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二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17/10/18  中國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  檔名:WD19-027-0005

  《太上感應篇直講》。諸位同學及網路前的同學,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感應篇直講》第三十二頁,從第三行,「善報章第五」這行看起。請看經文: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有六句,第一句是『所謂善人』。什麼叫「善人」?上面講的這章「積善章」,依照這章的標準去做到就是善人。所以積善章,依照這樣來學習、來落實,這樣做就是善人。這個善人,當然也是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層級不一樣。我們人間的,修五戒十善,善人;這個修圓滿了,就是人間的大善人。如果講到究竟,以佛法標準來講,至善就是成佛,是至善。我們現前能依照《感應篇》來修學、來做到,就是這句講的「所謂善人」,依照積善章這樣去修學就是善人。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善人,人對他都尊敬,大家都尊敬他,只要是人,沒有不尊敬善人的。惡人看到善人他也會尊敬,這個是必然的,這也是人之常情。這是講人的尊敬。「天道」,上天也會保佑他,天人也會對他尊敬,這個在《十善業道經》講,修十善,天人也會護佑他,在佛法裡面講護法神。修善,有善神來護佑;造惡業,那就感應凶神惡煞。

  下面這句講「福祿隨之」,福報、祿位不求自來。只要努力修善,福報它是自然的,也不必要刻意去求福報,自自然然福報它就隨之而來了。這個福,我們一般講五福,五福臨門,有財富、有地位、多子多孫、壽命長,最後一福壽終好,好死,死的時候好走,好死將來就好生,這就是中國講的五福,五福臨門。一個善人,天神護佑他,福祿跟隨著他,眾邪就遠離他,「邪神凶星敬畏他,不敢相犯」。實在講,這些邪神看到善人他也尊敬,也不敢去侵犯他,所以就遠離了。「神靈衛之」,「眾神之靈處處保護他」。這個神靈那就很多,在《華嚴經》講的,那就講太多神了,到處都有神。到處都有神,也就是善人他走到哪裡,他都平安吉祥,都有神靈來保衛他、來護衛他,所以他走到哪裡都是平安吉祥。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如果有人因公因私要到遠地方去,或者坐船,或者走路,經過山林險道,現在加上坐飛機,先念地藏菩薩聖號一萬聲,所過之地,土地、鬼神都來衛護他,都來保護他。所以跟這裡這句講的是一樣的,到處都有神靈,也就是善人走到哪裡,神靈都會衛護到哪裡。這是講現前在人道他所得到的這種善報,好的果報。下面兩句講: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所作必成』,就是世間無不成之事。做任何事必定能夠成功,因為做的都是跟善相應,所以「所作必成」。所作必成必定屬於善業。不但我們在人間做什麼事都能做得成功,譬如說你要做一個事業能做成功,你要做什麼事情,只要是有益於社會大眾的這些好事,都必定能成功。這講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不但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還可以達到成神成仙的願望。這個神仙也是有很多人嚮往的,在佛的《遺教經》裡面也講,「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這佛的《遺教經》講了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跟這個地方講的有相應,就是我們有心去做任何事情,必定能夠成功,神仙都可以求得到。《遺教經》這四句經文也是告訴我們,我們好像有很多事都做不成,為什麼?我們放縱我們這個心,這個心不專,這個心沒有恆心,做一件事情沒有耐心,沒有長遠心,做個幾天就不想幹了,沒有長遠心。

  我們淨老和尚也常常給我們開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就是專,長時薰修就要長遠心,要有耐心,要有恆心。在《論語》裡面也講,沒有恆心的人,不可以請他卜卦,他卜卦就不靈了。所以貴在有恆。我們為什麼沒有恆心?這個心放縱、散亂,一下想要做這個,一下想要做那個,做到最後,沒有一樣做得成。所以在李炳南老居士《論語講記》講,就是你做一樁事情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再怎麼顛沛流離,你就是一直做下去。他就舉個例子,他說你就做一樁事情,就是掃街道,從現在掃,掃到死,那你也成就這樁事情,做了這樁事情。所以做任何事要有始有終,貫徹始終。不能貫徹就是心散亂,妄念太多,見異思遷,一下想做這個,一下想做那個,一生一事無成。所以就不如那個掃街的,一輩子就掃街道,那也是他的成就,掃到死,那一條就是他的功德。不過他只有那一條。我們可以做很多條,做長久,才會有效果。

