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家和萬事興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0/8/12  中國雲南省大理市  檔名:55-038-0002

  尊敬的諸位領導,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們剛剛談到,我們希望利益國家,甚至利益天下,主要的要先從對治自己的壞習性開始,叫「格物」從這裡下手。一個人把自己的壞習性去掉叫自愛,不糟蹋自己,不被壞習慣控制這叫自愛。自愛的人他才懂得去愛人,欲愛人者先自愛,欲助人者,我們要去幫助別人首先自己要先立起來,先自助,欲救人者先自救。怎麼自愛?人的習性當中比較大分的就是貪,貪求的心就會把我們的智慧給障住。我們說利欲薰心,人一貪了之後,貪心很強,短視近利,甚至於貪得控制不住自己,還觸犯法網,那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得從「去貪心」下手。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人生,愈來愈幸福、愈來愈快樂,而科學家研究,一個小嬰兒每天笑平均一百七十次。成年以後平均一天笑七次,恭喜大家,今天已經都超過平均值,超過七次。但是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怎麼我們人生不斷的在努力,要追求幸福快樂,結果愈努力愈笑不出來,這個方向對不對?就不對了。我們很冷靜的看,為什麼那個小嬰兒動不動就笑了,沒人他也自己笑,因為他知足常樂,他的天性一直保持著。你看他一、二歲走路還不大穩的孩子,看到爸爸、看到媽媽:媽,笑得樂開懷,抱在媽媽的腳上面那個天性。假如一個人六十歲了,看到他媽媽,就跟他一歲那個時候一樣跑過去,媽,親一個。你說這個人幸不幸福?一個人對父母那種親愛可以終身保持,這個是人間最幸福的人。

  所以我們有一次聽到翟俊傑翟導演他說到,他已經六十多歲,他覺得他這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推開家門還能喊一聲娘,還有媽媽的照顧、媽媽的呵護,他媽媽九十多歲。我們聽了都非常的感動。而且他這種對母親的愛,都是非常的真情流露,所以只要他回到家,因為畢竟拍戲比較忙,一回家就一定要幫媽媽做做這個,幫媽媽做做那個,不然就覺得心裡不踏實。而且每次他母親剪腳指甲都是他親自剪,所以我們在看到他的訪問的時候,看到一個六十幾歲的也算是老人了,帶著老花眼鏡給他九十歲的母親剪腳指甲,而且還是先泡熱水,把這個指甲泡軟了再剪。而他的孩子就講到,當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在這樣的孝敬自己的奶奶,對他的內心都非常的觸動。他說到這種情境,他很難用言語來形容,他說不出來的感動。十幾歲的時候他就給他父親說,「爸爸,這些照顧奶奶的事情,以後就兒子來幫忙做就好。」所以翟導演他們家確實他做到了身教,他非常的孝敬,誠心感動了自己的孩子,把孝道給承傳下來。而他當選了演藝圈十大孝子,去年他的孩子們也當選了十大孝子,而且他的兒子是因為孝順奶奶得到這個獎。所以天性保持了,沒有被污染。

  人為什麼會愈來愈笑不出來,就是貪求的東西愈來愈多,而貪求的東西多了,就有求不得的痛苦。所以人生絕對貪心不能一直增長,一貪患得患失,一貪鋌而走險,一貪虛榮心就不斷的上升上來。我們看老祖宗不教我們貪,大家翻開《弟子規》,翻開《論語》,有沒有一個貪字?沒有。今天老祖宗是教我們,什麼才是會讓人生愈加的開懷、愈加的快樂,就是知足常樂、助人為樂,這個才是抓到人生的根本。今天假如他誤解,人生真正快樂是去盡道義、是去助人;他以為人生就是去享受、追求欲望,他的貪心就愈來愈增長。所以大家冷靜去看,現在煩惱多的人,是有錢人多,還是沒錢的人?(有錢的人)對,那就變成他錢多了以後,他欲望又多,他很多煩惱就出來。那我們冷靜看一看,一個人一生需要多少物質的享受?比方說吃吃得很好,吃愈好得癌症的比率愈高是不是?得慢性病的比例愈高,因為他營養過剩,膽固醇太多了。而且還有人一天吃四餐、吃五餐的,這個違背自然;一天吃兩餐、三餐就夠了。有時候應酬太多了,上頓陪,下頓又陪,終於陪出胃下垂,把身體都搞壞。你吃宵夜,吃宵夜愈多的地方,那個地方的人腸胃病一定愈多。所以人不要跟自然作對,不要跟老天爺作對。再有錢,家財萬貫,一天不就日食三餐,錢夠用就好了貪那麼多幹什麼?廣廈千間,買了這麼多的房子晚上睡多大?你雙手雙腳都打開也只有這麼大。有沒有哪一個人,我一天晚上睡五間房間?那他也睡不成是吧?這都是我的,這裡我要躺一下,那裡我要躺一下,他不用睡覺了。一個人一天睡覺,不就睡那個六尺七尺床而已嗎?廣廈千間夜眠六尺而已,所以人生物質的享受夠用就好。

