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馬中心第二屆中華傳統文化進修班—四五OO年前中國的遠祖是如何教導他的後裔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10/5/1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3-0008

  大家早安!我們這幾天一起在探討修學的心態,很重要的,要主動學習,而且還要主動對治自己的習氣、自己的不足,要真幹。我們不真幹,每天悠悠放任,這時光就過去了,所謂「寸金難買寸光陰」。

  《了凡四訓》的一段話提醒我們珍惜時光,好好提升自己的德行。《了凡四訓》提到,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不知道非、不改了,不進則退。安於自是就是自以為不錯了,自以為修得很好,就麻煩了。真正修得好,反而是覺得愈來愈多的問題、愈來愈多的缺點,因為他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更容易發覺自己的問題。所以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了凡先生說到,很多人素質都很好,天下聰明俊秀的人不少,為什麼會「德不加修、業不加廣」?「只為因循二字」,因循苟且,「耽擱一生」。可惜就在這裡,恥辱也在這裡,「世之可羞可恥」,就是糟蹋了自己、糟蹋了歲月,這個是我們要最感到羞恥的事情。這個因循苟且,我們就要反思,人家說我們問題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當下感激人家的勸,好好去改,讓朋友覺得勸我們是很有價值的,我們肯受教。假如我們回人家一句話,「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啦!」更麻煩的,「要你管!」那就更是因循苟且了。別人告訴我們過失,我們感激,而且還要自己發現自己的過失。所以時時要觀心,這個心是在覺悟還是迷惑?是在真誠還是在虛偽?是在平等恭敬還是在傲慢?這個我們不能自欺再欺人。修學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我們自己放下了多少執著、放下了多少習氣,這個是真功夫。

  我們昨天講到放下貪、放下瞋、放下痴、放下慢、放下疑,這個叫五毒,毒害我們的良心、毒害我們的真心,就是這個造成障礙的。我們了解了就很明確,息滅貪瞋痴慢疑,勤修戒定慧的功夫。我們要改正缺點,所謂先明其道理,明理了,人就肯去奉獻,就不會很勉強。比方說知道貪不好,就不貪了。而貪,我們看,老祖宗在造字很有意思,「貪」的人不富有,時時都「貧」窮。因為他覺得不足,他再有錢還是貧窮,因為他不會有知足感,而且多了還繼續貪,那真是貧賤,讓人瞧不起。所以真正的富貴,我們得要了解,富者,知足的人是富有的,不是有錢的人富有,你看有錢的人都得憂鬱症的很多。人為什麼會得憂鬱症?很根本的一個問題,苦苦哀求物質,哀求好的人事環境。太多的求,求不到,造成他心理上長期的痛苦,最後就發病了。所以富在知足,知足者富。人敬者貴,做出讓人家非常尊重、讚歎、認同甚至效法的事情,這個人是貴人。人家一看到他,都對他尊重、佩服。我們看新加坡許哲女士一百一十多歲了,她穿的衣服是T-shirt(T恤衫),而且是從垃圾堆裡面撿出來的衣服。現在的人衣服都沒壞就丟掉了,為什麼?退流行了,他就丟了。這麼浪費,請問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子?下一代不就穿三次就丟了嗎?這叫趕流行。所以就有人說了:「你穿那個衣服都退流行了,穿出去會笑死人的!」人要冷靜思考,笑死是他笑死,又不是你死,你擔心啥?

  所以人現在很可悲,順著這些虛榮,把自己幸福的心交在別人的手上。人家一講兩句批評你,「穿這多難看!」就難過了,「你好土!」就不舒服了。虛榮作祟,人家一批評,幸福的鑰匙全交給別人了,都活在別人的眼光當中。別人的眼光假如是要你成聖成賢還好,要你隨波逐流,那你慢慢就變成欲望的奴隸了。所以自己得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這一生是追求靈性的提升,追求對家庭社會實質的貢獻,而不是追求虛榮,更不是追求享樂的人生。我們的思想價值觀得搞清楚了。所以貪者反而是貧窮。貪的人給人家的感覺是貧窮,貪的人是必定以後會貧窮,為什麼?我們真正了解財富的真因、福報的真因,在哪裡?我們中華民族以農立國,只要曾經在田地上走過,都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規律。福報是結果,就好像果實長好了,那得種種子、得培養才能得到。種子在哪裡?財富的真因在財布施。在歷史當中,范蠡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三聚財,三散財。他做生意有錢了,看到這麼多貧窮的人,統統布施掉,又從小生意做起,沒多久又變成大富翁,又把這個錢財散掉。歷史記載是三聚三散。老祖宗是明白人,所以立這樣的人叫財神,他是真正懂得財富的道理。這個歷史典故讓我們知道散財。而我們對於很多事理,不要只停留在聽了這個故事,就是范蠡三聚三散,就只有這個印象而已。要用心去感悟看不到的部分,你的收穫就更大了。什麼是看不到的部分?人心是看不到的部分。

