裡有;口裡有,心裡沒有,這個沒用處,這很要緊。由此可知,我們對這個經就不能夠不熟,一定要念得很熟。不念得很熟,那你怎麼能想到阿彌陀佛?你想阿彌陀佛想他什麼?經念熟了,我們想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在因地親近世間自在王,那種修學的經過,你就會想這些。經讀熟了,可以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起心動念他想這個不想別的,這些都是真實的。

  及彼國土,那就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想到西方世界的那些人,都是從虛空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信願行求生極樂世界的。到達那邊神通、道力都跟佛一樣,身體也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色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常常想這個。這把世間什麼亂七八糟的雜念,統統都丟掉了,我常常想這些。所以經不熟你就想不出來,就打妄想。經熟,我完全想經裡面佛的開示,所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想這些這個叫憶念。所以這兩句是修行的方法。「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這是講我們得的果報,當我們命終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色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寶剎就是極樂世界。

  「速得聞法,永不退轉」。到那邊去就見到阿彌陀佛,不但是天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同時就有能力每天去參訪十方諸佛世界,聽諸佛如來說法,禮敬佛、讚歎佛、供養佛,接受佛的教訓。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其他法門裡頭沒有,這個不可思議。永不退轉,就是一生圓滿無上菩提,一生成佛,他不退轉。這是上輩往生修行的方法,上輩往生的。我們看了經上所說的這種情況,想想我們自己可以做得到。能不能做到圓滿?跟諸位說,人人都可以做到圓滿,怎麼說?盡心盡力就是圓滿。譬如這個地方講的書寫供養,我舉出印經的例子,我每個月收入很有限,我能夠把我生活開銷,盡量節省下來做這個,這就圓滿。我能節省一塊錢,一塊錢圓滿的;節省十塊錢,十塊錢也是圓滿,不在數量多少,在我們盡心盡力。

  所以說人人都是圓滿功德,這個才是真正叫公平、平等。絕對不是有錢的人才能修功德,沒錢的人不能修,一般人有這個錯誤觀念。其實圓滿的功德往往是沒有錢的人修的,有錢人修功德不能圓滿。為什麼?他家財太多,拿出來的一點點,當然他的一點點好像看起來比我們多,實際上他功德一點點,他不是圓滿功德。譬如說我們在美國這種生活,我一個月只賺五百塊錢,我用三百塊錢生活費用,錢節省省二百塊錢,我這是圓滿功德。那是發大財的,家裡有億萬財產一布施,布施個十萬、二十萬,甚至於一百萬,在他整個財產九牛一毛,算不了什麼,他的功德不如這二百塊錢的功德。佛在經上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的,它按比例來算的,不是按多少來算的,是按比例來算的。這樣才知道,人人都可以修圓滿功德,特別是清寒之人,修圓滿功德是特別容易。

  下面第二段是中輩往生的,我們看經文,「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這是求生淨土的人不能大精進禪定,就像前面所修的也許他有障礙,他有困難,他不能全心全力來修學。盡持經戒,並不是講盡持,一定要去念《大藏經》才圓滿,不是的。還是這一本經,這一本經你不能完全做到,這就是不能夠盡持經戒,我沒有辦法完全做到。佛所講的這些教訓我可以做到一部分,但是我盡心盡力去做,雖然做不完全,我還是要做一部分,能做到的我統統要做到;不能做到的,佛也不會勉強我們。能不能往生?照樣往生。

  但是底下就很重要了,這教給我們「要當作善」,一定要斷惡修善,要積功累德,佛在此地給我們開了十善業,這是不能少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的騙人,這叫綺語,綺是綢緞,非常之美,這是比喻言語很好聽,但是它是騙人的。「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這是你至少要修十善業,要認真去修學,這個十條要牢牢記在心裡,時時刻刻拿這個十條來反省、來檢點,我有沒有犯?因為這十條屬於禁戒,樣樣都說不,不就是禁戒,不可以這樣做法的。我是不是統統做到了?這講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以這個標準修正我們的想法、做法,身口意的三業。

