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對日本同修開示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13/9/22  日本東京  檔名:WD21-062-0002

  這個事情我們回歸到《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這個答案我們就非常清楚了。佛接受韋提希夫人請教,要怎麼樣修學,才能往生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韋提希夫人提出這個問題,請教釋迦牟尼佛。她生了一個忤逆的兒子,要殺父害母,覺得這個世間沒有意思。親生的兒子都要把父母害死,活在這個世間,縱然做到國王,也毫無意義。心灰意冷,一心想求釋迦牟尼佛給她介紹,這個法界當中,我們現在講宇宙當中,有沒有一個清淨的世界?永遠看不到惡人、聽不到惡聲、看不到惡的事情。如果有,她要去往生到那個世界,不願住在這個娑婆世界,不願意住在五濁惡世。佛以神力把這個十方諸佛世界的淨土,都呈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看,自己選擇。後來她選擇了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請問佛,怎麼樣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在還沒有跟她講十六觀法之前;這個十六觀,在日本西山淨土宗,是修善導大師這個宗派的,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做為主修的課本。《觀經》講的十六觀,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講觀想念佛。這個大概十年前,我到京都中西隨功法師他的那個學校,有一天他請我跟學生交流。他先把要發給學生的考試卷給我看,考試的題目就是《觀經》第一觀觀想落日懸鼓,這個題目。所以《觀經》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講觀想,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第十三觀是觀像,觀莊嚴的佛像。第十四、十五、十六,講九品往生。到第十六觀,五逆十惡,大開持名念佛這個方法,所以持名念佛也是出在《觀經》。所以《觀經》不是只有觀想、觀像,還有持名。

  佛在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之前,先告訴她,修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淨業三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曾經講過,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我個人聽經也聽了很多年,對於淨老講的大乘經論,非常有興趣。但是聽到這個淨業三福,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覺得這個三福應該是助修的,念佛才是正修,這是助修。最近這些年,我仔細再去看看這個三福,你看佛講了這個三福之後,告訴韋提希夫人,這個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仔細看這句,佛在這個經上講,不是講助因,是講正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修淨業,都是依這三個原則,依這個三福來修淨業,這是三世諸佛修淨業正規的修因。過去,我總是把它想成助因,看到經不是寫助因,是講正因。我們一般講,念佛是正因,斷惡修善是助因,我們在古大德註解,也看過這樣的註解,聽經也聽過。所以我總是把它想成這個三福應該是助修的,幫助我們念佛的。講幫助,當然也講得通。但是我們還是依照經文做一個標準,經文它是講正因,「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修念佛法門就是修淨業。實在講,不但念佛法門,大乘小乘、顯宗密教,無量法門,都是修淨業。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這個三福都是共同科目。好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有個別的科目,有共同的科目,這個三福是共同科目。你要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或者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就像禪宗參禪一樣,包括其他大乘的法門,都必須有這三福共同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你選擇哪個方法來修都能成就。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你修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這個淨業三福,不但修淨土,修任何一個法門,甚至於你不想了生死,想求個人天福報,起碼也要修第一福,你才能滿願,得到人天福報。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從「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這些戒律威儀都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所以第二福,三皈就是世間跟出世間法的分水嶺,你要超越三界,從三皈依開始。第二福是二乘福,聲聞、緣覺。第三福是大乘菩薩福,大乘菩薩福,要「勸進行者」,要入世,出世入世。第二福是出世,出離世間;第三福是入世間幫助眾生,大乘菩薩福。這個三福就像三層樓一樣,第二福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第三福建立在第二福的基礎上,好像三層樓你沒有先蓋第一層,蓋不了第二層,沒有第二層,蓋不了第三層。所以第一層是最基本的,要先建立起來。

  昨天晚上有個同修來啟請,是不是今天這堂課,可以簡單的跟大家講講四念處?他說修學還是看不破,還是放不下,想要修個四念處,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跟他講,我說四念處,不要說我簡單跟你講,你做不到,就是詳細跟你講,你也做不到。為什麼?因為沒有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基礎。沒有基礎,你三皈依都做不到;換句話說,沒有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條件,就沒有資格受三皈依,就入不了佛門。你要修出世間法,你這個世間法的基礎沒有打好,人天乘的佛法基礎沒有打好,你超越不了。現在第一層你還沒有蓋好,你就要先蓋第二層,空中樓閣,你怎麼蓋?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白。

