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警語菁華選錄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00/12/17-22  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2-0004

  下面就跟我們說出往生西方要避免的事情。『倘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遇五欲時,如膠如漆』。「倘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這就是把娑婆世界這些事情時常放在心裡。這句我們也不能誤會,事業我們要放下,我們工作都不用做、飯也不用煮、衣服也不用洗,如果我們這樣看就誤會了。這裡我們要看清楚,在在縈懷就是牽掛在心裡的意思,也就是說娑婆世界這些事情,我們都不要放在心裡。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處理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好,我們本分的事情要把它做好。所以這不能誤會!重要是叫你的心放下,不是叫你事放下,如果事放下,心沒放下也沒用。事情都不做跑到深山,在深山還是打妄想、還是掛懷,娑婆的事情還是牽掛在心裡,這樣也沒有效,也沒有用處的。所以這個重點是在心,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看破、放下,娑婆世界的事情放一件算一件。

  「一暴十寒」就是說用功沒有長遠心,心沒有專心,不專。我們這個法門強調一門深入,專修專弘。「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遇到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些名利來的時候,「膠」是柏油,我們大家應該知道沾到柏油被黏住拔都拔不掉;「漆」就像油漆,油漆還沒有乾,我們如果去碰到油漆也洗不乾淨,很難洗。這個就是形容我們如果遇到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來的時候,貪著被黏住了,就好像黏到膠、黏到油漆一樣拔都拔不掉,是這個意思。這是講貪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是講貪。『遭逢逆境,結怨銜恨』,這是講瞋,瞋恨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別人做對不起我們的事情,或是跟別人有過節,「結怨」,怨恨在心頭,懷恨在心,放不下去。這裡講一個貪和一個瞋,當然包括痴,痴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才會貪、瞋。貪、瞋、痴、慢,所有的煩惱都從這裡發生的,最基本就是貪,貪不到、不順我們的心就起瞋恨心,所以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我們明天做三時繫念就有一首偈,中峰國師跟我們開示,「諸苦皆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貪欲不知道是從哪裡起來的?「因忘自性彌陀佛」,我們自己自性的彌陀佛忘記了,忘記念阿彌陀佛,煩惱就起來了;「異念分馳總是魔」,我們這妄想、雜念,這些貪瞋痴的煩惱就是魔,煩惱魔。所以魔不是外面,外面的魔並不可怕,最麻煩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魔,往往我們將這個魔當成好朋友在看待,受到它的折磨。魔就是折磨的意思,就像我們起煩惱的時候,我們就是自己折磨自己。譬如我們起瞋恨心,氣得要死,氣得很不舒服,誰在不舒服?我們自己在不舒服,跟外面不相干,是我們自己在難過,自己在受折磨,這就是魔。為什麼有這些魔?「因忘自性彌陀佛」,阿彌陀佛忘記了,這就迷了。所以我們現在學佛、念佛,要反過來,用一句阿彌陀佛,將我們內心這些貪、瞋、痴、慢種種煩惱,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佛號念久了,這些煩惱慢慢慢慢它就減輕,到後來它就消失了。

  這裡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貪、瞋、痴還沒有放下,這些煩惱還是會發作。我們念佛法門不用斷煩惱,但是條件是要把它控制住,好像我們有病,這個病還沒好、沒斷根,但是你要將病情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起來,這樣就可以了。其他的法門不行,一定要斷得乾乾淨淨,要斷得乾乾淨淨就很困難了。把它壓住,稍微控制,這是比較簡單,比較其他的法門就容易得太多了,只要我們有心想要修,人人都做得到。

  如果我們存前面講的這種心,『而欲命終,彼佛接引,豈非難事』。五欲六塵放不下,這個世間還有誰對不起我,這個冤仇我還沒有報復不甘願,阿彌陀佛縱然臨終要來接引也沒辦法,你放不下。我在世間有幾棟房子還沒處理,銀行裡還有多少錢,股票還有多少,某某人對不起我,我還沒去找他報復,阿彌陀佛沒有辦法等的,這就是難事,「豈非難事」。

