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大意  (第五集)  1991  美國  檔名:02-011-0005

  諸位同學,請掀開第二十六面第六行,這段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願,二十五是「人天禮敬」,二十六是「聞名得福」,二十七是「修殊勝行」,這是講聞名的利益。即使還沒有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這樣的人是佔很大多數的,他曾經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聞名也包括了聽經,聽到這部經也是聞名的意思。得福也得有得福的條件,不是說聽了就得福報,那個說法是不正確的。

  下面就舉出來得具足這些條件,「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這就是聞名必須要具備的一些條件,聽了這個法門真正生起歡喜心,真正的喜歡。歸命就是皈依的意思,一心一意依照經典教訓來修行,具足這個條件才能得人天的禮敬。當然我們世間人,哪個不尊敬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這是德學都具足,必得人天禮敬。底下講,「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這是得福。所以一個真正學佛人,縱然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一定得福報,這是一定的,不可能墮三途。為什麼?依照《無量壽經》修行,往生的願望不切,對於人天的福報還貪圖,還喜歡享受,他能得到的。這正是佛法裡面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就是這個道理,有求必應。底下這條就非常重要,這樣才真正得圓滿。如果得人天福報,再遇不到佛法,不能繼續修學,那個福報享完之後很容易墮落。換句話說,享福一定繼續不斷再修福,這就對了,這個很重要。所以這一願就是佛力加持他,使他能夠遇到善緣,能夠繼續不斷的再修行,這是阿彌陀佛弘願誓力的加持。

  底下一段包括了四願,「國無不善」、「住正定聚」、「樂如漏盡」、「不貪計身」,以及底下講,「那羅延身」就是金剛不壞身,「光明慧辯」、「善談法要」,統統都是描述,西方極樂世界大眾日常生活的狀況,這多半在人事方面來說,可以能夠看到那個世界的人和。確實我們在四十八願看到,那是名符其實的,圓圓滿滿的天時、地利、人和,達到真實美滿的境界。

  三十五願這是「一生補處」,這一願也非常重要。換句話說,到那邊的人,在一生當中究竟有什麼樣的成就,在這一願彌陀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定在一生當中就證到補處菩薩的地位。補處就是等覺菩薩,此地講的等覺,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完全平等。下面是「教化隨意」,正是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是在緣分,沒有緣他就不能教化,所以這總在緣分。哪個地方機緣成熟了菩薩一定會去,所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佛菩薩在什麼地方?說實在的話,佛菩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什麼時候有感,佛菩薩什麼時候就現身,應以什麼樣的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說法,跟《普門品》裡面所講的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就是往生去的這些人,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實報土的上上品,個個都有這樣的能力。這實在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誘惑,我們都希望自己有這個能力。要在此地修行修到這個程度,至少也得兩個阿僧祇劫才勉勉強強,還不能像西方世界下下品菩薩那麼樣的自在。這才看出西方世界的確超勝諸佛剎土,我們從這裡能看得出來。

  三十七願講的衣食,衣這是表禮,就是代表的禮節,我們講的禮服。食在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沒有必要。我們這個世界,色界天就沒有飲食,佛跟我們講五欲,這五種欲望為財色名食睡,這五欲。初禪天這五種就沒有了,到初禪就沒有了,所以初禪叫色界,不叫欲界,它這五種欲沒有了,它不需要,財色名食睡它都不要,這叫初禪。西方極樂世界難道是連初禪天還不如嗎?那我們去那幹什麼?諸位要曉得,這個地方是佛說法的方便。有些眾生對於飲食很重視,像我們在美國所看到的,美國人對飲食不重視,他對於居住的房子很重視,對於他的車很重視,這就各人欲望不一樣。但是在中國,中國人現在不太講求了,中國的古人對飲食很重視,非常重視,你要去念念《禮記》,念念「月令」,那個真是考究。每個月份吃些什麼東西,吃哪樣東西,還講求怎麼個做法,做的時候連炭火都不一樣,要用什麼樣的木材來燒火,味道才能煮得出來,那個麻煩透了。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中國人很重視這個。

