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不思議異方便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00/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WD20-001-0004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諸位同修,請大家看第十七段:

  【十七、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信宿捨離,惟以一心念佛,願共同生淨土。】

  在這段裡面,行策大師跟我們說,學佛一定要有真實的信願,信要真,願要切,真信切願。這個真實表現在事上面就是心念,心裡真正念佛,這才顯示這確確實實是真實的願望。他所說的實在講都是事實,三界確確實實是一個牢獄,確實是一個牢獄,不過是範圍比我們世間上的牢獄較大一點而已。一般牢獄範圍很小,三界這個牢獄較大一點,雖然大一點,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永遠沒方法超越,也就是沒辦法脫離三界。牢獄苦,三界之苦,確確實實就好像被關在牢獄一樣,沒自由,不會得到解脫。佛在經上教我們將一個家看作牢獄一樣、看作枷鎖。枷鎖是古代犯人犯法所戴的一個刑具。我們一般一個家庭,就像這個牢獄一樣,這個也是事實,確實是一個事實。我們世間人常常說家累,有家庭的人他就有負擔,有負擔就有壓力,這個累就是不好的事情,使我們拖磨,使我們辛苦,一個人不能得自由,不能得自在。

  下面是講享受,這個『聲色』是享受,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享受決定是免不了引起我們內心貪瞋痴慢三毒的煩惱,享受當中決定引起這些煩惱。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教誡弟子,跟我們說「以苦為師」,我們生活過得清苦一點,這樣人警覺心比較提得起來。所以清苦容易警覺。生活過得太富裕、太過分的享受,人就迷了,迷就再造業,造業後面一定是墮落三途受苦。唐朝的時候,龐蘊居士,家道相當富有,他家很有錢,財產很多。他學佛之後,他的太太、兒女一家人都學佛,而且都有成就,我們俗話說開悟了。不但他自己開悟,他家一家人都開悟了。龐居士將他家裡的財產、金銀財寶裝在一艘大船上面,將這個船駛到江中,把它挖一個洞,讓水跑進去,這整艘船的金銀財寶沉入水底,全部把它沉下去,不要了,不要享受了。以後生活要怎麼過?編製草鞋。古代大多數的人穿的鞋都是草鞋,生活比較好過的人才有穿布鞋。一般人,做工的、務農的、經商,一般平民都是穿草鞋。草鞋在我們現代很少見,如果諸位有去過中國大陸旅行。去年我到四川峨嵋山上去,正好是冬天,冬天那邊下雪,雪下得很厚,我們穿一般的鞋無法行走,會滑、會滑倒。所以當地的人都有草鞋出租,草鞋套在我們的鞋底,這樣才能走在雪地上,才不會滑倒。除了這個時候看到穿草鞋,其他的地方我們就不曾看過,像新加坡這個地方不曾看過草鞋了。

  龐居士每天編製草鞋,每天賣幾雙草鞋賺一點錢,拿這些錢來過生活、過日子,他過得逍遙自在,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知足常樂。雖然生活很清苦,但是他沒有負擔,精神很快樂,這真正實行佛的教訓「以苦為師」。這樣時時刻刻可以提起警覺心,要離開娑婆世界,要求生極樂世界,他這個心願才是真的。如果富有,這是物質享受太多了,他對這個世界就有貪戀,西方世界好,現在住這個世界也很享受,也不錯,捨不得離開,這個問題就嚴重了。殊不知一口氣不來,我們這個世界一切一切都帶不走,俗話常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來這個世間出世,雙手空空來,死了以後也是雙手空空,沒有一樣帶得去的,這是真的。所以警覺心要高,高度的警覺心,將一切享受看作毒藥。

  『視名利如韁鎖』,娑婆世界的人,特別是指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沒辦法出輪迴,就是被名利所害的,被這個名利害的。所以名利就好像鐵鏈一樣,把你鎖在這個地方,讓你不得自由。『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這句話就是跟我們說,我們人生短短數十年而已,一生當中的遭遇,有時候如意,有時候不如意,這一生所經過的,把它看作好像昨天作夢。我們如果冷靜的想,昨天發生的事情,今天想起昨天的事情,就好像作夢一樣,這也是事實。我們今天所發生的事情,明天再來想今天,就好像作夢。這正是像《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事情過去就不存在了。這種感覺,我想凡是學佛的同修都體會得到,人生確確實實是一場夢,到後來一切都是空的。

