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選講—佛號不斷,佛光不斷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3/7/16  華藏淨宗學會宜蘭念佛堂  檔名:WD02-025-000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發大誓願第六》。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九頁倒數第三行,我們從發大誓願,第三願、第四願,這段經文看起。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我們上一個月學習到發大誓願,第一願、第二願。這個月我們繼續學習,第三、第四,這兩願。

  『我作佛時』,這是法藏比丘在因地還沒成佛,在世自在王如來前,發了這個願。發願,非常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必定要發願。這個願就是我們的志願,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沒有願望,在世間他就不能成就事業,好像船開到大海,沒有目標方向。願就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我們要做什麼事情,做哪一個行業,像現在大學考試,聯考都有填志願,第一志願、第二志願。你要做什麼,願是人生的一個目標方向,人生有自己明確的目標方向,這個人生過得就會很充實。一個人在這個世間沒有目標方向,不曉得要做什麼,好像車開出去,船開出去,不曉得去哪裡,這個就很苦。這個願就是目標方向,要成就什麼樣的一番事業。在我們學佛要成就道業,修淨土成就淨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目標方向。

  第三願講,『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一段經文有兩願,我們看小標題,下面,「三、身悉金色願」。就是法藏比丘發願他作佛的時候,「十方世界,所有眾生」,這個就一個都不漏了。「令生我剎」,「令」就是讓這個眾生往生到我的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你從哪一個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身體都具足「紫磨真金色身」。「紫磨真金色身」,也是我們一般講的金剛不壞身,佛的身就是紫磨真金色身。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無論從什麼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一律都是跟阿彌陀佛一樣,「皆具紫磨真金色身」,這個就非常殊勝。

  下面講,「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三十二種,這個就是「三十二相願」。在古印度人間最富貴的相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個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在古印度看相算命的,都認為三十二相是人間富貴到極處了。也就是說,在人間如果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個人必定在人間是大富大貴,最貴的相,沒有比這個相更好了。在經上講,佛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具備這三十二相(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講佛的應化身。應化在我們這個人間,示現成佛,成佛的時候他就具足這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另外,經典講得更詳細,八十種隨行好。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就是好相。八十種好,就是比較細的部分,相當中有好。經典上我們也看到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是跟佛也不同。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最殊勝;轉輪聖王就差一些,轉輪聖王他們也有這個相,但是沒有佛相好那麼圓滿。

  『端正淨潔』,「端正」就是長得這個相都是很端正,我們一般講端莊,這裡講端正。「淨」是清淨,「潔」是清潔,也就是讓人看到心裡就生起恭敬心。佛為什麼發這個願?你看下面講,『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就是說,大家都是光明相好,大家都一樣。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如果有形貌,「形」就是身形、形相,「貌」就是相貌,如果有差別,有好,有不好,有的比較好,有的比較不好,如果是這樣,法藏比丘就發願,我就不取正覺。我這一願一定要滿,我才要取得正覺,不然我就不取正覺。法藏比丘已經成佛,取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這兩願也都圓滿了。

  法藏比丘發這個願,這個也是他去觀摩其他諸佛世界,看到每一個世界的眾生相貌都不一樣,身相也都不一樣,有的比較好,有的比較差(比較醜陋),有的比較端莊。為什麼發這個願?法藏比丘也非常深入眾生的心理,我們凡夫(眾生)總是有分別、有執著,長得比較漂亮的人,長得相貌比較好的人,他就有優越感;長得比較醜,相貌比較不好的人,他就有自卑感。這個相貌比較好的,他會歧視相貌比較不好的,特別有殘障的,都會有很重的自卑感。所以在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有一條,對殘疾人要格外恭敬。就是說身體上有缺陷的人,你不但不能去歧視他,而且還要比對一般的人更恭敬。為什麼?因為身體有缺陷的人多少都會有一些自卑感,如果人再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他心裡就更難受了。所以在《常禮舉要》講,要格外恭敬,不但你不能歧視,還要對他特別恭敬,特別照顧,這樣才是正確的,才有慈悲心。

