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03/3/17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複講19-7)  檔名:WD19-005-0002

  諸位觀眾,我們上一集講到俞淨意公遇到灶神來給他開示,講到專務虛名,敷衍浮沉。這段就是責備他信根不深,恆性不固,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做善事,指出他生平善言善行都是專務虛名。「何嘗有一事著實」,就是沒有一樁事情是腳踏實地盡心盡力認真去做的。

  【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

  『責天』就是求天的意思,天沒有降福給他,他就見怪老天爺,求天神降福給他。

  【如種遍地荊棘。痴痴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

  這是譬喻來說,你田裡面都是種一些荊棘,不是種稻米,種錯了,種有刺的植物,你卻指望將來有好的稻米收成,哪有這種道理?這與因果不相應。同學們讀了之後,要認真去反省,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從心地裡面修起。再回過頭看《了凡四訓》,照這個方法斷惡積善,養自己的謙德,改自己的毛病。《感應篇》一再告訴我們,三年必有效驗。你如果真正修三年,勇猛精進,虔誠懇切,用不著三年,半年就不一樣了。下面,張先生再告訴他: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箇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讀這篇文章,給我們更大的警惕,更具實際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們,我們必須要認真反省、檢點,然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與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這些因果,自己就能夠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後,信心愈堅固,慧眼愈明顯,往後功夫才真正能夠踏實,才能夠得力。自從我們講了一遍《了凡四訓》之後,也有不少同修跟我說,很有受用。過去不知道的毛病,聽了一遍之後,自己想一想,毛病確實是不少,這就很有進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頭就相當困難。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利益。

  灶神爺(張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樁一樁指出來,俞淨意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還有改過之心,所以才能夠感應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現身在他面前。這段文就是傳授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運的祕訣。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瞭以後就要徹底改過自新,轉變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謂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再造善業,再造善緣,後來的果報當然很殊勝。這一段非常重要,就在念頭上轉變,再造自己新的命運。『君從今後』,灶神告訴俞先生,從今以後,你『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都是世俗的念頭,『先具猛力,一切屏除』,這就是徹底來悔改,從心地裡面把這些妄想、雜念都斷除。

  諸位想想,講是很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我們哪個人不想斷妄想?不想使自己心地清淨?雖然天天這樣想,可是妄念依然很多。追究其原因就是習氣太深,所現業障之相,也叫業相,說得更實在一點,就是惡業之相,我們立刻要覺悟,這不是好相。覺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此地所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覺悟,我業障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這一念就是覺,就是光明,就是慚愧心。

  我們應當向哪個方向走?『收拾乾乾淨淨,一箇念頭』,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就是告訴我們下手的初步,要把那些惡念都除掉,把善念提起來,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二六時中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但心裡要有大轉變,而且在行為上也要認真的轉過來。要用什麼態度做善事?『不圖報』,做了善事,對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別人報答,要認為行善幫助人是我的義務,是我應該做的。甚至我們做善事、對人好,人家以惡意對待我們,我們也不在乎,問心無愧即可,即使別人誤會,也沒有關係,大膽去做。不要做了幾樁好事,人家不了解,反過來埋怨你,你就認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當。為什麼做好事、做好人,還要受人責備?這個原因,《金剛經》所說的,這正是我們自己過去世業障深重,這些人來責備我,我做好事,不但他不讚歎,反而回過頭來責備我,這是消我的業障,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因此我們不要灰心,不要退轉,『只理會善一邊去』。『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就是踏踏實實去做,切切實實,直捷痛快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這樣去做,並且還得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這麼做,這才是菩薩,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我們自己做得到的要這樣去做。如果我們的力量做不到的,『若力量不能行的』,就是我們的力量達不到的,『亦要勤勤懇懇』,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有這個心,要存這個心,『使此善意圓滿』。諸位要曉得,佛家所謂功德圓滿,是指善心善意確實圓滿。並不是樣樣事情都一定能做到圓滿,因為有的事情我們的力量達不到,力量雖然達不到,但是有個圓滿的心要去達到,這樣功德就算圓滿了。我有這個心,確實想把這件事情做好,可是力量不夠,因緣不具足,我確實有這個心,這就是功德圓滿了。所以佛法常講,論心不論事,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地裡,心地善意如果不圓滿,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圓滿,因為你的心沒有圓滿。下面說:

  【第一要忍耐心。】

  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所說的忍辱波羅密。忍辱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諸位要曉得,世間法裡面最難忍的就是辱,侮辱。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常說,「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接受侮辱,可見得殺頭都容易忍,侮辱不容易忍。因此佛法傳到中國,六度當中的忍,最不能忍的是辱,翻譯經典的法師就把這個字翻成「忍辱」,沒翻成忍耐。這個意思就是說,連侮辱,最無法接受的都能忍,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的?這是忍當中最重、最困難的,都可以忍。所以什麼都要忍耐,能忍耐就有成就。能忍是福德之相,反過來不能忍就是罪業之相,我們要學忍耐。

  【第二要永遠心。】

  『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決定不改變,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功德自然圓滿。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這兩句就是我們要痛戒的。『惰』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時間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說,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初發心,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可見初發心,確實是真心、清淨心、勇猛心、精進心。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是在譬喻懶惰、懈怠、沒有恆心,愈學愈退步,這樣學佛怎麼會感應道交?感應是憑真誠、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來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騙自己。欺騙別人很容易,欺騙自己是極深罪業,人要做到不自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必須天天讀誦《了凡四訓》、《感應篇》,這就是一面鏡子,每天早晚都要對照心行。諸位要想真正學佛,在佛法裡有成就,就應當老老實實、懇懇切切,把《了凡四訓》跟《感應篇》認真學三年,把基礎奠定,然後佛法才能夠得力;否則想佛法得力,當然有困難。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談起,學佛幾十年了還是不得力,原因在哪裡?也就是懈怠、自欺,從來沒認真過,沒認真去反省、檢點,改過自新,滿腹怨天尤人的念頭,那怎麼行?心行都與佛法相違背了。

  【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你只要長久這樣做,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這些都是勸勉的話,俞先生對於灶神爺還很相信、很恭敬,初一、十五燒香上供,對他很尊敬,這才有感應。灶神特地把這個意思告訴他,教他『速速勉持』,趕快勉力修持,還可以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轉命運,命運是可以改造的。諸位讀了這段文之後,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我們這一生的遭遇,還沒像俞公這麼悲慘,還沒到這種程度。我們三業的過惡沒有他重,他都能夠挽回,我們要是能夠照做,挽回的時間應該比他更快,他要三年,如果諸位去做,一年就可以了,這是一點不假,我們要生清淨的信心。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這一番開示講完之後,張公就進到裡面,走到廚房就不見了,俞先生這個時候才知道是灶神爺示現。一九四八年周邦道的夫人,在南京她的家裡面遇到地藏菩薩,也是面對面說了很多話。如果你以為這是編的故事,就大錯特錯,這都是事實,這是轉變命運的起點,千真萬確的事實。

  【因焚香叩謝。】

  灶神走到他家灶的地方就不見,他就知道這是灶神爺化身來指點他,當然要感謝他,燒香叩謝。

  【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也。】

  俞先生是在除夕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現在改成『淨意』,稱「淨意道人」。諸位要知道,名號含義很深,名號就是提醒自己,顧名思義,要把淨意兩個字做到。所以你要是學佛,皈依的時候,師父給你取一個法名,意思就是告訴你,要把名號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號。我們這個道號要去實行,要去落實,所以叫做道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諸位看了這幾句,再想想,過去了凡先生剛剛改過的時候,我們要是照這樣去修,一開始當然也是這個樣子,開始的時候進步很少,退步很多,袁了凡是過來人,俞淨意也是過來人,一開始都是進進退退,進一步退九步。問題是要有耐心、永遠心,這兩種心很重要,只要有這兩種心,有恆心、有毅力、有決心要痛改前非,這些毛病慢慢會改掉。一下斷不容易,是斷不掉的,古代這些前賢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不是一下就能斷得了的。由此可知,聽講最重要。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了凡四訓》一遍講完,過一個禮拜再開講,一年當中要講十遍、二十遍,大家就都改了,這就比較快,為什麼?天天在勸。如果只勸你這一遍,講完了,書都束諸高閣,過幾天都忘了,哪能提得起來?真正修行不容易,一百個人當中有十個人能提得起來就不錯了。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話,一年當中聽十遍、二十遍,我想在座的同修當中,最低限度應該有二分之一的人能成就,這一點也不假。