  大家想一想,當范蠡第一次把錢財都散出去,錢沒了,真的沒了嗎?在哪裡?在所有老百姓的心中。所以《大學》講財散民聚。人現在都只看眼前,只看摸得著的,他感受不到人心,被他自己的控制欲望、貪欲遮住了他的真心跟體恤別人苦的心了,叫欲令智迷,欲望把他給障住了。真有,在民國初年,在上海有一個很有錢的人姓周,他開錢莊,就是現在所謂連鎖銀行的老闆。清朝末年發生一次很嚴重的水災,很多人都快要餓死了,他一個分公司的掌櫃捐了五百兩賑災,被他罵得要死,「拜託,我致富的方法就是,只要進到我口袋裡,再要把它挖到,那太難了。我就是這麼有錢的,你還亂給我捐款!」結果後來到了民國,他的財富是三千萬大元。諸位學長,三千萬大元換作現在,差不多是多少?應該是用億來算了,富可敵國。這麼有錢,一毛不拔。他把這三千萬大元分給了他十個子孫,一個人分三百萬大元,卻在幾十年當中,他十個子弟全部錢都敗光,還有淪到乞丐的地步。這個是曾國藩先生的外孫聶雲台先生,他在上海住了很長的時間,上海是繁華之地,親眼看到大起大落的人太多了,他把它記錄下來,寫成了一本書,叫《保富法》,怎麼真正保住財富。積財傷道,他的良心泯滅了,他見死不救、見義不為,哪有不損德的道理?一損德,他福就折了,所以貪慢慢感來的就是貧窮的結果。所以周氏這麼有錢的人,最後子孫淪為乞丐,不就是很明確的一個證明了嗎?

  昨天也跟大家談到取非義之財的人,這個也在我們《德育古鑑》,搶了非義之財,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全部都犯同樣的病死了,只剩下一個孫子,沒有立錐之地。所以人明理了,絕不幹貪的事,絕不幹犯法的事情,絕不幹搶老百姓、搶人民錢的事情。我們看,剛剛跟大家強調的,要看到人心。范蠡先生散財出去了,所有的人都感激他,他那個磁場很和諧,他縱使賣個綠豆湯都會變有錢人。為什麼?每個人再遠都要走來喝他的綠豆湯,「老爺在那做,我們一定要去支持他,我們在最辛苦的時候就是他照顧了我們,不然我們哪有今天!」他得到的是無形的人和,那是沒有辦法計算的。所以他做什麼事業,這個人和就來幫他,他就發財了。他開什麼店,很多爸爸都把孩子送到他的公司去,「跟著這個老闆準沒錯!」這個是看不到的力量。相反的,今天這個有錢人都不幫助別人,別人這麼苦難,他視而不見,人家是很不能認同他,「就有幾個臭錢而已,有什麼了不起!」突然他們家失火了,當下旁邊的人說,「蒼天有眼,燒得好!」但是,假如是廣施恩德的人,家裡突然冒了點火苗,鄰里鄉党大家百米賽跑衝過來,「是我先撲滅的!」人家很高興,有回報的機會了。

  我們今天了解到財的真因,就不去貪求,懂得布施了。福田心耕,恩田、悲田、敬田。恩,報父母恩,報國家恩,報古聖先賢的恩德,報一切人對我們付出的恩德。時時滿懷感恩的人,他一定有大福,包含他身體的結晶一定很漂亮,他的念頭都是感恩。所以日本江本勝博士說,研究了這麼多年,結晶最漂亮的就是「愛」與「感恩」。其實愛就是悲,慈悲、愛人。感恩就是自愛,讓自己時時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把這顆良心一生都保持。而且感恩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為什麼?知恩的人時時想著要報恩,報四重恩,他就不會懈怠了。愛與感恩,是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而且感恩的人就是珍惜別人對他的愛,他不糟蹋。所以愛與被愛,宇宙其實核心就是一個愛字。這個是恩田、悲田。敬田,恭敬一切的人,包含我們負責的事情,「受人之託,忠人之事」,這樣的人都很有福。忠心,恭敬心。這個是我們現在從貪財講起,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患得患失,不可能會有投機取巧甚至於鋌而走險的做法,就不可能了。