  真正能讓人生覺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快樂,是精神不斷提升,是家庭愈來愈和樂,是人生覺得愈來愈有意義、愈有價值他才快樂。所以在這個社會當中,有些風氣非常崇尚虛榮,我們得要不隨波逐流才好。有人就說,現在都流行很多什麼衣服名牌的,現在穿那個退流行的衣服會笑死人,有沒有這樣子的說法?有!大家不要擔心,笑死是他笑死,不是你死是吧?我們做人要把正確的道理,我們自己要做到、要保持,勤儉持家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哪一條說奢侈可以成家,趕流行可以成家的道理?而且說實在的,一直在那裡趕流行,衣服也要趕流行,車子也要趕流行,麻煩了,那就都花了一大堆的錢,不都去賺錢還債了嗎?我們有一位長輩就說,還沒結婚以前,他在交女朋友的時候,看到那女孩子都吃一點點,因為她們怕胖,所以他就覺得養一個太太應該不會太貴。娶了以後,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東西很便宜,衣服很貴。這個太太可能一買一個名牌的,他半個月的薪水就泡湯。所以帶著太太去買衣服,太太都說買了、買了,他在旁邊不要了。所以我們人生的快樂,不能建築在親人的痛苦之上,其實人為了虛榮,苦了自己,也給家裡的人非常大的壓力,攀比來、攀比去的,薪水也要攀比,房子也要攀比,累不累人?而且很多人,買了房子就變成房奴了,一輩子就是還那個房子貸款,就為了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拍著胸脯,我也有別墅。你看人為了個面子要付出多少?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說他買的別墅,買多少錢他沒跟我講,他說每一年交的管理費,還有拉里拉雜的費用要二十萬,高級住宅別墅。請問大家,他還貸款不知道要還多久?而且我給他分析一下,他年輕的時候沒有時間住,因為要賺錢;老了以後沒有能力住,因為薪水沒那麼高了。然後他一年住多久?中秋節、過年去住,一年住個二、三次。他還得請個保姆去看房子,保姆一年住差不多三百五十幾天。所以告訴大家,誰有福氣?(保姆)你們真是明白人,保姆住三百多天,然後他每天去賺錢還債。這個人生不把道理想通,為誰辛苦為誰忙?所以人生不貪,知足常樂,他的笑容就能從七次再回到一百七十次。告訴大家,我曾經看過一天笑一百七十次的人,新加坡的許哲女士,一八九八年生,今年一百一十三歲。我在五天前親自見到她本人,我們不敢叫她老人家,因為她都說她是一百多歲的年輕人,人家都說那你怎麼都不想老?她說我忘記老了。而且她還說她每次去侍候老人,所謂的老人都是七、八十歲,都小她二十幾歲、三十幾歲都有,然後她去照顧他們。她多可貴,她說我是以照顧父母的心去照顧這些老人,返老還童。然後人家問她,她長壽的祕訣是什麼?她回答了三個字「哈哈哈」,就是常常很歡喜、很快樂就長壽了,而且更重要的她真是助人為樂。我們新疆有幾位傳統文化弘揚者,去新加坡見這個老人,非常感動。希望在新疆辦養老院,跟許哲女士在談話的時候,談到要建養老院,因為許哲女士建了幾十所養老院,她馬上說「我去住半年幫你們訓練人。」一百一十三歲了,然後講完以後過沒多久,她又對他們說,「我真想現在就跟你們去。」

  你說一個一百一十三歲的長者,那種利人的心,時時都是這樣的熱忱,讓我們看了都非常非常感動。所以九月份好像有安排老人家到新疆講一場,好像到上海也要講一場課。而且這個老人也印證了一個真理,給我們了解,愛人者人恆愛之。她的冰箱都會莫名其妙長出很多蔬菜、水果,跟東西出來,不知道哪裡來的。你們有沒有買過冰箱可以長東西的?沒有吧?我告訴大家,這個冰箱的牌子叫愛心牌的,你們要買對。為什麼她的冰箱會有東西?因為她幫助這麼多的人,她從來沒有求的心,沒有求,無私的奉獻。所以接受的人,都接受了她的真誠,都覺得沒有盡些心力覺得過意不去。所以很多人是趁她不在的時候,趕緊把東西拿進去,深怕增加她的負擔,假如讓她看到誰拿來的,那就我欠你一個人情。所有送來的人,都不願意增加她的心理負擔,都趁她不在的時候送進來。你看跟我們很不一樣,我們送人家個東西,都要在朋友面前晃幾下,我可是特別買給你的,花了不少心!收人家的東西,你就一大推的給人家壓力;都是無條件的付出,感得的就是無條件的回報。而且不只是她照顧的人感動,讓很多的人生起善心,效法她、學習她,也很愛護她。《論語》裡面講「仁者壽」,仁慈的人一定長壽,因為他念念都是為人著想。而且人動一個善念還沒有利益到他人,首先利益到誰?自己。這個善的念頭,太和之氣馬上就利益自己八十兆的細胞,所以仁者壽是很有科學的道理。當我們明白了,利益人其實就是利益自己,自己一定會得到好的福分,人行善就覺得非常的歡喜。

  我們來看,人不貪求,就不會患得患失。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今天人求了,就一定得的到嗎?不一定。今天你不求了就得不到嗎?(不一定)對!所以在思考清楚,就是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你擔心什麼?還在那裡緊張,還在那裡害怕,那不是傷害自己的身心嗎?所以真正明白道理的人,理得心安,該是我的就是我的,不用去強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為它會自然而來。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已經明白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他只是不斷努力的去種善的因,自然就會結善的果,他就省掉很多煩惱未來的時間。你看人多少精神都花在懊惱過去,擔憂未來,人這個道理一明白心就安了,不會患得患失。我是現在才想明白,以前沒想明白,以前得失心很重,考試就很緊張。說實在的人一緊張,實力發揮不發揮得出來?發揮不出來,適得其反。假如我們的下一代得失心很重,很容易緊張,趕緊要把這個道理給他講明白,不然他有罪受。像我就受了不少罪,考大學聯考睡不著覺,我姑姑還給我兩顆鎮定劑吃,結果吃了還是沒睡著。

  要去考試的時候,還沒進考場,遇到我同學的媽媽。因為我很緊張,全家一起緊張,我父母跟兩個姊姊五個人一起去考試,就怕我緊張。所以人要把緊張改掉,不然很多人陪著受罪。還沒進考場,遇到我同學的媽媽,她說你真有福氣,兩個妹妹陪你考試。我是兩個姊姊、還是兩個妹妹?還沒進考場,就被重重的打擊了一下。那為什麼人家一看就覺得是妹妹?因為我看起來就比較老,得失心重,憂能使人老,真的。我後來去念大學,跟一群新認識的朋友出去,我就問他們,你猜我是哪一年生的?他看了很久說,你是一九六七年生的。我是一九七三年,他居然猜一九六七年,我皺著眉頭跟他講,你再仔細看看,再猜一次。他說難道我猜得太年輕了嗎?所以告訴大家,人不要自取其辱,明明看起來就很老,還要問人家哪一年生的,這沒事找事。所以我那個時候真的看起來很老,因為得失心、虛榮心放不下。大家看我現在像幾年次的?前幾天剛好我在這裡大理理頭髮,這個李越老師就問理頭的師傅說,你看這一位男士是幾歲?這個師傅說三十來歲。害我當天差點睡不著覺。所以人生不長貪心,要常生歡喜的心,知足常樂就對了,這是不貪。