  『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旅」是旅行,旅行就好像去遊玩。「一期報命」是講我們這一生,從生到死,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實在講就好像旅遊,來這裡遊玩的,來這裡遊玩就好像住旅店、旅館一樣,旅館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自己的,雖然我們自己暫時可以受用。導師在講席當中常常勸我們大家,我們來這個世間就好像住旅館,我們有使用權,我們沒有所有權,我們在這個世間確實是這樣。這世間五欲六塵轉眼皆空,你可以受用,你決定得不到。如果說你要是得到什麼東西,那是錯覺,你看錯、想錯了,你是決定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樣也得不到,就是連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得不到,一口氣如果不來,這個身就不是我們的了,就是隔世了。這個身體哪裡是自己的?也就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身體絲毫都做不了主宰。這都是說真實的狀況,真實的相狀。

  所以,『信宿捨離』。這個「信宿」,就是說時間很短,這是說生死無常,我們中國俗語常常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人死,不一定老才會死,有的很年輕就死了,也是很多,我們如果到殯儀館去看看就知道,確確實實是黃泉路上無老少,棺材是裝死的,不是裝老的。所以黃泉路上老少都有,我們要明白事實真相,要提高警覺。所以大師末後這兩句勸勉我們,『惟以一心念佛,願共同生淨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不實,都是假的,只有這件事情是真實的。佛說眾生愚痴,他痴在哪裡?痴在把真實當作虛妄的,把虛妄的當作真實的。像我們這個世間一切都是虛妄的,把虛妄看作真實,在這裡面拚命去追求,追求名利,到最後一樣也得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我們把它看作虛妄的,看作沒有這件事。所以佛看我們眾生愚痴,就是在這裡,這就叫顛倒妄想,這就是愚痴。真妄、是非、利害、得失他統統顛倒了,這是經上常常講,顛倒妄想,這顛倒在哪裡,我們要明白、要知道。下面一條:

  【十八、念佛令功行不虛者。】

  這個『功』是功夫,這個『行』是動詞,不是名詞,它是一個破音字,這個念行(橫),行是動詞,當作這個動詞來講。就是說我們在用功夫,念佛一定要讓功夫落實。

  【勤策身心。】

  『勤』是勤奮,要勉勵自己,要認真努力。

  【寸陰是惜。】

  這句就是教我們要把寶貴的光陰,就是這個時間用在真實的道上,那就對了。唯有念佛這件事情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妄的,這個時間浪費在其他的地方,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可惜。所以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相繼就是不中斷。所以說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我們念佛絕不中斷。果然能夠這樣念,我們看過去《往生傳》所說的、《淨土聖賢錄》所講的,諸位看多了你就看得出來,一般大概念佛三年,功行就圓滿了,功夫就圓滿了。所以過去有人看出這件事情,來問我們導師,他說:《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的那些人,很多都是念佛三年就往生了,是不是他的壽命剛好到了?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又這麼多人,哪有那麼剛好,每一個人都是念佛念三年他就往生?如果一、二個人,這是比較說得通,那麼多人,哪有那麼剛好的事?這就說不通。

  為什麼他念佛三年,他就往生了?這就是他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的時候,哪有不願意去的道理。一般人說往生淨土,不了解往生西方的真相,以為說往生淨土就是人死,聽到往生就很恐怖、很怕,怕得不得了,這都是錯誤的觀念。念佛功夫成就的人,跟一般人就不一樣,功夫成就就是他早就跟阿彌陀佛通了消息了,早就感應道交,這經上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在還沒往生之前,已經見到佛了,已經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他已經看到了,自己有能力去,隨時可以去,可以去,哪有說不想去的道理?還願意在這個地方多住幾天,沒有那個傻人。如果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天,那是不得已。什麼理由在這個世間多住?為了度眾生,幫助一些有緣的人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一個理由,除了這個理由之外,沒有第二個理由了。一些念佛的人他的功夫成就,在這個世間他看一看,沒緣分,也沒有人要聽他的,當然自己成就,就早一天往生了,早去早好,所以他是生死自在。還要待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沒這個必要。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前面說得很多,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可以說跟阿彌陀佛相彷彿,跟佛差不多,佛有什麼能力,他就有跟佛一樣的能力,那個能力你想想有多大。我們讀《無量壽經》念四十八願,你就清楚了。前面也跟諸位報告了,那個能力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來去自由。這個來去自由特別要明瞭的,西方世界每個人,這是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有這個能力,一往生就有這個能力,他可以分身、可以化身,所以不止是一個身。我們在這個世間,身只有一個,在這裡就不能去那裡,在那裡就不能來這裡,俗話說「分身乏術」,事情如果多,就會有這個感嘆,覺得說如果我可以分身,同時去辦事情,不知該有多好!可是身只有一個,不得自在,苦不堪言。