  怎麼樣才能夠專一?「制之一處,無事不辦」,這《遺教經》佛給我們開示的。很多經典佛都給我們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個妄心不要讓它亂跑,把它控制在一個地方,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求作神仙、求作佛都能做到。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有個公案,他這個公案題目叫「想見崑崙」。想就是我們思想的想,想見、看見,想看見崑崙,崑崙是指什麼?崑崙仙人。大家有聽過崑崙山嗎?有沒有聽說過?崑崙山好像是在新疆,我記得去旅遊過,我去過新疆。以前是看小說的時候看到的,崑崙山。有一個人他就很想見到崑崙仙人,他每天都面朝向崑崙山的方向一直想,一心想見到崑崙仙人。有一天真的被他想來了,崑崙仙人真的就來了,他就見到了,他真的見到仙了。

  蓮池大師用這個公案就給我們講,那個人只是想見到仙人,他可以跟他去學仙,可以做神仙。但是神仙還沒有出六道,他說那個人如果想見阿彌陀佛,那他就去作佛了。這個公案蓮池大師也是給我們開示,對我們淨宗的學人開示,想見阿彌陀佛的心就要像想見崑崙仙人那個人的心一樣,就是《觀經》講的觀想。你最長三年,佛就現前了。現在我們想了好幾十年,也沒有看到一個影子,就是我們心放縱,沒有制心一處,沒有專一,沒有耐心,所以不能成就。所以成就的要訣就是《遺教經》講的,「縱此心者,喪人善事」,縱就是你放縱你這個心,那你什麼善事都做不成;「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你要做一件善事,也要有耐心,也要專心、專一去做,一樁做好了再做一樁。你不能這樁還沒有做好,做了一下子煩了,不想幹了,那就做不成。

  《遺教經》又講,「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這段經文佛又告訴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如果你能夠勤、用功,精就是專精,進就是有進無退,那沒有難事。難在哪裡?難在不勤奮、不精進,那這就難了。如果勤精進,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有沒有那個心?因此《感應篇》這段經文跟佛講的意思都相同,你想做神仙可以,它條件就是要專一,要有長遠心。《遺教經》講這個,都是比喻,就是小水長流,小水一滴一滴一滴,滴久了,那個石頭都能穿過去,時間久了。如果修行的人他的心數數懈廢,數數就是常常懈怠荒廢,修一修又放棄,等一下想到,又修一修。好像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還沒有熱你就停下來,這樣要得到火,那就很難了。一定要鑽到它熱了,它才有火出來;你不能鑽了一半,然後就放下,它一下就涼掉,等一下又重來。所以要不間斷的去鑽火,火才能出來。佛用這些比喻,就是比喻我們修行跟做這些事情是一樣的道理。下面講: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

  這是求『天仙』。《直講》給我們註解「天仙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這個「天仙」就相當於天人了,形跟神俱妙,他練這個身體(形體)跟精神都昇華、提升了。妙,他就會發神通了,神通他就能變化,他能夠長生不老。這在《楞嚴經》講了十種仙,《楞嚴經》講十種仙,這裡講得比較簡單,就天仙、地仙。其實這個仙道它種類、層次也很多,這裡講一個天、一個地,就涵蓋《楞嚴經》講的這十種仙。天仙他能夠飛昇,白天能夠飛到天上去,天仙。地仙也有神通。我們看到信道教的人往生,那些輓聯都會寫個駕鶴西歸。大家看到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有修仙的修成功了,他就騎著一隻鶴就飛走了,他這個身體已經昇華了。所以有些修天仙的人修成功了,他肉身它都起了變化。

  有一年我到安徽黃山去,聽那個導遊講,說黃帝以前就在黃山那邊昇天了,就在那邊,黃山那個山頂昇天了,成仙了。他也能夠飛行,能夠變化。在黃念祖老居士講,解放以來,修密法的有六個人修成就。修密法聽說修成就的人,他能夠把這個身體化成一道虹光身,一道光,這個身體就不見了。這就很方便了,如果修到這樣就不麻煩別人了,不要到火化爐去燒了半天,一道光就不見了;也不用找地方去放,多省事。所以我想,能修到這樣,真的是太好了。有些上師修成就,他留一根頭髮做紀念,身體一化就沒有。這個境界大概都是證阿羅漢果,小乘阿羅漢,六種神通現前。所以證果的阿羅漢他就沒有生死。