  再來,格物第二個不瞋,要把壞的脾氣去掉,我們剛剛也說到,人真的沒有壞脾氣,任何人都不能讓你生氣。想不想過任何人都不能讓你生氣的日子?(想)想什麼時候開始過?(現在)現在不簡單,真有決心。我們剛剛講到為什麼脾氣大,看自己看得太重,順自己意的就貪心,不順自己意的脾氣就來了,人會有情緒,根源還是在自己的修養的問題。所以人能夠常常在處世當中,多寬恕、多包容別人,就不會生氣。甚至於遇到事情有摩擦了,先反省自己,這個氣就消一大半。人為什麼脾氣大?就覺得自己一點都沒錯,都別人錯,其實哪有可能自己一點都沒錯。一個人假如一點都沒錯,一定感動對方,最後也變成善人,這樣邏輯才對。會產生摩擦、衝突的,很可能都是半斤八兩,一般見識。我們看大舜是聖人,他的父母對他這麼不好,他有沒有生氣?沒有,而且還覺得一定是我做得不夠好。所以他愈反省自己愈誠心,最後感動全國成為天子,也感動了他的父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以人能常常因事相爭,因事情產生衝突,焉知非我之不是?很可能我也有錯。須平心暗想,先反省自己,氣就去一大半。

  而且這個瞋恚,壞脾氣,我們還可以用忍耐的功夫來改善,來對治這個壞習性,有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很多事情能有成就,都要靠忍耐的功夫,包容的功夫。一個人忍耐的修養不夠,很多時候會添亂,脾氣一發,前功盡棄。而力忍就是脾氣要上來,趕緊壓下來、趕緊壓下來,假如壓不住了,快要爆發,那可以先離開現場:對不起,我先上個廁所。稍微深呼吸,調整一下再回來,這叫力忍。再來,忘忍,人家對你什麼無禮,不放在心上,這叫「將相頂上堪走馬,宰相肚裡好撐船」,不跟人計較,忘忍。還有反忍,反省自己,反求諸己,這個氣就下去了。觀忍,觀察事物發展的過程,今天這個人做得不對,他是個惡人,可是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可能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這個時候你能從這些因緣去看,你就不會在他的行為當中,跟他過不去,你會包容、會寬恕他。

  再來,喜忍,歡喜接受別人無禮的對待,因為把他當作考驗自己的試金石,他今天對我無禮,就是要看看我現在的功夫到哪裡,歡喜接受別人的考驗,這個叫喜忍。而且告訴大家,人生真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為什麼?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是來成就我們。大家想一想,大舜的父母有沒有成就他?有。可是父母對他不好,但是只要他是用反省的心、包容的心,是用孝心,這也不是壞事,這樣的考驗讓他成為聖人。好,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成為聖人?希望,那考驗會來。來了高不高興?你們怎麼沒什麼聲音?好,而且大家要了解人都有明德,明是智慧,人的煩惱愈來愈小,智慧就愈來愈彰顯。德是德能,我們看大舜是個農民,因為他去掉了這些習氣,孝心達到極處,德能也彰顯了,德為聖人。而這德還包含了福,我們看大舜德行成就,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他的福分也現前。所以每一個人德行成就了,智慧、德能還有他人生的福氣都會能夠彰顯。但問題是這些本有的東西被什麼障礙住了?貪心障礙了人的福氣;瞋恚的心,常常發脾氣,障礙了人的德能;不明真相是愚痴,障礙了人的智慧。所以今天你見到這個人,你要發脾氣,是他提醒你,你還有壞脾氣障礙了自己的德能,所以他是來幫助你的。大家首先力行《弟子規》、力行傳統文化,就要把你最討厭的人的照片放在床頭,每天看。你們沒什麼反應,我這個建議不是很好是吧?真幹!你很快的脾氣一放下,你的智慧、德能馬上能夠彰顯,你可以利益更多更多的人。所以我們希望早一天有智慧,早一天有德能利益家庭,利益生命的有緣人,這樣才對。所以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是來成就我們的,這個時候面對所有的境界考驗,就歡喜接受。

  最後慈忍,這個人對我們無禮,他很可憐,他一直在墮落,透過我們好好的立身行道,我們是一個好榜樣感動他,然後利益他的人生,這就是仁慈的心。好,這個我們第二個習性瞋。

  第三就是痴,而愚痴跟智慧它是相對應的,而一個人有智慧的人,他凡事都能找到根本在哪裡,他本末不會倒置,他先後不會錯誤。我們現在冷靜看看,我們的思想有沒有符合知所先後,符合抓到根本?我們這兩天的課程,都常常談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他人生幸福,而真正讓下一代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根本是什麼?德行,「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可是問題來了,我們現在培養孩子,有沒有從德行下手?所以本末倒置不是說別人,我們觀照觀照自己,我們自己有沒有抓到本末?比方五倫關係都要抓到本末,父母教孩子一定要抓到德的本、孝的本。兄弟關係,兄弟關係的本在哪?在情義、恩義、道義,而不是兄弟常常計較利害。夫婦關係也要抓到本,請問大家,現在找對象應該首先看什麼?(德行)標準答案。我有一次跟大學生講到男女相處的問題,找對象的問題,跟他講了半天,娶一個好太太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太太一敗塗地。結果我講了老半天,講了半個多小時,然後他們說到: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德行很重要,不過漂亮也很重要。所以不能怪這些年輕人,他從小看電視就是受到這個影響。請問大家,哪一個電視節目說,女子的德行很重要?都是女子的美貌在那裡搔首弄姿,所有的廣告都是搔首弄姿,那男孩子從小看到大,一下子要把它扭過來也不容易。所以《朱子治家格言》裡面講,「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你給女兒找個好對象,也要是有德的。「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找一個有德的女子,而不是去想嫁妝很多。