  再來,我們昨天跟大家還有提到財、色、名、食、睡。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夫妻的結合是道義的結合,我們說是孝道的落實,「上以祀宗廟,下以繼後世」。大家冷靜回顧我們成長過程幾十年,什麼時候才聽到「夫妻的結合是孝道,是上以祀宗廟,下以繼後世」,什麼時候才聽到,現在嗎?我一次剛好參加大專營,在台灣,講完的時候,大學生跑來,「結婚還是道義,我這輩子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是大學生親口講的。還有,我們在上面講,那個大學生在底下一直哭,我想我到底是講了哪句話得罪他了,他怎麼一直哭?下了台我問他一下,他說:「怎麼沒有人給我講這些道理?我一聽到,我不知道造多少孽了!」他慚愧了,不簡單。孩子還是很單純、很受教的,他也不願意這樣,因為沒人告訴他是非善惡,他很懺悔。這個叫「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沒有經典,人根本不知道是非善惡的標準在哪裡。他們的感覺,男女關係就是什麼?就是「西雅圖夜未眠」,就是「Oh,my love」那種,先入為主,我也是被這個誤了很多年。人在該專注提升、專注讀書的時候,統統腦子裡都在想那些兒女私情,這不知道誤了多少歲月!

  所以,人的這一生明理,這一生有正確效法的方向目標、效法的人,很重要。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我的桌子前面,我的正對面牆壁上貼了一個偶像的照片,叫席維思.史特朗。你們不認識嗎?就是「第一滴血」,拿著一支衝鋒槍,比誰酷,然後就「噠噠噠噠」,那個叫英雄。胡來!你「噠噠噠噠」,那個倒下去的人,他有父母,他有妻兒,開什麼玩笑!哪有說把人都殺死了,他就是Hero(英雄)?所以我們這個時代逞強鬥狠,暴力色情都污染了我們,我們都不知道。太多的電影都誤導,讓人覺得男女就是欲望的滿足,就是你儂我儂(情意纏綿),就在那歲月耗掉了。請問大家,那個你儂我儂的人最後真幸福了嗎?(聽眾答:沒有。)這是我們理智的男人,掌聲鼓勵。真的,這麼你儂我儂,大家要了解,玩物喪志,玩人喪德。你看拍那個片子,那段時間談戀愛,天上還飄著花。那個時候的人只要貪愛到那種程度,就是無父無母、無國無家,什麼都沒想到,如入無人之境,這個生命當中only one(只有你)。一個人愛人只有only one,那叫愛嗎?那叫欲、控制。所以為什麼結完婚之後感情就沒有以前那麼好了?就覺得另一半「沒有像以前這樣對我了」。你看,都是形成貪心、形成欲望,這樣的人生怎麼會提升?而且說實在的,講這個實在有點不容易,又要講得讓大家能接受,又不要得罪大家。真的,西方那些片子好像讓我們感覺愛情就是一切了,那是錯誤的,那是欲望。

  一個男人能孝父母,對家庭有道義,他才有真情真愛。那個每天守著你,跟你卿卿我我,在縱欲的,他是欲望很重。改天他遇到另外一個更漂亮的人,他可能就移情別戀了。所以大家看,現在談戀愛談得死去活來,可是現在離婚率愈來愈高,就代表人在兩性關係當中都是一種欲望。欲望哪有滿足得了?一不滿足,移情別戀就出來了。所以一定要回到夫妻男女是情義的結合、道義的結合。而且我們昨天也提到,「天道禍淫最速」,淫欲感來的惡報最大。而且欲望,人要馬上無欲不大可能,所以儒家教「窒欲」,節制欲望,不要放縱,能讓它愈來愈淡,身心輕安,愈來愈自在。諸位學長,假如我們覺得什麼東西吃不到,我嘴巴都發抖。你說這個人快樂嗎,快不快樂?你一看到他吃下去,「啊、啊」,笑得這麼燦爛,就好像昨天吃榴槤,大家看,他那個笑是真樂還是假樂?那個笑叫痛苦暫時停止。所以人現在什麼是苦、什麼是累,搞不清楚,真的是苦中作樂。這麼多欲望,忍不住了,突然來個滿足,他就「好高興!」結果接著又繼續痛苦,為什麼?他又吃不到了,他又滿足不了。這個就像吸白粉一樣,吸毒上癮了,上癮以後沒得吸,他就苦得死去活來的。大家注意吸毒的人,當他拿不到毒品的時候,他會幹出什麼?父母都傷害,那個時候他就誰都不認,只認那個欲望。

