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漢字入門  劉克雄教授主講  (第二十集)  2015/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6-181-0020

  教授:接下來繼續看會意舉例,看下一個字,「喜」。

  學生讀誦:喜ㄒㄧˇ。(甲文)(金文)(小篆)(楷書)。喜指開心,喜悅。合「壴(ㄓㄨˋ)」、「口」會意,「壴」是陳列著的樂器,人聞樂則笑。

  備註:《說文》:「樂也。从壴从口。」段注:「壴象陳樂立而上見。从口者,笑下曰喜也。聞樂則笑。故从壴从口會意。」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壴是鼓的初文,喜下的「口」非口字,而是盛鼓的架子。用「口」盛鼓,表示音樂。喜樂之義,即由音樂之義所引申。(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喜愛、愛好。《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蓋孔子晚而喜《易》。」(2)喜事。《國語.魯語》:「固慶其喜而吊其憂。」

  常用詞:歡喜,喜好,喜上眉梢,雙喜臨門。

  教授:《說文》說:「樂也。从壴从口。」

  板書:

  《說文》裡面的說解,从某从某,像我們這裡這個喜字,从壴从口,這是會意;以及从某某,這種說解都告訴我們這個字是會意。在甲文裡,形狀跟小篆是有些不一樣,有些研究古文字學者,他認為壴這個字是鼓的初文,下面這個「囗」的符號,並不是口,也不是囗,而是盛鼓的一個架子,來表示音樂。喜樂之義,是由音樂之義引申而來。因為有這種說法,我們引備同學們參考。下一個字,「析」:

  學生讀誦:析ㄒㄧ。(甲文)(金文)(小篆)(楷書)。析用斧頭劈木。合「木」、「斤」會意,斤為斧頭。

  備註:《說文》:「破木也。一曰折也。从木斤。」

  典籍所見:(1)剖開、劈開。《詩經.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2)分開、離散。《漢書.藝文志》:「五經乖析,儒學寖衰。」(3)解釋、辨釋。陶淵明《移居詩二首之二》:「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常用詞:賞析,剖析,分析。

  板書:

  教授:這裡看到《說文》是這個了,从某某,是嗎?

  學生:是。

  教授:看到甲文這邊是個斧頭,一把斧頭,斤,用來折木,用來劈開。由它慢慢演變成金文:

  板書:

  金文就跟小篆幾乎是一樣了。接下來看下一個字,「郵」:

  學生讀誦:郵ㄧㄡˊ。(小篆)(隸書)(楷書)。郵指邊境上的傳信站。合「邑」、「垂」會意,表示設在邊陲上供傳遞文書的亭舍。

  備註:《說文》:「竟上行書舍。从邑垂。垂,邊也。」段注:「在境上,故从垂。」

  典籍所見:(1)郵局。《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2)極、甚。《列子.周穆王》:「迷之郵者,焉能解人之迷哉。」

  常用詞:郵票,郵遞,郵件。

  教授:同學們看小篆,一邊是垂,一邊是邑。《說文》說:「竟上行書舍。从邑垂。」它還解釋:「垂,邊也。」段注說:「在境上,故从垂。」境上,就指邊境上。所以,「郵」就是設在邊境上,以供傳遞文書的亭舍。我們看到小篆的郵字,一邊是垂,一邊是邑,我們現在才認識郵局寫的這個「」字,現在弄清楚了嗎?設在邊境上的傳書舍。接下來看下一個字,「邑」:

  學生讀誦:邑ㄧˋ。(甲文)(金文)(隸書)(楷書)。邑指城邑,合「囗」、「卪(ㄐㄧㄝˊ)」會意,囗代表封域,卪代表權力,表示治理的這一片區域,便是城邑。

  備註:《說文》:「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按:古文字學者有以為甲文上像封域,下像人形,表示有土有人斯成一邑。(引備一說)

  典籍所見:(1)古代稱諸侯的國家為邑。《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2)國都,京城。《爾雅》:「邑外謂之郊。」(3)居民聚居的地方。柳宗元《柳河東集》:「邑犬群吠。」

  常用詞:都邑。

  板書:

  教授:《說文》:从囗从卪。上面這一部分是囗,下面是卪。囗代表範圍,這塊土地,這一塊;卪代表權力,管理這塊土地。這是小篆。古文字學者看到甲文,同學們看黑板,甲文上面也是囗,下面這部分,它跟卪不太一樣,像是個人形,記得吧?因此古文字學者有認為,下面不是卪,是有人、有土,成為所謂的邑,一個範圍。我們說過,我們初讀文字學,應以《說文》為主,古文字學者有各家說法,不甚一樣,到現在還有很多字大家意見不統一,因此我們只能夠用來給同學們參考。除非非常明確,確實有證據的,我們才可以採用,要不然我們是先以《說文》為主。下一個字,看「晉」:

