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四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集)  2017/11/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19-030-0003

  《太上感應篇》。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六頁第二行,我們從第二行: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從「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一直到「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這一大段是屬於「積善章」,第四「積善章」。這章主要就是給我們講哪些是善,善事善行我們要去累積,所謂積功累德,有善事要去做。這章第一句是『是道則進』,這個「道」,在我們中文字裡面講道這個字含義很深,講到究竟之道,以佛法來講,是不可思議的,道就是自性本體。這個深的我們體會不到,我們從淺顯的來理解。我們從淺顯的來理解,「是道」就是合乎道義的事,我們就勇往直前的去做。那什麼是合乎道義?下面這章講的,列出來這些事就是合乎道義的,我們要遵守是道,合乎道義的。『非道』就是不合道義的事,這個就是惡事惡行,這個就不能去做,做不得,要趕快回頭。『退』就是懸崖勒馬,趕快回頭,對於邪道、不合乎道義的這些事我們就不能做。如果不知道去做了,現在知道了要趕快退,趕快回頭,在我們佛門常講,回頭是岸。所以,這兩句就是這章一個開頭,「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下面這兩句是講『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前面兩句是講是道、非道,第三句就是給我們講「邪徑」,「不履」就是不去走,邪徑就是好比一條險道,邪惡的道路,我們一般講走入歧途。我記得早年在台中蓮社也有出一本書,可能有同修看過,這本書它的書名叫《歧路指歸》,歧就是歧途,我們誤入歧途,走到不好的路上去,走到一個險道、邪路,這是用路徑來比喻我們行為偏差錯誤,用路徑來比喻,好像我們走入一個險道、邪路,都會有生命的危險,以這個來比喻。所以,這個《歧路指歸》也是有很多人,他也是好心要做好事,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這些善事,夾雜了一些不好的在裡面,這個在現前社會也非常之多,我們總是要謹慎。像《了凡四訓》裡面講,修善也要學習的,《了凡四訓》裡面講善講了八對,這個當中有真有假、有偏有正、有端有曲、有大有小、有陰有陽、有難有易、有是有非、有半有滿。我們如果不學習,實在講,特別現在這個社會,那更複雜,我們往往做錯了,以為自己在做好事,這個在現前社會非常之多,因此我們要做個好事,也是要學習的。

  學習的標準,我們總要記住一個原則,要依佛菩薩、聖賢的經典做為一個標準。我們佛門弟子,一入佛門,大家都知道,先受個三皈依。現在有很多人都皈依了,皈依我們講得太深的大家也聽不懂,我們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講的《三皈傳授》,也有它相當的一個深度,講到皈依自性三寶,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我們淨宗同修很多人都聽過,大家似乎也聽懂了,聽到我們老和尚講三皈依,大家聽得也歡喜接受,也點頭,好像大家都聽懂了,但是遇到問題來,我看好像也沒有皈,也沒有依。後來我才發現,老和尚講的這個三皈依大家根本就沒聽懂,好像是懂了,事實上是沒懂。所以,我到山東去做百七繫念,有人來求三皈依,我就講比較淺顯的。為什麼?因為還是有很多同修,皈依很多年了,遇到問題來問,我才發現大家對於我們老和尚講的三皈依沒有真懂,就是基本上一個粗淺的概念都沒搞懂,那個深的他怎麼會懂,實在講似懂非懂都談不上。

  我舉出一個例子,我在大陸、在台灣、在海外有很多同修問我一個問題,他說聽人家講,在家裡不能讀《地藏經》,晚上也不能讀《地藏經》,晚上讀《地藏經》鬼都來了,因為晚上是鬼道眾生活動的時間。所以晚上讀《地藏經》,鬼都到家裡來了,恐怕自己就沒辦法接待。晚上不能讀,在自己家裡也不能讀。他講讀《地藏經》這個事情,我說你皈依三寶了沒有?皈依了,皈依很久了。我說老和尚這個三皈傳授聽了沒有?聽了。聽懂了沒有?他都說懂了。我說懂了怎麼還有問題?我就跟他講,我說你已經皈依三寶了,皈依佛,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有問題,皈依佛,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有問題就是請教本師釋迦牟尼佛,請佛來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佛現在不在了,我們有問題也沒得問,怎麼辦?就是第二個,皈依法,法是什麼?法就是經典。佛在世的時候講過的經,後來佛弟子給它整理結集,流傳到後世,流傳到中國,翻成中文的《大藏經》,每部經都是法,佛不在世,三寶以法為中心,僧也要依法來修學,才有個依據。所以,佛不在世,以法為中心;佛在世,以佛為中心。法就是經典,你現在講的《地藏經》,我們就要依《地藏菩薩本願經》做一個標準。所以我就問他,《地藏經》你誦過幾遍?他說誦得很熟,誦很多了。我說那這個經文你大概都記得,《地藏菩薩本願經》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規定晚上不能誦這部經?他說沒有。有沒有規定在家裡不能誦?他也說沒有。我說沒有,那都可以,為什麼說晚上不能誦經,在家裡也不能誦?他說他聽某某人講的。我就問他,你是皈依三寶還是皈依那個人?我說你要依三寶還是依那個人講的?他才明白。