  我們看美國,很明顯的種族歧視問題,無論法律怎麼定,凡夫分別執著的心,如果沒有破四相,很難沒有這些分別執著。你看黑人、白人不是常常鬧種族的這種問題嗎?社會上常常發生這樣的問題,白人感覺他們長得比較好,相貌比較好,他們有優越感,就歧視不同膚色的族群,他就歧視了,他就瞧不起了。在歐美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還是存在,雖然法律怎麼定,但是那個分別執著的心,很難調整過來。法藏比丘到所有諸佛世界去觀察、去觀摩也發現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他就發這個願,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來的眾生,大家形貌都一樣,都跟我一樣。大家就沒話講了,心就平了,人心平就安。為什麼不安?不平就不安。人要安就要平,所以叫平安。你心不平怎麼會安?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願。所以法藏比丘這裡講得特別清楚,「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有好的,有不好的,有比較好,有比較差的,他就不取正覺。所以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真平等了,真平等了。好,我們接著再看下面兩願,請翻開經本第三十頁,請看經文,經文從第二行: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第三十頁,第一行還有個小註,「五、身無差別願」。這是前面講的有三願,不是兩願,是三、四、五,「端正淨潔,悉同一類,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這是一願;「三十二種,大丈夫相」,這是一願;「皆具紫磨真金色身」,這是一願。所以上面這段經文一共有三願。接下來這段經文也是三願,六、七、八(小註有三願),這段經文有三願。

  法藏比丘接著發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所有眾生」這句我們要注意,每一願都有。所有眾生,這個沒有一個例外的。「眾生」這兩個字,我們也要說明一下。佛不是講所有的人,那只限於人類,天上也沒有,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統統沒有了。所以這個「所有眾生」就是涵蓋十法界一切眾生。眾生,如果講到究竟,也就是佛以下的等覺菩薩,一直到阿鼻地獄的眾生,都稱為眾生。菩薩翻譯為覺有情,就是已經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是還沒有覺悟的眾生,還沒覺悟。所以這個「覺」有分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成佛了。菩薩還沒有達到無上,所以正等正覺。阿羅漢、辟支佛是正覺,他們是已經覺悟的眾生,但是這個覺悟層次有很多的差別。凡夫是六道眾生。所以六道法界,四聖法界,包括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都是眾生(他們是覺有情,我們還是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

  這裡講「所有眾生」,從佛以下的,等覺菩薩到阿鼻地獄的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所有眾生,無論你是哪一個層次的眾生,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這個是一願,就是下面小字,「六、宿命通願」。「自知」,自然你就知道,你過去世,「無量劫時」種種的宿命。在哪一個世界,做什麼事情,等等的這一切,生生世世,哪些事情都知道。我們現在沒有宿命通,我們不要說無量劫,就是我們上一輩子(前一生),我們是幹什麼的?我們都忘記了,忘記了。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都有隔陰之迷,一投胎,一轉世,前世的事情都忘光光了。因為我們凡夫有業障,所以會忘記。不要說投胎、轉世,因為一個投胎,一個轉世,經過母親十個月的胞胎之苦,前生的事情都忘記了,記不起來了。古今中外也有極少數的一、二個例子,他會知道過去生的事情,宿命,在中國外國都有。我也有看過外國,也有人他知道他過去世的事情,他一講起來,上一輩子他住在哪一州、哪個房子、認識哪些人,他都能講得出來。他自己前生是什麼人,也都講得出來。這個例子,我們有看過,但是他大概只知道前一生的事情,再前一生就很少了,如果幾生之前,那就更少了。一般他知道過去一生、二生的事情,一世、二世的事情,這個就非常不容易了,大多數人都忘記了。

  我們要問為什麼會忘記?我們現在想一想,大家想一想,我們從小到現在,像我今年七十三歲了,小時候的事情,有一些記得起來,有一些也記不得了。甚至最近幾年的事情,有一些事情也會忘記,也記不起來。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一輩子的事情,我們都不能完全記得很清楚,有一些都會忘記了,那何況過了一生?一般都不知道,忘記了,過去生的事情了。有人在這個世間修禪定,禪定他發神通,發宿命通,根據他定功的淺深,他知道過去世的事情,還有知道未來世的事情。像阿羅漢他可以知道,阿羅漢的定功他可以知道五百世,五百世當中的事情他都知道,超過五百世他不知道,那定功要更深。還沒有證阿羅漢,在六道裡面的天人,有定功的天人,像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定功也很深,知道十世、二十世,五十世、一百世的,定功愈深,他宿命通的能力就愈大。這是定功,你有禪定功夫,那就自然會發神通。這個神通實在講也不稀奇,是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本能,你本來就有這個能力了。現在為什麼沒有?《華嚴經》講得很清楚,「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業障障礙住。什麼業障?我們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執著愈嚴重的,這個能力就障礙得愈嚴重,障礙就愈大,自知的能力就愈小,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的威神加持,我們就「自知無量劫時宿命」。一般都要成佛,成佛才知道無量劫的事。還沒有成佛,就根據你修行功夫的程度,你修行定功(定慧)層次愈高,你知道過去世的事情就愈久、愈長遠,同時也知道未來世,過去、現在、未來都知道。這是成佛才有這個能力,但是我們現在是凡夫眾生,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我們也有這個能力,這是得到佛力加持。我們到極樂世界修行也成佛,那就完全恢復自己本能,那個時候就不是佛力加持,自己本能恢復了。但是我們還沒有修到成佛,有這樣的能力,是靠阿彌陀佛的威神加持,這一點我們要明白。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有這個好處,我們沒有修到那個程度,神通、道力跟佛一樣。在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就辦不到,要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幫得上忙了。到他那個世界,我們就有這個能力,得到佛力加持。如果我們不往生到他的極樂世界,我們在這個世界修,靠自己修到成佛才有這個能力,他就幫不上忙。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他就真幫得上忙了。