  到達西方世界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千百億化身。所以每一天,這是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說,西方世界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他也是這樣,也是有這個能力。每天早上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聽佛說法,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他就要化無量無邊的身才可以同時去;如果一尊一尊去參訪,那就要費多少時間?他是同時去的。聽完經回來,回來吃早餐還很早,你看這多自在!他是否有離開阿彌陀佛?沒離開。阿彌陀佛的面前也有他的身在那裡聽經,他是化身、分身同時去的,他的身在阿彌陀佛面前聽經,在這同時,他已經分身到十方世界諸佛那裡去供佛、聽法。當然佛雖然沒說,我們能夠想到,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他除了供佛、聞法,他也會附帶去看一看,眾生緣如果成熟了,他也會化身去講經說法給他聽,去幫助他,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能力不可思議,唯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能力才能夠立刻得到。所以他又再回來,去西方又再回來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是像我們現在的業報身了。我們現在來這個世界投生,這個身叫做業報身。業報就是不自在,時間到,你不來也不行;時間還沒到,你想要走也走不了,這就是業報身。到西方又回來度眾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乘願再來」,那時候是願力來的,不是業力來的,他是來去自由。不像我們在六道裡面,永遠沒辦法脫離六道輪迴的範圍。這是說明念佛一定要精進,一定要知道淨念相繼是決定正確的,這樣我們一生就沒空過了,這一生真正過得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

  【況命在呼吸,豈能長久?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直需孜孜晝夜,矻矻暑寒。】

  這幾句話一般人很難體會,一般人都疏忽了,這是事實。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如果不來,這就隔世了。我們呼吸如果停止,人就死,死就是隔世了。一個人從生下來,實在講一分一秒都沒停留,從哪裡走?往死亡走去,都是往死亡的路走,往墓園、墳墓那個方向一直走去,它不停,一分一秒都不停,一出世的方向目標就是往死亡的道路,確確實實就是像死囚,死囚就是死刑犯。我們這個世間犯嚴重的刑法,被人判死刑,執行死刑要走去刑場,一步一步接近死亡。死刑犯去刑場的路比較短一點,我們一般人只是這個路稍微長一點,這樣而已,同樣這個道理,一天一天接近死亡。所以我們過年,一般說多一歲了,如果是算死亡的時間,實在說是少一歲了。譬如說你活到一百歲,過一年算是多一歲,實際上是少一歲,也就是接近死亡又多近一步了,這是事實真相,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

  下面兩句是形容老死,不是一年一年老的,不是一個月一個月老死的,那是剎那剎那在接近。我們看到人老、看到人死,這不是說忽然人老了、忽然人就死去了,不是這樣。它是剎那剎那在變化,剎那生滅的,剎那剎那都在接近死亡,說明這個現象,人生的真相確實如此。唯有頭腦非常清醒的人,他才能夠覺察,他才能夠看得清楚,看清楚他就真正覺悟了,死並不恐怖。這個現象很恐怖、這個現象很可悲!就是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真可怕,這個是事實真相。佛假如為我們說出這個真相,而沒有辦法解決,那佛的做法未免太殘忍了,那就太過分了。他很慈悲,他有智慧,跟我們說出這個真相,他確確實實有方法教我們去解決這個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前面所講的,信要專,願要切,行要專,專信、專願、專行,這就成功了。《彌陀經》上所講三個條件信願行,你統統具足了,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一句洪名,無時間歇,淨土決定可生。】

  『間歇』就是間斷,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佛號的不間斷不是說口裡,不是說我們的口一天到晚像念佛機一樣二十四時都不斷的念,不是那樣。口念,念一段時間會疲勞、會累,就會間斷,晚上在睡覺也會間斷。怎樣做才真正不間斷?我們前面曾經講過,你心上真正有佛,那這樣連在睡覺也不間斷。他心上真正有,雖然口上沒念,他心有,心上所掛念的只有阿彌陀佛,那就是不間斷。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處所,他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佛,那就是他心上真的有佛,除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就叫做淨念,沒有其他的妄想、其他的雜念,這就叫相繼,淨念相繼就是這個意思。果然做到這樣,淨土決定得生。下面這句是大師特別提醒我們的。