  佛在涅槃之前,阿難尊者也去請問釋迦牟尼佛,佛在世,我們有問題來請教佛,大家都要來問佛,佛給我們解答,問題就解決了;佛不在世,我們後世的佛弟子遇到問題怎麼辦?佛就講出了四依法。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經典上有依據,這個我們可以依靠,如果經典沒有依據,我們不能依靠,這是第一個。不管他名氣再大,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他在社會上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名氣,他所講的話我們在經典上找不到依據,我們可以不依他的,不要依他的,你依他就錯了。如果他講的經典上有依據,那我們可以依他的。

  第二個就是「依義不依語」,義就是意思,語言、文字不同,意思相同,我們也可以依靠、可以依據。像我們印光祖師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不是佛經,但是這三本書講的內容跟佛在經典上講的意思是一樣的,屬於十善業的。所以,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佛也給我們講,凡是善的都歸在十善,凡是善法都歸納在十善,凡是惡法都歸納在十惡。你看《弟子規》、《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內容是不是善的?都是勸人斷惡修善的,內容跟十善業道相應的。所以十善涵蓋所有一切善法,十惡也包括所有一切惡法,這個經典上我們可以找到依據。所以這個是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不一樣,但是意思一樣,我們就可以依靠。如果這個沒有搞懂,因為現在佛教界也有很多人他不能接受印光祖師提倡的《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不能接受,他就是沒有依照四依法第二個「依義不依語」,他這一條他沒有搞懂,所以他就不能接受。

  第三個,「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同樣是佛講的經,有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最究竟了義就是一乘佛法,《妙法蓮華經》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說三乘、五乘都是方便,目的還是接引大家導歸一乘法。實際上,給我們講真的只有一乘法,沒有二乘、三乘、五乘,那都是方便說的,最後還是導歸一乘,一乘就是成佛了。所以,當了義跟不了義有衝突,我們要有個取捨,要依了義,就不依不了義的。

  第四,「依智不依識」。智就是理智,識是感情用事,所以我們要理智的。這是佛滅度前講的四依法,我們要去遵守,就不會有矛盾,不會有衝突。我們依四依法、依三寶,我們就不會走入邪徑。因為皈依三寶一個很基本的概念,很多人皈依了很多年,他也沒有真正搞清楚。

  所以,二OO九年我在山東做百七繫念,有一天,有好幾個山東大學退休的教授要來皈依,我就看看,大家都是教授,要來發心皈依也難得。但是我想一想,當到教授也不容易,皈依我要跟他講真話,跟他講真的,看他是不是真的要皈依。所以我就問他們,我說你們皈依要皈依形式的還是實質的?他們就問,什麼叫形式,什麼叫實質?我說如果皈依形式的,就跟著我念一念,念完了,然後皈依證給你,你就是三寶弟子。從哪裡回歸,要依靠什麼,也沒搞清楚,我說這樣就叫形式的,結緣式的皈依。實質的,我說實質的,我就不要講太深,講皈依自性三寶,恐怕大家也聽不懂,我就講比較淺的。我說皈依佛,依照皈依證來講,皈依佛,從今日起至命終時,不皈依天魔外道,以佛為師,不依天魔外道為師。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代表所有一切諸佛,任何一尊佛都代表一切諸佛,一尊佛講的就代表所有一切諸佛講的。只要成佛,沒有不一樣的,佛佛道同,都一樣的,絕對不會有這尊佛講的跟另外一尊佛講的不一樣。這尊佛教人家修十善,另外一尊佛勸你修十惡,那肯定有一尊還沒有成佛的,一尊是迷惑顛倒佛,他也是佛,但是還沒覺悟。