  下面一願,『皆能洞視』,「皆能洞視」是天眼通,天眼洞徹。就是不但宿命通,知道,而且還能看到。不但看到,還能聽到,『徹聽』,就聽得很清楚。不會說聽得不清楚,很徹底的聽清楚、聽明白,這叫徹聽。「洞視、徹聽」,知道『十方去來現在之事』。沒有一樁事情,佛不知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享受阿彌陀佛在果位上的神通道力,得到佛力加持。這個是有三願:宿命通願,天眼通願,天耳通願。這個三願也是六種神通,一共有三種。六種神通,在一般有禪定功夫,他有五種神通。證阿羅漢就有六種神通,他加一個漏盡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天人有這五種通,但他沒有漏盡通。漏盡就是見思煩惱斷盡了,他證阿羅漢,超越六道。這一通,一般的天人就沒有,只有阿羅漢才證得漏盡。我們再看下面: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就是「他心通願」。他心通,別人心裡想什麼事情,他都知道。我們一般講,六道裡面鬼神道的眾生,鬼道、神道的眾生,當然天神也都有他心通,只是這個通的能力大小不同。一般鬼道,鬼神就有他心通。這個鬼道、鬼神,我們要讀《太上感應篇》,你就知道神很多。《太上感應篇》講,「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鬼神他的他心通不是很大,但是我們人起心動念他都知道。我們人不知道,鬼神知道,所以鬼神有他心通,知道人心裡在想什麼。因此人動一個善念,鬼神那邊有記錄,記功;動一個惡念,壞事還沒有做,就記過。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起心動念,起一個善念,好事還沒做,就馬上感應到吉神來了;起一個惡念,壞事還沒做,馬上感應凶神來了。為什麼馬上能感應吉神、凶神?這個就是證明鬼神有他心通,他知道人類起心動念善念還是惡念。所以《太上感應篇》多讀,我們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會謹慎、就會收斂,就不會以為說我心裡想什麼別人也不知道。人不知道,但是鬼神都知道了,就記功、記過。天人、天神,當然更知道了。阿羅漢、菩薩、佛更是徹底明白了。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只能瞞過我們眼前這些人,就瞞不過天地鬼神、諸佛菩薩、阿羅漢,我們是無法隱瞞。人總是以為我心裡想什麼,只有我知道,別人都不知道。人不知道,天地鬼神、阿羅漢、菩薩、佛統統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有的人統統知道,而且洞視徹聽。這個就很恐怖,我們如果不知道就沒感覺,知道就要提高警覺,我們的起心動念要謹慎,這個也是我們修行用功一個下手處,從起心動念下手。

  這一願講往生極樂世界,所有眾生的心念都知道。『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所有一切眾生心念,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知道,這個是不得了,他心通願。再看下面: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這段經文有兩願。從『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這個一共有兩願。神足通願,神足通能變化,能分身、能化身,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這個都屬於神足通。「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所以神足通有很多功能。「於一念頃」,就是一念,「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一念間就能去供養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所有一切佛剎都在一念之間,周遍巡歷,去供養諸佛。