  所以同修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我看過了,這本經我已經聽過一遍,就不再聽了。我們要知道,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天天都在學,天天都在聽,沒有一天不學習。每年總是要講好幾遍,這是自救。所以你聽這篇文章才是真正有福報,這我們一定要記住。如果從這篇文章奠定三年的基礎,你再聽大經大論就不一樣,這才是真菩薩,那時大經大論才能契機。所以經教必須要天天聽,天天講,每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會有效果。讀了這段文,我們的信心、勇氣就要提起來。下面說: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是求佛菩薩加持,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確實不容易。他做的確實不多,每天早晨拜佛、念佛號一百聲。我們同修每天念佛不止一百聲,但是諸位用心就不如他。他一百聲,每聲都虔誠;我們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了。我們念一萬聲,抵不過他一聲的效果。這就是說念佛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做。他能夠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效法,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夠成功,能夠轉變命運關鍵之所在。這一念是不是事實?是事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一點也不假。無論在何處,都有鬼神看著我們,要有這個警覺心。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植物,遍及九法界一切眾生。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面一段是從心地裡面轉過來,觀念轉變過來,心念一轉,身口的行為就隨著轉了,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於人、於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閒,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量夠還是不夠,我有沒有這個能力?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這樣功德也是圓滿的。只是要問這件事情應不應該做?不用去問我們的力量夠不夠?只要這件事情應該去做,我們就盡心盡力去做,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事無有不辦者。『皆歡喜行持』,都歡歡喜喜去做,委曲婉轉一定把它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就是『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幾句是行持的典範。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面是自行,這段是化他,勸化別人的。自行裡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為就轉變。化他有五個重點,第一、『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叫敦睦倫常;二、『勤學』,要努力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三、『守謙』,《了凡四訓》中講的「謙德之效」;四、『忍辱』;五、深體『因果報應』的道理,懇切勸導大眾,要將因果報應些事實理論,普遍去勸化社會大眾,讓大家能夠明瞭,知道要斷惡修善。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個月的最後一天。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每個月的最後一天,到灶神爺前報告一次,把這個月當中他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做每個月的報告。這就是說明他求灶神爺監督他,有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終,他就沒有法子給灶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諸位修學,不一定要寫疏文去報告灶神。你們家裡面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聖像,你就在佛菩薩面前具疏報告,這樣就可以,比灶神爺還要靈,還要有效。這都是要認真學習之處。

  【持之既熟。】

  下面兩句是講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議。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非常羨慕的,他做了幾年?

  【如是三年。】

  『三年』,千日之功,一千天。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變命運的時候,也是三年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的時日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奮?希望同修讀到這裡,應當要發憤,效法俞淨意先生。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

  『江陵』是地名,張公是江陵人,『張江陵』就是對他的尊稱。最尊敬的是稱呼他居住的地名,說這個人是住在什麼地方,譬如這個人住在台北市,台北,他如果姓張,張台北,這是對他最尊敬的稱呼。像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為李合肥,他是安徽省合肥的人。佛門裡也常用這個慣例,我們稱祖師大德,既不稱他的名,也不稱他的字號,都是以地名,或者寺院的名稱來稱呼他,譬如天台大師,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師就是指智者大師,不稱智者,而稱天台,大師住在天台山,這是對他最尊敬的。像窺基大師,稱為慈恩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寺在現在陝西省西安,慈恩是這間寺院的名字,不稱他名,稱慈恩大師,這是對他的尊稱。張公是當時的首相,他是江陵的人,對他尊敬的稱呼,稱張江陵。

  【輟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一次的考試,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後,他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孩子,為他的孩子禮請一位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位品學兼優的人,鄉里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大家都介紹推薦他。從前沒有學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間書房,請一位老師,這就是私塾。家裡面的子弟以及社會清寒的子弟,有聰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來他這個地方,來跟這個老師讀書學習。俞先生應聘,受到張江陵先生的聘請,到他的家中做他子弟的老師。這個時候當然他的生活環境就改善了,不再像過去那樣的貧窮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他的妻子與女兒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為他『援例入國學』,在明朝時的國子監,張公替他報了名,入了學。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不像我們現在大學這麼多,那時候國立大學只有一所,而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做官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學府,所以叫國子監。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從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得了進士,功名成就了。『進士』是古代最高的學位,相當我們現在的博士學位一樣。