  由此可知,十方世界喜歡吃,重視飲食的人很多,假如西方極樂世界,飲食不好,求生的願望就減低了。所以阿彌陀佛這也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是佛的一個善巧。你喜歡吃,我們這個吃的東西太豐富了,應有盡有,而且還不要去操力操勞,不要去經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實在這是一些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那個習氣沒斷,像我們從欲界去的,每天都要吃三餐,還講究講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實在不要吃了,有時候想起來:很久沒吃飯了。這個念頭一動,餐具飲食都擺在你面前了。一擺在面前想起來我現在是極樂世界,不在娑婆世界,這一念一動,這東西都沒有了,就乾乾淨淨。一切都是變化所生,隨意變化的,衣食都是隨意變化的。當然居住在那裡居久了,習氣慢慢就斷掉了。

  底下是「應念受供」,這是非常殊勝。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我們今天想供養一尊佛,這種福報都沒有,緣分都沒有。不要說是供養一尊佛了,供養一個羅漢,再降低一點,供養一位真正的善知識都不容易,遇不到。西方世界的人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應念就辦到,他這動一個念頭,他就圓圓滿滿做到了。念頭一生,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統統都接受,這不是觀想,是真實的。何況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神通廣大,變化自在,他有能力分身,法界之中有多少尊佛他就能分多少個身。每一尊佛前,都有他在那裡供養禮敬,在那裡聽法,這也是我們非常羨慕嚮往的。天天親近諸佛如來,你想想看,他怎麼不成佛?受到諸佛時時刻刻的薰陶,自自然然就圓成佛道,接受佛的氣分。

  下面從第三十九到四十三,都是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物質環境,也就是我們佛經所講的依報莊嚴。前面是講人事環境,這個地方介紹物質環境,確實集十方世界美好的精華,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

  第四十四這個以下五願,就是最後的兩段,這兩段是阿彌陀佛特別為十方菩薩所發的大願。我們看經文,「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這不是對普通人講。菩薩在十方世界弘法利生,如果得不到佛力的加持,他依然是有隔陰之迷,依然有退轉。怎樣真正做到不退轉,沒有隔陰之迷?菩薩也要修這個法門,要認真的修學才能得到佛力加持,所以這是講這些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這是得佛力加持才得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在一切法裡面得清淨平等,這個叫普等三昧。總持是總一切法,持一切意,這都是得彌陀本誓願的力量加持而得到的。底下一願是「定中供佛」,這是菩薩在定中的境界,菩薩不離開佛,智慧當然增長。雖然教化眾生,他也能夠不失定意;換句話說,就不會退轉,就不會墮落。

  末後這一章,四十六願是「獲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也是總持的意思。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這個地方講的「一二三忍」,並沒有確定這個忍的名稱。但是後面經文,世尊跟我們說出三種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佛在後面說過。如果以本經後面所講的三忍,那就是地上菩薩所得的,從初地到十地。意思也就是說明,菩薩依照淨宗法門來修學,是很容易得到地上菩薩的果位,當然這也是彌陀弘願誓力的加持。佛在普通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修行三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到三賢的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修三十個位次;從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只修三個位次,愈往上面去愈難,第三個阿僧祇劫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

  我們在座的諸位同修,我們過去生中修了多少阿僧祇劫?已經修了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佛講三個阿僧祇劫就成佛,我們搞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為什麼還搞成這個樣子?我們從前修的那個都不算數。講修行證果,是從什麼地位開始?從小乘初果開始,從這個時候算;換句話說,沒有證得小乘初果位你那個修行統統不算。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一次證得須陀洹果。如果你有一次證得須陀洹果,你今天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就是無量劫中雖然修行,功夫都不夠,都沒有證得初果的地位,道理在此地。但是不能說沒有福報,不能說沒有善根,我們能夠聽到這部經生歡喜心,能夠依照經典修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善根非常非常的深厚。到後面經文,我們會看到「一二三忍」,曉得它是地上菩薩的階位。