  【慎勿銳始怠終。】

  這句話就是叫我們千千萬萬不要有始無終。今天聽到念佛好,回去認真念,明天就忘記了,那個就沒有用處,不能成功。一定要有始有終,要有恆心、有長遠心。所以只要這一口氣還在,我們只要有一口氣在,佛號就不間斷,那就對了,這是我們決定得生的保證。我們心裡所掛念的只有阿彌陀佛,其他的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這樣就對了。請看第十九段:

  【十九、專求出離,不求世間福報,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與夫世世為僧,興顯佛法等願。】

  這一條實在講得太好了。學佛的人有很多確實有才華,有聰明悟解(就是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對於佛法有很深的理解,但是依然不能脫離輪迴,就是他這個觀念錯了。所以真正學佛就是一心一意,我這一生要作佛,這就對了。我們看到學佛的人,有這樣的一個願心實在不多,就是在古人也很少見。古代人當中,我們看《六祖壇經》,只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師一個人,他到黃梅去見五祖,五祖忍和尚問他:「你來幹什麼?」你來我這裡要做什麼?六祖回答他:「我是來這裡求作佛的。」我們一般看到學佛的同修來道場,還沒有人這樣講過,沒有這麼大的口氣。他要來求作佛,他不是為別的來的,六祖求作佛。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很多,我們問問看、去調查一下,你為什麼要學佛?大概都是為什麼?世間福報,為功德、智慧、辯才,大概都是為這些。所以他沒有發心要作佛,不肯作佛,他就成不了佛,成不了佛也就是說出不了三界。所以這個世間的福報我們不能要,但是世間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你在世間有地位、你有財富,你要知道地位是貴,財富是福,有人間的富貴,這是你過去生中所修的。這一生得的果報,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過去生中捨財,修財布施,你這一生得財富;過去生中修法布施,這一生得聰明才智;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這一生中得健康長壽。所以世間福報是果,過去世修的因,這一生當然享受果報。過去生中沒有修這個因,這一生想也想不到。曾經修法布施,這一生非常聰明,有智慧,判斷什麼事情非常正確、非常高明。但是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雖然很聰明、很有智慧,這一生貧窮潦倒,就是說物質生活很缺乏。這個我們也曾見過,我們這個社會上就很多了。頭腦好,賺不到錢,他不甘願、不甘心,想盡辦法要去賺錢,結果一文錢也賺不到。他看得很準,勸別人去投資,別人賺錢,他自己去做賺不到,自己做就賠本。什麼原因?因果的關係,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有一些人過去生中修財布施,沒有修法布施,看起來笨頭笨腦,一點智慧都沒有,但是他不論做什麼行業,他就賺錢,而且賺得比別人還多,這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沒修法布施。所以是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要知道。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我們在這個世間過得就心安理得了,決定不會去怨天尤人,知道我們這一生的際遇、遭遇,是前生造的因,今生受的果報,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都是自己自作自受。自己造好因,這一生有好的果報;造惡因,這一生就有不如意的果報,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學了佛,要覺悟,學佛沒有福報那就不用說了,一心念佛就好。

  如果學佛,過去生中修的福報還很大,現在福報現前要怎麼辦?把福報捨掉,要知道捨福,不要去享福。如何捨法?也不用去學龐居士。龐居士那個做法,他的用意非常之深,他是用這個方法,留一句話教訓以後的世間人。留一句什麼話?因為他這樣做有很多人見到了,就跟他講,你這些財寶你自己不用,為什麼不拿去做好事,要把它沉到江底?他就說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他這樣做就是留這句話給以後的世人,「好事不如無事」。行策大師在此地這一段也是這個意思,教我們好事不如無事。你看這個『不求世間福報』,也『不求功德』,也不求『智慧、辯才、悟解』,這些都不需要求,根本就不求。還有一些人,我們在台灣就看到有一些法師,很有名聲的法師,他跟大家說,我來生我不要到西方世界去,我來生還要來做人,來做人還要再出家當法師,還要再來弘法利生度眾生。這就是下面這兩句所講的,不願意求生西方,求來生再來出家為僧,來弘法利生,這是好事。這裡告訴我們,好事不如無事。『興顯佛法等願』,興隆佛法,顯揚聖教,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也不可以有這個願。為什麼?有這個願不能往生,西方世界沒有分了。不能往生,在六道裡面輪迴,實在說你發的願是很好,來生再來出家、再來為僧,來弘法利生,問題就是你這一生的修持,來生是不是有把握再得到人身?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來生真正有把握,五戒十善要修得很好。過去我們導師在講席當中常常說起,我們自己對自己打分數,五戒十善起碼要修八十分,來生才有把握再得到人身。如果沒有八十分,因為自己對自己打分數,總是會打鬆一點,如果你定六十分,一般是六十分就及格了,怕我們自己打分數打得比較高,實際上沒那麼高,打得比較高。如果你打六十分,只怕你如果打得太高,剛好不及格,所以打八十分比較保險,才可以再來做人。