  我們這一生修學想要有個結果,想要有成就,這個基礎我們就要落實來學習。如果這一生還不想成就,只想在佛門裡面結結緣,當然無所謂,反正結結緣,來生來世再說,看哪一輩子想通了,再來修,現在還不想修,這一生還不想成就。但是佛菩薩總是希望我們眾生早一天離苦得樂,早一天成就,愈早愈好,這是諸佛菩薩的心願;不希望我們在六道多受一天苦,這是諸佛菩薩的心願。我們要滿佛菩薩的心願,遇到佛法,應該要認真來學習,這樣才不辜負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悲願。

  所以我們淨老和尚最近這些年提倡的三個根,這三個根,我們仔細對照淨業三福第一福。過去我們老和尚也講過淨業三福,但是講個大概,具體的內容沒講,我們只知道一個概念,應該是這樣修。那怎麼修?具體詳細的應該怎麼做?這個以前他老人家沒講,最近這十年來才提倡的。以儒家的《弟子規》來落實《觀經》淨業三福的第一句、第二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樣孝養父母?怎麼奉事師長?要怎麼做?具體的落實就在《弟子規》。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三句「慈心不殺」,具體要怎麼做?以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個講因果教育。前面《弟子規》講倫理道德教育,倫理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應該盡什麼樣的責任義務。倫理是講關係的,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彼此之間什麼關係,這是倫理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道德是講是非善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是,什麼是非,講真妄邪正、利害得失。像儒家《四書》講道德的一個標準,讓我們認識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道德的教育。《感應篇》講到天地鬼神,賞善罰惡,這是因果教育。

  「修十善業」,《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乃至一乘法,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全部都包括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我們修《十善業》感覺很困難,為什麼困難?因為沒有前面《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學起來,覺得很難做到。如果有前面這個基礎,《十善業》很容易也就落實了。落實《十善業》,我們就有資格接受三皈依。第二福第一句就是「受持三皈」,可以接受了,受持三皈依,入佛門了。有了三皈依,就可以受戒,最基本的是五戒、八關齋戒,更上一層,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那個層次就更高了,那個也才能做到。做到了這個第二福,才能提升到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所以這個同修希望我簡單的講四念處,我簡單的講,大家有個概念,但是你做不到。所以剛才講,不但簡單講,做不到;詳細講,你也做不到,為什麼?你沒有《十善業》的基礎,這個《十善業道經》有。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修四念處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這個也是共同科目。第一個「觀身不淨」,這個在佛門講叫不淨觀,觀我們這個身體不乾淨。這個概念一講,我們也能認同,的確我們的身體不乾淨,每一天大小便、鼻涕、眼淚、流汗。夏天流汗,一天沒洗澡,全身都很臭,這個大家都能認同。你認同,你知道這個身體不清淨,那這一觀你就修成了嗎?不是這樣就成就了,這樣你只是一個概念而已。怎麼樣才叫修成?修成了,就是你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不再有身見,不再為這個身體的享受一天到晚去忙碌,這個身見真正放下了。這個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破身見,不執著這個身是我,知道這個身是我所有,不是我,真正放下了,這一觀你才修成。如果還放不下,那這個觀沒有修成。

  第二觀,「觀受是苦」。受就是我們的享受,我們現在的所有享受都是苦。我們生老病死這個受是苦的,這個大家知道。但是你在快樂的時候也是苦,這個可能我們就不知道了。快樂的時候,我們佛經叫壞苦,這個樂過去,苦就跟著來。如果你觀受是苦,這一觀如果你觀成就了,那你也不會追求享受,你也不會想賺錢。你現在還想不想賺錢?還想不想發財?或許我們在講堂講,大家會說,我放下了,我不想發財。你現在在這裡放下,走出去就放不下,又開始想要賺錢。不相信,你試看看,你那個銀行的錢,統統拿出來布施。不行,明天還要吃飯,吃飯的錢不曉得從哪裡來?你放不下。這個也不是講一講就能做到的,聽一聽就做得到的,不是這樣的,真放下才行。如果你知道觀受是苦,你知道那個苦,你就會離開那個苦,你就會得到真正的自在清涼。