  末後一願「現證不退」,這一願也非常非常重要,現是指現前,就能圓圓滿滿證得不退轉。要知道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因為要與一切眾生接觸,不接觸你怎麼能跟他講經說法?接觸這個環境裡面有順境、有逆境,有善人、有惡人。如果不是真正有很深的定功,免不了要被境界所轉,這境界一轉就退墮了。這是得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現證不退,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順逆境界、善惡因緣統統能夠不退轉。所以末後五願是專為十方世界菩薩而發的,也就是幫助這些菩薩教化眾生圓成佛道,證不退地。所以菩薩也不能不念阿彌陀佛,菩薩也不能不依照《無量壽經》來修行,這個菩薩是對十方世界所說的。我們看到了十方世界的菩薩,還要念阿彌陀佛,還要依照這個經典修行,我們更應該,更是應當學。這是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將他建造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概況,為我們宣說出來。

  後面這一章還是彌陀自己所說,這是用偈頌來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的,「必成正覺」。在這章裡面,首先他就說明,他前面所講的四十八願願願都要圓滿,有一願做不到他決定不成佛。現在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已經成佛十劫了;換句話說,上面所講的大願願願都圓滿。成佛之後,的確他是真正的大施主。他建立西方世界是幹什麼的?不是為自己享受的,專門為了成就一切眾生圓滿成佛。哪個眾生真正覺悟,發一個大心:我這一生想作佛。阿彌陀佛一定幫助你,一定能夠滿足你的願望,你只要照這個經典的教訓去做,決定不落空,所以這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個大施主。他說的這是沒錯,而且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條件並不難,只要發菩提心,執持名號就行,我們這個經裡面講了一向專念,就能成功。

  偈頌裡面,三十一頁第一句,「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此地的聞,因為本經是大乘經,菩薩,大乘菩薩修的是三慧聞思修,所以這個聞裡面就含著有思修,這是菩薩三慧。我們不是菩薩,這對我們來說是不是太高?不高,因為它這個法門叫平等法門。其他大乘經典菩薩所修的,對我們來說的確是很高,我們做不到,像《華嚴》、像《法華》實在講我們做不到。本經能做到,本經是什麼?就是這一句名號。這句名號聞思修三慧具足,這個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因為我們念佛的時候,以清淨心、恭敬心來念這個佛號,你的心是誠敬,是個誠敬的心,這個與佛就相應。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決定沒有一個妄念,沒妄念就是修慧;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思慧;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口裡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這是叫聞慧。所以一句佛號,聞思修三慧圓滿具足。如果我們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就三慧都沒有,那就不是這個意思,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末後有一句,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就是在三十一面最後一行,「一切皆成佛」。這一句不可思議,這一句才是彌陀度眾生的圓滿大願,最精彩的一句。人家存的什麼心?心心願願希望一切眾生各個圓滿成佛,這是我們要學的。有這樣的心願,那你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時時刻刻幫助別人學佛,時時刻刻把這個法門推薦介紹給一切眾生,我們的解同佛,行同佛,心、願、解、行都同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說往生的時候有把握往生,你憑什麼有把握?就憑這個就有把握,心願解行都同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西方世界的諸上善人志同道合。這個末後一首偈,佛求感應來給他做證明,感應立刻就現前,證明阿彌陀佛的願,是決定真實,沒有一句是虛願。

  三十二面第八章「積功累德」,這是教給我們修行。這章裡面首先敘說西方極樂世界是超勝之處,哪些地方超過十方諸佛剎土。它最大的特色,我們在這部經上又看到了一句真實,在第六行第二句「住真實慧」,這句很重要。我們在這個經裡面一共看到了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裡看到「住真實慧」。佛在一部經上給我們講三個真實,不多見。怎樣才是「住真實慧」?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老實念佛的人那個心裡就是真實智慧,這個要知道。否則的話,念這一句的時候,與你自己不相干。能夠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依教修行的人,這個人的心是住真實慧。換句話說,真實慧簡單的講,是名號,廣說就是《無量壽經》。我們把這個心安住在哪裡?安住在這裡,這是真實慧,知道的人不多。