  『由此觀之,淨土法門,藥也』。淨土法門就好像是藥,對治我們眾生種種的毛病。這一句阿彌陀佛叫做阿伽陀藥,阿伽陀藥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萬病總治,不管什麼病,這帖藥吃下去就總治療。我們念阿彌陀佛,修學淨土法門,好像在吃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就是在吃藥。我們吃藥,吃中藥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吃中藥有一些藥氣,有的說蘿蔔不能吃,蘿蔔乾不能吃,有一些藥氣。實際上,每一種藥的藥氣都不同,不是說所有的中藥都不能吃蘿蔔,不是的,如果是感冒藥,吃蘿蔔就沒關係;那是說比較補的藥,比較怕冷、怕寒的。中藥本草裡面有註解,什麼藥禁忌那一種東西,會相剋;譬如說你吃這種藥,同時吃到那樣東西,藥力會抵銷,等於沒效了。譬如你現在吃補藥,兩個小時以內還沒消化,這兩個小時以內,你又吃這個藥禁忌的東西,吃下去就把藥力抵銷了,等於你吃的藥就白吃了,沒效,是這個意思。我們念佛也是一樣如此,我們念佛還沒有往生以前,這些禁忌也要制止,要稍微制止一下。這些五欲六塵、是非人我、恩恩怨怨都一筆勾銷,付諸東流,不要放在心裡。

  下面講,『服其藥,復飽食其忌,可乎。』吃了藥,那個藥禁忌的東西你又吃得很多,這個意思是說,這樣可以嗎?這樣吃藥有效嗎?就是這個意思。「可乎」就是說這樣可以嗎?當然是不可以的。我們了解以後,我們就知道,我們念佛要求往生西方,這些都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我們嘴巴講比較簡單,真正事情來了,一樣也看不破,一樣也放不下。所以,印光大師他一生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如果《了凡四訓》你讀通了,確實你對這個世間的事情就會放下。所以這三本書,《了凡四訓》是第一本,講理論方法,以及了凡居士一生改造命運的經驗談,要從這裡下手。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基礎,要看破、放下,這種人也有,但是比較少數,除非根性很利、善根深厚的人他做得到。像諦閑老和尚那個補鍋、補碗的徒弟,不識字,老實念佛,念三年,站著往生,他就是真正看破、放下了。這種人畢竟在我們社會上是比較少數,大多數都是中下根性,大多數的人需要《了凡四訓》,這是我們淨宗十三祖為什麼一生極力提倡,他的道理就是在這裡。請再看第八段:

  【凡我同倫。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捨穢取淨。毋騖虛名。毋執空見。毋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毋求旦夕速效。動諸魔事。】

  我們先看到這一段。『凡我同倫』,「同倫」就是同志的意思,我們現在說同修,我們共同來修學這個法門,簡單講就叫做同修。經典講同倫,倫就是同一類的,也可以說同志,我們現在說同修的意思。我們同修的是什麼?念佛的人,你修淨土,我也修淨土,我們就是同倫。凡我同倫就是說凡是所有跟我一樣修念佛法門的人,『宜各痛念,娑婆險惡』,「宜」就是應該,應該各個,每個人都要痛念這個娑婆世界的危險。「險」就是危險;「惡」就是十惡,《無量壽經》跟我們說「五惡、五痛、五燒」,這就是惡。

  我們在娑婆世界輪迴非常的危險,最危險的是什麼?墮三惡道。墮落三惡道很簡單,很容易就墮落,要從三惡道出來,不知道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出來,才能再投生到人天道。佛告訴我們,我們眾生投生到人道、天道的時間很短暫,墮落三惡道的時間很長,很久。佛在經上也用種種的比喻,譬如須彌穿針,在須彌山下放一萬支針,在須彌山上放一條線來穿,看你能不能穿得到一支針的針孔?別說須彌山,我們這裡五樓,一樓你放根針拿線來穿,看能不能穿得到?還有爪上土,地上抓一把土再丟下去,指甲縫夾到一點點的土。這比喻什麼?比喻我們人死之後,要再投胎來人間作人的機率、機會很渺小,那個機會就像指甲縫的土一點點而已,墮落三惡道的機會就像大地土,地上的土那麼多,機會那麼多。我們仔細想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這些開示,是不是說得過分了些?如果我們依照經典的理論來看,實在講,佛說的都很實在。為什麼?墮落三惡道的業因就是貪、瞋、痴,貪心重墮餓鬼道當鬼,瞋恨心重墮地獄道,愚痴心重墮畜生道,貪瞋痴嚴重一點的就墮落三惡道。