  下面這是修正行,正行都一樣,「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這就是說,你這個經要不熟還是不行,還是要多多念這個經,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念經的時候常常想經裡面的意思。讀經的時候剛才講了是兩種方法,一個是不想,是完全修戒定慧;一種讀經的時候,就是檢點自己的身心,對照對照,看看自己哪些有沒有做到。通常我們離開經本的時候,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住坐臥一個是念佛,念佛的名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修定。一個就是思惟佛在經典上的教訓,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都可以想,想佛在經上講的這些教訓,我們檢點自己哪些我們做到了,哪些我們還沒做到。已經做到了能夠生歡喜心,要努力的保持;沒有做到的,要勉勵自己努力去把它做到,所以行住坐臥這個叫真正修行。

  真正修行,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一門就方便。你要是經典念得太多就沒有辦法,到底用哪個標準好?很難得真正的利益。愈是簡單得的利益愈快速,效果愈大;所以實在講,是不適宜涉獵多種的經本,這在一般大多數人是這樣的。有人勸你這個經要讀,那個經要讀,那個經也要讀,那是根性不相同。這個裡面也分兩種,一種是對一部經、一個法門他沒有信心,他認為這個太少,恐怕不能成就,多搞一些,那好就叫他多看,這是對付這種人。另外一種人他的妄想太多,疑慮太多,懷疑、憂慮太多,這的確他要從許多經論裡面去尋找一個法門,然後他自己心裡才甘心情願,你介紹一個他不相信。所以有兩種人,這是從許多經論裡頭來下手,可是那兩種人的成就與否,就要看他的緣分了。有很多人在經典裡找來找去找一生,一個法門還沒找到,壽命已經到了,這就沒法子,這只能說在佛門裡種點善根而已,沒有成就。

  有一種人涉獵雖然很多,佛學常識非常豐富,心不定,煩惱不能斷,這就是佛家常講的有解無行。他知道的是佛學,經論典籍說得頭頭是道,自己做不到。不能斷煩惱,不能把心定下來,這真正的利益也得不到,還是要搞六道輪迴。只能夠說在六道裡面修一點福報,來生得一點聰明智慧,這是來生得福慧。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想到,我為什麼要學佛?我學佛為的是什麼?假如我學佛為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這一部經足夠了,這一句佛號就足夠了,這個要知道。這簡單,簡單就容易,這個法門叫易行道,易行難信,那是真難信,所以能夠相信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是不簡單。

  諸位翻開第九面看第四行,這首偈子我念一念:「此事本來也太奇,頓教一念越三祇」,第一句說這個事就是念佛法門,這部《無量壽經》、這一句佛號太稀奇。怎麼個稀奇法?頓是頓悟、是快速,教你一念,這個一念就是阿彌陀佛,就這一念超過了三大阿僧祇劫。因為別的法門修行成佛都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法門成佛一句佛號就成功了,一念超過人家修三大阿僧祇劫。「佛云難信誠難信」,不但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都說難信真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不簡單、不容易,相信了那叫真奇怪,真不容易;不相信,不相信應該,很正常、很正常的現象。相信了那就奇怪,那這不是普通人,這是我們真正要記住的。這教我們諸位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

  「志心歸依」,志心是真心,真誠的心,歸是什麼?回頭,依是依靠。我們今天學佛了,我們從前學的許多拉拉雜雜的法門,我現在統統捨棄,從那邊回來,我專門依靠這部經,專門依靠這句佛號,這叫歸依。多少從前真正大善知識、祖師大德,到晚年時候覺悟,徹底回頭依靠。蓮池大師這個好榜樣,年輕的時候通宗通教,什麼都學,晚年的時候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其他的統統都不要了。所以他老人家說兩句話很有名,「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八萬四千行,他只選一個阿彌陀佛,一心持名;三藏十二部,他只選擇一部經《阿彌陀經》。他成功了,一部經、一句名號就成功了,那就是一念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這是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此地的供養是依教修行供養,跟前面不一樣。我怎麼樣供養阿彌陀佛?怎樣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怎樣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依照這個經典修行就是真正的供養。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都是希望,你從這個法門快快成佛,我們滿佛的心願,這叫頂禮供養。到這裡是修行的方法。