  下面還有一句這是常常見到的,我在此地要特別提醒諸位同修,就是三十二面最後一行第二句,「少欲知足」,這是佛在所有大小乘經裡面常講,我們也聽得耳熟。但是在本經裡,「少欲知足」意思不一樣,跟佛在其他經上講的意思不同。什麼叫少欲?知足的標準是什麼?蓮池大師到晚年,我常常在道場上讚歎,他老人家到晚年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其他統統都放下,這叫少欲。一句名號、一部經知足了,這個意思跟其他的意思不一樣,這叫徹底的覺悟,不但世間東西放下,所有一切佛法也放下了。其實放下就是得大圓滿,這裡面的祕密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展開來就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說,無量無邊的經論說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華嚴》裡面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什麼?一部經、一句佛號。一切是一切經,一切修學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經典,這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個少欲知足才真正能做到;否則的話,總是覺得放不下,這個也不錯,那個也很好,那就壞了,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如果說是修其他的法門,我也少欲知足,行不行?行。你一生只受持一部《金剛經》,其他的統統放下;念一尊佛的名號,行,都是少欲知足。無量無邊法門自己選擇一門,一門深入,如果迴向往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才知道這個法門廣大無邊。到後面我們看到「三輩往生」,就看到了,絕對不是說,不念阿彌陀佛、不念《無量壽經》的人就不能往生,沒這個道理。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不管你念什麼經論,只要你念到心地清淨,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統統來接引,這了不起。可它條件是一個,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一心不亂,要想做到一心不亂,一定先要做到少欲知足,才會到一心不亂,所以這句話非常非常的重要。

  底下經文都是教給我們,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有的心態,這是應當要學習。在三業方面,它特別第一個是提到口業,三十三面第三行,我們中國俗話也常說「口為禍福之門」,常講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西方確指》裡面教給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少說話的人有福,多說話的人,這個修行總不如少說話的人功力的堅強,心地清淨,從這些地方都能夠觀察得出來。所以我們要學佛從哪裡學起?少說話。廢話當然不能說,正經的話也少說,就是長話短說,要學精簡,這樁事情人家說十句才說得清楚,我兩句就說清楚,這就高明了。省言語,多念佛這個很重要,所以頭一個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個三句非常非常的重要!

  底下一章第九章,這是講「圓滿成就」,在三十四面。三十五面「皆願作佛」,這章裡面有很深的意思,我要特別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這是世尊當年講這個經時的一段事實,我們佛門講公案,就是一段事實。「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就是講前面這段事情,講前面這段過程,阿彌陀佛怎麼樣發心,怎麼樣求學,怎麼樣發願建成西方極樂世界,把這裡面依正莊嚴都給我們做了介紹。在這時候「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他們聽佛說這個經生歡喜心。下面講他供養,「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這聽經歡喜了供養,供養之後再回到座位上聽經,這就敘說他們這一幫人當時的心情、表態,聽了無限歡喜。「心中願言」,嘴裡沒說出來,心裡起了這麼一個念頭,什麼念頭?「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我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心裡動這個念頭。

  佛有他心通,你心一起念,佛就知道,這是意請,心裡面動念頭請,佛是明顯的來答覆他,他們沒問。「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這就給他們授記,他們將來都會作佛的。「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我們看這段經文,這一批人從前是菩薩,前世他們是菩薩,現在變成王子、長者退了,從菩薩就退下來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這跟釋迦牟尼佛前世有緣,迦葉佛是前面一尊佛,賢劫第三尊佛,那個時候佛是作菩薩,他們是佛的弟子,現在又遇到,說這麼一段事情。這段事情裡面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從前李老師在這段經文裡面,給我們提出三點,叫我們特別注意。

  第一點是什麼?你看看他,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還有退轉,有退轉就有隔陰之迷,他前世事情不知道了,佛知道,他不知道,有隔陰之迷、有退轉。前生是菩薩,菩薩供養四百億佛還有退轉,還有隔陰之迷,你說這個難不難?第二點要注意的,雖然佛給他授記將來作佛,將來作佛還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在這個六道裡面修,不曉得生生世世,要修多少時間?何況不離開六道,必定在六道裡頭還有輪轉,人間天上,甚至於三途,哪裡都還得要去,時間太長了。第三個告訴我們,如果不發願求生淨土,那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我從這段經裡面體驗,《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到底那個少是什麼標準才算是少?超過什麼標準才算是多?