  我們看五倫裡面有沒有抓到本?包含君臣關係,今天領導者栽培下屬、重用下屬,是考慮他的才能,還是考慮他的德行?現在社會比較浮躁,大家希望趕緊看到成績,往往用的人都是有才,德不足。可是當這個才勝德的人,他掌握了很重要的位置,他一動歪腦筋,因為他很聰明,就動一些很不好的手腳,可能就把這一家公司給搞垮了。所以大家注意去看,很多大公司,都是被一些很高級的主管搞垮掉,問題是當時候誰用他們?還是領導者自己用的。那是因為我們在判斷人、用人的時候,有沒有抓住根本?而且一個企業要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有德行的人才。所以《資治通鑑》裡面告訴我們,「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舉」,一個團體、一個國家,要治理得好在得到人才,要得到人才要很謹慎去推舉人才。謹慎推舉就要在他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來考核他是不是真有恭敬心,真有愛心。還是面對領導很恭敬,面對同仁很傲慢,這樣心口不一的人不能用。很多才華很高的人可以口若懸河,口才特別好,往往人就被他給唬住。所以還是要看他是不是真正對家人有情義、對他人有愛心,這樣的人可以重用。好,這是我們講到痴這個問題本末。

  再來,先後也要掌握住,不然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比方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哪一代的人花最多時間教孩子?諸位朋友哪一代人?現代沒錯吧!現在的爸爸媽媽不好當,上下課都還得專車接送,花了不少精神教育孩子。請問大家,五千年來哪一代的人教得最不好?(現在)怎麼會這樣?花最多時間卻教得最不好,這不成比例。問題出在哪?沒有抓到根本。所以什麼是教育孩子的本?就是孝敬的心。一個人的人格健全,最重要的基礎是孝敬,而一個人人格健全之外,因為他有孝敬的心,他是有福分的人。剛剛我們一直在強調,不要去長貪心,有福的人該是我們的就是我們的。而福從哪裡來?福田靠心耕,這才是真正明白人生的真相、福報的真相。今天假如我們不明這個理,很愚痴就急著要趕緊賺大錢,那個急,那個貪,反而鋌而走險的情況就太多太多,最後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了。不管在商業界、還是政界,現在假如不把這些道理想明白,貪心、急躁了就會出事。我們明白了福田心耕,就每天懂得怎麼經營人生的福氣。這個福田大分三個田,一個是恩田,孝就是知恩報恩,而這個恩不只孝順父母,孝順所有對我們有恩的長輩、領導、朋友,這樣的人一定有福。而且愈知恩報恩的人人家愈疼愛他,覺得孺子可教也;忘恩負義的人,人家幫一次,不要再幫第二次,恩田。

  第二個是敬田,尊敬長輩,進而尊敬人事物,尊敬他所負責的事情,他能盡忠職守,這個人一定有福。而且盡忠職守的人,一來,所有領導對他的信任不斷增加。再來,因為他盡忠職守,甚至於不屬於他的工作,只要團體需要,他肯去付出,肯去把工作再扛起來,他懂吃虧,那他的工作能力也不斷在提升。所以有一句話叫「吃虧就是佔便宜」,為什麼是福?做的過程當中心量大有福,工作能力又得到鍛鍊提升,這個人的機會跟福分是愈來愈大。所以我們在思考問題,也要能夠推演到他的這個心境、這個態度,將帶給他人生往後什麼樣的好處、什麼樣的善緣,我們可以推斷得到。這是敬田。

  再來,還有悲田,就是他有愛心,看到別人的需要他能盡心的去幫助別人。我們在《三字經》裡面有一句話,叫「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先生,他是因為有一天作夢,夢到他的爺爺來跟他講說你命中無子,因為他已經三十多歲,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積德行善改變自己,改變家族的命運。竇燕山先生很難得,他很聽祖宗的話,從那一天以後,他能幫別人多少,他都不求回饋的去幫助。所以他蓋了很多的學校,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這些聖賢的教誨。然後他整個親朋好友婚喪喜慶需要錢,他都很主動的去幫助,一個人幫助了幾百個親戚朋友。後來他的福分就積得很快,他五個兒子、八個孫子統統都飛黃騰達,都是國家的大官。所以《三字經》裡面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們來引以為人生的一個啟示,甚至於變成我們家庭的家風、家道。後來范仲淹先生還把竇燕山先生他的家道,他是怎麼樣去積德行善的事蹟,貼在他們家牆上讓他自己的後代都效法,所以范仲淹後來他的家道也很興旺。這是悲田。

  我們看到了這個孝敬是福的本,而孝敬也是做人的本。今天沒有人說不愛孩子,可是愛的時候沒有從德著手,沒有用智慧去愛會適得其反。我記得曾經看到一個報導,台灣有一個企業家,回祖國坐車經過黃河。他一看到黃河就很激動,因為黃河是民族的母親河,他就給出租車司機說,「停下來,停下來,我想躺在黃河堤壩上,感受一下黃河母親的脈動。」這個企業家就跟出租車司機躺在那裡,休息了一會沒多久,這個出租車司機突然就哭起來了。一個大男人在哭把他嚇壞了,問他你為什麼哭?他說前幾天我家發生了件事,就是我生病。我很照顧我的兒子,希望他身體健康茁壯,我再怎麼辛苦,每天都給他一隻雞腿吃。前幾天我生病了,我太太很不忍心,就把那隻雞腿拿到我的面前,說「先生,你辛苦了,這個給你補補營養,你吃。」說時遲那時快,突然聽到啪一聲,他的兒子給他媽媽一個耳光,接著說那個雞腿是我的。所以假如我們愛孩子,讓他都感覺到所有對他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應該的,那可能這個孩子我們花愈大的力量去教育他,反而他愈不孝順,因為所有人都侍候他,增長的就是貪心。所以為什麼現在這麼多的孩子,都不珍惜父母的付出?也不能怪他們,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沒人教他這些道理。所以社會的種種現象,都是值得我們父母跟老師反思,是不是我們該教他們的沒有教。我們看到先後,今天我們跟爺爺奶奶、父母,還有孩子,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夾起的第一口菜是給誰吃?所以夾菜也有知所先後,你先給孩子,他學到的就是自我、自私;先夾給爸爸媽媽,尤其夾給爺爺奶奶,那他學到的就是孝道。雖然是一個動作,生活的小細節,可是卻影響了一個孩子的心態,所以不要小看一個心態。