  下面講果報,「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諸位看看這個幾句經文,這些經文上所寫的,大家要仔細去看、去體會,都是預知時至,都是不生病的,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則不驚不怖。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晚上睡覺的時候床上一躺就想到:我要死了,阿彌陀佛來接我。你天天作這個想,到最後那一天我想這麼多年,終於把阿彌陀佛想來了,就歡歡喜喜跟他去了。要作如是想,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床上一躺就想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我,想到阿彌陀佛來接引的狀況。常作如是觀,你就不會貪生怕死,到佛來接引,歡歡喜喜跟他去了。到這個地方,這是中輩往生的。

  下面是講的下輩往生,我們再看底下經文,「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這是講世間,有些工作繁忙之人,受世間法環境的拘束,沒有辦法修行,也找不出時間來修行。這在美國的社會裡面很平常的現象,許多人都是在這個生活條件之下。應該怎麼辦?佛教給我們有空閒時,找空,找到空閒的時候。我們一個星期實在忙得不可開交,沒有辦法,星期六、星期天這兩天休假,兩天休假我能找個半天的時間來修行,也都不錯了,能找一天那就更好了。一天也找不到,我找個半天,找幾個小時,一個星期修一次。這是說這個找空,找空閒的時候。找空閒要怎麼修法?端正身心,心要清淨,身要清淨。怎麼個清淨法?底下一個條件提出來。絕欲去憂,換句話說,就是念佛堂常講的放下萬緣。你有牽掛的事情,你有憂慮的事情,或者你有很多的希望,這個時候統統放下,欲就是欲望。幾個小時修行的時候,一個星期修一次,修二個鐘點,修三個鐘點,這二、三個鐘點統統放下,什麼都不想,就是這個意思。

  「慈心精進」,底下這幾句很重要,「不當瞋怒、嫉妒」,這個心決定不可以有。「不得貪餮慳惜」,這個貪餮,餮是講的飲食,不必講求這個。在修道的時候,飲食實在講還不能完全吃飽,念佛堂跟禪堂都是一樣的,少吃多餐,為什麼?吃飽了人昏沉,精神提不起來。吃不飽的時候,肚子餓空的時候他心發慌,他也得不到定。所以你看看,念佛堂跟禪堂他們的方式少吃,吃得少,隔個二、三個小時送一點點心給你。始終保持什麼?不飢不飽,這個功夫才能用得正常。諸位一定要記住,辦道的時候是要精神飽滿,身體康強才能辦道,不要搞表面工作。有很多人要持午,持午做什麼?持午是做給別人看的,好像我這才叫真修行,你們都沒有持午,你們不是修行人。持午怎麼持法?把三餐的飯一餐來吃,結果吃了什麼?一身的毛病,這個錯了,這不正常的。

  真正持午的人,他的一餐飯跟我們普通人飯量一樣,他一餐也是一小碟菜、一碗飯,那是正常的。如果持午的人搞一個大飯碗,一碗裝我們五、六碗,那是決定腸胃會有毛病。所以佛定的戒律是有道理的,後世人不了解,這害死人的,這個要知道,我們不要去搞這個形式。黃念祖老居士講,修行不重形式,要重實質。少吃多餐是實質,這不是搞形式。我們真正功夫能得力,真正功夫能夠綿延長久下去,這是對的。不要做表面,不要做好看,現在做得很好看,將來還搞六道輪迴,最後還是不好看。現在人家看了不好看,將來我們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那個很好看。好看不好看,看臨終的時候那是真的,平常我們今天做的都不一定,那靠不住。臨終那一招那才是真的,看看到底哪個好看,哪個不好看。

  所以我們要懂,要記住這個不當瞋怒,不得貪餮慳惜,慳惜就是吝嗇,自己有的東西捨不得布施。「不得中悔」,我選定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絕對不後悔。看到人修禪的、學密的馬上有神通,什麼放光動地的,我們絕不後悔,我還老實念阿彌陀佛,絕對不動搖,絕對不後悔。我一門深入,這個信心才堅固,信心才清淨。「不得狐疑」,這是絕對不懷疑,對這個法門不懷疑、不後悔,專精用功。