  其實,人現在何嘗不也在吸毒?我們有沒有在吸毒?世間的毒品我們沒有吸,欲望就像毒品一樣,你很放縱那個欲望,沒有它不行,你就被它控制住了。人都被這些欲望控制住了,那他的人生有什麼大的格局?一個男人每天都躺在女人的懷抱裡面,你說他能幹什麼事?諸位女士,你覺得一個男人每天就在你的懷抱當中,他這一生能幹什麼事?幹傻事,他都沒有志向了。所以男人沒有志向,除了男人要反省以外,女子也要思考思考這個問題了。假如女人都覺得大丈夫才好,男人就往那個方向去努力了;假如女人覺得「每天守著我最好」,那男人就愈來愈沒志氣了。現在不是那些連續劇都演嗎?那些男人都是要被太太使喚來使喚去,還要被罵,罵得還要乖乖的。女人都要這種男人,那文天祥就出不來了,范仲淹也出不來了。那些大丈夫的、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一個都出不來。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偉大的女人,他的母親、他的另一半,都很重要,互相成就彼此的德行,這個重要。所以欲望要懂得節制,慢慢的淡,它有一個過程。不管是吃的欲望,還是世間所有人的欲求,都應該慢慢的讓它愈來愈少,這才是一個人生正確的方向。欲望愈來愈重,靈性就往下沉了。所以夫妻結合,很重要的,建立彼此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這一生來是要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利益民族,這一生來是互相成就彼此的智慧、提升彼此的靈性,讓另一半因為我們,他的生命更完美、更有意義,這個就對了。

  當然,大家回去之後,不要對你另外一半說,「蔡老師說欲望不好,欲望的人生沒有價值,要成就彼此的靈性才有價值,所以從今天開始我不給你煮肉了」。不要這樣,我求大家,一定要守住一個原則,不然到時候家裡有紛爭,我不負責任。有一個原則,循序漸進;有一個原則,嚴格要求自己,包容別人、寬恕別人、體恤別人,絕不可以用道理要求另一半。再來,一個人的欲望,你不要刻意去每天想那個欲望,愈想愈來。你說,「我很想吃什麼,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它愈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那個欲望,你不斷提升你的靈性,自自然然對欲望的要求就淡。什麼事情的發展,切記,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你愈急著別人趕快,反而欲速不達。不要別人快了,自己趕快最重要。當我們的精神靈性提升愈多,自然帶動另一半的精神靈性提升,慢慢的這些欲求就愈來愈淡了,自自然然。成就什麼事,都應該讓它循序的發展,而且大家都很和氣的達到一個更好的境界。OK!Understand?了解我的意思嗎?這個很重要,不然這些態度沒有建立,很多人學傳統文化回去是雞飛狗跳,真的太多這種狀況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成為我們人生的XY軸。我們都學過數學,X軸叫嚴以律己,Y軸叫寬以待人,念念不可以忘。

  接下來,其實這個色、財,都是比較顯而易見的欲望,睡也是,這個名比較不明顯。我們現在講明顯的,比方說睡覺、吃東西,其實人煩惱愈多,能量消耗愈大,他就愈想吃東西。人很煩躁的時候,買很多東西來吃。其實說實在的,他只是想轉移注意力,不要再這麼煩惱痛苦。可是問題來了,那個都是暫時停止痛苦而已,有沒有解決痛苦?吃完了以後,煩惱不是還繼續煩惱嗎?而且還有新的煩惱,為什麼?吃太多零食又發胖,還得去減肥。所以人現在要去從症狀解決問題,反而延伸新的問題出來了。包含人很煩了,「好,好好去痛快一下,煩死我了,去買衣服」,刷卡,好痛快。刷完了,痛快多久?那不就要去賺錢,要去還那些信用卡的錢嗎?所以這些症狀解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顏回「一痛快。刷完了,痛快多久?那不就要去賺錢,要去還那些信用卡的錢嗎?所以這些症簞食,一瓢飲」,確確實實是他嘗到那個學習的快樂,道義的樂。這些物質他都很隨緣,有就好了,一點都不挑。這個食欲還包含吃太多眾生的生命。我們到廣州去的時候,有一個說法,廣州人是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爬的,沒有一樣不吃。甚至於還吃猴腦,那個猴子沒死,就把它敲開,就在那兒吃。我說人怎麼欲望到連一個眾生在那裡苦成這樣,他完全視而不見?所以人的欲真的可以把良知整個給蓋住。

  真的,細細去思量,坦白講,吃什麼東西,就是吃下去那一下子有感覺,吞下去以後還有什麼感覺?什麼都一樣。就為了這個三寸之舌的一點感覺,殺害這麼多生命。我們去想像一下,一頭牛被殺的整個過程,大家看過沒有?「和諧拯救危機」裡面,你看那個血都噴出來,把牠吊起來的時候都還有知覺,放進去煮的時候還有知覺。你看那個刀進去的痛,包含在鐵鍋裡面烹煮那種徹骨之痛,我們光想,不忍心吃那些東西了。傷了自己的厚德,也折了自己的福分。而且說實在的,我們的舌頭是被調味料給騙了,都是加那些黑胡椒、辣椒。其實,吃這些東西吃久了,食物的真正原味吃不出來了。大家現在吃得出來玉米原味的香、蔬菜原味的香嗎?把這些重口味去掉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嘗到食物的香,那個玉蜀黍、土豆的香,紅蘿蔔的香。我曾經去種過紅蘿蔔,種這些東西,不吃農藥化肥,那個真的很香。我種那個紅蘿蔔,種了二、三個禮拜,終於種好了,結果他們一拿起來,那個都不是很大,「喀」,就把我給吃完了。所以那個時候我才知道什麼叫做「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教孩子,體驗很重要,你讓他在那裡背那一句,背了老半天,不如讓他去田裡耕作,做個三天他就知道了。這個體會、體悟,比說什麼效果更好。