  我讀這部經的時候這個標準才知道,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還是少善根。為什麼?他們心裡只動個念頭:我將來成佛像阿彌陀佛。還沒有動念頭:我要好好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念頭沒起。所以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世間人聽到佛號,聽到這部經立刻就相信,發願求生淨土,他們過去生中所種的善根福德,決定超過四百億佛。從這裡可以下個斷語,你要不是像後面經上所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這一生遇到這個經典才生大歡喜心,這是什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容易!自己如果有這個情形要珍惜,無量劫的善根因緣今天成熟,要好好的把握住,這一生永脫輪迴,求生淨土,這一生就沒有白過了。如果把這個機會錯過了,那就又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又遇到這個緣分。這個緣分很難很難遇到,實在不容易,六道裡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佛法當中能聞到這部經,那是難上之難,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因緣。

  有同修來問,我們幾時有個道場能夠共修?其實真正想修行的哪裡不是道場!時時是道場,處處是道場。實在講,大家在一塊共修,雜心閒話,還會起心動念,就是不說話,我們在繞佛,這個人走得很慢,心裡就討厭;那個人走得太快,我在後追追不上,就動心了。在美國每個人家裡客廳都很大,你把沙發等等東西統統集中在當中,那就是繞佛,就好。何況現在道場,實在講太難,道場很難,人愈多愈複雜。所以黃老居士教給我們,同修貴精不貴多,三個、五個不錯了,就很難得了。在一塊共修主要是什麼?是學修行的儀式,學會了之後在家裡就天天幹,這個才對的。不是說到道場我們才念念佛,離了道場就不念,這不行,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這不能成功的;學會這個方法回家天天幹,這就對了。所以道場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念佛人要緊的是修清淨心,心淨則土淨。

  奇奇怪怪的感應神通之類的決定不能沾染,我在別州講經,遇到有個同修他好像是被魔鬼纏身,很痛苦,一年多了。他來問我,他說有沒有辦法能把這個魔趕走?我就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神通?他說是的。我說你曉得魔為什麼來纏你?他說為什麼?就是因為你喜歡神通,你要不喜歡神通,他絕對不會找你。所以學佛很多不正常的,你去一問,準是對於這個很喜歡、很愛好,這是著魔的一個因緣,我們要特別小心。佛不以神通作佛事,佛有神通,菩薩有神通,羅漢有神通,佛門是禁止以神通為佛事。為什麼原因?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佛菩薩以神通為佛事,這個妖魔鬼怪,佛跟魔分不清,邪正不能辨別,所以佛不用這個。佛講經說法度眾生,魔就不會講經說法,這個他沒有辦法。所以佛說你能的,我也能,咱們就不算;我能的,你不能,我用這個。這就很容易揀別,決定不以神通作佛事。所以我們的心要正常、要清淨,經題上講得很清楚要平等、要覺悟。所以這章裡頭,我們特別注意這幾樁事情。底下「國界嚴淨」,「光明遍遍照」,我們一直往下面去翻,「壽眾無量」,「寶樹遍國」,「菩提道場」,這些全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我們翻開下面第二十八章,我們把它合起來看,二十八章一開頭,就是「大士神光」,在五十七面。「佛告阿難,彼佛國中,諸菩薩眾,悉皆洞視,徹聽,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善惡,口所欲言,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我們看到這章,就知道西方世界每個人,因為凡是生到西方世界的都是菩薩,這個菩薩並不是對聲聞、緣覺、菩薩,不是那個分的,西方世界是菩薩世界。換句話說,它不是有十法界,它只有一法界,菩薩法界,人數之多沒有法子計算。