  學生讀誦:晉ㄐㄧㄣˋ。(甲文)(金文)(小篆)(楷書)。晉指上進。合「日」、「臸(ㄓ)」會意,「臸」是「到」的意思。日照到萬物,得以生長蕃息,繼續上進。

  備註:《說文》:「進也。日出而萬物進。从日从臸。《易》曰:『明出地上,晉。』」

  典籍所見:(1)升。《清史稿.桂中行傳》:「以功晉知府。」(2)周代諸侯國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晉於是始墨。」(3)中國朝代名。《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

  常用詞:晉級,晉升。

  教授:晉這個字,《說文》:「从日从臸」,它說解說是「進也。日出而萬物進。」日普照萬物,萬物得以蕃息生長,有繼續上進之義。所以「晉」之所以《說文》說「進」,進步的進,前進的進,由這個本義引申。所以典籍所見裡面,第一個「以功晉知府」,這個晉當什麼講?晉升,以功勞晉升為知府。所以這個升也是由晉引申而來。看下一個字,「羅」:

  學生讀誦:羅ㄌㄨㄛˊ。(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羅指捕鳥的網,合「网」、「糸」、「隹」會意,糸表示网為絲製,隹為网中之鳥,說明羅為捕鳥之网。

  備註:《說文》:「以絲罟鳥也。从网从維。古者芒氏初作羅。」

  典籍所見:(1)用來捕捉動物的網。《詩經.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2)質地輕軟的絲織品。《戰國策.齊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而士不得以為緣。」(3)捕捉。《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4)囊括、涵蓋。《莊子.天下》:「萬物畢羅,莫足以歸。」(5)陳列、分布。班固《西都賦》:「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常用詞:包羅萬象,星羅棋布,門可羅雀。

  教授:看小篆,是合「网」、「糸」、「隹」會意,表示這個网子是糸做成的,做成這個网,可以用來捕隹。隹是什麼?在《說文》就是短尾的鳥。我們說過,在甲文隹與鳥並不分。所以這個羅不光指用來捕短尾的隹,也可以捕什麼?長尾的鳥。金文這個羅,网的筆畫有所省略,糸跟小篆一樣,這邊隹它換成什麼?攴。

  板書:

  金文,「网」筆畫有所省略,糸還是一樣,這個隹它變成攴。攴有捕取的意思,它這個网不光捕短尾的隹,捕長尾的鳥,應該也可以捕小的動物。所以它用攴,攴有擊打的意思。

  有一個故事,它用來捕老虎。在山邊鄉下住著有一對老夫婦,山邊的房子當然不是很講究,在房子外面豬圈裡,他養了一隻肥大的豬。有一天,細雨濛濛的夜晚,老虎看到這個豬長大了,老虎要捕食動物用哪一個字?我們講過:

  學生:豸。

  教授:豸。那種豸自然要去捕食這個豬。牠靠近豬圈的時候,然後趴下來觀察,聽到裡面的人在說話。裡面的人說:「我是天不怕,地不怕,我無所求(無所求就天不怕,地不怕),可是我最怕屋漏」,下雨,屋漏是很麻煩的。這個老虎聽得入神,他們是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是屋漏,老虎想,這個屋漏一定是非常厲害。所以牠就在想,我現在來捕這頭大豬,可千萬別讓屋漏看到,因此牠就很謹慎的蹲在那裡等待時機。就是有那麼巧的事,有一個小偷拿著一個粗麻袋,帶網的粗麻袋,很大一個大麻袋,準備來偷這個大豬。因為下著毛毛雨,天當然是黑的,走到那,赫然發現這個豬就蹲在路邊,他就用那個大網子把牠一網網下去,然後一揹揹上說:天!這個豬好大。這個老虎想,真是不巧,說屋漏屋漏就到了,一口把我吞下去,然後躲在裡面也不敢動。這個小偷揹了一段路以後,實在太重了,然後就放下來想喘口氣,我看看這個豬怎麼長這麼大!一看,我的天,魂都沒有,就往後面跑。老虎一看,這個屋漏今天算仁慈,沒有把我吃掉,竟然放我一條生路,牠也跳出來,就趕快往山裡跑。聽過沒?這個羅,他用大粗麻袋,像羅一樣,一下把牠網下去。告訴我,他兩公婆為什麼天不怕地不怕?剛才我說的:

  學生:無所求。

  教授:在山裡面,在山邊梯田種點什麼就夠吃了,所以無所求。所以怎麼樣?