  其實他這個身體,佛出現在世間,也示現跟世間人一樣,有生老病死,跟凡人是一樣的。佛的弟子也都示現涅槃,這是隨順我們世間。如果依照他們的境界,他這個身體要留在這個世間留多久就留多久,他不會讓它起變化。但是我們凡夫看到,我們就不敢學佛,看到佛你有辦法,我們不行,信心就沒有了。所以佛一定示現跟我們一樣,跟我們一樣,我們才有信心,他跟我們一樣,他能夠修成就,當然我們也可以。如果示現一個跟我們不一樣的,你跟我們不一樣,那你能成就,我們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我們要明白。你看《無量壽經》不是講嗎?「於此中下而現滅度」。示現這個滅度是為誰示現?為那中下根器的人。我們一般凡夫示現有生有滅,但是對上根的人,他就不生不滅。但是中下根器的人多,上上根的人少,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我們看到示現跟我們一樣,於此中下而現滅度。所以《無量壽經》也講得很清楚,他能夠讓這個身心無增無減,能夠年年十八,的確佛自在,能做得到,這個阿羅漢他都能做到。修道的人修到天仙,層次就很高了,修天仙條件要『立一千三百善』,你要做一千三百件善事,才能夠去修天仙,修天仙才能成就。

  【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地仙』,《直講》講,「不饑不渴、寒暑不侵」。「地仙」層次比較低,但是他不用吃人間煙火,不饑,他不需要吃這些五穀雜糧,也不會口渴,也不渴,不用喝水沒關係。而且寒暑不侵,寒暑不侵就是再冷的天氣他還是一件衣服,再熱也是一件衣服,不怕熱,不怕冷。地仙也有很多種類,有一種是練辟穀法的,辟穀法就是不吃五穀雜糧的。他吃什麼?煉丹,道家煉丹,煉那個仙丹,你吃一顆也就不餓了,也不會口渴了。而且不怕冷、不怕熱,地仙就很自在,比我們自在了。現在,像我比較怕冷,傳師比較怕熱,所以我們在一間,同樣一個環境,各人感受不一樣,他流汗,我要去包圍巾,就很不自在。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怕冷不怕熱,那多好!有空調也好,沒空調也好,反正對他都沒影響,所以這個就比我們一般人要自在了。

  這個是不是講神話故事?很多人認為這是神話故事,因為我們沒有去了解他成仙的理論方法,所以看到這些就認為是神話故事。他為什麼認為是神話故事?因為他不了解,他不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情,為什麼會成仙?為什麼會成佛?它的理論是什麼?它的方法又是什麼?這些不了解,他不知道。聽說,好像對我們來講遙不可及,所以很多人他就不信,不相信了,他不相信,認為這是神話故事。這個地方講的是不是神話?絕對不是神話,道家講的,佛經典上講的,佛不打妄語,他怎麼編個故事去騙人?為什麼說不打妄語?因為他有理論、有方法。如果沒有理論、方法讓你去證實,那就是虛妄的,那不是真的。有理論、方法,你透過這個理論、方法去學習,你就能證實這樁事情,這就不是迷信,這就叫科學。科學不就這樣嗎?有理論方法,你沒有去證實,那你不能否定,你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持保留態度。等到哪天你去了解,你也去這麼修,你才能證實他有沒有。所以這個才是做學問的態度。

  地仙我是沒看過,但是我在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大概我二十幾歲,早期景美華藏圖書館,我們在家的時候跟老和尚學講經,有幾個同參道友,有一個女眾,也是大專佛學講座的同學,她叫李芬芬。有一天就找我到苗栗苑裡火車站旁邊有個寺院叫大興善寺,有一個無名比丘尼專門持大悲咒,勸人念佛、持大悲咒,聽說她那邊的大悲水很靈的,治什麼病都很靈的。那個時候,我從小就病到老,那個時候也都是病,聽她說能治病,我就趕快跟她坐火車去了。那個時候還是普通車,去大概來回就要一天。去到那邊買了個水桶,裝一些水回來喝。無名比丘尼看起來大概六十幾歲,穿的那個衣服都是補丁的,都是穿短褂、打赤腳。然後看到她,她也不講話。我們給她講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師父是誰。凡是有人去跟她講,她就會比個手勢說,你師父是這指的(大姆指),她是這指的(小姆指),她是最小的,她就比這樣。她都不吃人間煙火的,她只喝那個水。我們去,我們是凡夫俗子,我們去,那時候我還是在家,我們去,她有那個佛祖麵,她是有煮一鍋麵,台灣本地的有加一點鹼那種麵,煮一大鍋,然後去那邊的人一個人就舀一碗來吃,加一點芹菜。那個佛祖麵我也去吃了,吃的感覺好像真的是有佛祖的味道。雖然就是很簡單的,就是一鍋麵,吃得好像有佛祖加持,吃了感覺也滿舒服的。