  這個是食欲,我們懂得節制。心地愈清淨,對食物的欲望跟著下降。再來,人這個睡,除了睡眠很久以外,第一個,他睡的時間不對。太晚睡,一熬夜,肝臟受損,身體受損,你睡很久不一定補得回來。所以都市裡面的人,昏睡的人很多,睡得飽的不多。因為他們跟老天爺作對,人家老天爺太陽下去了,就差不多準備該睡覺了;太陽出來了,就趕緊起床了。結果太陽快出來了,他才去睡覺;太陽很大了,他還在那起不來。諸位學長,對的事情就要堅持去做,所以大家回去以後,都要五、六點就起床,否則,「來人啊,好好再教育!」好的習慣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真正得利益。大家有沒有信心回去繼續保持?(聽眾答:有。)Give me five(擊掌約定)。而且你看,人這個睡不只是睡眠的狀態,每天這樣糊裡糊塗、渾渾噩噩,這個都是睡。為什麼?不精進、不努力,沒有真幹,沒有好好的往自己人生的目標去邁進。所以人的鬥志、奮發,還要突破這個睡,突破這個渾渾噩噩的狀態,都有個過程,愈想睡,你就愈要突破它。《三字經》說,「頭懸梁,錐刺股」。可以效法古人,拿一隻錐子放在桌子上面,一想睡覺了,「呃!」那個錐子不要刺得流血就好了,不然回去之後你們家裡人怪罪起來,我就很難交代了。讓自己有辦法,你已經睡挺久了,這個時候可以告訴旁邊的人,「提醒我一下,我假如快睡著了,提醒我一下」。但是你假如昨天沒睡好,那你就好好睡,沒關係。我們任何事情要通情達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告訴旁邊的人,「十分鐘以後再叫我」。他有個時間,好好讓你沒有顧忌的好好睡一下,那個時候投資報酬率最高。

  接著我們看比較無形的,就是名。這個名,我們人假如常常想要人家認同,這個念頭就是好名。該做的事趕快去做,哪還有「有什麼條件我才做」,那不是義,那還是利!我們一定要所有的人都認同我們,或者是誰認同了我才要怎麼做,這個都是細微的名聞利養。而且說實在話,現在弘揚傳統文化,你去跟你的親朋好友講,認同的人多,還是反對的人多?(聽眾答:反對的人多。)他為什麼反對?他不了解。他不了解,我們要好好的做,讓他慢慢了解,絕對不能跟不認同我們的人產生情緒跟對立,那我們就大錯特錯了。人家不了解,你還跟他生氣,那不是愚痴了嗎?有一段話對我們是很好的鼓舞跟激勵,就是,在這個時代,傳統文化算是比較底谷的狀況,不要去求人家認同。有舉世不知,舉世的人都不能了解的,「舉世不知而我獨知之識見,始能有舉世不為我獨為之志氣;有舉世不為我獨為之志氣,才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有人所不到而我獨到之境界,才能有遁世不見知而不悔的胸襟」,就是舉世的人都不理解你,你也無怨無悔的去做,這個才是你的胸襟氣度。

  我們看,有人所不知我獨知之識見,其實什麼識見現在人看不到?現在人急功近利,不知道仁義禮智信重要,不知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重要。大家都去做不要緊的事情,根本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都忘記了,真是這樣。這個時候,你能很堅定這些認知,然後好好的去做,提升上去了,自然而然人家最後就能明白了。但是我們還沒做出來,還要人家認同,耗一大堆時間在那裡解釋,最後自己也沒上去。默默的做、低調的做,等做出來了,自然人家就能理解。這個識見還包含,不只是社會大眾不見得能認同你,甚至於弘揚傳統文化的人,他可能不認同你。比方說,你現在說格物重要、扎根重要,他不見得能夠認同。他可能還繼續忙忙碌碌,繼續只做推廣,沒有自己好好的落實跟扎根。這個時候你要不要去跟他爭?不要。舉世不知我獨知之識見,你好好的去把根扎好,他就知道這個重要了。所以人明理了,扎扎實實去做,不要去強求別人認同,這個也是去掉名。再來,人都要人家尊重,這個也是好名。我們想一想,我們來弘揚文化的目的是什麼?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哪個人來弘揚傳統文化是為了人家尊重?都不是。可是這目標走著走著,旁邊又有小花小草,一下子就把我們的目光引過去了,自己不知道。