  學生:天不怕,地不怕。

  教授:記得,我們如果能做到無所求的時候,你就有一股,我們說過什麼?

  學生:浩然正氣。

  教授:浩然正氣,我無所求了。好,接下來我們看下一個字,「表」:

  學生讀誦:表ㄅㄧㄠˇ。(甲文)(小篆)(隸書)(楷書)。表指上衣。合「毛」、「衣」會意,古代的皮衣,皮毛朝外,所以引申為外表。

  備註:《說文》:「上衣也,从毛衣。」段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引伸為凡外箸之稱。」

  典籍所見:(1)標識。《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貳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則百姓之與間,猶揭表而令之止也。」(2)事物外在的一面。《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3)模範、榜樣。《文選.幽通賦》:「保身遺名,民之表兮。」

  常用詞:表裡如一,為人師表。

  教授:同學們看小篆:

  板書:

  《說文》說:「上衣也,從毛衣。」古代皮衣,它皮毛朝外。所以,你看這個字「表」,裡面是毛,外面是衣,合毛和衣會意,所以《說文》說:「從毛衣」。它本意是古代的皮衣,它皮毛朝外,所以引申為表面、外表,這都是引申義。接下來看下一個字,「見」:

  學生讀誦:見ㄐㄧㄢˋ。(甲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見指看見,看到。合「目」、「儿」會意,「儿」是人的古文奇字,人有目才能看見。甲文、金文从「人」、「目」,小篆从「儿」、「目」,與甲文、金文同。

  備註:《說文》:「視也。从儿目。」

  典籍所見:(1)拜會、訪問。《左傳.莊公十年》:「公將戰,曹劌請見。」(2)會晤、接待。《史記.廉頗藺相如傳》:「秦王坐章台,見相如。」(3)遇到。《左傳.桓西元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4)看法、見解。《晉書.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5)被。用在動詞前,表示被動。《孟子.盡心下》:「門人問曰:『夫子何以知其將見殺?』」

  常用詞:看見,見多識廣,見義勇為。

  板書:

  教授:大家看黑板,金文,甲文。底下是人,特別顯示出人的眼睛。好像這個眼睛更像一點。甲文的眼睛很多是這種三角形的,到了小篆,這眼睛就豎起來了,豎目橫眉,豎,這是小篆。這種筆畫的變化,有時是因為書寫的需要。譬如古時候是用一片一片的竹簡,書寫橫的不便,他就習慣把它變豎的。他也許覺得如果這樣寫或者這樣寫的話,可能寫不下,一片一片的竹簡,所以就把眼睛豎起。下一個字,我們看「臭」:

  學生讀誦:臭ㄒㄧㄡˋ。(甲文)(金文)(隸書)(楷書)。臭聞氣味。合「犬」、「自」會意,「自」指鼻子,犬用鼻聞嗅而知路,後引申假借為氣味。

  備註:《說文》:「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从犬自。」段注:「犬能行路蹤跡前犬之所至,於其氣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

  典籍所見:(1)惡名,不好的名聲。《晉書.桓溫傳》:「不足復遺臭萬載邪!」(2)氣味。《易經.繫辭上》:「其臭如蘭。」

  常用詞:臭皮囊,乳臭未乾。

  教授:《說文》:「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从犬自。」自是什麼,記得嗎?

  學生們:鼻子。

  教授:鼻子。那為什麼會變成自己?真好,說到自己的時候常指自己的鼻子,所以這個鼻子就變成自己。黑板上我們看到那個甲文,這是個犬。你一看就知道,它不像剛才屋漏捕的那個大豬,它瘦瘦的,犬。特別顯著牠的鼻子。犬的鼻子特別靈敏,超過我們多少倍,誰能告訴我?有人知道嗎?不知道。我是有一次在電視上,好像是中央十台的一個節目,說到犬的鼻子,牠的嗅覺,比我們人的鼻子要多七十倍。厲害吧,比我們多七十倍。所以我們看到部隊裡也用犬來偵查,牠鼻子特別靈敏。看看這個犬,好像腳並不很長,身體瘦瘦的,尾巴長的,有點像臘腸狗,像嗎?