  後來這個無名比丘尼往生了,燒了很多舍利,我出家那年往生的。現在她那個房子人家要回去了,那個寺院也就被拆了,後來她的徒弟現在有兩個地方,兩個道場,一個在三義,一個在銅鑼。現在還有,兩個道場還有兩缸水,那兩缸水還繼續要給人家結緣。我是看到她沒吃東西的,跟她接觸了解,她喝那個水。當時我也不是很了解,後來我看到《觀世音菩薩感應錄》,在清朝時候,有一個女子念大悲咒,她念到感應了,喝了那個水,她就肚子也不餓、口也不渴,她可以不吃不喝的。我看到那個公案再想想,我去請大悲水那個無名比丘尼,就跟清朝那個女子一樣的,得到這樣的一個感應。

  現在聽到我講好像講故事,但是這個故事你可以去實驗的,你也可以實驗。如果你有耐心、恆心,你念一念,哪一天你不用吃、不用喝了,再來跟我說謝謝,悟道法師你講的是真的。所以這個不是給你講一講,你不能去證實的,那就是虛妄的。佛給我們講的這些,有理論、方法,那你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就能證實經典上講的這個效果。這不科學嗎?這有迷信嗎?一點迷信都沒有。如果你不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你就去否定它,那個太武斷了,那這個就失去科學精神,就沒有科學精神。修天仙也好,修地仙也好,總是要有累積這個善,做善事,做好事。做好事,我們現在是凡夫,實在講我們惡業比較重,善業比較少,這是肯定的。大家不要以為,我都做很多好事,這是你自己認為的,你自己幹了很多惡事,你自己都不知道。

  我們三時繫念常常做,懺悔偈每次做三時繫念都要念幾遍,念一念有沒有感覺自己有惡業?好像沒有,好像都是別人造惡業,只有我一個人沒有造惡業。我們感覺大概都是這樣。實際上,如果我們反省反省就不難發現,原來我們這個惡業這麼嚴重,不是只有惡業,而且是很嚴重的惡業。什麼惡業嚴重?「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貪瞋痴我們嚴重不嚴重?相當嚴重。「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我們也是常常懺悔,惡業懺了沒有?貪瞋痴還有沒有?我發現我自己還很嚴重,你們我不知道,但是我是很嚴重,懺了半天還是滿嚴重的。惡業還這麼重,那是不是等到這個惡業都懺除了再來修善業?我看這個也是遙遙無期,哪一天你那個惡業才能懺除乾淨?所以我們現在修這個善,惡業如果你還沒辦法改過來,那也要發願多修善事、多做善業,盡量去修,來抵消惡業。善事做得多一點,把那個惡業降低,到最後才能純善無惡。所以我們這個心要往善的方面去修,代替那個惡的。如果你不去修善,很自然那個惡業都一直起來。所以要勉勵為善,勉強去修善,修到一段時間,惡業也就會慢慢減少。不能等到說我貪瞋痴都斷乾淨再來做好事,那要等到哪一年?可能惡業還沒有斷盡,壽命就到了,一樁善事也沒做,這樣就錯了。所以我們有很多惡業還斷不掉,也要努力去做好事。

  我們這個三業,意業最難控制,意業是主流的,最難控制。我們很想控制它,但是現在功夫不得力,使不上力。使不上力,我們也是要勉為其難去修,先從身口來修。身口比較容易,從身口來修,慢慢去影響這個意。所以我們來參加共修誦經念佛,這個都可以記一個善。這個我們可以,如果大家要修這個,你要求天仙,要一千三百善,或者地仙三百善,我們可以依照蓮池大師的《自知錄》來記,《自知錄》。《自知錄》它有記功過的,我們依蓮池大師的來記,這個也是可以。我們總是要去修才會有心得,如果我們沒有照這樣去做就不會有心得。修了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才會有心得。