  一念就周遍法界,一個都不漏,這個神通就自在,度化眾生也很自在。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實在講有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一句俗話常講,「分身乏術」,特別我們事情多,忙的時候。像有人說,請法師講經,這裡也邀請,那裡也邀請,法師只有一個身,他只能一次去一個地方,不能同時到很多地方去,這個就很遺撼,不能滿眾生的願。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度眾生很有限。現在是得利於科技的方便,我們現在透過網路,也類似分身,在網路前可以聽到,透過這個機器。如果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可以分身、化身到各個世界去度眾生說法,每一個眾生見到的都是本尊,就不是看到畫面,都看到本尊,不一樣,看到本尊還是比較親切。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沒有辦法,只有到極樂世界,我們才能真正有神足通去度眾生,分身、化身。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這段經文是一願,就是「定成正覺願」。以上是講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五種神通。這一願是「定成正覺願」。『我作佛時,所有眾生』,只要往生到我極樂國的眾生,『遠離分別』,就不會有分別心。我們在這個世界,如果我們修行沒有破四相,沒有破四見,我們總是分別執著,眾生就是有分別執著。到極樂世界,自然他就「遠離分別」,不會再分別。『諸根寂靜』,「諸根」就六根,沒有分別,它就寂靜。我們一分別、一執著,就不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願就是給我們保證,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成佛。無論你是什麼品位,從下下品到上上品,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都保證成佛,這等於是有保證書。我們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實在講我們沒有辦法保證什麼時候成佛,這個成佛沒時間表,沒有時間表。到極樂世界可以說成佛就有時間表了,只是各人品位高下,時間的早晚,成佛都可以預期了。

  像我們這個世界修行,我們根據《四十二章經》佛給我們講的,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得小乘須陀洹果,在大乘圓教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是小小聖,這個得到位不退,就是入聖位,但是還是小聖。但是這小聖也很難得,雖然還沒有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但是他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必定證阿羅漢,超越六道。也就是說,只要你在這個世界修行證得須陀洹果,你就不會再退到凡夫位。你是聖人,入聖流了,不會再退到凡夫位。只有提升,不會退轉,叫位不退,所以七次往返。也就是說,我們修行如果有一生一世證到須陀洹果,雖然還沒有超越六道,但是超越六道就有時間表了,就可以預期了。如果你還沒有證得位不退,這個統統沒有時間表,時間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我們在這個世間,要修行證得一個初果須陀洹,都很難了。佛在經上講,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的瀑布。四十里流的水沖下來,你一下子要把它截斷,那個難度太高了。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我們不止這一生開始修,多生多劫已經都修行,學佛了,但是從來沒有一次證得須陀洹,可見得這個難,難行道。不是說做不到,但很難。因此法藏比丘有看到這個問題,眾生在每個世界修行,不要說成佛,成一個阿羅漢都很難,都不容易。所以他發願,凡是信願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不但證阿羅漢,保證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證大涅槃」,就是成佛。只要你往生,縱然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個其他世界都沒有,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才有這個事情。我們接著看下面這段經文: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經文有兩願,第十三願跟第十四願。「十三、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這個兩願也非常重要。我們常講,極樂世界是光壽無量,光就是光明無量,壽就是壽命無量。所以我們淨宗的學人,給人家祝壽,就是祝你光壽無量。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得到光壽無量。『光明無量,普照十方』,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光普照,『絕勝諸佛』,就是超過一切諸佛。這裡講的光叫常光,平常的光,阿彌陀佛就超過一切諸佛。不是說佛佛道同,佛都平等嗎?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光絕勝,其他諸佛就不如阿彌陀佛?這個是講每尊佛的願,發的願有不同。佛的光都平等、都相同,沒有差別。一切諸佛如果放光也跟阿彌陀佛一樣,他放光也是光明無量,普照十方。這裡是講常光,沒有放光的時候,常光就光明無量,普照十方,這是講常光。如果講放光,諸佛他一放光,他也能光明無量,普照十方。這一點說明一下,這是講常光。

  佛光照注我們的身體,都得到『安樂』,都能『慈心作善』,很歡喜往生到極樂世界,法藏比丘有發了這個願。我們現在接觸到淨土法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大家都很歡喜來念佛,發願要往生西方。我們現在要得到佛光注照,我們要多念佛。佛號不斷,佛光不斷,我們佛號不間斷,佛光注照就不間斷,所以我們時時刻刻念佛,不要忘記阿彌陀佛,這個佛光的注照就沒有間斷。如果忘記了,那就中斷了,再想起來繼續念,又接上了。我們能夠不斷的提醒念佛,讓這個

  佛光不要中斷,我們這一生大家都能往生到西方去作佛了。

  好,我們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先跟大家學習到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