  孝心如此,恭敬心也是這樣,《弟子規》裡面「出則悌」,就是教如何恭敬長輩。比方經文裡面講,「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這是一個晚輩面對長輩來家裡,很自然的態度。阿姨、叔叔來了,「阿姨、叔叔您請坐,我給您倒杯水,我趕緊去通知我爸,通知我媽。」即代叫恭敬的態度。但是現在是不是這樣?現在是長輩進來了,小孩坐在那裡沒有動,只是頭彎一下,笑一下然後又彎回來繼續看他的電視。結果家長就說,他能轉過來對你笑一下不錯了,有沒有道理?有道理?那大家冷靜一下,上一代是我們去接待長輩,恭恭敬敬,這一代變成連站都不站起來,只轉一個頭笑一下。那請教大家,下一代再變什麼?再下一代,就變成叔叔、阿姨要走到小朋友面前,小朋友好,要不要喝杯茶?你再不教就變成這個樣子了。三十年而已,居然變成這個樣子。那請問大家,假如孩子變成一點都不恭敬,還要長輩侍候,他還像人嗎?人之所以像人因為他懂得做人,懂得仁義禮智信。所以這個恭敬也要注意,在這個生活的細節教給孩子恭敬的心。「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我們從小很自然的習慣,吃飯的時候桌椅板凳擺好,碗擺好,我們去請爺爺奶奶吃飯。爺爺奶奶回來了先上桌,我們盛好飯端給爺爺奶奶,長者先,幼者後。現在太多顛倒的現象,現在是變成爺爺奶奶叫孫子吃飯是吧?而且還得餵他吃飯,餵一口了他還跑三十公尺,爺爺奶奶還得追過去再吃一口,所以現在爺爺奶奶還得去參加馬拉松訓練才行。顛倒了,他就不會做人,他就愚昧。好,這是不能痴。

  格物當中不能傲慢,要謙卑,很多事情就是因為傲慢搞砸了。很多的大公司為什麼會轟然倒下?因為領導者有了一點小成就了,自視甚高不可一世,聽不進去旁邊人的勸告就完蛋。所以荀子講「百事之成必在敬之」,要恭敬;「其敗也必在慢之」,傲慢一起,成就要變成敗。所以要讓孩子終身不要起傲慢,能謙卑待人。還有不能疑,不能懷疑自己,人一否定自己,就沒氣了,就沒力氣。再來不能懷疑經典、懷疑真理,進而要相信每個人都有本善,不要懷疑他人。我們不懷疑自己的孩子,信任他,他的潛力就能夠發揮;我們能信任下屬,不懷疑他們,他們的能力也能發揮;我們不懷疑我們的另一半,他們也能感動,潛力發揮。昨天劉老師跟李老師夫妻,上來給我們表演了一個很和諧的情景,你看太太都看到先生的付出、看到先生的好。先生反而覺得我沒有這麼好,但是我要對得起我太太對我的欣賞跟信任,我要做得更好。是不是就把這一分信任、這一分感恩,就把另一半的潛力都發揮出來。

  所以一個人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這叫自愛。而一個人沒有這些習性之後,他非常的真誠,非常有修養,他就能誠意、正心、修身,然後去利益他的家庭是齊家,利益生命當中的有緣的人就治國,利益社會,自愛進而可以愛人。大家想一想,一個人貪心很重,脾氣又大,又沒智慧,他自身都難保,他怎麼愛人?大家喜不喜歡跟傲慢的人在一起?在旁邊就很不舒服,壓力很大。所以我們真正要愛人,首先要自愛,把這些壞習慣去掉。剛剛課間有一首歌曲,叫「愛的真諦」,大家聽過沒有?我今天有點喧賓奪主,我今天好像不是上音樂課,怎麼唱了這麼多首歌。因為是講課需要,大家要理解我。因為大家想,這一首歌是把愛的真諦說出來,而愛當中首先是自愛,這一首歌彰顯的就是自愛,我把它唱一遍,大家注意看,整首歌就是讓我們愛自己,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痴,不要慢,不要疑。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凡事要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是吧,你看整首歌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貪、不瞋、不痴、不慢、不要疑,而且最後永不止息。你們鼓掌鼓得太快了,我最後一句還沒唱完,因為最後一句就要拉得很長,不止息,就是提醒我們,有真愛的人是不會變的,是長長久久。今天愛明天就恨不叫真愛,那叫假心,假的虛情假意,那叫欲望。不滿足你,你就生氣了,你就不高興了,那是欲。所以你真愛一個人,不管他怎麼對你,你的愛不會改變,那個才叫真愛,愛是沒有條件的。那我們了解到從格物下手,而真的一個人能夠去掉這些壞的習氣,再去經營五倫關係就不難。整個五倫的發展,在經典當中給我們提到,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這是同一個家庭,這三個倫常都是家庭裡面的親屬關係。後面再延伸出社會就是君臣、就是朋友。《孟子》有一段話講到,「道在邇而求諸遠」,其實和平的道,天下安定的道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旁,可是我們有時候反而向外去攀求。「事在易而求諸難」,事情沒有那麼難,我們把它搞得太複雜,把它想得太困難。怎麼樣能達到和諧的社會?《孟子》講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因為每個人都孝順父母、友愛兄長、尊重長輩,每個人都這樣,社會不就安定了嗎?家庭不就和樂了嗎?而因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在家庭裡面就養成了他待人的態度。所以我們看到,今天他對父母非常的有孝敬,他一踏出家庭,他到學校去尊重他的師長,友愛他的同學。所以學校老師叫師父,同學叫師兄弟,都是家庭倫常的延伸。到了單位去,比方說在古代到了朝廷去,他的領導者叫君父,用恭敬父母的態度來侍候領導,然後用兄弟友愛的心去對待他的同事,這個團體也安定了。所以我們看這三個倫常,延伸出整個社會的安定,朋友、師兄弟之間都和樂。我們看到這整個五倫的發展,它核心還是夫婦,因為夫妻要把正確的做人道理演給孩子看,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他就學到做人的道理。