  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保護好自己的修養、修行的功夫,常常要把自己錯誤的念頭要把它斬斷,一起來就砍。所以,今天也送給大家一把尚方寶劍,大家好好背在身上,見魔就砍,魔不在外面,心魔。傳統文化叫內學,內在的學問、功夫,跟外面的人事物不相干。我們不能把責任推給一切人事物,不能推卸責任給他們。只有一個學生,就是我們自己,其他的統統是老師,都是監考官,來給我們發考卷。這個學習態度重要,只有自己是學生。「古之學者為己」,都是要求自己,反觀自照;「今之學者為人」,現在求學問的人都是做給別人看,做個好樣子要讓人家讚歎,那是虛榮心在修行。所以我們在路上明明白白方向目標,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身上這把尚方寶劍上面寫了六個字,叫「為正法,為眾生」,起的念頭一定跟這六個字相應,這個就是跟我們的目標一致了。為古聖先賢這些正確的智慧、思想去做,為一切的老百姓、為人民、為世界的人民,六個字,我們所有的念頭跟一切言行都是為了促成這個目標。當然,包含你盡心盡力為家庭盡情義、道義也是,為什麼?你把情義、道義做出來了,就真正把古聖先賢教育的正法表演出來,這個就是「人能弘道」,給人信心了,這是真正的弘法、實質的弘法,做出來的。

  跟這六個字不相應的念頭一起來,趕緊把它伏住。我們想希望別人尊重,跟這六個字相不相應?不相應。那變貪名、貪人家的恭維了,就麻煩了。我們很冷靜,這個貪名聞利養一上身,自己的整個身心狀況就會變化,正氣不夠,邪氣就上來了。而一個人要人尊重,這個時候阿諛諂媚的人就上來了,講好聽話給你聽。你就喜歡那些人,你看人就看不準了,用人也會用錯,那弘揚傳統文化的事情不就栽在我們手上了?「靡不有初」,都有很好的發心,「鮮克有終」,能保持這樣的信念到最後的,少,除非能夠守好自己這一顆心。靡不有初,都有很好的發願,但是很少,這個鮮是少,很少能把這樣的信念自始自終保持下去。人希望人家尊重,好這個名,其實他也是傲慢。就是我們高,人家低,那就好為人師了。甚至於要人尊重以後,看到人家尊重其他的人,我們還不高興。這個貪名延伸出瞋恨、延伸出嫉妒,都從這個貪字又出來了。傲慢、嫉妒、破壞、打壓有才有德的人,那弘揚傳統文化變成來造孽,那就麻煩了。所以這個名一定要去掉,有了名,很多壞的念頭、習氣都上來,做不了事。

  楚國有一個令尹,就是宰相,很有德,大家可能也有聽過孫叔敖先生的故事。在《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講到「埋蛇享宰相之榮」,孫叔敖埋了一條雙頭蛇。「欲廣福田,須憑心地」,一個人要有大福,用心去修,福田心耕。孫叔敖先生他們當時的一個風氣就講到,看到雙頭蛇的人很快就要死掉,結果被他看到,他就趕緊把這條蛇給埋了。但是他很相信人家說的這個,他就很傷心,哭哭啼啼回家了。他怕又有人看到,又損了生命,他不願意,把牠埋了。他就跟他媽媽說,「媽」。因為他媽媽看他哭,就問他,他給他媽媽講,「我看到雙頭蛇了,過不了多久我就要死了,我就不能奉養妳了」,他是為了不能奉養母親在流眼淚。他媽媽一聽,「孩子,你念念都為人著想,你不只沒有禍,你還會有福」。所以才有這一句「埋蛇享宰相之榮」,享宰相的光榮。當然,光榮也不能迷,你迷了那個光彩,常常這樣揮手。迷了那個光彩,該做的事有沒有做?一恭維了,統統就花在那些時間上面,而不是在我們的職責上面。

  孫叔敖先生要上任楚國的令尹,國家的同事跟人民都來給他祝賀,都來祝賀。今天你坐上了一個很好的位置,所有的人都來給你祝賀,你高不高興?人家給你祝賀,你還不高興嗎?你們不要太緊張,放鬆,學傳統文化是要很放鬆的,不要有壓力,要把壓力變成動力。所有的人都來給他祝賀,結果有一個老人戴著白帽、穿著喪服來了。大家看,孫叔敖先生看到人家都穿得這麼漂漂亮亮來給他祝福,就一個穿喪服來了。當下所有的人,「你看,這個人來做什麼?觸人家的霉頭」。假如是你,你會怎麼做?孫叔敖先生馬上整一整自己的衣服,恭恭敬敬的走到這個老人家面前,說:「老人家,君上錯愛,我這個沒能力的人還來做這個工作。」古代人很謙虛。然後說:「老者,您今天來,必定有什麼事情要提醒我、要教誨我,請您指教。」人假如有個面子,就把他給轟出去了。接到一個這麼重要的工作,這些聖賢人都是戰戰兢兢,這個態度重要,這才能守得好自己的職位、本分。