  第十三章「壽眾無量」,是說他人數之多,我們把這兩章合起來看,我們再看看這章經文,「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這是講佛的壽命,阿彌陀佛無量壽。「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這不是一個世界,一個世界不稀奇,一切世界這就很稀有了。「我弟子中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對於今天科學發現的,佛在三千年前經上就講到了,這眾生在星宿是星球,星球裡面這些眾生。我們今天知道這個地球是個星球,星球裡頭的眾生,在太虛空裡面星球無量無邊,絕對不是只有地球上有眾生。現在科學家證明,有高等生物的星球很多,有比我們更聰明的人,更聰明的生物,一切星宿眾生,三千大千世界裡面的。這裡眾生有多少?「於一畫夜,悉知其數」。二十四小時,目犍連的能力,能把大千世界所有星球裡面眾生,他統統計算出來,答案就答出來有多少,答案答出來舉這個例子。

  我們再往下看,「假使十方眾生」,這十方世界眾生,這就多了。「悉成緣覺」,這假設統統都是成辟支佛,「一一緣覺,壽萬億歲」。每尊辟支佛他的壽命是萬億歲,神通都像目犍連一樣。「盡其壽命,竭其智力」,大家共同來推算。「彼佛會中,聲聞之數」,推算西方極樂世界裡面聲聞有多少人。「千萬分中不及一分」,西方世界人多少?算不出來了,這是舉一個例子。下面再舉個例子,「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設取一毛」。毛很細,牛的毛很粗,就用牛毛來說。「析為百分」,百分是豎的切,切一百條那都很細很細的了。「碎如微塵,以一毛塵,沾海一滴,此毛塵水,比海孰多」。這還用得著說嗎?毛塵上一滴水跟大海的水哪個多、哪個少?當然是大海多。「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如毛塵水」。不知道的是大海水,你就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之多,沒有辦法計算人數之多。

  再看五十七面,這個看到我們就寒毛直豎了,這麼多的人,每個人的能力天眼都洞視,我們在這個地方一舉一動,他們都看得清楚,不是一個人看,那算不出來的人統統看得清楚。天耳徹聽,我們在這裡講悄悄話,他們都聽見。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西方世界的人每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你到底是真念佛是假念佛,你是真的做善是假的做善?你能夠瞞過誰?你有瞞人,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你騙不了人。古人所講「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不止十,無量無邊的十也算不出來,多少人在看你,多少人在指你。所以經念到這個地方寒毛直豎,不要說是不敢做壞事,連動個壞念都不行。

  西方世界清淨國土,心不清淨哪能往生?不是彌陀不慈悲,不來接引你,是因為你到那裡會擾亂別人,人家都清淨,你不清淨,你去擾亂別人,去破壞道場,去造罪業。他那個道場建造是幫助你成佛的,不是幫助你造罪業的,這就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所以念佛是一回事情,念佛是修,必須修到心清淨他才來接引你,不是說念了佛,佛就來接引,不是這樣的。念到心清淨,符合他那個世界的標準,立刻歡迎你馬上就去。念佛如果說達不到他的標準,他還讓你慢慢繼續念,念到標準的時候再來接引你。這個地方一定要認真多看看、多想想,你要真的把事實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今天只有一條路好走,「老實念佛,萬緣放下」,西方淨土我們這一生才有分。連弘法利生都是分外之事,我們現在沒成菩薩,還沒跟阿彌陀佛見面,那是附帶做的,有緣做一點,沒有緣就不要做。老實念佛要緊,這個比什麼都重要的。特別是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絕對不是一個好世界,這是我們特別要提高警覺。

  我們再翻到「三輩往生第二十四」,這章非常重要,這章裡面一共有四段,前面三段是說專修這個法門往生的,上中下三輩。第四段是修其他大乘法門的,所以這個門就開得很廣。不是專修淨土的,學天台的、學華嚴的、學楞嚴的、學禪的、學律的、學密的,統統都可以。只要修到心地清淨,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佛是統統來接引,這才顯示出這個法門是真正的圓滿。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能往生淨土。前面講專修,後面講修大乘,但是修學其他大乘,也同樣的一個原理,一定是得清淨心。如果拿淨宗的標準來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達到這個標準求願往生,必定能夠得到的。