  此地講的這是講修善的一個數字,當然你要修得更多那就更好,它是一個標準。你要修更多,像了凡他是發願做三千件善事。第一次遇到雲谷禪師,發願做三千件善事,做了十幾年,三千件才完成。前面做得很困難,因為惡還是很多,這個要加減乘除的。你今天做了十件好事,但是同時也造了九件的惡事,那要扣掉,十減九剩下一件。如果今天做了九件好事,但是幹了十件惡事,那還要倒貼。所以他這樣累積、這樣修,剛開始惡多善少,慢慢就惡少善多,這樣累積起來的。這樣修了十幾年,三千件才完成。不過他還沒有做到三千件的時候,他的命運就改了,雖然還沒有達到他那個數字,但是他命運就改了。命運改了,原來考試是第三名,忽然考成第一名了,就已經改變了。

  第二次發願做三千件善事,三年完成,第二次做就比第一次容易,熟悉了,駕輕就熟。第三次發願做一萬件善事,當寶坻縣長,一個政策做對了,一萬件圓滿了。俗話講「公門裡面好修行」,當官的他有做大善的機會,也有造大惡的機會,就看他做的政策對不對。一個政策錯誤,遺害萬民,那就大惡;一個政策正確,利益萬民,那就累積大善。所以俗話講公門裡面好修行,但是它是成正比例的,你要造大善,機會都在你手上,反過來,你要造大惡,那機會也在你手上。看你怎麼做,你做得對不對,做對了就是善,累積大善;做錯了,造了大惡,下地獄。

  因此我們一般人機會沒那麼多,累積善就比較慢。不過現在如果會利用這些科技,我們要累積一些善,人人都能做到。現在手機很方便,日行一善,善人、善言、善語,這個你來累積也是很方便的,大家都能做,只要你有這個心。現在是沒有人不能修善的,關鍵他會不會修,他懂不懂得去修?懂了之後,他要不要去修?關鍵在這上面。如果他懂了,真正發願去修,沒有一個人不能修的。而且你的影響愈大愈廣,你的善功就愈多。所以現在人要造惡也很容易,要修善也容易,關鍵還是在自己懂不懂得修善。我們現在有很多同修要求這個、求那個,實在講,要求什麼就學了凡居士!譬如說我們求身體健康,你就發願做三千件善事,照功過格來記,這樣就能求得到。或者求事業順利,或者求家庭平安、兒女聽話,那個都要修善事。這章主要是講善的果報,善有善報,就是你修善有什麼好處。現在人不是講現實嗎?現實就是對我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好處,這個就是好處。

  下面就要講「諸惡章」,惡很多,惡講了一百七十條。「積善章」這個文不多,不長。在《百法明門論》,唯識學裡面,佛法唯識,萬法唯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把這個宇宙精神物質、非精神非物質歸納一百條,叫做百法。百法當中講心法,我們這個心,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二十個,煩惱心所講二十六個。善心所講十一個,十一個是善心所。善心所跟惡心所,煩惱心所就是惡心所,你看兩個煩惱多了一倍多,數量比較多,而且比較重;善心所數量少,力量比較弱。善的力量少,比較弱;惡的心所數字多,力量強。所以我們人學壞很快,學好很難。學好比較難,為什麼?因為煩惱心所多,而且力量強大;善心所少,力量比較弱。因此我們造惡業容易,修善業比較難,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看《感應篇》,它列出來也是一樣。你看前面這個「積善章」,好像文不長,但是那些都是善事。後面「諸惡章」一百七十條,怎麼那麼多?因為煩惱心所多,所以它惡業就多了。諸惡章就是我們三時繫念念懺悔偈講的,「往昔所造諸惡業」,這些列出來的統統是諸惡業。所以我們現在讀了《感應篇.諸惡章》,我們再念三時繫念就有一些概念什麼叫諸惡,這些列出來的統統是屬於惡業。如果沒有讀這個,我們念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不曉得哪些是惡業,也沒概念。讀了這個,再念懺悔偈就有個概念了。