  典籍所見,第二有個氣味,「其臭如蘭」。養過蘭花沒有同學們?中國的畫家往往喜歡畫蘭、竹、梅花、菊花。我們的文化,幾千年來也薰陶出文士們對蘭花特別的一種喜愛。

  板書: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

  「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生在山中幽谷的蘭花,不管有人來欣賞沒人來欣賞,它到時它一樣會吐它的芬芳。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為沒有人欣賞,它就不芳香。這裡面暗暗喻的一個人什麼樣?一個君子進德修業,不會因為沒有人欣賞而不繼續乾乾終日修養自己。所以蘭花是一般畫畫的人喜歡畫的一個題材,原因就是因為對蘭花有這種感情。因此,假如你去拜訪一個朋友,走進他的院子,他養著幾盆蘭花,主人也正好在那裡,你不要忘記讚美他一番。怎麼樣讚美,同學們幫我想,努力想,給你半分鐘,怎麼樣讚美?

  板書:知蘭之士。

  在這,答案在這。老兄:你真是知蘭之士!明白嗎?是什麼意思?不要連意思都不懂。老兄(好朋友),老兄:你真是一個知蘭之士。「知蘭」是什麼意思?知道「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我到目前為止,我看過一幅信箋紙寫的最好的書法,是什麼?一位畫家叫溥心畬。聽說嗎?

  板書:溥儒,心畬。

  溥儒,字心畬。在三、四十年代,在中國,他畫的名聲與張大千齊名,大家稱「南張北溥」,南邊張大千,北方溥心畬。溥先生學問極好,我在高中的時代有幸能在他家裡聽他講《易經》。他是皇室的後裔,愛新覺羅,跟溥傑他們那一代的人。十七歲,從德國就拿到一個天文學的博士學位,十七歲,小毛頭。回來以後,在北京西山,奉慈禧太后之命,在西山閉門十年,好好讀中國古書。閉門十年,你想他有最好的老師,讀書有最好的版本,學畫,故宮裡面那些畫他都可以拿來臨摹。所以不久他的畫就成名了,南張北溥。

  在日本,日本人恐怕喜愛他的畫要超過張大千。他跟我說:人家(一般人)都認為我是一個畫家。是,他是畫家不錯,後來他也到了台灣去。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不久,他們這個皇室也就變成平民了。他到了台灣以後靠什麼維生?賣畫,賣他的畫,當時賣得很便宜。他說:人家都認為我是一位畫家,其實我自己認為,我第一是學問,第二是我的詩,第三是我的書法,最差是我的畫。」但是畫可以賣錢,書法賣錢更不如畫。所以畫比較好賣,學問不好賣,誰知道你有沒有學問。

  好,從他這個話裡面,我們體會出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同學們將來有志於藝術畫畫,有志於書法寫字,別忘了他剛才說那段話,你別忘了他閉門十年讀我們中國古籍。所以,書法的造詣、畫的成就要以學問為根柢,明白嗎?書法,好像上次我也說過,你可以臨唐人的帖,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都可以。進一步說,再往上說,最好你能看看魏碑,魏碑我推薦過兩本:一個「張黑女墓志銘」,一個「張猛龍碑」,這是魏碑。再往上,漢碑,漢碑就有更多,我推薦一個「張遷碑」,記得嗎?一個「禮器碑」,第三「石門頌」。這些都寫過,你還想更進一步,我也推薦「毛公鼎」、「散氏盤」。

  上次我也跟同學們說過,有一個書法家問到這個問題,我也就這樣跟他說,如此如此這樣來。最後他還要問:然後呢?然後,那只有多讀書了。你寫出來的書法,要能夠有你個人的風貌,還能夠有一股書卷氣迎面撲來,這是更高一層。說到這,我就說到溥先生,他的行書,你一看它就是一股很濃重的書卷氣迎面撲來,書法非常美,行雲流水。這靠什麼?靠讀書修養。不光書法畫畫要讀書,鼓琴也需要讀書。有一張小畫,我印象很深刻,岸邊畫一個石壁,用花青染,看起來潦潦草草、簡簡單單的畫面,但是經過他一題:

  板書:江雲飄素練,石壁斷空青。

  「江雲飄素練,石壁斷空青。」原來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畫面,經過這一題,顯得這幅畫就非常的有深度、有內涵、有意境。再有他畫的山水,他用花青,同學們知道花青嗎?你們大概沒有碰過,沒有接觸過。花青是植物的顏料,石青、石綠是礦物質顏料。花青:

  板書:花青。

  溥先生不像一般的畫家急於把畫完成,他是花青染過一遍,他用的花青調好以後要用細的絹過濾過,殘渣不要,然後一遍不算數,乾後再一遍,還不算數,重複的染十來遍。因此,你看他的畫面上染的顏色非常典重,沉重典厚。如果你光是染一遍、二遍就草草說算了,最後這個畫有一股火氣,所謂乾燥的燥,燥氣,不成功。如果有同學想學畫,我願意跟你探討,我也畫了幾十年。我們現在說,我看過一幅用信箋紙寫的最美的書法,就是溥先生寫的。便箋、便條,用毛筆行書,寫給我的一位老師,申先生,一位詩人,申先生。

  板書:庭中蘭開數朵,明夜能來一啜茗乎?鳳蓀先生 心畬○月○日

  教授:兩句話,用行書寫的。「庭中蘭開數朵,明夜能來一啜茗乎?」什麼叫啜茗?

  學生:喝茶。

  教授:喝茶。喝茶為什麼叫啜?品茗,用個小杯子品茗。要喝出聲音來,叫啜茶。啜出聲音來,茶特別的香。因為是給好朋友,這一個小的便箋,邀請他明天晚上你過來,一起欣賞我庭中的蘭花,一起喝杯茶。是信手寫的,無心把它寫好,他信手寫,它就變成最好。「庭中蘭開數朵,明夜能來一啜茗乎?」就兩句話。這也是跟同學們說過,文章也好,書信也好,在精要,要精要,不可以故意把它拉長。你看像這封簡單的信,就兩句話,使我們回味無窮。第一個,剛才我們先說明蘭,中國人對蘭花的一種特別的感情。特別的感情我們了解之後,如果說到朋友家裡,碰到他養蘭花,你要怎麼恭維、讚美?

  學生:知蘭之士。

  教授:真好,這是對朋友最好的讚美了。這裡你看「蘭開數朵」,蘭花不會開得很多的,蘭開數朵。他自己欣賞之外,還希望邀請能夠知蘭的朋友,一起來一啜茗乎。這裡我們看到《易經.繫辭》上面寫到:「其臭如蘭。」使我想起蘭花在中國人心目中,它不光只是花,有一分感情。說到這,也許同學們想,我回家要養一盆蘭花,好讓朋友來看到以後,等著朋友,蘭花在這,等著朋友說那一句話。養蘭花的人,他不會去旅行很遠,原因他要照顧蘭花,不能太濕,不能太晒。大家看下一個字,「契」:

  學生讀誦:契ㄑㄧˋ。(小篆)(隸書)(楷書)。契指契約。合「大」、「㓞」會意,刻畫工整叫「㓞」,契約必須工整。

  備註:《說文》:「契,大約也,从大,从㓞。《易》曰:『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典籍所見:(1)合同、合約。《韓非子.主道》:「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2)志趣相投的朋友。陶淵明《桃花源詩》:「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3)投合、切合。《新唐書.李勣傳》:「其用兵多籌算,料敵應變,皆契事機。」

  常用詞:契文,默契。

  教授:《說文》:「从大,从㓞。」㓞是刻畫工整。《說文》又告訴我們說:「契,大約也」。是大的一種刻畫工整的契約。這是「从大,从㓞」。下一個字,「竦」:

  學生讀誦:竦ㄙㄨㄥˇ。(小篆)(隸書)(楷書)。竦指恭敬。合「立」、「束」會意,站立時自行申戒約束,是敬的表現。

  備註:《說文》:「敬也。从立束。束,自申束也。」

  典籍所見:(1)持、握。《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2)驚懼。《詩經.商頌.長發》:「不戁不竦,百祿是總。」(3)振奮、震動。《漢書.郊祀志下》:「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4)直立、矗立。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積石竦兩溪,飛泉倒三山。」(5)恭敬的樣子。高啟《南宮生傳》:「其人竦聽,居樽下拜。」

  教授:《說文》告訴我們,「从立束。」然後又解釋為什麼從束,「束,自申束也。」從立束,從立,立是站立,我們都知道,站立的時候能夠自行申戒約束,這是表敬。所以《說文》說「敬也」,這是竦為什麼從立束。束記得嗎?