  所以念佛人心要平等,不要看到他學的法門跟我們的不同,我們就起高下的分別,這錯誤的。法門平等,沒有哪個比哪個高,只要你專心修,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不必勸人勉強:念佛好,念佛不必修那個法門,用不著。如果他對那個法門修得很長的時間,真正功夫得力,就勸他繼續修,求生淨土。假如他修學的功夫不得力,可以勸他換念佛法門試試看,對他都是有利益的。所以這章著重在品位。下面一章著重在修行,「往生正因」,換句話說,是前面一章的補充說明。所以這個這兩章非常重要,我們要特別的留意。

  「三輩往生」第一章裡頭,有一句我在這裡提醒同修一下,四十九面倒數第二行,我們看上輩往生。「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我們就看這一句,有很多同修讀了這段之後,就覺得我們在家人上品上生沒分,沒指望。為什麼?看到要捨家棄欲,而作沙門,這個上品上生,上三品的大概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沒分。所以有這麼一個疑問,我就特別提出來跟諸位報告,佛跟我們講出家,出有四種,家也有四種,這要搞清楚。我們先說家,哪四種家?第一種,我們講「田宅之家」,就像我們現在的家庭,我們有房地產,這是一個家,妻子兒女家親眷屬這是個家。第二種家,煩惱家;第三種家,是三界家;第四種家,是生死家。你們看看哪個家重要?一比較起來,田宅之家不重要,後面這幾種重要。能出煩惱家證阿羅漢果,出三界家、生死家、煩惱家,能夠出生死家成佛了。生死有兩種,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變易生死盡了成佛了,那是家。所以要知道這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法,大乘經,這個家不是指田宅之家。

  出有四種,第一種,身出心不出,身出家了,心裡面還是想在家人的事情,還是搞貪瞋痴慢,還是搞名聞利養,心沒出家,身出家了,這沒有用處的,不能成就。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我們講在家學佛居士,他身在家,心出家了,這能成就。前面我們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就是這些人,他們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你想想看,那什麼品位?上上品,這才知道上上品我們可以得到。出家,我們心出身沒出,著重在心,不著重在身,身是形式,不重要,要心出家。第三種,是身心俱出,那當然這很好的。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身心指什麼?不是指外面不學佛的人,是指一個是出家的人,一個是不出家的在家居士,這就是什麼?形象上是學佛,心裡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情。打著佛的旗號去搞名聞利養,搞些非法的勾當,破壞佛教,身心都不出。所以要知道此地的捨家棄欲,它這個意義非常的深廣。

  「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勤息,勤奮的勤,息滅的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是沙門的意思。由此可知,這個沙門,出家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是沙門;在家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是沙門,這個不分在家出家。除沙門不分在家出家之外,再跟諸位同學說,我們佛門常講和尚,和尚也不分在家出家,不是出家人專稱。和尚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老師。你說老師到底是出家人、在家人?佛法翻作親教師,就是直接指導我的老師,印度人稱和尚,所以這個沒有在家出家的。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育,教學師道第一大,老師為尊。佛陀在世的時候,維摩居士是和尚,老師的身分,目犍連、舍利弗這是佛的出家弟子,見到維摩長者也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佛的禮節沒兩樣,老師!跟他學,依他為老師,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絕對不是穿上這個衣服,一現出家相就是第一大了,那是妄自尊大,那是錯誤的。佛門是德學第一大,有德有學,雖然在家,出家人也要向他學習,也要把他當諸佛一樣的看待,這要知道的。觀念要正確我們就不會走錯路,我學佛兩個老師,一個是在家的,一個是出家的,章嘉活佛是出家的,李炳南老居士是在家的,兩個都是我的和尚。不能說我出家了,他在家,我就最大了,沒這個道理,這是一般社會上,現在有很多錯誤的觀念,我們必須要把它糾正過來。

  唯獨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個一定是出家在家的稱呼。所以稱法師、稱和尚、稱沙門,在家出家通稱,這個沒有分別的。佛門只有比丘、比丘尼,比丘一定是出家的,比丘尼一定是出家的女眾,優婆塞一定是在家的男眾,優婆夷一定是在家女眾,這個有分。這個沙門四種都稱,和尚也是四種都稱,法師也是四種都稱,只要你講經說法都稱法師,在家也稱法師,現在我們都稱居士,實際上都稱法師這才正確。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