  第三,「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是無常的,變來變去的,變化多端。最明顯的,表現在男女情愛這方面。現代的人愛得要死要活的,什麼海枯石爛、發願,結婚沒有三年就離婚了。前面講的話,不都是假話嗎?那就是虛情假義。為什麼?他心在變,一直在變。剛開始看到,有新鮮感,愛得不得了;看了幾年,變黃臉婆,不新鮮了。看到更新鮮的,他就不要了,變了,這個叫觀心無常。不然講觀心無常,大家也體會不到什麼叫觀心無常,我的心很恆常。你的心很恆常,那不就佛講錯了嗎?佛沒有講錯,是我們沒有發現,你的心一直在變。所以你的情緒起伏萬端,一下好,一下不好,特別在人情世故上面。我們從歷史上去看,從恩愛變成仇恨的非常多。剛開始好得不得了,到最後變仇人,為什麼?心無常。為什麼無常?因為一直在變,常常在變心。古時候的人變心幅度不大,現代的人變心幅度可大了。今天講得很好,明天就變了,甚至等一下就變了。古人為什麼他能維持這麼長時間,甚至維持一輩子?他有倫理道德。人跟人的相處結合,他有道德觀念,有道義在維繫。現在人相處是什麼?沒有道義,只有利害。我今天在這個地方得到利益,我們是好朋友;明天利益沒有了,或者等一下利益沒有了,就不是朋友了,甚至變成仇人了,這個就沒道義了。所以現在不但是朋友,就連父子都是建立在利害的基礎上。

  所以現在很多,我常常聽說,現在都不是新聞了,父母把兒女辛辛苦苦養大,讓他讀書,到外國去留學。留學怎麼樣?他會去回報父母嗎?不會。他一直在想他爸爸那個財產,他哪一天死?恨不得他趕快死、早一天死,他早一天能得到財產。他心裡想的,只是得到那個財產,對父母的感受,他完全沒有去想到。父母死了,我聽說現在很多兒女就是趕快燒一燒,丟到海裡,省得麻煩。放在那邊,每年清明節還要去拜,多麻煩!丟掉就沒事,錢拿來比較重要。你看,那個父子的親情也就不存在,那個孝道蕩然無存。你看連父子都是利害關係。所以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兒子告父親的,怎麼告他?財產分給他,他覺得不滿意,告。你說做父母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感受?所以現代人與人之間,他為什麼有矛盾、有衝突?為了利。你不要為了利,那天下太平。現在世界為什麼戰爭那麼多、不和平?都為了利。你去戰爭,為什麼?你還不是要人家的土地,要人家的資源,還不是為了貪圖這個利益,不惜發動戰爭。發動戰爭,這個世界就不和平,互相殺害,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都是在利害關係。所以這個人心要維繫,必定要從道德仁義來教學,人覺悟了,知道這樣做才對,對大家才有好處。你不這樣做,大家都不好,大家都痛苦。

  第四個,「觀法無我」。法是什麼?佛法把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精神的、物質的,用一個法來代表,什麼叫無我?我的意思是什麼?我的定義是什麼?我就是主宰、控制、佔有的意思。這個世間的一切,你能控制嗎?你能佔有嗎?沒辦法。佛在《般若經》給我們講,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連我們這個身體你都不能佔有,身外之物,你還能佔有嗎?所以控制佔有是我們的妄想執著,虛妄的一個執著。實際上,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只是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身體,暫時讓我們使用而已,你控制不了,你也佔有不了,你也沒有辦法去支配,只是暫時讓我們有支配使用的權利。我們講實際一點,就是有使用權,你沒有所有權。

  這個四念處,我講完了,你去修,不要說四條都修會,你修一條,我明年再來,看哪個人修成功了,告訴我。但是修成不成,不是你講的,我要考試。為什麼這個四念處修不成?你看這《十善業道經》,佛講的,「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這個四念處觀,必須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所以佛給龍王講,「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你必須要有《十善業道》的基礎。

  你看最後佛給我們講,說「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人天福報,「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這個二乘,「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四念處在前面講,你沒有修《十善業道》的基礎,沒有這個根基,四念處你修不成就。所以老老實實回歸到我們淨老和尚教我們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到了,四念處,你自然很容易就修成就了。我們念佛,打個佛七,你就一心不亂。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我們下面來念佛迴向,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