  皈依佛,以佛為師,他說好,我皈依佛,以佛為師,大家也都點頭了,這樣是不是真的要依佛為師?我看也未必。所以我就舉出一個例子,我說現在大家都學科學的,大家都相信科學家,對不對?我說如果科學家講的話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不一樣,那你要依釋迦牟尼佛還是依科學家?講了大家還不是很懂,我就舉出更具體的,我說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講,殺生是有罪的,有果報的,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科學家給我們講殺生沒有罪,也沒有果報,那你要依誰的?我就問這個話,他們還在考慮,我說考慮清楚再來皈依,不然你糊里糊塗,當到教授,你說不認識字的老太婆來皈依,糊里糊塗,情有可原,讀到當教授還糊里糊塗,那就不可以。所以基本上你要搞清楚。

  第二個,皈依法,我說你們真的要皈依法嗎?我說你們是不是從小讀唯物論?他說是,我們從小都讀唯物論。唯物論大家聽說過嗎?唯物論有沒有聽說過?我說現在你皈依三寶了,佛講的不是唯物論,佛講叫唯識論,差一個字,你要依唯物論還是唯識論?又在考慮了,我說考慮好再來。你現在皈依三寶了,你依唯物論還是依唯識論,差一個字。如果你要真正皈依三寶,你就要放下唯物論,要依唯識論對不對,這樣才是有實質皈依。不然你皈依三寶,你也不依佛講的唯識論,還是依你的唯物論,那你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你沒有皈依三寶,你還是皈依馬克思對不對,這樣大家懂嗎?

  僧,我也不要講太深,僧就是依佛依法,如理如法修學的在家出家這樣的團體,我們就可以去參加它的共修共學,講得很簡單。所以,我到美國西雅圖去講,他們皈依我也是這樣講,不過美國西雅圖那些同修還是比較肯接受,山東這些教授他們還在考慮。所以,我就送了一本唐大圓居士解釋唯識論,那是最淺的,就這麼厚了,我就送給他們回去看,我說看明白了再來。在美國西雅圖有些同修,我也是這樣講,我說遇到殺生,佛說有罪,科學家說沒罪,你們依誰的?他們還在考慮。後來,我問了之後,他們才回過神來,我們依釋迦牟尼佛的。我說那要真的依,不是嘴巴說依,心裡根本就不依,遇到這個事情還是不依,那有什麼用?那個皈依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所以,我們現在修學,「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這個三句是很關鍵的。往往我們好心來修學,學佛,走入邪路自己不知道,那就非常可惜,浪費自己的生命,浪費自己的光陰,浪費精神,到最後走入邪道去,那就很冤枉了。因此,我們要不履邪徑,就是要有個經典做依據。所以,現在也有人提倡做什麼善事、什麼善事,我們都要拿這個經來對照,《感應篇》這裡講的就是一個標準,一條一條,就是一個標準。現在人發明的他有一套,我們都要依這個經典來做一個對照,這樣才不會走錯路。因此我們這個《感應篇》,我們這次時間很短,也不能做太詳細的講解。大家多讀,我們淨老和尚常勸大家「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多讀,讀熟了,你自己有悟處。悟從內出,知從外入,知就是知識,我們聽別人講的那個叫知識,知識從外面學來的。智慧是從自己悟出來的,你自己悟出來的是智慧。悟就是心要定下來,讀書、背書就是修定,我們心定下來,自性的般若智慧它就現前。所以這次來,悟莊法師請悟道來講這個,主要也是提醒大家不要疏忽這個,這個也是我們淨老和尚提倡三個根之一,特別印光祖師提倡的,我們同學大家不要疏忽。你給它讀個三百遍以上,讀個三千遍那是更好,大概沒有成天仙,也成地仙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句,「不欺暗室」。這個暗室,在我們這個事相上來講,就是我們一個人在房間裡面,暗暗的,都沒有別人,自己房間門關起來,這個就叫暗室。暗室就是沒有別人,別人都看不到的,我們自己房間門關起來。一個人自己在暗室裡面,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像儒家講的慎獨,就是獨自一個人也不敢做壞事,這個是儒家講有慎獨的功夫。自己獨自一個人他也能夠很謹慎的,跟在大庭廣眾是一樣的心態,這個慎獨的功夫就有了,這是從事相上來講。從心裡內心來講,這個暗室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內心深處別人不知道,我們心裡在想什麼別人不知道。別人不知道,我們自己都知道自己心裡想什麼,我們自己知道就不欺騙自己,不自欺才能不欺人。我們自己的心是什麼樣的心只有自己知道,就是不欺騙自己,要欺騙別人之前都是先欺騙自己。所以,俗話講「不自欺,不欺人」,沒有自己欺騙自己,才不會去欺騙別人,凡是會去欺騙別人,首先先欺騙自己。我們自己講一些假話,自己知不知道?自己知道,這是假的,知道假的我們又講,打妄語,那不是先欺騙自己嗎?為了要去欺騙別人,首先就先欺騙自己。所以這個不欺暗室也有這個意思,我們內心深處。所以這裡,「不明瞞,不暗騙」,這個比較淺顯一點,就是從這個地方去理解。我們再看下面:

  【積德累功。】

  這一句就是,『積』是累積,『德』我們一般講功德,陽功陰德,「多積陽功陰德」。這個陽功,這個『功』有功勞,我們勤勞就有「功」,好像我們勤勞去掃地、掃街,天天掃,那就有功,你有勤勞、勞動,你就有功。所以雪廬老人在《論語講記》裡面講,他說我們人不要一生什麼正事都不幹,如果你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掃街掃到死,那也有這一條的功勞,不要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所以要有功就要去勞,要勤勞,所以叫功勞。這個「德」,講陰德。《了凡四訓》講,「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陽善就是明顯的,大家知道的,我們做好事報章雜誌會讚歎,這是陽善。陽善,他會享受到世間的好名聲、名譽,他享受這個世名,享受世名也是福報。陰德,做好事人家不知道,人家也不會去讚歎你,甚至有些做好事的人還要遭到人家去毀謗、去侮辱。但是他那個陰德沒有被報掉,受到人家的侮辱、毀謗,消他前生的罪業,消他以前的罪業,他做的這個好事沒有報掉,保存在那裡,保存得愈久,將來果報就愈殊勝。所以,陰德天報之。所以做善事人家不知道,反而受人家毀謗的,往往他的後代好幾代都非常發達,有好的子孫。陽善,如果保持得好的,大概一世的清名。因此,陰德比陽善好。

  過去我們老和尚講經也常講,做好事最好不要讓人家知道,知道給我們讚歎一番也就報掉了,我們得到的福報就是讓人家讚歎。如果人家不知道,我們那個福報保留在那裡,保留得愈久,利息就愈豐厚,果報就愈殊勝。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經曾經講過,就有很多同修來道場寫功德統統不要收據的,也不要寫名字。有一次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有一個同修跑來跟我講,他說我做好事都不讓人家知道的,但是有一次不小心被人家知道了,那怎麼辦?他心裡很罣礙這個事情。我說知道就讓他知道,你不要去執著就好了。所以也不要刻意去逃避,也不要刻意要去讓人家知道,順其自然就好,這樣就是「積德累功」。我們要累積,它就會有它的果報。

  所以,澳洲淨宗學院,師父上人也讚歎我們做了一項,這是十幾年溫馨晚宴,這個都是累積的。溫馨晚宴,這就如同《了凡四訓》講的,有一個仙人變作一個普通人來給一個老太太化緣粉團,天天來就天天給他吃,吃了三年,後來這個仙人報答她,給她找一個好的地理,把她的祖先的骨灰葬在那個地裡面,後來她們那個家的後代,代代出狀元。所以學院現在大概也都有好的地理,很多都來了,將來應該會很發達的。今天看到很多同學來,這也是一個感應,我也想不到這次來會碰到這些年輕的同學,因為以前來我看到都是老菩薩,都是老菩薩比較多。第二個就是宗教團結,第二個項目也做出一個效果。所以在這邊也是累積來的,累積就是要有長遠心、要有耐心,要有人在這邊蹲著,蹲在這裡,這樣才能夠去累積。所以累積必須要有耐心、長遠心。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慈心於物。】

  從這裡就是給我們講什麼叫「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下面講的這個都是屬於善事,我們要去做的,這一章叫「積善章」。『慈心於物』,「慈心」就是發慈悲心,「物」就是一切眾生,這個物包括植物、礦物,不是只有指動物。我們一般講慈悲有情眾生,有情眾生,人是動物,那些畜生也是動物,螞蟻也是動物,都要對牠有慈悲心,這是對動物有情眾生的慈悲,對植物也要有慈悲心,對礦物山河大地也要有慈悲心。所以它這個物是廣義的,它就很廣,它不是說慈心於人,對象只有人,人以外就可以不要有慈悲心。所以《感應篇》講的就比《弟子規》要深入,《弟子規》講「凡是人,皆須愛」,《感應篇》這一句「慈心於物」,就是凡是物皆須愛,是不是這樣,不止人,動物、植物、礦物都要愛,《弟子規》只有講到人,對象只有人,這裡講到物,它就很廣。慈悲是我們佛門講的,一般宗教講的叫愛心,愛心就是慈心,就是慈悲心。對於一切物我們都要有慈悲心,不能任意去傷害,養我們的慈悲心。