  我們一般說人死做鬼,這是我們一般民間都有這個觀念。所以一般人死,燒銀紙(燒紙錢)給往生的人用,這就是墮在鬼道,燒這些他們得的到,確實對他們有幫助。如果他們往生到畜生道、地獄道,那就用不到;但是在鬼道,確實對他們有幫助。說人死就去作鬼,這是不一定,因為有六道,哪有說人死一定就去作鬼,有六條路。但是一般人這個觀念,也不無道理。我們仔細去看、仔細去想,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哪一個沒有貪心?貪心重的就墮落鬼道去作鬼。一般的人大多數貪心都很重,所以說人死去作鬼的機會很大,這也不無道理。你看香港影片,香港拍片都是喜歡拍鬼片,這就是說明社會上貪心的人多,死了以後去作鬼的比較多。

  不是說所有的人都去作鬼,是說較大多數的人墮三惡道的機會多,時間長久。來人道、天道好像來玩的,沒多久又回到三惡道,不知道要多久才會再到人道。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三途是家鄉,人天是客居。我們往生到人道、天道好像是來作客的,出來玩一下,沒有多久就又回去了。家鄉在哪裡?在三惡道。這是說明六道輪迴裡面,墮入三惡道的時間很長、機會很多,這就是險。不但墮三惡道是險惡,實際上你如果往生到人天道,也是在六道裡面,一樣是險惡。如果沒有脫離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輪迴,這就是險惡。這我們要痛念,要認識清楚。

  所以,要『早求出離六道』。現在有很多法師、大德,勸人家不要求生西方,下輩子再來作人,說再來作人,再來出家,再來弘法利生,來度這些苦難的眾生。他說我們念佛求生西方不慈悲,這些眾生這麼苦沒有來度他們。前幾天也跟諸位報告過,我們要度眾生,實際上我們自己要有能力,如果沒有能力是被眾生度了,不是去度眾生,這一點要認識清楚。下輩子要來作人,我們是否有把握?要來作人不是用嘴說就可以,如果用嘴說就可以,這件事情就好辦了。實際上你要有做到那裡,五戒十善起碼得要打個八十分,這是我們導師說的,一般說六十分及格,他說要八十分。為什麼要八十分?因為我們自己給自己打的分數,總是會打得高一點,如果是定在六十分,我們可能自己打得太高而剛好不及格,所以打八十分比較保險,這個意思是這樣的。所以實際上我們要有修到那個程度,來生才有把握再來作人。如果貪瞋痴、名聞利養放不下,煩惱天天增長,來世要來作人,那是不可能的事。這不是講大話就做得到的,這個事實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佛在經典教我們的就是「早求出離六道」,我們往生西方就是要求出離六道。

  『捨穢取淨』,「穢」就是穢惡、不清淨、污染,我們這個世界污染、不清淨,環境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見解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彌陀經》跟我們說「五濁惡世」,在我們這個時代,這個五濁是濁惡到了極處,佛勸我們要捨,「捨」就是放下。「取淨」,西方淨土,佛教我們要取。佛叫我們放下我們就放下,叫我們去求我們就去求,叫我們放下娑婆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聽佛的話就沒錯。