  如果五戒十善修不及格,來生就往生到三惡道去了,這也是事實。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也勸我們,說我們來生求生西方比求來做人還容易。這句話也是真的,縱然你這一生修得很好,戒律精嚴,修行勤苦,來生又再生到人道,去做一個出家人。古時候也有這個例子,《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十世都是出家人,戒律精嚴,他大概就是發這種願,生生世世要當法師。悟達國師是真正的修行人,累積功德,十世的累積,到第十世的時候,他是皇帝的老師,封國師,這是他的福報,十世弘法利生的福報,換一個國師來當。皇帝對老師很尊敬,送他一個沉香寶座,我們今天說的太師椅,那個太師椅很大張,都是沉香雕刻的,那就非常名貴。他接受之後,心裡生起了我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這一念我慢心起來,道行就退失了,護法神也走了。他過去生的冤親債主找到他身上來了,害了一個人面瘡,差一點命就沒了。我們如果去看《三昧水懺》的因緣你就知道。所以不可以發這個願,發這個願保不住,因為貪瞋痴慢的習氣與生俱來,這一生的道力可以伏得住,來生未必伏得住,來生不一定控制得住。悟達國師將貪瞋痴慢的煩惱伏了九世,就是說控制了九世,這個煩惱沒讓它發作起來,到第十世伏不住了,又發作起來了。你想這個問題有多嚴重,所以千萬不可發這個願。要知道弘法利生,興隆道場,宣揚聖教,自然有那些大菩薩他們會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不用我們這些凡夫來發心,我們還沒有那個能力,我們沒有那個功夫,我們如果一發這種心就錯了。我們現在應當要發心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到那裡跟阿彌陀佛修學,這個本事學成功之後,再回來發這個心,這就沒問題了,這絕對不會墮落。沒有見到阿彌陀佛,還沒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發這個心,這不行,發這個心靠不住。悟達國師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下面說:

  【惟願命終得生彼國,脫生死苦。】

  這就正確了。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求生淨土,一定要見阿彌陀佛。

  【此願直須刻刻現前。】

  我們這個求生的願望要非常懇切,念念在心,巴不得早一天去,對這個世界絕對沒有留戀,這個才真正能夠去得成。

  【專念彌陀,自然得生,所貴諦信力行。】

  『諦』是諦實,就是實實在在相信,真正努力去念佛。

  【惟專惟一。】

  要專,要一。

  【始克有濟。】

  【二十、共住同行,宜防身護口。】

  這是行策大師創辦蓮社,建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一起共修。大家在一起共修,最重要的是要『防身護口』,「防身」是一定要守規矩。道場裡面縱然是住持當家,也沒有特權,道場是平等的,規約一定是共同遵守。過失裡面最容易犯的是口過,口是言語,所以要謹言慎行,時時刻刻要防止。尤其是念佛堂,規矩很嚴,二六時中只有這一句佛號,這就決定沒有口過。

  【謙恭隨順。】

  對待別人要謙虛、要恭敬,自己要謙下,要恭敬別人,隨順大眾。

  【互相砥礪,互為標榜。每日恆課。】

  就是每天的功課,互相勉勵、互相讚歎。每天功課。

  【不得懈怠廢缺。】

  一定要認真去做。

  【行住坐臥,不忘念佛。恆課外】

  『恆課』就是我們平常說定課,固定的。通常最簡單的定課就是早晚課,這個叫定課,不可以廢缺,一天都不可以缺少。假如自己工作非常忙碌,實在沒時間去做早晚課,慈雲灌頂法師教我們十念法,那個時間很短,大概一堂功課最多五分鐘就夠了,再忙碌的人也有這個時間。早上起來用差不多五分鐘去做一個早課,晚上要睡覺之前做一個晚課,應該是沒問題。時間雖然短,它是盡一口氣為一念,就是阿彌陀佛或是南無阿彌陀佛,念四字、六字都可以,隨著各人中氣長短,佛念幾句不限,念到你盡一口氣,再換一口氣,再念第二口氣,這樣總共念十口氣,這就是慈雲灌頂法師教我們的十念法。這是早晚修一次。只要在一生當中,雖然十念,早晚一天都不缺少,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標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符合這個標準。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每天念,他就養成一個習慣。