  慈悲心也是觀音菩薩代表的,觀音菩薩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所以,我們念觀音,看《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講,念大悲咒要發大悲心,這個咒念了就相應,就是對一切眾生要生起大悲心。現在這個心也是我們要去發的,我們現在先觀察一切物跟我們是一體的,這個大慈悲心才慢慢發得起來,跟我們是一體,這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天地萬物跟我們都是一體的。一體是事實,我們自然能夠生起這個大悲心,我們現在生不起來,就是不知道這個真相,不知道這個事實,以為外面這一切跟我是沒有關係的,這樣慈心就會被障礙,就生不起來。其實這個慈心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本來都有,在儒家也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個慈心人人都有。「慈心於物」,這句也是一個總綱,實在講,下面講的也都是這句的一個延伸,怎麼樣叫慈心於物,具體要怎麼做,要怎麼表現?這個也不是說我們嘴巴講一講,我慈心於物,但是做的是不是屬於慈悲心的行為?所以,下面提出來的也就是這一句的延伸,我們再看下面一句:

  【忠孝友悌。】

  這個忠,我們一般講,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友愛兄弟姊妹」,這是『忠孝友悌』。對國家這是一個大的,「忠」就是盡自己的本分去做,盡自己的義務責任。所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國家人人都有責任,希望這個國家好,對這個國家要忠心,做什麼事情都是不偏不倚。所以,忠這個字,一個當中的中,下面一個心,就是這個心擺在當中,沒有偏左邊,也沒有偏右邊,中正,做什麼事都是不偏不倚的,我們以一個中正的心來待人處世,就是屬於忠。孝順父母,「孝」這個字,在古代講,能夠盡孝,他就能盡忠。所以《論語》裡面講,為人如果能做到孝悌,在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個人在社會上他就不會犯上作亂,犯上,對上面他不尊重,在社會作亂、擾亂,他就不會了。凡是會犯上作亂的人,他一定在家就是不孝父母、不愛兄弟,到社會上他才會犯上作亂。所以古代找忠臣到哪裡找?就是看看哪一家有孝子,找那個人就對了,找他出來為國家人民服務,他就能夠盡忠報國。「忠孝友悌」,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學習《弟子規》也就是學這個,「入則孝,出則弟」,這也是從《論語》裡面來的,從這個地方開始,盡孝。

  講到這句也跟大家提醒提醒,現在很多人發心學傳統文化,學《弟子規》,也辦班教學教小孩子,這個都非常好。但是我聽說也有很多地方,就是小孩子,我在福建也聽到一個同修說,小孩子三、四歲送到一個學《弟子規》傳統文化的學校去,都不准跟父母見面的,父母去看,說遠遠看可以,不能靠太近。我聽到這個,我說那你是教什麼《弟子規》!你教孩子跟父母不親,那你教什麼《弟子規》!教孩子不能跟父母接近,那教什麼《弟子規》!《弟子規》教什麼?晨昏定省,你早上還要跟父母請安,晚上睡覺前還要問候問候。這個親愛的親,我們正體字寫的就有一個看見的見,現在簡體字沒有這個見了,親人不見面他會親嗎?大家想想,你的親人,不要說別的,你自己的兄弟,如果三十年沒有見面,你認識嗎?你在路上看到了,好像陌生人,不認識了。親人不見面就不親了,你要孝親尊師,你不跟父母見面,那怎麼孝親?所以在學校教就是教小孩回家你怎麼去孝順你的父母,看到父母你要怎麼樣對待父母,你都不讓他跟父母接近,那你怎麼教?教到最後,他回家,不認識他爸爸媽媽,那你教什麼《弟子規》!這些我看都會教出問題的,大家想一想對不對?你都要晨昏定省了,還不准跟他爸爸媽媽見面,還要隔離,到最後長大了,他也不認識他爸爸媽媽,他跟他爸爸媽媽就沒感情了,你知道嗎?跟他的父母就疏離了,這個不是教傳統文化。

  所以現在教傳統文化的老師,我都講那個叫轉基因,你叫轉基因的那個問題很大。我是我們師父上人推廣,看了有時候會發發牢騷,但是人微言輕,沒有人會相信我的。但是後面,根據我這幾十年的歷史經驗,真的,我感覺怪怪的,後面都出問題,都不出我所料。我也沒有神通,但是就是看多了,看多了就知道,經驗,看多了。