  我們看「諸惡章第六」: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

  這個是這一章第一段。這個一開頭說,『苟或非義而動』,這個第一句就是講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對不正當的事動了不好的念頭,動了惡念,這個「茍」是苟且,或者我們這個心遇到「非義」的事情就動了。非義就是不合乎道義的事,我們起心動念要去造作,起心動念接著就是指揮身口去造作這個業,造這個惡業。所以關鍵要斷惡修善,還是在起心動念那個地方去觀察,時時刻刻提起觀照,一個不善的念頭起來,趕快給它調整過來。念頭端正了,就不會去造下面這些惡業了。下面這個惡業那麼多,都是從最初那個錯誤的念頭所發展出來的。這個也是從意裡面下手,身口意三業,意是主導的。你意念錯了,起了惡念,才會造以下那些惡行出來。身口意三業,「從身語意之所生」,就造這些惡業出來了,就從一個錯誤的念頭產生的。

  所以古人修行就是修的心,就觀察我們這個心。這個心我們如果一下子沒有提起觀察,很自然又隨我們無始劫這些煩惱習氣,不知不覺又跟著它跑了。所以修行是時時刻刻要提起,提起觀察,觀照。觀照是功夫比較深,剛開始是觀察。觀察我們現在心動的是什麼念頭,這個念頭對不對,先從這裡下手。如果動了一念自私自利這個心,那就錯了,只想自己,不管別人,這個就錯了,要趕快轉過來,要為大家著想,不要只有想到自己,這個念頭就調整過來。我們念佛人就是用一句佛號,我們現在念佛號都還停留在口念,心念我們還沒有用上。所以雪廬老人在佛七講開示,給台中蓮社蓮友講,念佛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口念耳聽,第二個心念心聽,第三個神念神聽。口念耳聽是最淺的功夫,就是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心裡也念得清楚,這叫口念耳聽。心裡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一有妄念起來,趕快提起佛號給它轉變過來,不要讓這個妄念繼續發展下去。

  我們現在能修的,就是口念耳聽這個功夫。也不能小看這個功夫,這個功夫我們如果念得得力了,就能達到功夫成片,伏煩惱。我們能夠把煩惱伏住,我們就能有把握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我們現在念到伏煩惱了,你現在跟阿彌陀佛就感應了,你起碼在夢中能見佛、見極樂世界,有把握往生西方了。如果沒有念到伏惑伏煩惱,實在講,臨終就顛倒。我們看到很多念佛人,平常念得那麼用功,臨命終怎麼還是顛倒?甚至聽到佛號就討厭?特別人一生病就生煩惱,聽不下去,就業障現前。很多人看到這種情況,對念佛他就失去信心,這個情況我們必定要了解,就是我們念佛沒有伏惑。淨宗是不用斷煩惱可以橫超三界,但是它的條件要伏煩惱,能夠把這個煩惱控制住,我們就能夠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煩惱。

  修其他法門,你要超越三界六道就要在這個世界,最低限度要斷見思煩惱,斷得乾乾淨淨才能超越,有一絲毫沒斷乾淨,六道就出不去,這個難度就高了。淨宗這個難度就低了,比起其他法門就容易了。但是容易,也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好像考試,阿彌陀佛那邊分數要百分之二十他就錄取,其他的諸佛世界起碼要百分之六十才錄取,我們總不能考個零蛋,考個零蛋那沒辦法的,起碼要修個二十分;連二十分都沒有,不及格。所以我們念《彌陀經》,念到「一心不亂」,淺的一心不亂就是功夫成片,就是伏惑;深的一心不亂叫事一心,就是斷惑了,斷見惑、斷思惑、斷塵沙惑;最高的一心不亂,理一心,破無明、證法身。所以心念心聽就是《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神念神聽,那是實相念佛,理念,那我們就更不懂了。所以我們現在能夠口念耳聽,從這裡下手。

  所以我們動個念頭,我們修淨宗的人,不管動善念、惡念,都轉成佛念,這樣就對了。能夠念到把這個惑控制住,我們就跟佛感應。我們現在念佛還不能控制我們的煩惱,臨終就顛倒,那不是佛不靈,我們沒有搞清楚。所以過去有個同修給我問一個問題,他說他一個奶奶九十幾歲了,吃素五十年,佛念了五十年,九十幾歲得了老人痴呆症。老人痴呆症就顛倒了,吃素五十年,佛念了五十年,還得到這種果報,為什麼?就是我們一面念佛,一面起貪瞋痴,老人痴呆屬於痴。她吃素五十年,以十善業來對照,第一條不殺生她做到了,所以她長壽,活到九十幾歲,長壽。不殺生的果報她有了,得到長壽。但是她貪瞋邪見,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沒有智慧,是非善惡她搞不清楚,把對的當作錯的,錯的當作對的,這些都是不讀聖賢書之過,不聽聖賢人的話,聽不進去,就愚痴,她就沒智慧。所以老人痴呆症屬於愚痴的果報,就是顛倒。