  我們曾經訪問過一位好媳婦,其實她那個時候已經當婆婆,到他們家的時候,他們有三個兒子,前面兩個兒子已經結婚,所以一家人都在,兩個媳婦,三個兒子。我們在跟他們談話的過程當中,她的三兒子就有講到小時候的一個情境,就是有一天,他們家有十口人,那一天是煮雞蛋,煮了九顆雞蛋,大家都坐在飯桌,母親就很自然的,把九顆雞蛋都分到其他人的碗裡,請問大家誰的碗裡沒有雞蛋?母親。母親的無私奉獻,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在生活的點滴去觀察,都可以感覺得非常的深刻。我們看每一次吃飯誰最晚上桌?母親。誰最早吃完?也是媽媽,趕緊又去給我們弄點水果。誰是最晚去睡覺,誰又是最早起床幫我們弄早餐的?所以人能從這些生活當中,就可以體恤到母愛的光輝跟無私了。當他的母親把這個蛋都分下去,她的先生看了就很不忍心,趕緊把他碗裡的雞蛋夾給他太太:妳在家裡辛苦,妳吃。這一位女士又夾回去:先生,你在外面體力消耗大,你吃。所以夫妻兩個人就一顆蛋夾過來、夾過去,經過了數十回合,掉在地上去了。她的兒子談到這裡,眼眶裡泛著淚水,我們可以感覺到他三兒子,回想他父母曾經的這個情景,給他內心很大的震動。請問大家,還要教他夫妻怎麼相處嗎?什麼時候在教了?隨時隨地做出來的就是在教小孩,好的也教,不好的也會學。所以為人父母要有一種心境,時時都要給孩子好榜樣,這就是真正對孩子的慈愛。好的會學,不好的有時候一不注意他也學。

  所以有一個母親跟孩子,一個七歲的男孩一起看電視,看著電視剛好演到古裝戲夫妻相處,這個老爺下班回來,下朝來了,太太趕緊到門前迎接:老爺,辛苦了。趕緊幫他換上輕鬆的服裝,倒了一杯熱茶,「你趕緊趁熱喝暖暖身子。」看到這裡,這個七歲的兒子突然講了一句話,「媽,他們不是夫妻。」他媽媽說「現在就是演夫妻,他們就是夫妻。」孩子講「不像。」請問大家,七歲的孩子心目當中,什麼樣子才像夫妻?可能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大吵,要三天、六天、九天才能吵?因為中醫說暴怒傷肝,發完一次脾氣要調養兩天才可以恢復。所以你這夫妻關係要搞好,要不瞋、不能傲慢,你說先生、太太脾氣很大,又很傲慢,誰都受不了。「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不去掉傲慢,很難有這樣的德行表現。所以這個母親就感覺到,教育孩子沒有僥倖,沒有偶然的,隨時都是德行的一種感染。過沒多久有一天她又在接電話,接完電話她兒子在旁邊就說,「媽媽,剛剛是爸爸打來的。」等於是孩子一聽到媽媽講話的聲音,就判斷這個語氣是對爸爸講。可能平常對朋友講的,都是今天跟你談話真愉快,改天一起到風花雪月喝普洱茶。這就不是爸爸的聲音,假如是爸爸的聲音,一定是你有完沒完,我不跟你講了,啪就掛掉了。這個媽媽聽到這裡,就有點心裡覺得不能給孩子不好的影響,原來講一句話都在影響。

  大家想一想,當一個孩子都覺得父母不可能和諧,請問他相信人與人能和諧嗎?他最親的人,他都覺得不可能和諧,他要相信誰能和諧。所以夫妻假如衝突很多的,下一代心理都有障礙,跟人相處都會有陰影。所以一個人真正夫妻把和諧演出來,那是成就孩子健康的人格。所以這個媽媽,那一天就很警覺,連講話都在影響,當天她先生又打電話來了,她一看到電話號碼趕緊深呼吸三次,調整一下心情,然後接起來「喂,請問您找哪位?」她先生說「對不起,我打錯了。」過了幾十秒以後又打來了,當她先生確定是她的時候,在電話那一頭說了一句話,「真的是妳嗎?」諸位朋友,人跟人有這麼好的因緣,成為一家人,聽話要聽到他的心,理解他的心這個很重要。我們用心來聽這句話,當她先生說真的是妳嗎?是什麼意思?我把它翻成白話是這個意思,「我的太平日子真的到了嗎?」你看夫妻這麼難得,千年修得同船渡,萬年修得共枕眠,我把它加了一下,這個很難得的緣分,走上婚姻組織家庭,是要成就彼此美滿的人生。有沒有哪一個夫妻結婚了,他心裡面想:好,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我非搞得他雞犬不寧不可。有沒有人是這樣去結婚的?所以這個經營夫妻關係,人要能夠不忘初心,珍惜這一分難得的緣分。我們就是為了成就彼此幸福的人生才結合的,人時時保持這樣的理智,有什麼磕磕碰碰就過去了。

  而整個中華文化,它是非常注重婚姻的,在《禮記》裡面特別有一篇文章,就是談婚姻的意義「昏義」,而「昏義」裡面就是說到,夫妻的結合是道義的結合,「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結婚就是承先啟後,把這個家族好的家風、家規傳下去,事宗廟就是把祖宗的家道傳下去。而下以繼後世就是教育好下一代,讓我們的德行風範,能夠成為世世代代子孫的榜樣。諸位朋友,您覺得我們現在的哪個德行,可以成為世世代代子孫的榜樣,有沒有?你們怎麼無辜的看著我,這個我幫不上忙,你們家族的命運是在你們自己的手上,真的!范仲淹先生他做到了,他的胸懷成為他往後百年、千年後代的榜樣,所有范氏的後代他們都有一個人生態度,人生價值觀,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請問大家,他的後代都是胸懷天下,他的後代有沒有福?有,福田心耕。范公做得到,我們也要有這志氣。范仲淹先生是在世的時候,在他們家門口種了兩棵君子樹,他就說到「清蔭大庇,期與千年」。我的德行,一定可以感得後世千年的子孫效法學習,他有這樣的氣概,果不其然,真的他的家道很興旺。所以我們也有這樣的一個志向來效法。

  而這個夫婦結合之後,我們都說夫妻一體,在整個婚禮的過程當中,一開始祭拜天地,就是知道婚姻結合很重要,不只是兩個家族的結合、兩個家族的和諧,更重要的要幫社會培養出好的主人翁,棟梁之材。所以拜天地,就是婚姻要對整個社會負責的。而且新郎要去迎娶新娘的時候,父親要先敬他一杯酒,而且是父親代表祖先給兒子敬酒。所以這個兒子要去娶新娘的時候,整個腦海裡浮現的都是責任,是父親給他敬酒的影像,整個婚姻都是在啟發人對婚姻的正確態度。現在很缺乏這些婚姻的禮儀,好像婚姻都變成很草率,有時候還玩樂,還亂開玩笑,就失莊重。到了新娘那裡,是岳父岳母親自把女兒交到新郎的手上,我們也要對得起岳父岳母的信任,也要對得起妻子終身的信任。人有這一分情義,他就能扛起一個家庭的重擔。我們常說男子漢大丈夫,這個肩膀要厚實,要能承擔重任,要能讓人家靠得住。