  我們導師淨空老法師也教我們念十念法,這個十念法是他發明的,比慈雲灌頂法師的方法還要簡單,還要容易做得到,更加方便,這都是屬於恆課。他教人念十念法不是算一口氣,就是一句佛號就是一念,十念就是念十句,不管念六字、念四字,念十句,就是念十句佛號。念十句,一堂功課差不多一分鐘就做完了。但是他一天至少要做九堂功課,這是時間短,次數多,比慈雲灌頂法師那個早晚課,還要有效果,還要得力。這個就是一天念九次,早上起來就是刷牙洗臉之後,你如果有佛像,譬如說你家裡有佛堂,到佛堂裡面雙手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或是阿彌陀佛,這樣總共念十句。如果沒有佛像,對經典也可以;如果沒有經典、沒有佛像,合掌念十句。如果在不方便的地方,不合掌心裡默念十句也可以。這是早上起來刷牙洗臉之後念十句,合掌恭恭敬敬把一切念頭放下,這十句佛號裡面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這就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在這十念的時間裡面,你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確實符合。時間如果長了,難免就有雜念,這時間很短,要做到沒有雜念就比較簡單,時間短,一分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字、六字都可以,這十聲佛號,這樣就是一堂的功課。

  我們每天一般人都是吃三餐,吃早餐的時候,一般學佛的人吃飯的時候都要合掌,先念供養咒,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還念一個供養咒。一般人也不明白念這個是要做什麼、什麼作用,所以那個念是念,有口無心,沒有什麼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導師就勸我們大家,不如就把它換成念阿彌陀佛,念十句阿彌陀佛,也是合掌,恭恭敬敬的來念。假如說我們跟一般的人,沒學佛的人,他也不知道要合掌,我們就不必合掌,心裡默念十句就好。因為沒學佛的人,我們跟他們一起吃飯,他看我們合掌,他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他就覺得很不自在,如果是在這種場所,我們就放掌,心裡默念;如果大家都是學佛的同修,那我們就合掌來念。尤其佛門裡面也有一個規矩,吃晚餐說是「藥石」,這是世尊當年在世制定的,就是持戒律,過午就不吃了。晚上吃就當作吃藥,所以叫做藥石。晚上吃不念供養咒,一般學佛的人有養成一個習慣,晚上吃也是合掌念供養咒,但是這是不需要的。

  去年我到大陸福州雪峰山雪峰寺,去那個道場,我們淨宗弘法培訓班傳義法師他的常住,他是我的同學,我去那裡找他,晚上一樣都有吃。一位老和尚他看我合掌,他以為我是在念供養咒,他跟我說晚上不用合掌,晚上是偷吃的。他不知道我是念佛,不是念供養咒。所以念佛的同修,如果晚上吃,念十句佛號這也很理想。所以過去有很多同修曾經問我這個問題,他說我們早上、中午在吃都合掌念供養咒,晚上吃就不能念,要吃飯之前已經養成一個習慣了,要合掌,沒念他就覺得怪怪,問我晚上吃是要念什麼?現在我們導師提倡這個方法最好,就念阿彌陀佛,念十句阿彌陀佛,這樣就圓滿了。所以這個方法非常好,這是我們一般做法,跟學佛的人一起吃就合掌;跟沒學佛的一起,我們就不用合掌,心裡默念十句佛號,念完我們才開始吃。這個方法就不拘形式,非常的方便。第二堂就是吃早飯。第三堂課就是上班,在上班工作剛要開始的時候,還沒開始工作的時候,先念十聲佛號,然後才開始工作,這十聲佛號效果非常之大,因為十聲佛號一個雜念都沒有,使你的頭腦清醒,身心安定,你做的工作一定做得非常的愉快,一定做得非常的圓滿。上午下班的時候,再念一次。下班之後當然就是吃午餐,吃飯,吃飯前再念一次。下午上班、下班各念一次。晚上吃飯再念一次,要睡以前再念一次。這樣合起來剛好九遍,你就用這個方法來修,這可以做定課,一天九遍十句佛號,做為我們的定課。尤其這個方法不管你從事任何的行業,在什麼場所,什麼樣的人都可以修,這非常的方便。