  所以我們人臨終顛倒,不是說到臨命終的時候突然她顛倒,不是的,你仔細去觀察,我們平常就顛倒,我們現在就顛倒。現在顛倒我們好像感覺不出來,到臨命終發現很明顯。是不是臨命終才顛倒?實在講,平常就顛倒。你怎麼觀察?你觀察現在這些同修他心裡的想法,他的思想,他口中他說的話,他所做的,跟經典相不相應,他有沒有依照經典這樣做,還是依他自己的煩惱,依他自己的見解。如果不依照經,依他自己的看法、想法,那肯定是顛倒錯誤的。現在先不要去管別人顛倒不顛倒,現在最重要,我們聞到佛法了,第一個要先觀察自己有沒有顛倒,這個比較重要。自己不顛倒了,你才能去幫助別人不顛倒;自己都顛三倒四的,那你怎麼去幫助別人不顛倒。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大家念佛也要明理,不是說念念念,我在念佛了,關鍵你會念嗎?禪宗以前問這些學人,去參禪的人,「你會麼?」會麼,你會嗎?你到底會不會?你做什麼學問,學什麼東西,都要學到會。你在學,但是還沒有學會。好像你學開車,你在學,但是你還沒有學會,要學到會才行。念佛也是一樣,我們現在都在念佛,在學念佛了,那會念佛嗎?如果這樣問,大家都說會。會念佛的舉手?這樣還算滿老實的,大家都是不會念。那是真的,跟大家講真話。如果講假話恭維恭維,大家會念,很好,將來一定往生,這是安慰的話。當然將來會往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現在你是講今生還是當生?如果當生,將來總有一天你會去西方,但是不知道哪一天。當生就是將來,來生,來生後世,或者無量劫之後,阿彌陀佛總有一天等到你,那是沒錯了。你現在有跟佛結這個緣,將來一定會往生。已生都已經往生那不用講,現在是講今生,或者是當生,你這生要去嗎?還是來生再去,還是後生,還是再過個無量劫再去?那個都叫當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我們現在講,我這生就想去了。那就是今生,那不是當生,聽清楚!

  三時繫念我們做那麼多,《彌陀經》念那麼多,對這句有沒有搞懂?大概念一念就過去了,囫圇吞棗,念一念,棗子吞下去,什麼味道也不知道。身口意三業,意惡,你外面做得很好,但是那個意不清淨,就不相應。跟佛相應是那個意,心在相應的,那個心,心淨則佛土淨。你外表形式做得再好,心裡充滿著貪瞋痴,那不行的,那個不相應的。所以我剛出家,跟日常法師,因為我們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那個時候果清律師也去跟日常法師參訪學戒。有一天日常法師就帶我們去台中看李炳南老居士,那時候我才出家十幾天,簡豐文居士開車載我們三個出家眾去台中看李老師。那時候李老師九十五歲,他九十七歲往生的,我只有看過他一次,就那一次。去他住的地方,正氣街,房子小小的。去到那邊,李老師對出家眾很恭敬,九十五歲,那時候日常法師五十幾歲,五十出頭,看到出家眾他就頂禮。九十五歲,看到出家眾他就頂禮,供養紅包一千塊台幣,供養紅包。出家眾來他都一定供養、一定頂禮,然後就請坐。坐下來之後,李老師就給日常法師講:弟子某某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那個時候我聽了,怎麼你才會念佛,這佛我都會念了,怎麼這麼講?後來我就聽日常法師怎麼回答了,日常法師講:末學某某,到現在還不會念佛。我聽得眼睛就睜大了,還不會念佛?後來李老師講:你這個話說得好!我才知道高人過招是怎麼樣,那時候我看不懂。所以我現在才體會到什麼叫做念佛,原來我們都不會念,還以為自己會念,念到臨命終都顛倒了,還叫會念嗎?都搞錯了,沒有搞清楚!

  現在時間到了,先講到這裡。關鍵要會念佛,《感應篇》幫助我們會念佛。你學會了,幫助我們伏煩惱,斷惡修善就是幫助我們伏煩惱,念佛功夫才會得力。如果這生想去西方,那這個我們要認真來學習。好,我們下課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