  《孝經.諸侯章第三》裡面講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一驕傲、傲慢,就完蛋了。「制節謹度」,你有福分不能放縱,「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大家說,「那個是諸侯的事,關我什麼事?」你看,人要分別,什麼也學不到。他是有實權,他照顧一個地方人民的生活,可是我們今天弘揚文化,我們是要護念一方人對傳統文化的正知正見。請問大家,您的工作會比這個諸侯小嗎?他照顧是那幾年的時間,我們把人家思想觀念引導正確了,那他世世代代子孫受益,還有他自己生生世世受益。所以我們做的工作應該比諸侯還更謹慎才對,這一思考,更要謹慎。

  孫叔敖先生很恭恭敬敬的請老人指教,老人就給了他一段話,「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老者講了這段話,孫叔敖先生更恭敬的對著老者講,「敬受命」,恭恭敬敬領受老人你這些教誨。所以福在受諫,有大福的人,能恭恭敬敬接受別人的勸諫。而且今天他能接受勸諫,他能有智慧、有德能、有好的經驗去治理國家,全國人民都受益,怎麼可以不謹慎?「敬受命,願聞餘教」,請接著把教誨告訴我。接著老者講:「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而且我們看,這個老者是高度智慧,他也愛他的國家,他的時節點抓得很好。就是孫叔敖先生還沒當令尹,他就在這個一開始就把最重要的態度提醒他,讓他一輩子都不會忘。所以成就人、提醒人,還得要抓好時節因緣。就像《禮記·學記》講的,「當其可之謂時」。當其可以給他提醒的時候,你馬上提醒他,這個叫及時法,及時教育他。人現在不會抓機會點,讓人家覺得囉哩叭嗦的,這個就不妥當了。

  當其可,我們注意,一個人升官的時候都是當其可,一個人考上大學是當其可,一個人要去負責哪一件事都是當其可,那個時候一提醒,他都不會忘。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些很重要的時節因緣,到時候一出狀況了,再勸就很難。我們的晚輩要去讀大學了,要提醒他,「父母、社會、國家為我們付出了多少栽培我們,好好利用這四年,提升自己的德行學問,才能回饋家庭、回饋社會」。孩子單純,你給他一講,他正氣就起來。沒有這些提醒,去到大學,那個學長跟他講,「大學就是university,就是由你玩四年」,先入為主,就完了,多少大學生那黃金四年都是揮霍掉的。所以諸位企業家,你們有時間,那個大學剛開學,新生訓練,那些孩子還嫩嫩的,你們又是成功的企業家,去給他們講,「你這四年應該怎麼樣好好努力,出來了以後一定企業會重用你」,他四年就不揮霍、不糟蹋了。而且現在社會公認企業家是成功人,我們這些窮書生人家還不請,所以企業家在這個時代對社會的影響非常大。以前是士農工商,讀書人受尊重;現在是商業時代,成功的企業家排在前面。

  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一個「慎於始」的精神。我們看,身分高貴了而驕傲,老百姓不認同,會捨棄你。我們再回想,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弘揚傳統文化,貴不貴?人家很尊重我們,那個尊重可能比對待世間任何人還高,所以事實上做這個工作,人家是很尊重我們。可是人家愈尊重我們,我們應該要愈做出好榜樣,愈盡心盡力去付出。假如這個時候還驕傲,就完蛋了,人家會很不認同,「你們這些人都是只會講而已,不會做」。我們台上笑得很燦爛,一下來,笑都不會笑。一上去,講話很溫柔;一下去,講話的時候眼睛都瞪得很大,讓人家一下子都接受不了。真的,這個都是我親身遇到的情況,就是上面講得底下的人聽了,太崇拜他了,他一下來,都主動跑去找他。然後一下子那種熱情好像去貼到了一個冰塊,那個人的信心可能就毀掉了。大家去想像一下,他崇敬一個人,崇敬到最高點的時候去見他,結果遇到一塊冰塊,會怎麼樣?那不就是我們驕傲了,沒有真誠,沒有一種柔軟了嗎?講到這裡,我也是滿擔心,很慚愧。大家見到我有沒有像見到冰塊?(聽眾答:沒有。)你們真是日行一善,給我鼓勵,謝謝。