  下面是教給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要當孝順」,這是對父母要盡孝道。「至誠忠信」,這是對於老師,對老師要至誠,此地這個老師是佛。佛怎麼樣對他至誠?佛所講的話,我們都依教奉行,這就是至誠。如果佛給我們講的這些教訓,我們陽奉陰違那就是不至誠。陽奉,我天天念經;陰違是什麼?我一句也沒照做,那就是違背。所以我們要念,還要照做,念經是提醒自己,怕忘掉了,怕把教訓忘掉,念經的目的就是因為要提醒自己,要依照佛的教訓去做,這是至誠。忠信是對人,對人要忠心,什麼叫忠心?忠心沒有偏心,沒有偏愛。你看這個忠字,心放在當中不能偏到一邊,這叫忠心。依理智不依感情,依感情就偏了,依理智就正。我們常講心地正大光明,以正大光明的心對一切人,這是忠心。要講信用,人無信則不立。美國的社會,其他的道德觀念不像中國古人要求那麼高,但是信(信用)美國人很重視,這是很難得的,要守信。這是對世間法,我們日常生活要有這個態度。

  對佛法,此地講的「當信佛經語深」,這要相信。我們展開《無量壽經》看起來好像不深,其實這部經典是非常有趣味,淺的人看得很淺,深的人看得很深,這就不可思議!小學生看到,這個程度合乎我們,小學課本。博士班看到,這個很好,適合我們程度,這部經就是這樣的,不可思議,字字句句都是圓滿的。「當信作善得福」,這是教給我們相信,一般的因果報應一定要相信,善有善的果,惡有惡報,善惡果報絲亳不爽,這個要相信,佛在此地勸我們。「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的方法你要奉行,你要受持,不可以虧失,虧失就是我們今天講打折扣,不可以。要把它圓圓滿滿的做到,盡心盡力去做,做得不圓滿就是虧,完全不照做就是失,失是完全不照做。

  「思惟熟計」,要我們常常想,計是什麼?計是心裡面計畫、計畫。「欲得度脫」,這教我們常常想,常常心裡計畫、計畫,怎麼樣能夠離開六道輪迴,怎麼樣能夠超越三界,心裡要常常想這個問題,欲得度脫,你果然想清楚、想明白。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難行道,我們這一生未必能成就,思惟到最後得到的結論,還是這個法門靠得住。對我們自己來講,我們可以接受,可以辦得到,不至於太難,能做得到。「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前面不是講教你有空閒的時候修行嗎?你一年到頭忙得不得了,沒有時間,找不出空閒。你每年總有休假的時候,利用休假的時間修行十天,十天也找不到,一年當中一天一夜能不能找到?你看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這個功夫不間斷。

  最好的方法是一個月,一個月修一次,平常太忙了。在舊金山甘貴穗居士她就是這個方法。她平常不念佛,事情忙得不得了,大概她一個月修三天,她那個三天真正像精進佛七一樣,三天三夜功夫不間斷,不跟人講話,連電話也不接。她媽媽不錯,媽媽給她護法,吃的東西給她做好擺在那裡,也不要叫她,她餓了自己來吃,就是這個方法。平常實在找不到時間,但是她修行的時候,比任何人都用功,她是把修學集中在用功,非常得力。

  我們在達拉斯提倡是一個月一次,最後一個星期的星期五晚上開始,一直到星期六的晚上,二十四小時這精進念佛。我們舉辦了不少次,現在這個佛堂剛剛蓋好,他們現在在研究也還想盡快的來恢復。平常一個星期有二、三次的念佛,晚上念兩個小時,一個月一次一日一夜。過去同修們有念得很歡喜的來跟我講,他說我們一個月念二次好不好?我說:不好。為什麼?次數太多,以後受不了的話就懈怠退墮了,還是一次好,一個月一次。一次念到三年然後再加一次,這個可以,不要太快了。太快了,我們中國人常講「欲速則不達」,要漸進,不要進太快,慢慢的來進步。