  所以,大家教孝要怎麼教?所以,同學大家到這邊來,最少你一個星期要打個電話,你要報平安,你在這裡身體狀況怎麼樣,讓父母知道,讓他安心。不然天下父母心,你來這裡他都在掛念,甚至他到死的時候都還想念兒女,天下父母心。你要體會父母他的心,你體會到了,你才會去孝親,你體會不到,你怎麼會孝親?要教什麼?教孝就是從這裡教,要教你們怎麼跟父母親能夠親、父母恩是什麼樣的恩,要教這個。就是父母生我們,縱然沒有養我們一天,你這個身體也是從父母來的,你現在一切的享受,沒有這個身體你能享受嗎?這個身也是得之於父母。所以,縱然他沒有養我們一天,也要感恩,是不是這樣的,就是教這個。所以大家來這裡學,學孝,一個星期打一次電話回家,這是我良心的建議,但是打不打就看你們了。

  所以現在有很多地方教傳統文化,教得都怪怪的。我到大連去,還有一個居士講,我這個孩子就送給哪個老師,那個老師我也不講,我看了、聽了就怪怪的,我也不便去講什麼。那個教的老師也要懂得怎麼去教,就是要教他要孝順父母,教他跟他父母親要有親愛之心,不然父母親就變成好像路邊的路人,那個不認識的,他怎麼去孝親?教的不對了。所以講到這一句有感而發,也請大家多多諒解。下面這句講:

  【正己化人。】

  『正己』就是「先端正自己」,才能去感化別人,這句也是我們要從自己做起。所以上面講這個孝親,諸位同學要來這裡,也是要一個星期最少打一次電話回家,因為《弟子規》規定是晨昏定省,早上打一次,晚上打一次,恐怕電話費太多了。一個星期可以,一個星期報平安一次,報一次讓父母安安心。你自己先做給別人看,就能去感化別人。我們再看下面:

  【矜孤恤寡。】

  『孤』、『寡』就是孤兒、寡婦,「救濟孤寡、無依靠之人」,因為這些人非常可憐,在社會上很可憐,孤兒、寡婦就是需要社會大眾來幫助,不能夠不去幫助他。如果再去欺負他,這個罪過就更重了,不幫助都有過失了。所以對孤寡要去協助他,這個屬於社會救濟的事情。下面這句講:

  【敬老懷幼。】

  就是「尊敬老人」,關懷幼兒,要關懷。我們淨老和尚曾經勸前任的澳洲總理,說澳洲這個國家,只要辦兩樁事情就功德無量,第一個就是養老,第二個是育幼,就是辦這兩樁事情。『敬老』,對老人要尊敬。以前我們華藏圖書館都要拜三千佛,三千佛我們以前都要拜的,館長在的時候,過年都要拜三千零五十三尊佛。我記得有一尊佛叫敬老佛,「南無敬老佛」,這尊佛的佛號我們就知道,這尊佛出現的那個時代,那個地區那些人都不懂得去尊敬老人,所以他用這個名號來教化當時的那些人,所以叫敬老佛,敬老尊賢。

  今年在法國巴黎,今年英國因為我生病沒去,香港現在佛陀教育協會王會長,他去英國參加法會,然後回來就把我們師父上人,他帶我們師父上人問候的話,他說知道我生病住院,問候。王會長跟我講,他說我們老和尚講,說悟道法師也六十歲以上,也可以稱老和尚。我們師父說我可以稱老和尚。今年六十七歲,我在台灣也領到政府的敬老金。悟忍師也領到了,我們同年的,我們都是老人了。所以,以後我們同學可以叫我老法師。尊敬老人也是一個美德,我們會尊敬老人,別人就會尊敬我們。我們尊敬老人也有很多好處的,因為我對老人也是很尊敬的,所以我走到哪裡,就是那些老菩薩對我特別好。

  我每次每年現在我朝四大名山,都帶台灣的老菩薩,都七老八十的,有的八十幾歲,還有九十五歲跟我去旅遊的,他們都不願意去跟一般旅行團,就是要參加我這個團,每年都超過人數,都帶一百多人到大陸去旅遊,我一年去一座山,大家很喜歡跟我去。今年到絲路,甘肅,那很辛苦的,那一天坐車要坐五、六百公里,都是拉車的,從西安一直拉車拉到甘肅去。我們真的是早出晚歸,早上七點多就出門,晚上大概十一點才回到房間,睡沒有幾個小時,早上七點又要出門。那些老菩薩都七老八十,八十幾,精神比我好。所以這些老人也滿可愛的,很喜歡跟我一起旅遊,我也很樂意帶他們,因為我跟他們講,我也是老人,我們都是老人隊的。