  板書:

  不記得?看黑板你就記得了。這是囗,把柴薪束好、捆好,所以有約束的意思。接下來看「德」:

  學生讀誦:德ㄉㄜˊ。(甲文)(金文)(小篆)(楷書)。德指道德,品德。甲文「」是合「十」、「目」、「彳」會意,「丨」甲文時代表示數目「十」,甲文直而長的線條,往往中間加點,以求美觀,漸變為短橫的「十」,再變為「十」,「十目」本義表示多次審視,就是《中庸》講的「博學」、「審問」,「十目」為甲文的「直」字,本無下一曲筆,甲文及金文可證。再在底下加「心」,表示學習之後要多思考,也就是「慎思」、「明辨」;最後加「彳」,是說要學以致用,就是「篤行」。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來修養自己的德行,便可以「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了。

  備註:

  典籍所見:(1)德行。《論語.述而》:「德之不脩,學之不講。」(2)品行、作風。《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3)感激、感恩。《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

  常用詞:功德,德行,德高望重。

  教授:同學們把《說文》這個德字翻開一下,《段注》裡面第一他先說,升應當是登,然後他引《公羊傳.何注》,說「登讀言得」,然後說「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為得來。」這是說道德這個「德」,許慎說「升也」。《段注》他認為這個升字應該當「登」,然後他又解釋這個登。

  板書:登 得。德 升也。

  《說文》:「德,升也」。《段注》,第一個他把這個「升」改成「登」,他認為應該是「登也」。然後又解釋這個「登」的意思,根據《公羊》的註說「登就是得字」。因此就說明什麼?

  板書:

  「德」和這個「得」在此地是同義,「德,得也」。這又如何解釋呢?

  板書:

  先看這一部分(),大家認識,是什麼?

  學生:目。

  教授:有同學告訴我,是三角眼。甲文的目。上面這個豎的符號(),在甲文當作數目的十。在甲骨文裡面,我們說過,凡是碰到豎而長的符號,它往往中間加點(),以求美觀;然後這一點,漸漸又變成小的橫();最後就變成我們現在寫的八、九、十的十()。那十目是什麼意思?我們書上說得很清楚,表示多次的看,十是數目的終極,多次的看。看一次不夠,再細看一次,還不夠,再細看,就是《中庸》說的什麼?「博學、審問」。經過十次的看,博學、審問。你看金文、小篆:

  板書:

  又加了一個心,表示與心思有關,與思想有關。十目,博學、審問、慎思。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你就能夠付諸實行了。

  板書:

  清楚嗎?道德的德。一次看,再看一次,一次一次的看,十目,多次的看,就是《中庸》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最後要怎麼樣?要篤行之。你能夠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自然能夠:

  板書:內得於己,外得於人。

  「內得於己」,修養,有所得;「外得於人」。所以道德這個德,到底什麼是道德的德?以後你要面對你的學生,你不可以含糊,我們要徹底弄清楚。為什麼現在寫的德,好像當中加了一橫?那是筆畫的譌變,變錯了,本來沒有的,十目就是直。

  板書:

  十目。現在小篆這個直字,底下它是這樣寫,一個曲筆,這是根據譌變以後的金文,然後小篆有這麼一個曲筆。本來甲文看得清清楚楚,沒有。經過多次的審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然後你就能夠篤行;你不但要行,還要篤行。如此,你能內得於己,外得於人。所以剛才我們說,《說文》這個德,段注改成升,然後解釋升是登,然後登他又解釋,《公羊傳》裡面的註,登就是得。

  板書:德 得

  這兩個字,段注轉了一圈,告訴我們,德就是這個得。剛才我們看到轉了一圈,德就是得。什麼意思?內得於己,修養慢慢累積,慢慢有成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你能夠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你絕對可以外得於人。這是德字。附帶使我們想到,平常掛在我們口頭上說的道德、道德怎麼說?想知道嗎?翻開《說文》「道」字,大家一起翻開,是不是說「一達謂之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一達謂之道」底下,段注他引釋宮,說「四達謂之衢」。那你就了解,「一達謂之道」是什麼意思。一開始他說「所行道也」,然後又解釋「一達謂之道」。

  板書:

  人的臉,人頭上的頭髮,首。我們這個地方的地名叫什麼?我們這裡,好像是叫大埔。

  板書:大埔

  對不對?