  【一日謁內監楊公。】

  『內監』就是從前的太監,侍候皇帝的。有一天俞公俞先生去見老太監『楊公』,這位老太監姓「楊」,去拜見他,去拜訪他。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

  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現在說的乾兒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他培養這些孩子,以後他老的時候,這些孩子會照顧他,所以收了五個乾兒子。這些乾兒子都很孝順,他叫這五個乾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這五個乾兒子當中,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歲,俞淨先生見到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曾經見過面。就問他:

  【問其籍。曰江右人。】

  就問他的籍貫,是何處的人?他說他是江右的人。江右包括現在長江以南,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當時都稱之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

  這個小孩彷彿還記得自己的家鄉,自己本來的姓氏。小時候遊玩時,誤入人家載糧食的船,玩到不知道出來,糧船的人也沒有發現,船就開走,小孩當然也被船載走了。俞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他會如此驚訝就是因為他第三個兒子失蹤了,失蹤很多年了。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聽到這樣,叫他把左腳的鞋子脫下來,脫下來腳底有兩顆痣很清楚,原來就是他失蹤的孩子。他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四個,一個失蹤,生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因為思念兒女,眼睛都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兒子,所以非常驚訝,非常的激動,大聲叫著,是我的兒子!下面說: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這個時候太監楊公人很不錯,知道這個小孩是俞公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就送還給他了,叫他跟父母回去。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將這個消息告訴他的太太,說失蹤的兒子找到了。

  【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

  改過遷善之報如是!諸位想想,眼睛瞎了,現代眼科這樣進步,也不容易恢復。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有感應道交?一定有感應。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夠延壽,壽命都可以延長,疾病怎麼會醫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很明瞭,說起來也能相信,可是經本一離開就忘了。不能說不相信,是忘了。經上說「境隨心轉」,《華嚴經》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常說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是我們心裡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所以感應道交是有理論依據的。理上能講得通,事上就可以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謂理事無礙,當然能夠轉變。他的兒子孝順,也非常難得,看這一段,很不容易,失蹤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使他的母親歡喜流淚。兒子孝順,能夠『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就是用他的舌頭去舔他母親的眼睛,這一點很難得,很孝順。他母親說也奇怪,他這個失蹤的兒子用舌頭去舔他母親的眼睛,舔了之後,眼睛就復明,恢復光明,這就是感應道交的事實。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

  這個時候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灶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你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靈驗(就是應驗)。果然是應驗了,這個時候他對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

  【辭江陵回籍。】

  就是向張宰相、張江陵辭職,回到自己的故鄉。

  【張高其義。】

  俞先生既然中進士,他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希望將來謀個一官半職可做,而這個機會來了,俞先生卻不要、放棄了,回到自己的家鄉去了,所以張宰相認為他是一個義人。

  【厚贈而還。】

  張宰相為了感謝俞先生教導他的子弟的恩德,他現在辭職要回家鄉,只有厚贈,贈送他很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鄉。

  【公居鄉。為善益力。】

  俞先生回到故鄉後,改過自新,做善事更加的努力。這位俞先生改過自新,力行三年就有這麼好的效果,真實的效驗,可知他往後行善必更積極。雖然傳記裡沒有記載,我們也想像得到,必然還是用老方法,每個月月終向灶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人家是這樣修行的,是這樣的斷惡修善。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剩一子一女,生九個剩二個,他是從四十七歲才開始改過修善,五十歲才得到感應。我們同修當中還有很多人年紀很輕,要是能夠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你們的前途太光明了。你們的效驗、福報、感應,必然超過俞淨意、超過袁了凡,這是絕對做得到。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去做,三年之後,事事如意,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兒孫命運都轉好了,這是積德修善的感應。