  這句教我們「敬老」。對於幼兒我們要去關懷,關懷就是你要去教導他、去輔導他,像現在辦傳統文化的,就是教導。看到幼兒來這裡學習,看到也非常歡喜,因為我們學院如果能夠華人自己要有這種學校辦學,我們的文化才不會斷。如果只是移民移過來,自己的文化沒有移過來,那就沒有了,你學的是外國文化,就沒有了。所以一個民族國家要強,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文化、自己祖宗的歷史、自己的語言。英國過去講叫日不落國,英國它為什麼叫日不落國?你看英國人他移民到外國,他英語有沒有丟掉,有沒有?沒有。澳洲不也是以前英國殖民地,他移民到這邊來有沒有學土著的話?沒有。現在全世界的華僑,只有馬來西亞的華僑重視自己老祖宗的文字,其他國家我看都沒有了,沒有,那些子孫他就不認識自己祖宗,不認識自己祖宗的歷史文化,他不懂。所以移民你要把自己的文化移出去,你才不會亡族。亡國跟亡族是兩個概念,亡國就是我們管理的政權被搶走了,管理國家的政權被搶走叫亡國;亡族就是自己民族歷史文化沒有了,那個叫亡族。亡國還可以復興,亡族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學院在這裡辦中文的教學也非常重要,我們也學英文,以中文為主,這樣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跟淨老和尚到海外來,我常常跟同修講,我們是在推銷我們中國的東西,一般留學生來是要買人家的東西,覺得自己的東西都不好,我們是來推銷我們好的,這樣大家明白嗎?所以,我們跟老和尚跑不是亂跑的,我們是推銷我們好的讓外國人知道,讓他們認識,跟他們分享。

  我覺得英國威爾士大學的校長很有善根,他真懂、真識貨,也真有心,實在也不容易。這次到福州、蘇州,我剛好去那邊上課,他剛好從香港去,我就跟他們夫妻去福建看陶瓷,到蘇州還去聽昆曲。我們還去聽昆曲,我第一次聽昆曲。我看校長他很用心的,他看每件事情他都很深入。在蘇州吳董固鍀公司,吳董也請我去講一堂課,也是叫我講《感應篇》,他們公司裡面牆壁都是《感應篇》的標語,都是法語,叫我去講給他們員工聽,因為我時間很短,只有講一堂課。那天剛好吳董他也接受浙江寧波有些企業家去訪問,也請我去參加,去講幾句話。後來校長通過翻譯,後來也請校長去講,那個校長實在也很厲害,把我講的話他能夠重複的把我的話的意思用英文講出來,所以我實在對他也非常佩服。所以,他能夠請老和尚去威爾士大學辦漢學,現在蔡老師在那邊教,在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李越老師在教,現在要去英國的,要先去那邊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自己老祖宗優良的傳統文化,這個外國人沒有的,我們應該要先知己知彼,要認識自己。我們要學古聖先賢,古代就有留學的,你看我們中國隋唐時代,這些高僧大德都到印度去留學,玄奘法師、義淨法師都到印度去留學,要翻譯經典不留學那怎麼翻,都要學外文,中文、外文都要通的,外國法師他也要學中文,他才能翻經典。我們中國最近這一百年來為什麼對民族喪失信心?都是這些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沒有學通,不通,然後去外國留學,對外國文化也不通,兩方面都不通,然後回來就要把自己傳統文化全部去掉,全部西化。全部西化,學人家的又學不像,自己的又不要,所以到現在變成四不像,中不中,西不西,所以不通。你說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回來,有沒有批評老祖宗?有沒有?沒有。現在清朝末年這些留學生到外國,去留學幾年回來,一天到晚批評老祖宗。他為什麼批評?他不懂,不認識,不通,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東西,對外國的東西也了解得不夠透徹,都是一知半解,所以搞成現在這個樣子。所以,諸位年輕的同學,你把自己的傳統文化學好了,再去學外國的文化,知道人家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要學人家的優點,不能學人家的缺點。我們再看下面這句: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這句主要是講不殺生的。連昆蟲草木都不可以去任意損傷,這句就是我們佛法講的不殺生,不但大的動物不能殺,連昆蟲草木也不可以故意去傷害它,昆蟲草木也是有靈性的,也有草木神,樹有樹神。好像我們澳洲,我聽師父講經,說樹有樹神,要搬家,中國的樹神要三天,澳洲的樹神要一個星期,也有樹神。草也有神,十幾年前,北京陳曉旭居士,她有天晚上跟她先生要睡覺,看到她房間的燈怪怪的。她對這方面很敏感,她就對著那個燈講,就是說你們是有什麼事情要找我嗎?我現在不知道你們是什麼事情,如果真的有事找我,我們睡覺之後,你來託夢給我,他們就睡了。睡了,果然夢中夢到很多好像小孩的聲音,很多,一直跟她講,說我們是你們家的小草,都沒有水,快枯死了,趕快幫我們澆水。第二天醒來,她就拿著水龍頭一直去澆水,她父親看到,跟她講那個草不要澆、不要澆,她還是繼續澆水。她就把這個事情到新加坡去給老和尚匯報。所以這個草也有神,我們也不能任意去損壞這些草。在《楞嚴經》佛也規定出家眾,如果有路,不能走草地,除非沒有路,我們只好走草地。這句也是慈心的表現。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別人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我們應該要有同情心、要有憐憫心,不要幸災樂禍,應該憐憫。別人有好事,別人他有善事、做好事,我們也要隨喜,也要替他高興,這在佛法叫隨喜功德。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急』就是急難的、緊急的。別人有急事,因為這個急事,在生活上有很多方面的,一般比較普遍就是財務上的。另外,其他生活方面的也是有,也是有急事,我們要幫助別人化解急難。有一年,陳曉旭跟她先生,她先生跟陳曉旭都喜歡開車去旅遊,有一次約我去,他們從北京開車開到九華山、黃山,約我跟她去旅遊。我們車子開到安徽的鄉下,黃山,我內急要上廁所,到一戶人家要去借廁所,不借,這就是沒有「濟人之急」那個心。急的方面,在生活上很多方面,人家有需要、有困難,緊急的,我們有能力幫忙的,我們就應該去幫助,這個就是善事。