  『毋鶩虛名』,「虛名」就是喜歡名聲,我們現在的話講知名度,喜歡出名。出名也不是好事情,古代不要說學佛的人,古代世間的聖人都知道名不是好東西,所謂樹大招風、名大招嫉,如果名聲大,嫉妒障礙就很多。如果你得到名,自己的德行還修得不夠,沒有實質,往往會遭遇到不測的災禍,名不符其實。名符其實,有德行名符其實的出名,尚且遭遇到嫉妒障礙,何況名不符其實的名,那就是虛名,我們絕對要放棄、要避免,不要去追求這個名,最好沒有人認識我們,這是最好。沒有人認識我們,我們做好事,《了凡四訓》告訴我們,這是積陰德。你如果做個好事,人家表揚你,你出了名,大家都認識你,這就變成陽善。出名也是一種福報,但是一出名你的福報就報掉了,就沒有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喜歡積陰德,做好事不讓別人知道,這個才是正確的。

  『毋執空見』,經典跟我們說:寧執著有如須彌山,不可執著空如芥子。芥子是芥菜子,一點點。空,如果執著一點點都不可以,偏執,那就完全錯誤。寧願執著有像須彌山那麼多,不可以執著空一點點。「執空」最嚴重就是撥無因果,什麼都空,因果也沒有了。但是要知道,萬法皆空,因果是不空。如果你執著萬法皆空,以為因果也空,這就錯誤,這就是執著空見。空有是不二,所以佛經跟我們講空,意思不可以錯會了,錯會了意思問題就很嚴重。所以寧願執著有,不可以執著空。

  這裡跟我們講「毋執空見」,我們修學淨土比較不會落入空,一般參禪的人比較會落入空,因為禪是依照《般若經》修學,般若就是講空。空不是我們觀念裡面什麼都沒有的那個空,如果這樣想就錯誤了。這個空是講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從有顯示空,空顯示有。像萬法皆空,萬法皆空的體是空,但是它的現相不空;因果不空,有這些現相,你不能說沒有。當有這個現象的時候,當體是空,了不可得。所以空跟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心經》跟我們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我們看得到的這些現象就是色。所以空是這個意思,不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不是那個意思。所以這個不能錯會,毋執空見。

  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是從有入空,這個比較保險。阿彌陀佛,有,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跟我們講,「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距離我們這個世界十萬億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那個世界有一尊佛叫做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跟我們說了兩個有字,我們修這個有,也可以達到般若真空,從有入空。禪宗是從空入有,從空入有,有很多人誤會它的意思,變成執著空,這就很危險,修學就錯誤了。我們修學淨土就比較保險,從有入空,先執著有,到最後達到空相,我們自然就明瞭般若真空,真空妙有。所以這個法門殊勝,這也是一個特色,從有入空。

  『毋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行策大師是清朝時代的人,中國從隋唐以來禪風非常興盛,禪宗很興盛。這個禪包括傳到現在的韓國、日本,日本從中國學去的禪宗,在日本每個宗派的道場,他們的名稱還是很清楚,沒有實質內容了。譬如說曹洞宗、臨濟宗在日本的寺院,淨土宗就是淨土宗的道場,天台宗有天台宗的道場,禪宗還分哪一派的道場,都寫得很清楚。中國的禪宗五派,這些日本都學過去,你如果有到日本去參觀,看到寺院道場是哪個宗都還寫得很清楚,但是內容沒有在參了,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參,失傳了,變質了。禪宗一直傳,傳到明末清初的時候還有很多人在學禪,但是都學得不對。都是學什麼禪?口頭禪,沒有實質。所以這裡說「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口頭禪。你如果遇到一個參禪的說,你的根器能夠來參禪,你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遇到一位禪師這樣跟你講。你聽了覺得不錯,可能是真的,跟他學禪去了,不念佛了,這就被他來惑亂。迷惑擾亂,廢棄自己本修的淨念,這樣就夾雜、就錯誤。

  『毋求旦夕速效』。念佛,心太急、太趕了,一直念一直念,想快一點得到一心不亂。你這個急促的心,就是你一心不亂的障礙。急、趕快,念個一天、半天,看能不能馬上得到一心不亂,求速效。過去在道場裡面也有這種事情,我剛出家的時候跟日常法師打一個精進佛七,總共有五、六個男眾參加,連日常法師總共七個,我們七個人打一個精進佛七。其中有人念佛念得很精進,拜佛拜到頭都磕破了,念佛的心很急,急著想得到一心不亂。但是這個心態基本上就是一心不亂的障礙,後來日常法師禁止,不能再念下去,禁止他念下去。