  而這個女子要上了花轎之後,有一個習俗,就是把一隻扇子從窗戶丟出去,那什麼意思?這個扇子就好像一個女子在家裡面是大小姐,好熱,趕緊開冷氣,很注重生活的享受。但是出嫁以後,就是人家的太太,人家的媽媽,人家的媳婦,要能懂得多吃一些苦,要把一些壞的習慣、享樂要能放下來,所以就把那個扇子丟出去了。諸位女同胞,妳們丟出去了沒有?結婚那一天有沒有丟?而這個女子她出嫁的過程,就像《詩經》裡面講的,「桃夭」這篇文章,「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就是這個女子看到桃樹開得這麼茂盛,結的果實這麼結實累累的,她就期許自己,我要讓這個家更加的興旺,這樣期許自己。

  到了婆家,新郎跟新娘從主人的位置上去,然後公公婆婆站在客人的地方,代表那一天開始這個家就交給這一對夫妻。然後進門要喝一杯交杯酒,那個交杯酒是葫蘆瓜做的,肉是苦的,盛的是甜酒,而且那個杯子是同一個葫蘆瓜劈成兩半做的,這就有很深的意義。代表這一杯酒喝下去,夫妻從此怎麼樣?同甘共苦。而且同一個葫蘆瓜劈成的杯子,代表一體不可分,從今以後不分彼此。假如我們在經營夫妻關係,時時都保持同甘共苦,不分彼此,我們相信他一定能夠白頭偕老。這是跟大家談的夫妻相處。而夫妻有好的榜樣,夫妻盡孝,夫妻和諧,孩子就受到好的教育。

  所以父子關係裡面,我們強調父慈子孝,而這個慈當中還有包含智慧在裡面。而父母慈愛首先他自己的思想要正確,他才能引領孩子有正確的人生觀,包含他處世的心態,以至於他在教育孩子有沒有正確的理念?這個都很關鍵。比方父母他覺得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是能夠有責任心去利益他人、利益社會是幸福,還是重視享樂的人生是幸福,這個整個人生的方向差別就很大。而在整個功利社會當中,一般都會覺得,小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快樂就好,你讓他很快樂,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西方教育是小孩天堂。等到他成年了,因為他常常都是享樂,欲望很多,老祖宗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他要變節儉就很困難了。因為他已經有這麼多欲望,他又要滿足欲望,他就得拼命賺錢,所以他的中年生活像戰場一樣。我們看很多年輕人還沒有工作,刷卡就花了很多錢,結果一工作一輩子都負債,都在還貸款,這樣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可是我們以前五千年來,人都懂得量入為出,沒錢還要享受這是很可恥的事情,整個觀念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家想一想,整個金融風暴的根源在哪裡?就是人不注重節儉,就注重享樂,花錢都花太多了,最後整個經濟體系就承擔不了就垮下來。所以現在聽說年輕人出了幾個貴族,有一個貴族叫做月光女神,每個月都花光光,還要回去跟爸爸媽媽要錢。那要錢的時候爸爸很生氣:跟你說多少次了,氣死我了,都不聽,好了要多少?還是拿給他!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慣壞了。還有一種叫啃老族,專門啃父母的錢;白領一族,白白領父母的退休金。

  真的,現在很多孩子他沒有責任心,又想享受,都是花家裡的錢,年輕。成年了都只是賺錢在那裡還貸款,有沒有精神照顧孩子、照顧家庭?沒有。所以功利社會下一代教不好的太多了,而且離婚率特別多,因為他都沒有好好經營家庭。最後人老了沒有天倫之樂,孩子不聽他的話,可能夫妻也離婚,在養老院裡面算日子,坐吃等死了。人晚年真的要快樂,還是要有天倫之樂。很多老人不願意住養老院,為什麼?因為每天都聽到二十三號走了,五十五號走了,因為太多人連名字都叫不起,名字變成號碼。他每天看著人要走了,人要走了,心裡在那裡想哪一天輪到我了?還是每天子孝孫賢孝養,那太不一樣。所以應該是從小讓孩子懂得有孝心、有責任心,這是懂得積福。而他有責任感,他出社會就懂得造福,他很熱心,盡忠職守,造福,老年他一定享福。所以這些人生的思想觀念,父母一定要正確才能給孩子好的影響。

  而且我們想一想,什麼是人生的富貴?真正的富貴是知足的人,真正的富貴是每天都崇尚道德,樂善好施的人,這個人才是真富的人。什麼是真貴的人?走到哪裡,人家發自內心尊重你,這是真正高貴的人。而一個人,人生目標就是要成聖成賢,這個人高貴。而不是有了錢變成守財奴,有了地位反而作威作福,那反而不是富貴的人,變成讓人瞧不起的人。所以什麼是貧賤的人,貧就是不懂人生的道理,他再有錢,內心都是空虛的,這是貧。什麼是賤?不知道羞恥就會讓人看不起,每天整個人格品行都在墮落,這個才是真正貧賤的人。不能只看到外在這些表相的東西,所以這些觀念能從小讓孩子建立,他一輩子思想觀念都是正確。包含兄弟關係,有一首詩描述兄弟關係描述得很好,有一位長輩講到兄弟就像那個樹連著根一樣,父母就是我們的根。「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是跟我們這一生生活相處最久的親人,比父母還久,所以不要因為一點摩擦,就幾年不講話,其實彼此都痛苦,這是天性的親愛。「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尤其我們到了中年,每一次兄弟姊妹一聚會,你的白頭髮又多幾根。「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處,多包容、多寬恕。「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我們生下來的孩子,他們之間又是堂兄弟、表兄弟,我們這些長輩融洽,他們就學到好榜樣了,所以「留與兒孫作樣看」。這一首詩對我們去體會兄弟關係非常的好。