  【悉嗣書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孫子,他的兒子娶妻後,生七個孫子,這七個孫子個個都很優秀,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灶神。并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俞先生遇灶神這段往事是事實。他遇到灶神,經灶神一番開示之後,才改過自新,到晚年就有這樣的效驗與果報。我們導師上淨下空上人講席當中常說,晚年所享的福報,才是真實的福報;年輕的人享福,說老實話,絕對不是福報。年輕時發達得太早,賺到大錢,有地位,容易迷惑顛倒,造罪業。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的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俞公壽命也延長至八十八歲,他的長壽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因為前面灶神爺曾經跟他說,「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從這裡可以知道他沒有福報,壽命是福報之一,五福當中就有長壽,長壽是五福之一。由此可知,他的長壽與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正是一切修行人最好的榜樣。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

  他的故鄉鄉里的人,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是說他是力行善事改變自己命運的,大家都知道,知道這個事情。俞先生現身說法,廣勸社會大眾,功德尤不可稱量。這是他改過修善,得到這麼好的果報。

  【同里後學羅禎記。】

  這篇文章是俞淨意先生的同鄉,他的晚輩羅禎先生所寫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都是實錄。這就是歷史事實的記錄。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是在家的同修與初學道者的好榜樣,我們一般學道的人很好的一個模範,我們能夠取法於這兩位賢者,不但命運可以改變,道業在這一生當中必定也能夠成就。雲谷大師是出家人的榜樣,所謂「出世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袁了凡跟俞淨意都是高士,我們以他們做典型,以他們做模範,照他們的方法學,如諸佛菩薩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這才是佛陀的好學生。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這篇文章是我們學佛、念佛的人,我們如果能夠時常來讀誦、聽講,斷惡修善,對我們念佛求往生是最殊勝的助緣,希望我們同修能夠重視這篇文章。一般沒有學佛的社會大眾,聽了之後,看了之後,要常常聽、常常看,不斷來改過自新,也能夠幫助你改造命運,得到平安,得到吉祥。這是我們對一般社會大眾的期望。

  在我們現在的時代,資訊發達,每天全世界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馬上就可以知道。因此在現前世界各地,在社會上發生的事情,電視新聞,報章雜誌,我們看得很多。俞淨意公、袁了凡先生他們是明朝時代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五百多年前,在那個時代,資訊不像我們現在這麼發達,當然社會上發生像他們這種遭遇的人,應該是不少。這兩位前賢,因為他們有文章留傳後世,我們才能夠知道。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天看新聞報紙,有發生很多不好事情,所謂天災人禍。我們看到這個災難,我們就要想到《了凡四訓》,像這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經典上佛對我們的開示,拿這些經典來對照,為什麼會遭遇災難?遭遇不好的果報?原因就是造惡業。要改造命運,要趨吉避凶,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祈求和願望,不管信仰哪個宗教,或者沒有信仰宗教的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吉祥如意,避免凶災,這是人之常情。

  可是希望求到這個果報的人很多,但是我們仔細觀察,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得到吉祥如意?我們看起來,不多。大多數的人,求不到。求不到的原因,就是不明瞭因果報應的事實與理論。要了解因果報應的事實與理論,我們如果沒有讀聖賢書,沒有聽佛經,我們就不明瞭,往往將善看作惡,將惡當作善,每天造惡業,以為是應該做的,善事不知道要去做。每天在造惡業,這個果報怎麼會好?當然後面不好的果報就現前。所以奉勸我們社會大眾,要多聽佛經,多讀聖賢書。像印光祖師教我們讀誦道家《太上感應篇》;儒家,了凡是讀書人,他是代表儒家,他對他的家庭、他的子孫寫了四篇文章,教訓他的子孫,《了凡四訓》;還有清朝周安士居士所編寫的《安士全書》,這本書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詳細註解,裡面註解引用三教的經典,佛教、道教、儒教,註解得非常圓滿,非常的深入詳細。這是印光祖師對我們同修特別的交代,勸我們要熟讀《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我們要是常常讀誦、聽講,你對於善惡因果,你就明瞭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才分得清楚,才知道要斷惡修善,改造命運。我們學佛的人,我們修學道業,念佛求往生淨土,這是我們的基礎,這一生修學才能夠得到決定性的成就。

  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地。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