  去年我去美國從舊金山回來,搭乘長榮航空公司,一上飛機就有一個空中小姐,大概她們的領班,是學佛的,看到我是出家人,進去就對我特別招待,送一個紅包給我;一般是一瓶水,我兩瓶。在中途,她就告訴我,問我很多佛法的問題,到最後,她們飛機上有六個空中小姐,就叫我在飛機上幫她們皈依,我答應她們。幫她們皈依之後,就問我說,她們做這種行業要怎樣念佛,要怎樣修?一天到晚跑來跑去,也沒有固定的地方,休息也沒有一定的時間,也沒有辦法定早晚課。我就將我們導師所傳授的一天九遍的念佛的方法教她們,她們聽了很歡喜、很方便。所以這個九次是非常的理想。恆課之外:

  【勿放身心空過,不得閒談雜話,放逸戲笑,誤己妨人。】

  這都是說在念佛堂裡面,功課之外,時時刻刻心裡要念佛,不可讓光陰空過了,不可跟人家講閒話,說閒話就免不了有是非,免不了有口過,我們通常說「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會產生誤會,就造成怨恨、造成很多不愉快,這都是過失,誤自己也妨礙別人。

  【不得披覽外書,吟詠詩偈。非唯唐喪光陰,亦乃孤負檀越。】

  這是特別對出家人來說的。經典之外的典籍不用去看,為什麼?把時間、精神用在這裡,與生死毫不相關,確實妨害了道業,浪費了光陰。我們如果再看其他的典籍浪費時間,我們現在的時間就很有限了,不可以再浪費在那方面上。『檀越』是施主,出家人的生活是在家同修供養的,在家同修恭恭敬敬供養你,為了什麼?希望你早一天成佛。你把自己修行放一邊,去搞世間這些不相干的事情,要怎麼對得起這些信眾的供養?這就是辜負人家的供養。佛門常常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如果沒有了道,沒有往生西方,將來要還債。這一生修行成就了,他就有福了,他是來種福的。

  【應當自嚴自重,努力精進。】

  要自己勉勵自己、尊重自己,自己警策自己,這就對了。

  【二一、持名貴在一心不亂。】

  所以我們念佛,念佛的目的就是在『一心』,就是在『不亂』,我們求的是這個。

  【無間無雜。】

  這樣就能達到「一心不亂」。『間』是間斷。不間斷、不夾雜,不夾雜是淨,是淨念,不間斷是相繼,淨念相繼。

  【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

  這也是給我們很好的開導,因為有一些人誤會,以為念佛一定要念很快追頂念佛念很多,一句接一句,念愈快、念得愈多愈好,一天念十萬聲。大師說不必,沒必要,不必以快、以多為勝。

  【但不緩不急。】

  這是念佛重要的方法,要求的是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念得很自然,念得很舒服,念得心地很清淨,這個功夫就得力了。

  【密密持名。】

  綿綿密密的這樣去念。

  【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

  佛號四字、六字都好,就是每一字、每一句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要這樣子念法。

  【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

  特別是在工作放下的時候,這個功夫就要提起來。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把佛號停下來,專心去做事情,事情做完了,就要把工作放下,不要再去想,就是一心持名。這樣就對了,這樣你佛也念好了,你的工作也做好了。做工作的時候不要想念佛,念佛的時候不要去想工作,如果這樣做法,你佛也念不好,工作也做不好。所以這個很重要,做工作的時候佛號放下,工作完畢的時候佛號就提起,這樣就對了。

  【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

  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事一心不亂。第二十二段說:

  【二二、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

  『體』是體會。這個『究』是世間人說的研究。研究不是佛法的意思,因為研究它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屬於意識心,佛法裡面叫參究。參究跟研究不一樣,參究是離心意識叫做參究。用心意識是我們世間人說的研究,所以這個不一樣。「體究」就是禪家說的參究,離分別、離執著,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做體究。『萬法皆如』,「如」是什麼?如是真如、是本性。萬法皆如,萬法皆是真如本性。我們看禪宗有不少的公案,祖師大德他們去測驗一個初學的人(這個初學、初開悟的人),他明心見性,心性在哪裡?你看那個人,隨便拿一樣東西來提示一下,一草一木拈起來,比一比,那個老和尚點點頭,沒錯。這是真正叫明白了,明白萬法皆如,隨拈一法,無不是心性,這才真正明白了。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你拿金手鐲,拿戒指,這都沒有錯,都是金子,拿一條項鍊也沒錯,都是金子做的。把金子比喻作我們的心性,把所有一切萬物比喻那個相。那個金器,金在哪裡?金沒有離開器,器沒有離開金;相不離性,性不離相,所以性相一如。你說金子在哪裡?就是在那只戒指、那條項鍊、那個手鐲,那都是金子做的,相不一樣,但是它們的本質都一樣。所以說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這教我們明瞭一切法是一相,無有二相,這個一相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一切萬法從體性來看是一個。

  【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

  『依』是依報,環境,我們生活環境,正報是本人。

  【淨穢不二。】

  西方是淨土,我們這裡是穢土。

  【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捨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淨。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髮許異相不可得。如是了達,方是真正學道,一心精進持名也。】

  這一段我們在此地不用詳細講了,因為我們在前面行策大師傳記裡面有節錄了一段,這一段是大師一生教誡之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精彩的一段,前面已經說過了。這是講理,這一個道理真正明瞭,那個人心就是定了,就跟《心經》所講的那個境界完全相同。《心經》上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空厄」,這一段話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因為這裡說的,「生佛」、「自他」、「因果」、「依正」,一直到『菩提煩惱』、『生死涅槃』,統統是五蘊,『不二』就是皆空。

  【此兩種一心,皆是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學。】

  這句話我們在這裡也說得很清楚,跟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上品上生章所講的完全一樣。行策大師只有兩句話,而善導大師就講得很多了,講得非常的詳細、非常明瞭。所以這個是九品往生都是凡夫,不是聖人,他這個地方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二三、念佛一門,藉彼佛勝願力故,不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即蒙彌陀聖眾接引、即為十方一切諸佛護念,是為不思議異方便,惟其異故勝也。】

  這一段前面也說過,都是大師最精彩的開示。大意是說這一個法門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同時又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這個法門跟其他的法門,要是做一個比較,確確實實不一樣。理上雖然一樣,事上完全不相同,它真正是得諸佛的護念、彌陀威神的加持。所以無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上根像等覺菩薩,下根、下下根是造作極重罪業的地獄眾生,造五逆十惡,只要他能夠回心,真信真願,執持名號,一心稱念,七日、一日,他都會成功。所以符合彌陀第十八願。再看第二十四:

  【二四、凡聖同居土,權實聖賢與博地凡夫共居。】

  這是說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有凡聖同居土,一切凡聖同居土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最為殊勝,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可是聖人少,而且不能常常看到,沒有緣分,真不容易見到。西方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聖人跟凡夫是每天在一起,時時不相離,這個就殊勝。

  【惟此淨土,仗諸佛攝受力故】

  這個『此』就是指阿彌陀佛的淨土,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仗諸佛』,這個「諸佛」就是阿彌陀佛。

  【不須斷惑,帶業往生。上智即能頓淨四土,下愚亦可三界橫超。】

  這段話前面也說過,非常重要。『上智』,凡是真信真願、一心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智。所以這個「上智」不是指那些大菩薩,不是指阿羅漢,就是指一般凡夫,真信真願,老實念佛的,這就是上智。『下愚』是說什麼?「下愚」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邊地疑城往生,那個就是下愚。愚在哪裡?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生到邊地疑城兩種人,一種人對於佛圓滿的智慧有懷疑,不能深信;第二種人對自己的善根不敢相信,雖然不敢相信,他還是念佛求生,結果他還是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不過是生邊地,這就叫下愚。下愚也可以『三界橫超』,他也超越生死輪迴,雖然生在西方邊地是有期限的。經上跟我們講,最多不過五百年,邊地最久五百年他也能覺悟、能懺悔,依然入品。這五百年是算我們世間的五百年,時間不長。

  【無煩九次第修,不俟三僧祇證。】

  這是說大乘菩薩跟小乘的阿羅漢,修行不用經歷這些次第。

  【是為不思議異方便。】

  『異』就是奇異。方便法門,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法門,跟其他法門做一個比較,這個法門就殊勝。

  【故勝也。】。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向諸位報告到這裡。多謝各位。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