  學生:對。

  教授:對。我們現在在大埔,要到山下地鐵站。地鐵,我不會畫地鐵,這表示地鐵站。人要到地鐵站,從大埔要到地鐵站,唯一的通道就是我們山底下那條路。「一達之謂道」,這是道的本義。由於我們在大埔,我想到地鐵站,我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也就引申為什麼?必須走這條路。再引申,一切,譬如人倫,人必須遵守的道理。道理的道也是從這裡引申。「一達」,是唯一要走的,只有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你們要研究漢字,一定要有《說文》,沒有《說文》不可以,「一達之謂道」。

  好,現在再連起來,道、德,現在連得起來嗎?「道」、「德」兩個字能連貫起來嗎?「德」,剛才我們說了,十目,一再仔細的看,就是《中庸》說的,然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能「內得於己,外得於人」,是德。「道」,本義是我面前要到那個地方唯一的路,引申為道理的道。譬如說,人倫的關係,父慈子孝,這是人人必須遵守唯一要走的路,明白嗎?你不可以反過來,不可以走別的路,只有這條路。這是道德,我們掛在口頭上常說的,你把這本義弄清楚,將來才能夠詳細跟你的學生說清楚。

  剛才我聽同學們告訴我,利用晚上的時間,你們在這裡複講,是嗎?複講我講過的,而且用英文複講,非常好。能夠把文字學弘揚到國外,用英文跟他們溝通,中國的漢字是怎麼樣一個狀況,你能說得清楚,漢字的結構,六書。然後慢慢你又能夠解釋漢字裡面的哲理,簡單的說,譬如道和德,你能夠跟外國的學生們講清楚中國人說的道德是什麼,你就需要徹底自己了解什麼是道、什麼是德,然後你才能夠跟外國的朋友說清楚。對我們中國的漢字,每一個字都含有很高深的哲理,這也就是使一些外國的漢學家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夠那麼樣仰慕的原因。

  老法師一再的說,現在世界上的亂象,都是人心壞了,道德不好。黑板上看到道德,道德不好了,人心壞了。如何拯救道德的危機?這是很大的一個課題,思來想去,老法師最後得到一個結論,用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拯救世界道德危機。道德淪喪,能夠把它拯救回來,這才能夠真正達到世界和諧。如果我來說,我來解釋中國夢,夢什麼?希望就是整個地球和諧共存,像一個村子的人一樣,所謂地球村,彼此都能互相關愛。記得這篇嗎?如果我們能夠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儒釋道三家,光是儒家的《禮運.大同篇》,就讓我們看到如果世界都能做到大同社會,那你想像這是什麼樣一個狀況,跟陶淵明形容的《桃花源記》有何不同?人們在這個地球上生活是那樣的自在,彼此沒有爭奪,這是最大的中國夢。如何實行?用文化,用我們的傳統文化。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因為我們的中國漢字是載意的文字,不像西洋的文字,起先也都一樣是,那些文明古國,最早的文字也都是象形,後來他們改成音標,他們表音,我們還能夠依然保存表意。由於我們漢字是載意的文字,所以幾千年來,我們的思想一脈相承到現在,還一直要延續到永遠,只要我們的文字不被破壞。因此,你明白了我們的漢字,它有如此偉大的功能,凝聚我們各民族的感情,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泱泱大國。而且它富有包容性,外來的文化我們也吸收。我們本身不斷的根據我們的傳統文化,外來好的文化我們也吸收,不斷的擴大,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文化愈來愈豐富,已經幾千年了。

  反觀外國,因為它是標音的文字,所以他們沒有我們這樣幾千年的累積,沒有這分豐厚的遺產。所以聰明的外國人,那些有識之士,他們看到了,中國的漢字是中華文化它能夠一脈相傳而不斷壯大的原因。因此他們想,希望能夠趕快搭上我們這一列中華文化的列車。我們可要有仁慈的心,不可以說這個列車是我們的,你上車我把你推下去,不可以。我們要有仁慈的心關愛,我們的文化他們仰慕,我們歡迎他們來接受我們的文化。漸漸,久而久之,他們也同樣的吸收了我們中華的文化。久而久之,同學們想,他們也學會漢字,我們到另外一個國家,不會講他們的話,不要緊,可以寫字,彼此溝通。

  有一次我經過日本,突然飛機班次有問題,而且要自己負責找旅館住宿的問題。我心裡想糟了,我的英文是破得不能再破,日語只學會「撒由那拉」,這怎麼辦?我出了飛機場不知道怎麼辦,哪裡去找旅館住呢?忽然我想起來,日本人會寫中國字,我就請他們給我一張紙,比手劃腳,寫出來「請幫忙找一家旅館」。他們看了以後,很恭敬,很客氣,「嗨、嗨、嗨」。所以,將來的地球村,如果也能夠用文字彼此通行,大家「嗨、嗨」,多好。世界真正和平,永遠沒有戰爭,希望這一天愈快到來愈好。我們彼此認識到這點,我們彼此都要加把勁,努力。願意嗎?