  我記得唐朝的李勣,他已經是老人了,留著長長的鬍子去看他姊姊,他是朝廷的大官很顯貴,可是他自己去煮粥給他姊姊吃,因為他鬍子太長了,煮著煮著這個鬍鬚燒起來,趕緊把它撲滅。他姊姊就說「你何苦?讓底下的人去做就好了,你何必這樣?」他說「姊姊,我們都老了,妳小時候對我照顧這麼多,我能為妳做一些事,我覺得很欣慰,我不知道以後還有多少歲月,能夠幫妳做些事了。」所以兄弟姊妹之間,念念念著曾經他們給我們的恩德。家庭要和諧,《弟子規》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恩欲報」,心裡面只放最寶貴的感恩,去記這些恩德,去回報;「怨欲忘」,心裡面絕對不記不愉快的事,絕對不記怨,統統把它倒掉。諸位長輩朋友,你們剛剛出去有沒有倒掉?我們剛剛有沒有把它裝好,丟在垃圾車上面?丟掉這些煩惱、怨恨,身心就愈來愈輕鬆了。再來,我們看延伸到社會團體去了,就是君臣跟朋友,那種精神就好像是對待父母跟兄弟一樣。

  君仁臣忠,君仁慈,底下的人非常感動,他會盡忠。《大學》裡面有一句話,「未有上好仁」,領導者很仁慈,「而下不好義者也」,就是領導人的仁慈,一定會感動底下的善心,也變得非常有道義。我們這一次邀請到新疆郝鐵龍董事長,他的企業,他非常的愛護他的員工,甚至於他覺得他有社會責任,他們自己企業辦「幸福人生講座」,把這些好的道理給社會大眾,這些人跟他都沒有經濟關係的。但是他覺得,這是我一個中國人,炎黃子孫應該做的,這個叫上好仁,有仁義。他的這些主管同仁,也都歡喜的跟著他一起去服務當地的大眾,他底下的人也有道義。而且他回去之後,都非常關心員工的生活狀況跟他的家庭,結果他的公司營運就愈來愈好,現在都是趕不過來,做不來了,大眾非常信任他們。而且我聽了很感動的一點,就郝總他們公司兩百個員工,肢體殘障的就有三十幾個人,這是真正,我們剛剛《禮運大同篇》唱到的,照顧這些特別困難的人,可是他這些員工都非常感動,都盡心盡力在工作上面。所以君的仁,臣就能忠了。而當好一個領導者,他的精神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三寶,君親師,一個領導者有這樣的心境,一定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也會是一個成功的團體。這個君的精神是以身作則,不是要求別人,結果自己不做,這不行的。我們這一次很難得,邀請到的這些老師,都是真正在他的單位企業做得非常好。我們這些講課的比起他們差多了,他們是做到了,我們是說了還做不到。

  我們張發廳長,明天也會跟大家上課,他在海南省監獄系統,他是整個海南省監獄局局長。他在任的時候他帶頭去做,把整個海南省所有的監獄都帶動起來。而且他身邊的一些主要幹部都以身作則,包含高監獄長,他在監獄裡面看到煙頭,都是以身作則,自己撿起來,結果那個監獄就找不到煙頭,以身作則。再來領導者,還要能夠謙虛接受勸諫,要集思廣益,不能自視甚高,到最後把決策下錯了就不好,能夠集思廣益。再來要知人善任,這是一個領導者很重要的功夫。親就是要愛護他,像親人一樣的愛他,而且不捨棄他,指導他。我們對於同仁的付出,不是要去計較的、要條件的,是無私的去付出。我們剛剛舉到的許哲女士因為她無私,所以感來的也是無私的回饋。最後這個師的角色,能夠藉由很多機會長員工的善心,教導他,導正他的過失,這就是一個師的精神。包含承傳智慧,讓員工他有正確的人生觀,他的家庭能夠幸福。很多企業家為了讓員工能得到這麼好的教誨,花了很多的心血。

  我們南京有一位企業家李慕松總裁,親自幫員工開車,載他們來上課。結果他們的員工說,當時候坐在車上的心裡還想著,總裁可能是要帶我們去洗腦,以後回來對他盡忠一點。所以當好人不容易,還會被人家誤會。後來員工上完課了就非常感動。而且還有員工的父母給李總寫信,說我教育這個孩子教育了三十幾年,他還不懂得做人。我們的公司,還有李總您真正讓他明白什麼叫倫理道德。所以假如一個領導者,讓他底下員工的家庭都能幸福,他無形當中對社會的貢獻就非常大。而且假如又以自己的企業落實倫理道德,成為整個國家的好榜樣,那真是功德無量。所以在北京胡小林董事長,他的企業辦得很好,他的經驗提供給非常多的企業家,他的企業也做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效果。這是跟大家談到的五倫關係,而這個五倫能和諧,這個家就能安樂,和了很多事情就愈做愈順利,萬事就能興。最後也祝福大家闔家平安,身體健康,大家的家道也能夠長久不衰。好,謝謝。

  最後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請問大理雞足山的村民大多數是白族,民風純樸善良好客,一家有事全村出動幫忙,不分老少,不分男女,不分高低卑賤都是一家人,對我們外來的人也視為親人。

  答:這個不是問題,這是告訴大家,歡迎大家搬到雞足山來,搬到大理來。這一位長輩非常可愛,他說一位在雞足山鎮住了一年的老人,他是親身體驗的,絕對「凡出言,信為先」,他講的是真的。而且孔子告訴我們「里仁為美」,一個人、一個家能住在充滿著仁義,充滿著人情味的地方,自己德行會愈來愈好,下一代也會很有修養,因為這個環境潛移默化影響一個孩子。所以他講得讓我們都有點心動了。當然我們也期許自己,我所在的社區由我開始帶動,也能夠民風純樸,善良好客,一家有事全村出動幫忙,不分老少,不分男女,不分高低卑賤好不好?(好),讓我們所在的社區是一個大家庭,所在的企業是一個大家庭,這樣子文化就在這些榜樣的帶動之下,很快就能復興起來了。

  下一個問題,很冒昧問您一個問題,您心中美好女子的形象是什麼樣的?或者說標準是什麼?

  答:告訴大家,這個問題,絕對不是兩分鐘可以回答的。所以大家要了解,請聽我們劉芳總裁的課,因為我們劉總就是一個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她是做到了。所以大家要了解,她會詳細分析,詳細娓娓道來給大家了解。好,那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好,謝謝大家。

#