  『救人之危』,「危」就是危險,別人有危險要去救助,譬如說有人病倒了,在路上,你要幫忙打個電話,請個警察、救護車來幫他。凡是遇到一些危難,我們也需要去幫助。看到人掉在水裡面,如果你不會游泳,就要跳下去跟他一起死嗎?也不是這樣的,你要打個電話叫救生員來,不是要你去跟他一起死,這樣就錯了。這在《論語講要》講,有一個尾生,他就是學了不懂,學個守信用,他跟一個女子約會,約在一個橋下,突然大水來了,他也不肯走,說約會不能失信,就抱著橋的柱子,結果後來被大水沖走淹死了,那就是學得變呆子,守信。所以為什麼《論語》要學就是這樣,學了才會開智慧的。所以,我們救人有危險也是這樣的,你有能力我們能夠救的方面我們去救,譬如說打個電話,這個我們做得到,不是叫你你沒有辦法去救的你也去救,你也救不了他,你自己送掉一條生命,就大不孝。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人我一體」,人家有好事得到了,就好像自己得到;人家有損失,就好像自己損失,有同理心,這個存心就好。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這個也是《常禮舉要》講的,在《常禮舉要》就有講到這條,「不宣揚他人的缺點,不誇耀自己的優點」。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有人做惡事我們要去勸阻,人家做善事,給他表揚、鼓勵,這個社會風氣才會愈來愈好。『推多取少』,這個特別是合作事業的,賺的利潤我們拿比較少,給別人多一點,我想很多人都願意跟你合作。如果我們自己要多拿一點,讓別人少一點,恐怕這個合作的關係不會持久。總是我們多讓人,多讓人好像吃虧了,吃虧就是佔便宜,不會吃虧的,而是會佔便宜的。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受到別人的侮辱也不怨恨,受到寵愛要有驚畏之心,不能得意忘形。往往受到人家寵愛或者讚歎,自己就得意忘形,那很快就失敗了。所以我常常跟同修講,我寧願給師父罵,他罵我覺得心比較安,被他罵心很安,讚歎我就渾身不對勁,我就戰戰兢兢。因為我看到太多人給師父讚歎,到最後都出很大的問題。所以被師父讚歎未必是好事,給他罵我覺得是好事,消業障,這個業障消得快。以前師父在新加坡講經,說我要跟韓館長的兒子爭權奪利,實在是冤枉。後來做錄音帶公司那個老闆,悟道法師,師父在罵你那一段要不要剪掉?我說拿來聽看看,我說不要剪,我還特別做一千套流通,我說師父這個是勸我們,我都認了,說爭就爭。我做這個,我們悟威師弟也效法,有一次在布里斯本罵他,他也做一千套來流通。所以這個沒有關係的,就是被冤枉也好,也是好事,但是被讚歎未必是好。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我們布施恩德不要求人家報答,給人就不要後悔,特別我們做好事,你後悔就不好了,給人就給人了,要放下,布施要淨施,不要有牽掛。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章。下面「善報章」,這個積善,下面有善報,我們下一堂課再來學習。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