  學生:願意!

  教授:好,好!很多年輕朋友,我說現在目前,由於種種原因,經過什麼新文化運動,種種原因,形成對傳統文化不認識,對漢字本義也不了解。他們往往趕時髦,衣服講究名牌,其實他英文也不好,嘴巴一定要掛兩句:「YES,NO」,表示他很洋派,這是一種悲哀。我們希望趕快推行漢字,推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先從我們中國做起,香港、中國、台灣做起。你想,我們擁有,中國現在擁有多少人口?

  學生:十四億。

  教授:統計好像是十三億多,加上海外的華僑,還有加上台灣、香港,恐怕總有十四、五億,大約說。試想想,我們努力推行傳統文化,你們出去,每個人是一顆種子,到那邊去弘揚。過一段時間,傳統文化被認同了,我們的民族幼苗也都慢慢的正確認識漢字,「道」是這個意思,「德」原來是這個意思,更進一步,他們就慢慢的會喜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這民族幼苗個個都深愛,從認識到深愛他的傳統文化,他就認為,以身為一個中國人為驕傲,不再崇洋媚外。到那個時候,我們的民族幼苗慢慢成長,將來十五億的人,大家一心一意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我再問同學們一個問題,我們提倡愛國,國有什麼可愛?我先提出這個問題。你說國很可愛,以中國來說,有長江、黃河、五嶽三江,有壯麗的河山。是,中國有,世界其他各地都有壯麗河山,那你為什麼一定愛中國?把你放到另外一個國家去,一樣有壯麗的山川,最後你為什麼不會真正愛它?想想這個問題。最根本、最重要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使我們真正的愛我的中國。祖先留給我們這樣豐厚的遺產,我身為一個中國人,實在非常感慶幸。由於我們這民族幼苗慢慢都要長大,從現在他們開始正確認識漢字,漸漸去正確了解傳統文化,他就會發現傳統文化、中華的文化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跟我們並比的。我們的傳統文化積幾千年下來,是世界上一座無可逾越的高峰,相信嗎?

  學生:相信。

  教授:原因在哪裡?文字。剛才我說的,我們是表意文字,可以幾千年承續;它們是表音,表音只是記錄語言,文字上本身毫無意思,是一條直線。記錄語言表音的文字,久而久之,語言變了,原來早年記的那個文字已經成為死文字,後人看不懂了。所以它文化很難像我們這樣一脈承傳下來,理解嗎?我們做為一個中國人,是不是非常的榮耀!

  學生們:是。

  教授:我為什麼愛我的國家?現在回答我問題。第一,最重要是什麼?我的國家中國,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傳統文化,我血液裡面流淌的都是裡面的因子,父母教導你的、師長教導你的,都是這些傳統文化,它的因子都在我們血液裡流淌,你不能不愛它。然後你再跟別的國家一比較,才發現確實由於幾千年的文化,使我們成為一個世界上文化底蘊最豐富的國家,愈是了解,你會是愈愛這個國家。試想,我們的民族幼苗,真正每一個慢慢都了解了傳統文化,愛著我們的傳統文化,愛這個國家,請問這是何等的力量!我相信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因為我們有我們的漢字在這裡。說到這,我不但高興,我還很激動,真好,我們有幸成為中國人。好了,看「好」這個字:

  學生讀誦:好ㄏㄠˇ。(甲文)(金文)(小篆)(楷書)。好,美好,合「子」、「女」會意。子是古時對男子的美稱,有男有女才是美好的家庭。甲文、金文與小篆同。

  備註:《說文》:「美也。从女子。」徐鍇註:「子者,男子之美偁。」

  典籍所見:(1)愛、喜愛。韓愈《師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2)心中所喜愛的事。《史記.伯夷列傳》:「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常用詞:恰好,樂善好施,絕妙好辭,好學深思。

  教授:甲文有好幾種寫法,都是大同小異,不過有一個,這個比較特殊,它這樣寫:

  板書:

  好像母親抱著一個寶寶,真好。好不好?

  學生們:好。

  教授:好,感覺到真好,這是甲文有這麼一個寫法。《說文》裡面是根據小篆說,「美也。从女子。」也就是美好家庭的意思。請問同學們,能不能在網上找到《禮運大同》的歌譜,試試看,找找看。找好了以後,下次我們來唱,好嗎?

  學生們:好。

  教授:好,現在我們準備要唱歌了,預備唱:「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我們回去不要遊戲,先把今天功課再溫習,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好,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