  『動諸魔事』,就是說我們要求虛名,或者是執著空見,或者是受到高帽禪和來跟我們講,叫我們去參禪,想要趕快得到一心不亂,心很急,這樣的心態容易遭遇到魔事,我們一般說著魔,這就很會著魔,所以這種情形都要避免。我們不要求名,不要執空,也不要聽人家跟你說兩句,叫你去參禪你就去參禪,叫你去學密你就去學密,也不要求速效,急著想快一點成就,那個著急的心就是妄心、妄想。所以這些都要避免,這些都會「動諸魔事」。

  【恆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

  我們的心態是怎樣的?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我們的正行,我們修學淨土的人,我們修行就是以這個為主,以念佛為主,這是我們的『正行』。『助行』就是助修,助修就是「勉修眾善為助行」。我們斷惡修善,譬如依照《了凡四訓》來修,《感應篇》、《安士全書》,或是《地藏經》、《十善業道經》,包括經典裡佛的教誡,斷惡修善,這些做我們的助行,助緣。正行是念佛,助緣是修善,正助雙修。

  【淨念相繼。願行相資。】

  你這樣來修學,阿彌陀佛綿綿不斷,願行互相資助,信願行三資糧。

  【自然千穩百當。】

  我們如果這樣修,自自然然我們就會往生到西方。我們念佛,你也不要去想,我已經念這麼久了,要念多久才會一心不亂,這樣想又是障礙,又是一心不亂的障礙。所以什麼都不要想,你也不要求一心不亂,所有的念頭都放下,你現在只有提起一個念頭,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對了,其他統統放下,心中空空洞洞,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念到熟,自然就是一心。你如果還想這個、想那個,叫夾雜,就不是淨念相繼,有夾雜就不是淨念,淨念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是淨念。相繼就是繼續下去,繼續一段時間自然功夫成就,不用求自自然然就成就,所以說「自然千穩百當」。請看第九段:

  【一心念佛。以求速生安養。然後乘本願輪。運大慈悲。分身散影於十方剎土。尋聲救苦如觀世音。誓空地獄如地藏王。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攝一切眾生。同覲彌陀。究竟安穩。方是丈夫。望諸上善友。幸審擇之。】

  我們一心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速生安養』,「求速生安養」的心態還是要跟大家說清楚,如果有一樣沒有說清楚就會出問題。什麼叫做速生安養?就是剛剛跟諸位報告的,我們隨時準備往生,這就是求速生安養。今天晚上躺下去睡覺,希望今晚阿彌陀佛就來接我往生,時時刻刻準備往生西方。甚至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依照經典時時刻刻觀想我們現在已經坐在蓮花上面,現在就在極樂世界,這樣觀想。我們時時這樣的存心,這樣的觀想就是求速生。你不要像有些老菩薩,一面念佛,心裡一直想,都已經念這麼久了,阿彌陀佛為什麼不讓我看一下?過去很多老菩薩問我,我念這麼久了,阿彌陀佛為什麼都沒有念來?就是說念這麼久了,為什麼都還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來?我就跟他講,因為你在打妄想怎麼會來?阿彌陀佛,經典教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好,它沒有教我們念阿彌陀佛以外,還在想阿彌陀佛為什麼沒有來?沒有,沒有再加這個念頭上去,又夾雜了,這就是夾雜。所以用心不能有錯誤、偏差。

  速生就是我們時時刻刻願意趕快到西方。我們有這個念頭,人家說我們得了什麼病,得了絕症,我們聽了就很高興,我就是要趕快去,不會煩惱,反而高興,這樣我們就是真正有心要到西方。如果不是真的有心要去西方,只是嘴巴說的,就會怕死;真正要去西方的人就不怕死,不怕死就了生死,就沒有了,沒有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