  十日十夜這就講打佛七,通常是七天七夜,這個經上講的十日十夜,這都是圓滿的。但是這種佛七,實在講相當不容易,我們要警惕到,這樣的在一塊共修人數,決定不能超過十個人。為什麼?主七的和尚,人數多了,他的精神不能關注。所以這種念佛堂主七和尚非常辛苦,每個人用的功夫他都會看得很清楚,他在那裡照顧。如果功夫不得力還無所謂,功夫要是有偏差的話,容易走火入魔。從前李老師在台中只打過兩次佛七,以後再不打了,兩次佛七都出了毛病。這是他警告我,他說這個要特別小心謹慎,兩個同修差不多他費了一年的時間,才把他調整恢復正常,所以你就覺得很難很難。一日一夜到三日三夜,大概不成問題,不會出問題;七天不容易,那也真是要小心謹慎,這是提醒同修的。一般的佛七好多人參加,這沒有關係,那是佛七法會,那是法會不是真正用功。真正用功不可以,真正用功稍微有點偏差會出毛病。所以你就曉得,主七師父那是真正高明的人,真正過來人才敢主持佛七,普通人決定不敢。

  下面就是果報,「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是下輩往生的。不是天天念佛,一個月念個幾天的,他一樣能往生,符合前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標準。

  第四段是講修其他法門的,如果能夠迴向也能往生。我們看底下這段,「行菩薩道,諸往生者」。這是對照前面「三輩往生」的最後一段,諸位翻開看五十一面第三行最後一句,「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就是這一段,我們再翻過來看五十三面,這講行菩薩道的這些人,這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這些人往生的,就是剛才我念的這段。

  「皆得阿惟越致」,因為他修行的方法在前面說過,這個地方偏重在果報,果報也非常的殊勝。就像佛門裡面,其他宗派的這些法師大德們,他們如果把他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能不能往生?能往生。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專門這一部經、這個方法,什麼方法、什麼經論統統都能往生,只要你發願求生淨土的話都可以。這個顯示出西方世界那個法門的廣大,阿彌陀佛心胸廣闊,不照我這個,修別的也行,只要你們願意來,我統統收,所以西方世界人才那麼多。像智者大師往生,智者大師是法華宗的祖師,他是講《法華經》的,修摩訶止觀。但是他在臨終的時候,他是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也往生。禪宗永明延壽大師在禪宗裡大徹大悟的,他念佛求生淨土,修其他法門往生的人。這些都是其他宗派裡祖師大德弘法的法師,到西方極樂世界皆得阿惟越致,這平等的。前面四十八願裡面我們看到的,統統都是一樣,他的品位並不差於依照正宗修行的這種人,品位都是一樣的。

  「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可見果報完全相同。「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本經後面還跟我們授記,想到哪個地方去示現作佛身,像前面第二章所講的,以八相成道沒有做不到的。至於到哪裡成佛,必須與那個地方的眾生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你說法他肯聽,他喜歡接受這就是有緣;你說法他不想聽,聽了他不相信,這就是沒有緣,就度不了他。這就是常講的,我們學佛的人,要跟眾生廣結善緣,你結的緣愈多,將來你成佛的時候這些人都來聽你講經說法,你度的人就多,要廣結善緣。不但跟一切人結善緣,畜生也要結緣,在美國你看看,常常去池塘餵餵鴨、餵餵魚,跟牠結個緣,將來你成佛,牠們到人道的時候,你講經說法他們統統都來。所以我們到池塘去餵鴨子的時候,我們帶的東西先念念阿彌陀佛,這就有緣了,跟牠有緣了。念念三皈依、念念阿彌陀佛再去餵牠,統統都跟佛有緣了。所以念念心都要度眾生,都要跟牠說三皈依,都要叫牠念阿彌陀佛,不管牠聽得懂聽不懂,我們願心要做到。

  「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這後面是總結,義是這個道理,利是這樣的利益。因為這個道理、這個利益,道理正確一點沒有錯誤,利益太大太大了,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了,這個故就是所以,「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無壽壽佛所有功德在哪裡?就是這本經上所講的,如果簡單說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包括無量壽佛所有功德,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沒有一尊佛不佩服,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念了這個還會有懷疑嗎?還會有第二個念頭嗎?其他法門還不放下嗎?那真叫愚痴,就是李老師講那不是愚痴,就是狂妄。如果頭腦清醒的人一定是萬緣放下,一門深入,沒有不成就的,沒有不成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古大德所說的「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還怕一切經論不通達?沒這個道理。所以我們今天一心一意專求西方,無量無邊的法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求,現在暫時放下,這就對了,就正確了。

  好,今天時間正好,我們就講這一章,這章非常非常重要。好,我們明天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