  所以您看,所有的經句絕對可以跟我們現在的因緣產生很好的相應,只要我們肯用心去領受。我們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為什麼?擅自做主,你給整個團體、給領導人添麻煩。所以大家也要注意,我們在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組織裡面,人家來問一些事情,你就為了讓人家高興,「沒問題,包在我身上,沒問題」,輕易的答應這些學員,結果給組織添麻煩,這樣妥不妥當?那叫諂媚,你給學員高興了,然後自己整個工作團隊統統都很難過,都覺得不受你尊重,這樣就不妥了。我們怕,怕什麼?怕一個弘揚文化的人變成對家裡的人很不好,對外面的人很好,會有這個現象,修到最後就是修個樣子給人看。真的,我曾經遇到一個同仁,他一接起電話,跟學員溫柔到極處,電話一放下,跟旁邊的同仁不打招呼。我後來就跟他溝通了,我說,「你換位思考一下,你哥哥、你弟弟跟外面的朋友打電話親得不得了,然後一放下電話,一張臉擺給你看,你受不受得了?」他說受不了。我說,「對,現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同仁,你都給人臉色看,然後打電話又這麼親切,你說人家在旁邊光聽你講電話都『呃……』(噁心),是嗎?」所以這些道理真的跟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是很相關的。

  祿已厚,你薪水很多很厚了,還不知足,還要貪,那你的災禍就來了。很多當官的人都是最後就因為貪污,滿門抄斬的都有。當然我們不會這樣,可是我們面對這麼多大眾的信任,也會給我們很多金錢跟物質上的支持,但是人這個心假如不警覺,會慢慢變,會變心。一開始人家送來東西,流眼淚,很感激。愈送愈多,多了以後,東西再來,「那個我都吃得不想再吃了,還送」。你看,人在富貴當中墮落了,不知道。要慎終如始,對人的感激,這一輩子都要保持,甚至於有提升沒有減少。都要想到,那都是至誠的信任給我們的,記住,「見性不著相」,見人家那種善良、那種信任,而不是用那個東西在衡量,那我們的心就壞掉了。

  孫叔敖聽完之後,非常崇敬,希望繼續再指教、提醒。「位已高」,位置高容易傲慢,所以要謙虛,「意益下」。「官益大」,你權位很大,你可以決策事情,可是一個決策錯了,比貪污造成的傷害還大。貪污,他是怕怕的,偷點錢、偷點錢。可是你決策錯了,可能全盤就要重新再來。所以「官益大」,做任何事要仔細思考,小心謹慎去做,集思廣益去做,所以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有很好的俸祿了,不能貪財,所以要謹慎,不敢亂取。尤其在一個公益團體裡面,那個都是大眾捐的東西,我們可不能隨自己意思亂去分配,這個都不妥當的。要尊重主事者去安排,不能自己拿在手上就隨自己意了,這不妥當的。這個是告訴我們,不只不要求人家尊重,而是戰戰兢兢的希望把我們這個工作給做好,孫叔敖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另外,「八德故事」也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宋朝開國趙匡胤,剛開國立朝,升堂、慶典,慶祝他登基,所有的大臣高高興興的讚歎趙匡胤。他的媽媽(太后)坐在那裡,嘴角往下,笑都沒笑。這些大臣就覺得很奇怪,「母以子貴,妳孩子今天當皇帝了,那妳是最高興的,太后,妳怎麼臉色這麼難看呢?」結果這個太后講了,「今天當皇帝沒好好幹,就要被人民推翻,到時候你想當個平民百姓都不可能,你全家會遭什麼樣的難?」你看,這個太后了不起,不簡單。人假如有絲毫的虛榮心,她就不會這麼理智了,她就笑得合不攏嘴了,「我兒子是皇帝!」所以,今天假如你在一個地方在教學、在負責了,負責推廣傳統文化,這些同仁到你們家去,「伯父、伯母,你兒子(你女兒)真了不起,太有貢獻了,對社會太重要了!」這個時候你爸爸、媽媽說:「那都是他該做的!你們要時時提醒他,做不好了要幫他指出來。」當下你在旁邊聽到你爸這麼說,會怎麼樣?「哼,人家都給我讚歎,就你給我潑冷水」,那你就完了。這個時候,你真的要打從心裡感激你的父親,有這樣的父親才能保護我們。人家這麼樣的讚歎,他很冷靜,「他一定有不足,你們一定要幫他指出來」。就像宋朝這個太后一樣,當下這個時機點,太后這麼說,趙匡胤一輩子都不會忘,滿朝文武也不會忘了這個景象。你看,這個母親的格局、智慧,讓宋朝奠下了多重要的基礎!所以我們護念家人,護念我們自己的團隊,也都能從聖賢這些風範當中得到啟示。

  早上,這個貪財色名食睡,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